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21年截至6月臺巴貿易總額3.79億美元,與同期相比成長53.64%;2020年巴國為我第49大貿易夥伴。 我國與巴基斯坦貿易總額自2015年6.52億美元,降至2020年5.24億美元,主要是因2019年美中貿易摩擦及2020年全球疫情影響所致。我對巴國主要出口為熱軋、冷軋鐵及紡織原料,進口石油煉製品、成衣等。
A:2021年截至6月臺不貿易總額8.01萬美元,與同期相比衰退22.27%;2020年不丹為我第212大貿易夥伴。 我國與不丹之貿易總額不高,皆在100萬美元以下,主要出口產品為儲存裝置及電話機。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8月11日報導,「全球主權財富基金資料平臺」(Global SWF)研究全球主權財富基金於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間,以及2021年3月後的投資活動,若依投資額計算,全球主權財富基金在疫情暴發後於各國國內市場的投資為41%,高於疫情前的22%,投資幾乎翻倍。 該平臺董事經理洛佩茲(Diego Lopez)指出,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基金把資金投入各自國家的航空公司,包括卡達航空(Qatar Airways)、俄羅斯航空(Aeroflot)和馬來西亞航空(Malaysia Airlines),新加坡的淡馬錫控股去年亦抑注150億星元支持新加坡航空公司(SIA)。 由於全球股票和債券上漲,主權財富基金和公共養老金的資產管理規模達到歷來新高,全球國有投資者在7月底的投資規模超過30兆美元(40兆星元)。其中主權財富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達到10兆美元,高於去年的9.1兆美元,主要是由「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GIC) 」和「淡馬錫控股」所帶動。根據該平臺的估算,GIC的資產管理規模成長37.5%,淡馬錫的資產總額則上漲24.5%。全球各地的公共養老金的表現也強勁,總資產規模從去年底的19.8兆美元,增長到20兆美元。預計2030年,全球國有投資者的資產規模會成長到50兆美元。 報告亦顯示,7月是主權財富基金本年來最活躍的月份,共有84項交易,投資總值213億美元。GIC為最活躍的基金,共有13項交易其總值為34億美元;淡馬錫以17項交易和23億美元排在第三位。7月最大規模的交易是印度電商Flipkart融資36億美元,GIC是投資者之一。此外,資產管理公司Brookfield向安大略教師養老金計畫(OTPP)、淡馬錫、加拿大公共部門養老金投資委員會(PSP)和安大略省投資管理公司(IMCO)融資70億美元,設立影響力基金,減少碳足跡。 報告也指出,各基金繼續在全球各地拓展足跡,淡馬錫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和中國深圳設立辦事處。私人借貸領域也繼續增長,例如GIC擴大在倫敦和紐約的信貸團隊。
A: 依據KPMG集團旗下畢馬威財務諮詢公司本(2021)年8月10日發佈的報告指出,全球金融科技投資交易活動本年上半年創新高,共有2,456項,投資額從去年下半年的870億美元(約1,181億星元)增加到980億美元。新加坡上半年共有72項交易達三年來最高,但投資額從9億3,000萬美元減少至6億1,400萬美元。電子付款業者Matchmove集資1億美元,是新加坡第二季最大的一項交易。 2021年上半年,亞太地區的金融科技投資和交易活動穩定反彈。交易量和交易額雖低於2018年上半年的記錄,但在缺乏巨額交易的情況下,交易活動增加是市場回溫的信號。全球市場上半年規模最大的兩項交易為倫敦交易所集團以148億美元收購金融資料科技公司路孚特(Refinitiv),以及免傭金交易平臺羅賓漢(Robinhood)集資34億美元。新加坡交易規模縮減,部分原因是企業及其風險投資部門提供的融资减少不再參與一些大公司的大型融資。但近期美國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ies)爆炸性成長,將可能有助推動星國金融科技領域的估值。 