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綜合美媒及美國勞工部報告,美國勞工部8月12日公布截至8月7日當週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為37.5萬,較前一週38.7萬申請人數減少1.2萬,申請人數連3週下降,符合經濟學者預期,顯示美國勞動市場正逐漸回復,美國已有許多州政府提前結束聯邦額外失業補助,亦有助民眾重返職場,減少失業金申請。 截至7月31日當週,連續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為286.6萬,相當投保就業保險勞工的失業率為2.1%,較前一週298萬人減少11.4萬,為去年3月中新冠疫情爆發以最低水準;目前申請各式失業補助計畫的總人數約為1,205.5萬,較前一週減少約92萬。 另美國勞工部8月9日公布本年6月「職缺與勞動力流動調查」報告,本年6月職缺創2000年以來高點達1,010萬,企業聘用人數僅增加至670萬,職缺與聘用人數差距顯示,商業活動解封,企業競相徵才,尤其在專業與商業服務、零售、餐旅服務等類別,業者正以調漲薪資、提供留任或招聘獎金吸引員工,部分雇主還降低新員工的資歷要求。
A: 據日本共同社新聞本(8)月12日報導稱,致力研發「空中飛行汽車」之日本企業SkyDrive公司表示,將加速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攜手合作,進行機體空氣動力特性之研究,並盼能在2025年大阪・關西世界博覽會展示研發成果。 上述日商SkyDrive公司的飛行研究,將運用JAXA在日本具備最大級別的飛行器風洞試驗設備,預定把機體螺旋槳置放在人造風中旋轉,藉此測試空氣流動方式等,以實現飛行的穩定性及靜音化。
A: 新加坡貿工部(MTI)本年8月11日發佈第二季經濟調查報告顯示,星國第二季取得的固定資產投資(Fixed Asset Investments,簡稱FAI)達36億星元,高於第一季的28億星元,以製造業的貢獻最大,占整體近七成。電子和生物醫藥製造業吸引最多固定資產投資分別為13億星元和6.03億星元。若按區域而言,美國投資者對固定資產投資貢獻最大,占59%。 新加坡第二季業務總開支(Total Business Expenditure,簡稱TBE)達14億星元,其中服務業貢獻最大,占58%;尤其總部暨專業服務和研究暨發展分別貢獻4.45億星元和2.27億星元。美國投資者對業務總開支貢獻最大,占36%。 報告指出,上述專案一旦全部落實,預計能為星國經濟帶來36億星元增值,以及創造逾5,900個就業機會。固定資產投資是指在實施專案的整段時期內所累積的資本投資,例如設施、器材和機械等,此係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衡量投資承諾的指標之一。儘管籠罩在疫情之下,新加坡去(2020)年取得172億星元固定資產投資,創10年來新高。 作為投資承諾另一項指標,業務總開支指的是企業在新加坡營運成本,主要由薪資與租金構成。不少跨國企業在本年持續擴大新加坡業務,包括電子和生物醫藥製造領域。例如法國製藥公司賽諾菲(Sanofi)於4月宣佈將在未來五年內投資逾6.3億星元設立亞洲首個疫苗生產中心,預計將帶來200個就業機會;美國半導體製造公司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於6月宣佈斥資40億美元(53億星元)興建新廠房,預計在2023年投產,將帶來1,000個就業機會。 華僑銀行經濟分析師林秀心指出,新加坡本年第二季固定資產投資年比成長九成,係因新加坡對外國投資和人才持續開放,以及政策制定迅速和對新冠疫情管理良好。
