A:參考資料:The Economist 日期:110年10月11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846/P200號(商情文號:第846號) 商情本文: 英國為世界上最早在夜裡點亮路燈的國家之一,但提供照明這件事在英國則有矛盾態度,巴黎市的路燈展現國家公權力,英國的路燈則通常是家庭與企業責任,即至今,英國法律中仍尚未賦予地方政府必須點亮路燈的職責。在大城市之外,廣泛點亮路燈的事則更少見。 過去十年中,部分地方政府單位已使用較節能的LED燈取代鈉氣燈(sodium vapour lamp);另自2009年以來,Hampshire郡已將半夜調暗路燈,最後改成關閉所有在住宅區的路燈;North Yorkshire郡也開始批准沒有設計路燈的住宅開發案。對一些人而言,關閉路燈可展現夜晚之美,如保守黨議員Andrew Griffith,並擔任APPG for Dark Skies跨黨議會小組主席。 地方政府單位必須降低電力使用量,以減少碳排放,最主要的目標便是省錢。儘管電力價格上漲,Lincolnshire郡地方政府單位在過去十年中,已節省460萬英鎊的路燈費,減少幅度達20%。當地政府單位人員表示,當民眾認知節省的經費均用於社會保健等社區用途,對路燈照明減少的抱怨也隨之減少。一般而言,年輕族群、女性和左派分子等最關心氣候變遷議題,但在Lincolnshire郡地方政府的市調中,年輕族群實為最反對停止路燈照明者,該地大學女學生更遊說要求保持整晚照明。另外,在Suffolk郡的Ipswich城鎮則在近期Sarah Everard遇害的重大社會事件後,恢復整晚照明。 減少公共照明的地方政府單位認為,犯罪率並不會因為減少路燈照明而增加,此可能如實,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學者則表示,漆黑的道路有阻止民眾晚間遊蕩的趨勢,事實是大城市以外的居民亦很少在漆黑的夜裡外出。Ipswich地方政府單位人員指出,大多數居民並不知道夜間有無路燈之事。North Yorkshire地方政府單位人員亦曾在該城鎮實際關閉路燈前實地調查,發現夜裡幾乎無人在外遊蕩。
A:參考資料:Telegraph 日期:110年10月11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847/P200號(商情文號:第847號) 商情本文: 加拿大Brookfield資產管理公司旗下的PD Ports公司欲出售其對英國最大的自由港Teesport經營權,引發各大財團加入這場價值10億英鎊的競標戰。目前表態的競標者有Tee Valley市長Ben Houchen帶領的South Tees開發公司、隸屬億萬富翁John Whittaker集團的Peel Ports公司,以及澳洲Macquarie基金。 Teesport所在的Teesside自由港區域佔地4500英畝,相當於2550個足球場,號稱能夠創造1萬8千個工作機會,於該地區創造32億英鎊的經濟產值。得標者將得以控制英國鋼鐵、石化、製造、工程和零售供應鏈中,佔地 490 英畝的重點業務,也可能受惠於財政部長Rishi Sunak提出的賦稅減免。 由Houchen市長所帶領的South Tees開發公司參與這次投標,背後支持的企業包括法通保險公司(Legal & General)、Northumberland 地產公司、英國退休金保險公司Pension Insurance Corporation,以及瑞士信貸集團。 Peel Ports為居英國第二大的港口業務量,每年貨櫃吞吐量約7千萬個,約佔全英國15%。Peel Ports公司員工約1700人,資產包括利物浦港,曼徹斯特運河與蘇格蘭的Clydeport。Peel Ports公司過去也負責營運Teesside機場,但Houchen市長在2017年一上任後,馬上從該公司手上買回這個機場,理由是Peel Ports公司對該機場的營運管理「奇差無比」。 參與競標者須在11月底前,向加拿大皇家銀行(RBC)與英國建造業協會(Construction Industry Council, CIC)繳交競標計畫。 PD Ports公司預估Teesport港口在2029年的貨櫃吞吐量會增加70%,運載砂石、煤礦等乾散貨運輸船隻將成長110%,在該處興建的離岸風場也將因應英國的淨零碳排發電政策而帶來進帳。
