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據媒體引用商業顧問公司AlRajhi Capital最新調查報導,在政府採取更多財政紀律措施、石油收入及稅收等非石油收入持續增加等情況下,沙烏地本年上半年之政府預算赤字較去(2020)年同期大幅下降92%至120億里雅,其中收入增加39%至4,530億里雅,支出則持平。 該調查顯示,由於國際經濟及市場需求回升,以沙烏地為首之石油輸出國家組織聯盟(OPEC+)決議逐漸增產,國際油價自本(2021)年1月的每桶52美元回升至7月的每桶75美元,使沙烏地本年上半年之石油收入較去年同期增加11%至2,490億里雅。另此間沙烏地將政府補貼減少28%至97億里雅,基礎建設及市政服務支出分別減少19%及25%,對於民眾因應疫情之社會安全支出則增加51%。 AlRajhi Capital市場研究部主任Mazen Al-Sudairi指出,沙烏地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去年受COVID-19疫情及國際油價暴跌雙重衝擊,政府為振興嚴重衰退之經濟成長不得不大幅增加支出,因此造成財政吃緊。惟在本年國際石油市場需求回升及國內外防疫封鎖措施放寬的情況下,沙國財政方得以改善,AlRajhi Capital預估沙烏地本年整年度財政赤字將減少至620億里雅,優於本年初所預估之1,410億里雅赤字規模。 另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亦看好國際對石油需求增加使國際油價回升及政府財政回穩,前於本年7月將沙烏地整體經濟評估自負面上調至穩健型,主權信評則為”A”級。

A:出處:NL Times, 2021/08/10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企業必須償還溢領荷蘭政府工資紓困計畫金額近70億歐元 荷蘭時報NL Times報導,根據追踪資金(Follow the Money)計算,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荷蘭政府企業工資紓困計畫(NOW)支出的紓困金中,近70億歐元為企業必須償還的溢領金額。 企業可在2026年前償還溢領金額,至於償還期限前如何處理該溢領金,則由企業自己決定。Follow the Money表示,有些企業用來置產或併購,亦有選擇保存在公司的帳戶中。 荷蘭政府實施NOW疫情紓困措施,幫助企業在疫情期間支付員工薪資,從而盡可能的保障員工就業。企業可依據疫情期間預估的營業虧損,事先獲得紓困金。若估計的虧損過高,該企業必須償還溢領金額,反之,則可獲得更多的紓困金。 目前尚不清楚確切的溢領金額,三位財政部官員曾於7月份估計,2020年3至9月份的溢領金約42億歐元。Follow the Money以此類推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NOW紓困計畫總計支付177億歐元,其中必須由企業償還的溢領金額為70億歐元。

A:綜合美媒報導,美國參議院在跨黨派支持下於8月10日通過1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法案,另民主黨昨(9)日在參議院提出規模高達3.5兆美元的「反貧窮」及「氣候變遷」預算法案,該兩項法案涵蓋幾乎所有拜登總統的主要施政議題。   基礎建設法案在參議院獲兩黨議員支持已於本日以69對30票通過,其中包括共和黨的19票,該法案期程長達8年總經費約為1兆美元,係美國近數十年來公路、鐵路、橋梁及交通等基礎設施最重要的投資計畫之一,本案雖獲參院兩黨多數議員支持,然預期在眾議院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反貧窮及氣候變遷預算法案企圖對美國教育、社會福利及醫療系統等進行改革,該法案總規模達3.5兆美元,係美國自1960年代Great Society計畫以來,最大規模的社會安全領域的變革,除社安領域外,該法案內容尚包含再生能源節稅優惠、推動2030年80%電力來自再生能源、電動車購買與製造的稅收抵免、資助氣候變遷對農業影響的研究、建立民間氣候組織等,另民主黨正研議透過提高企業及富有家庭稅收做為預算來源,包括企業稅率從21%提高至少到25%,年收入超過1百萬美元的富人資本利得稅率調高至39.6%等。   預算法案支出規模引發疑慮,民主黨規劃避開共和黨杯葛程序,在參院採用「預算調節程序」簡單多數通過而無須共和黨議員支持,然目前兩黨均有反對加稅及擴大支出的聲浪,共和黨認為將傷害美國經濟,例如參院少數黨領袖Mitch McConnell(共和黨)已表示數兆美元支出將加重承受高通膨家庭的經濟壓力,部分溫和派民主黨參議員亦認為3.5兆美元預算成本過高並反對增稅。   眾議院進步派民主黨議員堅持併案處理,強調除非參議院通過3.5兆美元法案,否則不會支持參議院跨黨派的基礎建設方案,眾院院長Nancy Pelosi亦贊同兩案合併處理。此外使用「預算調節程序」須遵守嚴格標準,法案內容應與預算直接相關,移民政策等非預算項目均可能被刪除。

