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越南總理本2021年10月6日頃頒布第29/2021/QD-TTg號決定(以下簡稱本決定,有關投資法第20條第2項所提之投資案適用特別投資優惠之程度、期間及適用條件。 2020年越南投資法第20條第2項規定適用特別投資優惠及特別投資協助之對象包括: a)自獲核發投資登記證明書或投資主張核准函日起3年內,到位資金達至少1兆越盾之創新中心、研發中心投資案,且投資總金額達3兆越盾之投資案(包括該投資案之擴增投資部份);依據總理決定成立之國家創新中心; b)投資資金達30兆越盾以上、自獲發投資登記證明書或投資主張核准函日起3年內到位資金達至少10兆越盾以上,且屬特別獎勵投資之行業及領域之投資案。 土地及水面租金之優惠 - 針對本決定第5條第1項規定之投資對象免18年土地租金、水面租金及扣除投資案剩餘時間之55%土地租金、水面租金; -針對本決定第5條第2項規定之投資對象免20年土地租金、水面租金及扣除投資案剩餘時間之65%土地租金、水面租金; -針對本決定第5條第3項規定之投資對象免22年土地租金、水面租金及扣除投資案剩餘時間之75%土地租金、水面租金。 本決定自簽發日起(2021年10月6日)生效。
A:根據越南統計總局之公告,因受Covid-19疫情之影響,諸多省市均執行社交距離之規定,影響工業生產。本(2021)年第3季越南工業生產指數較去年同期減少3.5%。累積本年前9個月越南工業生產指數較去(2020)年同期成長4.45%,其中製造業成長5.05%,礦產開採減少7.17%。 在二級產業中,若干產業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如:金屬生產成長28.4%,電子產品、電腦及光學產品生產成長7.7%,服裝生產成長4.8%,皮革及其製品生產成長4.5%,鑄造金屬製品生產(機械、設備除外)成長3.4%,非金屬礦產產品生產成長2%。 若干產業較去年同期衰退:如原油及天然汽開採減少12.4%,飲料生產減少4.2%,各種印刷及燒錄減少2.2%,其他運輸工具生產減少1.9%,化學原料及其製品生產減少1.1%。 本年前9個月生產指數較去年同期衰退之省市包括: (1)胡志明市減少12.9%;(2) 檳椥省減少11.2%;(3) 同塔省減少9.9%; (4) 芹苴省減少9.8%;(5) 慶和省減少9.5%;(6)茶榮省減少7.3%;(7)巴地頭頓省減少5.3%;(8)永隆省減少4.5%。 本年前9個月生產指數較去年同期成長之省市包括: (1)寧順省成長32.6%;(2) 多樂省( Dak Lak)成長25%;(3)海防市成長19.7% ;(4)藝安省成長18.3%;(5)嘉萊省成長17.4%;(6)河靜省成長16.6%;(7)清化省成長15.3%;(8)廣義省成長14.9%;(9)河南省成長14.4% 及平福省成長14%。
A:越南農業部表示,本(2021)年9月份越南農林水產品之出口金額達3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7.6%;累計本年前9個月越南農林水產出口金額達35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7.7%。 本年前9個月諸多農林水產品出口金額成長,如:咖啡、橡膠、蔬果、胡椒、腰果、木薯及其製品、畜牧產品、Tra魚、蝦子及木製品等,其中橡膠及腰果。具體而言,橡膠出口量成長17.1%,金額成長52.7%;腰果出口量成長16.6%;腰果出口量成長16.6%,出口金額成長14.8%。 胡椒出口量減少3.3%,惟出口金額卻大幅成長51.9%;咖啡出口量減少4.2%,惟出口金額仍成長4.4%。 出口市場方面,本年前9個月越南農林水產出口市場佔有率分別為:亞洲42.2%、美洲30.7%、歐洲11.3%、非洲1.9%、大洋洲1.5%。最大出口市場為美國,出口金額約達102億美元;其次為中國,出口金額約達68億美元;日本佔第3位,出口金額達24億美元;韓國排第4位,出口金額達16億美元。
