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參考資料:Financial Times, The Guardian 日期:110年7月14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566/P200號(商情文號:第566號) 商情本文: 英國國家統計局本(14)日數據顯示,英國6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至2.5%,高於5月份的2.1%,亦超越原預期之2.2%。由於國內燃料費、食品費、二手車價格以及服裝類等成本之上漲,英國6月份物價指數亦為自2018年8月以來最高點。部分價格上漲則被認為非常態,如能源成本從去年超低點回升上漲,以及疫情期間臨時降價的產品現漲回正常價。 國家統計局將二手車價格飆漲列為今(2021)年物價的驅動因素。由於二手車市場需求高漲,且全球半導體短缺更加劇二手車價格飆升;此現象也發生在美國,昨(13)日公布數據顯示,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比同期上漲至5.4%,達13年來最高漲幅,部分原因則是二手車價格飆升之故。英國運輸成本也為推高6月份物價的原因之一,今年6月平均汽油價格為每公升129.7便士,與去(2020)年6月每公升106.5便士相比,已上漲超過20%,此為自2010年5月以來最大漲幅,英國去年此時仍處於第一次全國防疫封城狀態,油價因需求減少,在2020年5月達到四年多來的最低價。英國央行預測,消費者物價指數可能在2021年稍晚升至最高近3%;繼第2季價格快速上漲後,在政府取消旅館業增值稅減免措施之際,秋季物價仍可能再上漲。 英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已從2月份的0.4%,連續第3個月上漲;此可能促使央行採取相關因應措施。Capital Economics顧問公司首席經濟學者Paul Dales更認為,今年年底前物價指數可能升至4%,在2022年才呈趨緩,央行可在此時期以異常寬鬆的貨幣政策保持緊縮。儘管多數經濟學家認為英國央行應採取強硬措施因應國內通貨膨脹,瑞典商業銀行(Handelsbanken)英國區首席經濟學家James Sproule指出,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應考慮今年通脹上升估計情形,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年通膨率為0.4%,且尚有關於負利率的討論;不過貨幣政策委員會仍應更重視通膨上升現象,至少應在今年秋季檢視放寬量化寬鬆政策,並且考量貨幣政策委員會內的多樣化意見。 整體而言,隨著國內經濟重新開放,英國物價指數預計將呈現上升趨勢,進而可促使消費者釋放估計高達1800億英鎊的巨額儲蓄;國內企業可能提高價格,以彌補疫情期間的收入損失,且為因應運輸及原物料等營運成本上升之現象。

A:參考資料:The Guardian 日期:110年7月14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567/P200號(商情文號:第567號)   商情本文: 英國政府將在7月19日之後,進一步放寬國內新冠防疫措施,包括取消強制民眾於指定場所戴口罩及社交距離等規定。倫敦交通局(TfL)則宣布,在7月19日後,使用倫敦市地鐵及其他公眾交通工具的乘客,仍將遵守強制配戴口罩的規定。倫敦市長Sadiq Khan表示,最簡單且最安全的選項為政府持續要求全國乘客在搭乘公眾交通工具時戴面罩,因此,決定要求TfL保留要求乘客戴面罩的規定,因強制戴口罩可使倫敦市民及遊客感到放心,且可保護相關從業人員。 工會及巴士業者抨擊政府訊息混淆,且取消強制戴口罩的規定,可能使部分員工暴露於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之中。在航空業方面,已有業者表示將持續要求乘客戴口罩;另外,跨海峽服務的歐洲之星公司也表示,仍將要求倫敦乘客遵守配戴口罩的規定。 雖然工會希望保留口罩規定,但亦有擔憂,若無警察干預執法權限,工作人員難以要求民眾均遵守規定。倫敦地區的政策將只能拒絕乘客入境,因在7月19日之後罰款等刑責均將失效。其他火車業者也只會在火車尖峰時刻要求乘客戴口罩。英國鐵路運輸協會(Rail Delivery Group)發言人表示,乘客應遵循政府指導,而出於對他人的尊重,當車內人潮較多時,應配戴口罩。交通工具業者強調,避免乘客混淆為跨行業政策的執行關鍵。 另外,由於蘇格蘭政府也宣布7月19日之後,在室內場所中仍將強制要求戴口罩,因此英國境內政策混淆的可能性加劇。如在倫敦、蘇格蘭和威爾斯間營運的Avanti West Coast火車業者,將在列車離開英格蘭境內的前一站,公告要求乘客在接下來的旅程中必須戴口罩。行業中尚有推出類似靜音車廂的無口罩車廂,但被認為不切實際。代表倫敦以外巴士業者的客運聯合會(Confederation of Passenger Transport)發言人指出,將不會要求乘客必須戴口罩,但政府的混淆訊息確實讓業者難以執行。鐵路安全和標準委員會(Rail Safety and Standards Board)主管Ali Chegini表示,搭乘火車時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極低;但戴口罩確實可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因此在公眾交通工具上,持續實施強制戴口罩的規定,特別在尖峰時刻,是非常明智的決定,不管此是否為被推薦的做法或法律規範。  

