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月16日  越南媒體報導, 越南政府防疫措施:   (一)越南總理范明正指示,在缺乏 COVID-19 疫苗及醫療藥物情況下,必須澈底實施社交距離及社區隔離措施。越南實施社區隔離已超過26 天,疫情已逐步得到控制,惟情勢仍困難複雜,必須堅持下去,積極預防與控制疫情,經濟社會才能平穩發展。   (二)胡志明市人委會對於該市製造業將採取4選1模式,以促進安全生產:1.「3就地(就地生產、就地用餐、就地休息)」;2.「2點1線(住處、公司、直接路線)」;3.上述兩種方式綜合;4.或「4綠方案(綠色人力、綠色路線、綠色生產區域、綠色生活區域)(註:綠色指低或無風險)」。  

A:8月16日越南媒體報導,疫苗取得及接種:   (一)越南政府頃發布額外購買輝瑞疫苗之決議,將緊急授權採購額外2,000萬劑輝瑞疫苗,並儘速取得疫苗,以滿足疫情防控要求,惟購買及使用疫苗過程需確保疫苗質量及有效性,並消除所有負面影響。   (二)迄今在越南約9,600 萬人口中,已有1,377萬2,920人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其中127萬1,973人完成2劑接種。   (三)目前在胡志明市已陸續有臺商或臺灣人接種疫苗,除本處日前在官網及臉書辦理峴港以南臺灣人接種疫苗意願登記,整理名單洽各省市政府外,越總及各分會亦正協調平陽省、同奈省或其他省市協助辦理臺商接種疫苗事宜。   三、根據越南衛生部疫情統計,8月15日新增確診9,580例,累計確診27萬5,044例;新增死亡人數337例,累計死亡人數5,774例;累計痊癒人數10萬2,504例。   四、同日確診病例中,胡志明市即高達4,516例,平陽省2,358例,同奈省546例,南越地區目前為疫情熱點。

A:2021年前7月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成為越南前10大出口市場之一 資料來源:越南工業暨貿易資訊中心網站  2021年8月23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越南駐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商務辦事處頃依據越南海關總局統計表示,本(2021)年1月至7月越南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雙邊貿易總額超過30.9億美元,年增37.8%。其中,越南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出口金額約28億美元,年增40.8%;越南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進口超過2.9億美元,年增13.3%。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居越南前10大出口市場之一,也是越南在中東及非洲之最大貿易夥伴,對該國一向享有貿易順差。   越南本(2021)年前7月出口至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增長產品,包括手機與零組件,電腦、電子及零組件,以及機械設備與零組件。衰退貨品包括手提袋、錢包、行李箱、帽子、傘 具、茶 葉,以及稻米等。   預期未來疫情和緩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全球消費需求將回暖,尤其是在本年底聖誕假期期間,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將是越南具潛力之出口市場。   越南駐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商務辦事處另表示,預估本年度越南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雙邊貿易總額將達50億美元。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8月23日報導,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啟動上任後的首趟東南亞行以星國為首站。