A: 新加坡貿工部(MTI)本年8月11日發佈第二季經濟調查報告顯示,星國第二季經濟擴張速度比第一季的+1.5%更快,年比成長為+14.7%,主因是去(2020)年同期實施「防疫阻斷措施」,加上外部需求驟降,比較基礎較低,但仍比前(2019)年疫情前同期低0.6%;若經季節性調整,環比萎縮1.8%,反轉第一季的擴張3.3%。 由於新加坡本年上半年經濟年比成長為+7.7%,優於預期,且新冠疫苗接種取得良好進展,目前疫情大致穩定,除非全球經濟出現重大挫折,預計下半年經濟在出口需求支撐下,將持續復甦,因此貿工部將全年經濟成長預估由原先的+4%-+6%上修至+6%-+7%。 報告指出,新加坡製造業本年第二季年比成長為+17.7%(低於初步預估的+18.5%),延續第一季+11.4%的成長趨勢。建築業年比成長為+106.2%,大幅扭轉第一季-23.2%跌勢;服務業亦年比成長為+10.3%,反轉第一季的-0.3%。建築業和服務業大幅反彈,帶動新加坡第二季經濟成長優於預期。 貿工部常任秘書林明亮表示,由於去年的比較基礎較低,本年建築及海事暨離岸工程業預計將復甦,但邊境管制所導致的勞動力短缺,可能影響工地和船廠活動。零售和餐飲等內需型行業因防疫措施放寬,消費者情緒和勞動市場條件改善,也將開始復甦。旅遊和航空業的復甦速度則將慢於預期,儘管新加坡國內邊境限制可能在下半年放寬,但更具傳染性的變種病毒傳播,旅遊需求預計仍維持低迷。 星展集團經濟分析師謝光威認為,製造業雖然依舊帶動新加坡經濟成長,但該行業第二季環比卻萎縮2.5%,顯示成長動能正放緩。儘管目前全球對高端電子零件需求強勁,半導體晶片短缺,或將限制電子業擴張的步調。但在全球經濟復甦保持堅韌的情況下,新加坡製造業將維持擴張,除了電子業之外,預計化工、精密工程以及交通工程業在未來數季的表現皆可保持強勁。 另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SG)發佈最新數據顯示,星國本年第二季非石油國內出口(NODX)優於預期,年比成長為+10.1%,增幅高於第一季的+9.7%,因此該局再度調整全年非石油國內出口成長預估,從+1%-+3%,上調至+7%-+8%。本年上半年非石油國內出口年比成長為+9.9%,電子和非電子出口則成長幅度分別為+15.3%和+8.4%。 新加坡本年第二季電子和非電子出口分別成長為+15.7%和+8.5%。電子出口已連續五季擴張,第二季增幅高於第一季的+14.8%,以個人電腦、積體電路及二極體暨電晶體貢獻最大;非電子出口增幅亦高第一季的+8.3%,以專屬機械、石油化工和基礎化工貢獻最大。若經季節性調整,第二季非石油國內出口環比跌幅為-4%;電子出口環比成長為+2%,非電子出口則環比下跌為-5.8%。 新加坡本年第二季對10大市場的非石油國內出口整體上揚,主要由中國(+39.6%)、香港(+35.5%)和臺灣(+27.7%)所帶動;對日本(-26.6%)、美國(-32%)和歐盟27國(-3.9%)出口則下跌。
A:日期: 110年8月6日 來源:澳洲金融評論報(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https://www.afr.com/policy/energy-and-climate/world-to-hit-temperature-tipping-point-10-years-faster-than-forecast-20210805-p58g7u 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 (The UN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s, IPCC) 公布關於氣候變遷最新報告顯示,全球暖化的速度比想像的要快,到 2030 年,氣溫將突破 1.5 攝氏氣候上升的臨界點(tipping point),比三年前的預估提前十年,並且未來 10 年內,全球氣溫上升至 1.5 攝氏以上的可能性超過 50%。所謂的「臨界點」是指氣候暖化的程度一旦超過「tipping point」,地球就會自行排放原本儲存(或溶解)在雨林、冰原和海水裡的暖化氣體,從而啟動一系列的加速暖化機制,此意味著災難性火災、洪水和乾旱等天然災害在未來將持續激增。 IPCC於2018 年的預測中顯示,氣候上升臨界點將在 2030 年至 2052 年之間突破,惟此次科學研究分析報告顯示,比2018年原先預估上升臨界點時間早了10年。該委員會將於今(2021)年11 月的聯合國格拉斯哥氣候峰會(Glasgow climate summit)上呼籲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能加大對全球經濟碳減排的力度。根據 2015 年的《巴黎協定》(2015 Paris Agreement),各國同意將全球氣溫變暖努力控制在低於 2 攝氏的範圍內,並努力控制不超過 1.5 攝氏的範圍內。