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據媒體引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杜拜道路暨運輸局(Roads and Transport Authority, RTA)最新宣布報導,為推動大眾運輸永續及環保發展,杜拜目標於2050年前清除所有大眾運輸之碳排放,將所有巴士及計程車轉型為電動或氫能發動,並於該局之建築設施採用太陽能等綠能。 杜拜RAT對此表示,上述目標係為UAE承諾執行巴黎協定因應氣候變遷及減碳之要求,於2030年前將UAE碳排放減少23.5%。另上述目標預估可使UAE於2050年前減少800萬噸碳排放並節約30億迪拉姆之運輸成本。

A:據媒體引用沙烏地投資公司KAMCO Invest最新報告報導,GCC各國之建設標案市場本(2021)年第1季復甦情況良好,總金額翻倍成長至263億美元,其中,沙烏地建設標案合約金額本年預估可達350億美元。另自2017年迄今,GCC地區規劃中及現行之建設案金額總計達1.7兆美元。 上述報告指出,上述建設案去(2020)年大多因COVID-19疫情停擺,惟在各國積極施打疫苗及恢復經濟活動的情況下,使各案得於本年重啟。 沙烏地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過去2年在區域建設案整體市場占比合計超過84%,其中沙烏地市場佔1.2兆美元最高,其次為UAE佔6,520億美元及科威特1,870億美元。

A:據媒體引用沙烏地統計總局(General Authority for Statistics, GASTAT)最新數據報導,至去(2020)年第2季底為止,沙烏地人口自前(2019)年同期的3,422萬成長2.3%至3,501萬,其中男性人口成長2.5%(492.4萬)至2,023萬佔58%,女性成長2.1%(302.9萬)至1,478萬佔42%。 上述數據亦顯示,30至44歲年齡層在沙烏地人口佔比30.3%最高,其中35至39歲年齡層佔10.9%,30至34歲及40至44歲年齡層則分別佔9.7%,顯示沙烏地人口相當年輕。 另70至74歲年齡層佔沙烏地人口0.8%、75至79歲佔0.5%、80歲以上佔0.5%,顯示沙烏地老年人口比例相當低。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5)月31日報導稱,近期日本出口亞州的生鮮食材持續成長,主要係因新冠疫情持續擴散蔓延,外國旅客無法直接出國旅遊日本,香港及台灣等各地區宅經濟受到青睞,當地中高消費者為增加生活樂趣而享用日本的精美食材等,帶動對亞洲如草莓、蘋果、和牛及海鮮等生鮮食材的整體成長。 以在香港的日系大型百貨超市為例,自2020年初以來,日本産的水果及食用白米銷售暢旺,海膽及生蠔亦受到消費者歡迎。據日本農林水産省公布的統計資料,本(2021)年1至3月農林水産品出口總額計2,553億日圓,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30%,其中尤以對亞洲成長最為顯著。 日本2021年第一季農林水產品對香港出口額計522億日圓,較上年同期成長34%;中國大陸市場計406億日圓,大幅增加48%;台灣市場出口額計289億日圓,亦同呈現大幅成長45%。

A:彭博社6月1日報導,各國推動碳排放減量、電動車成本降低及汽車商相繼推出新款電動車,電動車漸被消費者喜好,全球電動車需求上升,帶動電動車電池銷量,根據市研公司SNE Research,本年1-4月全球電動車電池銷量從去年同期26.8 GWh增長至65.9 GWh,其中寧德時代成長近4倍達21.4 GWh,占全球市占率32.5%,鞏固其為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供應商的地位。   SNE Research表示,寧德時代及比亞迪等中國製造商帶領電動車電池市場,中國電動車市場預期擴大,多數中國供應商的銷售增長將超過市場平均水準;另根據市研公司Canalys預測本年中國電動車銷售可能成長50%以上。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06-01/global-ev-battery-sales-surge-as-demand-for-clean-cars-picks-up?srnd=technology-vp&sref=1zdda0Kg