A:根據CNBC本(10)日報導,美國經濟逐漸完全開放正對全美小企業主造成壓力,2021年CNBC第三季調查報告,50%小型企業表示與2020年相比更難找到合適的員工,勞動力短缺導致41%小型企業正面臨調漲工資。 根據美國勞工部的最新數據顯示,市場上職缺超過1000萬個,超過待業人數,使員工可與雇主協商薪資幅度,以爭取較高工資,另CNBC調查顯示,僅有約24%小型企業預計2022年增加招聘員工,在過去3個月裡,僅有16%的小型企業表示增加員工。 現階段員工正利用勞動力在經濟中傾斜的優勢,CNBC調查顯示,約32%小型企業表示在過去3個月內利用提高工資以吸引員工,27%小型企業提供較靈活的工作時間,24%小型企業提供更多在職訓練,約8%提供增強醫療福利,約7%提供教育福利,約5%提供老人護理福利。 部分小企業歷經新冠疫情停工、裁員及遠端工作甚至迷失方向,除勞動力短缺為一大問題,小型企業還須面對供應短缺及供應鏈中斷所導致成本上漲,小型企業較大型企業難以長期承受此成本壓力,根據調查顯示,約39%公司提高價格,多於約33%公司提供員工較高薪資,38%公司表示若成本壓力持續存在,將提高價格,大多數企業表示以現階段情況可繼續經營一年多,近期感染率高的Delta變種病毒仍可能再度影響消費者信心。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 https://www.cnbc.com/2021/08/10/the-labor-shortage-isnt-main-streets-biggest-problem.html

A:摘譯自德國商報、每日新聞、微軟新聞等報導。 一、為加強歐洲工業在全球競爭的地位,歐盟執委會主管內部市場、工業、創業及中小企業的專員Thierry Breton 在一場「地緣政治與科技」的演說中,提議啟動核能發電作為發展氫氣的過渡能源。 (一)Breton認為有足夠的核能資源且價格低廉,因此建議利用核能電解水製造清潔氫氣。 (二)此外,Breton認為氫氣在全球繁榮與競爭中具有關鍵的影響力。   二、德國對於利用核能電力促進氫氣經濟持反對看法: (一)德國聯邦政府和工業界預計未來核電(2022年完成22座核電廠除役)和燃煤發電廠(2038年停止燃煤發電)逐步關閉,將透過「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道(註2)以天然氣作為過渡技術,天然氣需求將上升。 (二)核能在法國發電量比重為70%,燃煤發電廠則僅剩兩座仍在營運,預計2024年完全關廠;相較之下,德國的燃煤關廠進度則因廢核而變得複雜,儘管可再生能源佔發電總量比重高於法國,但已幾近極限,原因在於風力渦輪機和電力線路的建置受阻,以及對如何透過太陽能和風能取得電力供需平衡的問題仍未有解。   三、部分專家與企業代表呼籲透過其他能源生產氫氣,作為過渡解決方案,如透過天然氣生產藍色氫氣,透過核能生產黃色氫氣。2020年歐盟委員會提出的氫氣策略中,將「低碳氫氣」列為暫時性選項,獲得歐洲議會支持,惟德國綠黨認為歐洲應全力發展綠色氫氣能源,因核電既不清潔也不經濟,並呼籲歐盟應加速可再生能源的擴展,與鄰國(如摩洛哥)建立氣候夥伴關係,於當地推廣太陽能 製造氫氣。  