A:依據媒體報導,阿國經濟部長Martín Guzmán及生產部部長 Matías Kulfas頃宣布,將於明(2022)年繼續延長取消部分汽車產業之出口預扣稅 (retenciones),該措施生效後將可嘉惠汽車及零配件出口,創造更多外匯美元收入及促進汽車工業發展。 阿國政府於2021年初公布第150/2021號行政命令,訂定以2020年汽車及零配件出口總額為基準,高出總額部分則不需繳交出口稅,惟該命令將於本年12月31日屆期,由於該措施已有效刺激該產業出口增加外匯,爰政府將繼續延長該措施,以促進汽車產業之發展,增加出口並創造就業機會;並可為外匯短缺之際,增加更多收入。 汽車業將以2020年出口總額為分界,在出口尚未達到該總額度前,仍需按現行稅率3%及4,5%繳納稅款,超過2020年總額後的產品出口就不需繳交出口稅。 根據阿根廷國家統計局(INDEC)資料,2021年1至8月,汽車業出口額達 39億8,500 萬美元,高於2020全年出口額,並預估2022年出口量將較2020成長約60%,增加的部份均不需繳出口稅。
A:依據此間媒體報導,市場研究公司Ipsos頃對拉美地區14個國家之主流媒體及記者進行意見調查,預期阿根廷、古巴及委內瑞拉恐將是拉美區域疫情後復甦最為緩慢的3個國家,阿國經濟要恢復到疫情前水準認為需要2至3年或更長時間。 受訪者認為拉美地區未來最主要挑戰為就業及經濟復甦,次為防疫、疫苗大規模接種及減少貧富差距等問題,以及反貪腐、改善治安與教育等課題。 報告指出拉美地區疫後經濟復甦最被看好的國家為智利、烏拉圭及巴拿馬,預期在未來半年內至明年即能復甦。
A: 據約旦時報報導,約旦國王Abdullah於本(110)年10月11日發佈王家命令,批准對總理Bisher Khasawneh內閣進行改組,改組新任內閣部長如下,工業、貿易暨供應部長Yousef Shamali,文化部長Haifa Najjar,能礦部長Saleh Kharabsheh,環境部長Muawieh Radaideh,教育暨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部長Wajih Owais,法務部長Wafaa Bani Mustafa,勞工部長Nayef Steitieh,媒體事務部長Faisal Shboul,投資部長Khairy Amr。新任部長隨即在當日於王宮向國王宣誓就職。 此次內閣改組中,1位部長來自原內閣成員,僅做部長職務調整,另外8位則為新任部長。此次約旦政府內閣改組,相關財經相關部會部長之更迭,有原任勞工部長Yousef Shamali改任工業、貿易暨供應部長;能礦部長Saleh Kharabsheh,環境部長Muawieh Radaideh,新設專任投資部長Khairy Amr等。 查此次內閣改組為總理Bisher Al Khasawneh於去(109)年10月12日組閣以來第四次進行之內閣改組。
A: 據約旦時報報導,約旦能源暨礦產管理委員會(Energy and Minerals Regulatory Commission, EMRC)指出,約旦採礦部門在 2019 年占約旦國內生產總額約 7.7%,佔約旦出口總額之 19%。 約旦能源暨礦產管理委員會主委Wafa Al Bakhit表示,約旦係世界第七大鉀(氯化鉀)生產國約旦,依據2015-2025年礦產資源策略預估,至2025年礦業佔約旦GDP之比重將增加11%。 報導指出,阿拉伯鉀肥公司係約旦2019年的主要礦產品出口之業者,其產值佔約旦國內GDP之1.6%。其中,磷酸鹽產量在2019年佔約旦國內生產總值的1%。約旦計有85家化肥廠,主要以天然原料生產化肥與酸,產品銷售至包括日本在內之數個國家。另約旦亦擁有五家水泥廠, 2019年總產值約2.6億約幣。
