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在1週內(7月7日至13日),當地外匯市場上緬元對美元的價值上升了20緬幣。7月7日,1美元價值1,660緬幣,而7月13日,匯率跌至1,635緬幣。緬甸中央銀行(C​​BM)本月迄今已出售了1,500萬美元,以控制匯率。因此,當地外匯市場的緬元價值略有上升。在6月份的拍賣市場上,CBM也賣出了1,200萬美元。美元在當地外匯市場上漲,從1月底的1,330緬幣升至5月12日的1,730緬幣峰值。為控制美元在當地市場的劇烈漲幅,CBM在5月份賣出2,400萬美元。因此,5月份匯率略微下降到1,580緬幣。儘管如此,目前匯率仍在1,600緬幣以上的高點。CBM根據外匯拍賣市場的規定,與獲授權的私人銀行進行外匯交易。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邊境貿易中斷導致市場低迷,但邊境出口市場價格仍持平。根據緬甸食米聯合會(MRF)的統計,白米品種的價格在每噸375美元到405美元之間,糯米價格每噸600-610美元,碎米價格每噸300-335美元,這取決於不同的品種及品質。與此同時,儘管國內市場需求及庫存較低,但價格仍保持在高位。仰光市場的 Pyapon、Mawgyun、Dedaye、Kungyangon、Wakhema、Kawhmu、Twantay、Myaungmya、Kyaiklat、Latputa 及 Shwebo 地區的供應量較低。毛淡棉食米批發中心的貿易統計顯示,在農民及交易商手中的食米庫存下降後,食米價格上漲了。   6月1日,根據食米的品質及品種,劣質食米價格在每袋23,500至36,500緬幣之間波動,而6月30日價格飆升至每袋25,300至39,400緬幣。商務部報告稱,在本財年的近8個月(10月1日至5月28日)裡,食米及碎米的出口量估計逾114萬噸,產生5.47億美元的收入。在上個財年同期,緬甸出口價值5.76億美元的195.8萬噸食米及碎米。緬甸出口了80.2萬噸食米及60.1萬噸碎米,總計114萬噸。與去年財年相比,過去8個月的出口量減少了50多萬噸。目前,運往歐洲國家的食米出貨量正在下降。然而,緬甸主要向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孟加拉國運送食米及碎米,並向中國、印尼、比利時、塞內加爾及荷蘭運送碎米。由於運輸困難及緬元貶值,目前市場降溫。   中國海關於2021年2月26日向47家緬甸公司發放許可證,允許其今年通過木姐陸路邊境向中國合法出口食米。今年獲准向中國出口食米的公司比去年增加。然而,木姐食米批發中心表示,允許出口的食米數量尚未確定。此外,由於緬甸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上升,中方於7月8日關閉所有邊境站,使農產品出口急劇下降。MRF表示,隨著夏季稻穀種植面積的下降,緬甸將當前財年的食米出口目標定為僅200萬噸。氣候變化影響農業灌溉水資源的取得。在截至9月30日的前2019-20財年,緬甸從食米出口中產生了逾8億美元的收入,估計出口量逾250萬噸。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商務部發布的統計顯示,在本財年2020-21年10月1日至7月2日期間,緬甸與鄰國泰國通過陸地邊境的雙邊貿易額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6,149萬美元。今年與泰國的貿易中,出口超過了進口,出口逾22億美元,進口逾9.71億美元,總額為31.79億美元。在過去的2019-20財年同期,緬泰邊境貿易高達32.41億美元。緬甸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部分邊境站暫時受限,目前黃瓜、芒果、番茄、蔬菜等水果及農產品、水產品、建材等醫藥相關產品及設備可進行貿易。在上一個財年,緬甸通過苗瓦低邊境向泰國出口的玉米越來越多。商務部一名官員表示,2019-20財年10月至5月期間,緬甸通過緬甸與泰國之間的邊境站出口到泰國的玉米大幅飆升,逾120萬噸。   緬甸與泰國間有7個邊境站,分別是大其力、苗瓦低、高當、提基、丹老、Mawtaung及Maisai。除大其力及伊洛瓦低外,其餘邊境站在本財年貿易額有所下降。通過大其力的邊境貿易額為2.04億美元,通過苗瓦低的貿易額為13.5億美元,通過高當的貿易額為2.45億美元,通過丹老的貿易額為9,579萬美元,通過提基的貿易額為12億美元,通過Mawtaung的貿易額為1,230萬美元。Maisai邊境站尚未見證任何貿易。目前,緬甸通過苗瓦低及大其力邊境向泰國出口玉米。只有大其力及苗瓦低的貿易額有所增長,而其餘地區的貿易額與去年相比有所下降。此外,前幾年,德林達依省的天然氣出口大幅增加與泰國的邊境貿易。今年,通過提基邊境的天然氣出口大幅下降。

