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菲國衛生部、內政部、勞動部、觀光部及貿工部聯合推動安全標章證明(Safety Seal Certification,SSC)計畫,參與商家均表示願意遵守政府所設定之最低公共健康標準(minimum public health standards, MPHS)。根據菲國上述5部會第20-21號聯合通告,又名安全標章證明計畫執行綱要,企業商號有資格申請安全標章只有在已正式註冊,且採用 Staysafe.ph 或任何其他地方政府單位規定採用的電子聯繫追踪應用程式,最重要的是嚴格遵守和執行政府制定的MPHS。 衛生部長表示,菲國逐漸重開經濟之際,最重要的仍是保護人民安全,MPHS是一項值得讚許的提議。貿工部長認為,該證明可增進消費者信心重新走出並光顧願意遵守健康規定之商店,有益國家經濟復甦。內政部長也表示,SSC並非強制性,但鼓勵商家業者申請,如此可協助他們吸引更多消費者,增加營運收益。觀光部長也鼓勵所有旅遊機構申請安全標章,嚴格遵守健康和安全規範,並讓所有員工完全接種疫苗,以讓菲國旅遊業恢復。 根據安全標章技術工作小組(TWG)統計,從今(2021)年5月起執行之本計畫,總共收到85,731件申請案,至本(10)月1日,有50.54%,即43,332件申請案獲核准,另11.5%,即9,858件遭到否決或拒絕,其他案件則在審核中。

A:印尼爪哇島及峇里島限制社會活動措施原暫訂於本年10月4日期滿,惟印尼內政部10月4日頒布第47號部長令,宣布再延長至10月18日,要點摘整如次:   (一) 辦公大樓及工廠居家辦公相關規定仍維持不變,亦即「重要產業(sektor kritikal)」生產部門可100%到班、「民生必需產業(sektor esensial)」生產部門可50%到班、政府公眾服務部門可25%到班,其餘全面居家辦公。   (二) 營造工程防疫管制規定維持不變。如為公共工程建設項目,工地現場員工可100%到班施工。私人企業營造項目則依印尼各地區分級管制規定。   (三) 持續開放更多地區之餐廳、賣場及購物中心逐步恢復營運,並再微幅放寬消費人數及營運時間限制。部分地區電影院及觀光景點在實施實名制及遵守防疫規範下逐步恢復營運。   (四) 大雅加達地區及萬隆等部分地區健身房恢復營運,入場人數為最大可容納人數之25%。   (五) 目前印尼國際航班僅能在雅加達Soekarno Hatta機場及北蘇拉威西萬鴉老Sam Ratulangi機場起降。自10月14日起將增開峇里島Ngurah Rai機場供國際航班起降。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作為控制疫情的一項措施,緬甸衛生部隊全國的目標群體開展了疫苗接種方案。在從中國採購的2,400萬劑Sinopharm COVID-19疫苗中,另外400萬劑於10月2日抵達仰光國際機場,由仰光省醫療服務/公共衛生局負責人及官員接收疫苗後發給各省邦。新到的COVID-19疫苗將按優先順序提供給原始目標群體及延伸群體。   截至10月2日,衛生部共採購1,800萬劑疫苗,包括200萬劑COVIDSHIELD、1,400萬劑Sinopharm及200萬劑Sinovac已抵達緬甸。此外,緬甸收到中國、印度及俄羅斯捐贈的500多萬劑疫苗。截至10月1日,官員共接種了8,264,157人,3,863,344人已全面接種、4,400,813人接種了第一劑 COVID-19 疫苗。因此,緬甸提供的疫苗總劑量為12,127,501劑。亦敦促人民接種 COVID-19 疫苗,並鼓勵已經接種第1劑疫苗的人前往最近的免疫中心,在預定免疫日期或臨近截止日期接種第2劑疫苗,並積極參與疫苗接種活動。

