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葡萄牙國家統計局(INE)2021年9月9日報導,2021年8月葡萄牙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成長1.5%(與上個月相同),倘排除能源及未加工食品,2021年8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亦為0.9%(2021年7月為0.8%)。而歐盟通用之「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HICP)」則為1.3%(2021年7月為1.1%)。

A:葡萄牙經濟網(ECONEWS)2021年9月9日報導,根據葡萄牙國家統計局(INE)公布資料,2021年7月葡萄牙出口金額56億2,400萬歐元,較上一年同期成長11.7%;進口71億1,700萬歐元,亦成長21.4%;貿易逆差為14億9,300萬元,增加6億6,200萬歐元,成長79.66%。進出口部份均以工業用品成長最多,分別成長34.8%及19.8%;西班牙仍為葡萄牙第1大出口目的地。

A:根據企管顧問公司安永(Ernst & Young;EY)的分析數據,全球汽車產業在2021上半年已呈現復甦景象,營利總額高達714 億歐元,較前一次高峰點的2016年高出32%,相較之下,2020上半年因COVID-19疫情導致的總虧損為41億歐元;此外,全球各區域汽車銷售都有成長,總計銷售量約為3,350萬輛,較2020年同期成長27%,但仍較2019年同期減少11%。   安永表示,儘管面臨種種困難,但頂級汽車業者上半年的表現異常強勁,息前稅前獲利率平均為8.8%,甚至高於疫情爆發前,其中BMW(14.5%)、賓士(Daimler)(12.9%)為表現最佳者;此外,BMW、賓士與福斯(Volkswagen;VW)的總營利達303億歐元,個別表現也都較競爭對手佳。   利潤成長主因在於許多業者在疫情期間大幅降低成本,加上因晶片短缺,業者目前生產主力為高利潤率且折扣少的汽車,另外,銷售電動汽車對獲利率的負面影響也遠低於預期。   以下為各業者發展情況:   特斯拉(Tesla)目前市值高達約7,030億美元,相當於豐田(Toyota)、福斯、賓士、BMW和福特(Ford)的總和;2021上半年,特斯拉汽車銷售量達38.6萬輛,較去年同期成長115%,營利更由2020上半年5.06億歐元增加兩倍而成長到2021上半年15.8億歐元;儘管特斯拉在各地區市場占有率都不高,且電動汽車市場日趨激烈,但投資人預計其將持續快速成長。   雷諾(Renault)和日產(Nissan):雷諾2021上半年銷售量142萬輛,較去年成長19%,日產銷售量約220萬輛,成長約22%;儘管脫離2020年虧損窘境,也終於能再次穩定增加銷售額,但兩家業者息前稅前獲利率並不高,雷諾2.8%,日產1.2%;此外,日產過於依賴美國市場,雷諾在中國市場發展不順;市值方面,日產市值為215億美元,僅較去年增加1.2%,雷諾自年初以來,股票市值下跌了9.5%,為107億美元。   Stellantis:Stellantis由Fiat-Chrysler(FCA)與Peugeot-Citroën(PSA)合併的法義汽車集團,旗下汽車品牌包括Fiat、Peugeot、Opel、Jeep、Alfa Romeo等,2021上半年汽車銷售量為327萬輛,較2020年同期成長44%,其中歐洲市場的銷售量達130萬輛,僅次於市佔第一的福斯汽車,不過中國市場有待經營,2021上半年銷售10.2萬輛,市佔率僅3%;獲利約75億歐元,較2020年同期6,500萬歐元大幅成長,其組織重組後息前稅前獲利率達10%,較福斯為高,不過市值659億美元則較豐田和福斯規模小。   豐田:若僅計轎車和輕型商用車,則豐田2021上半年以547萬輛汽車銷售量,為全球最大汽車業者,僅在美國便銷售125萬輛,成長40%;總計豐田所銷售汽車中,23%銷往美國,而歐洲僅佔6%;獲利達130億歐元,位居龍頭地位,息前稅前獲利率為10.8%;市值達2,480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成長15%,為僅次於特斯拉的最有價值之傳統汽車業者。   