A: 依據日刊港都新聞本(2021)年7月14日報導辦理。 秘魯中北部鯷魚(Anchovy)第一個捕撈季節,本年4月下旬進入漁季(通常為4-8月,本期漁獲配額259萬公噸),至7月5日約500艘漁船累計捕撈量約229萬公噸,配額消化率超過91%,本漁季捕撈已進入最後階段。 秘魯冬季捕魚季節,因天候惡劣,日捕撈量減少到1萬至2萬公噸;當地人士表示,未達配額限制前,捕魚仍可能繼續。目前簽約銷售超過45萬公噸魚粉(約200萬公噸原魚),主要銷往中國大陸。截至 7 月初,市場狀況持平於每公噸 1,720 美元至 1,700 美元(Super Prime,離岸價)的高價位。在中國大陸國內港口庫存膨脹,市場價格與實際需求存在背離。出口中國大陸與日本行情走勢不暢,市場價格仍處於僵持狀態。 另日本國內受入池青甘鰺數量減少影響,6月份日本精煉魚油需求將持續低於去年;且80%以上用於魚粉的北海道東部沙丁魚圍網捕撈業已開始運營;每尾魚的平均捕獲量為58至60克,魚油產量為7至8%,與去年大致相同;消息人士表示:「雖然資源狀況似乎良好,但搾取魚油比率將影響10-12月期間市場價格,未來波動受到密切關注。」 按水產養殖配合飼料最重要的魚粉及魚油,多數仍來自野生捕撈的沙丁魚類,祕魯鯷魚一直是指標魚種,但近年中國大陸需求大增具有較高的議價能力,因此國際市場主導力愈來愈強。我國養殖飼料亦有相當需求,似應對祕魯捕撈及國際魚粉市場變動做更多瞭解與因應。

A:尼加拉瓜新聞報報導,依據尼國發展資訊處(Instituto Nacional de Informacion de Desarrollo, Inide)統計,截至2021年6月尼國維持家庭必需之民生物資籃(Canasta Basica)達15,305.34尼幣,較上年同期增加779尼幣,上漲5.3%,倘與上(5)月15,026.78尼幣相較上升1.85%。 尼國食物類、衣物類及家用品係上漲較高的3類族群,占民生物資籃比重達67.6%,其中食物類計有23項計有商品上漲,前述3類族群商品在2020年12月金額為9,681.56尼幣,本年6月為10,346.34尼幣增加664.7尼幣。尼國菜豆、乳酪、蕃茄、馬鈴薯、青椒、南瓜等價格略呈下滑,惟被食米、蔗糖、牛肉、豬肉、魚排、蛋及麵包等商品上漲所抵消。此外家用品及衣物類商品較上年12月均呈現上漲走勢,成為尼政府參考通膨上升警訊之一。 尼國經濟學家Luis Murillo表示,造成民生必需物資上漲主要歸因於國際石油類產品上漲5%,導致國內汽柴油價格攀升帶動食物生產成本上揚。尼國2021年3月1日起調整最低工資,調幅原則為3%,惟微中小手工藝業及微中小觀光業僅調整1%,導致民眾實質購買力下降,非工式就業增加及減少對食物類商品需求等負面衝擊。 尼國消費者保護局(Instituto Nacional de Defensa del Consumidor , Indec) Marvin Pomares局長表示,造成民國民生物資籃上升不僅係因汽柴油上漲,亦包括家用瓦斯上漲。本年7月7日尼國民眾最常使用之家用型25磅桶裝瓦斯,每桶約上漲8.25尼幣達375.5尼幣,而售價刻上漲接近400尼幣。 此外,尼國工商部對物價監測基準以Mercado Oriental傳統市場為調查樣本依據,而尼國發展資訊處(Inide)調查係以超市為樣本,因85%尼國民眾赴Mercado Oriental採購物品,故工商部本年6月民生必需物資價格約13,257尼幣,相較Inide調查價格更為低廉。

