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綜據義大利總理府及財政部本(2021)年8月13日公告,義大利政府正式接獲來自歐盟共249億歐元之款項,係義大利「國家復甦暨韌性計畫(Piano Nazionale di Ripresa e Resilienza)」首筆來自歐盟之經費,也使義大利成為最早拿到歐盟款項的國家之一。 「國家復甦暨韌性計畫」係義大利為向歐盟爭取「下世代歐盟計畫(Next Generation EU)」疫情復甦基金而於制定,計畫經費總額2,221億歐元,其中1,915億歐元來自歐盟(689億為援贈款、1,226億為貸款),剩餘306億歐元則由國內政府預算提撥。本次義大利政府接獲的249億歐元占可獲歐盟撥款總額1,915億歐元的13%。 義大利政府於本年4月底將「國家復甦暨韌性計畫」送交歐盟,於6月22日獲核定通過。這段期間義國政府除積極針對計畫執行面進行立法,並通過簡化採購等程序、公部門治理改革等相關法案,未來更將持續就市場競爭、稅務等面向進行改革。 歐盟高層表示義歐雙方準備充分且合作無間,使歐盟可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撥款。義大利總理德拉吉則指出應誠實及效率地執行經費,盼藉此為義國帶來長久、公平且永續的經濟復甦。

A:據媒體報導,為確保承包商執行專案計畫成效,同時促進業界公平競爭,沙烏地包商管理局(Saudi Contractors Authority)將推行一套包商評鑑系統,與相關政府單位合作將業者各項資訊整合於電子數據資料庫。 據悉,上述評鑑標準包括品質、期程、環境、衛生、安全、溝通協調、法遵等。

A:據媒體引用沙烏地工業城暨科技園區管理局(Saudi Authority for Industrial Cities and Technology Zones, MODON)最新統計報導,為促進國內製造業發展及銷售在地製產品,同時吸引投資以創造就業機會,該局於去(2020)年與民間業者共簽署10,300件投資合作案。 上述投資合作係沙烏地2030願景政策(Vision 2030)重要一環,目標為多元化經濟發展,降低對石油經濟、進口及外勞之高度依賴,同時提升國民尤其是女性就業率。

A:據媒體引用沙烏地中央銀行(Saudi Central Bank, SAMA)最新分析報導,沙國本(2021)年第3季通膨可趨緩,主因為政府於去(2020)年7月1日將商品及服務之銷售資增值稅(VAT)自5%調升3倍至15%,對於物價之衝擊高峰已過,未來通膨之衡量標準將有新的比較基期。 上述分析另指出,沙烏地政府於本年7月訂定國內燃油售價上限,91辛烷值燃油每公升限為2.18里雅(約0.58美元),95辛烷值燃油每公升則限為2.33里雅,此亦有助穩定通膨,且係沙烏地於2018開放燃油價格與國際市場自由連動以來首次訂定上限。

A:據媒體引用沙烏地統計總局(General Authority for Statistics (Gastat)最新數據報導,沙國本(2021)年7月通膨較6月趨緩,主因為政府於去(2020)年7月1日將商品及服務之銷售資增值稅(VAT)自5%調升3倍至15%,對於物價之衝擊高峰已過,且通膨之衡量標準已有新的比較基期。 上述數據顯示,沙烏地本年7月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略增0.4%,遠低於6月的6.2%且較6月略增0.2%,主要來自飲食價格增加0.5%、教育費用增加1.4%,預估本年通膨將維持穩定。。 另沙烏地投資分析公司Jadwa Investment則指出,受國際通膨壓力及過內需求回升所影響,沙烏地本年下半年通膨將維持月增趨勢,本年整體通膨預估為3.7%,明(2022)年則為1.5%。

A:柬埔寨將於2022年擔任東協輪值主席國 資料來源: 柬華日報,2021年8月8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洪森總理日前於東協成立54週年發表賀詞表示,柬埔寨將於2022年第3次擔任東協輪值主席國,將致力促進東協共同體的願景,以開放、誠實、善意、團結、和諧為基礎,進行東協內部務實聯合行動機制,以解決該地區的共同問題。   此外,洪森總理重申,柬埔寨決心充分運用自由貿易協定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帶來的優勢,使東協成為貿易、投資及全球供應鏈的重要地區,並與該地區建立全面的經濟夥伴關係。   柬埔寨希望在國際平台上提高東協的聲譽,並積極參與聯合國架構內的維和行動,在這方面東協地區的地雷行動中心將發揮重要角色。洪森總理指出,柬埔寨將致力尋求加強與現有東協對話夥伴國的關係,並根據東協原則擴大東協外部夥伴名單。