A:說明一、譯整理自德國商報、世界報等報導。 說明二、德國經濟研究所(Institut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IW)表示,德國極高的外貿占比使德國經濟極度依賴國外市場而將變得脆弱。 (一)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德國外貿(進出口)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88%,僅低於波蘭的106%,查法國及英國的外貿配額分別為65%和64%,日本為35%,美國僅26%。 (二)德國經濟研究所Jürgen Matthes認為德國正處於十字路口,全球保護主義不斷蔓延,COVID-19疫情影響供應鏈而更加劇保護主義發展;德國經濟學家Jens Südekum進一步表示,受到新一波疫情影響,德國外貿可能在短期內再次受創,因為如印度和巴西等對德國經濟十分重要的銷售市場,仍是嚴重疫區。 (三)截至目前為止,德國整體經濟仍正常發展,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成長1.5%,德國央行預測,產值最快在第三季將恢復到疫情前狀況;惟總體經濟與景氣研究所(Institut für Makroökonomie und Konjunkturforschung)所長Sebastian Dullien仍擔心保護主義的崛起,將成以出口為導向的德國之一大隱憂。   說明三、中國的保護主義高漲對於德國出口模式帶來極大威脅: (一) 根據德國駐中國的外貿商會(AHK)調查數據,72%接受調查的德國企業計畫在中國進行更多投資,因中國提供德國企業如廉價土地或稅收減免等的獎勵措施;另一方面中國又逐漸訂定自有產品標準,使得歐洲產品出口到中國越形困難。 (二)另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與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德國對對中國出口的貿易額度已呈下滑趨勢,在2000年到2009年間,德國對中國的出口成長率介於10%與30%,但2019年成長率已僅3.2%。(註)   說明四、美國採取的保護主義影響德國的出口模式: 儘管前總統Donald Trump卸任後對德國出口造成的影響已減少,惟現任總統Joe Biden仍持續對鋼鐵和鋁課徵進口關稅;此外,美國政府於7月底確定其「購買美國貨」緊縮計劃,政府機構的採購產品,內含本土生產的比重將由至少55%,提升到60%,2029年將再增加到75%。   說明五、德國經濟研究所Matthes呼籲德國與歐盟強化對公平貿易的重視,並呼籲世界貿易組織(WTO)進行改革,以防止扭曲式競爭,即使中國繼續反對,歐盟也須與美國和其他市場經濟體共同合作,包括德國應發揮其在歐盟的影響力,施壓中國;此外,對歐盟不夠開放的國家市場,歐盟應限制其參與歐盟的公開招標案。另一方面,部分經濟學家則認為應從根本面審視德國的出口模式,畢竟減少對外國市場的依賴,才能確保供應鏈正常運作。  

A:  標題:本(2021)年7月越南工業生產指數年增2.2% 資料來源:越南貿易資訊中心網頁(gso.gov.vn)2021年7月29日 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根據越南統計總局報告,本(2021)年7月份越南工業生產指數,月增1.8%,年增2.2%。其中礦產開採業減少8%、加工製造業成長2.9%、電力生產及供應成長6.7%、水供應及垃圾、廢水處理成長4.4%。   本年1月至7月越南工業生產指數年增7.9%。其中加工製造業成長9.9%、電力生產與供應成長8.2%、水供應及垃圾、廢水處理成長5.6%,惟礦產開採減少6.3%。   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產業,包括金屬生產成長34.7%、生產具引擎車輛成長30.6%、皮革及其製品生產成長14.2%、床、櫃及桌椅成長13.3%,以及尚未分類之機械設備成長13%。   較去年同期衰退產業,包括原油及天然氣開採減少10.4%、藥物、藥物化學及藥料生產減少8.6%、煤炭開採減少2.9%、印刷、燒錄減少1.7%、機械設備維修、保固及安裝減少1.1%,以及廢水處理減少0.3%。