A:依據CNBC報導,TrendForce數據顯示,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本年第一季營收創歷史新高達 227.5 億美元,其中我國台積電占57%,成長2%達129億元;聯電季營收增長5%達16億美元;中芯國際增長15%達 11 億美元;韓國三星則下降 2%至 41 億美元,部分原因為美國德州廠本年2月因暴風雪導致停產;另TrendForce預期晶片供不應求將持續到 2023 年。   TrendForce分析指出,台積電的7、12及16奈米晶片係營收主要來源,台積電7奈米產品因AMD、聯發科及高通訂單保持穩定成長,上季銷售增長23%;12及16奈米晶片則因聯發科5G射頻晶片及中國加密貨幣挖礦需求成長,上季銷售增長近10%,然台積電最先進的5奈米晶片則因主要客戶蘋果處於生產淡季而銷量下滑。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https://www.cnbc.com/2021/06/01/chip-foundries-see-record-revenues-amid-semiconductor-shortage.html

A:資料來源:越南法律報網站,2020年5月30日         據越南統計總局資料, 2021年5月份,越南全國計有1萬1,600家新成立企業,登記投資總金額為150.6兆越南盾(相當65億美元),登記雇用勞工總數量為7萬2,200人,新成立企業、登記投資總金額及登記雇用勞工總數量分別較4月份減少22%、16.3%及23.7%。 累計2021年1至5月,越南雖有7萬8,300家復業及新成立企業,較2020年同期增加11.9%。然而卻有5萬9,800家企業申請有期限暫停營業、停業待辦理解散手續及已完成解散手續,較2020年同期增加23%。平均每月計有1萬2,000家企業退出市場。 據總理行政手續諮詢改革委員會底下的私營經濟發展研究科(第IV科)評估,目前許多企業的共同困難,全因現金流量失衡所致。此現象係從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引起且越來越嚴重。 以北江省疫情重災區為例,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自5月18日起,位於北江省已有4個工業區必需停業,以及多個電子製造廠因此不得不停業。截至目前,北江省工業區也僅核准9家企業恢復營運。

A:美國莫德納藥廠(Moderna)於本日(6/1)向美國FDA申請新冠疫苗完全使用授權,倘獲核發「生物製品許可證」將可直接在市場販售,預計相關審核過程須費時數月,係繼輝瑞藥廠(Pfizer)後第二家申請完全使用授權的藥廠。莫德納去年12月向FDA提交2個月的安全試驗數據,獲有條件的緊急使用授權,至申請完全使用授權則需提供6個月的試驗數據,莫德納疫苗迄今已在美國施打約1.24億劑。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 https://www.cnbc.com/2021/06/01/covid-vaccine-moderna-applies-for-full-fda-approval.html  

A: 新聞來源:韓國政策簡報(2021年6月1日) 第2屆全球綠色目標夥伴2030峰會(P4G峰會)本年5月31日於首爾閉幕,並宣布「首爾宣言」,明示國際社會共識氣候危機之嚴重性及未來克服危機之行動計畫。宣言之主要內容包括,將全球氣溫上升之範圍控制在1.5°C以內、加速能源轉型,邁向脫煤化以及因應海洋塑膠問題等各項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可廣泛參與實現之氣候及環境目標,期待將可藉此團結各國因應氣候變遷之力量。此亦為韓國全力構想,可使已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國家共同參與加強包容性之宣言。 「首爾宣言」之內容還包括各國展開綠色技術投資、開發與擴大合作,以達成「巴黎協定」目標,推廣投資永續性之水管理,促進轉型為零浪費社會,減少塑膠汙染,鼓勵和擴大資金投入綠色行業等。另克服新冠疫情方面,與會各國均共識,這場全球抗疫戰為因應國際氣候危機提供重要啟示,有必要通過綠色復甦合作克服疫情。   韓國青瓦臺另表示,韓國透過本次峰會,凝聚國際社會「透過包容性綠色復甦,實現碳中和願景」之共識,並透過本次舉辦P4G峰會,發表400萬美元之P4G贈款計畫,藉機將上次(丹麥)、本次(韓國)及下次(歌倫比亞)峰會主辦國建立成三巨頭,期待可持續加強P4G之永續經營及提高信賴度。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5月31日報導,丹麥綠色燃料(Green Fuels) 計畫由 AP Moller - Maersk、DSV Panalpina、DFDS、SAS、哥本哈根機場和 Ørsted 跨界組成的合作夥伴,旨於聯手開發一個大規模生產綠電工廠。   “沃旭與 Hofor雙方將簽訂合作協議將彼此分別為於Aflandshage 及 Øresund之離岸風電所生產的電力連結到Avedøreværk 變電站,再將其生成綠氫及燃料"   “沃旭與 Hofor將共同尋求實現兩個項目之間的技術和商業綜效。惟前提為電網連接及政府授權等先決條件均能到位。   Aflandshage 項目預計能夠在 2024/2025 年獲得所需的監管批准,由沃旭在Avedøreværket 的發電廠生產第一批電力,轉而生成綠氫燃料供應大哥本哈根區域。   沃旭氫能計畫負責人 Anders Nordstrøm 說:“與 Hofor 的協議突顯了合作夥伴關係的堅定信念,即丹麥的綠色燃料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為丹麥創造新的工業實力。"    