賀錦麗副總統於8月22日抵星,今天將到總統府會見哈莉瑪總統,並與李顯龍總理會談和舉行聯合記者會、訪問樟宜海軍基地並登上在當地停泊的美國瀕海戰艦塔爾薩號(USS Tulsa)。明天將發表政策演說,並且與當地商界代表舉行討論會。 新加坡巡迴大使(無任所大使)王景榮表示,在經貿關係以及國防技術等領域,美國都是新加坡非常重要的夥伴,在國際舞臺上兩國也有很多長期合作。美國未來繼續發展商業和科技的計畫無法避開東南亞,而新加坡是東南亞未來經濟成長和數位開發計畫的重要節點。美國能夠看到新加坡未來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從星國開始構建與東南亞區域的關係,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8月20日接受路透社專訪時指出,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地區最具未來發展前景,該區域將見證中國、印度以及東南亞三方的崛起。東南亞擁有6.5億人口和3兆美元(約4.09兆星元)的經濟總量,而且在未來20到30年有巨大的成長前景。美國是新加坡最大的外資來源國,累計投資總額為3,150億美元(約4,300億星元),超過美國在印度、中國和韓國的投資總額。如果把美國對東南亞的投資加起來,就會超過美國在印、中、日、韓四國的投資。 維文部長表示,過去70年,美國的貿易、投資以及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對東南亞來說一直都是和平與繁榮的方程式。中美如果能夠建立互信和互動機制,那將構建數位發展的「黃金時代」;若中、美兩國脫鈎,世界的發展將減速。如果中美3年內都無法一起討論如何因應氣候變化,人類將面對巨大的麻煩。此外維文部長對美國加入CPTPP並不感到樂觀,但他希望星美雙方在疫後復甦、數位經濟、綠色經濟和網路安全等合作,能夠取得進展。 巡迴大使許通美教授指出,星美除了貿易關係密切之外,也在2015年的巴黎氣候變化協定談判中發揮重要的建設性作用,兩國在綠色標準制定、清潔能源、綠色建築、永續交通以及綠色金融等領域有很多合作的機會。對於新加坡這樣的小國,法治和多邊主義對生存與繁榮至關重要,因此這也是可以加強合作的領域。此外,考慮到阿富汗目前的事態,美國對該區域盟友與夥伴的承諾是否依然有效?其次,美國是否依然支持自由貿易,拜登總統是否拒絕前任的保護主義政策,有沒有可能重新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第三,新加坡和東協都希望繼續與中國和美國保持友誼,兩個大國關係惡化引人關注,會不會有衝突的危險?以上是許教授指出該區域對美國的3大關切點。 東南亞研究院研究員黃河受訪時表示,賀錦麗選擇先到訪新加坡和越南,而非美國的傳統盟友菲律賓和泰國,反映美國看到星、越在美國構建「自由開放、基於規則的印太」的重要性。美國拜登政府本年上半年致力於重建美國在東北亞和歐洲的盟友及夥伴關係,現在則把關注點擴展到東南亞。該區域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意義日益增長,對美國更廣泛的印太戰略舉足輕重。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8月21日報導,雖然去年的經商環境不理想,但星國卻吸引超過170億星元的投資,其中以電子業和化工業投資最多,占整體的六成,是10年來最多的一次。財政部長黃循財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表示,該國治理國家的方式以及人民在逆境中團結一致,是成功吸引海外企業投資星國的因素。 黃循財部長亦指出,新加坡會繼續改進,讓星國在未來更具吸引力。疫情終究會結束,旅遊限制只是暫時的,外國企業看到星國的優點,本年應該也會繼續有不錯的投資流入當地。 黃循財部長針對出入境限制解釋,新加坡從未禁止外國人入境,僅在去年「病毒阻斷措施」期間,以及本年5月至7月當地疫情升溫時縮減入境人數,以降低境外移入病例的風險,因此拉長外國人等候入境的時間。邊境控管是暫時性的措施,但為因應危機,這些措施是必要的。無論是新加坡國民或外國人,星國將為每個人接種新冠疫苗,讓所有人都獲得保護。 此外,新加坡李顯龍總理在本年國慶致詞中指出,疫情為社會帶來壓力,其中一個需要解決的是星國民眾面對外籍員工競爭所產生的焦慮情緒。為此,「英國廣播公司」主持人詢問黃循財部長星國是否會繼續對引進外國人才保持開放態度。黃部長表示,疫情的確讓大家更加關注就業機會和待遇不平等的問題,各國政府都須安撫人民的情緒,新加坡也不例外。所以星國會調整政策,使民眾更相信全球化和支持開放經濟,以及加強社會凝聚力。 李總理將在本月29日發表國慶群眾大會演說,預計他將會談到如何協助低薪工人,以及確保企業採取公平的雇傭方式,使得新加坡雇員和外籍專業人士能在職場上相輔相成。