A: 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8月7日刊登「晶片戰白熱化中美搶當老大」專文,探討晶片供需危機如何重塑全球半導體業長期發展,誰又將是最後贏家。該文指出,新冠疫情和極端氣候等突發事件,讓尺寸越小、價格越貴的晶片,在去(2020)年突然一片難求,成為市場搶手貨,更被視為國家戰略資源,引發供應鏈安全的隱憂,啟動主要經濟體之間晶片製造競賽。 出於維護本土供應鏈安全,中國和美國間的戰火從前(2019)年貿易戰延燒至目前的晶片製造。去年9月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和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發佈報告提醒美國政府,全球半導體業製造產能從2020年至2030年預計將增加逾50%,若美國按兵不動,2030年美國占比將從12%跌至10%,中國占比則從15%升至24%,稱霸全球。 儘管美國在晶片設計及研發方面領先全球,但製造方面卻處於弱勢,尤其全球晶圓(wafer)製造產能四分之三集中在亞洲。美國拜登政府在本年5月提出520億美元新法案,在未來五年大力推動晶片製造和研發。中國則早已在2014年成立規模超過1,000億人民幣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 2019年再加碼推出資本逾2,000億人民幣的「大基金二期」,注入國有投資基金推動半導體業發展,但市場人士卻不太看好由政府主導的投資熱潮,擔心此將導致全球半導體業長期發展無法持續。 美國半導體巨頭英特爾(Intel)全球外部製造企業副總裁王海直言,中美要在晶片供應達成完全的自給自足是不太可能的。政府補貼不僅可能打亂區域合作框架,更會讓市場扭曲,使整體行業的研發及製造效率不升反跌。半導體業面臨殘酷現實,技術一旦稍微落後,很容易失去客戶,從而失去規模,導致無法取得資金投入新技術開發,形成負面循環。王海認為,中國企業在政府扶持下好不容易發展出新一代技術,但卻因落後世界先進水準而始終不能自行創造現金流量。美國企業進一步擴大本土半導體製造能力也會面臨挑戰,因複雜的製造過程還牽涉生態系統、文化和人才等因素,需長時間培養和優化,非短期政府補貼即可實現,若美國失去中國此一龐大市場,對半導體業是極其不利。 經歷40餘年發展,半導體產業鏈已走向全球化,產業分工也越細化,由上游的原料供應者、中游的設計與製造業者,以及下游的應用業者構成。中游半導體製造產業鏈又可細分為無廠(fabless)、晶圓代工(foundry)和集成設備製造(IDM)。一般而言,半導體製造商從集成設備製造起家,將晶片設計、製造和封裝測試各環節集於一身。為優化開支成本,業者細分出無廠和晶圓代工,前者專注晶片的設計和銷售,後者則負責晶圓代工和封裝測試。雖中美作為全球半導體兩大消費市場,可強力支撐上中游產業,但卻極度依賴境外半導體製造商,尤其是臺灣和韓國。 星展集團研究分析師馬鐵英指出,臺灣擁有相對完整和強大的生態系統,是全球晶圓代工和封裝測試基地,分別占全球產能70%和50%,晶片設計市場亦占20%。台積電(TSMC)更是晶圓廠領頭羊,掌握全球最先進製造工藝,能製造10奈米以下邏輯晶片,適用於要求更高運算能力的科技產品,例如數據中心、人工智慧伺服器、電腦,以及智慧手機。韓國則在記憶體市場佔最大優勢,產能占全球40%。韓國三星(Samsung)不僅是記憶體佼佼者,也掌握10奈米以下邏輯晶片的製造技術,與台積電和英特爾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馬鐵英強調,半導體業屬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研發及生產需要龐大投資。例如,設計5奈米邏輯晶片估計耗資約5億美元,建造和裝備此類晶片的生產線則可能耗資5億至100億美元。基於現有供應鏈、成熟的技術能力和更能負擔的生產成本,臺灣和韓國最具競爭力。 中美兩大強國競爭所引發的地緣政治風險,不僅影響中國技術能力發展,亦拖累美國半導體業表現,衝擊半導體設備、設計和軟體銷售,削弱研發能力。例如,美國政府去年禁止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和愛思強(Aixtron)等半導體製造商出售產品給中國華為和中興通訊。依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亦向荷蘭政府施壓,限制後者對外銷售荷蘭ASML的獨家產品極紫外光刻機。 由於消費、電腦、5G網路,以及汽車領域應用端需求持續強勁成長,全球半導體業迎來超級上揚週期,業者紛紛擴增產能及增聘人手以應付激增的市場需求,但市場人士擔心,未來半導體業可能面臨成本上升和產能過剩的風險。國際數據公司(IDC)看好本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將成長12.5%至5,220億美元,持續成長的旺盛需求將拉長半導體上揚週期。 在各國政府強力扶持與極力拉攏下,台積電、三星和英特爾紛紛砸錢擴產。台積電於本年4月宣佈投資1,000億美元在未來三年提升產能;英特爾則將斥資200億美元在美國興建晶圓代工廠,預計於2024年投產。儘管如此,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公開警告,世界各國政府建立國內晶片供應鏈的努力可能推高成本,但仍無法實現自給自足。長久以來,各國專注發揮各自優勢及深耕不同細分市場,已形成高度專業化的全球半導體產業鏈。 晶圓廠非一朝一夕即能建成,擴增產能往往需要至少兩年才能正式投產,晶片荒預計至明後年才會緩解。然而,各行各業需要不同類型晶片,面臨程度不一的晶片供應吃緊,尤以汽車製造業最為脆弱。若以全球晶片製造營收而言,電腦、無線通訊和消費領域市場占比最大,分別占34%、27%和13%,汽車領域則僅占9%。另一旦新冠疫情結束,線上需求開始下降,全球晶片成長料放緩,將引發產能過剩問題。 儘管新加坡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未佔據顯著產出比重,但因地理優勢及卓越商業環境,仍成功吸引不少跨國企業在此設立生產基地及擴大投資。全球五大晶圓廠即有三家在新加坡設立據點,其中美國半導體公司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是新加坡最大晶圓廠,目前設有五個廠房,並將斥資40億美元興建新廠房,以提高產能逾三成。另集成設備製造商及半導體製造設備供應商亦進駐星國,包括美光科技和庫力索法半導體公司(Kulicke & Soffa)。 美光科技作為全球頂尖電腦記憶與數據儲存設備製造商,目前在新加坡設有兩家晶圓廠和一個組裝測試設施,2019年投資數十億元擴建新淨室,用來製造更先進的3D NAND快閃記憶體。該集團目前在新加坡聘用員工逾8,600名。在美國掛牌上市的庫力索法則在新加坡設全球總部,該公司主要提供封裝設備與耗材,大部分設備是在新加坡完成組裝。

