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數位化帶來更多新商業模式   Ulbrich表示,數位化帶來的變革中,與電池相關的各項新商業模式僅是一小部分,可能除輪胎外,所有東西都將被數位化;而以此構想為出發點,整個汽車產業正發展一系列新的商業模式。   福斯汽車研發部門員工數將維持在1萬多名員工,因為仍在進行燃油引擎研發的工程師將越來越少,對軟體專業知識的員工需求則不斷增加,傳統領域的員工將進行新職能培訓。   自動駕駛將是未來重要的發展領域;Ulbrich表示,汽車將為車主提供更多時間,特別是在長途旅行中,電腦及軟體可控制汽車的情況下,而自動駕駛將成為未來汽車領域新的舒適性要素;在短程如城市交通中,自動駕駛將不是重點,因在一個有很多行人和騎自行車者的城市裡,相關技術發展費用太高。

A:電動汽車的雙向充電功能,將有「汽車對家庭充電(Vehicle to home)」與「汽車對電力網路充電(Vehicle to grid)」兩種解決方案;前者為電動汽車儲存家用太陽能系統的電能,並在需要時回傳到房屋的電力網路,電動汽車電池一次充滿電可供應一家庭一週所需電力。   汽車對電力網路充電的解決方案,可聚集一個國家或地區內,與充電站相連的所有電動汽車,形成一龐大的蓄電裝置;福斯汽車將利用此解決方案發展其新業務,也就是銷售電能儲存容量,同意參與此業務的車主將獲津貼,福斯汽車取得協調管理權,並從中營利。   Ulbrich表示,所有參與者都將從中受益,最重要的是,未曾運用的可再生能源,將有機會儲存並傳入電力網路;汽車不再只是車輛,而是另外的「工具」;汽車產業將可藉此掌握某些特定時間可使用電力儲存量的資訊。   不過,利用電動汽車建構能量儲存系統需要數年時間,此外,如電價等監管方面仍具不確定性;儘管如此,福斯汽車仍決定開始進行,認為雙向充電將為電動汽車提升到新的層次。  

A:與能源公司的競爭 學術界認為汽車產業雙向充電的作法可行;加州大學材料科學教授Gerbrand Ceder表示,汽車儲存的能量,較任何一家公用事業公司所建造並傳入電網的能量為多,藉由電動汽車的能源儲存,可穩定電力網路。   電池發展的進步也是雙向充電發展的關鍵要素;過去電池壽命過短,且大部分容量因雙向充電流失快速,如今先進的電池可輕鬆承受雙向電流,且不流失儲存容量。   汽車產業朝雙向充電發展,將引發與能源產業間的競爭關係,如Eon和Vattenfall等業者也可發展此一業務。   Ulbrich表示,客戶有決定與誰合作的自由,而汽車業者可能因電池保固條件而佔上風,如可規定汽車業者有充電週期資訊;若客戶仍寧願與電力公司合作,將失去來自汽車業者的保固擔保。

A:資料來源:德國商報等 截至目前為止,電動汽車只能充電而不能供電,德國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VW)將朝此方向發展,預計其他汽車業者也將跟進。   德國每年浪費6,500GWh綠色電力,如位於北海和波羅的強勁海風風力,由於儲存電力的容量不足,未能全部運用;6,500GWh電力相當於德國年消費量的百分之一以上;福斯汽車表示,這些電力也相當於270萬輛純電動汽車行駛長達一年所需的電量。   汽車業者正致力於讓電動汽車成為未來能源的存儲裝置,也就是汽車不僅可由充電樁單向充電,也可隨時將其電力傳回電力網路;透過雙向充電,電動汽車可成為電力網路運營商管理供應綠色電力的工具,而福斯汽車將在2022年成為首家推出此具雙向充電功能的電動汽車之業者。   福斯汽車研發部主管Thomas Ulbrich表示,其雙向充電電動汽車已進入最後測試階段,自2022年起,集團內所有以其電動汽車模組(Modularer Elektrifizierungs-Baukasten;MEB)平台開發的電動汽車,都可雙向充電,包括福斯、奧迪(Audi)、Skoda及Seat-Cupra,其中福斯品牌電動汽車部分,僅在Zwickau工廠便將年產30萬輛。   汽車產業長期致力於雙向充電發展,不過截至目前為止,美國特斯拉(Tesla)僅為單向電池充電,而大部分日本和韓國的汽車業者則仍停留在測試階段,日產汽車(Nissan)表示,其電動汽車自2013年起,便具雙向充電功能,但受限於充電樁缺乏相對應功能,因此未能派上用場;然而,一旦歐洲汽車領導廠商決定朝雙向充電方向發展,將刺激其他競爭業者跟進,德國Bergisch Gladbach應用科技學院汽車管理中心(Center of Automotive Management;CAM) 教授Stefan Bratzel表示,福斯汽車正朝此方向推動;而韓國現代汽車(Hyundai)也已預告將推出雙向充電電動汽車。    

