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綜合美媒及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報告,ISM本(1)日公布本年8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本年7月59.5略為上升至59.9,係2020年4月以來連續第15個月擴張。 ISM報告指出,美國企業與供應商正致力滿足市場需求,製造業所有領域均受到創紀錄原物料交期延遲、關鍵材料持續短缺、商品價格上漲及產品運輸困難等衝擊,且新冠疫情升溫加劇勞動力短缺及海外供應鏈斷鏈等問題,亦繼續限制製造業的成長潛力。續稱,新一波新冠疫情主要發生於東南亞,嚴重影響許多產業;中國持續塞港亦導致運輸網絡處於緊張情勢;幾乎所有商品價格皆上漲,然需求仍處於強勁水準。 本次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新訂單指數66.7及未完成訂單指數68.2均維持高點,顯示需求仍持續擴張;價格指數由本年 6 月創紀錄的 92.1逐步下降至79.4,顯示商品價格漲幅放緩;存貨指數自48.9上升至54.2,顯示供應商交貨速度超過生產,庫存逐漸上升,供應鏈逐漸恢復以往水準;雇傭指數從52.9下降為49,顯示工人短缺持續存在,許多公司雖正招聘員工,仍難以填補職缺及降低員工流動率。
A:西班牙「ABC日報」2021年8月31日報導,依據西班牙國家旅遊局(Turespaña)資料,2021年7月西班牙觀光業於社會保險局(Seguridad Social)登記就業人口達255萬9,121人(7%為受雇勞工,其餘為自營業者),較上一個月成長3.3%,係第2個月連續成長;倘與2020年同期就業人數相較,增加24萬4,150人,並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前2019年同期成長10.5%。2021年7月西國觀光業整體之從業人數已占全國總就業人數13.1%。 西班牙國家旅遊局表示,2021年7月觀光業各產業就業人數均有顯著成長:旅宿餐飲業就業人數增加7萬1,163人,其中餐飲業增加3萬2,996人,旅館業則增加3萬8,167人;其他旅遊相關經濟活動之就業人數則增加17萬6,294人,較2020年同期成長1%;惟旅行社就業人數則微幅減少3,307人。 西班牙工業、貿易暨觀光部(Ministerio de Industria, Comercio y Turismo)部長Reyes Maroto指出,西班牙完成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接種人數已達全國總人數之4%,加上業者致力於安全旅遊,均為西國觀光業就業市場復甦之重要因素。目前西國國內旅遊已全面復甦,西國政府刻正配合歐盟施行之「歐盟COVID數位證明文件(Certificado COVID Digital de la UE)」政策,持續吸引國際觀光客前來西國旅遊。
A: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1年9月1日)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頃公布「本(2021)年8月份進出口動向」,韓國本年8月份之出口金額約為532億3,0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月份成長34.9%。進口金額約515億6,0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月份增加44.0%,貿易順差金額約為16億7,000萬美元。 本年8月份韓國20大主要出口項目(8月1日至31日通關統計)中,與去年同月份相比,石油化學(81.5%)、無線通訊機器(62.2%)、精密化學原料(56.1%)、石油製品(54.9%)、鋼鐵(53.7%)、半導體(43.0%)、機械人(42.1%)、船舶(38.5%)、電腦(26.1%)、顯示器(23.7%)、一般機械(23.5%)、汽車零件(22.4%)、化妝品(20.8%)、紡纖(19.3%)、農水產食品(18.7%)、生技保健(17.1%)、汽車(16.9%)、家電(12.3%)、塑膠製品(11.4%)及蓄電池(10.9%)等之出口全數增加。 主要出口地區方面(8月1日至31日之通關統計暫定值),對主要出口地區之出口,與去年同期比較,全面增加,對中南美之出口增加73.4%、對印度增加53.5%、日本增加44.0%、歐盟(EU)(27國)增加41.6%、美國增加38.1%、CIS增加34.1%、 對東協(ASEAN)增加27.2%、中國增加26.8%、越南增加18.2%及中東增加15.4%。 