在歐洲和美國連盟國要求到 2050 年實現淨零碳排的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澳洲總理莫里森將利用 IPCC 的調查結果,呼籲各國使用碳捕獲、藍氫和儲能等技術達到碳減排之效益。M總理認為,IPCC 修訂後的 1.5 攝氏時間表恐較難達成,不如讓各國立即採取行動減少碳排放量,才是當前要事。 IPCC 報告另建議,若全球碳排放量持續增加,全球就需要採用較尖端且可能成本較昂貴的的碳捕捉策略,例如是所謂的“直接空氣捕獲”(direct air capture),以便吸取二氧化碳。 澳洲能源暨碳排部長Angus Taylor今(2021)年7月時於義大利的 20 國環境部長會議上時表示,澳洲目前重點放在降低新技術和新興碳補捉技術的成本上,並期盡快將新低碳排放能源技術運用在商業需求上,這也是讓全球能廣泛採用、保持能源可負擔性和可靠性,並且在減少全球碳排同時實現強勁經濟增長之重要關鍵。渠並表示,若能將碳減排新技術實際運用,這將使全球都能受益並實現淨零碳排目標。澳洲天然氣和煤炭公司皆願意使用新碳減排技術及再生能源來達到淨零碳排目標IPCC 報告中詳細說明預估開發中經濟體(Developing country)碳排放量將迅速激增,這意味著即使已開發國家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仍需要一定程度的“負排放”(negative emissions)才能使總排放量達到期望降低的碳水平,並穩定氣候暖化效應。 IPCC 的報告長達近 4000 頁,針對近年來毀滅性自然災害激增後所作的研究報告,並集結 230 多名科學家所發表有關氣候變遷相關論點(自 2018 年版以來已審查了 1萬4,000 多篇科學論文),並探討因氣候變遷所導致的 2019-20 年澳洲森林大火、加州大火、北半球海水溫度上升及永凍層消失等環境災害。科學家普遍預測,一旦全球年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pre-industrial level)水平高出 1.5 攝氏,世界將出現氣候臨界點,導致更多熱浪、海平面上升、冰雪融化及乾旱威脅,全球糧食供應和經濟皆將受嚴重影響。 據科學家估計,目前全球氣溫上升已達臨界預測值(1.5攝氏度)之三分之二。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的數據,未來五年的平均氣溫將至少比工業化前水平高 1 攝氏,範圍在 0.9 攝氏度至 1.8 攝氏度之間。儘管許多已開發國家做出碳減排努力,惟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 2000 年至 2019 年間已上升 45% 以上。另且在《巴黎協定》中允許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 2030 年之前可持續增加碳排放量。 專家提醒,維持 1.5 攝氏的臨界值門檻,意味著推動中國、印度、印尼及巴西等國需於這十年減少碳排放,這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最終可能使今年11月的格拉斯哥會議談判無極而終。
A: 日期: 110年8月12日 來源: ACT Health衛生廳新聞稿 https://www.covid19.act.gov.au/news-articles/seven-day-lockdown-for-the-act 首都坎培拉州政府於今(12)日午間宣布,因新增一例Delta變種病毒確診病例,將自12日下午5點起實施維持7天的封城措施,並視未來疫情發展,再決定是否延長封城。 首都坎培拉已一年多無任何新增病例後,於今(12)日新增一例20歲Delta確診病例,因其未知感染源,且自8/8日至8/11日活動足跡遍佈坎培垃南北,有社區傳染之餘,係首都衛生廳(ACT Health)及州長Andrew Barr決定先實施封城7天措施,減少社區人口移動。 封城措施如下: 除必要工作者(essential worker如醫療工作人員及相關醫療照護人員、或必要企業工作人員)外,皆需待在家不得外出; 外出採買僅限採買必要民生物資或藥品等; 外出運動每日不得超過1小日時,僅限與另一人或家人共同外出運動; 餐廳僅能提供外帶服務; 12歲以上的居民,外出皆需強制戴上口罩; 非民生必需之零售商店皆關閉7天。 另新南威爾斯州因疫情嚴峻,疫情持續擴散,首都衛生廳已宣布,在首都鄰近隸屬新州地區(如:Queanbeyan, Bungendore, Yass, Gunning, Jerrabomberra, Captains Flat等地區)僅限必要工作者或醫療健康理由,方能進入首都坎培拉。其他新州或大雪梨地區需申請入境許可方能進入坎培拉。