叫車和外送平臺公司Grab於4月宣佈計劃和美國特殊目的收購公司Altimeter Growth Corp合併,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這項規模達400億美元的交易一旦在下半年敲定,相信能為本年的新加坡金融科技投資市場創造佳績。而總部位於印尼的Gojek在上半年籌集3億美元,並宣佈與電子商務平臺Tokopedia以180億美元合併,成立GoTo集團。 畢馬威國際金融科技全球聯合主管合夥人安東尼·拉頓克勞(Anton Ruddenklau)表示,金融科技是目前非常熱門的投資領域,下半年預計將出現更多整合,特別是在成熟的金融科技領域。東南亞的投資交易都和平臺有關,包括普惠金融、永續發展、電子商務,以及有效的融資管道等。
A:「德國製造」是世界各地極受歡迎的品牌,然而,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德國的出口較預期困難;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Institut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IW)的數據,德國用於生產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產品之出口量長期呈現停滯或下滑現象。 2000年代末,來自德國的太陽能組件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歡迎,聯邦政府提供高額補助資金,太陽能產業蓬勃發展,一度為德國帶來成功,但德國太陽能產業卻仍不敵來自中國的低價競爭優勢,因中國政府高額的補貼金額,使中國業者能以更低價格提供太陽能組件;2010年至2019年間,德國太陽能組件出口下滑超過70%,製造商相繼破產或將其專業技能出售到國外。 就用於太陽能系統的變流器而言,德國自2010年代初以來,出口量沒有變化,但中國出口大幅成長,目前中國出口量是德國的三倍;風力渦輪機方面,德國在2019年雖僅次於丹麥,為第二大出口國,出口量也為中國的兩倍,但中國僅在2015年至2019年間的出口量就成長超過三倍,而此期間德國出口則略有下降,因此預計中期內將超越德國;用於生產氫氣的電解裝置,德國多年來的出口也不斷減少,而中國自2000年以來則成長兩倍,惟並非出口到德國和歐洲地區。 究其原因,根據德國經濟研究院的分析,在於許多產品技術門檻太低,容易複製,因而得以讓中國此等國家製造,而德國儘管具高科技能力,但生產成本較高,德國經濟研究院Jürgen Matthes表示,只有創新度及復雜度高、難以標準化的技術,德國製造商才能握有長期優勢,因此建議德國政府在氣候政策驅動的資助計劃中,著重於真正具長期優勢的領域,如發展機械工程和電機產業中的氣候保護產品,將具競爭力。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8月10日報導,聯合國之政府氣候變遷問題小組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新出爐報告顯示,全球氣溫上升速度較預期快,呼籲歐洲各國官員攜手立刻採取行動,共同對抗氣候變遷。已在丹麥施行兩年的氣候法、氣候行動計劃和氣候政策協議,外加一場歷史性的疫情,似乎使大多數人認為丹麥雄心勃勃的丹麥氣候目標,2030年的碳排放量將在較1990年的基礎减少百分之 70% , 是不切實際的。 然而, 一份由哥本哈根大學政治學教授Kasper Møller Hansen為丹麥貝林時報設計於2019年新政府上任積極進行氣候協議初期時的問卷調查,在今年暑假前再次向1.111名成年民眾進行調查, 報告令人驚訝顯示, 今年將近69%之回應仍然大力支持丹麥的氣候目標,與2019年之70%數據相近。 H教授對此指出: “丹麥人之氣候意識一直存在,是可圈可點的。" 上述各項挑戰並沒有讓丹麥人放鬆對丹麥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的支持。 渠認為IPPC 報告不適用於丹麥, 聯合國此份報告可以加強確認丹麥精英們已經具有氣候意識的論點,但對於普通丹麥人來說,日前經歷的具體事件如森林大火和大洪水的結合,再加上暴風雨等事件,有助於塑造渠等對氣候意識之重視。 