A:根據義大利媒體安莎通訊社本(2021)年7月12日報導,總部位於羅馬之義大利生技公司Reithera近期公布新冠疫苗GRAd-COV2第二階段試驗結果,93%受試者施打第一劑疫苗三周後產生抗體,99%受試者在施打第二劑疫苗後產生抗體。 該公司第二階段試驗自本年3月18日開始,在義大利境內24個地點對917自願者進行試驗,其中25%為65歲以上老年人。 受試者在施打第一劑疫苗後五周產生的抗體水平與染疫痊癒病人相當,且數據顯示第一劑及第二劑疫苗耐受度皆高,並無嚴重不良反應出現,僅輕微肌肉痠痛、頭痛及疲勞。 該疫苗第二階段試驗結果獲相關監管委員會正面評價,Reithera表示盼可儘快進入第三階段試驗。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07.14 Polish News Bulletin取材自forsal.pl, 13.07.2021   根據PKO銀行和Pekao銀行7月13日週二發布的報告,波蘭到2022年--也就是符合波蘭國家銀行行長Adam Glapiński所提的必要條件時,才會升息。Pekao銀行報告指出,根據G行長的說法,當可確定1. COVID-19大流行對經濟沒有影響, 2. 通貨膨脹率高於 3.5%, 3. 通膨是需求驅動時(demand-driven),可以調整貨幣政策。該銀行的經濟學家認為,第一個條件將在下一波大流行發生時得到驗證,第二個條件已經滿足,因為3.5%以上的通膨率預計將持續到2022年第一季度,而第三個條件尚未滿足滿足。同時,PKO銀行報告認為,在2022年之前不會達到G行長確定的升息條件。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07.14   Biznes Polska   丹麥風力渦輪機製造商Vestas公司已開始與波蘭格丁尼亞港(Port of Gdynia)進行技術討論,以推動該港口發展成為波蘭離岸風電的關鍵基礎設施。此次合作旨在支持該港口對計畫開發商的吸引力,使其成為即將在波蘭及波羅的海地區建設離岸風電的主要樞紐。Vestas公司及格丁尼亞港正在就一系列主題進行合作,包括離岸風電預組裝現場(pre-assembly site)的不同要求。   Vestas公司營運長Tommy Rahbek Nielsen表示,該公司很高興與格丁尼亞港合作,以促進其風電場的開發,並使其盡可能吸引波蘭的離岸風電開發商。波蘭已經宣布在2040年之前提供11GW離岸風電的目標,且該地區更廣泛的離岸風電企圖心已在2020年9月由8個波羅的海國家及歐盟執委會簽署的波羅的海離岸風電宣言(Baltic Sea Offshore Wind Declaration)中獲得彰顯。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07.14   Polish News Bulletin, forsal.pl   波蘭石油及天然氣公司(PGNiG)報導稱,該公司正在致力於將城市固體廢棄物的可生物分解廢物部分用於能源目的,為此目的,該公司已經開發一項原型生物CNG生產設施。   根據該該計畫,該公司的科學合作夥伴是波茲南生命科學大學(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 in Poznań)。該公司指出,正在開發的解決方案係基於循環經濟的假設,旨在以厭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及沼氣(biogas)生產技術為基礎,實現城市固體廢物可生物分解廢物部分(biodegradable waste fraction)能具競爭及有效利用。此品質指標將使其可以調整以符合生物甲烷(biomethane)的技術標準,然後將其壓縮至生物CNG的標準。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07.14   PAP, The First News   波蘭國家航空PLL LOT公司在一份管理報告中表示,由于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該公司在2020年遭受了10.4 億波幣(2.27 億歐元)的損失。該公司表示,10.4 億波幣的虧損與其2019年的 6,890萬波幣(合 1,500 萬歐元)利潤形成鮮明對比。該公司的息稅折舊及攤銷(EBITDA)前虧損達到5.843 億波幣(1.273 億歐元),而上一年的利潤為2.25 億波幣(4,900 萬歐元)。   該公司表示,有關Covid-19大流行的情況,特別是定期航空聯結的暫停,使公司的核心業務無法開展,因此是造成財務業績不佳的原由。該公司補充表示,LOT公司的客運量在2020年下降70%以上,至310萬人,包機數量下降73%。   波蘭政府持有LOT公司69.3%的股份,而國有的波蘭航空集團(Polish Aviation Group)持有剩餘的30.7%。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07.14   PAP, The First News   波蘭國家(中央)銀行(National Bank of Poland; NBP)報告稱,從中國及其他遠東國家進口到波蘭的占比一直在增長。據波蘭中央行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自中國進口額年比率成長約32%,占進口總額的比重達到14.5%,較2020年同期提高2個百分點。   NBP表示,目前來自中國耐用消費品進口額為37%,投資品進口額為32%,半耐用品進口額為31%,資本品零組件進口額為28%。NBP表示,波蘭中間產品及最終產品的進口不斷增長,可能顯示來自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出口及國內需求之附加價值有更高的占比。   該銀行表示,波蘭從越南、韓國及馬來西亞的進口量在2021年第一季度也大幅增加。NBP銀行估計,波蘭在亞洲經濟體及西歐國家間的供應鏈地位的強化反映在與德國及大多數其他歐元區國家的貿易順差同時增加以及與中國及其他開發中的亞洲經濟體的貿易逆差加深上。

