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依據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1)年6月3日報導辦理。 為擴大農林水產和食品出口,因應進口國管制等,日本政府於本年5月28日召開相關閣僚會議,討論落實農林水產物及食品擴大出口策略的後續追蹤作為。為加強促進出口,各品項團體皆予法制化,並研議成立名為「日本版挪威水產品審議會(NSC)」的組織,向成員收取公積金作為財源。 去年11月宣布的農林水產物和食品出口擴大執行策略中,含青甘鰺、帆立貝、嘉鱲及珍珠4項水產品約27項目成立產品類別團隊,目標在本年夏天就獲得確保財源之結論。執行策略後續作為的品項團隊,以生產至販售的相關業者為成員,檢討法律定位方針,期待發揮品項團隊功能,以會員為對象,朝收取公積金(checkoff)增加自主財源努力,檢討充實強化財源。 團隊須制定國家品牌及出口品規格與標準等業務規定,開拓業界整體販售通路,發揮調查目標國等主要功能,以促進外銷。不僅挪威,美國、韓國等許多國家依據法律組成品項團隊,並以法律規範公積金及業界課稅之方式,擁有穩定且豐富的自主財源,推展促進出口的作法。 日本畜產品擁有財團(consortium),與品項團隊合作處理;水產則有北海道帆立貝漁業振興協會與漁協等生產者組合收取公積金做為財源,推展國內外促銷事業,青甘鰺及嘉鱲尚無該團隊。自民黨在6月2日召開的促進出口的委員會,出席的議員認為導入公積金制度,可振興出口穩定魚價,不僅有利於出口業者,全體生產者也受惠,因此表達「是否僅以團隊會員為對象收取公積金,有必要確實檢討」等意見。 後續追蹤事項,主要為出口產地·業者之育成,以專業人才「出口產地支援者」方式陪伴支援,為強化出口對象國之專業·永續支援體制,活用專業人才做為出口顧問,並因應農產品出口特有風險,檢討支援營運資金等。

A:依據阿根廷政府公報110年5月31日刊載生產部第239/2021號決議辦理如下:阿根廷政府完成對自泰國、印尼及中國大陸進口之腳踏車用新橡膠氣胎產品(南方共市稅則號列50.00)之反傾銷落日複查及情勢變更複查,並對中國大陸課徵每公斤7.03美元、泰國每公斤6.07美元及印尼每公斤6.45美元之FOB出口底價措施,為期5年。涉案產品價格如低於前述出口底價,將課徵其與出口底價差價同額之反傾銷稅。阿國海關將依相關法令,對旨揭產品採行非優惠性原產地管制措施。

A: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預估,2020年拉丁美洲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不確定因素影響,外人直接投資(FDI)下降40%至55%,阿根廷所受影響使FDI下降40%。UNCTAD指出,阿根廷因疫情面臨的危機及對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債務,加劇原本已很困難的經濟狀況,造成2019年投資流量僅剩一半,降至62億美元。多家國際企業,因阿國經濟萎縮2%、通貨膨脹率近50%、政府稅收急劇上升及所進行的資本管制等政策宣布停止當地投資計劃,如美商亞馬遜、通用汽車及NIKE等公司。同時,阿國南部Vaca Muerta地區頁岩能源案,隨著外來投資的大量萎縮,以及延遲該開發案進展,加上阿國債務重整的不確定性,早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擴大前,已對2020年的投資帶來負面的影響。

A:阿根廷係全球畜牧業大國,尤以牛肉聞名全球,該國共有30萬家牛隻養殖場、13萬家羊隻養殖場及7萬家豬隻養殖場,全球市占率牛肉8%、豬肉0.1%、羊肉1.5%、牛肉製品7%,主要出口市場為亞洲、中東及俄羅斯。 依據阿根廷國家牛肉推廣協會(Instituto  de la  Promocion de la Carne Vacuna  Argentina, IPCVA ) 報告指出,2020年阿根廷冷藏、冷凍及加工牛肉(不包括內臟)出口量為61萬6,248噸,出口額達27 億993萬美元,與2019年相較衰退12.5%;另牛肉每噸平均FOB價格降為4,397美元,較2019年之每噸5,455美元,減少19.4%。2020年阿根廷牛肉出口國排名第一為中國大陸,數量為46萬2,269噸(占75%),較2019年成長8.3%,其次是智利3萬2,595噸(占5.3%),成長7.9%、以色列2萬7,310噸(占4.4%),成長15.1%、德國2萬1,805噸(占3.5%),衰退15.5%及美國2萬539噸(占3.3%),大幅成長1,096%等。 原畜牧業者預期因2021年牛肉產量增加,有利提高國內消費及牛肉出口。然而,阿根廷政府為遏止近幾個月來牛肉價格上漲,決定自2021年5月17日起暫停牛肉出口30天,畜牧業者宣布停止一切市場運作9天以表不滿。該暫停出口30天措施,將帶來2億5,000萬美元損失,並危及10萬個工作機會。