A:馬來西亞東海岸經濟特區發展委員會(ECERDC)執行長Baidzawi Che Mat頃指出,儘管面臨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各項挑戰,然東海岸經濟特區(ECER)於本(2021)年上半年為彭亨州吸引95億馬幣(約22.5億美元)投資額,並已超越所制定的51億馬幣投資額目標,估計可為該州創造6,700個就業機會。 該委員會指出,透過與馬來西亞綠色科技公司 (MGTC)、馬來西亞工業研究暨規格局(SIRIM) 和亞洲智能技術卓越中心 (ACES) 的合作,它將把北根汽車工業園區 (Pekan Automotive Park) 定位為「綠色汽車工業園區」,預計將吸引對電動汽車 (EV) 製造的新投資。 與此同時,該委員會將繼續專注於透過農業和旅遊活動促進彭亨州的經濟增長,彭亨州政府已為 ECER Dairy Valley 項目確定了合適的土地,以提高該國鮮奶的自給自足40%水平。 該委員會亦將繼續努力推動 agrofood@ECER 措施,透過關注包括椰子和灌溉施肥作物(如辣椒和西紅柿)在內的農業部門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此外,該委員會透過賦能ECER和企業家ECER,通過提供培訓幫助中小微企業(MSME)轉向電子商務平台以維持其業務以及財務援助,繼續支持中小微企業(MSME)在新現實中生存. 彭亨仍處於東海岸經濟特區經濟增長的前沿,製造業的貢獻很大。該委員會致力於確保該州的經濟持續增長,以便隨著新的策略部門及其各自的價值鏈在整個東海岸經濟特區中繼續增長和演變,利益將溢出到其他州。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由於馬來西亞新冠疫情爆發導致晶片廠減產,日產(Nissan)汽車宣布其位於美國田納西州的一座大型工廠從下週一(8月16日)起將關閉兩週,預計將於8月30日恢復生產。 據外媒報導,日產汽車在美國當地的工廠占地600萬平方英尺,擁有6,700名勞工,生產六款日產車型,其中包括該公司在美國最暢銷的Rogue小型SUV。 這是自去(2020)年底晶片短缺開始影響全球汽車生產以來,美國規模如此大的汽車工廠中關門時間最長的一次。 市場分析師表示,日產汽車關閉如此大型的一家工廠兩週顯示,半導體短缺可能不會像很多汽車業高管所期盼那樣在今(2021)年晚些時候結束。 根據投資銀行瑞銀發布之報告顯示,馬國在新一波疫情下封城,大多數州屬的廠房只容許60%勞動力。隨著馬國政府疫苗接種的展開,未來數週可望提高至80%勞工可以上班,但過去數月生產已受到負面影響。 前述報告另稱,馬國有超過50家國際晶片商在當地設廠,包括恩智浦半導體、英飛凌及英特爾等,估計占全球組裝產能的13%。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據日本共同社新聞本(8)月11日報導稱,日本政府專家研討會議頃通過建築物去碳化的政策方針草案,聚焦規定新建住宅、小型樓房自2025年度起必須符合節能標準,目標設定在2030年前達成60%之新建獨棟住宅設置太陽能發電設備。 另外,日本政府預定在明(2022)年向國會提交相關「建築物節能法」修正法案,要求中型規模以上之新建樓房必須符合節能標準;並強調為實現2030年度日本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降低46%之挑戰性目標,將努力推動建築物的綠色節電功能。 目前日本太陽能發電設備普及政策,在新建的公營住宅及公用大樓已成標準配備,未來將進一步推廣實施。此外,民眾在修建自用住宅時,依照政府「都市低碳化促進法」規定,可享有低利貸款及稅率優惠,因此自2022年度起將被要求成為設置太陽能設備之適用對象。