A:資料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1年10月5日)   一、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長呂翰九本(110)年10月5日至6日於法國巴黎出席OECD部長級會議期間,同時出席「韓國-數位經濟夥伴協定(DEPA)3國貿易部長會議」,會議中韓國宣布申請加入DEPA協商,並與新加坡、紐西蘭及智利等DEPA會員國討論未來之合作計畫。 二、DEPA 3國貿易部長於10月5日之DEPA聯合委員會中宣布韓國決定加入DEPA協商,3國未來將全力協助韓國快速啟動加入DEPA之程序。 三、呂本部長表示,預期韓國啟動加入DEPA程序後,可透過韓國IT強國及領先數位化之優勢,協助擴大DEPA之範圍。未來韓國政府將依據DEPA加入程序,早日成立工作小組,加速加入DEPA。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由於玉米投入成本上升,緬甸玉米工業協會(MCIA)要求當局向寒季玉米種植者提供貸款。MCIA主席Min Khaing表示,現在是開始種植寒季玉米的時候,寒季玉米的產量將佔緬甸玉米總產量的30%。此時,當地種植者開始尋求種植成本,他們還在收集肥料、玉米種子及燃料等農業原料,並面臨現金交易的困難。過去,協會與民間銀行合作,為當地農民提供貸款,今年沒有銀行為農民提供貸款。   目前,玉米種植的投入成本正在上升。MCIA表示,隨著這種上漲趨勢,1袋50公斤的Pale肥料去年售價僅為2.65萬緬幣,而且目前價格已飆升至每袋6.5萬緬幣。因此,政府通過國家銀行或與協會合作的私人銀行,將更及時及方便向玉米種植者提供貸款。M主席續稱,雨季玉米很快就要收穫,然由於惡劣的天氣條件,今年玉米的產量可能會減少20%。如果種植者得不到農業貸款,他們將種植其他投入成本更低的作物,而不是玉米作物。結果,玉米種植園的面積將減少。據瞭解,隨著玉米產量的下降,玉米種植的外匯收入也將減少。   MCIA主席表示,玉米是緬甸最大的外匯收入來源之一。今年,緬甸對泰國的玉米出口創造了3.95億美元的收入。該收入不包括寮國、印度及越南等其他國家的出口。政府應在10月及11月種植季節前,通過國家銀行或私人銀行向農民提供貸款。根據MCIA的統計,在2020-21財年,緬甸向外國出口了逾220萬噸玉米。在220萬噸玉米種,約160萬出口泰國,其餘銷往中國、印度及越南。今年,玉米價格為每噸 260-270 美元。去年同期,玉米的價格僅為每噸200-230美元。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在“Here with You”運動下,緬甸泰國商業協會(TBAM)與泰國紅十字會合作,並在泰國駐緬甸大使館的支持下,向緬甸紅十字會(MRCS)捐贈了300個氧氣瓶,用於5個月的補充,包括其他必要的醫療設備,如防護衣及價值約480萬泰銖(2.7264億緬幣)的外科口罩以幫助緬甸人民抗擊COVID-19。   泰國紅十字會與緬甸紅十字會密切合作,向緬甸受影響的社區分發氧氣濃縮器。自8月第3週以來,TBAM一直在籌集資金,為緬甸提供氧氣瓶、補充氧氣瓶及其他必要的醫療設備,以幫助緬甸應對COVID-19感染引發的前所未有的氧氣危機。據緬甸紅十字稱,捐贈的氧氣瓶及醫療設備已收到,並分發給仰光4個區紅十字會辦事處及Hlinethaya人民醫院,這些氧氣瓶及設備已在各地區登記並得到有效使用。

