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緬甸投資暨公司管理局 (DICA) 於 9 月 30 日宣布,外籍董事、技術人員以及其家庭成員將可透過線上申請居留簽證、再入境簽證及勞工證的推薦函,內容如下: 根據緬甸投資法,DICA 仰光省辦事處的一站式服務 (OSS) 負責為外籍董事、技術人員 [已獲得緬甸投資委員會 (MIC) 與地方投資委員會之投資許可或認可之公司] 以及其家庭成員的居留簽證、再入境簽證及勞工證的申請流程簽發推薦函。為方便投資者辦理,自 2021 年 10 月 11 日起,推薦函將可線上申請,且將在DICA網站公布:https://www.dica.gov.mm。 DICA 雖將啟用線上申請系統,但投資者在 2021 年 10 月 31 日前仍可向 DICA 仰光省辦事處申請。而自 2021 年 11 月 1 日起,DICA 將僅接受線上申請推薦函。 本公告的詳細訊息將在 DICA 網站上更新。投資者如需諮詢,可在辦公時間內聯繫 01-658260 與 01-658263。

A: 據日本總務省本(10)月1日公布統計數據,本(2021)年8月全國完全失業率為2.8%,與上(7)月失業率持平;另全國就業人數合計6,693萬人,較上年同期增加17萬人,連續5個月呈現上升趨勢。 日本8月全國就業人數雖有增加,惟若與2019年新冠疫情爆發前之同期間比較,全國就業人數大幅減少58萬人。由於上述失業率調查期間,適逢日本政府擴大發布防疫「緊急事態宣言」對象範圍;因此日本總務省表示,「日本政府自2021年10月1日起解除全國防疫宣言,未來將密切關注就業情勢是否將進一步改善」。 此外,日本2021年8月全國完全失業人數計193萬人,較上年同期減少13萬人,係18個月來首次由增加轉為減少。

A: 日本水產經濟新聞本(2021)年9月27日資料,日本政府推動「農林水產品及食品擴大輸出實施策略」,北海道農政事務所及北海道經濟產業局於本年9月28日,與札幌國稅局、JETRO北海道、中小企業北海道本部共同,在全國率先啟動北海道「食品輸出產地支援平台」。本年將作為先例,開始研究推動極具競爭力之帆立貝對美出口。 日本中央政府為27個重點項目選擇出口產地及事業者,納入本年度之出口目標金額,擬定「出口事業計畫」,依計畫支持擴大出口。帆立貝為北海道食品出口之主力,選定北海道漁業協同組合連合會及各地水產品加工業等共計19家企業。該平台包含農畜產品及酒類等,針對8產地之43個事業主體,制定輸出事業計畫,對施行策略資訊之傳輸及運用提供建議等,將提供優先支援。 支援制定輸出事業計畫,主要開發產地需求及依重點品項之對象輸出國之出口策略、國外各國之管制、市場導向之構想等,提供腦力激盪及建議。另除召開各單位支援清單及先進案例介紹之研討會,為提升產地功能,運用物聯網(IoT)及數位轉型(DX)、農水產品支援機器人等,媒合具解決問題方法之北海道內相關中小企業,另支援拓展海外事業者、開拓通路、品牌化及建置網路等。 本年度先對促進北海道產帆立貝出口進行檢討,帆立貝製品生產額1,180億日圓(2018年)中,約半數供出口,多數冷凍原料出口至中國大陸後加工,再出口至美國。因此認為可在日本國內加工等提高附加價值,以及驗證對美直接出口之可能性,以開拓海外新市場 按日本政府近年致力農林水產品及食品出口,並以市場導向為基礎,依國外市場所要求規格(數量・價格・品質・規格)調整產銷,預計2025年出口額達2兆日圓及2030年5兆日圓目標。水產品部分重點品項為青甘鰺、嘉鱲、帆立貝及珍珠,皆屬國外評價高之強項水產品,日本相關出口策略似值得參考。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10月1日報導,創立於2013年的澳洲加密貨幣交易所「Independent Reserve」(簡稱IR)獲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頒發正式執照,代表星國加密貨幣交易所從無照營運正式進入「有照運營」時代。IR向散戶和機構投資者提供加密貨幣交易服務,目前已擴展至紐西蘭和新加坡等兩個海外市場,逾25萬名客戶。 