賓士:賓士2021上半年汽車銷售量總計約125萬輛,成長21%,其中中國市場佔其銷售量約三分之一,達42.7萬輛;2020上半年虧損10億歐元的賓士,2021上半年則創造了109億歐元獲利,息前稅前獲利率12.9%,僅次於BMW;市值達934億美元,成長23.5%。   BMW:BMW在2021上半年汽車銷售量約為134萬輛,較2020年同期成長39%,其中中國市場成長42%、美國市場成長52%特別強勁;獲利達80億歐元,稅前息前獲利率達14.5%,為汽車產業之首;不過市值625億美元僅成長9.7%,明顯低於競爭對手。   福斯:集團旗下擁有福斯、Skoda、Seat、奧迪(Audi)和保時捷(Porsche)等品牌的福斯汽車集團,執行長Herbert Diess正進行策略轉型到電動汽車產業發展;2021上半年汽車銷售量為450萬輛,較2020年同期成長24%,在歐洲和中國市場仍維持市佔龍頭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福斯汽車在中國市場的市佔逐漸流失,此外,電動休旅車ID.4的銷售在中國市場受阻,因此冀望ID.3在中國會有更好的表現;儘管如此,股東對福斯的未來仍然樂觀看好,2021上半年股票市值達1,526億美元,成長52.5%,僅次於特斯拉和豐田。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n-tv.de) 文號:1104090024號   兩年一度的德國國際車展(IAA Mobility)今(2021)年於9月7至12日在慕尼黑舉行。根據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資料,今年觀展人數約40萬人,參展商對新冠疫情下能有如此結果感到滿意。 根據調查,大多數參展商及觀展者對本屆車展的新概念作法均表肯定,包括在慕尼黑市區展示汽車與首次展示自行車,而不僅限於在展覽廳中展出。主辦方VDA表示,其中以不同參展商的組合與直接測試新產品的體驗尤受好評,將近1萬人有汽車及自行車的親身體驗,預約名額爆滿。 本屆展會約三分之二的觀展者年齡在40歲以下。VDA理事長Hildegard Müller表示,對於新驅動器、實際問題(如充電),以及數位化或自駕等議題,觀眾多展現開放好奇。不過,也有知名企業表示此次展會了無新意。Müller表示,或許在2023年下一屆IAA上,自行車暨電動自行車(E-Bike)製造商可一起參展,期盼各類供應商的參與能帶來更佳的現場互動,所有參展商之間也能進行深入反饋交流。 德國汽車戴姆勒(Daimler­)執行長Ola Källenius表示,在城市中舉辦展會的作法絕對正確。2021德國慕尼黑國際車展IAA,是產業轉型的一項明確訊號:新的展會、新的概念,在一座新的城市–最終再次結合現場客群。寶馬(BMW)汽車商也認為IAA國際車展是一個提供永續移動交流對話之理想平臺,對此感到滿意,但對於環保團體為抗議而封鎖公路,以及採取其他破壞性的行動則表示遺憾。 鑒於豐田(Toyota)、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或歐寶(Opel)母公司跨國集團Stellantis等數家大型汽車公司沒有出席今年的IAA,Müller表示是受到新冠疫情的限制,並樂觀認為,許多國際參展商將參加下一屆的IAA(2023年9月5至10日)。不過,汽車產業專家Ferdinard Dudenhöffer則提出批評,本屆IAA與上一屆相比並非完全不同,供應商本想在現場向更多的汽車製造商展示創新,但市區內的展示空間則指吸引來一群看熱鬧的退休老人或圍觀民眾。 在本屆IAA展會期間,約有上萬人走上慕尼黑街頭,反對IAA及汽車工業,示威活動並於周六達到高峰。警方表示,共約有14,500人參加自行車集會示威,而遊行主辦單位則宣稱有25,000人,自周五起已陸續採取封鎖行動。