進口項目方面,8月份原物料、中間財、資本財及消費財之進口均增加,較去年同月份分別增加74.4%、50.7%、21.2%及14.3% (8月1日至31日之通關統計暫定值)。其中,主要能源資源項目之進口均增加,瓦斯之進口較去年同月份增加178.2%、石油製品135.9%、煤炭增加80.2%及原油增加73.7%。 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部長文勝煜表示,韓國本年8月份雖然有暑假及連休,但出口仍持續6個月超過500億美元,並創8月份單月之最高金額紀錄,由此可見,韓國之出口雖然曾受新冠疫情之影響,但已於最短之時間內復甦,亦正每月創新紀錄。文部長另指出,依據最近之全球調查報告,韓國之半導體、船舶、OLED、電動車電池及SSD等韓國主力產業及新產業均已逐漸於全球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但因變種病毒之擴散、物流發生問題、零件供應短缺及原料價格上漲等,仍有需要持續因應之不確定因素。
A:西班牙「ABC日報」2021年8月27日報導,西班牙勞工暨社會經濟部(Ministerio de Trabajo y Economía Social)於2021年8月26日宣布將於2021年9月1日上午召集西班牙企業及勞工工會代表舉行調升最低基本薪資(El Salario Mínimo Interprofesional, SMI)諮商會議,盼於同年10月通過調薪協議。 儘管此次政府調升最低薪資政策似已確定,尚待諮商會議決定調薪幅度,惟西班牙企業代表則持反對態度,特別是受影響較大之農業、紡織業及自營業者(autónomo),若干專家亦認為目前西班牙政府應著重於經濟及就業市場之復甦,調高最低薪事宜謹慎為之。 西班牙勞工暨社會經濟部初步計劃將最低基本薪資自每月950歐元調增12歐元、15歐元或19歐元,而西班牙工會代表則要求至少應調升25歐元。西班牙勞動者工會聯盟(Confederación Sindical de Comisiones Obreras,CCOO)秘書長Unai Sordo表示,工會將不會接受不切實際之調漲;西班牙勞工聯盟(Unión General de Trabajadores,UGT)秘書長Pepe Álvarez則表示,2021年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2.9%,為自2017年以來之最高漲幅,爰認為調薪幅度應依通貨膨脹增加比率調升。 近來西班牙電費價格大幅上漲,物價亦持續上漲,通貨膨脹已影響西國民眾之購買力,政府盼透過調漲最低基本薪資作為政治及經濟指標政策。西國桑切斯(Pedro Sánchez) 總理表示,經濟復甦亦應體現於員工薪資,增加青年就業機會及年長者可領取應有之社會福利金等。
A:一、全球最大汽車零組件供應商Bosch多年來因認為電動汽車電池生產成本高而利潤低,風險過大,堅持不涉入電動汽車電池生產。Bosch多年來電池生產主要提供油電混合車以及電動自行車,查其位於德國中部圖林根邦的Eisenach廠提供混合動力汽車所需48伏特電池模組,2021年進一步投資7,000萬歐元以擴大第二代生產線;另自2015年以來,其位於匈牙利東北部的Miskolc廠也提供電動自行車所需電池,並為市場領導業者。 二、隨著汽車產業的大變革,電動汽車發展迅速,電池以關鍵性零組件之姿將有缺貨之虞,Bosch近來開始提供客戶生產電動汽車電池所需設備,由零組件、軟體解決方案到完整的裝配生產線,甚至可提供完整的電池模組生產線,且可依據客戶要求,提供半自動化和全自動生產線,未來還將提供更大電池組生產工廠所需生產設備;預計到2025年,此領域總營業額可達10億歐元。 三、Bosch預估全球電池市場每年將成長25%,德國聯邦經濟部也預計,鋰離子電池的需求量將從2019年200GWh提升到2030年超過2,000GWh,而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erband der Deutschen Automobilindustrie)表示,目前超過60%的電池需求來自電動汽車,僅特斯拉(Tesla)柏林附近Grünheide 的電池工廠的產能便達100GWh(註)。 四、目前Bosch進行電動汽車電池生產線測試的客戶為汽車天窗與暖器供應商Webasto,Webasto自2016年起提供電動汽車所需高壓加熱器、充電解決方案和電池系統,Bosch為Webasto在德國南部巴伐利亞邦Schierling的電池生產工廠提供的設備,包括電池單元焊接和粘合的自動化裝配線,並表示加工過程不會產生污染。 五、根據管理諮詢公司Berylls Strategy Advisors針對2020年全球汽車零組件供應商前100大排名的報告,Bosch連續第六年位居榜首,另外兩家德國供應商Continental和ZF Friedrichshafen則分列第三和第四。 註:電動車的電池能量以千瓦小時(kWh)計算,1kWh為1度電;1GWh為百萬度電。以一台特斯拉Model3 LR純電動車為例,電池能量為82kWh