儘管有70%對H教授所提出之問卷回答支持,但仍有56% 的民眾認為紅藍兩黨之氣候政策目標過高或相對不切實際,而只有三分之一 認為在 2030 年達到 70% 是可實現的,這也與 2019 年的數據相同。 氣候、能源部長 Dan Jørgensen 對議會氣候政策的“廣泛支持感到非常高興”,但同時也很清楚大多數丹麥人對其是否實現仍持懷疑態度。丹麥人非常務實和理想化,可以看到 減少70%的碳排量是非常雄心勃勃的,不是輕易可達成,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支持。 ” 渠補充說:“這讓人在氣候辯論浪潮中感到樂觀。” 保守黨氣候報告員 Mona Juul 指出: 丹麥人仍持懷疑可能還與一個事實有關:民眾還沒有看到政府將如何達到 70% 的總體規劃或方向,因為達成一致目標比如何達標更容易。 談到具體的解決方案,丹麥人尤其信任新技術和改變生活方式的應該能解決氣候危機。 2021 年,77% 的受訪者同意或部分同意新技術應該能解決氣候危機,而 75% 的受訪者認為改變生活方式是應對氣候危機的答案。仍然只有少數人認為氣候危機被高估了,只有 28% 的民眾同意這一說法,而 63% 的民眾不同意。 在能否同時創造經濟增長和拯救氣候的問題上,出現了小幅成長,今年66% 的民眾同意,而 2019 年則為 60%,而仍然有 16-17% 不同意,將近四分之一不知道。 最大的進展在於是否需要降低經濟增長以拯救氣候的問題。 2019 年,41% 的民眾同意或部分同意需要為氣候而放緩增長,而 34% 不同意;今年此數據幾乎互換, 44% 的民眾不同意,而 32% 同意。
A:中國財政部關稅司頃發布消息稱,將自8月1日起落實撤銷23項鋼鐵產品13%出口退稅的政策,並聲明具體的執行時間,係根據出口貨物報關清單上註明的出口日期界定。 中國政府針對鉻鐵和高純生鐵,分別徵收40%及20%的出口稅率,而在8月1日新政策落實之前,中國政府都提供這類鋼鐵產品13%的出口退稅。如此一來,向中國購買這類鋼鐵產品的馬國鋼鐵進口商,實際上只需繳付27%及7%的出口稅購買中國的鋼材產品。隨著中國於8月1日撤銷13%出口退稅政策,無疑將直接影響馬國鋼鐵進口商的成本。 中國政府於本年迄今,已第二次調整鋼鐵產品關稅措施和撤銷部分鋼鐵產品出口退稅,第一次係於5月1日,當時保留以上23種高附加值鋼鐵產品的出口退稅,而本次則全部取消。 馬國鋼材五金商會會長黃明強表示,中國本次撤銷鋼鐵出口退稅措施,甫於上個月28日宣布,8月1日就落實,前後不足4天開始執行。就算馬國鋼鐵進口商早在上個月已下單,只要鋼鐵產品還未離開中國港口,都須依據這項新措施來繳付全額的出口稅,未能來得及享有13%的出口退稅。換句話說,清單中的23項鋼鐵產品的成本價格相對比之前的價格增加了13%。中國政府撤銷鋼鐵產品出口退稅措施,在公告中強調是為了推動鋼鐵產業轉型升級,該措施主要以滿足內需,不以出口為導向的新發展格局,去調整鋼鐵出口措施。 目前中國為全球最大鋼鐵生產國,鋼鐵需求強勁並日益增長,中國政府有意壓減鋼鐵產量出口,讓中國國內降低能源消耗和減低碳排放,達到「碳達峰、碳中和」減少環境污染的成效。 馬國從中國進口許多鋼鐵產品,如工字鋼、H型鋼、無縫套管、扁鋼及不銹鋼等其他鋼鐵相關產品,一般上都是供應給建築與工業用途。由於以往中國政府提供鋼鐵出口退稅,馬國進口中國鋼鐵產品價格遠較其他國家的鋼鐵來得便宜。馬國自中國進口大部分鋼鐵產品,但也有部分鋼鐵產品是從土耳其及韓國進口。本次中國政府撤銷鋼鐵出口退稅,加上全球鋼鐵產品需求量高,預料其他國家也會趁機調高鋼鐵出口價格,屆時馬國鋼材進口商將面對另一波鋼鐵產品價格攀升的窘況。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Department of Statistics)發布之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6月份工業生產指數較2020年同期僅成長1.4% (其中礦業成長10.3%,製造業下跌0.2%,電力下跌4.8%),較市場預測之萎縮1%為優。製造業產能增加之領域包括石油、化學、橡膠暨塑膠製品成長19%、電子與電機產品成長8.4%、紡織成衣、皮革產品暨鞋類下跌14.5%。 2021年6月份之工業生產指數較上(5)月份成長1.6%;其中製造業指數成長5.4%,礦業指數下跌6.4%,電力指數則下跌12.3%。 