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駐馬來西亞的德國、荷蘭與日本商會對馬國政府遏制新冠疫情的決策表示擔憂,並建議外國企業可能需要重新考慮在馬國投資的決策。 上述團體刻正尋求馬國中央與州政府就「加強行動控制令」(EMCO)地區實施的標準作業程序(SOP)進行更坦率的溝通。包括雪蘭莪州和柔佛州士乃工業園區(Senai Industrial Park)。上述外國商會許多會員均在上述地區營運。渠等亦呼籲加快疫苗接種速度,包括開放民間施打疫苗,以加快受影響地區的經濟活動的重新開放。 馬來西亞德國商會(Malaysian-German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敦促馬國政府針對需要執行標準作業程序的企業提供明確說明,以准許企業保護他們的投資,繼續僱用員工,並提前布局。該商會建議對製造設施與相關宿舍,實施更嚴格的控制,而不是關閉所有設施並損害整個經濟。倘准許部分產業營運,亦應准許所有相關產業同時營運,以避免供應鏈崩潰。該商會特舉會員廠商 Weidmuller (M) Sdn Bhd 為例,該企業雖未出現新冠確診病例,但由於座落於士乃工業園區 仍被迫關閉。 Weidmuller公司甫於去(2020)年在馬國設立生產線,供全球出口用途。若無法滿足客戶需求,該公司未來將不得不將部分產線遷至西班牙。搬遷將導致馬國員工失業,並可能導致工廠關閉。 與此同時,據亞洲哨兵新聞網站(Asia Sentinel news portal)報導,馬國荷蘭商會(Malaysian Dutch Business Council)於 7 月 10 日致函柔佛州州務大臣哈斯尼穆罕默德(Hasni Mohammad),呼籲該州准許符合規定的企業不間斷地營運。上述EMCO地區的任何進一步關閉將導致這些外資企業的總部重新考慮當前和未來在柔佛州的投資。 另一方面,馬國日本商會(JACTIM)及日本貿易振興會(JETRO)吉隆坡辦事處亦致函給馬國首相馬希亞丁(Mahiaddin Md Yasin)特別提到雪蘭莪州,其中逾650 家或 1,500 家日本企業中的 43% 在該州營運。根據「亞洲哨兵」和「今日大馬(MalaysianKini)」的報導,日商盼雪蘭莪州所有產業在類似「行動控制令1.0」(MCO 1.0)期間可准許10%的企業進行營運,並在「國家復甦計畫」(National Recovery Plan)的第一階段允許汽車與鋼鐵企業全面營運,以及允許在該計畫的第二階段全面營運所有與製造相關的服務,並在雪蘭莪州更快地推出疫苗接種計畫。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7月14日報導,全球咖啡市場去年市值約1,020億美元(約1,383億星元),精品咖啡占了約三分之一。到2025年,精品咖啡市值將翻倍,達800億美元(約1,084億星元)。新加坡看好市場潛力,計劃未來5年內成為東南亞精品咖啡貿易中心。「新加坡咖啡協會」宣佈將多管齊下落實目標,包括在本年底前和東協咖啡聯合會(ASEAN Coffee Federation)攜手在當地設立東協咖啡學院,培訓人員成為獲認證的咖啡師和咖啡品鑒師等。 新加坡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在「新加坡精品咖啡拍賣會2021」表示,因新加坡位於亞太地區快速成長的消費市場和世界一些主要咖啡生產國,如印尼和越南之間,且星國廣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網路讓咖啡貿易商可更容易連結區域的供應商和市場。此外,星國有力的監管和金融機構也給予公司信心,將運作基地設在當地。 新加坡咖啡協會、東協咖啡聯合會主席馬逢隆指出,因新加坡不生產咖啡豆,被咖啡商視為中立的交易地點。加上咖啡商的貨倉若設在自由貿易區內將無須支付進口稅,咖啡進出口業者是一大吸引力,也為新加坡作為精品咖啡貿易中心帶來優勢。 亞太地區大部分的精品咖啡需求來自東協、中國、日本和澳洲。