A:德國汽車業者奧迪(Audi)將建置配備大型電池的自有充電站,構想為兩層樓的設計,多個充電點設於一樓,二樓有休息室,也就是當電動汽車在一樓充電時,車主可在二樓的「充電中心」休息、喝咖啡或工作,其設計出發點在於高階客戶應享有高階待遇,初步試驗系統設於紐倫堡(Nürnberg)。 奧迪的設計為整合三個模組成一個「儲存盒(Speicher-Cubes)」,同時解決兩個電動交通問題:回收使用舊電動汽車的廢舊電池,以及該充電站的安裝將較傳統充電站簡易。 奧迪已宣布自2033年起在歐洲地區不再生產燃油引擎汽車,未來幾年將迅速轉換到僅提供純電動汽車,因此需要大量新的充電樁,目前大多數電動汽車車主是利用家中或工作地點所設置的充電壁掛式盒子(Wallboxen)充電(德國政府補貼900歐元),然而長途行駛也須中途充電。 美國電動汽車業者特斯拉(Tesla)的解決方案行之多年,在歐洲已有2,500個特斯拉超級充電樁,總計超過2.5萬個充電點,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僅可供其客戶使用;福斯汽車集團目前則仰賴與其他汽車業者(包括BMW、福特汽車、現代汽車集團、戴姆勒等)合資的Ionity提供高速公路充電網路。 奧迪充電系統的優勢,在於每個盒中包含儲存容量為525kWh的電動汽車廢棄電池,只要一個普通的400伏特電源線變可連接;該儲存系統原理猶如雨桶(Regenfass)原理,電力緩慢而穩定地從電網流入電池,再迅速傳輸到汽車,輸出功率高達300kW,不需建置新的連接網路;此外,儲存盒為獨立的容器,可安裝在任何停車位,一旦在紐倫堡的試驗系統成功,可擴展到全球各地建站,重要的是將提供綠色電力。 根據德國汽車產業協會(Verband der Automobilindustrie;VDA)的調查數據,58%德國人質疑電動汽車是否真的更環保,因製造電池相當耗能;根據德國Technischen Universität Braunschweig、RWTH Aachen和德國機械與設備工程協會(Verband Deutscher Maschinen- und Anlagenbau;VDMA)的論文,新型電動汽車因原材料加工和電池生產而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當電動汽車行駛5萬到8萬公里,其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才會少於燃油引擎汽車,要減少此一數據,除增加綠色電力的生產外,更重要的是增加電池壽命以及之後的回收利用,也就是透過循環經濟,回收電池原材料;目前技術可回收70%原材料,不過理論上技術上可達95%回收率。 電池使用多年後效能降低,但仍足以用於儲存能量,奧迪的作法為電池提供第二次生命週期,初期充電站所用的電池來自測試汽車,未來將使用回收電池。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8月31日報導,據環境部部長Lea Wermelin指出,丹麥公司在紡織品回收領域具有巨大潛力。丹麥擁有如此強大的時尚部門和廢物處理部門,如果丹麥合併該領域,且能夠在歐盟成員國中將紡織品回收再利用這項艱難的任務中開發出新的解決方案, 進而產出更好的新產品,未來將有非常大的商機。 然而,市場並不像我們希望的那樣成熟。 這就是為什麼需要合作夥伴關係,找到有效並且可以真正幫助實現丹麥設定的綠色目標。 Textile Change 公司是一家由產官學組成之紡織廢物解決方案公司, 於2019年開發一種可以分離混紡紡織品的新紡織廢物技術,從而可以回收棉和滌綸,其共同合作單位為丹麥工總、丹麥商總、市政當局和廢物處理公司合作開發和測試紡織行業,此行業亦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紡織行業之一。 上週Textile Change 業務開發人員Anders Reimer第一次參加丹麥環境保護局舉辦的合作夥伴關係會議,渠指出: 很少有能對混紡面料做出分離混紡紡織品。 這是一個新領域,因此需要整個價值鏈的協調才能取得成功。然而,到完全形成商業規模之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 渠補充道 :“憑藉我們的技術將有機會完成價值鏈,並創建一個確保收集和分類的循環紡織廢物價值鏈,最終使其不進入焚燒廠”。 DI環境政策經理 Karin Klitgaard 指出, DI的目標是在2030年回收 80%的廢物。