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參考資料: The Guardian 日期:110年7月27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611/P200號(商情文號:第611號) 商情本文: 英國政府消息人士昨(26)日證實,造價230億英鎊、位於英格蘭西南部Somerset地區的欣克利角C站核電廠項目可能由於英國政府擬將中國廣核集團排除於核能建設之外的考量備受影響。雖尚未被官方證實,已有政府提案可終止廣核集團參與Suffolk郡和Essex郡的核電廠項目;因此相關人士認為此也可能影響其繼續參與欣克利角C站核電廠的開發。欣克利角C站核電廠(Hinkley Point C)項目計畫於2026年中期開始營運,屆時將可供應全國7%的電力;但若廣核集團因故退出,可能影響預期工程。 核電廠在2020年供應英國總電量超過17%的電力。核電支持者認為,核電廠在風力及太陽能不足時可扮演重要角色。英國境內已老化的核電廠則均將在2020年末關閉。法國EDF電力公司與廣核集團為目前唯一致力於開發英國新核能廠的開發商。出於安全考量,強生政府已下令將把中國華為電信從英國5G網絡科技界排除。英國政府正準備向議會提出,允許核電廠開發商可從電費帳單回收部分成本;因此若廣核集團仍參與其中,可能引發擔心中國方的國會議員大為反對。尚有人認為,法國EDF電力公司之開發項目可能在沒有中國的政治風險下,更易吸引其他大型投資者加入。 廣核集團參與英國核電發展最早可回溯至2015年;英國時任David Cameron首相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歡迎兩國之間的黃金時代之始。廣核集團目前擁有欣克利角C站核電廠約三分之一的股份,並擁有Sizewell C核電廠20%的開發股權,廣核集團於英格蘭Essex郡獨力設計開發的Bradwell B核電廠更已由英國監管機關批准。據英國The Times報導,政府正考慮購買Sizewell C核電廠的股權,以作為排除廣核集團的因應措施;此將改變政府遠離核能建設的長期慣例。被認為是支持廣核集團參與開發的英國前任財務部長Philip Hammond表示,中國實力為現實,若將中國資金排除在外可能增加民眾電費帳單費用及稅收。 Stop Sizewell C反核團體支持政府排除廣核集團,原因在於若EDF公司資金受阻,Sizewell C便不得繼續發展;該團體也指出,政府則自去年12月便與EDF公司正式談判Sizewell C核電廠,政府將獲得更大權力干預民事核電開發。
A:參考資料:The Guardian 日期:110年7月27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612/P200號(商情文號:第612號) 商情本文: 日本Nissan汽車於7月1日才宣布將在英國投資10億英鎊,以興建巨型電池工廠,目前更宣布將在其Sunderland汽車廠擴大徵才的計畫,估計將有400個職缺。此為Nissan汽車的EV36Zero總開發計畫,據稱可創造6000多個就業機會,其中項目包括由Nissan汽車與其電池供應商Envision AESC公司將合作興建之巨型電池工廠,以及電動車電池回收設施等等。此項投資亦獲英國政府承諾提供1億英鎊之資金支持,英國政府將Nissan汽車在英的投資視為英國脫歐後吸引投資的範例。Nissan汽車已在去(2020)年超越捷豹路虎(Jaguar Land Rover)成為英國最大汽車製造商。 電動車發展已為英國汽車業的重要關鍵,除Nissan汽車,Ford汽車、LG企業及Samsung企業也已與政府或地方當局針對興建巨型工廠進行初步討論。新創企業Britishvolt電池公司之投資案已獲批准,其目標為成為英國首家巨型電池工廠營運商;Britishvolt公司規劃改建位於Northumberland郡Blyth地區的老化燃煤廠。 今年5月,天然氣暨電力市場管制局(Ofgem)尚批准3億英鎊投資,以使境內超快速電動車充電站的數量可大增兩倍,進而加快英國朝向潔淨能源之轉型。
A:參考資料:BBC, The Guardian 日期:110年7月27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610/P200號(商情文號:第610號) 商情本文: 根據Zoopla房地產網站數據,英國6月平均房價創新高,漲至23萬700英鎊,比去(2020)年同期增加5.4%,更比2008年金融危機前之平均高30%。由於本年度上半年市場內銷售房屋數少25%,因此出現大幅年成長。房屋需求已為2017年至2019年期間之兩倍,許多民眾選擇搬離公寓,導致家庭住屋需求特高,進而導致兩種類型的平均價格增長現象有所差異。自2021年1月以來,房地產市場已呈現供不應求。