A:阿根廷係全球農業生產大國,種植面積達3,800萬公頃(包括穀類、油籽、工業原料及蔬果),糧倉的存儲容量估計每年約7,000萬噸,其中,交易量約為3,300萬噸,存放於農場倉庫2,000萬噸、海運倉庫1, 200萬噸、河運倉庫500萬噸,自業者使用穀物筒倉袋(silobolsa)存糧後,大量提升糧倉的存儲量。穀類及油籽國內需求量平均每年為1,600至1,700萬噸,其餘產量用於出口。阿國農產品供應量占全球比重穀類為:黃豆11%、玉米10%、高梁8%、小麥7%及大麥1%;水果比重為:檸檬21%、水梨20%、葡萄柚5%、橘子3%、蘋果2.4%、柳丁2%。 農工業對阿根廷經濟具舉足輕重地位,整體農業產業鏈占該國出口總額548億8,400萬美元中的70% (385億5,000萬美元),其中36%來自大豆產業鏈(140億3,200萬美元),23%來自穀物類 (90億2,000萬美元)。據阿根廷羅薩里奧證券交易所(BCR)指出,阿國農工業為其主要外匯來源,每10美元的出口額中,有7美元來自農業,除可出口創匯外,亦供應其國內需求。 由於大豆國際價格上漲,加上阿根廷2021年1及2月連續的大雨解決乾旱問題並提高預期產量,使其出口額增加。據阿根廷羅薩里奧證券交易所(BCR)預估,2020/2021年期大豆收成為4,900萬噸,出口額超過37億美元,與2019年約23億美元相較,成長59%。同時,大豆油及豆粕外銷亦呈現成長,預估大豆油將為阿根廷帶來52億6,400萬美元,而豆渣餅(大豆餅)為124億9,100萬美元。總計阿國油籽類產品出口額達214億4,600美元,政府可從中收取67億2,600萬美元的稅收,另由於巴西收割速度緩慢及美國的低庫存量的影響,有利於阿根廷相關農作物之對外貿易。 至於玉米,收成已連續4個年期高於大豆,並使阿國列入全球第三大穀物生產國,僅次於美國及巴西。據官方估計,儘管玉米收成受到乾旱影響,預期仍可達5,800萬噸。阿國Cordoba省穀物交易所Gonzalo Agusto經理表示,阿國近年來玉米產量提高,加上國際需求提高,有利出口。自2014/15年期起,玉米種植面積持續增加至2017/18年期,之後才相對穩定,種植面積維持在900至940萬公頃之間。該面積的增加主因為國內玉米價格相較於大豆更具吸引力。另據美國農業部(USDA)統計,美國、巴西及阿根廷占有全球75%的玉米產量,其中阿根廷占18%。 阿國農業部原於2020年12月30日宣布暫停玉米外銷申報登記(DJVE)至2021年3月1日新玉米收割期,後於2021年1月11日宣布改為每日外銷申報登記上限為3萬噸,引起業界不滿發動罷工。經阿國農業部長Luis Basterra與農業工業理事會(CAA)相關單位代表協商並達成共識,該部於2021年1月12日宣布撤銷原對玉米出口每日3萬噸上限措施,惟在下個玉米收割期前,該部將視國內需求狀況隨時監控及調整出口量。 因國際穀物價格上漲,預計2021年農工產品出口額將可創290億2,700萬美元的歷史新高,較2020年的200億1,800萬美元成長45%,並預期2021年將首次超越2011年所創下的250億美元紀錄。另據BCR交易所統計,阿國2021年3月農工產品出口額高達23億1,100萬美元,與2020年同期相較成長126%。此外,2021年2月穀物及其副產品的出口外匯結算達過去7年最高金額,與2020年同期相較大幅成長122%。

