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據沙烏地政府公報本(2021)年8月21日公告,為促進國內經濟及中小企業發展、降低企業負擔、推動數位轉型,沙烏地商務部(Ministry of Commerce )頃宣布商工會管理法之執行規範(executive regulations of the commercial chambers law),規定企業成立前3年無需向商工會註冊,並調降第3年後之註冊費用,同時取消多次註冊規定,企業無論擁有多少分公司僅需向商會工註冊一次會員。

A:據媒體引用沙烏地官方最新數據報導,沙國本(2021)年6月原油出口創新高,較5月成長5.6%至每日596.5萬/桶(596.5萬bpd),顯示各國經濟自COVID-19疫情復甦情況良好使需求回升,另此間沙國原油產出自5月的854.4萬bpd增加至892.7萬bpd。 據悉,由於國際需求回升,以沙烏地為首之石油輸出國家組織聯盟(OPEC+)已於本年7月決定自8月1日起至本年底止,月增石油出口40萬bpd。

A:據媒體引用科技網站Reporterlink.com最新市場分析報導,沙烏地大數據及人工智慧(AI)等產業規模去(2020)年達1.625億美元,在COVID-19疫情加速相關科技產業之創新發展及應用的情況下,預估將以年增率32.6%的速度於2026年前達8.917億美元。 上述分析亦指出,沙烏地正積極發展AI生態系並運用於新未來城(NEOM)等智慧城市發展計畫,此係為沙烏地2030願景(Saudi Vision 2030)政策重要一環,旨在透過現代科技促進城市轉型。另沙烏地數據暨人工智慧發展局(Saudi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uthority, SDAIA)已於去年10月與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簽署AI合作協議,內容包括專案建設、多方參與、知識分享等,此亦係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計畫(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重要一環, 另歐洲數位競爭力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Digital Competitiveness)前將沙烏地評為20大工業國集團(G20)中數位發展最快速國家之一,且為中東地區最大之AI及大數據產業市場,主因為政府大力支持及區域各界加入合作。

A:據媒體報導,歐盟針對單乙二醇(mono-ethylene glycol)課徵反傾銷稅,惟沙烏地認為此為不公平課稅且影響其業者利益,已於本(2021)年8月17日向WTO提起控訴。 據悉,單乙二醇為一化合物產品,主要為製造聚酯纖維及塑膠瓶罐所需原料,亦用於生產汽車引擎冷卻劑,以及天然氣管線所需之冷凍劑、溶劑及脫水劑等,用途廣泛,沙烏地為多元化經濟發展並將低對石油經濟之高度依賴,正擴大生產具高附加價值之石化及化學產品,單乙二醇即為其中之一。

A:據媒體報導,為刺激出口成長,沙國對外貿易總局(General Authority for Foreign Trade, GAFT)擬與中國大陸、印度、巴基斯坦、澳洲、紐西蘭、英國、印尼、菲律賓、孟加拉、斯里蘭卡、美國等11國推動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該局已指示沙烏地商工總會(Council of Saudi Chambers)洽詢國內各商工會及企業意見。 據悉,沙烏地主要係推動可產生重大經濟效益之中大型及超大型企業對外出口服務,其中包括陸、海、空運輸業;批發、零售及連鎖事業;會計、法務、工程、醫療、電腦等專業服務業;銀行、保險暨金融服務;通訊服務等業別,亦包括郵遞、快遞、媒體、旅館、營造暨發包、教育暨訓練、觀光暨旅遊、環保、娛樂等業別。 另沙烏地出口發展局(Saudi Exports Development Authority, SEDA)亦為協助國內業者出口產品及服務,頃於本(2021)年8月18日宣布將推行國際競標服務計畫,將針對重點國家蒐集逾120個標案商機供業者參考利用,主要鎖定營造、製造及基礎建設專案等類別。

A:據媒體報導,為提升國內勞力素質,沙烏地城鄉暨住宅事務部(Ministry of Municipal and Rural Affairs and Housing) 規定自明(2022)年起,16類專業人士就業需取得專業許可。 據悉,上述新規定將分階段實施,16類專業人士包括技師、營造工人、技工、美容業員工等。