A:本(2021)年9月份越南Covid-19疫情在若干省市基本上獲得控制,部份生產經營活動及服務業已正常化。9月份越南貨物零售總額及消費服務營業額較8月份成長6.5%,惟較去年同期相較減少28.4%。 越南工商部表示,因受Covid-19疫情的影響,越南諸多省市如河內市、胡志明市、峴港市、平陽省、同奈省及慶和省均執行社交距離,此使社會正常生活受限制,旅遊業及餐飲業之營業額均大幅減少,人民緊縮支出。故,本年9月份越南貨物零售總額及消費服務營業額為3367.7兆越盾(約1,464.2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8.7%(倘扣除物價成長因素,減少5.1%)。 累計本年前9個月貨物零售總額達2,779.7兆越盾(約1,208.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38%。餐宿服務營業額達279.4兆越盾(約121.5億美元),減少22.14%。旅遊業營業額達4.63兆越盾(約2.0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63.95%。其他服務業營業額達303.97兆越盾(約132.1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9.37%。
A:出處:Dutch News, 2021/10/11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自行車銷售持續成長 荷蘭金融報(Financieele Dagblad)於10月11日報導,儘管出現供應交付延遲且人力短缺的問題,荷蘭自行車製造商的股價仍繼續飆升。 自 本年1 月份以來,荷蘭自行車製造商 Accell Group的股價已大幅上漲 44%。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健身中心被迫歇業時,許多人轉而騎自行車健身,電動自行車和其他更昂貴的自行車銷售因而隨之成長,還有許多人以自行車替代大眾交通工具。 然而,銷售正受到供應鏈問題的影響,特別是來自亞洲的零件,因新冠疫情導致人工不足,零件交付因而延遲,有時甚至長達 400 天。 根據荷蘭車業協會 RAI Vereniging 和 Bovag 的數據顯示,2020年荷蘭人購買了 110 萬輛新自行車,比 2019 年成長 9%,其中電動自行車佔一半。 由於電動自行車的成本較高,因此2020年自行車銷售總額達 16.5 億歐元,比 2019 年成長 31%,其中電動自行車銷量成長 30%。 此外,阿姆斯特丹自行車製造商 Van Moof 在9 月份又籌集了 1.28 億美元的資金。該公司以其黑色車架(mat black bike frames)和流線型設計而聞名,其目標是成為全球電動自行車品牌先驅。
A:路透社本(110)年10月11日報導,歐洲最大的汽車製造商福斯(Volkswagen)將於 2022 年上半年決定在東歐設立車用電池模組廠地點。 福斯汽車今年初公布 2030年前在歐洲建立6家大型電池工廠的概略計劃,並從匈牙利、波蘭、斯洛伐克和捷克中擇一計畫於2027年開工。 福斯發言人表示,投資案的決策必須考慮各國經濟環境、條件、電動車策略和獎勵投資補助措施。
A:捷克媒體本(110) 年10月11日報導,10月9日贏得捷克大選的的兩個聯盟五個黨,保守中間偏右的「一起」 (SPOLU)和自由派中間偏左的「海盜和市長」( Pirates/STAN )在大選結果出爐當(9)日即發布合作備忘錄,宣布組成多數政府並表示無意願與其他任何政黨談判。 「一起」(SPOLU)聯盟主要政黨ODS主席 Petr Fiala 表示,該聯盟不反對與 「公民行動黨」(ANO)洽商議會之組成和其他事項,但絕對不可能合作組成政府。 本次選舉只有四個聯盟/政黨超過5% 得票率門檻,方得在議會取得席次。 (ANO)黨贏得最多72席位,其次是 (SPOLU)聯盟71席位、PirStan「海盜和市長」聯盟37席位 和 SPD黨20席位。 在兩個聯盟中,SPOLU聯盟細分ODS黨34席、KDU-ČSL黨23席及TOP 09黨14席;「市長與獨立人士」聯盟(STAN)33席 和海盜黨( Pirates) 4席。 SPOLU聯盟和 海盜和市長」聯盟(Pirates/STAN )取得 108 個多數安全席次。五政黨將可能首次入主內閣。