A: 據日本經濟產業省本(2021)年5月31日公布的統計數據,4月礦工業生產指數速報值為99.6(2015年=100,季節調整值),較上年同期增加2.5%,連續2個月呈現正成長;主要係受惠於全球經濟需求的復甦,以機械工業為中心出現增加,惟在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嚴峻而延長「緊急事態宣言」的情況下,衝擊餐飲及旅宿等行業績效,亦為未來前景增添不確定性因素。 日本經濟產業省對整體情勢的判斷用語,仍續持上(3)月之「生產正在回復」。以行業別視之,在上述所有調查的15項行業中,「一般及商用機械」、「生產用機械」、「電子零組件及設備」等12項行業呈現上揚走勢;另一方面,「汽車」、「汽車以外之運輸機械」、「塑料製品」等3項行業則呈現滑落。另,半導體零組件短缺對汽車廠商造成不良影響。 至有關預測未來生產前景走向一節,日本經濟產業省預估5月將呈現下降1.7%,6月反轉上揚5.0%,主要係因半導體晶片供應不足及新冠疫情持續擴大蔓延等因素影響,有必要持續關注國內外經濟環境的發展動向。

A: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1年6月1日)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頃公布「本(2021)年5月份進出口動向」,韓國本年5月份之出口金額約為507億3,0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月份大幅成長45.6%。進口金額約478億1,0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月份增加37.9%,貿易順差金額約為29億3,000萬美元。   本年5月份韓國20大主要出口項目(5月1日至31日通關統計)中,與去年同月份相比,除船舶減少14.9%以外,汽車零件(182.3%)、石油製品(164.1%)、機械人(153.2%)、石油化學(94.9%)、汽車(93.7%)、家電(89.4%)、精密化學原料(73.5%)、鋼鐵(62.9%)、紡纖(57.6%)、塑膠製品(45.7%)、化妝品(42.2%)、無線通訊機器(41.4%)、顯示器(38.6%)、蓄電池(32.1%)、一般機械(25.9%)、半導體(24.5%)、農水產食品(21.8%)、電腦(7.5%)及生技保健(1.2%)等項目之出口均增加。   主要出口地區方面(5月1日至31日之通關統計暫定值),對主要出口地區之出口,與去年同期比較,全面增加,對印度之出口大幅增加152.1%、對中南美增加119.3%、對東協(ASEAN)增加64.3%、歐盟(EU)(27國)增加62.8%、對美國亦增加62.8%、越南增加42.5%、CIS增加36.5%、日本增加32.1%、中國增加22.7%及中東增加4.3%。   進口項目方面,5月份原物料、中間財、消費財及資本財之進口均增加,較去年同月份分別增加87.0%、34.4%、31.2%及16.1% (5月1日至31日之通關統計暫定值)。其中,主要能源資源項目之進口均增加,石油製品之進口較去年同月份增加176.2%、原油增加165.8%、瓦斯增加13.2%及煤炭增加3.6%。   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指出,韓國本年5月份之出口為32年來最大之增加率,增加率亦首度連續2個月高於40%。產業通商資源部文勝煜表示,韓國本年度至5月份之出口創有史以來最高紀錄,可再度確定韓國出口之基礎架構相當鞏固,但因供應鏈及物流仍面臨短缺之問題,政府相關部會仍會全面因應,積極提供出口企業貿易金融、非實體行銷等支援,盡力再度挑戰2021年為新出口年。