過去5年,東協的咖啡飲用量穩定成長,其中印尼和泰國是最大的2個市場,隨著國內生產總值增加,收入增加,精品咖啡的需求將激增。 東協生產世界約三分之一的咖啡,世界四大咖啡生產國中,兩個在東協(印尼和越南),因此是時候讓東協不只被視為主要咖啡生產地,也是頂尖的咖啡權威。目前市面上的標準和術語主要根據歐美地區的作業程序和風味,不一定適用於該區域。東協咖啡聯合會開始擬定東協標準為不同咖啡評級,此標準將涵蓋咖啡風味、種植方式和衛生等,依據該區域特色和環境等元素制定,也會注重咖啡種植的永續性。 新加坡咖啡協會也將推出轉型藍圖,提高當地咖啡業的水準,包括提升業界的數位化,和政府合作協助中小企業進軍區域市場等。該協會亦和電商平臺蝦皮(Shopee)簽署諒解備忘錄,推出新加坡咖啡週的線上版。
A: 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杰本(2021)年7月13日於首屆「新加坡亞洲科技會展」宣佈推出「新加坡貿易資料共用平臺」(SGTraDex)的新平臺,該平臺可協助業者更準確地即時監控、核實和分享資料,進而提高工作效率與生產力。明(2022)年上半年全面採用該平臺後,估計每年可為整個供應鏈生態系統增值約2億星元。 由於貨流資料可見度有限,物流業者又得反覆填寫通關、貿易融資和保險所需的多張表格,買家則無法查詢貨物確切位置,導致成本增加、整體貨運效率降低。為了改善這個情況,關注供應鏈數位化的「新加坡群策群力行動聯盟」(AfA)攜手業者和政府機構,共同研發出適用於整個供應鏈生態系統的SGTraDex平臺。 王瑞杰副總理指出,在國際貿易流通和供應鏈重組之際,SGTraDex平臺的出現可讓參與者相互信任、開放和安全地共用資料。目標是推動供應鏈不同階段的利益相關者加入,尤其是小型企業,成為此數位骨幹的一部分。資料會以加密形式傳輸,也不會保存在平臺上。業者能通過平臺輕鬆獲取之前無法或較難查閱的資料,例如貨物的即時位置,協助他們優化運作。 同時身為國立研究基金會主席的王瑞杰副總理也宣佈,新加坡將推出總值5,000萬美元(約6,750萬星元)的「未來通信研究與發展計畫」(Future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 Development Programme),透過該計畫,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將研究新一代通信科技,新加坡理工大學則會專注將研究成果轉換成市場可使用的實際方案。新計畫也會推動人工智慧與網路安全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獎學金並促進通信科技的國際合作。星國已通過計畫與負責6G網路旗艦計畫的芬蘭機構簽署諒解備忘錄。
A:日期: 110年7月13日 來源: ABC News https://www.abc.net.au/news/2021-07-13/sydney-covid-lockdown-1-billion-week-economic-cost/100287426 https://www.health.nsw.gov.au/Infectious/covid-19/vaccine/Pages/default.aspx 受Delta疫毒肆虐,新州7/12日確診人數大幅增加至112人,於7/13日更新增89例新病例,而今(7/14日)則又新增97例。新州州長Glyde Berejiklian表示,雖封城延期一週,惟下週恐仍無法解封,除非確診病例接近零。7/12日亦有一名70歲已接受過二劑疫苗之年長者逝世,感染途逕新州衛生廳(ACT Health)仍在疫調中。新州衛生廳首席醫療官Kerry Chant表示,目前疫調中顯示,距雪梨南邊200公里遠的Goulburn亦有確診病例,從7月14日起,大雪梨地區及週邊城市每個人將需每週採檢一次,而在雪梨熱點南區Fairfield地區居民每三天必須採檢一次,以確實掌握疫情。 另國際投資管理公司安保資本(AMP Capital)首席經濟學家Shane Oliver表示,雪梨大都會區每封城一周就使澳大利亞經濟損失10億澳元,若再持續封城四週經濟損失恐高達70億澳元。