A:捷克Radio Prague International 110 年8月13日報導,越來越多捷克企業面臨缺乏IT人才窘境,紛紛向前東方集團(Eastern Bloc,冷戰期中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範圍大致包括蘇聯及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 尋找員工,之前該等國家多係提供基礎勞力及清潔工。 數位經濟及社會發展不僅使得捷克軟體開發業者亟需工程師, 銀行及大型製造商亦積極尋覓IT 人才,目前捷克勞動力市場缺乏約50,000 IT人才,鄰近國家也面臨類似困境。 已有捷克公司為解決問題,即使須經歷冗長繁複的行政程序,積極向歐盟以外國家招募IT員工,主要是前蘇聯國家。根據諮詢顧問及人力仲介公司Acamar,最傑出的軟體工程師主要來自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及烏茲別克。

A:捷克媒體本(2021)年8月20日報導,依據全球商業房地產服務商戴德梁行(Cushman & Wakefield) 編制之全球年度製造業風險指數,捷克被評為歐洲最佳國家,全球排名第5。該指數涵蓋47個國家,捷克於2016年被納入,其後幾年評比結果均為前幾名,2020年首次登上歐洲製造業最佳投資地榜首,本年持續奪冠,另在全球指數方面,排名第5,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和加拿大。  戴德梁行捷克分公司經理Jiří Kriste表示,捷克獲得高評比主要項目係歐洲戰略地理位置,技術性勞動力和穩定經濟環境。該報告基於4個標準進行評比, 包括「彈性」,例如在covid-19疫情下,製造業反應及重啟能力;「條件」,主要比較商業環境,包括人才/勞動力的取得和市場開放性;「運營成本」,包括勞動力、電力和不動產;及「政治、經濟和環境風險」。 戴德梁行在其全球製造業趨勢總結報告指出,COVID-19疫情突顯生產線和供應鏈的脆弱性,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惡化全球貨運運輸問題,2020對製造商利潤負面衝擊嚴重,企業需加強防護及確保供應鏈和生產線的順暢與安全。