A:阿根廷化工原料、石油副產品、橡塑膠產品之化學產業產值約占阿國GDP之4%,占整體工業生產附加價值之27%,該產業生產之產品主要為無機化學產品、石化產品、顏染料、工業用氣體、塑膠產品、農業化學品(肥料及除蟲劑)、油漆、洗滌精、化妝品及藥物等。 阿根廷2020年化學產品整體銷售呈現小幅衰退,因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的影響,僅恢復部分經濟及製造工業活動,該產業主要以美元交易,雖然國內市場的銷售有所回升,惟出口卻下降。其中「聚氨酯」的銷售在所有產品應用中均下降,包括用於製造建築業的面板、汽車業及安全鞋製造業,而用於密封劑及膠水的需求衰退較小。「氫氧化鈉」亦呈現衰退萎縮,紙漿及紙張製造業、紡織業及製造肥皂和洗滌劑相關產業的需求均萎縮;「硫酸」在化肥製造商、蓄電池、冷凍廠及淨水處理業的需求則上升,惟用在石油/瓦斯業、炸藥製造業的需求減少。2020年受農業化學品、油漆、藥物及肥皂/洗滌劑之生產,化學品的GDP略有增長。阿國化學品及相關產品的出口至2020年已連續3年呈現衰退。 阿根廷全國塑膠廠約1,700家,大多為中小企業,每年使用大約130萬噸的熱塑性塑料。近年來,阿國塑膠射出業一路崛起,多數業者從國外進口機械及設備,提高國內射出、吹塑、押出及熱塑的技術水平。2020年下半年阿國經濟及工業活動回溫,對熱塑性塑料需求一度回升穩定。根據阿根廷塑膠工業商會(Camara Argentina de la Industria Plastica)統計,2020年第二季阿國COVID-19疫情爆發前,全國塑膠廠總雇用4萬8,348名員工,大多工廠位於大布宜諾斯區(63.5%)及首度布宜諾斯艾利斯市(16.8%)。 阿根廷塑膠業表示,隨著整體經濟的復甦,尤其製造業及建築業恢復,預期2021年熱塑性塑料需求量將呈現成長。

A:阿根廷紡織業自1999至2002年經濟危機重創紡織業,阿國失去超過10萬個就業機會,而走私及仿冒行為仍持續發生影響產業發展,政府每年稅收減少7億披索,近幾年情況雖有好轉,生產、投資及僱用員工數皆呈現成長,惟高度通貨膨脹影響消費,進一步影響紡織業發展。阿根廷國家統計局(INDEC)公布之消費者物價指數報告,2020年漲幅最高的產業類別為服裝/鞋類,通膨率高達60%。 阿根廷紡織業促進基金會(Fundacion ProTejer)於ProTextil線上展覽會上表示,阿國紡織業已恢復至疫情前之水準。阿國紡織業於2020年因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重創,惟預計2020年紡織業的投資將達1億美元,高於2019年的6,400萬美元。另2021年預計將續投資2億5,000萬美元,為該產業10年來投資額最高的一年。基於2020年及2021年這2年的投資,就業機會預估能在2021、2022年持續增加,目前該產業提供約40萬個工作機會。另據經濟學家Priscila  Makari指出,在費南德茲總統任內,若其紡織業的獎勵政策可有效管理及執行,該產業鏈的2020年就業率可望成長,且預期在未來3年內農業用紡織品及服裝產業鏈中將增加20萬個就業機會。 阿根廷紡織業原料生產概況: 1、棉花:阿國有超過1萬5,000家棉花生產業者,140餘家加工廠,47家棉線製造商(其中25家含紡織廠),主要棉花種植區為Chaco省(60%)、Santiago del Estero省(25%)、Formosa省、Santa Fe省及Catamarca省等。2020/21年期棉花種植面積為44萬公頃,較上年期減少2.2%。2020年棉花纖維產量達30萬噸,成長25%;國內工業使用量為9萬噸,衰退14.3%。2020年棉花纖維出口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衰退10.2%,僅為9萬1,600噸,且價格大幅下降30%,導致庫存大幅增加20.3%,達70萬1,100萬噸。 2、羊毛:阿根廷係全球第三大羊毛出口國,共有7萬家羊毛生產業者,51%位於南部Patagonia地區,全國養殖1,500萬頭羊,羊毛年產量達4,000萬噸,總價值2億7,000萬美元,出口至34個國家。2020-2021年期羊毛產量為4萬4,600噸,較上年期成長6.2%,其中國內消費2,800噸,成長21.7%;上年期存貨出口量為2萬7,900噸。 3、人造纖維:2020年阿國合成纖維及紗線(Synthetic fibers and yarn)之產量為2萬5,272噸,較上年衰退20%;丙烯酸纖維(acrylic fiber)產量為2,676噸,較上年衰退1.4%。 阿根廷紡織業預期2021年年底全球貿易可回歸正常,加上先前留下的大量存貨,有助於提高出口,紡織業的銷售及生產在2021年可望呈現復甦情況。