儘管海盜黨在議會中只贏得四個國會席位,但SPOLU聯盟希望他們能在內閣中獲得一至兩個席位。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10月11日報導, 近年來,丹麥房地產市場一直在蓬勃發展, 價格呈爆炸式成長。 於今年6 月,金融監管機構系統風險委員會對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表示擔憂,該委員會向貿易和工業部部長呼籲進行干預只付利息的貸款,但政府拒絕了這一點。 相反的,政府將加強對房市發展和只付息貸款的監控。 許多人擔心可能會出現房地產泡沫,但現在原本炙熱的房地產市場已經放緩。 據Finans Danmark之最新數據, 9 月底,待售屋共有29,500 戶, 為今年最多,其中共 5,977 戶公寓和 23,519 戶房屋。 Finans Danmark 的副執行長 Ane Arnth Jensen 指出: “在住房供應長期缺乏後,於 2021 年下半年,民眾對住房的需求較低,使賣出的房屋較之前少, 待售屋增加, 使平房和公寓的價格紛紛下跌而影響房價。 今年第1季,平房和公寓的價格上漲約 6% , 在上季,價格僅上漲約 2%, 漲幅低於年初。 其次, 因為許多新房仍在出售中, 導致近幾個月市場上的待售數量普遍增加 。 上述說明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逐漸疲軟, 亦顯示房市已降溫。 據Boligsiden 市場指數的最新數據,雖然現在的房價不像以前那麼瘋狂,但丹麥的房價和公寓價格現在已上漲 13% 以上,而渡假屋的價格更上漲 20%。 儘管最近幾個月房地產市場價格開始放緩,丹麥央行於上週進一步降低負利率,以削弱克朗,從而降低住房融資成本。但據丹麥央行董事Lars Rohde稱,政府的措施仍不夠好。
A:馬來西亞首相依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頃主持「大馬氣候變化行動理事會」會議後發布消息表示,馬國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2日召開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表達立場,包括至2030年將碳排放量(根據國內生產毛額)降低至45%,較原定目標高出10%。馬國亦設下至少於2050年以前達成零碳排放量,這個目標是根據低碳長期發展策略研究報告制訂,該報告將由環境暨水務部於2022年底敲定。 馬國政府表示,由環境暨水務部、財政部及馬國證券交易所合作並執行國內碳排放量貿易計畫,將可吸引更多低碳排的投資人進駐馬國,從而提高馬國產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以及為國家帶來穩定收入來源。 馬國亦將提高再生能源的使用,目標至2030年讓100%的政府公務車換成非使用內燃引擎,維持至少50%國家面積為森林覆蓋、鼓勵「零度浪費」,以及透過低碳城市計畫開發更多低碳城市。 馬國政府考量氣候變化因素,將開發關於水源基礎設施的設計工程,確保水源管理永續進行。此外,亦將鼓勵更多民間企業將零度碳排放量,作為公司永續經營發展目標。 另一方面,依斯邁沙比里首相表示,東協應集合為一個談判團體,並為本區域表達立場。馬國政府應強化國家氣候變化的行政管理,其中包括透過成立由環境暨水務部監管的全國溫室效應監管中心,以提高國家氣候變化資料彙報的透明度及低碳排投資。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汶萊經濟策劃及發展處(JPKE)公布之「2021年7月份汶萊國際商品貿易統計」顯示,本(2021)年7月份汶萊出口額為14億3,360萬汶幣(約10億5,532萬美元),較上(2020)年同期成長181.9%,亦較上(6)月增加8.5%;其中原油出口3億540萬汶幣,成長253.1%;液化天然氣出口2億5,640萬汶幣,成長20.6%。前述2項產品,占汶萊總出口額39.19%。其他出口產品分別為化學品(1億6,980萬汶幣,較上年同期成長91.6%)及機械與交通設備(7,440萬汶幣,較上年同期成長636.6%)。 