A: 日期: 110年   來源: ABC News https://www.abc.net.au/news/2021-08-17/australian-exporters-pay-the-price-with-european-carbon-tax/100379998     根據澳大利亞工業總會(Australian Industry Group, Ai Group)對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 最新分析報告顯示,碳邊境稅將考驗澳大利亞排放密集商品出口商的盈利能力(如鋁和鋼鐵等大宗商品), 亦可能導致澳大利亞出口商的利潤大幅下滑,成本增加。在CBAM的結構下,未來澳大利亞碳密集型生產(carbon-intensive production)產品恐將被課徵高昂碳稅。而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計將於 2026 年開始實施, 其中涵蓋鋁、水泥、電力、肥料和鋼鐵等產品,CBAM一開始著重於企業碳減排量,但於2026年起將針對碳密集排放型產品徵收碳邊境稅。    另與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mission Trade Scheme, ETS) 有連結的國家未來將可免除碳關稅,若未連結者則僅可減少部分碳稅。   雖然澳洲目前僅只有0.25% 與歐洲的貿易會受到影響(以及鋁、鋼和肥料總出口之一小部分),但 Ai Group 的報告中亦提醒,若其他國家亦實施碳邊境稅調整機制,未來將會降低碳密集型產品出口商的利潤。該報告亦說明,若聯邦政府能說服歐盟接受澳大利亞現有的碳排放數據,出口商繳納的碳稅款或可減少。   Ai Group 氣候和能源分析師 Tennant Reed 表示,澳大利亞鋁和鋼鐵生產商的碳排放數據比歐洲生產商更具有參考性且確實。渠並說明,若歐盟採用澳大利亞的碳排數據,澳大利亞鋼鐵製造商的利潤可望增長 4.2%,而鋁製造商利潤亦可增加 1.7%。若歐盟拒絕澳洲目前之碳排數據,並將澳大利亞納入與歐洲重碳排放國一起課徵邊境稅,那麼澳大利亞鋼鐵業產品的市場進入成本將被拉高,利潤將減少2.9%,而鋁業利潤將減少0.4%。歐盟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勢將提高產品的銷售價格。   然而,隨著 CBAM 對課徵品項的擴增至電力品項,澳大利亞依賴煤炭生產的鋁和鋼鐵製造商將受重創,尤其以CBAM用默認值(default values )來認定碳排標準,以鋁業來說,預估利潤將減少為9.1%,鋼品則減少5.8%。    以鋼鐵製造商為例,如果以歐洲最近平均碳價為每噸碳 50 歐元為例,鋼鐵製造商所需支付的生產成本將從每噸鋼 62 歐元起跳;如果 CBAM  課徵持續擴大,成本將倍增,高達每噸 145 歐元。但如果歐盟採用澳大利亞的碳排數據,生產成本則為每噸 22-112 歐元。    另對鋁業來說, 碳稅將從每噸鋁 60 歐元起,在CBAM持續擴徵碳稅情況下,未來煤炭密集型冶煉廠的成本將飆升至每噸 700 歐元。     位於新州Newcastle附近的澳大利亞最大的能源營運商 Tomago 鋁冶煉廠已宣布,該公司已計劃 2029 年將從煤炭和天然氣轉向再生能源發電,主要係因當歐盟持續增加 CBAM 課徵項目時,焦煤和鋅等能源密集型商品可能會成為下一個受到碳稅打擊的商品。    另位於昆州Townsville的鋅精煉廠Sun Metals,為全世界最大的鋅生產製造商,主要出口市場為亞洲。Sun Metals 子公司 Ark Energy 執行長 Daniel Kim 表示,目前該公司正致力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生產綠鋅的公司,除因應環境變遷政策外,更能保有全球競爭力。而Sun Metals 是全球第一家大型精煉廠加入全球再生能源百大企業( RE100 )計劃的公司,並承諾到 2030 年實現 85% 再生能源供電,到 2040 年實現 100% 再生能源供電。該公司現有之 124MW 太陽能和924MW MacIntryre 風電場30%組合,目標於 2024 年 11 月全面使用再生能源商轉,可望能在 2025 年開始生產綠鋅。Kim 執行長並表示,Sun Metals展示企業在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責任外,並致力再生能源供電。    另在塔斯馬尼亞州的Bell Bay 鋁冶煉廠及霍巴特的Nyrstar zinc 煉鋅廠,主要皆使用水力發電。Ai Group 氣候和能源分析師 Tennant Reed 對此表示,塔州一直致力生產最環保的鋅品,未來若能轉型為再生能源發電,塔州的綠鋅將比歐洲鋅品更具競爭力。   澳大利亞氣候與能源研究中心主任 Richie Merzian 表示,澳洲應做出積極因應對策,目前日本和加拿大正在制定與歐盟類似的碳稅計劃,美國已提議對缺乏積極制定氣候變遷政策的國家課進口稅,尤其以煤炭、天然氣、石油等燃料及水泥、鐵礦砂和鋼鐵等產品徵收進口關稅。而澳大利亞約 有10% 的鋁和 15% 的鋼鐵出口到美國,未來將對出口影響甚鉅;M主任並表示,與歐盟的碳邊界調整措施影響相比,屆時澳大利亞出口將面臨更大的風險。    Ai Group 氣候和能源分析師 Tennant Reed 提醒,澳大利亞主要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國為中國(39%)、日本(37%)及韓國等 ,皆承諾到 2050 年或 2060 年實現淨零排放,因此將對澳大利亞液化天然氣出口造成一定影響。 加上,日本官方計劃到 2030 年將提高非石化燃料發電至其能源結構的 60% 左右,將煤炭發電下降 40%,液化天然氣 (LNG) 將幾乎減半。如果澳大利亞主要貿易夥伴國對碳減排承諾、氣候變遷政策及能源轉型皆達到淨零碳排目標,未來對煤炭、天然氣和石油出口將有重大影響,而清潔能源發電將是未來的選項。    Ai Group的報告除了鼓勵聯邦政府應與歐盟爭取公平碳排標準外,亦強調到 2050 年實現淨零碳排後如何保持全球競爭力的必要性。     