A:柬埔寨棕糖尋求海外市場 資料來源: 柬華日報,商業經濟,2021年8月14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實居省棕糖於2019年成功列入歐盟地理標誌保護(PGI)產品。目前棕櫚糖汁在3個地區收集與加工,分別是實居省的烏廊縣、森隆東縣地區以及乾拉省的安厝符縣。據實居省棕糖促進協會(KSPSPA)指出,今年收穫共257公噸棕糖,比去年259公噸下降。   實居省棕糖促進協會表示,目前棕糖作業方面人手不足,許多工人紛紛跳槽選擇收入更高的行業,包括建築業與服裝業等。該協會生產的棕糖多數只在國內市場出售,僅少量與10家公司合作向歐盟等國外市場出售,至於售價為1.25美元/kg到1.75美元/kg不等。   KSPSPA強調,仍對市場前景寄予厚望,雖然當下正處於疫情爆發時期,但訂單量依然保持穩定。此外,KSPSPA也正考慮尋求向中國出口的可能性,為農民創造一個更廣闊的市場。  

A:柬埔寨加快研擬永續糧食系統國家路徑圖的工作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1年8月14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農林漁業部(MAFF)正在加快起草柬埔寨永續糧食系統2030年國家路徑圖,以進一步推動該部門邁向永續發展。   農林漁業部部長兼農業及農村發展委員會(CARD)副主席Veng Sakhon日前主持視訊會議,審查國家路徑圖最終草案會議,13個相關部會代表參加會議,出席單位除國內機構外,還包括聯合國糧農組織、亞銀、世界銀行、世衛組織、德國國際合作機構,以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發展夥伴的國際機構。   該徑線圖側重於確保永續、營養豐富的糧食系統並提供公平的生計機會,特別是透過提高生產力、農業多樣化、 導入綠色成長,以及提高小農與弱勢群體的收入。

A:綜合美媒本(16)日報導,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針對特斯拉自動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進行調查,因該系統難以偵測緊急停放路邊車輛而造成行車意外。NHTSA文件指出,針對2014至2021年約76萬5千輛特斯拉電動車進行調查,自2018年起已有11起因自動輔助駕駛系統導致碰撞消防車、警車及其他緊急停車車輛意外,其中7起事故造成17人受傷及1人死亡,且多數事件發生於夜晚。 特斯拉承認該統有時無法辨別停止的緊急車輛,惟表示仍利大於弊,可協助車輛轉彎及保持行車距離;然部分駕駛者濫用該系統,違反系統要求駕駛人手應置於在方向盤使用該系統規定。 另為解決定速系統導致事故,特斯拉近期在中國召回28萬5千輛電動車,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表示,該系統會突然間啟動並突然加速;另特斯拉今年初因觸控面板故障在美國本土召回13萬5千輛Model S及Model X車款,以為提供客戶更好駕車經驗。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 https://www.wsj.com/articles/teslas-autopilot-system-to-be-probed-by-u-s-auto-safety-regulator-11629116457?mod=tech_lead_pos1 https://www.cnbc.com/2021/08/16/nhtsa-launches-investigation-into-tesla-autopilot-crashes-.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16/business/tesla-autopilot-nhtsa.html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08-16/tesla-autopilot-investigated-again-by-u-s-over-crashes-ap-says?sref=1zdda0Kg

