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期: 110年5月6日   來源: 澳大利亞聯邦法、ABC News   受印度疫情失控,澳大利亞聯邦衛生部採用《生物安全法》(Australia Biosecurity Act),截至5月15日暫停所有印度航班入境及旅印澳籍公民入境之旅行禁令,按《生物安全法》規定若違反旅行禁令,若旅印澳籍民眾欲經過第三國入境,恐面臨五年監禁及6.6萬澳元罰款或依情責兩者併罰。即便澳大利亞副總理Michael McCormack表示監禁的可能性極低,惟此禁令仍引起反對聲浪。   上週五(4/30)澳大利亞聯邦衛生部長Greg Hunt表示,針對此次全球嚴重特殊傳染性疾病-新冠狀肺炎疫情再次於印度失控,加上印度目前為澳大利亞第二大海外出生的移民族群,基於保障全澳居民健康與安全之首要原則,澳大利亞聯邦衛生部依照《生物安全法:人類生物安全緊急法》(Human Biosecurity Emergency, Australia Biosecurity Act)制定旅行禁令,暫時禁止印度直航班機及旅居印度或過去14天內待過印度或轉機者入境。根據該法令,若該病毒./by 快速傳染性疾病,聯邦衛生部長則被賦予「確保並防止或控制該疾病進入澳大利亞所必需採取的任何公權力要求」之權力。惟這似乎與澳大利亞《移民法: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憲法》-讓澳大利亞公民自由返回家園之權利有所衝突。   於本(110)年3月時,兩名滯留於美國的澳籍公民向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提交抗議書,認為阻止公民返國政策違反了國際法。本週二(5/4)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亦受到滯留印度之澳大利亞公民、澳大利亞本地印度社團、人權組織、板球運動員、保守派評論員,及部份聯盟議員和反對黨的批評。聯邦政府表示,在能證明及確定對澳大利亞的風險有所降低之前,不放棄印度旅行禁令。多數人民眾支持聯邦政府在保護其人民安全及對獨特性動植物免受外來疾病威脅所採取強硬路線是正確的。自疫情肆虐以來,澳大利亞各州及領地皆採取零容忍做法。澳大利亞總理Scott Morrison亦沒有喪失對邊界管制採取強硬路線,以阻止病毒於澳大利亞境內傳播及需付出之社會成本。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5月5上午,新冠肺炎疫情預防、控制及治療藥品及醫療設備採購委員會第1次會議在投資暨對外經濟關係部舉行。投資及對外經濟關係部長兼採購委員會主席Aung Naing Oo、委員會成員及有關各部會的代表出席了會議。 A部長表示,由於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勢,委員會的活動主要集中在防控及治療措施上,目前疫情比去年有所改善。他敦促委員會需要改進其戰略及優先事項,以滿足目前的需要。他回顧委員會在通過財政及金融刺激計劃實施新冠肺炎經濟舒困方案(CERP)方面的工作,以從COVID-19的反向影響中恢復國家經濟。另並分享緬甸經濟復甦計畫(MERP)的重點,該計畫正與有關部會磋商,旨在加快緬甸經濟復甦的行動。隨後,A部長強調,COVID-19第三波疫情在鄰國造成嚴重影響,應迅速採取行動,制定預防及控制措施,以及積極及時向衛生及體育部提供必要的藥品及醫療設備支持。他還強調外交部與投資暨對外經濟關係部的工作,以支持與雙邊及多邊發展夥伴的合作,并以有效管理貸款,贈款及技術援助。 隨後,委員會成員討論全國分發藥品及設備的物流工作的狀況、根據CERP行動計畫在藥品及醫療設備的採購方面取得的進展情況、發展夥伴提供的貸款、贈款及技術援助的最新情況,以應對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進一步採購藥品及醫療設備的未來計畫。投資暨對外經濟關係部副部長及高級官員也出席了會議。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強調改善可再生能源領域,到2020年年底,60.3%的電力來自水力發電,35.6%來自天然氣,4.1%來自太陽能、煤及柴油。