A:制裁取代貿易 然而目前歐洲所做的並不多,如今年初中國對歐盟議會實施制裁,以為對27個歐盟國家針對中國在新疆開設拘留所進行制裁的回應,隨後歐洲議會投票決議暫停中歐全面投資協定。   美國貿易代表Katherine Tai對新疆議題,則呼籲各國進行全球貿易政策的策略性思考,因採用強迫勞動並無法在貿易成長之下促進工人與環境的進步,那是全球貿易走向低谷最殘酷的例子。   德國貿易與投資署執行長Jürgen Friedrich表示,地緣政治始終是貿易協定中的一個要素,無法改變;儘管如此,德國政府仍堅信可透過國際談判取得經濟與政治上雙贏的解決方案。

A:政治勝過協議 然而,政治行為並不總是基於協議進行;澳洲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的成員國之一,並與中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但中國仍對澳洲的大麥、小麥、煤炭、酒、龍蝦和木材等產品徵收關稅;此外,在澳洲要求對COVID-19疫情起源進行調查,以及對中國在新疆和香港侵犯人權的行為進行批判後,中國中止了與澳洲的部長級策略經濟對談。   Scissors認為:中國不願針對其國家權利進行妥協,如中國所認為的「自由」貿易協議,並不允許外國競爭業者損害其國有企業;而中國和澳洲間的緊張關係顯示,北京正進一步擴大其對國家利益的定義,與北京進行談判的國家應了解,中國只針對有條件的進入市場進行談判,與之談判的國家應相對配合。   德國貿易與投資署(Germany Trade and Invest;GTAI)的東亞專家Christina Otte表示,澳洲的例子顯示了訂立自由貿易協定並無法避免懲罰性關稅等措施,但仍可以是促進締約國間貿易和制訂標準的有用工具;儘管亞洲存在各種政治分歧,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仍達成自由貿易協定,Otte認為這顯示歐洲應有相對應行動。

A:中國的崛起​​與全球貿易 最重要的是,中國的崛起改變了國際貿易格局;在15年的談判期之後,中國在20年前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當時的歐美確信,與中國的貿易將開放中國經濟,並開啟中國新的自由主義時代。   儘管寬鬆的貿易條件協助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並未帶來政治改革,相反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姿態更加高調,在20年後的今天,西方國家開始談論競爭制度,並祈求中國給予公平的競爭條件。   中國以其主要出口國的角色,從貿易協定中看到機會,如2020年11月,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十國和其他五國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該協議涵蓋人口數達22億,約佔全球經濟產出的30%。   近來甚至有報導指稱,中國正設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這幾乎帶有諷刺意味,因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的前身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其最初宗旨在於排除中國,並鞏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經貿實力,然而自美國前總統Donald Trump脫離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後,該協議已無效力,其後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其他成員國便自行進行談判。   根據彭博社(Bloomberg)最近的報導,澳洲、馬來西亞、紐西蘭和其他國家的官員已與中國針對細節進行談判;不過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的條款可能會讓中國卻步,因其包括勞工、採購、國有企業、政府支持和補貼、電子商務和跨國數據傳輸等法規相當嚴格。  

A:資料來源:德國之聲等   隨著保護主義、新的衝突和中國的崛起​​,全球秩序有了改變,貿易自由化協議的未來將會如何?   當前全球貿易的協定相當多,包括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簡稱關貿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CAI)、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等,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研究員Derek Scissors表示,現在要簽署一項貿易協定已相當困難,較上一世代要取消關稅更為複雜。   Scissors表示,自由貿易協定的影響力對某些產業和社會團體而言,越來越難評估,這導致更多阻力;此外,貿易協定並不會讓所有參與的經濟體都具同等競爭力。  