A: 據約旦時報報導,本(110)年10月10日新增1,072例,截至10日晚,累計確診833,471例,死亡10,811例,PCR檢測確診率為3.91%。 報導指出,約旦衛生部表示,自本年1月13日全國疫苗接種以來,約旦共有4,194,494人登記接受冠狀病毒疫苗,共有3,784,104人接受第一劑疫苗,3,369,508 人接受第二劑疫苗。 根據報導,約旦政府實施重新開放措施,對餐飲行業產生積極正面影響,自2021年6月以來一般餐廳客流量與2019年同期相比成長70%,觀光旅遊餐廳客流量增加40%至50%。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10月11日報導,哥本哈根商學院 (CBS) 的商業歷史學家 Martin Jes Iversen 指出丹麥大型石油相關企業如馬士基集團,沃旭等將石油夕陽產業企業改變為無化石燃料企業, 轉向找尋替代能源之源頭並奠定未來將由再生能源為主導,扭轉世界經濟。渠等不僅找到對已發生的一些變化的戰略回應,並且已將自己置於正在定義改革的位置。 I氏指出,若將時間軸倒轉15年,再回到現在,可看出許多丹麥大型企業如馬士基集團仍為丹麥無可爭議最賺錢的公司,Novo Nordisk、Carlsberg 和 Arla 等持續名列前茅,在某些部分保持原狀,而其他事業卻出現巨大的板塊改變,並反映世界經濟所出現的變動。 I氏指出, 從歷史上看,各種科技的型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 如果回到 19 世紀,例如蒸汽機造就第一次工業化,然後在 19 世紀末被機電機器取代。1950年代進入石油時代,也可以稱為機動時代,石油公司是核心,但這也適用於汽車行業及其附屬行業。在 2000 年代,資訊技術取得進展並推動經濟發展, 而資訊技術的背後則是電氣化,世界正在從化石燃料轉向可再生能源。渠指出, 目前數位化是目前轉型背後的驅動力, 電氣化相關的能源形式將會是在數位化社會中最盛行, 丹麥前1000大企業榜單也反映了這一點 回顧馬士基集團於2006 年,其營業額 2640 億丹麥克朗之幾乎半數是與石油部門有關,快轉到 2021 年,重整過的馬士基集團已脫離與石油行業相關,成為一家數位化主導的運輸和物流公司,如今的營業額接近 2600 億丹麥克朗, 惟分析師和投資者經常強調該公司在航運業的綠色轉型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沃旭能源在2006 年已擠進丹麥前25大公司之行列。 當時,公司名為東能源,以天然氣、石油和煤電廠為主要業務, 於2017 年更名為沃旭能源, 經過15年,沃旭能已經告別石油和天然氣業務,如今已成為綠色轉型中最著名的公司之一, 專注於離岸風電以及風機項目,營業額自 2006 年以來增長了兩倍多,達到 500 億克朗。2006年當時沃旭能源執行長Anders Eldrup進行丹麥歷史上最大6家能源公司整合,於整合初期意外發掘特殊建造風電技能,之後宣布開始大量投資於再生能源, 隨後於2010年投資 100 億丹麥克朗於風機和其他形式的再生能源,並於今年6月此家部分股權屬國有之企業宣布預計到 2030 年將累計投資 3500 億克朗於再生能源。 如今,沃旭能源不僅證明公司如何在綠色轉型中進行大量投資,並影響全球最大的幾個競爭對手,例如挪威Equinor、荷蘭殼牌 Royal Dutch Shell、英國石油 BP 及法國 Total等朝向綠色轉型。 據I氏 表示,實際上丹麥是世界上大多數大型企業為財團所屬的國家,此所有權結構對其公司成功進行重大轉型至關重要。這些公司的所有者擁有能夠進行重大轉變的先決條件,能同意長遠的計畫, 勇於做出冒險的決定,初期不一定符合經濟邏輯,而是來自戰略邏輯。
A:依據奧媒「維也納日報」(Wiener Zeitung)2021年10月9日報導,奧地利2大智庫「奧地利經濟研究所」(Wifo)及「奧地利高等研究所」(IHS)公布最新奧國景氣預測,重點如下: 一、經濟成長:兩大智庫一致認為,奧國已度過新冠疫情造成之經濟危機,並建議政府應適時取消所有援助方案。IHS認為,奧國即使爆發新一波疫情,政府應不會針對旅遊業再次實施防疫封鎖措施。總體而言,預估2021年及2022年奧國經濟成長力道持續強勁,惟仍有潛在負面因素待觀察,如:高能源價格及通膨是否居高不下,以及奧國政局是否穩定等。兩大智庫上調經濟成長預測如后: 1. 2021年成長率:Wifo將預測值自今年6月所估之4.0%上調至4.4%。IHS則大幅修改預測值,自3.4%調高至4.5%。 2. 2022年成長率:Wifo將原先預測之5.0%下修至4.8%,IHS則維持4.5%之預測值不變。 二、個人消費成長:2020年因新冠疫情防疫封鎖措施,私人消費陡降8.5%,創下奧國戰後最慘淡個人消費紀錄。2021年1至5月雖仍有部分封鎖措施,惟民間消費已明顯反彈。2021年6月奧國旅遊住宿業及服務業等完全解除限制後,出現「報復性消費」,兩大智庫預測消費成長力道可持續至2022年。