A:尼加拉瓜新聞報導,尼加拉瓜咖啡出口商協會(EXCAN)Manuel Miranda表示,近年國際咖啡價格波動性不大,惟貨櫃缺乏將衝擊出口表現。因據了解尼國貨櫃不足問題自本年2月起即已發生,預期將持續至本年9月甚至年底,為因應疫情逐漸解除封鎖歐美地區國際需求上升,目前平均出口延遲1個月,尼國出口商必須預先規劃海運貨櫃船期,以免因延誤而錯失商機。 依據尼國出口作業中心統計,本年截至6月咖啡出口3億5,900萬美元,略高於上年同期3億4,500萬美元,單價3.3美元較上年同期3美元成長10%。尼國咖啡產期自每年10月至次年9月,2020年咖啡出口320萬公擔,金額4億4,671萬美元,平均每公擔價格為135.4美元。尼國咖啡本年前6月出口美國42萬3,763公擔,6,184萬美元居首位,比利時15萬公擔2,274萬美元居第2位,德國11萬2,883公擔1,590萬美元居第3位。

A:華爾街日報7月14日報導,中國目前為全球最大碳排放國,其將於7月16日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並將由中國生態環境部監管,以打造全球最大的碳權交易市場,盼藉由市場機制控制或減少碳排放,有助中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2030年以達到碳排放峰值及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   前開碳權交易計畫於2011年首度提出,2015年美中聯合氣候聲明確認全國性的碳權交易,然新冠疫情推遲原定2020年啟動的計畫。按照該計畫,發電及製造等碳排部門之業者每年將獲得固定配額的碳排放量,並可選擇購買或出售配額,惟目前尚不清楚每公噸碳排放配額計價,根據前2年的試行專案,推估中國每噸平均價格落於6.18至7.73 美元,遠低於歐洲59-70美元及英國55-69美元。   該計畫初期將包含2,225家電力產業相關企業,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上述企業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量的七分之一;明年規劃將水泥、鋁及鋼鐵業納入,未來3-5年預期拓展到石化、化工、建材、鋼鐵、非鐵金屬、造紙及國內航空等7大高碳排放產業。專家認為該交易計畫起步緩慢,第一年重點係維持基本市場功能運作,然一切就緒後,可望成為中國鼓勵碳排放減量的最佳機制之一。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https://www.wsj.com/articles/chinas-national-emissions-trading-set-to-begin-11626247709

A:根據華爾街日報本(14)日報導,拜登總統上週簽屬行政命令旨在促進市場競爭及限制企業獨佔地位,指出美國國內從事海運及鐵路貨運業務企業相對較少,導致其等收取不合理費用並控制美國大部分鐵路貨運路線。 該行政命令建議美國陸上運輸委員會(STB)採納長期規則,使得鐵路貨運企業在鐵路競爭網絡中制定共同路線,並降低運輸成本,對此美國鐵路協會則表示反對。至於海運部分,目前美國海運公司分別隸屬Ocean Alliance、THE Alliance 及2M三大聯盟,該行政命令強調運輸部門企業合併不利,對進口商而言,運輸部門企業合併使遠洋貨輪可能面對未按時從貨運碼頭提貨滯納金費用等成本提高,該行政命令要求美國海事委員會與司法部合作採取措施保障美國出口商避免遭索取高額費用。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 https://www.wsj.com/articles/how-bidens-executive-order-could-reshape-rail-and-ocean-shipping-11626255001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presidential-actions/2021/07/09/executive-order-on-promoting-competition-in-the-american-economy/