A:馬來西亞首相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頃推出總值400億馬幣(約97.04億美元)的「經濟與人民強化配套加強版計畫」(PEMERKASA +),包括政府再挹注50億馬幣(約12.13億美元)的新撥款,以幫助人民緩解所面臨的挑戰,尤其是在當下實施行動管制令(MCO)。這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馬國政府所推出的第七項經濟配套,總值高達3,400億馬幣(約824.84億美元),以協助人民及工商界紓困。上述計畫建立在三個主要核心之上,包括(一)提升公共衛生能力、(二)繼續關懷人民以及(三)支持商業永續經營。   一、控制新冠病毒疫情 (一) 政府將撥款10億馬幣(約2.43億美元),充作提升及加強公共衛生機制,以確保醫療體系不會崩潰。 (二)加速推動全國新冠疫苗接種計畫。 (三)內閣部長和副部長將從6月起不領薪,扣除的薪金,將納入國家天災信託戶頭(Akaun Amanah Bencana Negara )。   二、刺激經濟復甦  (一)政府將撥款15億馬幣(約3.64億美元),充作延長所有經濟領域的薪資補貼計畫為期一個月,以協助所有受到疫情與全面封鎖(Total Lockdown)影響的產業。     (二)撥出15億馬幣(約3.64億美元)予國民儲蓄銀行(BSN)、創業集團商業基金(TEKUN)、人民信託局(MARA)、中小型企業機構(SME Corp)、馬國伊斯蘭經濟發展基金會(YaPEIM),讓商人申請貸款,利息為3%。    (三)「關懷特別補助金」(GKP)將加碼,從500馬幣增加至至1500馬幣。約100萬家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將在6月中獲得1,000馬幣,另外500馬幣則會在7月發放。 (四)重新推出暫緩還貸(Moratorium)計畫,所有低收入群體(B40)和失業人士,以及在MCO期間不允許營業的微型及中小企業,可以選擇3個月自動暫緩還貸,或選擇6個月內減少50%的分期還貸。 (五)擁房屋運動豁免印花稅,以及國內組裝車(CKD)及整裝進口車(CBU)將豁免銷售稅(SST)的措施,將延長至本年底。 (六)酒店、主題公園、購物廣場等受衝擊產業可從7月至9月,享有10%電費折扣,以及延長豁免酒店業的旅遊稅及服務稅至本年底。   三、繼續關懷人民     (一)政府已同意再撥款21億馬幣(約5.09億美元)給人民關懷援助金計畫(BPR),為低收入家庭和單身人士提供額外援助金。收入低於2,500馬幣的家庭,可獲得額外500馬幣的援助金,收入介於2,501馬幣至5,000馬幣的家庭獲得額外的300馬幣,單身人士亦 可獲得100馬幣。    (二)受惠群體包括百萬名中小企業與微商將獲得1,500馬幣援助金;各類司機包括旅遊巴士、學校巴士、計程車與電召車司機獲500馬幣援助金。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發布之統計資料顯示,馬國本(2021)年4月份總貿易額為1,907.6馬幣(約合461.67億美元),較上(2020)年同期增加43.2%;出口額為1,056.2億馬幣(約合255.6億美元),增加63%;進口851.4億馬幣(約合206.05億美元),增加24.4%;貿易順差204.8億馬幣(約合49.56億美元),則較2020年同期成長663.5%。   2021年4月份馬國出口成長63%,主要出口市場分別為新加坡(155.5億馬幣,成長55.1%)、中國大陸(154.5億馬幣,成長28%)、美國(121.5億馬幣,成長128.6%)、日本(62億馬幣,成長60.3%)、香港(59.34億馬幣,成長0.8%)及泰國(45.5億馬幣,成長41.9%)。對中國大陸出口成長的產品為液化天然氣(5.69億馬幣,成長96.6%)、鋁(4.9億馬幣,成長627.3%)及鐵礦砂(2.73億馬幣,成長2,034%);對新加坡出口成長的產品為熱電子閥和管(19億馬幣,成長50.7%);對美國出口成長的產品為電子與電機產品、橡膠製品及光學及科學儀器。   分析2021年4月份出口內容,電子與電機產品仍為馬國主要出口項目,金額達367.99億馬幣,占該國總出口額之34.84%,較2020年同期成長42%。其他主要出口產品有精煉石油產品(99.3億馬幣,成長87.8%)、橡膠製品(75.2億馬幣,成長207.2%)、棕油(59.43億馬幣,成長73%)、化學與化學產品(54.23億馬幣,成長39.4%)、金屬製品(46.69億馬幣,成長180.7%)、機械、配備及零件(44.85億馬幣,成長172.7%)、光學及科學儀器(40.76億馬幣,成長85.6%)、液化天然氣(28.2億馬幣,下跌1.3%)及鋼鐵產品(25.17億馬幣,成長18.3%)。    馬國2021年4月份進口額達851.4億馬幣,較2020年同期成長24.4%;資本財(capital goods)進口占總進口額之10.9%(92.6億馬幣),主因資本財(交通設備除外)進口下跌44.9%。中間財(intermediate goods)占總進口額之54.6%,成長64.4%至465億馬幣,成長的主要項目為加工工業用品(73億馬幣,成長56.5%)、資本財的零件和附件(交通設備除外,63億馬幣,成長100.9%)及加工燃油和潤滑油(16億馬幣,成長98.6%)。消費品(consumption goods)進口占總進口額之8.9%(76億馬幣,成長29.9%),其中成長的主要項目為耐久性商品(9億馬幣,成長245%)及半耐久性商品(2.64億馬幣,成長18%)。   