綜觀汶萊2021年7月份出口表現,主要出口市場為新加坡 (占總出口額24.9%),其他依次為菲律賓(17.4%)、日本(15.1%)、中國大陸(13.2%)、泰國(6.3%)及澳洲 (6.3%)。 2021年7月份,汶萊進口額為10億7,250萬汶幣,較2020年同期成長30.4%,亦較上月減少41.5%;其中燃油進口額7億4,200萬汶幣,為汶萊最大進口項目;其他進口產品分別為機械與交通設備(9,120萬汶幣)、食品(6,070萬汶幣)、雜項製品(7,310萬汶幣)及化學品(4,710萬汶幣)。汶萊主要進口來源國為馬來西亞(占總進口額43.7%)、俄羅斯(20.5%)、印尼(6.7%)、赤道幾內亞(6%)及澳洲(5.2%)。 2021年7月份,汶萊貿易順差為3億6,110萬汶幣,較2020年同期成長215.1%,惟較上月減少170.3%。 汶萊2021年前7個月總貿易額為145.39億汶幣(約10.70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成長50.8%;出口額為77.82億汶幣(約57.29億美元),成長29.3%;進口額67.57億汶幣(約49.74億美元),成長86.5%;貿易順差10.25億汶幣(約7.55億美元),下跌57.2%。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日期:110年10月5日 來源:澳洲金融報(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https://www.afr.com/policy/energy-and-climate/exports-face-overhaul-as-buyers-go-green-20211005-p58xg6 11月份在Glasgow即將舉辦 的全球氣候峰會已帶動亞洲氫能時代,期能於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韓國最大鋼鐵巨頭浦相鋼鐵公司(POSCO),正與澳州、中東、智利、美國和印度等國共同合作開發氫能,並期能於 2050 年前成為可生產達到 500 萬噸且具有成本競爭力的低碳氫(low-carbon hydrogen)的氫能供應商。浦相鋼鐵並將澳州列為其「氫能開發區域戰略基地」(regional strategic base),與澳洲共同合作開發綠色氫能及相關潔淨能源項目,並計劃在其韓國的鋼廠和發電廠中逐漸轉換使用氫能發電,以應對氣候變化。POSCO與澳洲鐵礦砂供應商 Fortescue Metals Group合作共同合作開發氫能,此亦為Fortescue Metals Group 並首次為其煉鋼客戶設定碳排放目標。 另全球最大的鋅製造商- 韓國鋅業(Korean Zinc)與澳洲 Sun Metals 鋅精煉廠子公司Ark Energy合作,於昆州Townsville開發再生能源,期能成為全球第一個綠色鋅(Green Zinc)生產商及未來主要的氫能供應商。該公司執行長Daniel Kim表示,「我們的意圖及遠大的目標是重新定義澳韓雙邊關係中的‘r’,從資源(resources) 到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其中包括綠色氫(green hydrogen),並為未來 50 年創造再生能源新供應鍊」。 另日本正與澳州合作開發最大的煤炭和液化天然氣案,並期能在進口氫能方面進行更密切的合作,以實現該國淨零碳排目標。日本駐澳大使Shingo Yamagami表示,未來在脫碳減排方面,日本和澳州將有更多的雙邊能源開發合作,尤其在氫、氨和其他形式的再生能源方面建立更多雙邊夥伴關係,並期能成為亞洲發展中國家碳減排先驅。 聯邦氣候變遷局(Climate Change Authority)主席Grant King表示,雖然澳洲液化天然氣和煤炭等傳統能源對日本出口佔很大比例,屬於是碳密集型出口,但未來澳日貿易關係必須改變,投入再生能源開發。在碳減排部份,澳日未來合作關係將越趨重要,兩國在淨零碳排方面有著相同目標,除了開發再生能源外,未來必須減少煤炭等碳密集型出口。儘管如此,K主席認為,澳洲對日本的整體能源出口短期內將不會下降,目前將著重於新技術和能源開發上。 