A:BASF希望透過綠色電力生產更多氫氣   目前許多電力應用程序需進行轉換,預計到2035年的電力需求將成長三倍,Brudermüller表示,這相當於德國現在風力發電量的15%;特別是對化工產業而言,從天然氣轉換到氫氣對電力的需求極大,因水電解綠色氫氣所需的電量是甲烷電解的五倍。   BASF目前的氫氣年耗量約100萬公噸,且僅透過化石資源生產,未來將逐漸轉為利用綠色電力生產;為此BASF與Linde及沙烏地阿拉伯的化工業者Sabic共同開發一電裂解爐,不過這也還需要更多來自可再生能源生產的電力。   為達減排目標,BASF計劃到2030年追加40億歐元資金,其中到2025年投資10億歐元,預計2030年後,投資金額將更超過100億歐元;與RWE合作的離岸風力發電廠建設,包括計劃和所有核准,預計最快要花七年的時間,最早可在2030年正式營運最早,屆時將有80%的綠色電力直接傳到BASF的Ludwigshafen工廠。

A:綜合美媒報導,G7財政部長於6月5日發表聲明達成全球最低企業稅率定為至少15%的協議,並盼下(7)月G20財長擴大會議能達成更廣泛協議,美國大型科技巨頭雖將面臨衝擊,然對G7歷史性協議多表歡迎。   美國財長葉倫表示,G7協議係全球主要富裕經濟體重大且前所未有的承諾,防止企業透過將利潤轉移到海外以避免繳納稅收,全球最低企業稅將終止企業稅向下競爭(race-to-the-bottom),相關稅收可為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環境,鼓勵各國進行勞動力的教育與培訓,以及投資研發與基礎建設等。   Amazon公司表示該協議為國際稅收系統帶來穩定係向前邁出可喜一步,並盼G20及OECD 侵蝕稅基及轉移利潤有更廣泛地持續進展;Facebook全球事務副總裁Nick Clegg表示,對G7協議表示歡迎,Facebook長期呼籲改革全球稅務規範,盼國際稅改進展順利,並認知該公司可能將在不同地區繳納更多稅款;Google公司表示強烈支持G7全球最低企業稅,盼該協議平衡且持久;Apple公司則尚未表態。   輿論評析G7建議全球最低企業稅15% 雄心不夠且恐難以實施,全球最低企業稅率只設定15%,並未徹底改革全球稅收系統,與目前愛爾蘭企業稅約12.5%、瑞士約15%及新加坡約17%相差不大;且G7前揭協議仍需由下月登場G20確認,嗣由OECD約140個國家中進行長期協商,恐須數年才達成共識。

A:新的氣候目標給企業界帶來壓力   過去德國透過「可再生能源法(Erneuerbare-Energien-Gesetz;EEG)」徵收的稅款,確保了數十年興建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廠的高額補貼,致使其他發電模式的營運日益困難;如今補貼額度大幅減少,同時風能和太陽能已成全球最便宜的電力來源之一,而儘管無政府補貼,業者也已能自行興建發展,如2020年能源業者EnBW在無政府補貼情況下建設一大型太陽能電廠,如今BASF與福斯汽車兩大企業透過電力購買協議,也達到發電量達GW的規模。   2021年5月初,德國聯邦政府決議訂下更嚴格的氣候目標: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須較1990年減少65%,而非55%,並預計提前到2045年達成氣候中和的目標,而非2050年。   對德國最耗能的產業之一化工產業而言,此新規定影響極大,僅BASF的二氧化碳年排放便達2,100萬公噸,其主要能源來自化石資源,因此必須改變;過去BASF僅承諾在不影響氣候的前提下擴大生產,且無設定達到氣候中和的時間表,而最近確定的氣候目標已決定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25%,並計畫於2050年達到在生產部分氣候中和的目標

A:福斯汽車與RWE合作發展綠能 福斯汽車在4月底也與RWE宣布合作計畫,將到2025年在歐洲投資4,000萬歐元,建設新的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廠。   福斯汽車希望能為數百萬輛新電動汽車對可再生能源的額外需求做出貢獻。從2021年到2025年,福斯汽車參與的專案預計每年將產生總計約7TWS的綠色電力,這相當於300座新式風力發電機的發電量。   福斯汽車的綠能計畫也不須政府資金補貼,能源企業RWE提供工業客戶必要的保障,也就是所謂的「電力購買協議(Power Purchase Agreement;PPA)」,即以固定價格長期購買綠色電力;此種協議在美國和加拿大已進行多年,主要是位於矽谷的企業如Google、微軟(Microsoft)、臉書(Facebook)和蘋果(Apple)等科技業者,其全球數據中心耗電量不斷增加。   電力購買協議對可再生能源業者而言可確保長期營利,對像亞馬遜(Amazon)等企業而言,則為達到綠色經濟的方式;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的數據,僅2020年,全球達成的電力購買協議總計超過23GW,其中大多數在北美洲、南美洲及亞洲,歐洲正迎頭趕上。