A: 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8月14日報導,全球趨勢支持公司稅改革雖可能不利於新加坡,但在星國投資和設立區域總部的跨國企業更看重新加坡在非稅務方面的條件,尤其是經商便利性和高技能人才。 20國集團(G20)提議將全球公司稅定為至少15%,獲得132個國家支持。新加坡目前公司稅為17%,部分外資企業因獲得稅務優惠等因素,有效稅率可能低於15%,因此全球稅率調整可能對新加坡造成影響。 新加坡去(2020)年吸引逾130家跨國企業設立區域或全球總部,關閉總部者則有45家。整體而言,在星國營業的5萬家跨國企業中,750家在此設立區域總部。依據新加坡貿工部日前發佈的本年第二季經濟調查報告顯示,星國本年第二季取得的固定資產投資達36億星元,高於第一季的28億星元,其中美國投資者占59%。 在美國上市,主要生產和研發單據和條碼標籤印表機、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智慧標籤印表機等的斑馬技術(Zebra Technologies),本年初在新加坡設立亞太總部。該公司亞太區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吳輝明表示,新加坡擁有大量高素質和高技能人才,因此對全球跨國企業的長期吸引力,不可能僅因稅率變化而受影響,其他諸如基礎建設、連通性、政治環境穩定、人才、對疫情管理良好可確保業務不受干擾等,都是跨國企業在此設立基地時考慮的無形因素。 目前新加坡約有1,800家跨國企業營收逾7.5億歐元(12億星元),多數有效公司稅率皆低於15%。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會計系副教授傅壽明表示,全球最低公司稅提案預計將對新加坡吸引跨國企業前來設立區域總部產生負面影響,但只要稅率保持在15%,對新加坡的不利影響有限,更重要的是,即使相關企業遷至其他地方,也須繳納最低稅率。許多公司遷出開曼群島、百慕達和維京群島等完全不徵稅的避稅天堂,新加坡或能因此受益。 安永(EY)東協國際公司稅務諮詢負責人黃良前指出,從稅收角度而言,若規則簡單適用,且稅收結果明確,新加坡的公司稅制度即有競爭力。新加坡應繼續擴大稅收協定網絡,最好能儘早與美國簽訂稅收協定,讓企業避免被雙重課稅。

A: 新加坡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本(2021)年8月13日宣佈,星國政府將推出四項新措施,協助建築、海事和加工業保留和引進外籍移工,確保在新冠疫情中可滿足人手需求、維持營運核心能力,但相關措施僅能緩解目前人手短缺的燃眉之急,並非長久之計。陳詩龍部長呼籲業者加速轉型步伐,利用科技邁向數位化,減少對外籍移工的依賴,同時亦可重新設計工作性質,吸引更多當地勞工。 上述措施包括:(1)允許本年7月至12月間工作准證到期者,可更新准證最長達兩年,此包括因已達到最長就業年限或超過就業年齡上限而不符續約標準者,雇主亦無須符合熟練勞工占至少10%的要求;(2)因邊境管制措施緊縮無法入境的所有工作證件(就業准證、S准證以及工作准證)持有者,其原則性批准信(In-Principle Approval Letter,簡稱IPA)有效期自7月起自動延長六個月,有效期限可再延長一次,以一年為限;(3)將和新加坡建築商公會合作,透過「保留計畫(Retention scheme)」,為被終止雇傭關係的熟練建築業工作准證持有者配對新雇主;(4)放寬外勞配額限制,自本年10月1日至明(2022)年3月31日,建築與加工業業者聘用或續聘非傳統移工來源國(包括印度、斯里蘭卡、泰國、孟加拉、緬甸和菲律賓)和中國移工時,將不受最低聘用時間約束。目前,總承包商為建築工程所聘請的移工人數,須遵照依據工程類型和總值計算出的外勞配額,而來自前述國家的移工,最少在新加坡須有三年的建築業經驗,才能豁免外勞配額限制。