數據顯示,緬甸的目標是在2025年將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12%。為此,農業、畜牧暨灌溉部下屬的農村發展局負責電網區外的農村電氣化工作。 農村電氣化從2012-13財年開始實施。截至2015-16財年,全國共有4,807個村莊可以通過太陽能、小型水電及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實現電氣化,裝機容量為30兆瓦。為實現2030年全國電氣化目標,除國家預算及人民捐款外,還通過國際開發協會-IDA貸款向世界銀行貸款9,000萬美元,用於實施國家電氣化計畫NEP(離網)。2016-2017預算年度實施了基於少於1兆瓦可再生能源的小型電力項目。2016-17財年至2019- 20財年期間,來自9,063個村莊的414,461戶家庭通過家用太陽能系統獲得供電、59,807套公共太陽能系統安裝在學校、藥房、宗教學校以及在99個項目地點的燈柱、太陽能、水力發電及稻殼發電設施,以及來自119個村莊的約30,085戶家庭。在這些項目中,已安裝的電氣化能力達到43.956兆瓦。 這些項目的實施依靠了世界銀行貸款、國家預算、公共捐助、義大利3,000萬歐元貸款、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900萬歐元的援助以及新西蘭政府及GIZ提供的487萬歐元的技術援助。目前,離網電氣化項目使約222萬人受益。2020-2021年,將實現757個村48,974戶家庭受益,實施17個小型太陽能發電項目,建設4,704套公共太陽能係統。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孟邦的橡膠市場統計顯示,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國內天然橡膠的價格仍處於每磅740-830緬幣的低位。2021年1月下旬,天然橡膠的價格為每磅750緬幣。在2021年3月的第二週,隨著積極的全球信號,價格升到了每磅950-980緬幣(RSS1及RSS3)。緬甸橡膠種植者及生產者協會(MRPPA)表示,通常緬甸的天然橡膠價格跟隨全球價格波動。新冠疫情阻礙了國際生產者,致使天然橡膠價格在2020年進入熊市。然而,到2020年底,天然橡膠的價格漲到每磅1,000緬幣。由於原材料的變化,緬甸橡膠的價格低於國際價格。截至2020年底,全球市場橡膠價格為每噸2,600美元,而緬甸橡膠價格僅為每噸2,100美元。 全國每年大約生產30萬噸橡膠。緬甸生產的橡膠有70%銷往中國,另也銷往泰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越南、大韓民國、印度、日本及其他國家。緬甸每年向外國出口逾20萬噸天然橡膠,產生逾2億美元的收入。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發布的統計顯示,本年前4個月,在MyCO線上註冊的公司數量超過了2,000家。根據《2017年緬甸公司法》,MyCO網站上的公司註冊及重新註冊於2018年8月1日開始。DICA的統計顯示,2021年第1季度,MyCO上註冊的公司數量1月份為1,373家,2月份為188家,3月份為163家,4月份為254家。DICA表示,目前,100%的申請人都在使用線上註冊平台。

A:一、紐西蘭貿易部長Damien O’Connor 5月6日表示紐國歡迎並支持美國宣布將在WTO推動豁免疫苗智慧財產權保護,紐國支持取得疫苗的公平性,並積極參與WTO相關豁免TRIPS規範之討論,同時在WTO及APEC等場域呼籲維持疫苗供應鏈暢通。 二、O貿長指出,他將於6月5日主持APEC貿長會議,希望能凝聚共識向全球傳遞明確訊息,呼籲盡速對所有人施打疫苗,而貿易政策必需為防堵疫情及促進經濟復甦之一環。 三、O貿長表示,紐國捐助1千7百萬紐元協助COVAX機制,並捐贈160餘萬劑可供80萬人施打之疫苗,協助COVAX提供發展中國家使用,此外,紐國並協助太平洋島國取得疫苗。

A:繼雪梨日前出現本土病例後,紐宣布自5月7日起暫停澳洲新南威爾斯洲旅行泡泡48小時,並不排除延長之可能性。 紐澳旅行泡泡自4月19日上路後,因澳洲再傳本土疫情,紐國已數度暫停與澳洲區域間旅行泡泡。  