馬國經濟學者指出,礦業指數擴長10.3%,帶動馬國2021年6月份工業生產指數成長1.4%,使製造業得以逐步復甦,帶動經濟成長。另出口導向型工業帶動製造業長8.7%,而國內導向型工業則下跌20.8%。惟在7月全面封鎖及加強行動管制令下,預期7月生產活動將陷頹勢至第三季初。 累計馬國2021年1至6月份,工業生產指數較2020年同期成長12.4%,其中製造業指數成長15.7%,礦業指數成長4.5%,電力指數則成長4%。 另一方面,馬國6月份製造業銷售額成長6.5%至1,244億馬幣(約294.3億美元);主要成長動力來自石油、化學、橡膠暨塑膠製品成長(41.6%)、食品、飲料及菸草(9%)、紡織成衣、皮革產品暨鞋類(3.6%)以及電子與電機產品(2.2%)。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馬來西亞零售調查機構(Retail Group Malaysia,簡稱RGM)頃發布銷息稱,該機構上(2020)年預估至少5萬1,000家零售商店將因新冠疫情封鎖期間而停業。目前在前述估計中,已有約70%至80%或4萬餘家倒閉。預計在部分州屬,如雪蘭莪州、吉隆坡和柔佛州過渡至國家復甦計畫第二階段後,將會有更多零售商店陸續關閉。 經歷行動管制令3.0(MCO 3.0)、全面封鎖至國家復甦計畫第一階段,馬國主要城市特別是吉隆坡、新山、檳城的購物中心的購物流量銳減95%;以食品雜貨為主的小型商店的購物流量則維持不變。巴生河流域商埸的購物流量下跌約50%,主因商埸的底層有餐飲店、小型市場、便利店、手機配件及五金店等承租。 雪蘭莪州和吉隆坡占馬國零售總額之60%,因此儘快讓巴生河流域購物中心復業至關重要。禁止跨州亦讓位於雲頂高原和金馬崙高原的零售業因缺乏來自巴生河流域的遊客而無法復甦。置於依賴外國遊客,特別是新加坡遊客的零售業,諸如馬六甲市和新山的購物中心所受的衝擊長達一年半。吉隆坡中央藝術坊和茨廠街亦因全面封鎖措施致無外國遊客入境,受到嚴重衝擊。受到嚴重影響且須更長時間復甦的五種商店為娛樂相關場所(諸如電影院、電玩中心)、休閒消遣場所(諸如兒童遊樂中心、主題公園)、酒吧和夜店、機場和公車總站的商店及精品店等。 該機構表示,自 2021 年 5 月起馬國政府實施一系列新的封鎖措施後,零售業重燃復甦念頭已暫時熄滅。由於馬國新冠疫情 發展的不確定性和封鎖限制,目前馬國零售商協會(MRA)與馬國零售連鎖協會(MRCA)皆無法做出新的預測。 受新冠疫情衝擊,致消費信心低迷,馬國百貨公司、超市和大賣場等銷售萎縮,拖累整體零售業表現。本(2021)年第一季零售業衰退9.9%,表現略優於3月原先預期之衰退13.4%,亦較2020年同期萎縮11.4%稍微改善。估計本年第二季零售業仍將持續挫跌約30%。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緬甸中央銀行 (CBM) 於 8 月 2 日公布有關當地私人銀行聘請外籍人士之規定,指令號為 MaBaBaa/MP/FIR/Bank Si Sit/1 (4/2021),該指令自發布之日起生效。根據該指令,當地私人銀行須遵守下列事項: 聘請外籍人士需要 CBM 的事先批准:銀行應提前 30 天向 CBM 進行申請,並取得批准。該指令已規範需提交的文件清單,包括外籍員工的簡歷、學歷及職業經歷等。銀行須提交一份保證書,證明外籍員工未參與洗錢與恐怖融資活動。外籍員工的居留許可 (Stay Permit) 與簽證 (Visa) 推薦函應按照 2019 年 4 月 10 日 CBM 第MaBaBaa/Bank Si Sit/1 (8/2019) 號指令規定的程序。 提交現有外籍員工的信息:銀行須在指令發布之日起 30 天內向 CBM 提交當前聘請的外籍員工的相關信息。 主席或副主席不得由外國人擔任:銀行不得任命外國人擔任主席、副主席職務。 部門主管 (Head of Department) 的任命:據指令,外籍部門主管總數不得超過銀行部門總數的50%。 此外,若部門主管為外國人,部門副主管應為緬甸人。 外籍員工人數限制:大型銀行 (市佔率高於 5%) 的外籍員工人數不得超過 25 人、中型銀行 (市佔率 1%-5%) 不得超過 15 人、小型銀行 (市佔率低於 1%) 不得超過 8 人。若銀行目前的外籍員工人數超過該指令規定的限制,須在指令發布之日起 30 天內向 CBM 提交縮減人員的計畫。 知識共享:外籍員工須對當地員工進行專業培訓。銀行須制定外籍員工與當地員工之間知識共享的培訓計畫。 