A:根據瑞士聯邦統計局(BFS)最新發表之瑞士2021年8月份生產和進口價格合計指數調查,與上月份相比較,價格指數上漲0.7%,為103.9點(該局以2020年12月為基數=100),與2020年同期相比較則上漲4.4%。報告中另指出,8月份生產價格上漲的主要產品為醫藥類、化工類、金屬及其半成品、鋸木/刨床類、橡膠/塑膠類及新鮮蔬菜類產品;另價格下跌產品為廢鐵及豬肉類產品。   上述統計中,國內生產價格指數與上月份相比則上漲0.5%,進口價格指數則上漲1%;國內生產價格指數與2020年同期相比則呈現上漲2.9%,進口價格指數則成長7.6%。   資料來源: 瑞士聯邦統計局(BFS) 日期: 2021年9月14日

A:依據瑞士蘇黎世機場公司(Flughafen Zürich AG)發布之新聞稿,在本年8月份共計有159萬3,672位旅客於蘇黎世機場進出,與去年同期相比較,成長119.7%,另搭乘瑞士境內航線旅客計118萬8,143人次,轉機旅客為39萬8,190人次,比例為25.1%。載客航班架次為1萬6,228航班,增加49.5%,載客航班的旅客人數平均為127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較增加34.5%;貨運流量則為3萬1,278公噸貨物,與去年同期相比較增加48.2%。 該公司表示隨著今年暑假期間,蘇黎世機場的旅客流量最高峰於8月1日有6萬8,862名旅客於蘇黎世機場進出,預計今年秋假期間每天將有約6萬5,000名旅客。   資料來源: 瑞士蘇黎世機場公司(Flughafen Zürich AG) 日期: 2021年9月14日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為達有效減碳目標,瑞典加油站集團OKQ8將規劃試賣再生汽油(renewable petrol),預期可減碳達65%。試賣之再生汽油為按照瑞典E10標準之合格汽油油品,不同之處為成分主要由再生原料所製,由芬蘭原油公司Neste所生產。 本案試賣期間限定,地點亦僅限Norrtälje市、Uppsala市、Gävle市、Enköping市和 Västerås市等地之加油站,OKQ8將視試賣成效再評估未來是否擴大銷售。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政府今年年初開始施行的新綠色減稅措施,減稅額相當於節省太陽能裝置安裝總成本15%,最高減免額為5萬瑞典克朗,將可提升太陽能電池裝置的趨勢。根據瑞典太陽能公會(Svensk Solenergi)的統計數據,今(2021)年年初全瑞典已有約66,000個聯網太陽能電池裝置,預期今年將新增34,000個,所以至年底太陽能電池裝置將可超過10萬個。

A:The Star 2021.09.14 (駐南非代表處經濟組譯) 代表數十家受暴動損害企業向南非特別風險保險協會(South African Special Risk Insurance Association, Sasria)申請暴動理賠之非洲保險理賠協會(Insurance Claims Africa)表示,由於受暴動損害之企業急需資金重建,建議Sasria至少先提供30%理賠金,以協助企業度過資金難關,避免裁員,嗣後再給付剩餘理賠金,並可避免Sasria資金不足,以維護該協會永續發展。 Sasria表示已核准95%中小企業理賠申請,預估總金額約190億至200億斐鍰,迄8月底為止已發放20億斐鍰,未來數週將再陸續發放,每件理賠金額最高100萬斐鍰,至於大型理賠案則先發放臨時理賠金。 對此非洲保險理賠協會表示若大型理賠案臨時理賠金額不夠,恐影響大型業者維護食品物流安全。Sasria表示為確保資本充裕,已洽請南非財政部協助。