馬國2021年4月份主要進口來源分別為中國大陸(201.79億馬幣,成42.3%)、新加坡(84.25億馬幣,成長90.5%)、日本(70.23億馬幣,成長48.8%)、美國(61.18億馬幣,成長14.2%)及臺灣(60.52億馬幣,成長32.6%)。自中國大陸主要進口產品為精煉石油產品(9.94億馬幣,成長82.4%)、自動數據處理產品(2.19億馬幣,成長41.2%)及光學及科學儀器(1.76億馬幣,成長214%)。自新加坡主要進口產品為精煉石油產品(16億馬幣)黃金(非貨幣,12億馬幣)。   分析本年月份主要進口產品項目為電子與電機產品(244.27億馬幣,成長31%)、精煉石油產品(89.79億馬幣,成長93.3%)、化學與化學產品(80.57億馬幣,成長33.5%)、機械設備及零件(58.96億馬幣,成長34.7%)、金屬製品(46.82億馬幣,成長38.7%)、交通設備(31.6億馬幣,下跌72.9%)、鋼鐵產品(28.83億馬幣,成長55.8%)、光學及科學儀器(23.82億馬幣,成長61.8%)、原油(23.28億馬幣,成長143.4%)及加工食品(20.3億馬幣,成長18.5%)。   根據前述統計資料,2021年4月份馬國與我國貿易總額為95.67億馬幣(約23.15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増加35.66%;對我國出口金額為35.15億馬幣(約8.5億美元),增加41.3%,我國居馬國第9大出口國;自臺灣進口金額為60.52億馬幣(約14.65億美元),成長32.6%,我國居馬國第5大進口來源國。馬國自我國主要進口產品項目為積體電路(3.99億美元)、丙烯-丁二烯橡膠乳膠(5,887萬美元) 、其他燃料油(4,981萬美元)及記憶體(4,773萬美元)等。   馬國市埸分析師咸認為,在電子與電機產品、精煉石油產品以及橡膠手套等強勁需求扶持下,馬國4月份出口強勁成長63%,較市場預期之50%漲幅為優。預期在低比較基礎、原產品價格攀升及半導體需求強勁和3大利好因素支撐下,馬國本年出口可望穩定增長。倘新冠疫情惡化迫使馬國政府展開大規模封鎖行動,屆時製造業運作恐將受拖累,進而打擊出口成長。儘管如此,在疫苗接種驅動下,全球強勁需求將有助抵銷部份出口下跌風險。   綜觀本年1至4月,馬國總貿易額為6,964.6億馬幣(約1,685.5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1.4%;其中出口額為2,878.1億馬幣(約合696.54億美元),增加27.8%;進口額3,086.5億馬幣(約合746.97億美元),增加14.3%。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種植暨原產業部(Ministry of Plantation Industries and Commodities)部長莫哈末凱魯丁(Muhd Khairuddin)頃發布聲明表示,世界貿易組織(WTO)已於5月28日同意馬國的要求,成立爭端解決小組,審查歐盟制定禁止使用棕油為基礎原物料的生質燃油。   馬國係於本(2021)年1月19日正式向WTO提出要求就本案成立爭端解決小組,遭歐盟拒絕,雙方爰於3月17日進行諮商,惟與歐盟的磋商未能達成解決方案,馬國爰再向WTO提出成立爭端小組的要求,並獲同意成立。根據WTO的爭端解決機制的規定,系爭一方第二次提出成立爭端小組的請求,將獲自動同意。   WTO爭端小組通常將進行大約六個月的審議。任何決定皆可以提出上訴。M部長表示,馬國將繼續致力於對歐盟採取法律行動。   馬國為全球第二大棕油生產國,聯合第一大競爭對手--印尼,近年來先後向世界貿易組織分別提起訴訟,指稱歐盟的措施具有歧視性。馬國與印尼占全球85%棕油產量。   根據歐盟的再生能源指令II授權法案(Renewable Energy Directive II,簡稱RED II),以棕油製成生質燃油將於2030年前被淘汰,因棕油已被歐盟歸類為導致過度砍伐的森林,因此不再被視為可再生運輸燃料。馬國棕油生產商表示,部分歐盟成員國已開始在截止日期之前逐步淘汰棕油製產品。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一、菲媒報導,菲衛生部發言人Maria Vergeire次長於5月30日表示,雖然馬尼拉都會區(NCR)及周邊4省之COVID-19確診病例持續下降,惟菲國其他地區新增病例卻正攀升,例如呂宋島部分地區2周前病例呈衰退,目前已轉爲正成長,且維查亞群島(Visayas)所有地區之病例數都在逐漸增加,而民答納峨島所有地區之病例數亦均顯著增加,因此全國病例總數仍持續增加,尚未明顯趨緩。 二、菲國衛生部部長Francisco Duque於5月30日表示: (一)自政府推動疫苗接種計畫以來,部分已經完全接種疫苗者不再遵循基本衛生規範健康,例如不願戴口罩、面罩及保持社交距離等,形成隱憂。 (二)已經接種疫苗者並非不會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因迄今並無科學證據顯示,接種疫苗者可以防止感染或不會將病毒傳播給他人。 (三)施打疫苗之好處在於,幾乎可以100%免於嚴重之COVID-19感染,可減少住院及死亡機率。 (四)菲國部分團體建議允許已經完全接種疫苗者不需戴口罩。惟目前允許不戴口罩之國家,疫苗注射普遍已經覆蓋大約50%人口,幾乎已達群體免疫。然而菲國因疫苗數量有限,接種率仍低,無法相提並論,因此目前放鬆衛生規範尚不安全。 三、根據菲律賓衛生部疫情統計,截至5月31日下午4時止,新增確診6,684例,累計確診123萬301例;新增死亡人數107例,累計死亡人數2萬966例。