外籍工人出國旅行的限制:若外籍員工因家庭或商務事宜需要出國,銀行須通知CBM,出國期限不得超過 3 個月,但特殊情況須取得 CBM 的批准。外籍員工返回後,銀行亦須通知 CBM。 任命外籍人士加入銀行董事會:根據銀行的股權 (Equity Participation) 情況,任命外籍員工進入銀行董事會需要 CBM 的批准。 聘用期限:外籍員工的聘期為 3 年,包括試用期。 在期限屆滿時,若銀行擬繼續僱用該外籍員工,則須向 CBM 申請延期,須提交的文件包括:(a) 銀行對擬聘外籍員工的績效評估,(b) 銀行與該員工繼續合作的計畫。聘期最多可延長 2 年。 終止聘用外籍員工:外籍員工若有違法行為,銀行應向 CBM 報告並終止聘用。 該指令已規定針對違規行為的制裁。 有關指令的詳細事項,請參見:https://www.cbm.gov.mm/sites/default/files/website_version.pdf (緬甸原文)。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的統計,在2020-21財年的過去7個月(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對越南的出口值逾1.5億美元,而進口值僅為2,500萬美元。緬甸與越南之間的貿易額在本財年達到了3.75億美元。緬甸向越南出口的產品有賤金屬(base metal)、豆類、食米、碎米、橡膠、香煙、成衣、玉米、煙草等產品,進口電氣設備及儀器、運輸設備、塑料、機械器具、紙張、紙板、化肥、藥品、棉織物、人造及合成織物、機織物、棉織物、化學元素及化合物、乳製品以及其他產品。與越南的雙邊貿易逐年增長,但全球疫情影響了貿易。越南被列為緬甸第8大貿易夥伴,根據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發布的統計,截至2021年6月,越南的投資額估計為22.24億美元。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商務部的統計顯示,在2020-21財年的近10個月裡,木姐邊境貿易額較去年減少12%。隨著緬甸COVID-19感染病例的激增,從7月8日起,包括木姐等緬甸與中國間的邊境站貿易完全停止。當前財年2020-21年10月1日至7月23日期間,受政治不穩定及COVID-19疫情失控的影響,中緬木姐邊境貿易額降至35.4億美元的低點,較上年同期的40.3億美元大幅下降。截至2021年7月23日,緬甸通過木姐邊境對中國的出口值為24.2億美元,而進口值為11.2億美元,進出口均呈下滑。 3月30日,由於新冠肺炎病例,木姐及Kyalgaung地區之間的主要邊境站Man Wein暫停通行。由於Man Wein檢查站的關閉,食米、碎米、各種豆類、水產品、洋蔥、辣椒等出口商品必須通過Kyinsankyawt檢查站運往中國。在對木姐105英里貿易區的工作人員進行COVID-19檢測後,中國關閉了所有邊境站。畹町、Kyinsankyawt及Pangsan (Kyukok)邊境站所於7月8日突然停止。為控制新冠肺炎病毒在邊境的傳播,中國禁止邊境通行,導致農業投入、水泥及醫療器械價格上漲。稍早中國採行司機替換計畫,這些司機每3天接受1次測試。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Bayintnaung的經紀統計,黑豆的價格仍保持上升趨勢,特殊品質(SQ)的價格更創下每噸152.1萬緬幣的歷史新高。黑豆的價格在兩週內每噸上漲3萬緬幣。2021年7月下旬,以良好平均品質(FAQ)的價格,每噸僅賣出126萬緬幣。8月9日,黑豆的FAQ/RC價格為每噸129.1萬緬幣,SQ/RC價格為每噸152.1萬緬幣。出口商表示,在新冠肺炎危機期間,印度播種面積減少,部分倉庫及批發中心關閉,預計豆類價格將維持在高位。曼德勒商品倉庫的交易員表示,隨著印度豆類進口政策的改變,黑豆在國內市場的價格將保持強勁。國內豆類市場主要受市場供需影響。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緬甸通過邊境站向中國出口的農產品也突然停止,導致綠豆、芝麻、花生價格下滑。儘管如此,由於印度的強勁需求,黑豆及木豆的價格仍然居高不下。