而Zoopla房地產網站數據與全國房地產仲介協會(NAEA Propertymark)昨(26)日研究吻合,後者數據顯示英國6月份售出的房屋中,高達總數40%的房價高於原要價,持續呼應國內購屋熱潮;且6月份各房地產仲介的平均銷售數量亦略下降。Rightmove房地產網站亦已於上周指出,國內買房熱潮持續推動市場價格。 另Zoopla網站數據尚顯示,倫敦平均房價成長為5.6%;當地房地市場兩極化發展,其中在倫敦郊區需求較2017-19年平均大幅增加86%,但在倫敦市中心僅多2%。Zoopla網站預測未來數月內房價成長應小幅漲至6%,並隨著房屋印花稅減免措施終止影響,在今年底降回至4-5%。Propertymark公司首席策略顧問Mark Hayward指出,目前空閒的房產平均有19位感興趣的買家;而由於房屋印花稅減免措施將逐步終止,屆時市場應趨向平衡。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報導 文號:1104070017號 美德雙方日前就俄羅斯與德國間素有爭議的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道問題達成共識,將針對俄羅斯對外侵略、烏克蘭安全問題及能源轉型、獨立性(包含德國將提供1億7,500萬美元以協助成立綠色基金,強化烏克蘭能源自主)等議題加強合作,並將在氣候變遷議題共同採行措施,以抑制2020年代溫度上升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內。 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道總長度約1,222公里(759英里),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長的海底管道(目前已完工98%,並已投入超過90億歐元;管線示意圖如附件2),輸氣能力可達550億立方公尺/年,該管線連接俄羅斯聖彼得堡附近地區及德國東北部格賴夫斯瓦爾(Greifswald)。美國前總統川普在2020年曾簽署法案對該管線實施制裁,以阻止該管線建成,當時德國梅克爾總理及德國外交部長Heiko Mass對此均曾公開表示反對,造成美德雙邊關係緊張。 儘管美德兩國日前之協議,針對諸多議題達成合作共識(包含安全、能源、氣候變遷等),但德國媒體如德國之聲、鏡報(Der Spiegel)等媒體焦點均放在美德兩國就Nord Stream 2天然氣供應管線達成協議,未來倘俄羅斯試圖利用能源供應能力獲得地緣政治影響力,美德兩國將支持烏克蘭並制裁俄羅斯。此外,為維護烏克蘭利益,德國承諾將繼續促成透過烏克蘭現有天然氣管道,自俄羅斯輸送天然氣至德國,期間至少長達10年。 德國總理梅克爾認為此協議是良好的進展(good step),梅克爾並已於協議公布前,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通話討論此項美德間之協議。梅克爾認為俄羅斯並無意藉由能源議題作為擴張勢力的工具,且倘俄羅斯一旦違反承諾,德國並非無法抵抗。 歐盟則重申反對Nord Stream 2立場,表示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道對歐盟整體並非共同利益。長期而言,歐盟應該在能源上尋求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而非深化。後續歐盟將與成員國及鄰近國家(如烏克蘭)就此議題進行討論。 烏克蘭、波蘭表態表示反對。由於該協議除將使德國獲得更多能源供應,亦將致使俄羅斯得以繞過烏克蘭的現有管道,將輸送至德國的天然氣增加1倍。因此,烏克蘭及波蘭外交部長已發表聯合公報提出異議,並指這項決策在政治、軍事與能源等面向對烏克蘭及中歐造成威脅,同時強化俄羅斯破壞歐洲安全穩定之能力,並將有潛力使北約及歐盟成員國形成長期分歧。
A: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經濟暨能源部(BMWi.de) 文號:1104070016號 自2020年年中以來,電動汽車在德國的普及取得重大躍升,其決定性因素是2020年7月8日推出的創新獎勵,德國聯邦政府藉此對購買電動汽車的支助增加一倍,申請由德國聯邦經濟暨出口管制局(BAFA)處理。 德國經濟部長Altmaier表示,自推出創新獎金以來,見到電動車的顯著增加,申請數量續創新高。2021年上半年,已申領的獎金已超過去年一整年,總計達1兆2,500億歐元,今年將有創紀錄的電動汽車資金。因此,德國聯合政府也決定繼續提供資金,直到2025年底,期令電動汽車市場可繼續增長。 BAFA局長Torsten Safarik表示,創新獎金的推出,令環境獎金的需求強勁上升。2021年上半年的申請車輛計有27萬3,000輛,已超過去年全年。