A: 依據日刊港都新聞本(2021)年8月20日報導辦理。 秋刀魚捕撈於本年8月19日一艘小型船(10噸以上20噸以下)在北海道厚岸漁港首次卸魚,3艘船計畫於下午抵港,本年首次卸魚比去年提早五日。但目前漁場仍位於遠離日本沿岸的公海,在大型船隻(100噸以上,20日解除禁令)回港前,不太可能有大量秋刀魚卸魚。 本年7月8日秋刀魚流網捕魚禁令解除(解禁)後,幾乎沒有船隻開始捕魚,至今漁獲量為零。大臣許可(中央許可)的棒受網船已於8月10日解除出海禁令,但因天氣原因延遲至8月12日開始捕魚。據厚岸市場人員稱,該艘卸貨漁船「單趟航程三天三夜,通宵航行僅作業1晚即返港」,漁場位於北緯 42 度、東經 161 度附近公海。 本次卸魚共20箱(1箱10公斤箱子內容不定,70或120尾裝),產地批發市場價格(含稅)110克以上(10箱)和100克以上(2箱)為每公斤3萬0,240日圓,100克以下(8盒)為每公斤1萬1,340至6,480日圓。去年8月24日首次由厚岸漁港卸魚,最高價為每公斤1萬1,880日圓,今年的第一款產品是慶祝行情市場價格,為去年價格近3倍。 本年8月19日下午齒舞漁協(漁業協同組合)3艘小型漁船返回根室花崎漁港,並於當天出售魚貨,據市場人士稱,預計「共3-4公噸上市交易」。至8月 20 日僅厚岸一艘小型漁船前往漁場繞一圈,完全無漁獲物。許多領有許可漁船仍處觀望階段,因在公海作業畢竟燃料成本高、安全風險高,北海道東岸漁船許多轉為捕撈真鰮。依目前狀況8月15日解禁的中型漁船(20噸以上未滿100噸)及8月20日解禁的大型漁船,8月底或9月初有漁獲物卸載可能性大。 按台灣遠洋秋刀魚漁船兼營2種漁業,上半年以魷釣在西南大西洋捕撈魷魚及下半年到北太平洋公海以棒受網捕撈秋刀魚,雖成本及風險高,但經營較具靈活度。在日本所有大中型秋刀漁漁船以專營為主且有漁期限制,加上漁船噸位小難以在北太平洋公海作業,經營秋刀魚漁業已面臨極大困境,因此已有大型船建造解禁及得以兼營數種漁業之建議。目前公海秋刀魚資源在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管理下,各國有漁獲配額限制,但在各國漁獲量年年減少下,更嚴格之資源管控及保護措施難以避免,我國似應及早因應。

A:俄羅斯聯邦總統顧問兼東方經濟論壇組委會秘書長Anton Kobyakov與泰國駐俄羅斯特命全權大使Sasiwat Wongsinsawat在莫斯科舉行工作會談,討論泰國代表團參加第六屆東方經濟論壇的相關議題及兩國擴大經貿和旅遊合作的可能性。 泰國大使Sasiwat Wongsinsawat表示,泰國代表團參加論壇將是以各種模式討論東南亞關鍵問題的良機,包括俄羅斯-東協模式及通過與上海合作組織和歐亞經濟同盟國家合作。此類討論將為2022年APEPC泰國峰會奠定基礎。對泰方而言,重要的是發展俄泰經貿關係,尤其是恢復旅遊關係。 (Z)

A: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於2019年12月啟動"西伯利亞力量"管道對中國大陸供氣。根據俄氣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CNPC)的天然氣採購協議,將持續供氣30年。俄氣公司報告中稱,2021年1月至6月「西伯利亞力量」向中方供應46.19億立方公尺天然氣。 (Z)  

A:據俄羅斯農產品出口中心(Agroexport)統計,2021年上半年,歐盟進口俄羅斯農產品的總額已超過中國大陸。 截至2021年7月11日,歐盟自俄羅斯進口農產品的總額達到19.21億美元,成長33%。中國進口俄羅斯農產品總額為19.12億美元,減少4%。歐盟和中國的進口各佔俄羅斯農產品出口約12.3%。 俄羅斯農產品的五大出口國尚包括土耳其、韓國和哈薩克。 (Z)

A:俄羅斯農業銀行新聞處表示,2021年1月至5月,俄羅斯蜂蜜出口量為2020年同期的2倍,達1,443噸。其中哈薩克採購量成長1.23倍,達364噸,超越中國大陸躍居首位,中國的進口量成長6%,達323噸。 歐盟對俄羅斯蜂蜜的進口成長率最大,在俄國出口佔比從一年前的2%增至15%。主因是開始向波蘭(141 噸)和德國(21 噸)出口,及對捷克出口成長1.53 倍,達42噸。這3個國家已躋身俄羅斯蜂蜜進口國前十名,波蘭排名第4,捷克第6名,德國排在第10位。 (Z)

A:據彭博社報導,俄羅斯取消防疫限制措施後,經濟呈現自2000年以來最快成長速度。第2季GDP成長10.3%,零售、客運和加工業成長顯著。 另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鑒於出乎意料的積極數據以及對油價更具建設性的預測,調整了俄羅斯GDP成長預測,將2021年成長率上調至4.6%,將2022年上調至3.2%。 (Z)