A:捷克衛生部長Adam Vojtěch指出,從 9 月 1 日起將終止免費新冠檢測,並稱,此舉並不是“強迫”民眾接種疫苗,而是鼓勵民眾接種。他說原則上為了讓民眾可出國旅遊,而長期由國家醫療保險公司負擔檢測費用是不合理的;那些想出國旅遊的民眾應該首先接種疫苗,另若秋季進入另一波疫情,預期學校和企業的檢測將會持續繼續進行,若公共衛生部要求民眾進行檢測,那麼檢測費用將能獲得核銷。

A:捷克交通部表示認可瑞安航空或其他航空公司要求完全接種完畢的乘客,和從新冠康復的乘客仍需進行檢測才能搭機之規定。該部表示允許航空公司對乘客施行更嚴格的防疫規定,即航空公司希冀為乘客提供較為全面保障的服務。目前瑞安航空要求在飛往瑞典航班的乘客須出示檢測證明。

A:一、法國馬克洪總統於本(7)月12日晚間8時發表全國電視演說指出,鑒於Delta變種病毒之傳染力更勝其他新冠病毒,已擴散至全球各地並入侵法國,再度對醫療體系造成威脅,為免在解封不久即遭逢第四波疫情,特呼籲全國民眾務必於本(2021)年夏季完成疫苗接種,為長期抗疫做好準備。 二、馬克洪總統針對近期疫情回升情況宣布各項因應措施,重點如下: (一)全國醫療照護機構人員及居家照護人員均需於本年9月15日前強制完成施打疫苗,未履行義務者之工作合約將遭暫停,無法照常上班及領薪。 (二)自本月21日起擴大實施健康護照制度,12歲以上民眾進入50人以上之娛樂及文化場所前,須出示個人疫苗接種、PCR陰性檢測或染疫康復等證明。自8月1日起,進一步擴大實施範圍至咖啡廳、餐廳、酒吧、購物中心、醫院、養老院、社福機構,以及火車與飛機等長程旅行交通工具。謹查,此前健康護照制度僅實施於18歲以上成年人進入1,000人以上場所,本次對年齡、人數及範圍之限制均大幅提高。 (三)自本年秋季起,民眾進行PCR檢測及抗原檢測改為收費制,持有醫囑者例外。目前病毒檢測係由社會健康保險支付,本月7日起對一般外國旅客收費,PCR檢測費用為43.89歐元,抗原檢測為25歐元。鑒於法國目前僅有40%人口完成疫苗接種,政府此次擴大收費範圍至全國民眾,主要係為鼓勵渠等轉向接種疫苗,同時亦可節省公共開支。 (四)本年9月2日學校開學後,將針對國、高中生及大學生實行特定之疫苗接種計畫。按法國自本年6月15日起已開放12歲以上青少年施打新冠疫苗,惟7月即進入暑假,較難執行大規模施打計畫。 (五)本年1、2月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考量抗體水準下降之可能性,自本年9月起可預約施打第3劑疫苗。 (六)自本月12日起加強管制來自高風險國家旅客,未接種疫苗者於入境後需進行自我隔離。謹查此前法國自本年6月9日有條件開放外國觀光客入境,即已規定來自紅色區域之高風險國家旅客不得入境,除非有必要理由,獲准入境後必須在嚴格監控下進行10天隔離;橘色區域之中度風險國家旅客,如未接種疫苗而有必要之理由,獲准入境後需進行7天之自我隔離。 (七)法國海外屬地馬丁尼克(Martinique)及留尼旺島(la Réunion)自本(13)日起進入緊急狀態並實施宵禁。未來法國各省倘超越每10萬居民中有200人確診之門檻標準,且重症比率上升,授權由地方政府首長訂定如避免群聚之因應措施。 三、在疫苗捐贈方面,馬克洪總統說明法國自去(2020)年3月起,已透過ACT-A計畫對外捐贈2,500萬劑疫苗,年底前將另捐出數千萬劑疫苗,並籲請其他夥伴國共同捐贈疫苗予疫情嚴峻之非洲、近東及中東弱勢國家。 四、在經濟方面,法國自去年秋季提出1,000億歐元經濟振興計畫獲歐盟同意後,迄今已投入400億歐元。後續政府將進一步具體化該項計畫,投入資源以因應氣候變遷、原物料匱乏(如鋼鐵及半導體)、缺工等問題。本次疫情危機顯示,法國應減少依賴外國產品、技術及服務,推動戰略產業回流,目前在藥品及汽車電池已有成效。此外,2020年法國因疫情喪失近30萬個工作機會,惟自本年初迄今已重建18.7萬個工作機會。針對受疫情衝擊之族群,政府將協助年輕族群接受培訓及就業,對年長者及弱勢族群提供人道援助。本年夏、秋兩季之經濟振興重點不僅是恢復疫前就業水準,更要邁向充分就業,帶動經濟成長達到6%目標。在疫情穩定前,政府將暫不宣布實施退休新制。 五、據法媒Le Figaro本日報導,針對擴大實施健康護照制度一節,自本月12日晚間宣布迄今,已有高達130萬民眾在Doctolib線上預約施打第1劑疫苗,創下該平台自去年12月啟用以來之單日最高流量及預約人數。考量12歲至18歲青少年疫苗接種率偏低,恐難以配合,政府承諾將另訂定彈性規定。另餐飲業反映,其員工完成疫苗接種比率較低,倘欲如期於8月1日實施此制,渠等需提出完成疫苗接種之證明(註:完成第2劑疫苗接種後之15日)或48小時內之病毒檢測陰性證明始可上班,時間過於匆促及不便,同時亦擔憂失去未接種疫苗之顧客群。業界代表爰於本日下午赴財經部協商,盼可延至9月實施,始有充足之準備時間。對此,政府表示將研議調整。 六、綜上,法國政府為防止過去三波疫情防堵失敗策略,此次特別未雨綢繆,強調今夏全國動員施打疫苗之口號(Un été de mobilisation pour la vaccination),務期9月初假期結束後逐漸達到群體免疫之目標。未來將視疫情演變,再考慮是否將健康護照制度擴充至其他活動與場所,以對未施打疫苗者給予更多限制。倘仍無效果,政府不排除將強制所有法國人接種疫苗。