A: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Department of Statistics)發布之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3月份工業生產指數較2020年同期成長9.3% (其中製造業成長12.7%,電力成長10.3%,礦業下跌1.9%),高於市場預測之成長8.7%。製造業產能增加之領域包括交通設備成長20.9%、石油、化學、橡膠、塑膠產品成長14.1%、電子與電機產品成長13.8%。   2021年3月份之工業生產指數較上(2)月份成長7.4%;其中製造業指數成長6.8%,電力指數下跌5.8%,礦業指數則下跌6%。   馬國經濟學者指出,馬國2021年3月份工業生產指數成長9.3%,創下自2013年7月以來最大漲幅,亦較上(2)月成長1.5%為優,主因馬國政府於3月初結束「行動管制令」(Movement Control Order),使製造業得以逐步復甦,帶動經濟成長。另出口導向型工業帶動製造業長12.4%,而國內導向型工業則成長13.4%。   累計馬國2021年1至3月份,工業生產指數較2020年同期成長3.9%,其中製造業指數成長6.8%,電力指數下跌0.1%,礦業指數則下跌4.1%。   另一方面,馬國3月份製造業銷售額成長15.3%至1,269億馬幣(約309.8億美元),創4個月新高,漲幅亦較2月(成長6.4%)為優;主要成長動力來自交通設備(34.2%)、電子與電機產品(17%)以及食品飲料暨菸草產品(14.9%)。   馬國中央銀行亦頃發布消息稱,該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於本(2021)年5月6日召開貨幣政策會議後表示,決定連續第五次將隔夜拆款利率(OPR)維持在史上最低的1.75%,符合市場預期。   該央行強調稱,考慮到新冠病毒的不確定性,馬國未來的貨幣政策仍將繼續取決於最新資訊,以及這些變化為通貨膨脹率及國內經濟增長帶來的衝擊而定。該央行將繼續致力於酌情運用政策工具,為經濟持續復甦創造有利條件。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汶萊經濟策劃發展局發布2020年中期人口調查顯示, 估計2020年中期汶萊總人口共有45萬3,600人,較2019年減少1.3%;人口減少的原因係臨時居民人數從2019年的9萬4,200人減少10.9%至2020年8萬3,900人。汶萊男性人口共有24萬700人,占總人口53.1%;女性人口有21萬2,900人,占46.9%。性別比例為每113名男性:100名女性。   汶萊馬來族29萬8,400人,占總人口65.8%;華裔4萬6,400人,以及其他種族10萬8,800人。   汶萊華裔人口占總人口10.2%,大部分為福建人(金門人為主);其次為廣東人、客家人、潮汕人、海南人及興化人等。通用語為福建話(閩南語)及各籍貫語言。華人大多活躍於商界,對當地商業具有重要影響力。   汶萊人口分佈,以汶萊摩拉縣(Muara District)占最多,共有31萬6,100人,占總人口69.7%;馬來奕縣(Belait District)7萬4,800人;都東縣(Tutong District)5萬1,500人以及淡武廊縣(Temburong District)則有1萬1,200人。   前述估計數的彙編基於2016年人口和住房普查更新數據,並納入了人口變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即自然增長和淨遷移的出生和死亡。該估計的主要數據源自汶萊內政部移民與國家登記局。   由於受新冠疫情期間旅行限制,尤其外國人進入汶萊時,許多外國勞工在合約期滿後離開,僅少數新外國勞工被批准入境汶萊工作。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首相署(掌管經濟事務)部長慕斯達法(Mustapa Mohamed)頃於「馬國貿易夥伴的氣候與永續發展宏願」線上研討會上表示,全球正朝向綠色與永續發展的能源轉型階段,馬國許多貿易夥伴刻正積極朝向零碳排放的目標。