A: 長期的邊境管控將嚴重影響經濟,新加坡正想辦法重開國門。聯合領導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的衛生部長王乙康表示,要是生意人無法出國見客戶,公司將無法發展。要是員工無法進出新加坡,跨國企業會覺得難以在這裡投資。這種情況若持續,新加坡創造工作和賺錢的能力將嚴重受挫。因此,必須想辦法重開國門。 王乙康部長透露,新加坡政府正在探討和一些風險程度與新加坡相似的國家和地區建立旅遊通道,讓完成疫苗接種的旅客抵境後只須接受頻密檢測,無須隔離。 王乙康部長說明,新加坡已向一些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一些省份、汶萊和紐西蘭等開放,讓旅客入境新加坡時無須履行居家隔離。王乙康希望不久後,這些地方也能向新加坡旅客開放,建立互惠旅遊廊道。另,針對美國和歐盟多個國家已允許新加坡旅客入境後無須隔離,王乙康表示,新加坡須要決定是否已做好準備回應相對安排。除了要評估風險,交通部也要討論運作細節,包括承認彼此的疫苗證書等,這些準備工作已進行數月。 新加坡衛生部宣佈新一批放寬入境的國家,自8月20日晚上11時59分起,來自澳大利亞、奧地利、加拿大、德國、義大利、挪威、韓國和瑞士的旅客若已完成接種,可選擇在他們的住所履行14天居家隔離,這些旅客在入境前21天,必須未到訪其他國家或地區。 所謂完成接種,係指完成輝瑞/復必泰(Comirnaty)、莫德納疫苗或其他世界衛生組織列入緊急使用清單冠病疫苗的所有劑量,並等候超過14天。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西貢經濟時報,2021年8月9日 越南塑膠協會頃致函越南政府及相關主管機關,建議取消調漲聚丙烯(Polypropylene)塑膠原材料進口關稅(由3%提高至6%),因越南政府增加聚丙烯3%進口關稅,將造成該產業未來5年將需多負擔數兆越盾,目前已受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調高該品項進口關稅將對該產業企業造成嚴重影響。 據越南塑膠協會分析,目前越南3家塑膠原材料廠實際可供應至越南市場之產量達每年55萬公噸,但越南塑膠市場2021至2025年需求量預計每年達200至290萬公噸,顯示越南國內塑膠需求量極大,但越南國內原材料供應量有限,供不應求,因此需自國外進口。 目前越南聚丙烯主要進口來源,包括中東地區、日本、南韓及中國,倘提高該品項進口關稅,預估該產業未來5年所需負擔之塑膠原材料進口關稅約3兆越盾。

A:越南政府於本(2021)年7月31日頒布第83/NQ-CP號決議有關第4次調降電價來協助遭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之用電客戶方案,其中總理同意工商部於第453/BC-BCT所提議對2種對象適用之電價調降建議方案,具體如次: 適用於本(2021)年7月31日在執行總理第16號指示之省、市生活用電之客戶,倘按月電力使用量至200千瓦小時與200千瓦小時以上,則可分別調降8月與9月未含VTA稅之電費15%、10%。 適用於有人在隔離之免費或有收費之集中隔離場所,自本年6月至12月免收電費。 其他對象繼續適用政府本年6月2日頒布之第55/NQ-CP號決議有關第3次電價調降措施。