雪梨為澳大利亞第一大城市,新南威爾斯州亦是澳大利亞經濟第一大州,占澳大利亞國民生產總值(GDP)的三分之一。O經濟學家亦表示,新州封城時間越長,將影響國家經濟復甦,且失業率將無法下降。雖新州的經濟損失將不會像去年維州 150 億澳元的損失。渠預估,今年澳大利亞的 GDP 增長可能放緩至 4%(低於他之前預測的 4.5%)。渠呼籲州政府千萬別重蹈墨爾本封城112天之覆徹,應採取更嚴厲強硬的封城措施,把經濟損失降到最低,封城時間愈長,對經濟復甦將影響甚距。 澳大利亞總理Scott Morrison與新州州長Gladys Berejiklian以及聯邦和新州財政廳廳長Dominic Perrottet於13日晚間敲定一項經濟紓困方案。旨在協助企業保持現金流,雇主就不需因封城企業倒閉裁員。M 總理表示,聯邦政府將提撥每週5億澳元補助新州企業及員工,即日起因封城無法工作之新州勞工可領取每週325~600澳元不等補助(工時少於20小時以下)及500-600澳元不等補助(工時超過20小時以上)之疫情補助津貼(COVID-19 Support Payment),而在企業方面,每週將提撥1500-10,000 澳元補助予因封城導致營業額損失達30%以上之企業。此津貼可望協助300萬員工渡過難關。聯邦政府另將提撥1,735萬澳元於生命線(Lifeline)、兒童幫助熱線(kids Helpline)等機構,維持受封城後居民之心理健康。 新州財政廳長並補充,新州將再投入41億澳元支持新州企業,凡營業額於3萬至7萬5,000澳元之企業可獲得兩周1,500澳元之補貼,期協助企業渡過此次難關。 另在疫苗方面,因Delta病毒傳播力太強,新州政府已開放新州所有居民(18歲以上)可接種阿斯利康疫苗,惟需與家庭醫師討論後再接種。 而澳大利亞免疫接種技術諮詢小組(Australian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 on Immunisation)並未改變其對阿斯利康疫苗僅適用於50 歲以上族群之的建議,認為輝瑞疫苗更適合年輕人。
A:日期: 110年7月8日 來源: ABC News https://www.abc.net.au/news/2021-07-08/battery-manufacturing-home-storage-australia-industry/100275874 為響應再生能源推廣政策,安裝太陽能儲能電池的澳洲家庭及企業愈來愈多,促進澳洲太陽能儲能電池之生產及技術發展,未來預估太陽能電池產業將可創造74 億澳元的國民生產毛額(GDP),惟須突破該高漲人力成本及全球價格競爭等生產障礙。 墨爾本一家大型鋰電池製造商-PowerPlus Energy,初創迄今僅四年,現已擁有 50 名員工專責製造家用電池、系統組裝及電子設備等。該公司負責人Badley Paton表示,若鋰電池在低人力成本國家如中國,雖可節省至少30% 到 40%左右,惟澳洲鋰電池原料仍仰賴國外進口,而澳洲本土即有生產鋰礦,因應未來趨勢,該公司仍決定於澳洲本地生產,待技術成熟及具有市場價格競爭時,將拓銷出口全球。另出口需考量因素尚有出口關稅、匯率等,該公司亦在尋求政府支持,以因應全球市場嚴峻之競爭力。 根據未來電池產業合作研究中心 (Future Battery Industries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 FBICRC)最新報告顯示,澳洲電池產業目前每年為澳大利亞的 GDP 貢獻 13 億澳元,創造約 6,000 個工作機會。其中以開採電池的原料-鋰礦為主,鋰電池製造廠相對少數。該報告亦發現,目前澳洲鋰礦出口佔全球鋰市場的一半,並在其他關鍵金屬(如鐵礦砂)中處於領先地位,已超越中國。澳洲出口鐵礦砂作為原料在海外製成鋼材再回銷澳洲,鋰礦亦是如此,原礦出口製成太陽能電池後再輸銷回澳洲本土。從中國進口的核心鋰電池芯品質很難掌控,惟PowerPlus Energy 仍利用本土生產技術,在澳洲境內組裝鋰電池。 