A:本屆2021年東方經濟論壇的主題是「變化世界中遠東的新機遇」。 俄副總理、俄總統駐遠東聯邦區全權代表、遠東經濟論壇組委會主席Yury Trutnev指出,總統已宣佈發展遠東為俄羅斯二十一世紀的優先任務,政府在遠東建立完整且動態發展的投資支持體系。超前發展區、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電子簽證、遠東一公頃等措施,營造新投資空間,召開遠東經濟論壇也是支持遠東的重要方法之一。 東方經濟論壇的商業計劃分為4大主題,會中並將討論無碳能源發展、醫療領域國際合作、新媒體和其他迫切經濟問題。在「遠東:新挑戰和新機遇」主題中,將舉行28場會議,包括區域發展相關的議題,如吸引投資、出口機遇、發展農業等。 此外,2021年遠東經濟論壇期間將舉行多場商業對話,包括「俄羅斯-東協」、「俄羅斯-韓國」、「俄羅斯-日本」、「俄羅斯-中國」、「俄羅斯-印度」及「俄羅斯-歐洲」對話。 (Z)

A:俄羅斯副總理兼總統駐遠東聯邦區全權代表Yury Trutnev表示,政府計劃在遠東成立一家郵輪公司,並在當地造船廠訂購船隻。本國的造船廠因建造捕蟹船而略有起色,但須繼續前進。渠說明,遠東僅有外國郵輪,有許多幾乎無法到達的美麗地方,故政府計劃訂購郵輪,提供機會觀賞千島群島、科曼多爾群島、弗蘭格爾島。 (Z)

A: 依據日刊水產新聞本(2021)年8月19日報導辦理。 根據日本財務省於本年8月18日公布7月水產品進口(非食用水產品除外)貿易速報統計,數量由4月開始轉為增加,但進口水準仍處於低潮,而進口金額卻持續增加,增加率相關顯著,主要原因係調配成本逐漸高升。 本年7月進口量15萬785公噸,比前一年同月增加2.1%;進口金額1,226億3,200萬日圓(增14.1%)。數量增加為3月以來連續4個月;金額增加是2月以來連續6個月,2位數增加率是本年首度,相較於數量,金額增加較為明顯。 鮭鱒及鱈魚等底棲魚類、蝦蟹等甲殼類、非洲章魚等軟體類,由於先進國家新冠疫情明朗化,需求恢復導致國際價格顯著高漲外,至今仍存有新冠疫情難以穩定供給態勢,導致生產及流通成本上升等,在各種因素多重影響下,將造成整體調配成本上升。 國別地區別而言,以北方商品為主的美國與俄羅斯,進口數量增加2成,明太鱈魚漿及鱈魚卵等魚卵、冷凍鯡等呈現一致增加狀況;而蝦類及高層次加工品為主體的中國大陸與亞洲經濟圈明顯持續減少。由中國大陸進口量及金額皆延續6月漲勢,但增加率已有減緩,亞洲及東南亞國協(ASEAN)、南韓進口數量明顯減少。另進口金額皆維持增加狀況,製品市況恢復及調配成本上升極為明顯。 按日本是我國水產品最重要市場,儘管新冠疫情尚未明朗,家庭內食消費增加非常明顯,目前日本市場行情漸漸加溫,對我水產品出口具正面意義;但日本已是成熟市場,品質及價格仍是重要指標,我水產品似應專注品質,生產具市場競爭力產品。

A:依據日本財務省公布速報資料,7月因輸美汽車、輸歐鋼鐵暢旺,出口額為7兆3,564億日圓,較去年同期成長37.0%,連續5個月增加。以地區別觀察,對美國(1兆3,841億日圓)、歐洲(6,400億日圓)及亞洲(4兆2,076億日圓),分別成長26.8%、46.1%及32.5%。 另,受到原油、鐵礦及醫藥品等進口增加影響,進口額為6兆9,154億日圓,成長28.5%,連續6個月增加。貿易順差為4,410億日圓,連續2月順差。

A:依據NHK等報導,日本首相菅義偉於8月17日晚間召開記者會,內容摘要如下: 1.將茨城、栃木、群馬、靜岡、京都、兵庫、福岡等7府縣,追加納入緊急事態宣言範圍; 2.將宮城、山梨、富山、岐阜、三重、岡山、廣島、香川、愛媛、鹿兒島等10縣,追加納入“防止蔓延等重點措施”範圍; 3.上述地區的實施期間為8月20日至9月12日,至於已宣布緊急事態宣言之東京等6都府縣、已宣布“防止蔓延等重點措施”的北海道等6道縣,實施期限亦由8月31日延長至9月12日。 4.計劃推動加強醫療體制、徹底防範傳染蔓延及加速疫苗接種等3大措施,積極防止疫情擴大及降低確診人數。 5.鑑於印度型變異病毒具高傳染力,將在上述29個都道府縣,要求超過1,000平方公尺的大型商業設施限制入場人數、民眾減少前往熱鬧地區,以及企業活用遠距辦公與鼓勵休假,以期減少7成出勤人潮。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