IR首席執行官Adrian Przelozny指出,新加坡良好的監管環境將解決保護投資者的問題,包括資產安全保管、認識客戶(know your customer,簡稱KYC)以及防止市場操縱,使該平臺更有效地提供加密貨幣服務。 加密貨幣在星國又稱「數位付款代幣」(digital payment token,簡稱DPT),自IR在8月宣佈獲得金管局原則上批准,可在「付款服務法令」(Payment Services Act)提供DPT服務後,大量散戶和機構投資者湧入平臺,尤其是新加坡客戶在不到兩個月內增加逾5倍。金管局指出,有170家DPT業者申請執照。 星展集團旗下的證券業務星展唯高達(DBS Vickers)已宣佈獲得金管局原則上批准,可支援基金經理和公司透過星展數位交易所進行加密貨幣交易,但目前僅開放機構投資者和合格投資者。金融科技新創公司「FOMO Pay」也獲提供DPT服務正式執照,但該公司並未提供投資者加密貨幣交易服務。 而日前被金管局列入投資者須警惕名單的加密貨幣交易平臺「幣安」(Binance),新加坡使用者從10月26日起將無法再透過交易平臺Binance.com存入法定貨幣、交易或購買加密貨幣。不過該公司表示,並未完全暫停當地業務,星國用戶仍能透過新加坡分支機構Binance Asia Services(簡稱BAS)的交易平臺交易加密貨幣,而BAS會持續向金管局申請有關執照。

A: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1年10月1日)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頃公布「本(2021)年9月份進出口動向」,韓國本年9月份之出口金額約為558億3,0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月份成長16.7%。進口金額約516億2,0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月份增加31.0%,貿易順差金額約為42億美元。   本年9月份韓國20大主要出口項目(9月1日至30日通關統計)中,與去年同月份相比,出口成長之項目為石油製品(78.7%)、石油化學(51.9%)、電腦(49.4%)、精密化學原料(44.0%)、鋼鐵(41.8%)、半導體(28.2%)、無線通訊機器(19.9%)、顯示器(17.3%)、一般機械(7.9%)、農水產食品(5.8%)及化妝品(5.6%),而生技保健(-0.5%)、蓄電池(-2.0%)、塑膠製品(-3.0%)、紡纖(-3.6%)、家電(-4.1%)、汽車零件(-5.1%)、汽車(-6.1%)、機械人(-14.4%)及船舶(-40.5%)等項目之出口則減少。   主要出口地區方面(9月1日至30日之通關統計暫定值),對主要出口地區之出口,與去年同期比較,全面增加,對CIS之出口增加37.3%、對中南美增加26.6%、中國增加17.3%、日本增加17.2%、東協(ASEAN)增加16.8%、歐盟(EU)(27國)增加15.6%、美國增加14.5%、越南增加6.4%、中東增加3.6%及印度增加1.2%。   進口項目方面,9月份原物料、中間財、消費財及資本財之進口均增加,較去年同月份分別增加56.6%、40.4%、4.6%及2.0% (9月1日至30日之通關統計暫定值)。其中,主要能源資源項目之進口均增加,瓦斯之進口較去年同月份增加147.7%、石油製品增加110.5%、煤炭增加100.5%及原油增加60.7%。   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部長文勝煜表示,韓國本年9月份雖然因中秋連休,製造日數減少,但出口金額仍創自1956年統計貿易規模以來之最高紀錄,本年第3季之出口總額亦超過迄今所有之季統計金額,相關成果除了歸功於半導體、汽車及石油製品等具有全球競爭力之大企業外,以創新構想及技術,逐漸於全球市場擴展一席之地之中小及中堅企業亦有相當之貢獻。   