A:2020年,大多數國家為了遏制COVID-19而關閉邊界,阻礙了世界貿易進而導致貨物運輸不平衡,全球物流危機使洲際貨運成本增加高達8倍,成千上萬的空貨櫃湧入美國和歐洲的港口,而商品則堆積在亞洲港口無法運送給西方消費者。導致成本和交貨時間的增加,影響聖誕季節銷售,促使廠商尋找新的原材料供應商,而貿易商則尋找更近的市場取代從前從中國購買之產品。 尼加拉瓜商會(CCSN)主席Carmen Hilleprandt指出,因為貨櫃滯留歐美導致中國缺櫃下,中國運費從4000美元漲到現在18,000到20,000美元之間,許多企業不堪負荷倒閉,面對這種情況,很多企業都在尋找其他選向,不受制於一直最便宜的中國。 中美洲和加勒比海關代理協會聯合會(Conaaacac)顧問Joe Henry Thompson提出警告,成本上升可能使無法靈活變化的大公司退出市場,能應變及靈活調整的廠商則將存活下來。某些公司已在調查哪些其他市場可提供相同原料以取代原市場,以期不被單一製造商綁架,尼加拉瓜可利用其地理優勢,以及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成為該國的出口平台。 尼加拉瓜生產商和出口商協會 (APEN) 主席Guillermo Jacoby說明,價格的上漲表示我們對亞洲的依賴,因此8成的企業正在考慮近岸外包,如美國業務從亞洲轉移到拉丁美洲,歐洲人則將目光投向非洲。APEN正在積極向其合作夥伴提供相關訊息,例如近期將與一南美公司簽署一項協議,在該區提供營銷資訊以開發市場。 APEN執行董事Alfredo Lacayo指出,以紙漿運輸為例,如Lácteos Centroamericano SA (Centrolac)等公司在包裝公司Astro Packing倒閉後,直到現在還沒有找到符合其生產計劃的替代方案,該公司將需求轉移到宏都拉斯及哥斯大黎加,這些公司在亞洲購買紙漿後在其國內進行加工,但船期延誤下,終將延誤交期。因為任何產品,如芒果、紡織品、牛奶等,都需要包裝,最終將影響進出口。在這個完全互聯的世界中,沒有任何東西是100%使用當地原材料生產的,所以我們都會受到危機影響。

A:尼加拉瓜國民議會周二以88票贊成通過一項年度總預算改革,將成立基金,撥款7億尼幣(相當於1,980萬美元)用於購買疫苗和針對covid-19的必要醫療物資,對140萬人提供照護,預算可能視國際捐款增加而再調整。該基金資金根據第1047號國家年度預算法律第12條適用,以增加國家債券發行方式增資,且可在預算年度執行期間,透過外部資源增加資金。 財政和公共信貸部(MHCP)將負責管理該資金,負責簽訂、支付和紀錄預算執行;衛生部(Minsa)將參與並核准購買之產品。該國總預算維持在822億2,800萬尼幣,經常性支出為658億7,700萬尼幣,資本支出為163億5,100萬尼幣。 中美洲經濟整合銀行(CABEI)向尼加拉瓜提供之1億美元資金用於購買685萬劑疫苗,預計使327萬人受益。然而,迄今為止僅採購190萬劑俄國斯Sputnik V疫苗和80萬劑Sputnik Light,到貨量甚至不到 50萬支。該國另已從世界銀行(WB)、美洲開發銀行(IDB)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醫療用品支援資金,該資金由聯合國系統機構和泛美衛生組織(PAHO)管理,Ortega政府無法直接使用。 一份機密報告顯示,2021年上半年,尼加拉瓜政府將88億5,990萬尼幣、以及41億9,380萬捐贈和外部貸款用於對抗疫情。但直到6月30日,僅執行4億8,110萬尼幣,同時死亡和感染人數不斷增加。 自2月23日至9月30日間,不包括該Ortega政府未報告數量的一批俄羅斯疫苗,尼加拉瓜已收到2,065,500劑疫苗,其中79.6%來自捐贈,20.3%來自購買。近期古巴Abdala及Soberana 02疫苗亦將運抵尼國,預計為超過200萬名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免疫接種。