A:金磚五國(BRICS)成員本(2021)年9月9日以視訊方式,舉行第13屆高峰會(13th BRICS Summit),本屆會議以「內部合作持續團結共識(Intra-BRICS Cooperation for Continuity, Consolidation and Consensus)」為主題進行會談。印度總理莫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總統Vladimir Putin、巴西總統Jair Bolsonaro、南非總統Cyril Ramaphosa與會,會後共同發表新德里宣言(New Delhi Declaration)。印度為本屆BRICS輪值主席,莫迪總理致詞時表示,面臨疫情挑戰本年仍舉辦超過150項會議及活動,其中包括20場部長級會議,並推動多項新的倡議,包括數位科技、關務合作、反恐、太空等,呼籲成員應持續加強合作,在後疫情時代扮演全球復甦重要角色。 莫迪強調,過去1年BRICS創造多項第一(Firsts),包括最近首次舉辦的數位高峰會(BRICS Digital Summit)、反恐行動計畫(BRICS Counter Terrorism Action Plan)、太空及遙測合作協議(Agreement on Space Agencies and Remote Sensing)、疫苗研究發展中心(Vaccin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re)、綠色觀光聯盟(BRICS Alliance on Green Tourism)、農業合作行動計畫(Action Plan 2021-24 for Agriculture Cooperation ),及本年11月即將舉辦之水資源部長級會議等。此外,BRICS並將強化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 NDB)、應變儲備協議(Contingency Reserve Arrangement)、能源研究合作平臺(Energy Research Cooperation Platform)之運作。 本屆會議中與會領袖並表示將致力於執行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呼籲聯合國(UN)含安理會(UNSC)等國際組織進行改革,強化多邊體系運作,並建議進行包容性的阿富汗內部對話(Inclusive Intra-Afghan Dialogue),以維持阿富汗政局穩定,另對於緬甸、敘利亞、朝鮮半島、以-巴衝突等問題亦表達關切。金磚五國(BRICS)組織正式成立2006年,成員人口占全球41%,GDP占全球24%,貿易量占全球16%,成員輪值擔任主席國,明(2022)年將由中國大陸擔任輪值主席。

A:法媒新工廠(l’Usine Nouvelle)報導,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後,產業界已調整供應商管理思維,不再以最低成本為最終目的。尤其,上(2020)年春季疫情爆發以來,嚴重衝擊全球供應鏈斷運作。產業專家指出,本次疫情凸顯供應鏈風險可能在任何時點都會發生,產業界亦有低估相關風險之可能性,因此,未雨綢繆作好萬全準備極為關鍵。   法國商業調查機構Infopro Digital Etudes本(2021)年6月間對207位產業界決策者進行調查之結果顯示,69%受調企業將疫情視為數位化發展的契機。法國汽車零組件供應商佛吉亞(Faurecia)風險處長兼法國企業風險管理暨保險協會(Amrae)理事Michel Josset表示,疫情確實提升企業的風險管理意識,但這已不是第一次企業營運受到突發事件之衝擊,例如2011年泰國洪患影響當地1,000家工廠之生產,以及2017年比利時供應商Reticel發生火災等造成數百萬歐元財產損失等事件,已引發數個汽車設備商及品牌車廠之供應鏈斷鏈問題。   法媒指出,目前保險業者提供的保險項目涵蓋客戶供應商之缺失,由於擔心對於自身並不熟悉的風險付出太多理賠金,未來恐將進一步限縮承保範圍,例如僅承保Tier 1供應商的風險等。   法國多家重量級廠商日益重視供應鏈之風險管理包括:評估、分析並識別供應商風險,並協助供應商針對該等風險進行控管等。以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為例,在法國首波封城措施解除後,該集團已決定針對供應商的上游廠商進行審查,並投入約數千萬歐元,將採購來源擴增至2倍或3倍。   佛吉亞風險處長Michel Josset指出,上述轉變凸顯了供應鏈管理思維已脫離傳統上尋求最低價之概念,轉變為尋求最佳化(l’optimisation)之方案。前述研究顯示,已有相當高比例的受調企業針對供應商建置必要驗證程序(55%)、進行審查作業(48%)並分散採購來源(35%)。   另一方面,少數廠商如工業焊接廠商Gys,考量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時遭遇物流難題之前車之鑑,自疫情爆發初期即已決定提高庫存量。該公司執行長Bruno Bouygues表示,因應疫情已緊急聯繫供應商,並立即識別電子零件即將短缺之相關風險。另一方面,工業泵及管線供應商 KSB及部分廠商,亦將物流模式的一部份由海運改為空運,以維持動態的庫存及保持物流彈性。   風險管理專家亦指出,20多年前無須仰賴數位化即可進行供應鏈風險管理,在當今供應鏈高度緊繃及複雜化,以及風險類別更加多樣之情況下,數位化將能讓產業界更能預期並管理相關風險。為因應自然、政治、健康、環境及財產等風險,風險管理解決方案將應運而生,包括由法國卓越中堅企業Cosmo Tech開發之供應鏈塔台、數位孿生(digital twin)等工具,可即時監控供應鏈健康,預期潛在之缺貨風險,並模擬不同的情境下應採取的應變措施,以確保企業營運計畫之連續性。    