A:阿根廷家電產業可區分為3種類別:《白色家電》產品系列(如洗衣機、冰箱、冷凍箱、廚房與瓦斯相關電器及冷氣機)、《咖啡色家電》產品系列(如電視機、音響、錄放影機及微波爐)及《小型家電》產品(如電動地板拋光機、蔬果處理機、脫水機、電扇、電暖器及抽油煙機等)。目前家電產業直接及間接聘僱約各1萬5,000名員工,阿根廷約有3,000家零售店,行銷遍布全國,提供就業人口約6萬人。 阿國主要國際家電公司包括:Whirlpool (美國)、LG (韓國)、Philips (荷蘭)、Electrolux (瑞典)、MABE (墨西哥)、SEB (法國)、Ariston (義大利)、Candy (義大利)、Sony (日本)等。國產家電公司包括:J.M. Alladio、Longvie、BGH、New San、Radio Victoria、Audivic、Orbis Mertig、Domec、Calorex、Eskabe、Emege、 Cabosch、Autosal、Briket、Liliana;外商與阿國合資之家電公司包括:Frimetal (智利)、McLean Kronen-Mabe (墨西哥)、Philips (荷蘭)等,大多數在火地島(Tierra del Fuego)自由貿易區設立組裝廠。 2020年家電產品整體銷售下降15%,惟依據產品銷售表現有所不同,例如:手機銷量下降23%至540萬支(為自2016年以來最低),產量僅達610萬支,為自2010年以來最低;電視機銷量為140萬台,與2019年相較衰退18%,然而產量卻達190萬台,與2019年相較增加12%。家電產品銷售衰退的主因為民眾收入下降以及失業率上升所致,另阿國政府為刺激國內消費,推出之「12期及18期信用卡優惠計畫(Ahora 12 y Ahora 18)」,允許消費者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購買商品,雖然有助提高國產商品的銷售,但對手機幫助不大。 阿根廷火地島(Tierra del Fuego)自由貿易區雖受到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衝擊及影響,工業發展已逐步回溫,2020年就業率成長22%,較2019年增聘1,917名員工。火地島2020年表現最亮眼的工業為電子/電器產業,由於季節優勢,在空調冷氣機旺季的帶動下,電器產業11月份就業人數一度高達9,949位。至於工業產能,儘管受COVID-19疫情影響,損失將近兩個月的產量,員工人數及工作時間上受到嚴格管制,2020年電視機及白色家電產品的產量仍呈現逆勢成長。 對於2021年展望,預期家電產品的銷售及產量將呈現成長,另在火地島設立組裝廠的公司,盼政府能將該貿易區免稅優惠延長至2073年,以利扭轉該地區的貿易差額。阿國火地島工業暨經濟促進發展局長Juan Ignacio García表示,為維持及改善火地島的上述指標,企業需避免轉移內部支出至產品價格上,且需逐步調整利潤規劃。因國內實際工資一直遭受購買力下降的影響,若此時物價上漲將扼殺仍處於景氣低迷的市場需求。