A:一、菲媒報導,菲國衛生部發言人Maria Vergeire次長於5月29日表示: (一)約有5萬劑俄羅斯Sputnik V疫苗將於5月30日(週日)運抵菲國,並將分配到人口稠密且感染率上升之地區。 (二)5月3日曾有3萬劑Sputnik V疫苗運抵菲國,並分配到馬尼拉都會區(NCR)所轄之人口稠密城市。菲國需提升在-18°C下儲存該款高度敏感疫苗之物流能力。 (三)已經使用之3萬劑Sputnik V疫苗迄今未接獲嚴重副作用之相關報告。 (四)菲國共向俄羅斯Gamaleya研究所採購1,000萬劑Sputnik V疫苗(註: 可追加至2,000萬劑),原預期5月能交付130萬劑,惟因供應吃緊,迄5月30 日僅能提供8萬劑。 二、菲國疫苗事務全權負責人Carlito Galvez部長於5月29日表示,迄5月25日止,菲國共已施打449萬5,375劑COVID-19疫苗。其中102萬9,061人已完成注射2劑,另346萬6,314人已注射第1劑(註:菲國約有1億1,000萬人)。未來疫苗施打地點將集中於NCR地區、Bulacan省、Cavite省、Rizal省、Pampanga省、Batangas省,以及宿霧、納卯等疫情較嚴重之地區。