日本和韓國都設定 2050 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在上個財政年度(2020-2021)澳洲3,100 億澳元的能源出口中,日本和韓國占了超過 410 億澳元出口總額,僅次於制定 2060 年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目標的中國。 Woolside石油公司及BHP能源開發公司表示,正與日本合作夥伴開發新能源技術,並致力於碳減排和能源消耗技術上合作。日本方面亦表示,澳洲必須在技術上共享和合作,以降低整個價值鏈(Value Chain)的排放量。 POSCO鋼鐵K執行長表示,該集團正開發氫能用於鋼鐵和發電的脫碳(decarbonise)項目,未來可望在其國內的綠色氫和氨市佔率達 30%,這些潔淨能源未來將取代煤和天然氣,並用於工業發電及公路、鐵路和航空運輸應用上。而澳州擁有豐富的再生能源、礦產開發和鐵礦砂資源,在未來的氫經濟時代,澳州將成為POSCO更重要的能源合作夥伴國。而POSCO是澳洲幾個國際合作開發國之一,並在合作開發綠色氫行業的潛在生產項目上已簽署聯盟及協議,期於2050年實現碳排目標。POSCO合作夥伴包括 Fortescue Metals Group、Rio Tinto 和 Gina Rinehart 的 Roy Hill 合資企業,以及與 Origin Energy 能源公司於塔州的Bell Bay及昆州的Townsville的出口綠色氨(Green ammonia)等大型合作項目。 POSCO為韓國最大的鋼鐵製造商,該企業初期僅以採購“藍色”氫(blue-hydrogen)(碳補捉及儲存)、綠色氫(green hydrogen)和氨(ammonia),用於與 LNG 發電中共同燃燒,接著轉向 100% 綠氫發電及淨零碳排目標,到 2050 年,其鋼鐵生產預估每年將需使用超過 300 萬噸氫氣,以及每年預估將使用超過 200 萬噸氫氣用於其 6.5 百萬瓩 (gigawatts)的發電量。POSCO未來將可向第三方或企業供應低碳氫,預估可佔韓國 30% 的氫能市場。而生產綠氫的基地及競爭力是實現POSCO淨零碳排目標的最重要的關鍵之一,係將澳洲列為重要的合作策略夥伴。 POSCO鋼鐵K執行長並表示,Sun Metals 是全球第一家加入全球 RE100 計劃的鋅精煉商,承諾到 2040 年將 100% 轉換為再生能源,並建造了一個 124 兆瓦(megawatts)的太陽能發電場,今年初更在Acciona Energy 公司建議下投資Warwick新建大型 MacIntyre 風電場的30%股權。並於Townsville以其韓國鋅姐妹公司合作開發一個四階段的綠色氫項目,將從為重型卡車提供燃料開始試行,待氫能生產穩定後將瞄準出口市場及 8 百萬瓩 GW)的電解槽 (electrolysers)合作案。 Macquarie Group執行長 Shemara Wikramanayake表示,當政府確定淨零碳排明確目標時,在澳洲聯邦政府強有力及持續性的政策承諾下,及對投資者友好有利環境的支持下,民營企業將更有信心投入大量資金開發風能和、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屆時民間企業則不需要政府補貼其能源開發項目。即使澳洲聯邦政府尚未鬆口承諾2030碳減排目標,或是到2050年是否實現淨零碳排目標,但許多高碳密集度能源開發商皆在加速推動碳減排。W執行長並呼籲各國政府在其能源生產中優先考慮可再生能源,並消除項目發展的障礙。渠並表示,轉向低碳能源的過渡需要的不僅僅是風能和太陽能等開發,關鍵是實現全電氣化,調整電網以適應並轉向氫能等可持續性燃料發電,並實現碳捕捉的承諾。另碳密集型產業的管理轉型和農業的脫碳亦是未來重要課題之一。