A:阿國現有12家汽車製造商,其中8家生產汽車及輕型貨車,包括雷諾、福特、福斯(該3家公司亦銷售重型貨車)、飛雅特、通用汽車、本田、Grupo PSA (由標誌及雪鐵龍等公司合併)、豐田等汽車廠,其他製造商以生產卡車及客運車為主,包括IVECO、克萊斯勒、Scania及Agrale。根據IAE報告指出,阿根廷國內汽車產業提供包括12間汽車製造廠、300間汽車零件廠、2.5萬間維修廠及1,000間經銷商等共計65萬個工作機會。同時,汽車產業為阿根廷主要製造業之一,提供大約13萬個就業機會,約占工業GDP的7%及年工業出口的35%,並以近45億美元的出口額外銷至全球50個國家,占其產業逾50%的產量。 近年來阿根廷經濟衰退及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影響,使得汽車銷售量衰退。據阿根廷汽車製造工業同業協會(ADEFA)資料,2020年阿國共生產25萬7,187輛汽車及輕型貨車,較2019年下降18.3%。另2020年阿根廷出口為13萬7,891輛,與2019年22萬4,248輛相較衰退38.5%。主要出口至巴西佔66.1%,與2019年相較減少5萬9,272輛之出口;另對所有出口國如中美洲、秘魯、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非洲、巴拉圭、烏拉圭、厄瓜多等國均呈現衰退,惟對大洋洲則出現小幅成長。2020年汽車總銷售量31萬2,789輛,較2019年衰退16%,其中國產車銷售12萬1,059輛,成長17.2%;進口車銷售19萬1,690輛,衰退28.8%。 另阿國政府經與汽車製造工業同業協會(ADEFA)達成協議,已於2021年3月10日第150/2021號法令公告,調降國產新車出口稅至2021年12月31日止,於2021年汽車外銷量超過2020年之部分,即可享有出口稅(Derecho de Exportación)降為零之優惠,惟未超過之部分,仍維持課徵出口稅4.5%。對此,阿國生產部長Matías Kulfas表示,上述降稅優惠除可帶來500萬美元以上新投資外,亦能提高國內產量、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及使出口量增加。 阿根廷汽車經銷商協會(ACARA)會長Ricardo Salome表示,2020年整體環境一開始已不佳,加上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響,4月及5月幾乎全國所有的汽車經銷商均關門,從6月起才一路慢慢恢復成長,至12月已交出不錯的成績。至於對2021年市場持態度樂觀,並指出,若能採取一些刺激消費的措施,應能重回疫情前的銷售量,即2021年預期能達到近45萬輛的新車登記,再次成為推動阿國成長的主要產業之一。

A:依據日本電氣新聞本(2021)年6月2日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為達成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3年減少46%之目標,將強化籲請消費者採取節能措施。除透過制定新制度促使電力零售業者加強對消費者宣導節能相關資訊外,另透過修正以電力零售業者為對象之「節能情報提供相關指導方針」,矯正目前「用越多電,電費就越划算」等恐刺激消費者用電量之費率方案說明方式。 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前於本年5月21日訂定新2030年節能目標為相對該年預估最終能源需求(換算為原油用量)減少6,200萬公秉,較原訂目標的5,036萬公秉增加約1,200萬公秉。依據試算其中56萬公秉之能源用量將透過節省家庭用電達成。 為進一步節省家庭用電,資源能源廳將制定新制度,針對電力或瓦斯等能源零售業者提供消費者節能相關資訊之內容、方法等進行評比,依據評比結果將能源零售業者排名,並公布於資源能源廳網頁。資源能源廳盼透過此新制度,讓能源零售業者不只是在價格上競爭,還能進一步在節能資訊及服務的提供上競爭,藉此進一步實現節能目標。 另自日本開放電力零售自由化後,有許多零售業者進入市場,提供各種多元電力費率方案。資源能源廳擬修正「節能情報提供相關指導方針」,以確保電力零售業者之費率方案說明方式不會刺激消費者增加用電量,進而達成節能目的。