在某些領域丹麥已遙遙領先,但對於紡織品而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丹麥,必須建立夥伴關係來進行分類和優先排序媒合才可以銷售收集的紡織品的解決方案,為滿足紡織行業對回收材料的需求。 目前已經有位於Herning之生活方式與設計集群( Lifestyle & Design Cluster) 與 25 家當地公司、市政府、非政府組織和知識機構共同為即將到來的大量二手紡織品做回收準備。 生活方式與設計集群之總監Betina Simonsen 指出,我們不僅關注紡織廢物,而且更關注整個價值鏈,並研究在短期和長期內更多可回收利用的東西為哪些,目前除了丹麥之外,也有外國的創新者參與該項目共同嘗試不同的技術和工具,但需要投資以便快速擴大規模。 紅十字會也參與於這項工作中,紅十字回收負責人Tina Donnerborg 說:約70%二手店的服裝可轉售,另30%須納入企業和設計師可用之原材料計劃。希望藉由支持對剩餘紡織品進行更多更好的回收或升級回收,激勵具有新想法及創新生產方法的人士嘗試使用回收紡織品。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9月1日報導,社交媒體平臺Facebook和顧問公司貝恩(Bain)8月31日共同發佈的數位消費報告,預估到本年底,東南亞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將達到1,320億美元(約1,775億星元),是去年的1.8倍,預計5年內會達到2,540億美元,每年平均增加速度達14%。 該報告指出,本年底前,東南亞15歲以上人口中,約有80%為數位消費者;該區域本年將新增7,000萬名數位消費者,相當於全英國的人口。2026年,東南亞的數位消費者人口預計為3億8,000萬人。東南亞數位消費者比例最高的國家是馬來西亞(88%)、印尼(80%)和新加坡(79%)。隨著數位消費者人數成長,其平均開支從去年底的每人238美元增加到本年底的381美元(約成長60%),並預計於2026年達到671美元,較本年增長76%。 報告亦顯示,2020年東南亞線上零售銷售對整體銷售的貢獻比為5%,而本年為9%,這4個百分點的成長代表本年的增幅達85%,超過巴西、中國和印度。該區域平均每個消費者在線上購買8.1種類的產品,高於去年的5.1種,網購產品包括醫療保健、食品以及新鮮蔬果等。此外,「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因素是東南亞消費者改變品牌的三大原因之一,11%的消費者把ESG列為主要原因,九成消費者願意為ESG支付溢價。 社群商務(social commerce)正在東南亞崛起,如P2P銷售平臺、對話商務如透過線上聊天或直播進行銷售,以及團購等。區域網路和科技的迅速發展吸引風險創投,本年第一季的風險創投交易中,互聯網和科技新創公司佔88%的投資額,高於一年前的75%,其中金融科技吸引56%的科技投資,包括貨到付款、P2P借貸、數位錢包和加密貨幣;其次線上學習、電子商務和社交商務也吸引不少投資。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9月1日報導,政府扶持星國低收入員工措施擴大至零售、餐飲及垃圾管理等產業,受訪企業代表認為此舉不會對企業成本構成太大問題,業者如何進一步培訓員工才是關鍵。儘管政府規定聘用外籍員工的企業須支付星國當地雇員月薪至少達「本地員工薪金門檻」(Local Qualifying Salary)的1,400星元,但該薪資標準並未超出市場行情。 星國當地的飲水機及保健用品零售商AOX公司總裁陳志雄表示,薪水最少要1,600星元或1,800星元以上才能吸引到員工。該公司產品單價高,主要依賴實體店面銷售,目前聘請8名銷售人員中有2名是外籍員工,所有員工月薪都從2,000星元起跳。 此外,星國提供貨櫃運輸系統的新創公司豪率(Haulio)首席執行官姚文杰指出,若「漸進式薪資模式」(Progressive Wage Model,簡稱PWM)擴大至物流和運輸產業,雖然短期內增加企業成本,但從長遠來看,該措施能刺激行業創新、採納數位化平臺以提升生產力,同時也能重塑工作性質及招攬更多人才。 新加坡華僑銀行經濟分析師林秀心表示,扶持當地低收入員工政策不會對星國通貨膨脹造成壓力,仍須考量有多少產業被納入PWM、當地員工薪資門檻是否提高,以及企業最後是否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等因素。通膨將取決於疫苗接種進度、防疫措施能否放寬及就業市場狀況等,這些因素將提振消費者信心並帶動支出。