A: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簡稱貿工部)頃發布消息稱,被列為基本服務(Essential Services)和非基本經濟服務領域(Non-Essential Economic Sector),自8月16日起可根據相關企業完成接種新冠疫苗的員工比例進行復工。   該部指出,實施國家復甦計畫第一階段至第二階段地區的非基本經濟服務領域,獲准許根據接種疫苗的員工比例進行復工;而位於國家復甦計畫第一階段至第三階段地區的基本服務製造業領域,獲准許根據完成接種疫苗的員工比例增加工作員工。   該部另稱,製造業領域的員工上班比例,須根據以下的標準實施運作:40%至59%的員工完成接種疫苗,獲准60%運作;60%至79%的員工完成接種疫苗,獲准80%運作;80%至100%的員工完成接種疫苗,獲准100%運作。   上述製造業領域的企業須透過新冠智慧管理系統(CIMS)3.0系統,呈報完成接種員工的人數和名字,完成呈報後可直接下載最新的營運批准信。全國新冠免疫協調特別小組(CITF)將負責確認員工接種疫苗比例,執法人員亦將會定期上門向相關企業進行檢查。   相關企業受籲請遵守目前的標準作業程序(SOP),同時每兩個星期使用衛生部批准的快速抗原檢測試劑盒(RTK Antigen)或到醫院診所為員工進行檢測。   截至8月15日,全國共有1,686萬8,615人完成接種一劑新冠疫苗,同時共有1,042萬5,300人完成接種二劑疫苗。   根據馬國貿工部統計顯示,迄今全國共有逾70萬名製造業員工透過公私合作工業免疫計畫(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COVID-19 Industry Immunisation Program ,簡稱PIKAS)完成接種新冠疫苗。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首相馬希亞丁(Mahiaddin Md Yasin)頃宣布,目前刻正實施國家復甦計畫(PPN)第一階段的州屬及直轄區自本(8)月16日起重啟11個經濟領域,包括(一)洗車店;(二)電器及電子商店;(三)居家及廚房用品與器具店;(四)家具店;(五)運動器材專賣店;(六)汽車配件及裝飾品店;(七)汽車銷售及配銷中心;(八)早市及農貿市場(Pasar Tani);(九)成衣、服裝及飾品店(禁止使用試衣間);(十)珠寶店以及(十一)理髮店及美髮院(只允許提供理髮服務)。   前述經濟領域重啟兩大條件為相關州屬及直轄區須至少50%的成年人口已完成新冠疫苗接種,以及僅開放給完成新冠疫苗接種的顧客。完成疫苗接種者的定義為:(一)完成二劑輝瑞(Pfizer)、阿斯利康(AZ)或科興(Sinovac)疫苗的14天後;或(二)完成一劑莊生(Johnson & Johnson)或康希諾(CanSino)疫苗後的28天後。獲准許復工的以上11個經濟領域,須確保入店的顧客展示新冠疫苗接種電子證書。此外,成衣、服裝及飾品店、珠寶店、理髮店及美髮院皆遵守附加標準作業程序(SOP),包括配戴手套、限制員工及顧客處理事務的時間,以及不准許使用試衣間。   隨著至8月14日雪蘭莪州及吉隆坡已完成疫苗接種的成年人達64.7%,森美蘭州亦達61.3%,將可享有前述經濟領域開放的便利。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馬來西亞中央銀行(Central Bank of Malaysia)發布資料顯示,馬國2021年第二季經濟成長16.1%,較2020年同期(萎縮17.2%)優異,亦較市場預期成長14.3%為優;其中以營建業(成長40.3%)表現最為出色,其他依序為製造業成長26.6%,礦業成長13.9%,服務業成長13.4%,農業則負成長1.5%。   馬國中央銀行總裁諾珊霞(Nor Shamsiah)指出,馬國本(2021)年第二季經濟成長16.1%,除較上(2020)年同期萎縮17.2%優異外,亦較上季(2021年第一季)負成長0.5%為優,主因內需改善、出口表現持續強勁以及去(2020)年同期低比較基礎所致。馬國經濟活動於第二季開始走高,然在政府重啟更嚴格的行動管制措施後,經濟活動又再放緩成長。   由於馬國政府自6月起重啟全面封鎖措施,預料馬國本年下半年的經濟成長將會放緩,尤其是第三季。短期內,馬國經濟表現將受到國內外疫情反復不定的顯著影響,所以疫情是最大的不明朗因素,估計要到本年底才會復甦。馬國央行將本年GDP成長預測值大幅下修至3%至4%,較先前全年經濟成長預測值6%至7.5%的目標為低,並認為疫苗接種率是左右經濟復甦速度的關鍵因素。   馬國2021年第二季經濟成長16.1%,主因內需成長12.3%(2021年第一季為-1%);其中私人消費成長11.6%,較本年第一季(-1.5%)獲得改善;民間投資成長17.4%,表現較本年第一季(1.3%)為優。公共支出成長9%,較本年第一季成長5.9%為優;公共投資增加12%(本年第1季-18.6%)。