A:依據日本經濟新聞本(2021)年6月2日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將與日本製鐵、三菱商事、JFE STEEL、DENSO、東京瓦斯、東京電力公司、日本郵船、日本政策投資銀行等19家民間企業於本年6月組成官民協議會,推動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甲烷(以下簡稱合成甲烷)之技術研發,並討論二氧化碳減排量的交易制度。 利用二氧化碳合成之甲烷為淨零碳排燃料,根據經產省試算,倘確立合成甲烷之量產技術及國際供應鏈,以合成甲烷替代日本都市瓦斯原料用之甲烷,可望於2050年使日本境內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7%。 經產省計畫於2030年將都市瓦斯原料用甲烷之1%替換為合成甲烷,並於2050年將替換比例調至90%。根據日本瓦斯協會試算,1%的替換可減少80萬噸、90%的替換可減少約8,000萬噸之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約佔日本每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0.07%及7%。 目前合成甲烷必須使用二氧化碳及使用再生能源製成的氫氣製造,每立方公尺之成本約為350日圓。日本希望透過在澳洲等再生能源發電成本較低的國家製造氫氣,建構國際供應鏈,將合成甲烷成本壓低至與液化天然氣相當水準(每立方公尺約40至50日圓)。 由於日本倘使用「以他國之二氧化碳製造的合成甲烷」,將產生減碳排量不知該歸何國之問題,爰目前的首要課題之一係制定二氧化碳減排量的交易制度。依據制度內容不同,國際供應鏈的型態也將相應調整。 另日本INPEX公司已於2019年接受新能源產業技術總合開發機構(NEDO)協助,於新瀉縣的天然氣田進行實證試驗,利用天然氣組成中約占6%之二氧化碳合成甲烷,預計將於2021年度中完成技術基礎,並於2030年代正式商業化。

A:依據日本電氣新聞本(2021)年6月2日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及環境省擬制定太陽能發電設施建設指導方針(Guideline),俾縮減環評所需時間,加速導入太陽能發電設施。 日本企業在建造太陽能發電設施前須做「環境影響評估」,環評使用的方法及需檢測項目可依照事業內容及地域特性做客製化設計,例如在高爾夫球場或工廠遺址等「已開發土地」建立相關發電設施,由於該等土地都已整地完成,不須以整地為目的使用大型建設機械,故可省略大氣、噪音及水質等相關環評項目。日本環境省已建置「EADAS(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Database System, EADAS)」資料庫,提供已開發土地之環評資料。 另根據現行環評規定,要確認是否為猛禽類棲息地需持續調查兩次築巢期,約需花費兩年,倘排除該項目評估,則有望縮短2年環評時間。故環境省擬將瀕臨絕種動物棲息地地圖編入新制訂的「太陽能發電設施建設指導方針」中,供業者參考。 由於經驗不足的企業缺乏環評專業知識,恐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檢測所有環評項目,爰日本政府決定針對建設太陽光發電設施制定環評指導方針,改善環評缺乏效率的狀況。經產省與環境省已於本年5月制定前述指導方針草案,將於6月底前募集公眾意見,倘一切順利,可望於6月內正式通過,增加大陽能發電設施導入速度。

A:依據NHK報導,日本瑞薩電子(Renesas)表示3月發生火災的茨城縣那珂工廠,於5月中旬復工後,目前產能恢復至88%,原預定6月中旬可達到火災前水準,惟受到製造設備採購延誤等因素影響,延後至7月中旬以後才可能回復至原有生產能力。

A:依據日刊工業新聞等報導,受到馬來西亞因疫情蔓延而封城影響,當地TOYOTA汽車工廠自6月1日起停工,復工時間未定,店面銷售業務暫停至14日為止。另,DAIHATSU、日產、HONDA、SUBARU及SUZUKI等車廠亦宣布自6月1-14日暫停生產活動。

A:依據NHK報導,日本政府為推動2035年國內市場完全銷售電動車等非燃料車輛的目標,計劃在2030年之前將充電站擴充為目前的5倍,達到15萬處,燃料電池車用加氫站增加6倍,達到1,000處,以及汽車用電池的生產規模達到100GWh(Gigawatt hour)。查日本目前新車銷售電動車及燃料電池車的比率不及1%。

A:依據NHK等報導,日本官房長官加藤勝信於6月1日召開記者會,宣布針對阿富汗等國/地區,實施加強入境管制措施,摘要如下: 1.阿富汗:赴日本前14天曾滯留當地的外國人(包括持有長期居留權、日本人配偶等)原則上禁止入境,日本人(或人道等特殊情況)入境後須在機場進行PCR檢測,結果陰性者強制入住指定設施10天,入住後1日起算第3、6及10天實施3次檢測,均為陰性者允許離開,自行採取居家等方式隔離剩餘天數。 2.越南、馬來西亞:入境的日本人或外國人(持有長期居留權或人道等特殊情況),在機場PCR檢測為陰性者強制入住指定設施6天,入住後實施2次檢測,陰性者允許離開自行採取居家等方式隔離。 3.泰國、德國及美國(愛阿華、紐約等15州):入境的日本人或外國人,在機場PCR檢測為陰性者強制入住指定設施3天,入住後實施1次檢測,陰性者允許離開,自行採取居家等方式隔離。