FBICRC 的執行長 Stedman Ellis表示,澳洲擁有生產鋰電池所需之原物料及技術,加上鋰電池下游廠商轉移生產純化電池化學品,將成為澳洲生產鋰電池之優勢。以西澳為例,目前有超過 20 億澳元的資金投資於純化電池化工廠、氫氧化鋰和硫化鎳等生產。據FBICRC 的報告發現,未來澳洲鋰電池的經濟規模可能倍增,達目前的 7 倍。至2030 年,鋰電池產業將使澳州GDP 每年創下 74 億澳元盈餘,並增加3萬4,700 個工作機會。該報告亦指出,鋰電池產業發展障礙包括缺乏基礎設施資金、高昂薪資成本及缺乏相關技術專家,惟與日本、韓國和德國相較,澳洲之人力成本相對較低廉。另澳洲鋰電池發展不單單用於商業用或家庭用之太陽能儲存,並可用於電動汽車的電池系統。 澳洲聯邦政府工業、科學、能源暨資源部(Department of Industry , Science, Energy and Resources)最新報告亦提出相同觀點,報告中指出,隨著鎳和鈷冶煉經驗積累,新興鋰礦冶煉廠的發展已為下游加工廠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新冠疫情期間已提供製造業在澳生產契機,澳洲鋰電池製造商更承諾未來將使用本土生產的精煉材料來生產電池。 另一家位於新南威爾斯州的Energy Renaissance 亦將依照 PowerPlus Energy 的在澳生產鋰電池製造模式,以學校及購物中心為主要市場銷售對象,透過本地開發之鋰礦直接開始製造電池,未來將不用仰賴進口電池原料,並可確保生產品質。 惟並非所有電池製商會選擇在地生產,以 Redback公司為例,該公司現為澳洲家用鋰電池大型製造商之一,執行長Patrick Matweew表示,目前該公司鋰電池製造是在中國的第三方工廠完成的,電池儲存槽、變電器及外殼等所有硬體設施都在中國製造裝箱到達澳洲,然後直接由技術人員前往用戶家進行安裝。M執行長表示,該公司在 2015 年推出時確實考慮過本地製造,惟受困於資金、生產工廠設備及合作夥伴難尋,以及高昂的製造成本,發現是不可行的。該公司旨在使各家庭普及使用太陽能鋰電池,若價格太昂貴,將僅限部份家庭安裝。目前在澳洲鋰電池安裝費僅需約1萬澳元左右,可與Tesla競價,若在澳生產鋰電池,價格將上漲兩倍,最高達4萬澳元。渠並表示,透過國際合作開發,該公司可設計更好的系統軟體供澳洲家庭客戶使用。
A:新聞來源:韓國貿易新聞(2021年7月12日) 韓國副總理兼企劃財政部部長洪楠基本(110)年7月9日出席在義大利威尼斯召開之G20財政部長會議,並與義大利及土耳其等國財政部長舉行雙邊會談,研商經濟合作計畫。 洪副總理先與土耳其Lutfi Elvan財政部長討論目前全球經濟不均衡之復甦情況,土方提議土耳其與韓國未來之合作應更擴大AI、石油化學、新再生能源等領域之貿易及投資交流,並建請韓國同意土耳其籍人士入境韓國免簽、增加兩國之直航航線及重新締結貨幣互換(SWAP)等事項。洪副總理表示,將與相關部會研商後,加強韓國與土耳其之交流及合作。 另洪副總理亦與義大利財政部長會談,說明韓國對利用數位稅、國際貨幣基金(IMF)及特別提款權(SDR)等援助低所得國家及因應氣候變遷等G20主要議題之立場。
A:新聞來源:韓國媒體(2021年7月13日) 本(7月13)日20時韓國防疫部門-新冠疫苗預防接種推進團頃宣布,暫不考慮透過新冠疫苗保障機制(COVAX Facility)引進中國產新冠疫苗。 韓國政府於去(2020)年底透過COVAX簽署2000萬劑(1000萬人份)新冠疫苗協議,其中168.1萬劑疫苗(AZ126.7萬劑、輝瑞41.4萬劑)已在本年上半年到貨,83.5萬劑AZ疫苗將於本年8~9月中到貨。由於剩餘1748.4萬劑疫苗的種類尚未確定,COVAX可能建議韓國引進中國產疫苗(國藥和科興),但韓國防疫部門說:暫不考慮!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7)月12日報導稱,由於目前天然氣是泰國的主要能源,並隨由經濟成長需求不斷上升,因此針對相關天然氣設備工程舉行公開招標;日商日鐵技術公司(NIPPON STEEL ENGINEERING)在上述泰國企業公開招標工程得標,取得天然氣海上生産設備及鋪設海底管線業務訂單,預估金額約1,000億日圓,預定2027年竣工完成。 日商日鐵技術公司預定在泰國灣內興建40座天然氣之海上平台,以及總長約280公里的天然氣海底輸送管道;上述訂單來自泰國政府所屬大型資源開發企業之泰國國家石油公司(PTTEP)。迄今日商日鐵技術公司已多次取得在泰國灣內興建相關工程項目,企業技術及經營能力獲得泰方肯定,被視為本次工程得標的助力。