A:綜合美媒及美國勞工部9月14日報告,本年8月CPI月增0.3%,低於7月單月增長0.5%及6月0.9%,係近7個月最小漲幅,另本年8月年增5.3%,雖較本年6月及7月5.4%略為降溫惟仍處高點。至除去價格波動較大的食品與能源「核心CPI」月增0.1%,為本年2月以來最小漲幅,年增則為4%。   經濟重啟需求降溫,然通膨仍受供應鏈影響,二手車(-1.5%)、汽車保險(-2.8%),以及機票(-9.1%)等價格下降,反映Delta新冠變種病毒疫情升溫,民眾減少外出消費,「經濟重啟」相關的商品與服務需求降溫。然供應鏈較預期脆弱,企業持續面臨原物料短缺、運輸瓶頸及勞動力不足等問題,將商品與服務成本轉嫁消費者,颶風艾達襲擊美國南部煉油廠及石化廠,加劇供應鏈瓶頸及可能的價格壓力,經濟學家認為供應鏈問題恐延至明年,預期未來數季通膨壓力將更廣泛且持久。   美媒指出,本次CPI出現降溫跡象,印證美國聯準會高通膨僅為暫時性觀點,有助拜登政府推動長期稅收及支出計畫,減緩共和黨人士批評,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預計下週召開會議,是否公布縮減購債規模的方式與時程引發輿論關切。

A:一、菲國內政部長Eduardo Año於本 (9月14日)日宣布,自9月16日起至30日,NCR將採行新隔離計畫,依據該計畫NCR將列為第4級警戒情況,以防止病毒蔓延,同時允許企業重新營業。 二、新興傳染病管理跨部會工作小組(IATF)於9月13日晚間公布新採行之定點封城措施及警戒級別制度施行細則,依據該細則,隔離措施將依目標區域之病例傳播率、醫療院所總床位以及重症監護病房利用率進行警戒分級,共區分為5級,由隔離程度最輕微之第1級至最強之第5級,第5級已等同於原先施行之加強版社區隔離(ECQ)。另針對COVID-19確診病例增加較多之高風險區域實施定點封鎖(Granular Lockdown),封鎖範圍可能涵蓋整座城市或僅限單一社區。 三、謹查,第4級警戒所規範為: (一)下列人士除購買基本生活物資和服務,或於政府允許行業工作外,不得外出: 1、18歲以下未成年人及65歲以上老人; 2、患有免疫缺陷疾病、併發症等具健康風險者; 3、孕婦。 (二)開放民眾戶外運動,限於所居住之區域內。 (三)開放餐廳用餐,室外以戶外場地容量之30%為限;室內用餐以10%為限,且僅能接待已完全接種疫苗之顧客。 (四)開放美容理髮及宗教聚會,比照餐廳規範,室外以最大場地容量30%,室內10%且需完全接種疫苗者為限。 (五)政府機關至少保持20%人力於單位場所內工作,其餘人力遵循居家工作規範。

A:來源:韓國青瓦臺 1. 韓青瓦臺本(13)日傍晚記者會宣布,文在寅將於本月19至23日赴美訪問,先後出席在紐約召開的第76屆聯合國大會和在夏威夷檀香山舉行的韓美韓戰陣亡將士遺骸移交儀式。 2. 文在寅將在聯合國大會上就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等主題演講,並會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2021年為南北韓同時加入聯合國30週年,文在寅將在聯大表明實現朝鮮半島和平的強烈意志,並努力提升韓國之國際地位。此行係文在寅任內連續第5年出席聯合國大會,也是最後一次,韓國將於明年舉行總統大選。  