文部長另指出,目前變種病毒、物流發生障礙、零件供應短缺及原料物價上漲等各種風險因素仍存在,政府將大力推動支援出口企業之對策,以利出口可維持目前良好之情況。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10月1日報導,星國財政部正檢討碳稅稅率和成長幅度,並將在明年財政預算案公佈檢討結果。財政部亦將設立新的「綠色債券計畫辦事處」(Green Bonds Programme Office),該辦事處將制定綠色債券發展框架,並和政府機構合作,以及扮演產業參與和投資者關係的角色。 由於氣候變遷的影響加劇,各國都加快因應氣候變遷的步伐,包括提高碳稅,推動各產業減少碳排放。然而各國碳稅定價相差甚遠,例如日本碳稅每噸3美元,而瑞典碳稅卻高達140美元。全球目前平均碳稅約2美元至3美元。新加坡自2019年起徵收碳稅,直至2023年是每公噸5星元。根據「巴黎協定」的目標,碳稅應在2030年增至每噸50美元至90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指出,未來10年,要實現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碳稅應提升至每噸75美元的水準。 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表示,合理的碳定價對於確保碳成本適當的內化至關重要,有助於實現減排。調高碳稅可影響企業做出減排決策,轉向更綠化、減排的專案。但調高碳稅將提高企業成本,進而影響企業競爭力。因此,除提高碳稅外,政府會從監管角度,推出促進綠化的監管方案。此外,檢討碳稅不應只是關注定價,還應關注碳稅徵收的範圍。例如星國對所有排放2萬5,000噸以上溫室氣體的企業徵收碳稅,它們的排放量占全國總排放量的八成,是碳稅徵收範圍最廣泛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發起的「綠色金融業工作小組」(Green Finance Industry Taskforce),正與當地金融機構制定綠色投資分類法,定義綠色專案的審核標準。MAS也展開「綠色足跡計畫」(Project Greenprint),運用科技和資料來衡量潛在投資和貸款組合對「環境、社會及企業治理」(ESG)帶來影響,以及和「新加坡交易所」(SGX)制定藍圖,要求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作出氣候變遷相關財務披露。 黃循財部長指出,為擴大新加坡綠色金融生態系統,政府未來會協助擴大碳信用市場,例如由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星展集團(DBS)、新交所和渣打集團(Standard Chartered)聯合推出的「Climate Impact X」。其次,政府將促進永續融資和投資,增加綠色投資的供應和需求,包括帶頭制定和發行綠色債券,如國家環境局(NEA)發行16億5,000萬星元的綠色債券,這是星國首個公共領域綠色債券,也是歷來期限最長的星元綠色債券。為幫助個人、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取得永續融資,金管局將協助永續融資工具的發行,包括綠色和永續相關債券和貸款。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9月29日報導, 自 2007 年以來丹麥司法部為防範恐怖主義和嚴重犯罪案件,立法 Terrorpakke II 條文, 使政府能夠從電信公司獲取某些數據,收集大量關於所有民眾使用電話及網路數據,旨為當法院開出通知時, 須能夠從電信公司取得所有相關數據。然而, 歐洲法庭一再裁定此數據收集是非法的,因為它沒有針對性,而是大量收集,因此有修法之必要。 然而, 由於警察和情報部門從眾多數據中受益,政府一再推遲修改。  現任司法部部長 Nick Hækkerup 提議於2022年1月1日起, 停止出售匿名之電話充值卡為以防範資安罪犯, 其提案將於10月25日進行商討, 仍需經多數政黨議員投票同意方可執行 。   