A:柬埔寨仰賴中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一、 柬埔寨媒體報導,柬國衛生部國務秘書若宋班(Youk Sambath) 於7 月10日表示: (一)柬國向中國購買之400萬劑新冠疫苗已於7月10日上午運抵金邊國際機場,其中包括100萬劑國藥(Sinopharm)疫苗及300萬劑科興(Sinovac)疫苗。截至7月10日,中國向柬國提供新冠疫苗總數已達1,570萬劑,其中220萬劑係中國無償捐贈,另1,350萬劑由柬政府向中國採購。 (二)7月底將有100萬劑國藥疫苗抵柬,8月將有300萬劑科興疫苗抵柬。洪森總理近日已批准再增購100萬劑科興疫苗。 (三)一旦上述500萬劑疫苗運抵,中國向柬國提供之疫苗總數將達到2,070萬劑。 (四)截至目前,柬埔寨累計接收之疫苗總數已達1,602萬4000劑。其中,中國國藥疫苗共520萬劑、中國科興疫苗共1050萬劑,以及其他疫苗32萬4000劑。 (五)洪森總理表示,現在與未來,中國始終係柬埔寨獲得新冠疫苗之重要供應國。 二、中國駐柬大使館頃強調,中國疫苗為柬國儘早建立免疫屏障作出積極貢獻。中方後續將加大向柬國提供疫苗之力道,以實際行動詮釋中柬命運共同體之核心要義,並努力落實習近平主席所作有關將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之重要宣示。 三、截至7月9日, 柬埔寨全國479萬人已接種新冠疫苗,其中363萬人已完成2劑接種。柬埔寨計劃為全國1,000萬人口接種疫苗,至今已完成接種目標之47.9%。 四、截至7月10日,柬埔寨累計確診5 萬9,978例,累計治愈5 萬1,600例,累計死亡881例。
A:越南躋身企業擴大投資及營運之首選名單 一、越南媒體報導,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頃公布1項調查報告顯示,在東協國家中,越南、新加坡及泰國係企業擴大投資生產與開拓業務最具吸引力之目的地。調查結果顯示,東協企業都在關注該地區之龐大商機,預計未來將持續增長。 二、報告指出: (一)新加坡成為擴張營運最具吸引力之目的地,80% 受訪公司表示計劃將生產及業務擴張集中在該國,其次為泰國(60%)及越南(50%)。 (二)許多受訪企業表示,渠等在東協拓展業務之3個主要驅動力,包括進入該地區日益擴大之消費市場、可透過自由貿易協定打入國際市場,以及擁有充沛之嫻熟技術勞動力。此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可望吸引更多投資進入東協地區,因此許多被調查企業均表示,未來3至5年有擴大投資計畫。 (三) 受訪企業亦指出,東協地區存有諸多風險與挑戰。其中,風險包括 Covid-19 疫情變化、地緣政治不穩與美中貿易衝突,以及經濟復甦力道不足,恐影響終端消費需求。挑戰則包括須改變商業模式以適應各種生產與營運之實際情況、與供應商建立良好關係並適應供應鏈之物流要求,以及充分了解相關國家對支付之規定與基礎設施。