A:資料來源:德國日報、德國商報、德國鏡報等 隨著德國聯邦政府緊縮氣候目標,產業界相繼發展可再生能源電力,包括全球最大化工大廠BASF和能源業者RWE合作發展離岸風力發電廠,以及福斯汽車(Volkswagen;VW)也與RWE合作發展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廠。   BASF與RWE合作發展離岸風力發電廠 德國BASF和能源業者RWE計劃在北海建造一大型離岸風電廠,將生產2GW電力,預計2030年完成可供BASF位於Ludwigshafen的工廠所需綠色電力,其中五分之一將用於生產氫氣;BASF執行長Martin Brudermüller與RWE執行長Markus Krebber表示,兩家公司將共同透過電氣化與氫氣,加速二氧化碳中和的化工產業發展。   該合作案預計將可減少每年約38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就BASF的Ludwigshafen廠便可減少28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該計劃明確顯示氣候保護同時可維持化工產業競爭力。   此一離岸風力發電廠計畫預計不需政府補貼支持,但仍需要政治上的支持,如加速對此一海域的使用招標進度,因依目前法規,在2030年後才得以使用,此外,區域和網路發展計劃的調整,以及免除綠色電力在可再生能源的附加費,另外,目前尚無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氫氣生產相關規範。   Brudermüller表示,德國經濟要成功朝氣候保護發展,需靠大量具價格競爭力的可再生能源,而這只有政界與與業界的創新和合作才能達到;礦業、化工及能源工會(Industriegewerkschaft Bergbau, Chemie, Energie;IG BCE)對此計畫表示支持。  

A:根據越南統計總局之公告,本(2021)年5月份越南工業生產指數較去年同期成長11.6%,其中礦產開採減少9.8%、製造業成長14.6%、電力生產及供應成長12%、自來水供應及廢物廢水處理成長6.8%。 累計本年前5個月,越南工業生產指數較去年同期成長9.9%,其中製造業成長12.6%、電力生產及供應成長8.3%、自來水供應及廢物廢水處理成長7.5%、礦產開採減少7%。 在二級產業中,若干產業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如:金屬生產成長38%、生產具引擎車輛成長35%、床櫃桌椅生產成長18.3%,生產尚未分類之機械設備成長15.6%,電子產品、電腦及光學產品生產成長15.5%,礦產開採服務業成長14.6%,垃圾及廢料回收、處理成長14.4%,機車汽車生產成長13.6%,飲料生產成長12.8%。 若干產業較去年同期衰退:如原油及天然汽開採減少11.5%,煤炭開採減少3.8%,排水及廢水處理減少1.6%,焦炭及石油產品生產減少0.4%。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6)月7日報導稱,有鑑於目前世界各國開始陸續發行及活用新冠疫苗護照,預估未來企業期待的聲音將升高,爰此日本政府已成立跨部會小組,規劃最早在本(2021)年夏季開始針對商務人士及其他民眾提供官方出具之疫苗接種證明文件,盼藉此促進商務旅行及其他經貿活動的正常化。 上述跨部會檢討小組,由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擔任總指揮官,先行規劃於本年夏季推出紙本接種證明文件,並將進一步在年底前啟動可由智慧型手機App內建掃描器使用之數位版本。 迄今日本國民在入境歐洲、美國及其他國家時,被詢問有否施打新冠疫苗的案例屢見不鮮,因此目前少數日本政府官員已持有非官方出具之接種證明,此舉讓日本政府認為推動官方疫苗接種證明勢在必行。 日本的疫苗接種證明文件,將由擁有居民基本資料及負責施打疫苗的地方政府簽發,內容包括持有人的姓名、疫苗製造商及施打日期等資訊,並規劃與中央政府統籌管理之「疫苗接種紀錄系統(VRS)」互聯,以擔保資料的準確性。未來在搭乘航班及入境他國時,將可出示施打疫苗證書;除日本商務人士及出國留學的國民外,原居住在日本境內的外國人,將來在往返母國時亦可使用。 上述日本政府疫苗證書的範本,係參考歐盟(EU)即將於下(7)月正式實施的「數位COVID疫苗護照」,其發行對象主要為已接種疫苗及新冠肺炎的康復者,屆時持有人將可免去自主隔離及PCR檢測手續,包括德國等7個國家已自6月開始試行。對此,歐盟司法專員表示,「將可恢復自由且安全的移動」。 不過,有專家學者指出,雖疫苗接種屬於個人意願,惟因導入核發通行證書,對未接種者恐將造成歧視;當前美國各州政府對發行疫苗證明意見分歧,日本國內亦出現有需慎重檢討的聲音。為避免讓急於經濟活動重啟的地方政府及民間企業自訂規則的紛亂局面,日本政府正慎重考慮納入建立統一疫苗證明的指導政策方針。