A:一、菲媒報導,菲國總統府發言人Harry Roque於5月28日表示: (一)第1級(A1)優先施打COVID-19疫苗之族群由原醫護人員,新增醫護人員直系親屬(immediate family members)以及在檢疫與隔離旅館工作之員工(註:此係觀光部之建議)。 (二)第4級(A4)優先施打COVID-19疫苗之族群由17項分類縮減少至3項,包括需到班者、政府或國營事業員工、非正式部門產業或自僱之民眾且需離家或至他人私宅工作者。 (三)疫苗施打地點集中於馬尼拉都會區(NCR)、Bulacan省、Cavite省、Rizal省、Pampanga省、Batangas省,以及宿霧、納卯等疫情較嚴重之地區。 二、謹查按照菲政府疫苗接種計畫,醫護前線人員(A1)最優先接種,其次為老年人(A2)以及共生病患者(A3)。A4群體係更大之族群,預計將於下(6)月開始接種疫苗,因預計下月將有逾1,000萬劑疫苗運抵菲國。

A: 依據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1)年6月1日報導辦理。 日本政府於本(2021)年6月1日起,依修正後《食品衛生法》,開始啟動HACCP制度。以日本國內所有食品相關業者為對象,強制要求大型業者基於HACCP進行衛生管理,中小型零細業者則基於HACCP理念的衛生管理做法。中小零細業者根據各業界團體所制定指導手冊,採取防止食物中毒和異物污染之對策。具體來說,要求各經營者參考指導手冊,首先訂定衛生管理計畫,並根據該計畫對每日對生產過程管理進行記錄和存儲。 該系統基本上適用於所有製造、運輸、儲藏、批發和零售食品的經營者,中央政府將領頭重建業界整體衛生管理體系,目標確保食品安心安全。該制度核心HACCP,由食品原料運送至製品出貨的過程,事先分析哪裡容易發生細菌繁殖及義務混入等重大食品事故,運用重點對策防範受害於未然之國際衛生管理方法。 經營者預防受害採取對策須事前考量實施,並要求管理狀況詳細記錄,記錄衛生管理足供對外證明,在推廣國內外銷售通路成為強項;倘發生問題時,記錄有利於回溯提早發現原因。 日本中央訂位該制度是從事食品製造的中小零售細業者,從業人員未滿50人的經營者等。中小零細業者參考的指導手冊,是製程應重點衛生管理的環節及管理方法等,依食品別手冊化,各經營者依所撰寫的指導手冊程序訂立衛生管理計畫,且指導手冊也附有衛生管理計畫雛型及記錄所須表格。 日本中央對取得HACCP認證及目標在提升一般衛生管理的中小零細業者,須進行必要設施整建等長期融資。依據HACCP支援法,殺菌水供給裝置及冷藏庫等衛生管理改善相關的設施整建及設備導入,皆為廣泛的融資對象。對其他業者,中央以對消費者有害健康之虞製品等為對象,要求製造商自主回收等召回食品,並強制該召回資訊須通報各都道府縣政府。

A: 依據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1)年6月1日報導辦理。 大日本水產會於本年5月31日決定,原訂於7月7日至9日在東京青海舉行的第23屆「日本國際水產品展」(Japan International Seafood Show,東京水產品展),展延至11月8日至10日,場地與去年相同的東京國際展示場(Big Sight)南展示館1、2廳。 受到日本東京等9個都道府縣發布緊急事態宣言,並延長至本年6月20日等影響,研判係預定出展的廠商可能無充足的準備時間。大日本水產會內海河彥專務理事說明延期理由表示:「緊急事態宣言延長,展出者無法獲得充分準備狀況,白須明朗會長以『既然請廠商展出,確實準備靈活商談辦理展示會極為重要』,因而做出痛苦的決定,並依會場日程安排延期至11月」。 按去(2020)年第22屆日本國際水產品展,係於9月30日至10月2日展出,因COVID19影響,展出攤位減少3分之1,參觀者約1萬人,相較過去約3.5萬人已大幅減少,延期成不得已之選項。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