A:據媒體引用市場分析公司IHS Markit最新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調查報導,沙烏地本(2021)年9月在非石油產業成長率係7年來最高,主因為COVID-19防疫措施鬆綁,商業活動、國際旅遊持續復甦。 上述調查顯示,歷經連續2個月下跌後,沙烏地本年9月PMI自8月的54.1上升至58.6,月增幅係2015年8月以來最高,反映消費需求強勁,支撐商業活動復甦。

A:據媒體引用商業顧問公司IHS Markit最新調查報導,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本(2021)年9月非石油經濟復甦強勁,主因為正在杜拜舉行之世界博覽會(Dubai Expo 2020)帶動產出及訂單需求大幅增加。 上述調查顯示,儘管UAE本年9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自8月的53.8略減至53.3,商業活動及消費需求仍持續自COVID-19疫情復甦,受訪企業對前景大多抱持樂觀,另UAE央行亦看好此復甦趨勢,前於本年6月預估本年GDP成長率為2.4%,明(2022)年則為3.8%。

A:據越南貿易促進局局長武柏富(Vu Ba Phu)稱,日本為越南第2大投資來源國。截至本(2021)年8月止,日商在越南之投資案件數為4,690件,投資資金約計629億美元。本年前8個月日商在越南之到位資金約計32億美元。雖然本年Covid 19疫情爆發,惟外人投資者仍對越南投資環境有興趣,並認定越南為具吸引力之投資地點。本年8月份越南共吸引24億美元外資,較上(7)月成長65%。登記外資資金成長,主要投資項目為加工製造業,顯示外人投資者在中長期仍對越南經濟維持信心。 另,日本貿易促進機構(Jetro)代表Takeo Nakajima表示,越南為日商重要投資地點。在整體經濟方面,2020年越南經濟正成長,2021年雖然面臨困境,惟越南經濟正在逐漸復甦。越南政府亦執行許多政策協助業者渡過Covid 19疫情所造成之困境,提供便利條件讓外人投資者可在越南順利進行投資計畫。

A:據越南計畫投資部副部長阮氏碧玉(Nguyen Thi Bich Ngoc)表示,本(2021)年前9個月,為因應Covid 19疫情爆發,越南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須執行社交距離措施,影響業者營運活動,其中包括外資企業,致使外人投資者難以赴越南考察投資環境及進行投資案。雖然如此,本年前9個月越南外資資金約計221.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4%。依據對500家越南外資企業之調查結果顯示,外人投資者仍對越南投資環境高度肯定,歐洲企業家數之67%對越南投資環境表示正面評估;韓商已承諾在越南擴大投資;美商相信越南將成功控制疫情。

A:中美洲經濟整合銀行(CABEI)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綠色氣候基金批准了該金融機構提出的中美洲乾旱走廊計劃融資方案,將使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的約240萬人受益 CABEI執行總裁Dante Mossi表示,這些資源將通過獲得技術援助和信貸來幫助各國對氣候變遷的適應,預計使240萬人受益,該計劃是該地區於2020年11月通過之25億1,300萬美元「中美洲回應Eta和Iota颶風的影響之彈性重建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旨在為 SICA地區(中美洲整合體)國家提供資源,用於資助面臨和預防自然災害以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的項目,並實施短期、中期長期措施。 中美洲乾旱走廊包括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和平海岸,是世界上最易受氣候危機影響的地區之一,近年來它經歷了全球變暖導致的嚴重干旱和暴雨。 在綠色基金核可的金額中,8,430萬美元用於生態系統適應(EbA)措施,6千萬美元為與CABEI有簽署協議的金融機構提供可償資源,剩餘3千萬美元用於支持貸款的部分擔保,該機構將通過其聯盟金融機構提供4,280萬美元,以及來自夥伴國家的5,130萬美元實物捐助。 CABEI成立於1960年,為中美洲最主要金融機構,其綠色氣候基金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遷做出貢獻。迄今已核准5億2,650萬美元用於中美洲地區投資業務。由薩爾瓦多、哥斯大黎加、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和尼加拉瓜創立、巴拿馬和多明尼加後來加入成為區域夥伴,而貝里斯則為非創始受益國。區域外合作夥伴國家包括:阿根廷、哥倫比亞、韓國、古巴、西班牙、墨西哥和我國。