此乃德國電動車邁向氣候友好的一個強烈信號。 隨著創新獎金的推出實施,環境獎金的申請數量顯著增加。2020年下半年,每個月的申請量持續創新高,2020年12月的申請數量達到5萬3,566件的高峰。而2021年3月的申請數量也近5萬2,000件。 2021年1月至6月底,共計有27萬3,614輛汽車申請獎勵補貼,這是氣候保護的一個強烈信號,顯示民眾對電動汽車的興趣持續增加。自2016年開始提供獎勵補助以來,截至2021年7月1日,共有69萬3,601輛汽車提出申請。 根據2020年11月17日在德國聯邦總理府舉行的汽車峰會(KAM)決定,創新獎金作為聯邦環境獎金占比的翻倍,將由2021年12月31日再延長至2025年,由聯邦經濟暨能源部不久前做出延長決定。 隨著德國政府在環境獎金中占比的翻倍,淨售價低於4萬歐元的電動車,最高可申請9,000歐元;混合動力車是6,750歐元。對於淨售價超過4萬歐元的電動車,純電動汽車的補貼最高可達7,500歐元,混合動力車的補貼最高可達5,625歐元。
A:法國財經雜誌國貿觀測(Le MOCI)引述法商裕利安怡(Euler Hermes, EH)本(7)月27日發表最新汽車產業分析報告,業界半導體等原料短缺,引發供需失衡,提高歐洲車廠的定價能力,且此情勢預計持續到 2022 年上半年。汽車製造業歷經近20年來價格停滯不前,此景實為罕見。由於零組件短缺日益加劇,景氣回溫,加上庫存不多,因此為歐洲車廠促成此一難得良機。 據EH估計,歐洲車廠平均可調漲 3% 至 6%,其中德國漲幅最大,可能有 4% 至 10%,西班牙與義大利漲幅亦將達介於 2.4%與 5.8%之間,至於法國車漲幅應介於 0.8%至 5%。 今年自年初以來,歐洲車市需求暢旺,上半年新車掛牌數與去年同期相比躍升25.2%,達540萬輛自用車,共計增加135 萬輛。同期歐洲大部分國家亦均有兩位數的成長,四大主要市場表現更是亮眼,分別為:德國成長 14.9%、法國成長28.9%、義大利成長 51.4%以及西班牙成長 34.4%。 此波自用新車銷售量成長雖使歐洲車廠重拾部分信心與樂觀,但仍遠不及疫情前2019年上半年691.6萬輛的銷量水準。
A:資料來源 :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為達到2050年歐洲氣候中和的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及2030年環保永續目標,歐盟於今(2021)年6月30日完成歐洲氣候法(European Climate Law),歐盟執委會並於7月14日提出55套案(Fit for 55),以期更有效達到2030年減少碳排55%的目標。相關提案仍需歐盟會員國和歐盟議會核准通過,其中包括20年內禁止汽油和柴油汽車、課徵噴氣燃料稅、提高低碳噴氣燃料替代品的使用、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和碳排放交易制度(EU ETS)等措施。 瑞典各界對於歐盟Fit for 55套案所展現的決心,一般而言咸表歡迎,唯多認為其企圖心仍嫌不足。瑞典環保部長Per Bolund表示將致力敦促提高Fit for 55的目標,如EU再生能源占比不應以達到40%為滿足。瑞典知名環保人士Greta Thunberg直言,Fit for 55不足以達到控制全球溫度升高1.5度的目標,並強調欲達到減碳55%必須仰賴再生能源,同時呼籲歐盟執委會應多聽取科學家的研究建議。 瑞典媒體也有不同意見,每日新聞報 (DagensNyheter) 的態度較為正面,該報建議最好的手段是引入挑戰更大的全球碳稅制度,氣候變遷的威脅方能在國際框架下因應。 快捷報(Expressen)認為,相較如中國此類競爭國家,無須購買碳權或繳付碳稅而擁有較低成本,歐洲企業卻因其環保使命遭致不正競業,爰碳稅將有助扭轉目前歐洲企業不利的現況。根據歐盟執委會的建議,企業可透過各國自有的碳排權或碳稅換取減免,但快捷報(Expressen)認為在環保議題下應戮力維護自由貿易,小心處理綠色關稅可能造成的保護主義興起。在缺乏全球碳稅制度下,歐盟碳稅是目前最務實的選擇。瑞典日報(Svenska Dagbladet) 則擔心,歐盟強制性立法可能助長政府官僚主義,造成私部門耗費相當勞費時間以取得相關官方的許可文件,反而可能妨礙相關產業創新發展。
A:資料來源 :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受到COVID-19疫情衝擊,各國就業市場均出現衰退。根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的調查,歐盟27會員國在2020年的平均工作時數衰退12%,其中以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和義大利的衰退最多,落在19%至19.7%。瑞典2020年平均工作時數衰退7%,雖優於歐盟平均值,但仍遜於芬蘭、丹麥、波蘭、盧森堡及荷蘭,該等國家的工作時數衰退平均值僅為3.2%。