A:馬來西亞棕油局(MPOB)總監阿末巴維斯(Dr. Ahmad Parveez)頃發布消息稱,馬國為遏制新冠疫情實施行動管制令,以及推行國家復甦計畫,惟棕油業仍是國家經濟的主要貢獻來源之一,本(2021)年上半年棕油出口額為288.7億馬幣(約68.92億美元),較上(2020)年同期上漲36.24%。馬國棕油出口價格持續上漲,從2020年上半年平均每公噸2,433馬幣(約580.8美元),攀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每公噸4,061馬幣(約969.4美元),成長66.9。 馬國政府允許農業領域在行動管制令期間持續運作,因此種植業者和供應鏈不受影響,然業者須遵守國家安全理事會制定的嚴格標準作業程序(SOP),而從5月26日起,政府允許該產業在60%員工的情況下運作。 由於受到其他菜籽油的激烈競爭和進口國的進口政策影響,馬國2021年上半年的棕油出口量為707萬公噸,較2020年同期下跌9.36%。2021年上半年,在多個國家恢復經濟活動和復工後,全球菜籽油供應緊張的影響下,棕油和大豆油價格較2020年同期呈上漲趨勢。 馬國棕油局較早前預測2021年棕油出口價格將走高,平均每公噸約3,600馬幣(約859.39美元),主因2021年第一季大豆油價格預計上漲和棕油產量放緩所致。新冠疫情對出口需求的影響不大,因棕油是食用和非食用油不可或缺的產品。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財政部長東姑賽夫魯(Tengku afrul)頃於 2022年財政預算案的預算案前聲明(PBS)中指出,由於預定馬國明(2022)年從新冠疫情中復甦,因此2022年財政預算案將根據這個情況擬定,並會專注於繼續維護人民性命、恢復人民和企業的生計、重建國家彈性和催化疫情後的改革,該預算案將確保沒有人或企業在政府的援助和支持計畫中被遺漏,特別是本(2021)年行動管制令(MCO)中飽受打擊的人民。為確保馬國能夠走出新冠疫情危機,馬國政府將推動旅遊業、零售業等受疫情嚴重衝擊的經濟領域,並將重點加強數位基礎設施和技術。 東姑賽夫魯部長稱,2022年預算案將根據第12大馬計畫(12th Malaysian Plan,2021-2025)和「2030年共享繁榮願景」(Shared Prosperity Vision 2030,簡稱SPV2030)擬定。2022年預算案亦可視作催化劑,在中期根據以便在第12大馬計畫時推動經濟成長、包容性,以及在中期根據永續發展目標(SDGs)和2030年共享繁榮願景所設定的永續性。 第12大馬計畫是實施2030年共享繁榮願景的第一階段,因此,2022年的預算案會根據第12大馬計畫中所優先關注的方向擬定。在實施方面將會更加具有凝聚力,以及可以付諸行動的措施,以達致國家繁榮的短期和中期目標。 馬國政府將進行各項交流和諮詢環節,從各個單位取得回饋和建議,確保上述預算案是全面且具有包容性,符合「大馬一家」(Keluarga Malaysia)的精神。馬國政府盼2020年預算案的預算案前聲明抗疫協助民眾設定對預算案的期許,該預算案預定於10月29日提呈國會下議院審議。 東姑賽夫魯部長另指出,本年6月底,馬國政府的債務水平提升至61.2%,然占國內生產毛額(GDP)56.8%,依然低於60%的法定債務上限。配合國家復甦計畫,在檢討成長和財務目標時,馬國政府須確保擁有充足的財政空間以面對疫情危機,因此需要提高法定債務上限,以便提供附加財務空間,加強國內經濟和確保復甦的永續性。馬國國會係於去(2020)年8月24日通過政府總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比重的上限,從先前的55%提高至60%。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東協商業諮詢委員會(ASEAN-BAC)頃發布消息稱,該委員會與其聯合商業委員會及外國商業委員會成員舉行的磋商會議得出結論,馬國須積極吸引外人直接投資,尤其來自歐盟的投資人。該委員會並認為目前是重啟歐盟—馬來西亞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的適當時機。 歐盟已與新加坡及越南完成了雙邊貿易協定談判,目前刻正與印尼等其他東協國家就類似的自由貿易協定(FTA)進行談判。因此,該委員會認同馬國應推動這方面的進展。 ASEAN-BAC主席Mohd Munir Abdul Majid表示,儘管馬國目前面臨許多挑戰,但馬國仍為外人直接投資具吸引力的投資地點。 該委員會成員楊寶康表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批准可使馬國能更快地與歐盟達成協議,因CPTPP中規定了部分條款,例如涉及勞工,將類似於與歐盟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中的要求。 