A: 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本(2021)年10月11日出席新加坡證券投資者協會(SIAS)主辦的線上「企業治理周(Corporate Governance Conference 2021)」時表示,目前全球正面對新冠疫情、氣候變化,以及不平等問題等三大挑戰,聯合國已將此挑戰列為人類紅色警報,而疫情和氣候變化將加劇不平等問題。 新加坡承諾將盡責任緩解氣候變化的衝擊,儘快達致淨零排放目標,並支援企業努力減排。新加坡已推出綠色計畫,包括推動碳稅和公共部門減排目標。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亦鼓勵綠色投資,提供貸款補助計畫;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SG)也將進一步支援6,000企業邁向永續發展轉型。依據麥肯錫(McKinsey)調查顯示,超過七成星國消費者願意支付更高額購買綠色產品。 新加坡證券投資者協會會長David Gerald表示,新冠疫情加速商業環境的演變,投資者更加關注企業的長期永續性和對外部衝擊的韌力,對業者的商業模式和企業行為亦進行更嚴格審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金融和企業事務局代局長Mathilde Mesnard則指出,OECD企業治理委員會已同意對二十國集團(G20)與OECD企業治理原則進行檢討,以因應疫後環境,檢討內容將涵蓋披露、股東、董事會責任以及利益相關者。 此外,新加坡和澳洲正制定「綠色經濟協定(Green Economy Agreement)」,進一步加速兩國過渡至綠色和永續發展的未來,協助創造良好就業機會和降低碳排放。該協定將探討實際可行計畫,促進和便利貿易及投資活動,包括減少業者所面對的管制,移除環境產品與服務貿易的非關稅壁壘,加速對低排放綠色科技的採用,透過降低綠色科技的成本及加速科技運用減少兩國碳排放。
A: 新加坡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本(2021)年10月11日表示,新冠疫情期間,各國因封鎖邊境,重創航空業,尤其是商業航空旅遊,但新加坡仍維持堅實的基礎航空運作,不同業者也不斷探討新成長空間。隨著新加坡逐漸解封,預估星國航空業將在未來兩年提供1,000個職缺,包括數據分析師、機器人與自動化工程師以及飛機技術員等。 陳詩龍部長指出,新加坡多年來已成為全球航空業價值鏈樞紐,亦是亞洲領先的飛機保養、維修與翻修(Maintenance, Repair and Overhaul,簡稱MRO)中心,占全球MRO量10%,裕廊集團轄下之實里達航空園彙集60餘家跨國航空公司和當地業者。 隨著星國逐步走出疫情,航空業將開始復甦,長期前景樂觀,未來致力發展的三個關鍵方向包括:提供數位化解決方案與服務、發展自動化技術與先進通訊,以及邁向永續性。另新加坡擁有著強大的人才庫,包括經認證的技術人員和工程師、有意加入航空業的中途轉業者,以及每年2,000餘名來自大專院校的航空課程畢業生,將為航空產業提供充份的人力資源。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截至2021年9月24日,由於邊境貿易暫停,自2020年10月以來,緬甸與中國之間通過木姐陸地邊境的貿易額大幅減少10億美元。在政情不穩及COVID-19病毒的影響下,木姐邊境貿易在2020-2021財年跌至38億美元的低點,比上年同期的48.2億美元大幅下降。截至2021年9月24日,緬甸通過木姐陸地邊境對中國的出口值為26.4億美元,而進口值為11.57億美元。中國從3月30日起關閉了部分邊境站,因此緬中邊境貿易完全停止。中緬邊境貿易的關閉導致木姐邊境站所工作人員約40-60萬人失業。 中方將依標準作業程序(SOP)開放中國Kyalgaung倉庫及檢查站的貨物進入緬甸。緬甸出口食米、豆類、玉米等農產品及螃蟹、對蝦等漁業產品。此外,緬甸對中國的天然氣出口也通過木姐-瑞麗邊境進行。進口來料加工CMP原料,電器及消費品。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商務部長Pwint San博士於10月8日上午通過視訊會議在印度-東協商務峰會暨展會上發表講話。 部長表示,東協及印度在經貿關係方面的合作由來已久,雙方在貿易、文化及經濟方面有著深厚的關係。印度不僅是東協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緬甸最大的貿易夥伴,相信東協-印度經濟合作將為地區人民帶來機遇及成功。