A: 據日本NHK新聞本(9)月14日報導稱,日立製作所2020年度包含原料採購及產品生產等在內之整體供應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7,200萬公噸,其中超過九成的碳排放量,來自其本身企業活動以外的地方,因此該公司擬定在2050年度以前實現包括供應鏈等之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 日立製作所係日本擁有最多貿易夥伴及下游衛星供應商的公司之一,目前約有3萬家公司與日立集團保持業務往來。當前全球各國企業正推動全供應鏈碳中和之目標,例如美國Apple公司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此項目標,日本三井住友及三菱UFJ金融集團,則擬定在2050年前實現包括投資、融資項目在內之碳中和環境目標。

A:葡萄牙經濟網(ECONEWS)2021年9月12日報導,國際信評公司標準普爾(S&P)2021年9月10日宣布將葡萄牙主權信用評等維持在「BBB」級,短期評等為「A-2」,展望為「穩定」。 該公司投資總監Filipe Silva表示,新冠肺炎(COVID-19)之Delta變種病毒使全球經濟復甦放緩,葡萄牙亦受影響,惟隨著新冠肺炎疫苗接種人口增加(葡萄牙為全球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率最高的五個國家之一)、部份疫情管制措施解除、加上歐盟紓困基金之協助等,預計將有助於加快經濟復甦,部分受到疫情嚴重打擊之產業預期可於2022年開始復甦。  

A:葡萄牙新聞網(The Portugal News)2021年9月12日報導,依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資料,2021年第2季葡萄牙國內生產毛額(GDP)較上一季成長4.9%,為成長幅度第2高之歐盟國家。另歐元區2021年第2季GDP較2020年同期成長14.3%,歐盟27國則為13.8%。

A:參考資料:The Guardian/ GOV.UK 日期:110年9月13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P200號(商情文號:第760號) 商情本文: 英國政府今年預期針對再生能源開發商推出總計2億6500萬英鎊的補助方案,其中針對離岸風場開發商將可申請2億英鎊的補助,另5500萬英鎊的2400萬英鎊係提供浮動離岸風場開發商申請,其他補助款則是針對如潮汐發電等新興再生能源開發商以及陸域風場與太陽能電場開發商。 今年預計於12月舉行再生能源拍賣,視為再生能源史上最大的拍賣計畫,儘管過去幾次的拍賣價格不高,分別是2015年的3億2500萬英鎊,與2017年的2億9000萬英鎊,但現在開發成本降低,預估這次的再生能源總量可能超過之前3次拍賣的總和。拍賣採差價合約機制,拍賣得標者將得以合約中的保證價格銷售其開發的潔浄能源,預期本年12月份公告最終得標廠商名單。上一回合的拍賣中,離岸風電的成本下跌三分之一,只有每megawatt-hour/40英鎊,遠低於能源市場上的躉售電價。 再生能源協會祕書長Dan McGrail指出,政府此項補助方案預計能夠帶動民間投資超過200億英鎊,將增加工作機會,振興英國供應鏈,並降低電費,以使英國達到減緩氣候變遷目標。