目前丹麥在任何超市及加油站,無須登記即可匿名購買手機充值卡。由於許多網路罪犯透過此方式進行,因此未來,必須在購買電話卡或任何其他電話訂閱的人的號碼信息中註冊“唯一 ID",如 CPR 號碼, 即所謂的 118 數據庫, 此目的是確保相關人員的唯一標識並有效支持有針對性的個人登入記錄。在進行針對性的登入期間時,與正確的本人資訊相符之重要性。   如果此提案通過,明年起將無法再購買未註冊充值卡。 Telenor 是丹麥第一家已在2016 年 3 月停止販賣匿名充值卡的電信公司; 而 Telia 於 2017 年 2 月停售;TDC Group 旗下之YouSee 為該國之最大電信移動公司,據其聲明,因為該公司之匿名電話充值卡需求之低, 已於 2020 年 2 月 19 日停止銷售。    據丹麥能源署電信統計數據顯示, 截至 2020 年底,Lebara電信公司擁有 73,778 張有效通話充值卡,佔丹麥匿名電話充值卡總量的 48.4%,而 Lycamobile 擁有 61,541 張有效充值卡,佔 40.4%。 基於一名 TDC 客戶向丹麥數據保護局的投訴, 應丹麥數據保護局的要求,於2018 年 10 月至 11 月, 4大電信公司 TDC、Telenor、Telia 及3 , 停止註冊有關客戶的地理信息及使用數據。   據丹麥司法院, 為確保國安及資安,電信公司亦有監督客戶登入資訊及無差別紀錄之義務。 司法部預計執行記名登入每年將花費數億丹麥克朗,僅電信和網路供應商就將花費超過 2 億克朗調整資料收集系統,然後每年將花費超過 1 億克朗之維護費。

A:資料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1年9月30日)   一、本(110)年9月30日韓產資部通商交涉本部長呂翰九召開CPTPP未來應對策略會議,邀集學者專家就中國、我國申請加入CPTPP與韓國因應策略進行討論,重點如下: 1.亞太區域貿易環境劇變,中國和台灣最近相繼申請加入CPTPP。在多邊體系面臨危機的情況下,加入CPTPP不啻為未來引領全球貿易秩序的機會。 2.韓國作為亞太地區具代表性之貿易、工業和技術強國,應被視為對CPTPP發展之理想合作夥伴,且對供應鏈升級具有巨大的戰略貢獻。 3.韓國盼在未來全球之貿易政策上扮演主導角色,除了積極為RCEP生效做好準備,並展開加入新加坡、紐西蘭和智利數位經濟夥伴關係協議(DEPA)之談判。 4.韓國政府正積極審查加入協定所需之對內(衛生檢疫、漁業補貼、電子商務及國營企業)與對外(對CPTPP成員國進行立場分析與加強友好之行動方案)準備工作,並且將在「沒有任何挫折」情境下,決定「是否?」以及「何時?」加入CPTPP。   二、綜整駐地重要學界人士意見,從政治、經濟和安全的角度來看,台灣在TPP之後持續推動加入CPTPP。但受到中國打壓,單先加入並非易事。中國倘先台灣一步成為CPTPP會員,台灣僅能扼腕。鑒此,台灣在中國一申請入會之同時/稍後數日,在最適合之時間點,迅速果斷申請加入CPTPP。  

A: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簡稱國油)執行副總裁兼下游執行長阿里夫(Arif Mahmood)頃於第37屆亞太石油峰會(APPEC 2021)上表示,該公司盼於本(2021)年底重啟與沙烏地阿美石油公司(Saudi Aramco)聯合投資的柔佛州(Johor State)邊佳蘭(Pengerang)綜合煉油及石油化工中心煉油廠計畫(RAPID)。   上述每日 產量30 萬桶原油的煉油廠在一場致命火災後於 2020 年 3 月被關閉。國油公司於本年 2 月將該綜合煉油及石油化工中心煉油廠的重啟計畫推遲至本年下半年。   阿里夫執行長稱,國油公司將對煉油與石油產品維持謹慎態度,由於預計大部分經濟領域將於後新冠疫情期間逐步開放,因此旅行限制繼續對航太產業燃料需求的復甦構成壓力。由於煉油產能供應過剩,國油公司刻正以70%至75% 的產能營運其煉油廠。該公司盼石油產業可於本年底或明(2022)年初復甦。   