與此同時,歐盟—馬來西亞工商會(Eurocham Malaysia)表示,它堅信需要一個正式的框架來將歐盟與馬國之間的貿易提升至全新水準。由於部分東協國家已與歐盟簽署或處於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後期階段,該工商會強烈建議馬國政府重啟目前停滯不前的歐盟—馬來西亞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另一方面,歐盟駐馬來西亞大使 Michalis Rokas 表示,渠深信馬國可繼續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只要它提供透明度和可預測性。馬國應該以系統和非歧視的方式,透過簡化外國企業的市場進入要求來吸引外人直接投資。儘管馬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和投資關係總體上令人滿意,但雙方在新冠疫情後的復甦階段仍有許多未開發的市場潛力可供開發。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越南工商部進出口局引用歐盟統計數據稱,2016至2020年階段歐盟自越南進口芒果、芭樂及山竹量逐年增加,進口量及進口金額平均年成長率分別為8.4% 及7.7%。 即使受到Covid-19疫情之衝擊,2020年歐盟自越南進口上述水果之進口量達66.54萬公噸,成長8.5%;進口金額達11億歐元,成長6.5%。 本(2021)年前5個月歐盟進口稅則號列為080450之水果達34.39萬公噸,進口金額為5.255億歐元,分別較2020年同期成長7.0% 及3.1%。 雖然進口量及金額均逐年增加,惟目前越南僅為歐盟第31大芒果、芭樂及山竹之進口來源國,佔該類產品進口總量之0.4%。 越南為國際上第13大芒果種植國家,種植總面積達8.7萬公頃,2020年芒果總產量達89.32萬公噸,較2019年增加6.5%。越南芒果全年採收,品質穩定,使越南企業能順利簽署出口合約。
A:越南政府於本(2021)年8月28日頒布第97/NQ-CP號決議有關第5次調降電價來協助遭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之用電客戶方案,其中總理同意工商部所提議對3種對象適用之電價調降建議方案,具體如次: 適用於本(2021)年8月25日執行總理第16號指示之省、市所在地之水產品及其製品之加工廠商、蔬果加工廠商,以及去(2020)年出口金額逾10億美元之廠商。 上述對象可減免電費10%,適用期間自本年9月至11月,為期3個月。 上述廠商名單將由各省、市、中央直轄市人委會根據經營登記資料與實際生產情形來提供予各個電力公司。
A:據越南統計總局稱,越南本(2021)年7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2020)年12月份上漲2.25%,亦較去年同期上漲2.64%,並較上(6)月份上漲0.62%。其中,除成衣帽子暨鞋類、郵電費用以及化、娛樂及旅遊等服務費分別減少0.03%、0.05%、0.1%、以及其他貨品及服務項目維持穩定之外,下列貨品與服務項目之CPI呈上漲趨勢:餐飲服務上漲0.67%、飲料與香菸上漲0.18%、房屋及建材上漲0.88%、家具設備上漲0.06%、藥品及衛生服務上漲0.03%、交通費用上漲2.36 %、教育費用上漲0.03%。 此外,本年7月份黃金價格較上個月減少1.39%,與去年同期相較上漲7.07%。
A:據越南統計總局之資料顯示,本(2021)年7月份越南進口金額約287億美元,較上(6)月份上漲3.8%,並較去年同期增加29.9%。累計前7個月越南進口金額約1,880.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5.3%;其中越資企業之進口金額約663.1億美元,增加29.8%;外資企業之進口金額約1,217.2億美元,增加38.5%。前7個月計有31項進口產品之金額逾10億美元,占進口總額之87.5%,包括:電子產品、電腦及其零件394億美元,增加20.3%;機械設備及其零件271億美元,增加36.8%;各種電話機及其零件106億美元,增加48.5%;布料87億美元,增加32.9%;塑料71億美元,增加54.3%;鋼鐵68億美元,增加41.7%;汽車53億美元,增加76.7%。 有關進口來源部份,中國大陸仍為越南最大之進口來源,進口金額為62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8.5%;其次為韓國297億美元,增加19.9%;自東協進口247億美元,增加48.2%;自日本進口126億美元,增加13.8%;自歐盟進口97億美元,增加19.6%;自美國進口89億美元,增加10.4%。 本年前7個月貿易逆差約27億美元,其中越資企業逆差178億美元,而外資企業(含原油)則順差151億美元。