A: 依據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1)年8月23日報導辦理。 不管國內外所生產,為阻止違法捕獲的水產品流通,日本水產廳於本(2021)年8月19日在東京召開「水產流通正當化(適正化)法」施行制度檢討會(主席北海學園大學濱田武士教授) 第 4次會議,決定規範對象魚種等,國產水產品(特定第一種水產動植物)的鮑魚、鰻苗(苗線或玻璃鰻)及海參等3種;進口水產品(特定第二種水產動植物)為秋刀魚、魷魚、鯖魚及沙丁魚等當初限制對象;使用國產及進口對象魚種為限制對象的加工品也包含在內。預定本年9月中旬進行公聽(募集意見)、再經11月水產政策審議會諮詢、年內以省令(中央行政命令)發布施行細則,在1年後2022年12月正式施行。 檢討會延續2020年12月法律成立及公布,朝2020年12月施行檢討對象魚種。歷經3次檢討結果,有日本國產水產品,以盜捕較多4魚種討論設計基準,從開始即設想的鮑魚及海參,決定加入鰻苗也成為對象,使用對象魚種的加工(作為主要原料含量50%以上)亦為規範對象;鮑魚及海參預定明年12月施行及同時適用,但鰻苗則配合漁業法修正加強罰則於2023年12月適用,因此安排在其2年後的2025年12月適用。 對象魚種除申報編號或業者區分編號及含交易年月日,共16位的漁獲編號,以委託編號作為合法魚貨的識別方法外,並賦予同種的交易業者及流通業者須申報及製作保存交易紀錄之義務。配合該法施行,除推展電子化等減輕現場作業做法,現存的傳票傳送等亦被承認。進口水產品以4魚種為對象,鯖魚含大西洋鯖魚等所有鯖類為對象外,魷魚也不分種類皆為對象,且4魚種使用主要原料做加工品也是對象,進口須附原產國(進口國)證明書,經第3國的水產品及運用加工品口,今後也將納入。 會議檢討過程,因鮑魚以南韓產養殖品為主流因此暫時保留,進口的鰻苗,因日本正與臺灣等在國際價格下推進暫不納入對象;而委員對鯖魚,表示擔憂:「大西洋鯖魚等數量多,相關事業者手續變成極為繁雜」,提出意見要求運用時詳加考慮。 該法施行後2年1次的頻度,對指定基準及對象魚種實施驗證及檢討,主要目的在意志及根絕違法·無報告·不受管制(IUU)漁業。有關檢討會歸納意見,水產廳加工流通課五十嵐麻衣子課長回應表示:「各委員所提意見,因為是新的做法將從現在開始出發,目的是不讓違法水產品流通,並非紙上談兵,盼獲得現場的合作,創設出功能良好的作法」 按日本「水產流通正當化法」規範台灣出口水產品包括秋刀魚、魷魚及鰻苗等,秋刀魚及魷魚在國際區域漁業管理組織(RFMO)下,配額或管理已漸上軌道,不致受到該法嚴格限制,但鰻苗以非正常管道透過香港再出口日本受到質疑。目前日本準備與臺灣協商鰻苗貿易自由化,因此鰻苗似保留彈性空間至2025年12月再適用該法。

A:資料來源:越南法律報網站,2021年8月22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越南工商部頃於本(2021)年8月18日公布第1975/QD-BCT號有關對來自馬來西亞進口之部分H型鋼鐵產品課徵反傾銷稅公告,決定將持續依本年4月2日第1162/QD-BCT號公告,對自馬來西亞進口之部分H型鋼鐵產品課徵10.64%反傾銷稅。   越南工商部係於去(2020)年8月24日展開調查,主因中國大陸製造之H型鋼鐵產品2017年起被課徵反傾銷稅前, 而馬來西亞H型鋼產品未出口至越南市場或在越南生產;惟在越南對中國大陸製造H型鋼產品課徵反傾稅後,馬來西亞輸往越南的H型鋼產品卻大幅增長,2019年出口金額高達2,130億越盾(約合922萬美元),去年該金額更暴增達8,480億越盾(3,671萬美元)。   上述跡象顯示,為逃避越南對中國大陸製造H型鋼鐵課徵反傾銷稅,廠商刻意將貨品轉運至馬來西亞加工或製造,再以馬國產品名義出口至越南。   經審查發現馬國部分H型鋼大量進口,已對越南鋼鐵產業造成不利影響,爰越南工商部決定對自馬來西亞進口之部分H型鋼品課徵10.64%反傾銷稅。惟該稅率低於對自中國大陸進口所課徵之平均22%反傾銷稅率,亦遠低於越南國內生產廠商建議之16.3%稅率。   越南工商部將持續協調各部門進行調查與監測各項反傾銷及防衛措施對該產業生產情況、供需及價格影響,以維護製造業者及消費者之合法利益。