Wifo預估2021年及2022年個人消費成長率分別為4.5%及6.0%,IHS預估之個人消費成長率分別為4.0%及4.9% 三、失業率:Wifo認為奧國就業市場復甦強勁超乎預期,2021年第3季失業人數較2020年同期減少約20萬人,職位空缺數甚至多於2019年同期。目前看來,就業市場雖然暢旺,惟仍有潛在問題,如:長期結構性失業、冬季是否爆發新一波疫情等。依據奧國較嚴格之失業率定義,Wifo預估2021年及2022年失業率分別為8.2%及7.4%,IHS預估之失業率分別為8.1%及7.2% 四、通貨膨脹:兩大智庫對通膨之預測差距頗大。Wifo較為悲觀,認為高通膨率恐將持續至2022年甚至2023年,IHS則認為至明年應可減緩。Wifo預估2021年及2022年奧國通膨率分別為2.8%及3.0%,IHS預估通膨率分別為2.6%及2.3%。
A:瑞士聯邦稅務署(the Federal Tax Administration, FTA)公布資訊指出,瑞士本年度透過「全球自動資訊交換」(the global standard on the automatic exchange ofinformation, AEOI)架構,與全球96個國家交換金融帳戶資訊。 AEOI系統原有86個國家,本年度新增澳門、巴基斯坦、黎巴嫩、卡達等10個國家。與瑞士交換資訊的96個國家中,有70個是雙向資訊交換,另有26個國家,因未符合國際保密及資訊安全標準,或其系統無法接收資訊,爰瑞士未提供資訊予該26國。 目前共有8,500個金融機構在瑞士聯邦稅務署(FTA)有登記,這些機構會蒐集及提供資訊給FTA。AEOI的法律基礎於2017年1月1日起於瑞士生效,爰瑞士稅務之資訊交換係依據AEOI的全球標準。 上設交換的資訊使的瑞士各邦政府稅務機關可據以查核其境內的納稅人是否確實聲明其在海外的退稅(tax returns)金融帳戶。 資料來源:瑞士聯邦稅務署(Federal Tax Administration, FTA)公布資訊 日期:2021年10月11日
A:綜整丹麥新聞媒體於10月11引述丹麥國家醫院 (Rigshospitale)之新聞稿, 由丹麥研究人員和挪威公司 SoftOx 合作開發的一種針對新冠肺炎之新療法於人體進行臨床試驗已獲批准。 這種治療是通過吸入一種溫和的酸性溶液來進行的,這種溶液有助於免疫系統對抗呼吸道感染,是一種涉及對呼吸道進行消毒的治療 ,有點像洗手或使用外用酒精對呼吸道進行消毒。 嘗試新治療方法的背後主導人物為Rigshospitalet 臨床微生物學科之 Thomas Bjarnsholt教授 , 渠指出,治療的想法來自之前的研究探索酸性溶液對抗傷口感染的能力。 渠解釋說,現在已經改進並製成吸入療法以對抗呼吸道感染。此療法適用於剛接觸過病毒、剛被檢測出陽性或開始出現初期症狀之病患,該療法將能夠降低病毒之 活性並幫助免疫系統,避免病患住院需求和出現嚴重症狀, 亦能夠對抗其他如肺炎、流感和肺結核感染。渠另指出此療法亦適用於疫苗蓋率不如丹麥高的國家。截至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將此療法於小豬進行測試, 對於獲得於人體進行試驗的批准, B氏感到非常高興。據悉, 前述人體試驗預計於2022年初結束, 倘結果良好, 後續將針對新冠病患進行第2期試驗。
A:印度新能源暨再生能源部(MNRE)提出「生產連結補助計畫(PLI)」已在本(2021)年4月7日獲得內閣批准,補助預算匡列450億盧比(6.12億美元),加強落實在2030年前完成280GW太陽能發電廠裝設的目標,其中240GW刻正規劃推動中,其中8%至13%(約20GW)可望獲得補助,促進印度提升國內製造能力,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尤其目前印度國內製造業的電池年產能約為2.5GW,零組件年產能約為9GW-10GW,PLI計畫可額外帶動增加8至12GW的太陽能電池/組件。
A:印度財政部長Nirmala Sitharaman頃表示,有關G20第4屆財政部長既央行總裁會議預定於10月13日在美國華府舉行。該會議將就G20及OECD正在推動的「因應數位經濟帶來的稅收挑戰」包容性架構下「稅基侵蝕及利潤移轉(BEPS 2.0)」改革工作定案,印度刻正進行確認細節的最後階段,亦「非常接近」可望達成上述目標,惟G20兩大支柱稅收的提案仍在諮商階段,故該部暫無法公開具體內容。