緬甸將在東協-印度自由貿易協定下的經濟、技術援助、培訓課程及會議方面進行合作,並與其他國家合作發展微中小企業(MSMEs)。緬甸正在組建可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企業救援工作委員會,希望與夥伴國家共同努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P部長呼籲合作增加貿易,緩解非關稅障礙,這對貿易便捷化很重要。他相信,因COVID-19帶來的全球經濟挑戰,將通過各國間的合作得到解決。 印度貿易及工業部長、東協國家貿易部長、印度工業聯合會(CII)主席及局長出席印度-東協商業峰會暨展會。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曼德勒批發市場的統計,隨著緬幣在當地外匯市場的反彈,棕櫚油的價格開始下滑。9月28日,在黑市上,美元兌緬元的匯率達到3,000多緬幣的歷史新高,而10月6日跌至2,000多緬幣,幾天內的大幅下跌1,000多緬幣。食用油交易商表示,上週緬元走軟影響棕櫚油市場,再加上COVID-19大流行期間的運輸問題,因此,進口棕櫚油的價格大幅飆升至每緬斤5,000緬幣以上(1緬斤相當於1.6公斤)。 目前,棕櫚油的價格約為每緬斤4,850緬幣,比上週的價格略減50緬幣。根據緬甸海關的統計,在過去10個月(10月至8月)的2020-21財年中,緬甸進口了價值7.44億美元的棕櫚油。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表示,在2020-21財年,大多數外國企業將目光投向緬甸製造業,預計向27個投資案注入2.86億美元資金。緬甸投資委員會表示,需要大量勞動力的製造企業是優先考慮的。當前,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負面影響及政情不穩,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財政困難。 由於前幾個月歐盟市場的需求大幅下降,致使緬甸的成衣出口大幅下降。因此,部分來料加工(CMP)成衣永久或暫時關閉,數千名工人失業。儘管如此,根據IHS Markit 9月份的報告,在為工人開展COVID-19疫苗接種計畫之後,該行業正在恢復正常。緬甸的製造業主要集中在來料加工(CMP)基礎上生產的成衣及紡織品,並對緬甸的GDP貢獻頗多。緬甸DICA的統計顯示,上一財年,緬甸吸引的外人直接投資(FDI)逾37.9億美元,其中包括現有企業的資本擴張及對迪拉瓦經濟特區的投資。 在2020-21財年10月1日至9月30日期間,由緬甸投資委員會(MIC)及相關投資委員會批准的48家外資投資案中,27家企業向製造業注入外資。電力領域收到6個大項目,牧畜及漁業領域有6案。其他服務領域5案,農業領域2案,各有1家外國企業進入工業園區以及旅遊與飯店領域。
A:石油工業為伊拉克之主要收入,該國為臺灣第42大貿易夥伴,,而我自伊拉克主要進口項目為石油原油,係我第33大進口來源國。
A:約旦的經濟是中東最小的經濟體之一,水、石油和其他自然資源的供應不足,導致政府嚴重依賴外國援助。約旦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能源——主要是天然氣——能源一直佔約旦進口的 25-30%。 2020年台約雙邊貿易額為約旦為3億696萬美元(衰退17%),係我國第60大貿易夥伴,占我總貿易額0.05%;同一期間,我對約旦出口2億4,707萬美元(衰退18%),係我國第46大出口國。
A:敘利亞經濟以農業、石油、工業和服務業為基礎,該國經濟的兩大支柱是農業和石油,合計佔國內生產總值的大約一半。農業佔國內生產總值和勞動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長達十年的軍事衝突、西方的制裁、鄰國黎巴嫩的金融崩潰,以及現在的全球疫情,都重創了敘利亞經濟,貨幣幣值崩盤已經導致政府掌控的領土範圍內,出現小麥、燃料等民生必需品的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