A:惠譽信評公司於1月25日將希臘國家信用評等展望維持為穩定(stable),信評仍為BB,距投資等級BBB-僅差2級。惠譽在報告中指出因希臘經濟支柱為觀光業及航運業,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受創嚴重,2020oq oq 年經濟成長將衰退10.2%,因有歐盟振興基金挹注,2021年第2季可望復甦,2021年經濟成長可達3%。 標準普爾將希臘信用評等為BB距投資等級BBB-僅差2級、穆迪則為Ba3距投資等級Baa3-差3級,晨星為BB距投資等級BBB-僅差3級。

A:標準普爾於4月23日將希臘信用評等調升為BB級,距投資等級BBB-僅差2級,經濟展望則調為正向,標準普爾預測希臘今年經濟成長為4.9%,高於希臘中央銀行預測之4.2%,2022年經濟成長可達5.8%,調升原因為希臘政府在面對疫情,仍能推動改革政策及歐盟強力支持,希臘經濟可望快速復甦。 希臘今年可望自歐盟支持就業方案計畫(The temporary Support to mitigate Unemployment Risks in an Emergency(SURE))項下獲得25億歐元,歐盟紓困基金獲得40億歐元,歐洲中央銀行退回持有希臘債券利息約13億歐元,總計可獲得約78億歐元現金流入,對希臘政府財政幫助極大。