A:    美國川普總統於2017年1月上任,其經貿政策以「美國優先」為基礎,一改美國過去力推「自由貿易」,改為強調美國優先之「公平貿易」,運用反傾銷稅、平衡稅、201防衛條款、232國安條款、301條款等貿易工具強化美國產業競爭力,並藉以處理與中國大陸貿易失衡問題。         美中貿易摩擦產生之主要原因包括:(1) 鉅額貨品貿易赤字:2018年美對陸貨品貿易赤字增加至約4,192億美元,佔美貨品貿易赤字48%;(2)產能過剩:中國大陸由國家主導經濟運行並對市場進行干預,對產業不當補貼,造成產能過剩;(3)竊取智慧財產:中國大陸傾國家力量,使用不符合自由貿易與公平原則政策,強制技術轉移及竊取智慧財產權。       因此2017年8月14日川普總統簽署備忘錄,指示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就中國大陸在智慧財產權、創新及科技之法律、政策、及措施或行為是否損及美國利益啟動301調查,並於2018年3月22日公布調查結果,認為中國大陸:(1)以限制外資持股比例、強迫美商技術轉移;(2)以非市場價格要求美商技術授權;(3)政策性支持陸企在美投資以獲取尖端技術;(4)網路竊取美商營業秘密等。         USTR據此陸續公布產品清單,對中國大陸產品加徵關稅。

A: 據日本總務省本(8)月20日公布統計數據,日本2021年7月全國消費者物價指數為99.8(扣除生鮮食品),較上年同期下跌0.2%,連續12個月呈現減少,主要係因日本國內大型通訊廠商調降手機基本費用等所致。 日本國內2月手機通訊基本費用,較上年同期大幅滑落39.6%,拖累整體指數下滑。另一方面,隨由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日本國內煤油及汽油分別上漲25.2%及19.6%。此外,因防疫對策鼓勵遠距及在宅勤務等,帶動電冰箱價格上揚17.1%。 日本央(銀)行提出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政策,設定目標值為較上年提升2%,惟由於日本政府為防堵疫情持續擴散大蔓延,再度宣布東京等首都圈及重要城市進入防疫「緊急事態宣言」狀態,導致市場消費需求低迷不振,衝擊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增長。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毛淡棉商品倉庫表示,隨著飼料價格不斷上漲,以畜產品的價格可能因而調漲。自第1波COVID-19疫情以來,遊客及消費大幅減少,飼料價格自2月以來不斷上漲,孟邦的大多數畜牧業都蒙受損失。隨飼料價格從每袋2.4萬緬幣漲到3.25萬緬幣,生產成本增加,產品價格也隨之上漲。   此外,受新冠肺炎大流行及醫療營養需求影響,7月第2週以來,畜產品價格小幅攀升。7月30日,雞蛋價格漲至每顆130緬幣,鴨蛋價格漲至每顆150緬幣。此外,雞肉的價格已經上漲到每緬斤5,000緬幣(1.6公斤或3.6磅)。散養雞蛋的價格也大幅上漲600 至800緬幣/個。畜禽產品的價格上漲並非批發商造成,而是地方零售市場的價格上漲。國家啟蒙研究所(NEI)發現,零售市場上的雞蛋在180-200緬幣之間不等。   如果飼料價格持續上漲,畜牧業者將難以再承受,畜產品的價格可能調漲。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商務部的統計顯示,在2020-21財年的過去10個月(10 月至 7月),緬甸的進口較上年同期衰退近25%,金額為122.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62.8億美元銳減40多億美元。本財年消費品、資本財、中間產品及來料加工業別等的進口值均下跌。今年,外人直接投資的下降對貿易產生負面影響。   在過去的10個月裡,緬甸主要進口品包括汽車零件、車輛、機器、鋼鐵製品及飛機零件等資本財等,進口額約計4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1.39億美元。