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截至7月23日,緬甸向外國運送了逾51萬噸黑豆,創造了3.9億美元的收入。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8月9日,聯邦商務部長Pwint San博士在視訊協調會上表示,商務部正在持續監控產品價格,以防止市場出現短缺及價格欺詐,讓消費者在 COVID-19 爆發期間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基本食品。有關部會負責人及業者應討論政府在食品分配,及防止糧價高漲的作法。副部長Nyunt Aung、其他部會官員、仰光、曼德勒及奈比都發展委員會成員等,則分別說明所轄工作計畫。 中午,聯邦部長主持依據與印度之備忘錄出口綠豆及木豆的協調會議。在會議期間,部長表示,印度與緬甸於2021年6月18日簽署關於出口綠豆及木豆的雙邊備忘錄,此外,並討論當地的生產率、市場情況、出口商的優點及缺點、設置豆類出口聯合監督委員會、制定除政府間協議外之綠豆及木豆系統出口計畫,以達成每年定額的豆類出口噸數。他還強調,考慮到緬甸的豆類種植面積、生產率及過剩率,須增加出口量,並計畫打入印度以外的國際市場。 聯邦農業、畜牧及灌溉部長 Tin Htut Oo討論透過與印度的政府間協議,提供緬甸豆農的5年穩定市場、農民遵循GAP的計畫、分發適當的幼苗及現代技術、簽發植物檢疫證書(PC),以及向印度出口豆類的其他合作。
A:2020年中國大陸為我第1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額達1,660.28億美元,占我總貿易額 26.31%;我對中國大陸出口達1,024.50億美元,占我總出口29.68%,為我第1大出口市場;我自中國大陸進口達635.78億美元,占我總進口22.24%,為我第1大進口來源。 我出口中國大陸以積體電路、液晶裝置、錄音或錄製其他現象之媒體等為大宗;自中國大陸進口積體電路、電話機、機器零附件等。
A:2020年澳門為我第85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額達9,700萬美元;我對澳門出口達9,200萬美元,為我第65大出口市場;我自澳門進口達500萬美元,為我第123大進口來源。澳門主要經濟以觀光博彩業等服務業為主,而製造業以供應內需及旅客市場的中小型輕工業為主。 我對澳門出口以電線、電纜、二極體、電晶體光纖及光纖束等為大宗;自澳門進口主要為銅箔、鐵屬廢料及碎屑、烘製食品等。
A:2020年香港為我第4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額達502.04億美元,占我總貿易額 7.96%;我對香港出口達489.91億美元,占我總出口14.19%,為我第3大出口市場;我自香港進口達12.13億美元,占我總進口0.42%,為我第27大進口來源。 香港是亞洲主要轉口港之一,亦為我出口至中國大陸重要轉口港,我出口至港貨品以半導體、記憶體及相關電子電機零組件居多;自港進口則為貴金屬及珠寶等為主。
A:蒙古國為內陸國,礦產資源豐富,境內已發現礦產資源80多種,6,000多個礦床,蘊藏量約500億噸以上。 2020年蒙古是台灣第121大貿易夥伴,臺蒙貿易總額2,343萬美元,較2019年之2,947萬美元,減少20.5%。蒙古擁有豐富的農、牧、礦等天然資源,但輕工業基礎較薄弱,民生必需品、食品、消費性用品多依賴進口。
A:石油工業為伊拉克之主要收入,該國為臺灣第42大貿易夥伴,,而我自伊拉克主要進口項目為石油原油,係我第33大進口來源國。
A:約旦地處歐、亞、非交通要道,區位優勢明顯,約旦透過多、雙邊貿易協定,更易融入區域經濟圈,與美、歐盟、加拿大、新加坡及泛阿拉伯地區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與優惠貿易協議,約旦市場雖小,惟其政經環境與周邊國家梘較,堪稱穏定,我國業者倘能妥善利用其轉可功能,當有利於產品之拓銷至周邊國家市場。我對約旦雙邊貿易長期享有順差,自2016年至2020年間,除2017年我國與約旦貿易總額有正成長以外,其餘年間均為負成長,2020年甚至跌幅達17%,貿易額為3億696萬美元,出口下滑18%,金額為2億4,707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