A:馬來西亞內政部秘書長旺阿末達蘭頃宣布,馬國政府將於2021年10月重啟「我的第二家園」計畫(MM2H),新的申請將在完成所有法律相關程序後,交由移民局負責處理。 在衡量到安全及經濟方面的課題後,重新啟動的第二家園計畫將增設10項條件門檻較先前更高,以確保所吸引的申請人是真正有意居住在馬國且可為復甦馬國經濟帶來貢獻的人士。同時亦規定將第二家園計畫參與者及其家屬的人數限制在不超過馬國公民的1%。 馬國內政部保證,只有符合資格和未有犯罪記錄的參與者獲准參與前述計畫。該部將透過設定一個線上系統用作申請、處理及儲存參與者資料數據庫,以改善第二家園計畫的申請程序。 新增設10項條件門檻:(一)參與者一年內須身在馬國或在馬國定居至少累計90天;(二)參與者在國外收入須至少每月4萬馬幣(9,438美元),先前的條件為每月1萬馬幣(2,360美元);(三)參與者擁有至少100萬馬幣(約23萬5,960美元)的定期存款,且被允許提款最高50%的本金用作購買房地產、健康或孩子教育用途;(四)符合資格的申請者將被分為兩個類別,即35至49歲,以及50歲及以上人士;(五)長期居留證(pas lawatan sosial)從原有的10年改為5年,參與者可再申請延長5年,惟須符合申請條件;(六)須申報至少150萬馬幣(約35萬3,940美元)的流動資產;(七)證件收費從每年90馬幣提高至500馬幣(約118美元),且向主申請人徵收5,000馬幣(約1,180美元)和每名家屬徵收2,500馬幣(約590美元)的處理費;(八) 申請人及家屬的證件更新、更換主申請人、更換申請人及家屬國籍等,均須進行及透過安全過濾檢查;(九)所有申請人及家屬須提呈良好行為證書(Sijil Berkelakuan Baik)以及(十)馬國內政部將與旅遊、藝術及文化部(MOTAC)以及旅行社合作推廣大馬第二家園計畫。 自2002年至2019年推行之「大馬─我的第二家園」計畫(MM2H),迄今共吸引5萬7,478名外籍人士參與,其中中國大陸名列榜首,其他依序為日本、英國、孟加拉、韓國、新加坡、美國、澳洲、臺灣及印尼。透過簽證費、購置房地產、購置轎車、定期存款及每月家庭開銷,為馬國經濟創造118.9億馬幣(約28.06億美元)外匯收入。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新聞來源:韓國媒體(2021年8月10日) 1. 本(8)月上旬現代汽車集團和LG能源解決方案宣布,將在印尼卡拉旺産業園區合作建立電池工廠。2024年開始正式投入批量生産,年産10GWh規模,每年可生産15萬輛電動汽車所搭載的電池規模,工廠用地規模爲33萬平方公尺。現代與LG將各出資一半,各持50%股份,共投資11億美元。 2. 選擇印尼為生產據點原因:(1)印尼鎳儲量及開採量居世界第一;(2)印尼政積極培育電動汽車相關産業;(3)租稅與關稅減免;(4)人工便宜。
A:新聞來源:韓國媒體(2021年8月10日) 1. 針對上月歐盟宣布“Fit for 55”並將於2035年禁止銷售內燃機汽車,近日韓國汽車製造商協會(KAMA)發布新聞稿,歐盟對於內燃機汽車的銷售禁令將嚴重限制消費者的選擇與權益,以及汽車製造商開發非電動但省油汽車的能力。 2. 歐盟成員國如德國、法國和義大利亦表示反對“Fit for 55”計劃禁止銷售排放量較低的汽油混合動力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 3. KAMA表示,韓國對歐盟之汽車貿易呈現逆差,呼籲歐盟和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應給予韓國豁免。
A:新聞來源:韓國媒體(2021年8月10日) 1.本年8月10日浦項國際(POSCO INTERNATIONAL)宣布,自馬國國營能源企業“Petronas”獲得馬來西亞半島東部海域“PM524礦區”勘探經營權。位於馬來半島東部海域天然氣礦區之經濟性極高,為世界能源業界所關注。 2.浦項國際計劃年內與Petronas簽訂契約並進行爲期4年的PM524礦區勘探。浦項國際將持有80%股份,Petronas透過子公司持有20%股份。 3.除礦區勘探之外,浦項國際另將與Petronas共同開發環保能源技術,並將東南亞和澳大利亞作爲戰略地區,加快進軍新南向綠色能源市場。