其中包括26.7億美元的藥品、化妝品及棕櫚油等消費品,消費品的進口較上年同期略減少1.83億美元。中產品居進口的第二位,主要為石油產品及塑料原材料等。今年,原材料進口從去年同期的54億美元驟降至42.5億美元。同期,來料加工(CMP)成衣行業進口的原材料價值逾12.8億美元,較上年減少5.58億美元。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緬甸的前10大進口來源國是中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印度、越南、日本、韓國及美國。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8月18日,緬甸醫藥及醫療器械商會(MCCPMD)已邀請醫藥進口公司共同舉辦藥品零售與批發計畫下的第2次醫療用品展售會。第2屆展售會將在Pabedan鎮的緬甸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旨在提供具備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核發藥品註冊證的優質安全產品。民眾可在一處即買到與COVID-19相關的醫療用品。   首屆展售會從8月16日開始,於週一至週五上午10點至下午4點在仰光Ahlon鎮Strand Road 104/108號辦理,共有30多家製藥公司參加此次展售會。有意參加第2屆展售會的人士可聯繫MCCPMD的手機:09403366882及09403366883。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緬甸海關局的統計,在2020-21財年的8個月(10月至5月)中,緬甸製藥產品的進口額估計為3.44億美元。緬甸90%的藥品及醫材依賴進口,主要來自印度。緬甸醫藥及醫療器械商會(MCCPMD)表示,為從印度進口基本藥品及醫療設備,印度重新開放與緬甸的跨境交通。緬甸的Tamu邊境貿易中心從8月2日開始恢復營運。緬甸的其他藥品來源國包括孟加拉國、中國、德國、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台灣、泰國、美國及越南等。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恐慌性購買之後,貿易已恢復正常。目前,醫藥進口正穩步推進。然而,由於緬元貶值,藥品價格上漲5%至10%。在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激增下,國內對醫用口罩、脈搏血氧儀等新冠肺炎相關醫療器械的需求旺盛。商務部取消原進口藥品的進口繁複程序。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中央銀行副行長Than Than Swe出席8月18日舉行的東南亞中央銀行(SEACEN)視訊研討會及金融穩定監管副行長會議。出席會議者包括SEACEN成員國的中央銀行/貨幣主管機構的副行長、關於金融穩定及銀行監管、風險、創新及氣候風險的主題演講者、SEACEN中心的執行主任與主管,以及高階代表等。   研討會討論了金融科技(Fintech)及大型科技公司、數據管理及遇到的挑戰、與COVID-19危機相關的銀行風險、氣候變化的風險、中央銀行數位銀行業務以及最近的網絡攻擊等問題。在會議上,與會者討論了由SEACEN監督的金融穩定及監管相關課程,研究項目以及將於2022年舉行的與金融穩定及監管相關的當前重點及培訓研究項目等事情。

A:

A: 據日本共同社新聞本(8)月23日報導稱,為減少塑膠製品對環境的污染,日本環境省及經濟產業省達成共識,預定自明(2022)年4月1日起將要求商店減少提供一次性使用之湯匙、牙刷及梳子等12種塑料製品,而商店可選擇向消費捨收取費用或提供獎勵不使用顧客點數等具體措施。 若上述政策付諸實行,估計迄今免費提供的塑料相關製品將受影響,例如在便利超商購買便當不再附免費湯匙,旅館客房不提供塑膠牙刷等等;由於本項措施可能增加消費者負擔,政府有需要向消費大眾詳細說明措施的宗旨及具體作法。 上述12種常用塑料製品,包括一次性使用之湯匙、牙刷、梳子、餐刀、吸管、攪拌棒、刮鬍刀、浴帽、衣架及衣罩等,其中便利超商、超市、住宿業及乾洗店等將成為主要規範對象。