A: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兼全國總商會總會長盧成全頃以視頻方式參與在中國南寧舉行的「第18屆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致詞時呼籲加強後新冠疫情時代中國與東協合作,透過前沿技術和數位化帶來的變革,讓商業及供應鏈全面運轉,從而協助推動中國與東協經濟復甦。渠盼透過優化政策推進「一帶一路」措施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生效實施,優先讓各成員國透過該協定分享優惠。   本次峰會配合中國東協博覽會同期舉辦,主題為「共享陸海新通道新機遇、共建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東協10國國家商工會第一次作為共同主辦單位。   2020年,中國與東協雙邊貿易額達6,850億美元,較2019年成長7%,東協第一次崛起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盧總會長表示,本(2021)年係中國─東協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這30年來,中國─東協貿易額共增長85倍,2020年,馬國與中國雙邊貿易額達3,297.7 億馬幣(約818.29億美元),較2019年成長4.2%,中國連續12年成為馬國最大貿易夥伴,占馬國總貿易額之 18.6%;其中馬國對中國出口額為1,586 億馬幣(約393.55億美元),成長12.5%;主要由鋼鐵產品、電子與電機產品、金屬產品、棕油產品、橡膠製品以及造紙和紙漿產品等出口帶動,中國仍為馬國最大出口市場,占馬國總出口額16.2%;中國亦為馬國最大進口來源國,占馬國總進口量之21.5%或 1,711.8 億馬幣(約424.76億美元),較 2019 年縮減2.6%;主要進口產品為電子與電機產品、機械設備和零組件以及化學與化工產品。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MIDA)頃公佈統計數據顯示,馬國2021年上半年共核准2,110項製造業、服務業及原產品產業投資計畫案,總投資金額為1,075.58億馬幣(約259.18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成長69.80%;其中外人直接投資金額為150.57億美元,占總投資額之58.09%,成長214.93%;國內投資金額為108.61億美元,占總投資額之41.91%,成長3.61%;共創造4萬4,994個就業機會。前三大外資來源國為新加坡(104.82億美元)、韓國(15.18億美元)及荷蘭(12.29億美元),貢獻外資總投資額87.86%。 前述3大產業中,2021年上半年,馬國共核准367項製造業投資計畫,投資金額為161.27億美元,占總投資金額之62.22%,較2020年同期成長89.62%;創造3萬2,220個就業機會;其中外人直接投資額為140.15億美元(占製造業總投資額86.90%),增加233.2%;國內投資額為21.13億美元(占製造業總投資額13.10%),減少50.85%。新加坡(104.37億美元)、韓國(15.12億美元)、荷蘭(8.16億美元)、維京群島(7.3億美元)、臺灣(1.33億美元)、中國(8,150萬美元)、美國(6,010萬美元)及德國(4,710萬美元)依序為馬國主要外資來源國。   2021年上半年臺商在馬國投資項目計6件,投資金額為5億5,100萬馬幣(約1億3,277萬美元),位居馬國外人投資第5位。依照產業別區分,電子與電機產品為最大投資項目,投資額為8,438萬美元;其次為化學與化工產品(4,686萬美元)、橡膠製品(135萬美元)及機械與配備(18萬美元);依照州別區分,在雪蘭莪州投資金額最高,達8,591萬美元;其次為彭亨州 (4,576萬美元)及柔佛州(110萬美元)。   2021年上半年服務業投資件數為1,717項,金額為82.2億美元,占總投資金額之31.72%,較2020年同期成長28.89%;其中國內投資金額為76.98億美元(占服務業總投資額93.65%),成長29.26%;外資投資金額則為5.23億美元(占服務業總投資額6.35%),成長23.59%,創造1萬2,496個就業機會。本年上半年期間,房地產投資金額為36.02億美元,占服務業總投資額43.82%;其他依次為金融服務(15.33億美元)、能源(10.68億美元)及支援服務(6.42億美元)等。 馬國第一級產業(Primary Sector)2021年上半年投資金額為15.7億美元,占總投資金額之6.06%,較2020年同期成長1,277%;創造278個就業機會;其中國內投資額為10.5億美元(占第一級產業總投資額66.88%),增加1,015%;外人直接投資額為5.2億美元(占第一級產業總投資額33.12%),增加1,607%。主要投資項目為石油與天然氣業(15.48億美元,占第一級產業總投資額98.58%)、種植及原產品(2,200萬美元)。   本年上半年重要投資項目為韓國電動汽車電池的銅箔製造商 SK Nexilis 公司承諾生產 100% 可再生電力;同時,該公司的投資有助於吸引更多投資人投入馬國的電動汽車電池製造供應鏈,使該國成為用於利基應用的高精度和高質量銅箔樞紐。另一項優質投資項目為中國東方日昇公司(Risen Energy),該商係太陽能產業的先驅之一,在光伏研發和整個太陽能價值鏈製造的端對端解決方案方面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OCIM 公司擬擴大其太陽能晶矽廠產能。這類投資項目將進一步提升馬國的工業生態系統且創造就業機會。在高科技技能領域,並使當地企業能夠發揮全球價值鏈的作用。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