A:依據NHK等報導,日本經團連於6月1日選出新會長,由現任住友化學會長十倉雅和接替因病辭職的前會長中西宏明,按慣例任期為2屆共4年。另任命包括知名電子商務及網路遊戲公司的DeNA會長南場智子等6人擔任新副會長,係首次起用女性為副會長,副會長人數由18人增為19人。十倉會長就職致詞表示,希望與政府合作加速疫苗接種、經濟界儘速制定配合2050年溫室氣體零排放政策的行動計畫及進行減碳技術開發,以及因應美中對立等情勢,合作構築保障日本經濟穩定的供應鏈。

A: 依據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1)年6月2日報導辦理。 日本全國水產高等學校長協會統計2020年度水產·海洋關係高中畢業生出路,上漁船就業者243人,比上年增加12人,上漁船人數再度翻轉增加。即使遭遇新冠病毒,漁業相關職缺數並沒減少,透過漁船船員確保養成專案計畫(PJ)等,在漁業公司和學校很容易交換資訊的良好環境,被認為是有利因素。而由於少子化導致日本高中生入學人數減少,特別是水產高中更為顯著,未來漁船與商船爭奪畢業生在所難免。 就業者人數內容部分,漁業本科生從事漁船員112人(比上年增加18人),水產養殖等漁船員以外96人(減16人),家族自營漁業 35 人(增 10 人);漁業專攻生從事漁船員為主計28人(增9人)。去年受新冠肺炎影響,漁船船員確保養成PJ召開漁業指引與就業說明會急遽減少,使得促進在校高中生就業機會受到極大限制,但日本文部科學省初等中等教育局產業教育振興室的西澤美彥教科調查官評估,2017年該PJ繼續,水產企業與學校事求人訪談窗口明確,校方與畢業學長就職方,較容易將漁業就業利多介紹給在校生,形成良性循環。 特別是海洋技師資格高度相關的漁業及工學系學科學生數有減少傾向,因商船就業人數減少50人以上,轉為增加漁業就業。但就業傾向每年不同,西澤調查官就該點來分析認為:「有超過該數字以上的效果」。而日本全國性課題的少子化造成學生數,特別是水產系高中尤為顯著,近1、2年入學人數激減,本年度福島縣立磐海星高校與同縣小名濱高校整併,成為小名濱海星高校,學校加速縮小班級數及學生人數。 為確保漁業就業者穩定,西澤調查官除須考量新冠肺炎狀況,並敦促水產企業·團體參加漁業指引活動;且去年11月靜岡縣立燒津水產高校召開漁業指引說明會,初次讓中學生參加,這是直接傳達漁業魅力的良好機會,渠認為:「讓進入水產系高校有升學動機」,並盼望可波及其他學校。 按我國水產院校畢業生從事漁船工作,相關單位祭出許多優惠方案,包括水產院校畢業生上漁船3年300萬元等實質獎勵措施,仍因大環境經濟因素受到許多限制,畢業生上漁船工作仍寥寥可數。為產業永續經營,水產高職校之教育方針等似有調整之必要。

A:資料來源: Daily News Monitor 日期: 2021年6月5日 2021年第1季斯洛伐克GDP年增0.2%,主要歸因於出口增加及主要產業生產力提高,另國外需求較上季成長10%;經濟雖未較去年同期惡化,但仍未達2019年大流行前水準。 斯國2021年第1季經季節性調整的GDP較2020年底減少2%,以當前價格計算的GDP達217億歐元(年增0.8%);第1季所有行業的附加價值總值達195億歐元(年減0.1%)。

A:據媒體引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杜拜道路暨運輸管理局(Roads and Transport Authority, RTA)發言報導,RTA目前已成功將杜拜50%計程車轉型為電動或油電混合,目標於2027年前將轉型比率提升至100%。 為促進上述轉型,杜拜RTA針對該等車輛提供停車及過路費(SALIC)免除、許可證免年費等優惠措施,而此轉型計畫係為UAE承諾履行巴黎協定有關降低碳排放之規定。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