A:約旦的經濟是中東最小的經濟體之一,水、石油和其他自然資源的供應不足,導致政府嚴重依賴外國援助。約旦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能源——主要是天然氣——能源一直佔約旦進口的 25-30%。 2020年台約雙邊貿易額為約旦為3億696萬美元(衰退17%),係我國第60大貿易夥伴,占我總貿易額0.05%;同一期間,我對約旦出口2億4,707萬美元(衰退18%),係我國第46大出口國。

A:根據ABC News報導,大型礦業公司必和必拓(BHP)和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伍德賽德(Woodside)石油公司宣布以 200億澳元的價格,合併其石油和天然氣業務,擠身全球大能源公司之列,此為澳洲證券交易所最大的石油公司合併案,合併後Woodside持股比率為52%,BHP為48%。此合併讓BHP的年度淨利潤躍升42%至113億美元(155億澳元)。   BHP在澳大利亞、墨西哥灣、千里達和托巴哥以及阿爾及利亞均擁有油氣田,另持有澳洲塔斯馬尼亞海岸附近Bass Strait油氣田的股份。BHP考慮將其在Bass Strait油氣田26%的股份出售給Woolside,做為此合併案的一部份,惟尚須經澳洲投資暨監管機構批准。 Woodside新任執行長Meg O'Neill 表示,合併後該公司之液化天然氣產量將在全球前十名,合併案亦可為該公司提供新投資項目所需資金,並支持西澳海岸附近的Scarborough 油氣田開發案,合併後仍將持續減少碳排放量,計劃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目標。BHP執行長Mike Hunry表示,合併案將為BHP的投資者提供另一個選擇,且在擴大規模後將可提供全球對能源轉型對關鍵石油及天然氣資源之需求,亦可人才和技術取得互補,建立更有競爭力的未來。   Clime投資管理公司分析師Vincent Cook 表示,BHP考慮到環境變遷因素對未來公司發展越來越重要,退出石油產業是必需的,且加上BHP銅礦將在全球清潔能源轉型中發揮核心作用,未來BHP 將著重於銅礦開發。BHP另計劃在加拿大Saskatchewan省的Jansen鉀肥項目投資 57 億美元(78 億澳元),以實現其能源投資組合的多元化,從石化燃料轉向低碳礦物,且鉀肥替化肥對環境保護更友善,可供應全球作物生長需求。2010年時BHP曾因加國政府阻撓鉀肥投資案,曾放棄對化肥集團 Potash Corporation的收購案。 由於全球變暖,BHP投資者要求退出石化燃料業務,估計BHP在油石退役成本中約計50 億美元(69 億澳元)將由Woodside一併吸收,而BHP承諾2030年將碳排減少三分之一,且使用高端技術協助鋼鐵廠減少溫室氣體污染排放,並設定三階段目標達成。而由該集團的H執行長領軍推動減少污染和全球變暖所採取措施,即是先將其公司柴油動力卡車車隊全數電氣化,並期能到2050年依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條約《巴黎協定》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環保主義者仍猛烈抨擊此合併案,認為Woodside正在加倍投資石化燃料開發,對環境將導致災難性的結果,Woodside亦將面臨著流失更多股東的困境。澳大利亞企業責任中心(the Australasian Centre for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遊說團體主任Dan Gocher表示,過去 30 年來,BHP和Woodside一直是澳大利亞無法應對氣候變遷及碳排目標的關鍵核心。   Woodside執行長Meg O'Neill並表示,去年 11 月宣布的企業減排目標將適用於合併後的投資能源組合上,預計2025年減排15%,至2030年減排30%,以利2050年能實現淨零排放。隨著兩家公司的整合,碳排目標將保持不變。本合併案雖導致Woodside加上BHP的碳排放量預估值增加,惟並不會導致全球實際排放量增加,仍會以再生能源為目標改進。 澳大利亞企業責任中心(the Australasian Centre for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遊說團體主任Dan Gocher則認為Woodside打算以陸基碳(land based carbon)抵消方式實現2030年減排30%的目標,以去(2020)年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和土耳其發生的森林大火證明,依賴陸基碳來減少碳排放是無效的。   