受外部需求復甦影響,馬國貨品與服務出口成長37.4%(本年第一季成長11.9%),進口亦成長37.6%(本年第一季成長13%)。   以部門別而言,2021年第二季營造業為馬國經濟成長火車頭(成長40.3%)之產業(2021年第一季萎縮10.4%),因大型基礎建設計畫重新啟動;製造業成長26.6%)之產業(2021年第一季為6.6%),主要歸功於石油、化學、橡膠與塑膠產品(成長28%)、電子與電機產品(成長26.3%)及因高外部需求強勁成長所致;礦業因天然氣(成長21.9%)及石油(成長4.9%)成長13.9%(2021年第一季萎縮5%);服務業成長13.4%,較本年第一季(-2.3%)獲得改善,主因金融與保險(成長23.3%)、批發與零售(成長21%)及資通訊(成長5.8%)等領域表現優越;農業負成長1.5%(2021年第一季為成長0.2%),主因棕油產業缺乏勞工致產量銳減所致。   馬國2021年第二季國際收支的經常帳盈餘為144億馬幣(約合34.04億美元),較2021年第一季123億馬幣遜色,主因貨物淨出口增加以及收入赤字減少所致。截至2021年7月30日為止,馬國外匯存底為1,111億美元,可供該國支付8.1個月之進口所需或償付約1.1倍之短期外債。   隸屬馬國中華總商會社會經濟中心(SERC)認為,馬國央行大幅下修本年經濟成長預測值介於3%至4%,第三季的經濟數據是關鍵,因馬國潛存三大下跌風險,即美中經濟潛在下跌、內需萎靡不振及政局波動。馬國本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實際萎縮2%,這表示整體經濟還未重返疫情前水平。本年上半年經濟增長只能依賴出口及製造業,內需依舊疲弱,第三季料會是全年表現最差季度,若出口及製造業依舊給力,或可取得偏低個位數成長。但隨著巴生河流域大部分地區7月重啟全面封鎖措施,加上疫情居高不下,經濟下跌風險升溫,全年很大可能無法達至4%經濟成長率。   馬國經濟學者估計,馬國政府重新在全國實施全面封鎖措施,將造成馬國經濟每日損失約4億至5億馬幣(約9,442萬至1億1,802萬美元),倘該管制延長一個月,將導致國內生產毛額被削減0.3%。若與去年行動管制令 1.0全面經濟封鎖相較,平均每日損失約20億馬幣(約4.72億美元)為低。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依據日刊港都新聞本年8月16日報導辦理。 日本水產研究教育機構等研究人員於本(2021)8月11日在橫濱市召開中央區塊資源評估會議,分析結果發現6個魚種糸群資源皆處於「低水準」狀態。在檢討總許可捕撈量(TAC) ,金目鱸太平洋系群及虎河豚伊勢•三河灣系群資源處於「低水準」,須削減漁獲量; TAC管理潤目鰮系群資源也在下降;當日評估7個魚種7個品系,除潤目鰮外的6系群資源豐度分為高、中、低三個等級,均歸為「低水準」。 金目鱸系群資源偏低及持平狀態,預計資源量從2007年超過4萬公噸,到2020年下降到2.5萬公噸。在資源評估時須考慮黑潮海流變化等問題,但如果目前捕撈壓力持續,分析可能資源持續減少。 去年捕撈量3,800 公噸,但明年的生物許可捕撈量 (ABC) 將達到 2,500 至 3,000 公噸,因此有必要控制漁獲量。依環境條件,有許多年幼魚會大量出現,因此發生較多族群,應保護至成熟產卵,才能有效維持恢復漁獲量。 虎河豚系群資源偏低及持平,估計資源量從2002年的806公噸減少到2020年的140公噸。 由於人工放流魚苗和加強資源管理,漁獲死亡率從2017年的61%下降到2020年的41%;因2020年漁獲量的59%皆是未成熟的1歲魚,產卵的親魚很少,所以有必要減少捕撈量;在 2020 年內捕獲58 公噸,但明年ABC 估計為 30-36 公噸。 潤目鰮系群的豐富程度容易受到環境條件影響,2020年的資源量指標值比2016年的峰值下降了57%。但該魚種壽命較短,很難像其他魚類一樣估測資源狀況,因此由本年開始改變方法,資源動向及保持資源豐富目標水準的設定,將保留至9月的研究機關會議中討論。 水珍魚太平洋系群資源低水準‧下滑,去年漁獲量436公噸,明年ABC定為202至252公噸。真星鰻伊勢和三河灣系群資源低水準‧下滑,由於該群在日本國內其他海域與南韓共有,因此僅在灣區管理受到限制,去年捕獲量 122公噸而明年ABC為87至109公噸。據推估伊勢三河灣系統群玉筋魚和蝦蛄資源處於低水準,且因漁獲以外環境因素有大量死亡狀況。會議中確認ABC計算方法,蝦蛄系群評估未獲通過,但其他6系群評估獲得通過。 按日本對周邊海域資源進行資源調查及評估,作為農林水產省水產廳漁業管理參考,每年均由水產研究教育機構(相關於我國水產試驗所)依ABC或TAC進行資源評估,考慮魚種資源狀況後決定漁獲量增減,俾資源得以永續。我國目前對周邊海域資源調查及評估能量較為有限,為強化資源管理及有利產業永續,似應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相關調查研究及評估。