A:越南衛生部於本(2021)年8月5日發布第6288/ BYT-MT號通函說明輔導對入境者之集中隔離辦法。依前開通函,對下列入境者可進行7天集中隔離與嗣後7天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按:14天以下短期商務入境者與其他對象除外): 入境者符合下列標準:1.具備由入境者所在國主管單位核發之出境前72個小時內以RT-PCR/RT-LAMP方法檢測呈陰性反應之證書;2.具備施打疫苗之國家主管單位核發之疫苗完成接種證明書,以及最後一次施打離入境時間至少14天且不得超過12個月 曾經感染新冠病毒者須符合下列標準:1.具備以RT-PCR方法單項樣品檢測呈陽性反應之證書,惟離入境時間不得超過6個月;以及2.具備診治國家主管單位核發之COVID-19治癒證明書或類似治癒證明文件。 入境後集中隔離第一天進行新冠病毒檢測(可以採取快篩或RT-PCR檢測方法);入境後第7天再進行檢測(必須採取RT-PCR單項樣品檢測方法)。

A:伊洛瓦底電子報報導,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統計,在 2 月軍方接管政權重創本已因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而削弱的經濟之後,緬甸在第2季度失去了大約 120 萬個工作崗位。該機構駐緬甸代表Li Donglin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由於新冠肺炎大流行,緬甸已經面臨經濟壓力,工作及生計受到威脅。然而,估計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就業情況嚴重且迅速惡化,其規模可能導致緬甸許多人陷入深度貧困。該機構表示,政治危機加劇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影響,並廣泛破壞經濟穩定,停止預期中的經濟復甦。2021年上半年的就業趨勢顯示,就業及工作時間都出現了相當大的損失,據估計,女性受到的影響大於男性。   聯合國勞工機構的估計顯示,與去年最後一個季度相比,2021年第2季度的就業人數減少了6%,這意味著逾120萬工人不再受僱。根據ILO的統計,與2019年最後一個季度相比,失業人數更大,約有320萬人失業,佔所有工人的15%。該機構的報告顯示,所有經濟部門都受到影響,尤以建築、成衣、飯店及旅遊業受創最嚴重,今年上半年的就業人數分別下降了35%、31%及25%。

A:Eleven Media電子報報導,緬甸中央銀行(CBM)於8月2日發表聲明,宣布禁止任命外國人擔任主席或副主席等當地私人銀行在任命外國職員時應遵守之事項。CBM已經採行當地私人銀行在僱用外國公民時應遵循的要點,及其責任及義務。該聲明列示,倘銀行任命的外國職員即將完成職務、未履行職務或即將辭職,就應遵守任命包括顧問在內的外國職員的要點。採行該要點旨在確保這些銀行業務順利進行。銀行應在外籍員工確定受僱前30天向CBM報告其任命情況。其中,大型銀行最多可以聘用25名外國人,中小銀行最多可以聘用15名外國人,小型銀行最多可以聘用8名外國人。然而,銀行應該任命盡可能多的緬甸公民。   如果外國人被任命為執行長,副執行長應為緬甸公民。聘用外國人擔任銀行部門負責人,其占比不得超過銀行所有部門的50%。如果部門主管是外國人,副主管必須是緬甸公民。有關外國任命者之預期效益、其具備之專業、負責之專案及訓練等文件將連同他們的個人資料一起送到緬甸中央銀行。此外,銀行必須對他們的外國員工負責,尊重緬甸的現行法律。該聲明稱,如果發現他們違反法律或缺乏適當的行為,必須向CBM提交報告。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商務部發布的統計顯示,在2020-21財年的過去7個月(10月至4月),緬甸與印尼的貨物貿易逆差估計為5.426億美元。印尼是緬甸第四大貿易夥伴,僅次於泰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本財年,緬甸與印尼的正常貿易及邊境貿易額達到7.18億美元。與印尼的貿易進口超過出口,出口逾8,789萬美元,進口逾6.305億美元。   緬甸向印尼出口豆類、食米、碎米、成衣、薑黃、酸豆(tamarind)、對蝦、芝麻、魚、木材及膠合板,進口食用油、紙張、紙板、運輸設備、機械設備、藥品、肥皂及類似物品、水泥、塑料、化肥等產品。根據計劃暨財政部下屬的中央統計組織發布的統計,與印尼的年度貿易總額約為10億美元。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緬甸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發布的統計,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13家中國上市企業在緬甸投資1.72億美元。2021年5月,英國上市企業帶來了25億美元的巨額投資,成為緬甸外人直接投資(FDI)的第一大來源。新加坡是緬甸第二大投資國。中國是今年緬甸的第三大投資國。汶萊、中國、泰國、印度、馬來西亞、韓國、越南、馬紹爾島、薩摩亞、香港及台灣的上市企業也在今年進行了投資。中國企業主要投資於製造業。來自中國大陸及緬甸的大多數中國商人都熱衷於在緬甸投資項目。由於他們擁有更廣泛的商業知識,他們尋求各種方式來擴大在全球國家的業務。   DICA的統計顯示,本財年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期間,緬甸吸引的FDI逾37.6億美元,包括現有企業的資本擴張及對迪拉瓦經濟特區的投資。經緬甸投資委員會(MIC)及各投資委員會批准的44家外國企業中,有23家企業投入製造業領域。另電力領域吸引6個大型投資案,畜牧業及漁業吸引了6個項目。其他服務領域吸引了5個項目,農業吸引了2個項目,各有1家外國企業進入了工業園區以及飯店及旅遊業。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發布的統計,在當前2020-21財年近10個月(10月1日至7月23日)期間,漁業的出口收入減少至6.2659億美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運輸困難影響,緬甸今年的水產品出口大幅下降。儘管部分離岸及近海(Offshore and Inshore)拖網漁船從7月15日開始捕魚,但高昂的燃料油、捕魚設備及用品成本使它們遭受重創。此外,出口公司拉低了價格。由於新冠肺炎大流行,國內漁業陷入困境。新冠肺炎疫情關閉了婚禮、捐贈活動、慶祝活動及餐館,還給運輸帶來了困難。這些限制導致當地市場魚類消費銳減。   此外,貿易商強調,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進口水產品的後果及安全措施,通過中緬邊境的水產品出口已停止。由於在中國發現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進口限制,緬甸漁業出口出現下滑。中國是緬甸水產品的第二大買家,在2019-20財年的8.5億美元水產品出口總額中,中國占2.54億美元。目前,由於緬甸新冠肺炎疫情激增,中方關閉了邊境地區。漁業只依靠海運貿易。