A:世界銀行昨天發布「恢復成長:重建充滿活力的後疫情經濟體」報告指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LAC)今年將恢復經濟成長,去年疫情幾使所有國家經濟收縮6.7%,但蓋亞那除外,其國內生產總值成長43.5%,今年將以21.2%的成長率領先,彷彿完全不受疫情影響,主因在於該國從2020年開始出售其於數年前發現的石油。 蓋亞那之後,秘魯以11.3%的經濟復甦領先(去年衰退11.1%),亦即將恢復所有疫情造成的衰退。第二為智利,成長10.6%,達兩位數,即該國不僅能恢復去年下降5.8%,還有成長的空間。第三是巴拿馬,預計成長9.9%,但其成長率將無法彌補去年17.9%的下降。第四為多明尼加,將成長9.1%,完全彌補去年6.7%的下降。第五為貝里斯,其GDP在下降14%後將成長9%。居第6位的薩爾瓦多預計今年將增長8%(去年下7.9%)。第7名之哥倫比亞將增長7.7%(該國去年下降6.8%)。 尼加拉瓜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與玻利維亞並列第10位,今年的增長率為5.5%,在中美洲(貝里斯除外)將排名第3,僅次於巴拿馬和薩爾瓦多。儘管尼國今年將穩健增長,但到2022年將放緩為3%,2023年將僅成長2.5%。哥斯大黎加則預計成長率為3.8%,瓜地馬拉5.1%,宏都拉斯4.7%。僅三個位於加勒比地區的經濟體預計不會增長:海地下降 0.8%,聖文森下降6.1%,蘇利南下降3.5%。 報告指出,如果該政府不能透過經濟措施緊急採取行動,疫情導致的衰退就會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恢復,受影響最大的仍將是那些生活在貧困中的人。今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經濟顯著復甦的主要原因是疫苗覆蓋率擴大和每天因此而喪生的人數減少。雖然大流行並非起源於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但卻是受病毒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截至今年9月10日,已有4477萬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人被感染。據世界銀行稱,去年疫情導致該區的國內生產總值下降6.7%,該區在2019年僅勉強實現了0.8%的擴張,但該生物體最大的擔憂是之後2021年將再出現兩年的低增長,即如果政府推動結構性改革,這將發展成另一個「失落的十年」。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 (LAC)正在從covid-19危機復甦,但速度比預期的慢,它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的後果將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消失。巴西除外,該區每天靠5.5美元生活的人口比例從24%增加到26.7%,這是幾十年來的最高增幅;學生失去了一年半的教育;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的下降幅度超過了全球金融危機。 西半球過去六個月恢復了活力,因為大多數國家死於疫情的人數正在下降。世界銀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副行長Carlos Felipe Jaramillo認為,該地區國家為幫助受疫情影響的家庭做出了極大努力。現在則將面臨實現強勁復甦,提供就業機會等挑戰,同時亦將面臨多重風險,尤其是病毒升溫,這可能會影響未來兩年的成長預測,加上全球持續的通貨膨脹壓力,往往會導致利率上升,進而影響需求。此外,私人企業債務增加,也將損害經濟復甦,在公部門方面,赤字和政府債務不斷上升,限制了未來採取行動的能力。世界銀行西半球首席經濟學家William Maloney表示:在資源稀缺的背景下,非常需要促進具活力、包容性和綠色的成長,政府將思考使用公共資源最有效的方式為和。除了實現發展和緩解社會緊張局勢所必需的成長率外,還必須氣候變遷影響下,在基礎設施、教育、衛生、能源政策和創新方面儘早進行改革。 世界銀行指出,如果國家不解決結構性問題,疲軟的成長可能會持續下去,將不足以消除貧困和緩解社會緊張局勢。服務業雖然受到疫情的嚴重打擊,但數位化加速有助於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技術、金融和物流進步將提高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經濟增長面臨的主要挑戰總結如下:疫情再次升溫、全球流動性收縮以抑制通貨膨脹、私部門高債務以及銀行缺乏透明度、預算增加,以及不斷上升的公共債務。