A:  土耳其自由日報(Hurriyet Daily News)報導,以歐盟資金成立,位於土耳其中部Karatay大學之一座新的高科技發展及設計中心,提供業界研發計畫中打樣、測試及認可等過程服務。 專案經理Baris Samim Nesimioglu表示,該位於康雅的智慧科技設計發展與打樣中心(STEDEC)計畫旨在消除製造商在生產具備智慧科技農業機械時的缺點。 N經理表示,土耳其地區仍未能生產具備可與精密農業相容之智慧科技型農業機械,這些精密農業的發展乃是使用在1990年代末期一般平民可得的衛星定位資訊及2010年代開始談論的農業4.0平台。 N經理表示,Karatay大學的學者們找出生產者製造上述類型農業機械設備最大的缺點,然後將建議轉成為一個計畫向歐盟簡報,獲認可得到5百萬歐元(6百萬美元)計畫基金。渠表示,在土耳其有許多具價值的中心提供這些服務的其中一種,但沒有一個中心全面性地提供研發計畫可能需要的所有打樣、測試以及認可服務。 N經理表示,他們的長期目標是成為一個運營國際計畫的中心,只要他們獲致部分成功且確保財務持續性,在這裡實際進行工作是增加該地方的能力。渠表示,雖該中心的主要目標是農業機械,惟大門是為整個製造業敞開。當製造商在其他製造專業上需要一個解決方案的合作夥伴、服務提供者或其他在研發計劃的需求時,渠等將盡全力提供協助直到最後。 N經理表示,該大學也將對該中心提供約1百萬歐元基金(118萬美元),且該中心將與大學教職員互動。康雅Karatay大學是由康雅商會於2009年所建立。

A:美國國務院、財政部、商務部、國土安全部、貿易代表署(USTR)、勞動部等,於本(7)月13日聯合發布「更新版新疆供應鏈商業警示」(updated Xinjiang Supply Chain Business Advisory),提醒企業涉及新疆供應鏈與投資可能面臨的風險。美國政府先前「新疆供應鏈商業警示」係於去(2020)年7月1日發布。   中國政府持續在新疆對維吾爾族及其他少數民族進行人權迫害,已構成「種族滅絕」及「違反人道罪」,包括大規模、國家支持之強迫勞動及侵入式監視、強迫人口控制措施、將兒童與其家庭分離、集體監禁等人權迫害。鑒於新疆人權侵害之嚴重性,尚未退出新疆相關供應鏈、創業或投資項目之美國企業及個人將有很高風險違反美國法律。   美國國務院發布事實文件,該更新警示之要點包括: 新疆大規模、國家支持之強迫勞動及侵入式監視情形。 美國企業交易涉及新疆強迫勞動及侵害人權帶來之不同類型風險。 美國國務院「外國政府最終使用者之具有監控能力產品或服務的交易」指導原則。 投資涉及新疆監視之中國公司帶來之法律風險。 美國銀行、金融機構、其他投資人「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義務。 貿易代表署(USTR)、勞動部有關強迫勞動的資訊。 美國政府對於新疆人權侵害之因應措施,包括美國海關(CBP)對涉及強迫勞動產品發布「暫扣令」(WRO),商務部將相關企業列入其「實體清單」,財政部採取經濟制裁,國務院對相關人員採取簽證限制,勞動部將相關產品列入其「童工或強迫勞動之產品清單」。 新疆「矽、多晶矽」供應鏈之強迫勞動情形。 其他國家對於供應鏈涉及「強迫勞動」採取之措施。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大使對該警示表示: 美國政府本日行動顯示,拜登政府承諾將終結全球「強迫勞動」情形,並透過WTO談判處理漁業補貼、漁船使用強迫勞動情形,以及公開國家支持「強迫勞動」情形,美國「勞工為中心」貿易政策將捍衛勞工權利並解決不公平競爭,特別是濫用勞工情形。 美國盟邦清楚表示,公平、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貿易體系不容許強迫勞動,如加拿大及墨西哥在「美墨加協定」承諾禁止強迫勞動產品進口,歐盟本日亦發布其商業指導原則,以對抗全球供應鏈之強迫勞動情形。   相關網址:https://www.state.gov/xinjiang-supply-chain-business-advisory/