A:從2018年社會政治危機開始,美國暫停與中美洲和多米尼加共和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稱DR-Cafta)欲使Ortega政權尊重該國民主的建立。 三年後,8月6日美國參議院最近批准的重生法案,得到了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支持,預計不會在眾議院受到阻礙,將在美國總統批准後成為法律。重生法旨在加強尼加拉瓜對選舉改革條件遵守的法案,被稱為Renacer法,希望向該政權施壓,實現自由和透明的選舉。 雖然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種中止「幾乎不可能發生」。然而萬一實現,後果將是災難性的,尤其是對於製造業衝擊甚深。僅在自由貿易區部門,就有超過 10 萬個工作面臨危機。該國每年對美國出口中獲得約 30 億美元,學者認為中止條約不會迫使政權依照民主規範行事。 尼加拉瓜暫停Cafta不意味失去該市場,僅停止它給予尼加拉瓜出口到美國市場的產品的稅收優惠和配額。換句話說,即回到現狀,美國將對尼加拉瓜產品施加關稅壁壘。首先,因為他們將失去 DR-Cafta 分配的配額,不得不與市場上的其他人競爭;此外,由於必須支付正常關稅,價格上漲將他們將失去競爭力。當地產品在該市場失去競爭力將影響大約 30 億美元的出口收入,即傳統產品和自由區產品每年向美國市場銷售產生的平均金額。 超過 10萬個工作將面臨風險,受影響最大的部門將是製造業和工業自由貿易區,該區有很高比例的美資公司受DR-Cafta 提供的稅收優惠吸引而在該國落戶。 暫停可能會危及這些公司的運營及其就業機會。根據尼加拉瓜央行(BCN)統計,2021 年 4 月有 189 家公司在自由區運營,創造了120,110個直接工作崗位,其中包括外包服務公司約7千個工作機會。 經濟學家 Maykell Marenco 指出,由於美國是其主要商業夥伴,佔該國總出口的60%以上。出口到美國最多的產品包括咖啡、黃金、煙草、牛肉,以及在自由區制度下運營的紡織品等。另一個影響是尼加拉瓜從美國進口的產品價格將上漲,主要產品包括:工業機械、石油及其衍生物、消費品、運輸設備等。 找到其他市場並不容易,儘管暫停DR-Cafta並不會使美國市場關閉,然而尼國當地產品缺乏競爭力,最終將使其退出競爭。建立目前的出口結構大約需時30年。換言之,失去像美國這樣的市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恢復的,尤其像尼加拉瓜這樣的國家就更不用說了。 Marenco表示,在 Cafta 生效前,2006年4月時,尼加拉瓜每年向美國出口的金額不到5億美元。14年後,達到了30億美元。中止該協議的另一個影響是美國資本的投資流動及合作將受到影響,自 2018 年 4 月社會政治危機開始以來,合作已持續下降。 專家強調,儘管當時桑定政權反對尼加拉瓜批准 Cafta,但該協議簽署實為一巨大勝利。尼加拉瓜甚至是受益最大的國家,因為它是該地區唯一對美國有貿易順差的國家。據 Marenco 稱,有幾項研究表明,這類型的經濟制裁幾乎沒有效果,且在短期內效果更差。由於受影響的人「沒有像傳統公司那樣,有預算限制的收入來源。」他以古巴為例,說明這些類型的制裁往往無效,且人民受到的影響最大。