除因應過去兩年新冠疫情造成的需求衝擊外,煉油產業尚面臨供應過剩局面,隨著汽車從化石燃料轉向電力驅動,亦將面臨能源轉型的挑戰。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財政部長東姑賽夫魯(Tengku Zafrul)頃答覆國會議員提問時表示,截至本(2021)年6月底止,馬國政府的國債已進一步上升至1兆3,333億馬幣(約3,187億美元),占國內生產毛額之87.5%。   由於受到行動管制措施及財政注資的影響,馬國政府亦將2021年財政赤字水準占國家生產毛額5.4%預測值,提高至6.5%至7%。   東姑賽夫魯部長另稱,馬國政府將於10月中旬向國會提呈將新冠病毒基金650億馬幣(約155.37億美元)的最高上限調高至1,100億馬幣(約262.94億美元),以及將聯邦政府債務的法定限額從60%提高至65%的法案,以便讓備受疫情影響的弱勢群體提供現金援助,提高員工薪資補貼來支撐商業及增加新冠醫療撥款。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簡稱亞銀) 頃發布的「2021年亞洲發展展望」最新報告指出,在外部環境改善情況下,亞銀預測汶萊明(2022)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成長3.5%,較先前預估之3%為優,主因恆逸工業 (HengYi Industies)煉油廠項目以及汶萊國營化肥工業公司的氨和尿素生產廠產量和投資較預期增加。   該報告指出,由於本(2021)年第一季汶萊政府消費、投資和出口下跌抵消了民間消費的增長,使汶萊在該季萎縮1.4%。同期,商品和服務出口量下跌 4.3%,主因礦物燃料的銷售量下降所致。由於遏制新冠病毒爆發而實施的管制措施影響了部分政府服務,造成政府消費下降9.8%以及投資下跌 5.7%,使民間和政府資本支出雙雙下降。             汶萊本年第一季GDP萎縮的主因為石油與天然氣產量下跌3.1%以及天然氣製造下跌11.4%所致。服務業產出小幅回升。批發與零售貿易、餐飲、商業服務、資通訊以及房地產等服務業廣泛復甦,顯示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正逐步消退。即便如此,其他幾個部門的產出下跌,尤其是交通、政府服務和旅宿店。由於本年第一季GDP成長值較預期差,亞銀決定下修汶萊本年經濟成長預測值,從4 月的 2.5%調低至1.8%。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財政部頃於第二次財政政策委員會上表示,隨著全球更多國家加快疫苗接種速度,馬國經濟將於明(2022)年回溫,並與全球經濟預計於 2021 年下半年和明年的復甦一致。作為一個小而開放的經濟體,馬國的復甦高度依賴全球經濟復甦,尤其是主要貿易夥伴。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分別表示,經濟和財政刺激配套的持續實施將支持馬國的經濟成長,馬國明年將可維持強勁的 6.0% 和 5.8%成長預測值。   馬國財政部續稱,在國家復甦計畫(NRP)重新開放更多經濟領域,包括餐飲和旅遊等社會活動的支持下,近期經濟復甦的前景似乎更加有利。此外,各種振興和援助計畫及時實施為經濟復甦提供額外動力,經濟指標的改善得以佐證,例如每月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長率從2020年4月萎縮 28.8% 強勁反彈,分別於 2021 年4月及5月銳增 40.1% 及 19.8%。然由於 5 月中旬實施的行動管制措施3.0 (MCO 3.0) 以及 6 月初國家復甦計畫第一階段的影響,導致6 月的 GDP 增長率下跌4.4%。   馬國經濟的改善得到勞動力市場復甦的支撐,失業率從 2020年 5 月的 5.3%高峰縮小至 2021年 7 月的 4.8%,同期製造業銷售額亦增長0.6%至1,198 億馬幣(約286.36億美元)。