A:背景說明: 前總統川普依據232條款於2018年3月針對進口鋼鐵產品課徵25%國安關稅,復於同年8月提高自土耳其進口之鋼品國安關稅至50%(川普政府於2019年5月將土耳其關稅回復至25%)。 美國進口商Transpacific Steel LL於2019年4月向「國際貿易法院」(CIT)提訴,主張該調高關稅違反法定期限並請求退還增加關稅。CIT於去(2020)年7月判決,該調高關稅違反法定程序且為「任意且不合理」,爰違反232條款規定。   美國媒體報導,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U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於本(7)月13日審判庭以2票對1票,推翻CIT法院判決,裁決川普政府調高土耳其鋼品國安關稅為合法: 該調高土耳其鋼品關稅並未違反商務部有關國安威脅之認定,該措施係符合商務部國安報告目標達成之國內產業「產能使用率」(capacity-utilization level)。 總統2018年3月課徵鋼鐵國安關稅命令指示,於商務部發布國安調查報告及總統課徵國安關稅後的一段期間,仍須採取「進一步進口限制措施」(further import restrictions)以達成上開產能使用率。 2018年3月總統命令宣布將採取「連續行動」(acontinuing course of action),包括未來相關調整措施,爰美國政府調高土耳其鋼品國安關稅並未違反232條款規定。   美國律師事務所Barnes/Richardson律師表示,本件訴訟可能仍將持續:本案後續發展,原告可能聲請巡迴上訴法院進行全院重審(rehearing),或聲請最高法院審理此案。

A:資料來源 :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由瑞典石油及生質燃料公司Preem和能源公司Vattenfall頃宣布將在瑞典西部Lysekil市興建電解設施(electrolyser facility)以提供氫能源。 該氫能源設施屬Preem在Lysekil市生質燃料廠的計畫之一,據Vattenfall的估計,未來將可生產之電量約為每年1萬至2萬戶用電量需求。未來該生質燃料廠將成為歐洲大廠之一。但Preem表示,主要電力仍來自於現有電網,目前尚未將氫能源電能納入生產系統。生產生質燃料過程中去酸過程仍使用天然氣,未來如果以氫能源替代,將可減少80% 碳排量。 Preem指出計畫執行仍有困難,因為瑞典電網仍未升級,能源條件可能影響如環境許可證的取得。儘管如此,該公司已開始著手2022的計畫。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7月14日引述丹麥房屋交易網站Boligsiden 之數據顯示,今年6 月丹麥共售出 10,180 套房屋、公寓和渡假屋,較5 月份下降 3%,但較去年同期下降 10%,公寓和渡假屋的銷售量分別下降 13% 和 9%,而獨棟屋銷售量則增長約 1%,6月顯示公寓銷售量之消長明顯,房屋銷售量係首次低於去年同期。  但從歷史角度來看,儘管 6 月份房屋交易量有所下降,但仍為 11 年來排名前10大。 6 月份房價仍上漲 0.5-1.0%, 去年全丹麥平均房價上漲 15%,公寓上漲 17%, 渡假屋上漲達 26%。   Boligsiden之住房經濟分析師 Birgit Daetz 認為,這一發展表示自 2020 年 3 月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經歷一段交易極為繁忙的時期後,房市正朝著疫情前之正常交易水平價邁進。 丹麥與其他國家已重新開放, 因民眾經歷長期居家防疫,而使民眾重新評估購屋考量,將花更多的時間在旅行和其他事情。

A:依據瑞士聯邦統計局7月13日新聞稿,瑞士2021 年 6 月份物價指數為102.7點(2020年12月=100),較上月上升0.3%,較去年同期上升2.9%。生產物價指數上升0.2%,受廢料價格上升影響最甚(+15.7%),其次為金屬及其半成品價格(+3.0%)。進口物價指數上升0.4%,受金屬及其半成品價格上升影響最甚(+5.7%),其次為石油產品價格(+2.2%)。     資料來源:瑞士聯邦統計局(BFS) 日期:2021年7月13日