A:為因應氣候變化,電動車和清潔能源革命勢在必行,但相關的基礎建設和投資卻無法跟上迫切的產業需求。原因如下: 一、即使在先進國家,電網及電力系統老化,完全未準備好應付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所帶來之衝擊。此一問題並非無解,但必須盡快處理才能讓能源革命成真。 二、電池供應困境: 電池製造材料包含昂貴且稀有的稀土金屬礦物,尤其是鈷和鋰。這兩種稀土礦物之全球供應鏈關係非常棘手,而採礦作業亦可能造成環境汙染的外部效果。 能源革命對稀土金屬的依賴只會加劇,而中國控制這些資源90%市場,在供應鏈中占有主導地位,且已表態不惜利用此一地位左右全球政治走向,國際強權若不小心應對,可能會導致一場新的清潔能源戰爭。 根據美國銀行全球研究的一份報告,全球電動車的電池供應在2025年前可能斷絕,原因即在於各國並未確實因應大量採用電動車而導致之電池需求激增。疫情後各國政府在復甦政策和刺激景氣套案中,紛紛提出採用電動車的獎勵措施和必要性,而民營企業則進一步加強環境、社會和治理(ESG)之投資原則,似乎正加緊棄用內燃機之腳步。報告指出若依據已宣布之計畫估算,2030年前電動車電池的利用率將達到121%,意味的在未來2-3年間資本支出將大量湧現。

A:拜登總統上周簽署行政令,將推動在2030年讓國家新售的汽車及輕型卡車,電動車及混合動力車占比達50%,車廠雖表示達標有望,但先決條件是國會願斥資千百億元建造全國充電站系統,另提供稅負優惠給消費者;此外,消費者因電動車預付款高、能跑哩程有限等問題,不見得想買,都是政府要克服的難題。 華爾街日報(WSJ)8日報導,拜登5日簽署的命令並沒有法律約束力;車廠雖表示有意相挺,但障礙實多。電動車目前占全國自動車銷售僅約3%,反應出頭期款高、車輛續航力有限等問題,讓消費者心生疑慮。 自動車銷售數據分析機構Edmunds分析師潔西卡‧考得威(Jessica Caldwell)便認為,消費者接受度應是電動車前途最大障礙;要有種種動機,才能讓民眾心甘情願把燃油車換成電動車。 支持拜登構想的人也承認任務艱鉅,但仍堅稱可克服;稅負優惠可以彌補汽油車與電動車之間的價差;而且買了電動車,燃料及維修費用都比汽、柴油車來得省,開起來更舒服。 擴大全國充電站也被視為關鍵,紓解消費者對電動車續航力的疑慮,不會擔心車子在路上電力用光而拋錨。 要解決這些問題,還必須解決一長串既得利益者的問題,由汽車業、政黨、工會、環保界、規管機構及地方政府都名列其中。 前通用(GM)公司執行長伯恩斯(Larry Burns)指出,由燃油車轉型為電動車,工程極為複雜龐大,真要有集體意志才能落實,不過汽車業在政府及國際競爭驅策下,已準備好轉型。 拜登視此一轉型為對抗氣候變遷的大政方針;汽車業是美國排放溫室氣體的最大來源,占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此外中國已成為電池及電動車的世界領袖,對美國製造業構成長期威脅。 https://www.worldjournal.com/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