A: 前總統祖馬(Jacob Zuma)上週因在政府高層貪腐調查案中蔑視法庭,遭判入獄15個月,本周一開始服刑。祖馬支持群眾從上周五抗議示威,進而演變成在豪登省與KwaZulu-Natal等地多起洗劫商場與店家事件。南非政府這幾日決定出兵鎮暴,本次暴力事件至少造成10人死亡、超過400人遭到逮捕。 現任總統Cyril Ramaphosa昨(12)日全國演說表示,將動員所有人力物力,包括軍隊鎮壓,以重建國內秩序。渠指出從事洗劫與掠奪行為的暴徒將受到司法制裁,南非政府會盡全力保護所有國民。 另依據消費用品協會(Consumer Goods Council of SA, CGCSA)昨日表示,本次暴動影響共471個零售商,其損失預計超過數百萬南非幣。總統Ramaphosam前於11日宣布,將延長第4級封鎖含禁售酒精14日,讓目前零售業困境雪上加霜。上(2020)年持續20周之禁酒令使酒商營業額損失約380億南非幣,造成政府減少270億南非幣之相關稅收。

A:依據南非Business Day報本(110)年7月13日報導略以: 世界銀行12日公布南非最新經濟數據,其國內經濟將成長4%,高於本年4月預測值3%。惟其成長將受到投資不振、電力短缺、高昂運輸物流成本、超過30%之失業率、疫情與封城措施等因素影響。 世銀建議南非政府採取結構性改革以利經濟成長,例如協助年輕企業家與鬆綁對新創企業之相關法規;調整稅制,提高企業雇用員工誘因,以增加就業機會;持續提供雇主與勞工就因應疫情之紓困補助;加強勞工求職與培訓機制等。 世銀指出儘管預期南非2021年經濟成長率4%,南非仍受到以下因素影響經濟,如國內疫苗接種速度、財政狀況惡化、全球經濟復甦速度趨緩與商品價格降低等問題。