A:依據瑞士蘇黎世機場公司(Flughafen Zürich AG)發布之新聞稿,在本年6月份共計有62萬1,117位旅客於蘇黎世機場進出,與去年同期相比較,成長208%,另搭乘瑞士境內航線旅客計46萬2,606人次,轉機旅客為15萬3,664人次,比例為24.9%。載客航班架次為1萬0,243航班,增加102%,載客航班的旅客人數平均為95.2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較增加1.1%;貨運流量則為3萬1,009公噸貨物,與去年同期相比較增加55.7%。 該公司表示隨著今年暑假假期開始,蘇黎世機場的旅客流量顯著增加,在7月的前兩週,每天有超過4萬4,000名旅客於蘇黎世機場進出,預計最多每天將有約5萬5,000名旅客。   資料來源: 瑞士蘇黎世機場公司(Flughafen Zürich AG) 日期: 2021年7月14日

A:依據瑞士通訊社(SDA)新聞報導,瑞士2020年就業人口約有470萬人,失業者約有23萬8千人。儘管瑞士2020年退休人口占總人口之22.7%,較2000年退休人口增加3%,但瑞士潛在勞動力自20年以來幾乎無變化。其主因為家管人口比例明顯減少,由2000年之6.7%減少至2020年之2.5%。   潛在勞動力包含自雇者、家族企業員工、勞工、學徒及失業者。瑞士2000年潛在勞動人口占總人口之67.9%,2020年減少至 67.4%。2020年瑞士潛在勞動力結構為自雇者(8.1%)、家族企業員工(1.2%)、勞工(52.5%)、學徒(2.8%)及依照國際勞工局定義之失業者(3.3%)。2000年瑞士潛在勞動力結構為自雇者(10.2%)、家族企業員工(1.6%)、勞工(50.4%)、學徒(3.3%)及依照國際勞工局定義之失業者(1.8%)。2020年瑞士15至74歲失業人口較2019年增加9%,該比例高於歐盟平均漲幅(6%)。   資料來源:瑞士通訊社(SDA) 日期:2021年7月13日

A:依據瑞士聯邦統計局(BFS)最新發布之瑞士2021年6月新車銷售量統計調查報告,與2020年同期相比較,在2021年6月瑞士新車銷售量成長5 %,共計為3萬8,147輛。其中汽油引擎車為1萬1,146輛,減少19%;柴油引擎車為3,468輛,減少33%;普通型油電混合車為5,419輛,增加83%;插電式油電混合車為2,128輛,增加100%;電動車為3,652輛,增加170%。   資料來源: 瑞士聯邦統計局(BFS) 日期: 2021年7月14日

A:西班牙Cinco Dias日報2021年7月8日報導,西班牙生態轉型部公布海上風力發電及海上能源路徑圖,計畫於2030年達到海上浮動式風力發電規模1吉瓦(GW)至3吉瓦(GW)及海浪或潮汐發電規模60兆瓦(MW),屆時西班牙將可達成歐洲海上浮動式風力發電目標7吉瓦(GW)之40%。該部指出,前述路徑圖資料將公開至8月6日止,供民眾檢視,規劃投資規模為5億至10億歐元。 另該項路徑圖亦規劃推動海上浮動式風力發電活動之新法律架構,西國政府於2023年之前,將至少補助2億歐元於海上浮動式風力發電之研發創新。  由於固定基礎之海上風力發電所在海域水深至少為50公尺,受限於現有整體水下基礎技術,目前西班牙海上風力發電之發展仍然有限。西國為歐洲海上浮動式風力發電及其他海上能源投入最多研發資源之國家。儘管前述技術仍在初期發展階段,西班牙已在全球該領域主要27家公司中,占有7家公司。前述草案以海上浮動式風力發電、潮汐波、延水梯度、熱梯度等海洋能源發電為主。展望2030年,計劃使西班牙成為歐洲新設計、發展新技術、強化現有測試平台及提供環境予原型產品測試之研發中心。為達成前述目標,西班牙計劃自復甦、轉型及韌性計畫架構下,於2021年至2023年投入2億歐元。 西班牙另將致力建置海上浮動式風力發電及其他海上能源產業價值鏈及培育其生態系所需具素質人力,並強化風力發電之供應物流。該路徑圖將影響海軍產業、鋼鐵製造業及陸上風力發電業。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