A:一、菲媒報導,因菲國國內反彈聲浪極大,菲眾議院歲入委員會主席Joey Salceda於上週宣布,財政部(DOF)及國稅局(BIR)已同意暫停實施第9-2021稅收條例(Revenue Regulation No.9-2021),取消對出口導向企業恢復課徵12%加值稅之規定。 二、歲入委員會S主席感謝財政部長Carlos Dominguez III之決定,將為菲國出口產業提供喘息機會。暫緩實施上述稅收條例後,銷售原物料或包裝材料予非居住於菲國之買方,或為不在菲國之企業經營者提供加工、製造或重新包裝服務等交易,恢復適用零加值稅之優惠 。 三、謹查,第9-2021稅收條例係依據菲國稅收改革計畫「加速暨包容稅改法(TRAIN)」授權訂定,原已於本(110)年6月27日生效。預計新稅收條例將於近日公布,並可追溯自本年7月生效。

A:一、 菲國杜特地(Duterte)總統26日發表國情咨文後,國家經濟發展部Karl Kendrick Chua部長及貿工部Ramon Lopez部長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於總統指示立法部門儘速通過經濟改革開放法案表示歡迎,並強調通過立法展現菲國對外國投資人友善之經商環境,以吸引更多外資及創造就業。 二、 杜特地總統於國情咨文中,呼籲國會儘速通過「外國投資法」、「零售貿易自由化法」和「公共服務法」等修正案,內容主要是取消或減少外國股權限制,鼓勵外資投資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修正公共事業定義,開放電信及交通運輸營業項目,開放零售業讓菲律賓人民有更多選擇,經濟改革法案預定於今年10月通過。

A:亞洲開發銀行(ADB)表示,今年第4季有望批准菲國南線鐵路案(SCRP)貸款,近期菲國SCRP對外招標高架車站及火車站主體部分,吸引23家本地及國際業者投標,創下歷史新高。亞銀表示此係反映國內外對於菲國Build, Build, Build基礎建設發展計畫的強烈興趣以及疫後經濟強勁復甦的信心。貸款金額將達43億美元,由亞銀及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共同出資。

A:一、 菲國央行總裁Benjamin Diokno表示,由於美元需求上升、經濟逐步重新開放及惠譽將信評展望下調增加披索貶值的壓力,但匯率走勢與區域內其他貨幣一致。 二、 從今年初迄今,披索兌美元貶值4.62%,2021年7月21日收於1美元約50.35披索,D行長表示短期貨幣受市場情緒影響,但中長期走勢受到經濟基本面支持而相對穩定。未來匯率可望受到如海外菲人匯款、業務流程外包收入、旅遊活動以及外人投資之支持。依據菲國央行第2季預測,上述項目2021年將較去年成長。

A:一、 財政部國庫署(BTr)公佈,截至2021年6月底,菲國未償債務達11.17兆披索(約2,234億美元,1披索約50美元),較5月底增加0.9%,較去年同期增加23%,其中本國債務占71%,外債29%。 二、 BTr將債務增加主因歸因於近期新增擔保貸款及披索貶值,因疫情影響,政府擴大舉債增加基礎建設投資,預期至明(2022)年5月全國大選前,政府債務負擔將持續增加。預計至本年年底,菲國債務將達GDP之59.1%,2020年底為54.6%,2019年底為39.6%。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