A:Business Day 2021.07.09 南非Rand Water國營水公司日前發行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UN SDGs)之永續連動債券(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s),此為非洲國家國營事業第一次發行連結綠色目標之債券,投資人相當有興趣,籌得款項已高於票面總金額。 債券發行代理商RMB金融集團表示,本次發行五年期於2026年到期之5.86億斐鍰連動債券,登記購買數量超過4.3倍,實際籌得資金為票面總金額之4倍。另2028年到期之7年期5.79億斐鍰連動債券登記購買數量為1.3倍,10年期5億斐鍰債券之買氣已恢復疫情前水準。 RMB集團表示投資人已將企業對環境、社會、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情形納入投資參考項目,符合ESG指標企業將更容易吸引投資買氣。Rand Water水公司透過發行永續連結債券籌得資金後,將設置太陽能發電設備,提供消費者潔淨衛生用水,並提高婦女管理階層比例。

A:北加州奧克蘭港2021年上半年的總貨運量比2020 年增加11.4%,預計將不會放緩。港務局7月16 日表示,在過去六個月中處理相當於130 萬個20 呎貨櫃。若保持這種速度,該港口的年終吞吐量將有史以來首次超過260萬個貨櫃。 奧克蘭港海事主管表示:“我們從未見過此等的活動,也正依此展望做準備。我們的挑戰是為客戶提供高效貨物處理服務。” 港務局表示,美國貨櫃進口長達一年的繁榮正在推動創紀錄的業務。基於以下三個因素,這種趨勢應該會持續: • 創紀錄的貨運運費顯示對船舶空間的高度需求 • 美國通膨上升顯示消費者對海外商品的支出持續強勁 • 零售商和分銷商將為8至11月旺季假日商品備貨 奧克蘭港的貨櫃進口量已連續五個月增長。2021年 6月的進口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5%出口小幅增長 0.8%。 全美各地的港口都顯示前所未有的貨運激增。平均船隻在奧克蘭港裝卸貨物比去年增加了66%,導致貨物交付延遲。奧克蘭港務局表示,隨著更多碼頭工人的加入,預計到夏末延誤將會有所緩解。   資料來源: https://www.portofoakland.com/press-releases/port-of-oakland-volume-spiked-11-4-percent-in-first-half-21/      

A:灣區委員會(Bay Area Council)15日主辦線上座談會,邀請到奧克蘭港務局華裔局長萬威(Danny Wan)、屋崙港海事主管布蘭德斯(Bryan Brandes)、航空主任弗朗西斯(Bryant L. Francis)以及西南航空業務副總裁David Harvey,一起探討港口經濟對灣區的影響以及未來的發展構想。 線上座談會上首先播放視頻,總結及宣傳港務局過去一年來的工作成果,重點提及了奧克蘭港口的全新巨型起重機、屋崙機場在疫情期間堅持開放以及為保障乘客和員工安全所做出的努力。 港務局長萬威表示,奧克蘭港不僅是海港還有國際機場以及20英里的商業濱水區,包括傑克倫敦廣場(Jack London Square),還負責管理公園和空地。他說:「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稱自己為每個人的港口。」同時,奧克蘭港也對灣區經濟帶來貢獻。萬威透露,奧克蘭港為北加地區提供了大約8萬4000個職位,並為州和地方政府帶來近7億元稅收。根據最新調查,奧克蘭港帶來的積極影響超過1300億元。萬威也提及奧克蘭機場在疫情期間堅持開放,以及全新巨型起重機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海事主管布蘭德斯指出,有上千個職位與奧克蘭港供應鏈緊密相連,從引航員拖船開始到裝卸船工人以及維護設備的機械師等,所有員工一起努力確保所有的出口商都能順利運輸產品,並表示接下來會帶來新就業機會,包括關於清潔設備技術、數字技術人才招聘等。他也期待繼續增長港口貨量和新就業機會。 航空主管布弗朗西斯表示,屋崙機場業務在疫情期間發生巨大轉變,但整體而言仍處在增長模式,接近2007年1460萬客流量記錄。同時,貨運流量也仍然強勁,在19年至20年下半年,增長約15%,另外由於電子商務需求上漲,截止今年5月貨運流量同比增長了50%,他還補充:「與去年夏天相比,如今情況轉好。」機場客流量不斷增長,基本上回復75%到80%疫情前的情況。 https://www.singtaousa.com/