A:資料來源 :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雖致力環保並努力達到氣候中和目標,但被指出瑞典僅1/3溫室氣體排放量被納入瑞典氣候目標,距離巴黎協議瑞典所需履行的減排量仍有相當距離。在野黨批評執政黨的氣候目標缺乏野心,尤其社會民主黨已獲得到在野黨的支援,卻仍決定不納入消費品,特別是外國商品的碳排量。 左黨批評執政黨因顧慮溫和黨及其他中間偏右黨派的可能反彈,所以未將外國商品碳排議題納入氣候目標。曾任氣候目標委員會(Climate Goals Committee)主席的Anders Wijkman認為的中間偏右黨派並非必需,時任環境農業委員會主席的Matilda Ernkrans(現任高等教育部長)則表示需要國會多數的支持才可納入外國商品碳排議題。
A:根據媒體報導,阿國政府在官方推出的「我的阿根廷」(Mi Argentina) APP應用程式中,添加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數位疫苗接種證明,透過手機即可查看所接種的疫苗批號(lote)、接種中心、疫苗廠牌及接種日期等相關資訊,目前已有700萬用戶使用。 該數位證明具官方認可,同時為全國推廣COVID-19疫苗接種數位化的其中一項功能。目前政府正在努力將核酸檢測(PCR)結果及子女一般疫苗接種證明書結合至上述應用程式。
A:資料來源: 瑞典政府網站 (Regeringen) 一、概述 瑞典政府制定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之政策目的為加強企業競爭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及鼓勵設立更多公司。CSR是現今產業政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與瑞典國會的溝通,導入政府推動CSR相關作法與規範,對於包括人權、良善工作條件、環境條件、反貪腐、兩性平權、工作多樣性、企業倫理及稅收等相關議題。如同金融市場、環境、勞動力市場、貿易和發展合作等領域,CSR亦是瑞典政府政策領域之一,涵蓋對瑞典企業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的期望。 二、瑞典CSR包括約80項相關措施,已有效協助瑞典企業,落實企業永續發展。相關主要政策有10項,該摘陳如下: 企業CSR發展的國際準則,包括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跨國企業準則(Guidelin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聯合國的全球盟約(Global Compact)、聯合國的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Guiding Principles on Business and Human Rights)、國際勞工組織公約(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s conventions) 和聯合國的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企業可以上述準則作為努力發展CSR的重要參考依據。 以世代目標(generational goal)和環境品質目標(environmental quality objectives)為各層面環境行動的指引,使瑞典成為氣候中和的領導者,同時成為全球第一個無化石福利國家,進而引領產業發展。 企業應針對兩性平權和良善工作條件等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瑞典政府正在努力消弭兩性間的薪資結構差距,促進全職就業為瑞典勞動市場的常態,並確保上市公司董事會至少有40%為女性董事。 根據聯合國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和瑞典2015 年8月制定的全國企業與人權行動計劃(national action plan for business and human rights),企業所有運營活動均應以人權為重,並落實兒童權利和商業原則。 企業應確切落實反貪腐政策(anti-corruption policy),並提高營運透明度。遵循歐盟指令2014/95/EU外,瑞典政府立法規範企業應揭露其永續性和多樣性政策,均為確保反貪腐的關鍵措施。 