A: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1年6月5日)   1.APEC第27屆貿易部長會議本年6月5日以視訊方式舉行,韓產業通商資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長俞明希代表與會。伊呼籲各國完善疫苗運輸和物流系統,保障疫苗順暢供應;強調抑制對疫苗原料進出口限制措施的重要性。   2.俞明希承諾,韓國將藉由其生物醫藥研製能量,為亞太地區與全球擴大疫苗供應做出貢獻;並敦促APEC在環境商品和服務自由化方面發揮主導,以及在衛生和環境等新貿易領域的討論中獲得進展。

A:新聞來源:韓國新聞報導(2021年6月7日) 1.韓媒本(7)日報導,美國莫德納(Moderna)製藥公司首席商務官(Chief Commercial Officer) Corinne Le Goff日前受訪表示,正商討在韓國生產mRNA疫苗原液的方案,此意味著莫德納與韓國合作將不僅限於生產,未來將拓展至研發領域。 2.莫德納創立於2010年,在mRNA領域研究開發醫藥品,2020年成功研製出新冠病毒mRNA疫苗後倍受矚目。莫德納日前已與三星生物製劑公司(Samsung Biologics)簽署新冠疫苗代工生產合同,並開始向三星生物製劑公司轉移技術,以生產疫苗並構建全球供應鏈。 3.三星生物製劑公司是莫德納在亞洲首個合作夥伴,預計下半年可正式投產,韓國生產的莫德納疫苗將向包括本國在內的世界各國供應。   4.上(5)月17日莫德納在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已完成設立莫德納南韓公司登記,並將盡速啟動營運。

A: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自動駕駛汽車為近年熱門話題,各個專家及製造商對於何時實現持不同看法,部分專家認為儘管已投入大量資金研發,結果可能不如預期規劃,除非自動駕駛科技最關鍵的人工智慧具重大突破或重新規劃城市,否則無法預測該科技何時成熟。 電腦科學家Melanie Mitchell表示,業界人士因先前所規劃的自動駕駛汽車計畫延遲,正重新定義該技術,由於自動駕駛汽車受地理及氣候限制,且目前須有駕駛人員或遠端監控,使製造商將相關警語納入計畫中,現階段已在市面上販售的車輛中,自動駕駛科技僅體現在加強定速巡航裝置(Cruise Control)。 通用汽車(GM)子公司Cruise於加州舊金山測試自動駕駛汽車,儘管駕駛座無人,然後座區仍有操作人員監控,並在6月4日獲得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CPUC)授權,可提供無人駕駛汽車共乘服務;Alphabet子公司Waymo於亞歷桑納州鳳凰城的低密度地區進行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曾因系統無法判別人類行為發生小型事故;自動駕駛卡車新創公司Aurora近期收購Uber自動駕駛部門,該公司執行長認為仍需數年時間將自駕科技普及。 根據杜克大學電腦科學家Mary Cummings認為,目前無人駕駛汽車問題為機器學習中深度學習的演算方式,若該車輛在地圖清晰、小型及低速度地區,以及佈滿感測器的路上行駛,將可降低不確定性。另部分專家認為測試數據無法解決人工智慧問題,越來越多專家認為解決駕駛問題,自駕科技不需完全建立在人工智慧上。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 https://www.wsj.com/articles/self-driving-cars-could-be-decades-away-no-matter-what-elon-musk-said-11622865615?mod=tech_lead_pos12 https://www.cnbc.com/2021/06/04/california-will-allow-cruise-to-give-rides-in-driverless-test-vehicles.html