A:美國西德州中級原油來到$78/桶,創七年新高,白宮擔憂油價攀升恐影響明年期中選舉。美國能源部長Jennifer Granholm)表示將考慮釋出戰備儲油之可能性,也不排除禁止美國原油出口。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本週一(10月4日)決定維持原訂之擴產速度,不會加速增產,無視白宮之呼籲。 德州產油商Pioneer Natural Resources則表示無論油價漲多少,美國頁岩油商都寧願將利潤拿來支付股利,不會打造新油井,並將油價高漲歸咎於OPEC。 美國能源資訊署(EIA)數據顯示原油庫存連續第二週增加致油價小幅回跌。俄羅斯普丁總統表示會增加天然氣產量以供應歐洲所需,造成天然氣價格大跌。

A:標題:巴拉圭豬肉具生產及出口潛力 日期:2021.10.07 單位:駐巴拉圭大使館經參處 消息來源:國家報(La Nación) 內文: (一)巴拉圭農牧部畜牧次長Marcelo González表示,由於數種條件因素,巴拉圭豬肉生產事業未來數年具成長潛力。該部向1,400至1,600名專業人士包括醫生、營養師、廚師及其他與豬肉產業相關人士進行問卷調查,經資訊比較,該部報告結論巴拉圭豬肉產業將具開發潛力。G次長補充說明,巴拉圭2010年豬肉產量1萬7,000公噸,2020年則成長至6萬3,000公噸;2010年豬肉平均每人每年消費量3公斤,2020年則成長至9公斤;2030年預估巴拉圭豬肉產量將成長3倍,年產量22萬1,600公噸,且將因巴拉圭豬肉之品質保證贏得全球更多市場進入之機會等語。 (二)巴拉圭豬肉2021年1-8月出口重量688公噸,較2020年同期之671公噸,增加17公噸,成長3%。以金額計算,巴拉圭豬肉2021年1-8月出口金額170萬美元,較2020年同期之140萬美元,增加30萬美元,成長18%。G次長表示,巴拉圭國內豬肉產量持續成長,且不斷增加豬肉產品外銷出口機會等語。