對外貿易持續擴大,2021 年 8 月馬國出口額成長 18.4% 至 956億馬幣(約228.52億美元);進口額則成長 12.5% 至 742 億馬幣(約177.36億美元)。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依據奧媒「維也納日報」(Wiener Zeitung)2021年9月30日引述奧地利統計局資料,奧國自2015年至2020年釀酒葡萄種植農家自14,133家減少至12,098家(-14.4%);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則自45,574公頃增加至46,273公頃(+1.5%),其中紅葡萄種植面積自14,937公頃減少至14,412公頃(-3.5%),而白葡萄種植面積則自30,502公頃增加至31,752公頃(+4.1%)。 下奧地利邦一向為奧國最大葡萄酒產區,2020年該邦釀酒葡萄種植面積28,543公頃,占全國總面積之61.8%。其次為布爾根蘭邦11,986公頃(占26.0%)、史泰爾邦4,729公頃(占10.2%)、維也納667 公頃(占1.4%)。奧國上述4邦以外之其他邦種植釀酒葡萄似有增加趨勢,自2015年總面積100公頃增加至2020年239公頃(+71.4%)。 奧國釀酒葡萄種植最多之品種係Grüner Veltliner(白葡萄),2020年種植面積達15,015公頃,占白葡萄總面積之47.3%。其他主要白葡萄品種依次為:Welschriesling 3.091公頃(占9.7%)、Riesling 2,130公頃(6.7%)、Weißer Burgunder 1,962(6.2%)。 紅葡萄主要品種種植面積如下:Zweigelt 6,145公頃(占紅葡萄總面積42.6%),其次為Blaufränkisch 2,714公頃(占18.9%)、Blauer Portugieser 951公頃(占6.6%)、Merlot 770公頃(占5.3%)。  

A:依據斯洛維尼亞媒體「Slovenia Times」2021年9月30日報導,斯國國會頃通過斯國政府提案之「強化醫療衛生系統法案」,確保在未來10年內將投資約20億歐元,用於改善斯國公共醫療及衛生之軟硬體設施。 根據該法案,斯國將自該法生效日起至2031年,陸續投資7.63億歐元改善兩座醫療中心設施;5.57億歐元用投資於全國綜合醫院、養護機構及社區衛生中心現代化; 2.5億歐元將用於醫療衛生相關大專院校教育之擴建及師資等;2億歐元將用於資助基層衛生機構之基礎設施建設;另2億歐元將用於增資初級照護基金(Fund of Primary Care),現有基金為5,000萬歐元。  

A:Eleven Myanmar電子報報導,根據Shwe Lin Ban工業區委員會9月27日的報告,自2021年初以來,僅仰光省Shwe Lin Ban工業區就已經關閉35家工廠,造成近2萬名勞工失業。大約30家工廠及作坊暫時關閉,5家工廠則永久關閉。該35家工廠的老闆在向工人支付工資後才關閉。在關閉的35家工廠中,至少有10家成衣廠。   另外,根據相關行業委員會9月23日的報告,仰光Hlaing Tharyar工業區及Shwe Than Lwin工業區有38家工廠已經關閉。僅Hlaing Tharyar工業區就關閉29家工廠,導致約7,000名工人失業。在Shwe Than Lwin工業區的9家工廠關閉後,近3,000名工人失業。   9月21日,Hlaing Tharyar工業區的緬籍企業Myanmar Unique成衣因訂單不足,在運營5年後暫時關閉。一位工廠管理人員表示,部分原因是新冠肺炎危機。自2020年以來,接到的訂單很少,政治問題也是原因之一。在緬甸有越來越多的工廠及企業關閉,已對勞工造成損害。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商務部的統計顯示,在2020-21財年的前10個月(10月至7月),緬甸的機械及零配件進口值逾8.5億美元,另並進口6.09億美元的汽車及零配件。   商業用途的車輛及機械分別透過海港及木姐、苗瓦迪及大其力等3個陸地邊境進口。根據商務部公告,自2021年9月最後一週起,暫停舊車換新車制度(Consignment System)的個人及展廳申請車輛進口許可證。CBU(完全組裝)車輛的進口許可證可以在2021年9月30日之前申請。至在本地組裝的SKD(半散件組裝)及CKD(全散件組裝)車輛,政府持續放行。由於緬元貶值,運費翻倍,加上前幾個月的稅收導致價格波動,進口車輛的成本很高。目前,在經濟景況不佳,新車及二手車市場呈現下降趨勢。