CSR有助形塑相關產業政策,不僅可透過創新永續的商業模式推動,亦涉及社會創新與創業精神、永續城市發展的先進系統解決方案以及新興永續商品、服務和工作方法,因此,CSR對於國家的公司治理非常重要。 金融市場領域亦可推動永續商業活動,俾金融體系為永續發展目標貢獻心力。瑞典政府亦冀望提高金融服務所提供永續資訊的透明度。 歐盟自由貿易協定(FTA)是永續發展工作的重要部分,爰瑞典政府將CSR併入自由貿易政策和出口推廣措施,並努力確保與其合作的開發中貿易夥伴該國CSR條件。 瑞典政府進一步提高政府採購對於環境和社會永續的要求標準,同時鼓勵企業永續稅收政策(sustainable tax policies)。 提高瑞典駐外使館對於CSR的瞭解,使其能夠更有效協助瑞典企業的永續發展工作。
A:資料來源: 瑞典政府網站 (Regeringen) 三、瑞典CSR推動方式 瑞典政府有關推行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步驟包括政策(Policy)、程序(Procedure)和結論報告(Reporting)等3部分。 (一) 政策(Policy) 以確立核心價值觀為永續發展的起點,涵蓋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企業承諾(Management’s commitment)和尊重國際CSR準則(International guidelines)。相關政策準則包括OECD準則、聯合國的全球盟約(UN Global Compact)、聯合國指導原則(UN Guiding Principles)、國際勞工組織公約及其三方原則宣言(ILO core conventions and tripartite declarations)等。 (二) 程序(Procedure) 確認並監督因組織內的CSR改善所帶來的風險與機會,涵蓋盡責調查(Due diligence)、供應商與經銷商連鎖、確認並監督目標、與他方合作、及以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2030 Agenda)為產品與企業發展原則。相關程序準則包括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ISO標準、兒童權利與企業原則等。 (三) 結論報告(Reporting) 依據透明原則(transparent),無論有利或不利於組織均應列舉所有對於社會可能產生之風險和影響報告,同時制定內部吹哨者準則(internal whistleblowing)。相關結論報告涵蓋財務與永續報告、與利害關係人之對談報告及吹哨者機制。相關結論報告準則包括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綜整報告、EU永續報告指令(EU Directive on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及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等。
A:依據瑞士通訊社(SDA) 7月27日新聞報導,瑞士羅技(Logitech)集團2021/22財年第一季(4月至6月)營業額為13.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66%。排除併購及重組等因素後,EBIT利潤為2.35億美元,淨利為1.87億美元,成長160%。 由於居家辦公及居家授課等措施,網絡攝影機(81%)、音響及耳機(63%)等營業額蓬勃發展,另平板電腦及其他電腦零件(72%)及遊戲產品(84%)亦較去年營業額大幅成長。 羅技估計2021/22財年全年營業額較上年變動幅度應為5%以內,EBIT利潤為8億至8.5億美元。 資料來源:瑞士通訊社(SDA) 日期:2021年7月27日
A:全球經濟回暖提振柬埔寨出口和投資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1年7月27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國家銀行(NBC)總裁謝尚托(Chea Chanto)頃表示,全球經濟復甦將支持柬埔寨的出口和投資,有助鞏固其他相關行業部門之運轉及振興旅遊業,為全國經濟成長挹注動力。 謝總裁表示,已開發國家同時採取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加速疫苗接種普及,以支持社會福利與經濟活動。惟發展中國家及低度開發國家取得疫苗不易,國內問題導致經濟復甦不平衡,因此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復甦快於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同,柬埔寨經濟也可能面臨新一波COVID-19衝擊、公共與私人債務增加,以及不平等和貧困加劇等問題。 謝總裁續指出,柬國政府已採取嚴格與及時的措施來預防和減少新冠病毒在社區傳播,並儘快在全國開展疫苗接種活動。政府一系列措施將逐步幫助減輕疫情造成的衝擊,特別是對窮人、弱勢群體和衛生醫療等優先部門。隨著政府政策的一致性,NBC實施貨幣寬鬆政策並放寬總體經濟措施,以滿足企業融資需求,減輕受疫情影響商家或企業所面臨資金短缺的負擔。 據世界銀行報告稱,柬國2021年經濟成長預測有機會達到4%,然而,在最壞的情況下,也可能會低於1%。