A:日本捐贈越南100萬劑COVID-19疫苗,預計於7月16日清晨從日本運送到胡志明市新山一機場 一、越南媒體報導,越南衛生部頃公布,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於7月13日上午宣布,再追加捐贈越南100萬劑COVID-19疫苗,該批疫苗為日本製造之AstraZeneca,預計於7月16日清晨從日本運送到胡志明市新山一機場。 二、 自6月16日迄今,日本已向越南捐贈300萬劑疫苗,分成4批,其中200萬劑已被越南接收並分配使用。 三、胡志明市近日確診案例激增,爲防疫情惡化,胡志明市自7月9日起全面實施第16 號指令,實施社交隔離,為期15天。該指令主要內容包括:全市社區隔離,人民必須待在家,只有必要時始得出門;公共場所禁止2人以上聚集;最小社交距離為2公尺;各服務營業據點均暫停活動;貨品交易及必要之服務業據點可營業,惟須嚴格遵守防疫規定;限制從疫區移動至其他地方;除必要情形外,停止公共運輸活動;限制個人交通工具之最大活動範圍。 四、 越南約有9,800萬人口,迄今包括自購與受贈,共計取得約800萬劑COVID-19疫苗。迄7月11日下午4時,全越南約注射400萬劑疫苗,其中近28萬人已完成2劑接種。 五、根據越南衛生部統計,截至7月12日下午2時,累計確診3萬1,590例,累計治癒8,025例,累計死亡105例。
A:柬埔寨與中國自由貿易協定可望於明(2022)年初生效 一、柬埔寨與中國於去(2020)年10月12日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柬國商務部部長潘索拉(Sorasak Pan)於日前出席國會第9專門委員會舉辦之線上會議為該協定進行辯護,獲該委員會支持。該FTA草案即將送呈國會審議及批准,以爭取在2022年生效實施。 二、潘部長在會上表示: (一)透過柬中自貿協定有助於柬埔寨服務及產品拓展國際市場,亦可吸引更多外資及中資來柬國投資,進行技術移轉,以及開創更多向中國市場出口之機會。 (二)在新冠疫情危機下,該協定將有助於柬埔寨疫後經濟復甦,增加對中國出口及吸引投資, 有助柬國在新常態下穩定發展。 三、謹查: (一)柬埔寨屬於聯合國定義下之低度開發國家(LDC),除在WTO享有特殊與差別待遇(SDT)之優惠外,另亦獲得日本、歐盟等已開發國家給予片面之普遍性優惠關稅待遇(GSP),以利柬國產品得以優惠關稅進入其等市場。 (二)為吸引外資及拓展國際市場,柬國近年來積極推動加入區域與多邊經貿整合。目前除參與東協區域經濟整合外,並以東協會員國身分對外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東協與中、 日、韓等國簽署之「東協加一」多邊FTA。 (三) 柬埔寨與中國洽簽自貿協定係柬國第1個對外雙邊FTA,第2個對外雙邊FTA爲柬韓FTA(註:已於2021年2月完成談判,預計本年內完簽)。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據緬甸海關統計,在2020-21財年上班年(10月至4月),緬甸進口了價值逾15.6億美元的石油產品。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逾6.5億美元。通常每月石油進口估計為4億美元,但石油進口商面臨著海運貿易中貨櫃短缺及銀行限制。然而,進口商表示,通過陸地邊境的石油進口商可以使用非正式支付系統Hundi代替。目前,由於新冠肺炎病毒的限制加劇引發對石油需求的擔憂,加之緬元貶值,國內燃料油價格在3個月內升至每升30%以上。 根據當地燃料油市場的統計,2021年2月初, Octane 92為每升620緬幣左右、Octane 95為每升750緬幣、柴油為660緬幣、Premium Diesel為670緬幣。7月9日,Octane 92上漲至每升最高1,060緬幣、Octane 95升至1,080緬幣、柴油升至1,002緬幣、Premium Diesel升至1,030緬幣。國內油價與全球市場及美元價值正相關。高漲的需求推動油價進一步上漲,WTI原油價格攀升至每桶73.21美元以上。 此外,外匯匯率也會影響石油價格。緬元持續走弱,7月9日,1美元兌1,650緬幣。在2月中旬,1美元只值1,430緬幣。通常情況下,緬甸主要從新加坡進口燃料油,每月汽油及柴油進口量分別為20萬噸及40萬噸。緬甸石油貿易協會稱,緬甸大約有2,000家加油站及50多家石油進口公司。2021年6月初,電力暨能源部通知私營行業,將儲油量保持在儲罐容量的 35% 以上,以避免出現供需之間可能出現的差異。