A:臺韓經貿往來頻繁,我國與韓國互為第5大貿易夥伴國,雙方出口結構相近,在半導體及石化等產業內貿易往來密切,我國對韓主要出口積體電路晶圓、柴油、印刷電路板等,自韓進口主要為記憶體、柴油、對二甲苯(用於工業塑料)等。

A:根據日本經濟新聞本(2021)年9月29日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將於年底前制定再生能源發電業者被迫限縮發電量時之因應對策,減少業者收益損失風險,藉此促進發電業者擴大採用再生能源。 由於再生能源發電量受天候影響甚鉅,倘發電量供高於需,恐造成停電,爰為維持供需平衡,發電業者恐於再生能源發電量過剩時,被迫限縮源自再生能源之發電量。為減少發電業者因被迫限縮發電量蒙受利益損失之風險,日本經濟產業省表示將儘早檢討包含金錢補貼在內之相關因應對策。 日本九州地區率先採用太陽能發電設備,但由於太陽能發電設備數量遽增,晝間發電量高過總需求量,使電網頻繁被癱瘓,故九州之太陽能發電業者經常被要求限縮發電量。今後日本為達成2030減碳排目標將加速普及再生能源設備,除九州之外亦可能出現必須限縮發電量的情形,倘業者因此認為投資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無法獲得預期收益,恐使再生能源普及速度趨緩。為避免此情況發生,目前日本規劃中的因應方案如下: 發電業者因限縮發電量蒙受之損失,由政府補償,補償金之來源則係透過電費之形式向全民收取。 另一方案是將限縮發電量之損失視為係發電業者協助配電業者達成供需平衡之代價,由送配電業者支付相關費用予發電業者。 提供地方用戶優先使用再生能源之誘因,促使對再生能源之需求提升。 藉壓低火力發電之供給占比,使再生能源有更多供給空間。 將製造業之工廠運作時間調整至再生能源發電量較高之時段。 擴大跨區域間之供需調整功能,強化連結區域電網之送電線。 加速增設並普及電網用大型蓄電池。 另因多數再生能源業者已透過再生能源固定價格收購(FIT)制度獲得大量補貼,經產省初步規劃上述收益損失之補貼措施對象,將限於未獲FIT制度認定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

A:The Star 2021.09.28(駐南非代表處經濟組譯) 南非核能公司(South Africn Nuclear Energy Corporation, Necsa)日前宣布成功研發新一代多功能核子反應爐(Multipurpose Reactor, MPR),未來將取代位於比陀維利亞、自1965年開始運轉之Safari-1核子反應爐,以持續生產醫療用鉬-99(Molybdenum-99)、镥-177(Lutetium-177)等醫療或產業用放射性產品,以用於治療癌症及重大疾病。 該公司表示南非政府已准許建造MPR核子反應爐,完工運轉後將提供750個工作機會,連帶產業將提供3800個工作機會,使南非繼續維持世界四大放射性同位素產品生產國之一地位,並進一步推進南非核能研究發展。

A:The Star 2021.09.28(駐南非代表處經濟組譯) 南非Fairvest不動產控股集團宣布將以每1.85個股份交換一個Arrowhead不動產集團股份方式進行合併,合併後Fairvest將自證券交易所下市,Arrowhead則可能改名為Fairvest Limited繼續掛牌上市。 Fairvest表示雙方股東均支持本次合併,雙方已協議換股,合併成功後之企業總資本達127億斐鍰,預期將可提高投資收益及股東權益。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