A:疫情期間柬埔寨網路用戶激增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1年7月26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由於疫情期間民眾對網路服務的需求增加,截至今年 4 月,柬埔寨的移動網路(手機網路)用戶達到1,748萬人,比去年同期增長7%。這樣的激增需求也發生在固定網路用戶數量,成長16%,達到23萬6,962名用戶。 柬埔寨郵電部長Chea Vandeth表示,網路用戶成長主要受惠於電信基礎設施的發展,以及越來越多人轉向使用數位平台。目前柬埔寨有5家移動網路服務供應商,包括Smart、Cellcard、Viettel、Cootel和SeaTel。截至2021年6月,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ISP)許可證已授予47家公司。柬埔寨的社交媒體用戶數量增加230萬,在2020年至2021年之間激增24%。2021年1月柬埔寨的社交媒體用戶為1,200萬,相當於同期總人口的71%。 柬國郵電部正在制定「2021-2035年的數位政府政策」,目標係透過數位技術的使用,發展及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政策項目包括電信基礎設施的普及、電話和網路服務的改善、加強研究和開發通訊技術能力、培養當地技術人才人力資源,以及透過數位系統建立問責制度和加強程序透明度,以促進公共服務等。今年4月柬國政府頒布法令,對在柬埔寨未設辦事處的外國居民所提供的電子商務交易,將有義務繳納加值稅。
A:綜合美媒報導,美國CDC本(27)日公布新修訂新冠防疫指南,鑑於Delta新冠變種病毒的高度傳染力,美國已完全接種疫苗者在疫情高度及大量傳染地區的室內公共場所,建議應恢復配戴口罩,以及K-12(幼稚園至高中)學校之教職員、學生及訪客均需配戴口罩。 美國CDC主任Rochelle Walensky表示,最新疫情數據顯示,完全接種疫苗者感染Delta變種病毒仍可傳染給其他人,惟CDC強調新冠疫苗仍可有效預防新冠重症、住院及死亡病例,美國拜登總統亦稱正衡量是否強制聯邦公務人員接種疫苗。 近期Delta變種病毒在全美各地肆虐,尤其低接種率地區,全美平均日增確診逾5萬7,000例、住院2萬4,000例,許多地方政府已恢復室內強制配戴口罩的命令;根據美國CDC標準,全美約有46%郡被列為高度傳染地區,17%郡為大量傳染地區。
A:資料來源: 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2021年7月25日 史國主流平面媒體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於本(7)月25日以「史瓦帝尼債務增加至259億史鍰」(Eswatini debt hikes to E25.9 billion)為題,報導史國截至本(110)年6月底總債務達259億史鍰(以1美元兌14史鍰,約18.5億美元),占史國36.5%之GDP。 該報導引用史國中央銀行(CBE)公告資料指出,史國整體債務至本年6月底達259億史鍰,占史國36.5%之GDP,較上(5)月增加1.6%。CBE總裁表示,公債增加的因素包括:貨幣貶值及國內債務增加所致;目前外債為98億史鍰,占13.8% GDP,國內債務為 161 億史鍰,占22.7% GDP。S總裁承諾,將依據CBE金融穩定之使命,繼續監測影響通膨壓力之國際、區域及國內之發展,並採取適當措施,以促進史國經濟發展。 該報導亦指出,民間信貸受到商業及家庭部門信貸擴張之增加,截至本年5月底,整體民間企業信貸增加5.6%,達66億史鍰,家庭及非營利機構(NPISH)信貸增加1.6%。截至本年5月底呆帳暨不良貸款(NPL)較4月增加1.3%,約7.506 億史鍰,不良貸款率為 5.9%。截至本年7月16日,史國外匯儲備達92 億史鍰,足以支付約4個月進口總額。 史國受到第2產業(製造業與建築業)強勁復甦之影響,促使整體GDP第1季成長3.8%,優於上一季之0.8%。第2產業自2020年衰退0.8%,反彈至本年第1季成長21%。在消費者物價指數方面,則自本年5月之3.6%約增加至6月之3.9%。