IPCC 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最新報告顯示,COP 26 氣候峰會將在11月在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強調全球應大幅碳減排,今(2021)年在有超過40%的企業同意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目標,高於去年之27%。隨著Woodside及BHP合併後並同意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澳大利亞勢必在COP 26被要求作出碳排目標之承諾。   資料來源: https://www.abc.net.au/news/2021-08-17/bhp-woodside-merger-oil-energy-company/100385084 https://www.abc.net.au/news/2021-08-19/woodside-bhp-oil-gas-deal-analysis/100387720

A:據媒體引用沙烏地人力資源暨社會發展部(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HRSD)最新統計報導,沙烏地本(2021)年上半年之新增本國籍自由業工作人數自去(2020)年同期的282,766成長至292,315,顯示經濟自COVID-19疫情復甦情況良好,而自沙國於2019年推出自由許工作許可計畫以來,總計已有631,518本國籍人士取得許可。 上述統計亦顯示,自由業工作者年齡多為20至30歲,主要從事圖像設計、廣告及行銷、糕點、珠寶設計、咖啡銷售、不動產服務等行業,此有助提升當地自製率並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MHRSD表示正研擬於本年針對自由業許可新增衛生從業人員、媒體、導遊等類別,另該部已與金融科技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將提供自由業者所需之電子支付方案服務,並將與人力資源發展基金(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Fund, Hadaf)及通訊暨資訊科技委員會(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mission)合作,提供自由業外送人員所需輔導計畫。

A:據媒體引用沙烏地出口發展局(Saudi Export Development Authority, Saudi Exports)最新統計報導,目前已有逾900家本土企業註冊加入沙烏地製造計畫(Made in Saudi)計畫,該等企業之產品則總計逾2,000項。 Made in Saudi旨在支持本土產品製造並提升其品質、國內外銷售及競爭力,藉此多元化經濟發展並將低對石油產業之高度依賴,此係沙烏地2030願景政策(Vision 2030)重要一環。該計畫主要鎖定16項重點產業,其中包括化學品、石化產品、建材、電子產品、包材等,目標於製造業及礦業創造逾130萬個就業機會,並將民間企業對GDP貢獻自40%提升至65%、將非石油產業出口在整體出口占比提升至50%、並將外人直接投資(FDI)在整體投資占比自3.8%提升至5.7%國際平均值。 另為促進國內業者出口產品及服務,Saudi Exports頃於本(2021)年8月18日宣布將推行國際競標服務計畫,將針對重點國家蒐集逾120個標案商機供國內業者參考利用,目標鎖定8大產業及24項子產業,其中最重要者為營造、製造及基礎建設專案等類別。沙烏地進出口銀行(Saudi Export-Import Bank, EXIM)亦為刺激非石油產業出口,頃於本年8月17日與沙烏地商工總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提供90億里雅(約23億美元)融資資金供非石油產業出口業者申請使用。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