緬甸90%的燃料油是進口的,其餘的10%是在當地生產的。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自7月8日起,隨著緬甸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上升,中國關閉了所有邊境站。因此,根據緬甸商務部的統計,邊境貿易比去年減少17%。2020-21財年,在政局不穩,新冠肺炎疫情加劇的背景下,中緬邊境貿易額在10月1日至7月2日期間創下38.5億美元的新低。這一數字比去年同期的46.3億美元大幅下降。截至2021年7月2日,緬甸通過陸地邊境對中國的出口價值為26億美元,而進口價值為12億美元。中緬邊境貿易進出口都下滑。 在木姐105英里貿易區工作人員發現新冠肺炎疫情後,中方關閉了所有邊境站。畹町及棒賽(九穀)邊境站於7月8日突然停止。為了遏制新冠肺炎在邊境的傳播,中國禁止入境,導致農業原料、水泥及醫療機械價格上漲。今年財年,通過木姐的邊境貿易額為29.48億美元、通過雷基的貿易額為2.069億美元、通過清水河的貿易額為4.246億美元、通過甘拜地的貿易額為2.676億美元、通過景棟的貿易額逾1,000萬美元。 商務部的統計顯示,木姐邊境貿易額大幅下降。早些時候,中國實行司機替換措施,這些司機每3天進行1才測試。緬甸出口食米、頭類及玉米等農產品,以及螃蟹、對蝦等漁業產品。此外,緬甸對中國的天然氣出口也通過木姐-瑞麗邊境。進口到國內為來料加工CMP原材料、電器及消費品。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儘管印度加強了邊境安全,緬甸與印度之間的邊境貿易額在2020-21財年的10月1日至7月2日期間攀升至1.9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 1.12 億美元。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印度加強了邊境管控,貿易商受到疫情的負面影響。緬甸與印度之間的跨境貿易已經停滯。緬甸通過Tamu、Reed及Thantlang邊境站與鄰國印度進行邊境貿易。過去9個月,通過Tamu邊境的貿易額逾3,239萬美元,通過Reed邊境的貿易額為1.61億美元。Thantlang邊境站沒有任何貿易記錄。 緬甸向印度運送綠豆、木豆、檳榔果、生薑、藏紅花、薑黃、月桂葉、漁業產品、水果及蔬菜,而它從印度進口藥品、油餅、電子電器、摩托車、鋼鐵及其他建築機械以及建築材料。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海關的統計顯示,在本財年2020-21年的7個月(10月-4月)裡,緬甸的玉米出口創造了逾3.92億美元的收入。曼德勒倉庫的交易員表示,由於泰國需求強勁,加上緬甸國內市場足球不斷增長,曼德勒市場上緬甸玉米的價格正在攀升。在4月份的潑水節之前,這種玉米每3籃只能賣到2.8萬緬幣。國內外需求促使賣家從5月第1週開始提價,6月初玉米價格每袋逾3.29萬緬幣,7月的第2週價格攀升至每袋3.672萬緬幣。 緬甸一直通過陸路邊境向鄰國泰國及中國運送玉米。運往新加坡、馬來西亞及越南的貨物由於需求為零而突然停止。海運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政局變化及物流的中斷。目前,緬甸正通過陸路邊境向泰國運送玉米,每噸玉米可獲得約8,000泰銖。泰國在2月1日至8月31日期間,以零關稅(Form-D)的形式批准通過湄索進口玉米。緬甸是該區域國家中第2大玉米出口國。商務部的統計顯示,在截至9月30日的2019-20財年期間,緬甸向外部市場出口了220萬噸玉米,估計價值為3.6億美元。