A: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1年8月10日) 一、首任能源次長朴起永 1.為實現碳中和,應以清潔能源為本,重新設計以現有石化燃料為主的能源需求、供給和市場結構。 2.逐步擴大電網基礎設施、電力、天然氣、熱綜合管理系統、擴大分散式能源資源、改革市場體系。 3.透過再生能源、氫氣以及能源IT等數位主力產業的融合,創造新產業領域的產業生態,擴大投資。 二、通商交涉本部長呂翰九 1.支持全球多邊貿易體系並透過擴大自由貿易網絡來因應當前隱約乍現的保護主義。 2.韓國應超越過去強調妥協的貿易政策,轉向注重創造國家財富的貿易政策(a trade policy that focuses on building the nation’s wealth)。 3.積極在亞太地區建立新的多邊貿易體制上發揮主導作用,並將繼續積極檢視(actively review)加入CPTPP。
A:據越南統計總局之資料顯示,本(2021)年6月份越南進口金額約275億美元,較上(5)月份減少2.7%,並較去年同期增加33.5%。累計上半年越南進口金額約1,59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6.1%;其中越資企業之進口金額約559億美元,增加30.2%;外資企業之進口金額約1,032億美元,增加39.5%。上半年計有31項進口產品之金額逾10億美元,占進口總額之87.4%,包括:電子產品、電腦及其零件333億美元,增加22.9%;機械設備及其零件229億美元,增加37.3%;各種電話機及其零件89億美元,增加48.7%;布料73億美元,增加32.3%;塑料近61億美元,增加54.9%;鋼鐵57億美元,增加40.8%;一般金屬45億美元,增加59.9%;汽車45億美元,增加78.4%;塑膠產品40億美元,增加22%。 有關進口來源部份,中國大陸仍為越南最大之進口來源,進口金額為53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53%;其次為韓國252億美元,增加21.1%;自東協進口209億美元,增加47.7%;自日本進口106億美元,增加12.3%;自歐盟進口81億美元,增加16.3%;自美國進口77億美元,增加9.5%。 本年上半年貿易逆差約14.7億美元,其中越資企業逆差150.1億美元,而外資企業(含原油)則順差135.4億美元。
A:據越南統計總局統計資料顯示,本(2021)年6月份越南出口金額約265億美元,較上(5)月份增加1.2%,並較去年同期增加17.3%;其中越資企業之出口金額增加14.2%,外資企業之出口金額(含原油)增加18.6%。 本年上半年出口金額約1,576.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8.4%,其中越資企業之出口金額為408.9億美元,成長16.8%;外資企業之出口金額(含原油)為1,167.4億美元,成長33%。上半年計有25項出口產品之金額10億美元以上(其中有5項出口金額100億美元以上)包括:各種電話機與零件251億美元,成長14.2%;電子產品、電腦及其零件237億美元,成長22.1%;機械設備及其零件170億美元,成長63.4%;紡織成衣品152億美元,成長14.9%;鞋類104億美元,成長27.8%;木材及木製品81億美元,成長61.1%;交通運輸工具及其零件54億美元,成長42.8%。此外,上半年若干農水產品出口金額較去年同期增加,包括:水產品41億美元,增加12.5%;蔬果21億美元,增加17.7%;腰果17億美元,增加11.1%;橡膠11億美元,成長80%;木薯及其產品6.14億美元,增加30.5%;胡椒4.99億美元,成長40.5%;茶葉9,500萬美元,成長4.5%。此外,若干農產品出口金額減少,包括稻米16億美元,減少4.7%;咖啡15億美元,減少4.5%。 有關出口市場,本年上半年美國仍為越南最大出口市場,出口金額為44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2.6%;其次為中國,出口金額為244億美元,增加24%;歐盟193億美元,增加17.4%;東協138億美元,增加26%;韓國105億美元,成長14.7%;日本99億美元,成長6.9%。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在2020-21財年的近10個月裡,在邊境實施嚴控新冠肺炎病毒措施,以及貨櫃運輸成本增加的情況下,雖多數出口產品呈衰退,但農產出口飆升至41.