A:綜合美媒及美國商務部報告,商務部本(27)日公布本年6月耐久財訂單達2,576億美元,較上(5)月2,555億美元增長0.8%,過去14個月有13個月呈現成長;民間商業投資相關的核心耐久財訂單(扣除國防及飛機)則增長0.5%達761億美元。 本次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強勁復甦,帶動汽車、電腦及消費電子等產品需求,商品零售低庫存亦增加對製造商的需求,然勞動力及零件等供應鏈短缺問題,造成製造商生產延遲,無法滿足市場,並推升供應成本,恐有礙美國經濟復甦的步伐。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下載:https://www.wsj.com/articles/durable-goods-orders-advanced-in-june-as-u-s-economy-continues-to-grow-11627390155
A:依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麻州電池新創公司Form Energy表示,該公司使用地球最常見的鐵元素製造鐵空氣金屬電池(iron-air batteries),倘計畫順利,2025年可提供價格合理且持久的電力儲存。隨著各國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各國監管機構及電力公司正尋找低廉、可靠且無碳的電力,例如美國拜登政府推動2035年實現無碳電網,美國數州政府及電力公司亦做出類似承諾。 Form Energy電池技術主要為將鐵暴露於空氣中轉成鐵鏽,再將氧氣排除轉回鐵,過程中電池進行充電及放電,該公司表示這可解決再生能源面臨沒有陽光及風的挑戰,並以較低的成本儲存並產生電力,惟該電池對電動車仍顯太重。 鋰離子電池係目前電動車及電網規模的主要電池,鎳、鈷、鋰及錳等原料現在每千瓦小時儲存成本約50至80美元,Form Energy表示若採用鐵原料,每千瓦小時儲存成本預期低於6美元;倘將電池組裝成完整的電池系統,每千瓦小時亦不超過20美元,專家表示該再生能源與儲存可完全取代傳統化石燃料發電廠。 Form Energy計劃2023年製造一款連續放電超過6天1百萬瓦的電池,現正與數家電力公司就電池部署協商,該公司投資者包括由Bill Gate及 Jeff Bezos等人成立的氣候創投公司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最近由全球鋼鐵巨頭ArcelorMittal SA主導進行2億美元募資。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下載:https://www.wsj.com/articles/startup-claims-breakthrough-in-long-duration-batteries-11626946330
A: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2021年7月25日報導,西班牙內閣會議(Consejo de Ministros)預計於未來幾天通過法令招聘3萬455名公務員,較上一年增聘之 2萬8,055名,成長8.5%,其中9,509名將從原約聘僱人員聘為正職人員,此為歷年來中央政府釋出最多職缺之一年。此次招聘人員以科技、科學、工程及數學相關領域人員為主,計2,924名(+37%);亦將甄選公共政策管理人員2,750名、稅務人員1,450名、司法人員1,200名、監獄行政人員1,000名及國家軍警6,950名等。 西班牙總理桑切斯(Pedro Sánchez)將利用歐盟復甦基金進行公共行政現代化,相關政策包括科技轉型(需43億1,500萬歐元)、改善管理、簡化行政程序及加強人力資源等,並強調有必要減少約聘僱人員(將部分約聘轉為正職),及提升公務員勞動力以加強行政能力。西國財政部日前宣布,具有10年以上經歷之約聘人員可申請轉為正職。 至2021年1月止,西班牙公務員總計271萬405名,一年來增加11萬2,693名,公務員人數為自2002年以來最高,其中逾75萬名為約聘僱人員。根據西班牙勞動力調查報告(Encuesta de Población Activa,EPA)統計,西班牙政府之約聘僱人員占公務員總人數約30%,為歐洲國家中比率最高之一;西國政府盼透過勞動力改革將該比率降至8%。此外,西國公務員平均年齡逾52歲,較民間企業勞工高出10歲,亦面臨高齡化問題;預計未來幾年公務員退休人數將急劇增加,約51%公務員將於2029年前退休,故政府需加快甄選腳步,以避免人力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