A:越南本(2021)年1月至6月農林漁產品出口金額達242.3億美元,年增28.2% 一、根據越南農業暨農村發展部統計,本年1月至6月越南農林漁產品出口總額高達242.3億美元,較去(2020)年同期成長28.2%。其中,農產品出口額達104億美元,增長13.3%;林產品達87億美元, 激增61.5%;水產品達40.5億美元,成長12.5%。 二、主要出口品項中高成長率之產品,包括橡膠(出口量及出口金額分別成長41.4%及80%)、腰果(出口量及出口金額分別增加22.2%及11.1%)、木薯與木薯製品(出口量及出口金額分別成長16.3%及30.5%)、楜椒農產品(出口金額成長40.5% ,出口量減少6.7%)、木材及木材製品(出口金額激增74.8%)、竹藤製品(出口金額陡增78.8%),以及蝦類(出口金額成長8.5%) 等。 三、越南農林漁產品之主要出口市場,包括美國、中國、日本,以及南韓。其中,美國占27.9%(出口金額達67億美元,年增59.8%)、中國占19.6%(出口金額達47.5億美元,增長32.1%)、日本占6.8%(微增4.5%),南韓占4.9%(成長11.2%)。 四、 在進口方面,本年1月至6月越南農林漁產品累計進口總額達210.9億美元。本年前2季越南農林水產品貿易順差31.4億美元,年減21.3%。
A: 胡志明市爲防疫情惡化,即日起全面實施第16 號指令 一、越南媒體報導, 鑒於近期疫情升溫,胡志明市人民員委會阮成鋒主席頃於本(2021)年7月7日決議自7月9日凌晨零時起,全市依照總理第16號指令實施社交隔離,為期15天。 二、 謹查胡志明市前已於5月31日凌晨零時依照總理第15號指令實施社區隔離,該市舊邑郡及第12郡盛祿坊則因疫情較爲嚴峻,已先依照總理第16號指令實施社區隔離。 三、 考量胡志明市近日確診案例激增,阮主席爰決定全市自7月9日全面實施第16號指令15 天 ,以加強防疫措施。該指令主要內容包括:全市社區隔離,人民必須待在家,只有必要時始得出門;公共場所禁止2人以上聚集;最小社交距離為2公尺;各服務營業據點均暫停活動;貨品交易及必要之服務業據點可營業,惟須嚴格遵守防疫規定;限制從疫區移動至其他地方;除必要情形外,停止公共運輸活動;限制個人交通工具之最大活動範圍。
A:尼加拉瓜新聞報報導,依據尼國中央銀行最新統計顯示,截至本年3月公債總額84億7,950萬美元,較2020年12月81億7,890萬美元增加約3億美元成長3.6%。其中70億(占82%)為外債,14億7,940萬美元為內債。尼國公共債務係由中央政府、央銀及國營企業名義發行舉債。 由於近年來國際社會認定尼國政府違反人權追捕異己,尼國政府在獲國際貸款日益困難,故尼國貸款循向國內舉債較為容易,惟利息成本較高,2021年1-3月尼國政府國際貸款主要向美洲經濟整合銀行貸款7,250萬美元,美洲開發銀行貸款2,160萬美元,世界銀行貸款1880萬美元。貸款期限為16年,3年寬限期及2.63%加權平均利率。尼國對外舉債主要用途包括:公共建設(占50.%),電力瓦斯水利設施(18.8%),衛生教育社會服務(占16.2%)及公共行政管理(占14%)等。尼國政府2021年1季總計還款7,830萬美元,其中5,210萬美元為本金,2,620萬美元為利息及手續費。
A:尼加拉瓜新聞報導,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經濟委員會(CEPAL)預測尼加拉瓜是本年拉美地區經濟表現較差的國家之一。預估該國經濟成長率為 2%,古巴經濟成長 2.2%,海地則僅 0.1%和委內瑞拉為-4%。 Cepal 表示,目前拉美地區區域經濟成長率,因存有投資和就業不足,環境惡化風險,其對整體地區經濟成長預測為 5.2%,仍無法恢復至 2019 年的國內生產毛額 (GDP) 水準。去(2020)年 4 月,Cepal原預測為 4.1 %,因此在最新發布報告中,略微增加預測成長1.1%。 本年經濟成長最佳國家分別為:巴拿馬(12%)、秘魯(9.5%)、智利(8%)、多明尼加共和國(7.1%)、阿根廷(6.3%)、墨西哥(5%、8%)、哥倫比亞(5.4%) 和玻利維亞 (5.1%)等。 經濟成長表現居中計有:薩爾瓦多(5%)、宏都拉斯(5%)、瓜地馬拉(4.6%)、巴西(4.5%)、烏拉圭(4.1%)、巴拉圭(3.8%)、哥斯加黎加 (3.2%) 和厄瓜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