A:資料來源: 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及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2021年10月6日   史國二大主流平面媒體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及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於本(10)月6日分別以「史瓦帝尼更多產品將可免關稅進入臺灣市場」(More Eswatini products to access Taiwanese market duty free)及「更多免稅產品輸銷臺灣市場」(More products for duty-free Taiwanese market)為題,報導臺史經貿關係在2018年12月臺史經貿合作協定(ECA)生效後,雙方於上(9)月29日以視訊會議方式,舉行首屆臺史ECA聯合委員會,我國再進一步開放史國多項免關稅產品,協助史國拓展臺灣市場;透過臺史ECA之合作機制,臺史兩國經貿夥伴友好關係更為密切。   該等報導引用史國商工暨貿易部及投資促進局(EIPA)之聲明資料指出,臺史ECA於2018年12月生效後,中華民國(臺灣)進一步向史國額外開放免關稅產品項目,協助史國拓展臺灣市場,其中原課徵18.5%關稅之甘蔗糖蜜(molasses)、原課徵10%關稅之玉米粉、原課徵12.5%之蠶絲被或絲綢床單、原課徵20%關稅之馬魯拉(marula)水果及堅果等相關產品以及酒精飲料及傳統非洲啤酒等多項產品均獲得免關稅待遇,可進一步拓銷臺灣市場。至於史方代表團EIPA要求開放禽肉產品市場一節,我國代表團表示,由於該等產品涉及多數微中小型企業(MSME),屬於較敏感產業,爰無法予以免關稅待遇。   該報導亦引述史國商工暨貿易部長庫馬羅(Manqoba Khumalo)致詞稿指出,2018年所簽署之臺史ECA係臺史經貿關係之里程碑;我國經濟部王部長美花亦強調史瓦帝尼係臺商拓展非洲市場之基地及重要投資據點,強調臺史經貿夥伴關係之重要性。此外,K部長亦肯定臺灣提供客製化之電商訓練課程,對史國MSME在武漢肺炎疫情助益良多,此亦符合史國疫情後之經濟復甦策略,協助史國MSME加強運用資通訊技術。   此外,史國商工暨貿易部與會代表在會中強調史國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目前係史國係南部非洲關稅同盟(Southern African Customs Union, SACU)、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outhern African Development Community, SADC)、東南非洲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 for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COMESA)及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AfCFTA)成員國,且SADC亦與歐盟、英國均簽署經濟夥伴協定(EPA),有利臺商布局非洲市場。我國與會代表亦鼓勵史國廠商在疫情期間,仍可多加運用臺灣國際專業展之線上平台,拓銷史國產品。此外,雙方亦於本屆會議同意成立法律事務次級委員會及貿易暨投資促進次級委員會,以利雙方未來加強經貿合作關係。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10.07 Polish News Bulletin取材自businessinsider.com.pl, 06.10.2021   波蘭總理Mateusz Morawiecki在接受媒體Wirtschafts Woche採訪時表示“波蘭希望加強與歐盟國家的經濟聯繫,波蘭脫歐是假新聞,”。 M總理在被問及經濟是否是他的優先事項時回答說:“(他的)目標是波蘭的動態發展”。“疫情大流行是歐洲和世界歷史的轉折點。我們對此的回應是波蘭新政(Polish Deal)。在 100 天內,我們將實施向選民承諾的 10 個最重要的項目—歷史性的減稅、醫療保險改革、對家庭和老年人的支持,支持波蘭人擁有自己的房子的夢想。這只是開始。我們將在未來六年將醫療保健支出提高到 GDP 的 7%,支付免稅養老金並增加農業燃料補貼”。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10.07 Polish News Bulletin取材自bankier.pl, 06.10.2021   世界銀行在周三發布的“歐洲和中亞經濟最新消息(Europe & Central Asia Economic Update)”中,將波蘭 2021 年的 GDP 增長預測從 6 月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報告中估計的 3.8% 上修至 4.5%,並將其 2022 年的預測從 4.5%上調至 4.7%。 世界銀行還估計,波蘭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將從目前的 4.2% 降至 2022 年的 3.6% 和 2023 年的 3.1%。 據該機構稱,這些預測已將波蘭新政(Polish Deal)的稅改措施和波蘭國家復甦計畫(National Recovery Plan)的影響納入考量。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10.07 Polish News Bulletin取材自RZECZPOSPOLITA, 06.10.2021   波蘭汽車行業擁有超過 20 萬名員工,在出口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目前,波蘭生產的汽車和汽車零附件 95% 以上用於出口,去年汽車行業的出口額估計為 286 億歐元,占波蘭出口總額的 12%。 此外,該行業的外國投資同時已成為波蘭總體投資的最大部分。歐盟也發揮了作用,波蘭汽車工業協會 (PZPM) 負責人 Jakub Faryś 指出,由於是歐盟成員國,波蘭吸引了大型汽車跨國公司,這些跨國公司將尖端技術帶到波蘭,並為波蘭本地和外國的次級供應商帶來訂單。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