A:印度與日本於2011年簽署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CEPA),重點在於印度對自日本90%的汽車零配件以及日本對印度97%的農產品及漁業產品進行關稅自由化。惟自FTA生效後,日本對印度的出口金額自2010年83億美元增加至2018年的127億美元;相對上,印度對日本的出口在2019年仍與2010年持平,未見FTA貿易創造之成長,貿易的停滯不前亦影響到投資發展,日本在印度的整體投資在2016年達290億美元的高峰,惟2018年仍下跌至低於200億美元,印度對日本在FTA帶動下,大型企業包括Maruti、Oyo及Zee Entertainment等,亦前往日本布局投資。
A:資料來源:德國明鏡電子報(der Spiegel) 文號:1104100016號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destatis.de)最新資料,2021年9月份德國批發價格上漲達13.2%,創下47年以來最大增幅。金屬與礦物油是驅動價格增加的最大推力。 前一次出現更強勁的上漲發生在1974年6月份,當時為第一次石油危機後,批發價格上漲約13.3%。 聯邦統計局分析,批發物價發展趨勢是未來通貨膨脹的指標,因為批發是製造商和最終客戶之間的樞紐。2021年8月份批發價格通膨率為12.3%,7月份為11.3%,漲勢非常明顯。統計局指出:與2020年9月相比,本期批發價格大幅上漲,一方面是由於目前許多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價格大幅上漲。另一方面,則因與去年疫情期間的物價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存在基數效應。 造成9月份物價波動的主因是礦石、金屬以及金屬中間產品的價格走勢:此類產品大幅增加達62.8%。石油產品的成本約比去年同期增加42.3%。廢料與回收材料的批發(+84.6%)、原木與鋸材(+54.6%)的批發價格也漲勢強勁。另,穀物、生菸草、種籽與動物飼料也變得相當昂貴(+23.9%)。 批發價格是形成德國一般物價水平的幾個經濟指標之一。除此之外,另需觀察進口到德國的商品價格、以及製造商收到的產品價格,即生產者價格。它們都對消費者價格產生影響,而歐洲中央銀行則以此為基礎制定其貨幣政策。近期德國消費者價格上漲約4.1%,是自1993年底以來的最快漲幅。統計局評估,到2021年底,通膨率可能會進一步向5%門檻邁進。 由於全球經濟景氣正逐漸從新冠疫情衰退中迅速復甦,目前眾多產品的價格均出現快速上揚。預計全球主要經濟體,尤其是美國與中國,在紛紛祭出重大經濟刺激措施後,2021年將經歷強勁增長。
A:資料來源:德國潔淨能源網絡、德國能源署(Deutsche Energie-Agentur, dena) 文號:1104100015號 德國能源署(Deutsche Energie-Agentur, dena)於2021年10月7日發布「氣候中和研究期末報告」(Abschlussbericht: dena-Leitstudie Aufbruch Klimaneutralität)。該報告歷時17個月完成,共納入10個研究機構、70多家企業、及收納45名專家學者組成諮詢委員會之建議。報告結論指出,德國應可於2045年實現氣候中和目標,相關重點如次: 一、德國為達2045年淨零碳排目標,須在2030年前淘汰煤碳發電(原規劃時程為2038年)、並有逾900萬輛電動汽車上路。下一屆德國聯邦政府須儘快完成組閣,儘速啟動再生能源大規模擴建及產業轉型等艱鉅任務,以創造「能源及氣候政策的新動力」。 二、報告列出德國達淨零碳排10個重點領域及84項任務,主要包含德國須大幅提高能源效率,使再生能源發電量擴增2倍;透過電氣化,擴大再生能源使用;推出綠色氫等氣候友好之合成燃料,使綠色氫再轉化為電能於2045年成為第3大發電來源(前2大為風電及太陽能)。另應積極投資二氧化碳減排與捕捉技術。 三、未來10年,需透過循環經濟技術、碳交易市場等機制,使每年平均減少800萬噸二氧化碳工業排放量,其中尤以鋼鐵及化工產業為首要減排目標。在建築領域,至遲於2045年,需有900萬台熱泵取代對氣候有害之化石燃料裝置,為建物供暖。 此外,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另一項報告指出,為達氣候中和目標,至2045年德國公共及私人投資至少須達1.9兆歐元之規模(或每年平均720億歐元),始足以支持能源及產業轉型,其中以交通運輸及能源轉型亟需投入資金。