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9.41 億美元。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貿易統計,2019-20財年同期,農產品出口逾32.49億美元。儘管在緬甸COVID-19疫情激增後,主要貿易夥伴中國關閉所有邊境,但農業出口仍大幅增長。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其他出口產品的國外需求,如農產品、漁業、畜牧業、礦產、林業、工業成品及其他產品。在出口領域,農業表現最好,佔全部出口的37%。 農業領域的主要出口產品是食米、碎米、豆類及玉米。水果蔬菜、芝麻、乾茶葉、糖等農產品也出口到其他國家。緬甸農產品主要出口到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孟加拉國、印度、印尼及斯里蘭卡。有時,由於全球需求不穩定,出口市場仍然不確定。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的統計,自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23日,來料加工(CMP)企業的原材料進口已下降的12.4億美元,較上財年同期的17.9億美元減少5.58億美元。由於歐盟市場需求下滑,在2020-21財年的過去8個月(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緬甸成衣出口與去年同期下降20%以上。與此同時,CMP企業的原材料進口也出現了下降。在本財年10月1日至5月28日期間,來料加工(CMP)系統製造的成衣出口總值為22億美元,較去年 2019-20 財年同期的 27 億美元大幅下降。 由於全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激增,所有CMP工廠在官方假期(7月17日至25日)暫時關閉。成衣業是推動出口的優先行業之一。貿易商強調,在西方國家的優惠貿易條件下,CMP成衣業發展前景看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物流可能受到干擾,目前仍無法恢復正常。緬甸的製造業主要集中在來料加工(CMP)基礎上生產的成衣及紡織品,並在一定程度上貢獻了緬甸的GDP。緬甸主要出口CMP成衣到日本及歐洲市場,以及韓國、中國及美國。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商務部統計顯示,2020-21財年緬泰貿易額總達33.6億美元。緬甸對泰國的出口達到32億美元,進口達到21億美元。與上一財年同期成長 3,300 萬美元。緬甸與鄰國泰國的邊境貿易主要通過7個邊境檢查站,即大其力、苗瓦低、丹老、高當、提基、Mawtaung及眉色等邊境檢查站進行。在緬泰邊境沿線的貿易點中,苗瓦底-美索路線是最重要的,約佔兩國貿易的70%。截至本財年7月23日,苗瓦底邊境檢查站的雙邊貿易額達到14.9億美元。 緬甸向泰國出口的主要是農畜產品,從泰國進口的主要是無酒精飲料、織物及紗線、摩托車及相關部件以及建築材料。泰國是緬甸第二大貿易夥伴及第三大外國投資者。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外交部長Wunna Maung Lwin於8月10日上午與中國大陸簽署2021年湄公-瀾滄合作在緬甸執行的專案(共22個項目)之資金轉移協議,除建立「生物安全3級實驗室」案外的其他21個項目合計610萬美元,包括非傳統安全、人力資本開發、動物疾病疫苗生產、文化、農業、自然災害保護、科學及技術、環境保護、林業、邊境貿易、旅遊及金融等領域。 該合作始於2017年,至2020年在緬甸共進行51案,總價值1,630萬美元。2014年,中國大陸在緬甸舉行的第17屆東協-中國峰會上提出湄公-瀾滄合作倡議,旨在加強合作,縮小湄公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可持續發展。湄公-瀾滄合作於2016年在柬埔寨、中國、寮國、緬甸、泰國及越南6個湄公-瀾滄國家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