A:華盛頓州六月份破紀錄的高溫雖然持續數天並已過去,但卻給本地的自然生態留下持久的後遺症。這個歷年罕見的熱浪給華州海洋與農作物造成重大損害。日前本地生物學家Sparkman 及 Rana Brown到訪Squaxin Island族人在西雅圖西南的Hammersley Inlet 及Oakland 灣 ,視察上月連續三日高溫逾華氐一百度對海灣貝殼類存活的影響。 上述兩名生物學家在當日的視察中發現很多貝類生物都被炎熱的太陽烤熟了。今年普捷灣的高溫也遇上了難得一見的最低潮退,對所有貝殼海產來說,這就是噩耗。較早前加拿大的生物學家認為在Salish Sea的四千哩海岸,高溫奪走了逾十億海產的性命,其中包括了深受食客歡迎與售價高昂的象抜蚌、生蠔及不同種類的肉蜆。華州的海產部門則指稱,在不同海灣及海灘都會有著不同的損失,情況絕不樂觀。 Rana Brown聲稱今次持續三日的高溫對海產影響深遠,最可怕的是目前還沒法估計損失,因為六月的高溫產生了非常深遠的破壞力。他在探訪的其中一個灘頭發現基本上生蠔的存活率目前祗有百分之四十,在另一個沙灘逾半數的蜆都已死掉;但在一些海灣內部份海產的存活率還能保持正常。但總括而言,今次受熱浪致死的海產數量,實在驚人。 貝類海產有著過濾海水內浮游植物的功能,一隻在市場出售的大生蠔每天可以過濾五十加侖海水。故此牠們的大量死亡會造成海水水質污染。這種海洋生物縺功能遭到破壞,結果也會影響其他在海洋生存的生物。華州是全國最大海產值的州,其中年產值一億五千萬元的貝類海產將面臨最大的危機。早在二O一八年,華州海產開始受到海洋污染的破壞;繼而在新冠疫情期間,海產供應頓時因為餐館禁止堂食而要取消訂單,令本地海產批發市場供過於求,另外疫情也停止很多國際運輸,外銷受到影響。今年的熱浪更令華州海產收成雪上加霜。突而奇來的減產令貝類食物供應緊張,最終價格上升是必然的。 華州海產業發展始於一八OO年代,當年以奧林匹亞生蠔為主。後來因海水污染與過量採集弄垮了整個行業。自始華州開始引入太平洋生蠔、馬尼拉蜆及其他貝類品種,貝類數量佔了全國百分之二十五。本地兩大貝類供應商Taylor Farms 及Hama Hama Company表示,熱浪對他們是造成部份損失,但目前還未有準確統計。太平洋貝類生產商協會表示,一般貝類海產都是飼養在淺水的海灘。高溫與潮退對牠們的存活造成破壞,但要改在深水中飼養,恐怕牠們會成為其他海洋生物的飼料。今年的熱浪是始料不及的災害,祗能期望餘下的日子不要太酷熱就是福了。 http://seattlechinesepost.com/