A:Business Day 2021.10.04 (駐南非代表處經濟組譯) Econometrix 董事兼首席經濟學家 Azar Jammine 博士批評南非政府新的本地化與再工業化計劃,因該國沒有使其成功所需的技術基礎。渠表示經濟中僅少部分技能卓越人才能保持經濟發展,而大量失業者因缺乏教育和技能而無法增加價值。 南非大部分地區的技能與教育水平低下,政府需要審視教育系統為結構性弱點,找出解決對策,渠建議政府首先需要解決經濟的一些基本結構性問題,然後再關注製造業相關規劃。 專業移民諮詢公司 Xpatweb 稱,許多南非專業人士正在尋求將他們的專業知識帶到其他國家。該公司進行了最新的 2021 年關鍵技能調查,結果顯示欲移民到其他國家的南非熟練專業人員穩定增加。專業人士離開南非最大原因包括:渴望國際化;賺取外匯收入;獲得全球經驗;為家人創造機會,包括第二本護照或更好的教育。
A:Business Day 2021.10.11 (駐南非代表處經濟組譯) 第一國際銀行(FNB) 銀行推出新電子商務平台,旨在吸引企業主利用其支付功能,允許商家通過其應用程式銷售其產品。全球電子商務在過去十年中呈上升趨勢。在疫情前南非因購物中心及非正規經濟為特徵的,電傷占零售總額的比例不到 2%。由於疫情使消費者避開商店和購物中心,萬事達卡表示最近消費者支出數據顯示,68% 的南非消費者現在在網上購物。FNB 也順勢推出 WebStore 服務,將為企業提供功能齊全的電商網站。 通過註冊WebStore,能夠為企業建立一個電商網站,這類似於Shopify、WhatsApp Business、Facebook Marketplace等網站功能。不同之處在於 FNB將為企業提供超過 300 萬的潛在客戶,此外FNB與網站開發商、社交媒體平台和快遞公司合作,以在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A:Business Day 2021.10.11 (駐南非代表處經濟組譯) 奢侈品集團 Micro cap Luxe表示,由於南非第三波疫情與 7 月暴動影響,削弱消費者信心,對其公司上半年業績復甦造成壓力。該集團在截至 8 月底的半年期營運報告顯示,預計其整體每股虧損將比上一期虧損 101.7斐分,改善幅度達66% 至 86%,營運表現提升約 1千9百萬斐幣。 截至 6 月第一季度同店銷售額比 2020 年同期飆升 338%,當時南非處於嚴格封鎖狀態。然而,第三波疫情、負面消費者情緒以及 7 月暴動在第二季度嚴重打擊該集團,該季度銷售額與 2020 年相比下降 8%,與 2019 年相比下降13%。
A:華爾街日報本(12)日報導,儘管美國勞動節後重返辦公室人數並未如預期增加,但隨疫情再次趨緩,美國企業員工加快重返辦公室的速度,許多企業要求員工每週須進入辦公室一定天數,部分員工因孩子重返校園而自願返回辦公室。 美國先前因Delta變種新冠病毒疫情升溫,使企業延緩重返辦公室時程,辦公室使用率不如預期增加,現今美國疫情再度趨緩,部分原因為企業及政府強制接種疫苗,確診病例數目下降,緩解人們對於室內辦公的擔憂。 根據Kastle Systems收集全美10個主要城市發現,平均約31%勞動力已重返辦公室,且自美國勞動節後重返辦公室人數穩定成長,10月1日當周平均約為35%,10月8日當周達36%,已達疫情後新高,另隨企業員工逐漸重返辦公室,辦公室使用率上升,紐約市辦公室使用率自9月初21%上升至30%,反映高疫苗接種率、校園重新開放及金融企業員工重返辦公室。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 https://www.wsj.com/articles/return-of-office-workers-reaches-pandemic-high-as-employees-trickle-in-116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