A:據越南觀光總局稱,本(2021)年7月份來越國際旅客約7,500人次,較上(6)月份增加3.7%,並較去(2020)年同期減少46.4%。累計本年前7個月來越國際旅客約9萬5,700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97.5%;其中以運輸工具別統計,利用空運來越之旅客人數為6萬1,500人次,減少98%;由陸路來越之旅客人數為3萬4千人次,減少94%;海運來越之旅客人數236人次,減少99.8%。 以旅客國別統計,本年前7個月亞洲地區來越之旅客人數為8萬3,600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97%,其中主要市場來月之旅客皆大幅下跌:中國旅客3萬9,400人次,減少95.7%;韓國旅客為1萬9,500人次,減少97.6%;台灣旅客為7,400人次,減少96.2%;日本旅客為5,100人次,減少97.5%;寮國旅客為4,600人次,減少88.2%。 歐洲旅客部份,本年前7個月來越之旅客為7,700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98.8%。美洲地區來越之旅客近2,900人次,減少98.8%。澳紐旅客為750人次,減少99.3%。非洲旅客為752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93.8%。
A:據越南統計總局之資料顯示,本(2021)年7月份越南進口金額約287億美元,較上(6)月份上漲3.8%,並較去年同期增加29.9%。累計前7個月越南進口金額約1,880.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5.3%;其中越資企業之進口金額約663.1億美元,增加29.8%;外資企業之進口金額約1,217.2億美元,增加38.5%。前7個月計有31項進口產品之金額逾10億美元,占進口總額之87.5%,包括:電子產品、電腦及其零件394億美元,增加20.3%;機械設備及其零件271億美元,增加36.8%;各種電話機及其零件106億美元,增加48.5%;布料87億美元,增加32.9%;塑料71億美元,增加54.3%;鋼鐵68億美元,增加41.7%;汽車53億美元,增加76.7%。 有關進口來源部份,中國大陸仍為越南最大之進口來源,進口金額為62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8.5%;其次為韓國297億美元,增加19.9%;自東協進口247億美元,增加48.2%;自日本進口126億美元,增加13.8%;自歐盟進口97億美元,增加19.6%;自美國進口89億美元,增加10.4%。 本年前7個月貿易逆差約27億美元,其中越資企業逆差178億美元,而外資企業(含原油)則順差151億美元。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曼德勒市場的羅望子貿易商表示,自4月底以來,緬甸的羅望子(學名:酸豆)價格持續下跌,並停止交易,從8月的第1周開始,由於來自孟加拉的需求使羅望子的價格急劇上漲。有籽羅望子的價格從每緬斤800緬幣漲到1,100緬幣(一緬斤等於1.6公斤),無籽羅望子的價格為每緬斤2,300緬幣,高於曼德勒市場上的1,800緬幣。羅望子的市場銷售甚佳。Soe Win Myint商品倉庫的老闆表示,今年羅望子的價格行情佳,但李子則沒有買家。 羅望子在國外是一種暢銷產品。去年,中國及印度也對羅望子有需求。除了製作傳統藥物,緬甸人傳統菜餚中也使用羅望子。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BayintNaung批發市場的統計顯示,由於國內需求強勁,鷹嘴豆的價格仍處於牛市,價格每3籃袋上漲近4萬緬幣。8月9日,每袋鷹嘴豆的價格為9萬緬幣,而目前鷹嘴豆的價格飆升至每袋逾12.9萬緬幣。BayintNaung市場的貿易商稱,由於今年產量低,鷹嘴豆種植者可賣較高價。隨著中國關閉邊境站,鷹嘴豆的出口也停止了。目前,國內豆價受市場供需影響。 緬甸去年向印度、巴基斯坦、阿聯酋、土耳其等國外市場出口鷹嘴豆。鷹嘴豆種植在仰光省、曼德勒省、勃固省、實皆省、伊洛瓦底省及奈比都。全國有89萬英畝的鷹嘴豆。鷹嘴豆在10月及11月種植,在1月至4月期間收穫。商務部的統計顯示,在2020-21財年的10月1日至8月20日期間,逾25,995噸鷹嘴豆出口到國外市場,估計價值1,5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