A: 依據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1)年6月7日報導辦理。 日本內閣在本(2021)年6月4日通過2020年度「水產白皮書」(2020年水產趨勢、2021年水產施政),本次特別主題是「市場導向理念,目標使水產業為成長產業」。在新冠病毒感染擴大,社會及生活型態造成重大變化中,消費者意識亦產生巨大變異,從因應消費者需求提供商品及服務觀點設定該主題。 主題標頭說明考量生產者供貨端思考為中心的商品開發「發貨導向(product out)」及基於消費者需求所提供的「市場導向(market in」。除呈現全球水產品供需及生產量、魚食意識等,並提及採取「市場導向」課題,及對需求掌握不足及發覺潛在需求,以及列舉HACCP為首要之因應食品安全及生態標章認證等。 現場除介紹許多解決課題所採取諸多案例,同時也強調確保國內外消費者要求價格與品質得以平衡,並須考量出口導向製品的安全性及永續性。有關因應作法採行方向,認為漁業須「有本身是價值鏈一環的共識」,養殖業須「因應需求與生產週期進行計畫生產」、加工流通須「活用網際網路及交流社群網站(SNS)」,出口須「整備開拓所有形式的商流體制」等。 記者說明會上水產廳押切光弘企劃課長分析,「現在水產面臨重複同樣狀況,新冠肺炎影響對生活產生極大變化」,「水產資源恢復須進行適當資源管理,但讓消費者接受的水產品消費如沒法擴大,就毫無價值,因此考量『市場導向』是不可或缺之構想」,說明白皮書設定專題的原委。 白皮書內容第1章至第5章與歷年相同,水產趨勢、資源·漁場環境、國際情勢及漁村創生,第6章再介紹東日本大地震10年振興狀況。由於新冠肺炎造成內食需求增加。依2020年總務省家計調查,日本每戶(2人以上)生鮮魚介類的年購買量隨時間減少至23.9公斤, 但卻是2002年以後將近20年來首度轉為增加。

A: 依據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1)年6月7日報導辦理。 本年6月4日日本水產廳召開「第4次漁況不佳問題檢討會」,面對中長期風險,為使漁業永續經營,總結未來施政策略方針。非正式檢討會結束後,水產廳山口英彰長官與檢討會宮原正典主席(前水產研究教育機構理事長)說明,包含減少燃料使用量實現脫碳,掌握環境變化之風險,因應處置有必要具體明示;並認為並非依賴單一資源,檢討搭配魚種和漁法的多元漁業的作業型態及業務結構。 多元漁業轉換方面,多個漁獲對象魚種及漁法、多個經營體攜手合作及共同經營、逐步推動水產養殖及其副業等多元經營、因應資源變動轉換為彈性的漁業經營作法,提出新作業型態模式以1艘來經營多種漁法的多目的漁船。且為擴大許可漁獲量(TAC)與個別漁獲配額(IQ)之對象魚種,有效活用多元漁業,並隨著具實際效果的IQ管理進行制度運用。 山口長官表示,多元漁業已開始討論,首先在水產基本計畫中「要求納入主題」,具體討論魚種及漁法,並提出:「在漁業結構改革營利漁業(事業計畫)的協議會討論」。並撇開個人見解,說明「現狀漁法及漁具已有規定,多元化並非想全部廢棄,主要是求生存尋找必要的漁法。」在環境政策方面,資通訊技術(ITC)及活用漁場預測削減燃料使用量,以及漁船電動化·氫能化等研究,採取社會實用,並在現行實施的施政·制度進行驗證,始能永續生產,採取整合性策略建構發展方向為主。 日本2014年秋刀魚、日本魷及鮭魚漁獲量有54.8萬公噸,2019年已減少74%至14.2萬公噸,檢討會上驗證個別魚種漁況不佳主要原因,認為已對漁業者及加工業者產生重大影響。宮原主席呈現危機感表示:「在從未經歷的環境中,相關人員不會有1個人會認為秋刀魚經過10年能回復盛況」;在觸及中國大陸等外國漁船問題,則強調:「相關人員必須團結一致採取對策」。 按日本經營秋刀魚漁業多屬沿近海小型船舶,僅能經營單一漁法-棒受網捕撈,受到氣候變遷及海流改變影響,被認為秋刀魚洄游路徑轉變,致日本漁業界及媒體懷疑係中國大陸、南韓及我國等在外洋先行截獲,使日本沿近海秋刀魚捕獲量每況愈下。有鑑於相關國家漁船捕撈係在不同漁期,採兼營秋刀魚棒受網及魷釣漁法,而日本現行制度僅允許單一漁法造成經營僵化,相關人士認為有必要轉換至多魚種多漁法之經營方式。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