A:華爾街日報本(6)日報導,亞馬遜於本(7)月15日宣布其 HealthLake健康數據存儲及分析的服務, 允許醫療保健產業及生命科學組織能夠使用Amazon Web Services進行數據預測及分析。 HealthLake是亞馬遜雲端計算部門中的最新研發成果,於2020年12 月曾向少量客戶推出。該公司表示,越來越多醫療保健和生命科學領域的客戶正在尋求整理與理解數據的方法,Amazon HealthLake讓客戶能夠在幾分鐘的時間內取得雲端的健康相關數據,並可大規模安全的分析這些資訊。   HealthLake的服務透過自動提取終端原始數據,再整合到AWS雲端集中數據庫並對數據進行索引、標準化和分析。亞馬遜表示,HealthLake的使用客戶可以透過AWS來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也能夠更準確預測疾病的發展以及臨床試驗的功效性。   長期以來,醫療保健產業中的數據匯入一直是個繁雜過程,並充滿人為錯誤。 許多組織正在尋求自動化的數據分析方法。 2015年的一項調查指出,醫療保健相關的數據量不斷在膨脹。醫療市場人士表示,科技進步將影響他們未來提供患者診療的方式。   芝加哥Rush大學醫學中心表示,即使HealthLake仍處於測試階段,該服務已能對新冠疫情提供部分解決方案,同時可以解決醫療不平等問題,使醫護人員能夠以 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快速存儲來自多個數據來源之資訊,快速獲得對新冠患者治療的重要診斷資訊。  

A:英特爾正在尋求機會收購全球晶圓四哥格芯(GlobalFoundries,格羅方德),價碼約300億美元,若成交將大大提振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並將是英特爾歷來最大手筆併購。 知情人士向《華爾街日報》透露,此交易對格芯估值約300億美元,但不確定是否成交,格芯仍可能繼續進行規劃中的首次公開發行(IPO)。 對此格芯發言人表示,尚未與英特爾進行相關討論,意味著英特爾可能還在內部討論階段。 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3月表示將重返晶圓代工,在目前由台積電佔上風的市場重振雄風,並宣布將投入逾200億美元,擴大美國的晶圓生產設備,也會在海內外推動更多投資。 格芯是全球第四大晶圓代工廠,Trendforce數據顯示,以營收計算的全球市佔率約7%。 股權掌握在阿布達比主權財富基金Mubadala投資公司手中,總部則設在美國,最近正把企業總部從加州聖塔克拉拉遷移到紐約州的馬爾他。 格芯是是阿布達比主權財富基金Mubadala在2009年收購超微分拆出來的晶片生產業務之後,與新加坡Chartered合併而成的公司。 https://www.singtaousa.com/

A:依據德國媒體Handelsblatt報導指出根據德國機械公會(VDMA)所發表之研究報告顯示去年中國機械出口值達1650 億歐元,超越德國機械出口值之1620 億歐元,這使中國機械產品在全球機械市場佔比達15.8%,高於德國機械產品在全球機械市場佔比之15.5%。   德國機械公會外貿組組長Ulrich Ackermann表示受到全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衝擊影響,中國較早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同時在較短時間中復甦,反觀歐洲銷售市場則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遭受較強烈且較長時間之負面衝擊。Ackermann組長接續分析指出隨著疫情趨緩歐洲市場之經濟復甦將有助於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之機械出口提升惟長期觀之中國似乎較具成長潛力。   此外德國機械公會之研究報告亦指出中國刻正所推動之中國製造2025產業政策旨在加速中國在重點產業之技術提升並計畫在產業技術上降低對外國供應商之依賴,目前中國在產業發展方面正積極迎頭趕上並快速成長中。   儘管面對中國機械業之競爭依據諮詢顧問公司PwC針對德國機械業者對未來機械產業之前景調查顯示約70%之機械業主管對未來 12 個月的業務發展持樂觀態度,此外約三分之二的主管預測公司的銷售額在明年將至少增長 5%。諮詢顧問公司PwC表示此調查顯示大部分德國機械業者對該產業之未來仍多抱持正面態度。   另一方面除了面臨中國機械業競爭之外目前德國機械業者尚需面對預期生產成本上升之挑戰,近期原物料成本的上漲及為配合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所實施之安全和衛生措施皆導致生產成本之增加,諮詢顧問公司PwC之調查顯示約60%之機械業者正考慮在今年第三季提高產品價格因此機械業未來將面臨之道路仍充滿挑戰。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