歐盟為確保所有進口產品的製造商,需支付與歐洲企業同樣的碳排放成本,並會向對抗氣候變化落後的國家徵收碳邊界稅。因此馬國企業需具前瞻性制定綠色策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資源消耗。   全球越來越多產業正在致力永續經營,資源效率更高,並越來越顯示出對實現環境、社會和管理(ESG)目標的承諾,以期實現一個永續的未來。   慕斯達法部長指出,儘管馬國對全球溫室氣體貢獻低於1%,但馬國盼未來成為碳中和的國家,同時優先關注低碳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經濟發展與天然資源的保護。作為貿易國,馬國的經濟成長取決於商品與服務的進、出口,去(2020)年馬國總貿易額占國內生產毛額117%。自2016年至2020年期間,馬國平均每月出口成長784億馬幣(約191.4億美元),進口則成長677億馬幣(約165.28億美元);平均每月盈餘為110億馬幣(約26.86億美元),而第一級產業(primary sector)與製造業是馬國出口的關鍵領域。   儘管貿易係馬國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但亦不能忽略全球挑戰與迅速轉型的課題。企業調整業務經營模式來符合「永續發展目標」和「巴黎協定」目標,以期為馬國創造更多商機。馬國政府將於近期推出國家能源政策,規劃國家能源領域的發展,以朝向低碳目標邁進。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將推出總值1000萬新元的「企業創發平臺」(Corporate Venture Launchpad),協助以新加坡為基地的大型和成熟公司開發原有核心業務以外的新增長業務。 「企業創發平臺」是促進企業創新生態整體藍圖的一部分,由經發局轄下的創投機構New Ventures負責,支援沒有創立新業務經驗的企業開發創新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目標是推動企業在新加坡創造可在全球市場競爭的新業務。這些新業務將與新創公司生態相輔相成,為新加坡創造有吸引力的工作,也開拓出新的創業發展道路。 「企業創發平臺」已委託四家創業工作室(venture studio),包括波士頓諮詢公司數位創投(BCG Digital Ventures)、FutureLabs Ventures、Leap by McKinsey及Rainmaking,工作室將與企業合作,分階段在6個月內孵化新的商業點子,讓企業能以新創公司的速度和靈敏度來推展新業務,同時也可充分運用母公司原本獨有的競爭優勢,包括客戶關係、深度核心專業、技術能力及品牌知名度等。 參與這項計畫的企業將獲援助,以進行初始的「概念核實衝刺」(concept validation sprint),在發展產品或服務前搜集客戶資訊、測試商業概念的接受度及業務的生存能力等,為時3到6個月。「概念核實衝刺」可讓企業採取客戶和市場優先的方式來確認要建立的新業務。在「企業創發平臺」試行的一年期間,預期可執行20個概念核實衝刺,而New Ventures將為每個項目提供最高50%的成本資助。 經發局主席馬宣仁醫生表示:大型的本地和跨國企業都應擁抱創新和創業精神來保持競爭優勢及應對市場變化,在新領域追尋機遇並創造新業務,發揮潛力成為新加坡經濟的增長引擎;該局的新創業執行副總裁朱興棟指出,成熟企業雖然有創新能力,但它們一般都專注於核心業務,透過靈敏自主的創業團隊來建立新業務,將能有效找尋及建立新的業務領域。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5月6日報導,金融資訊公司IHS Markit發布的4月份東協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指出,東協製造業連續兩個月擴張。4月份製造業PMI從50.8上升至51.9,創2014年7月以來最快增速。由於產出更強勁成長,加上新訂單取得自2013年5月以來最快增速,使東協製造業在4月份出現轉機,呈復甦跡象。 在七個東協國家之中,越南製造業的擴張幅度最顯著,4月份指數上揚至54.7,是過去兩年半以來最高點。印尼(54.6)、馬來西亞(53.9)和泰國(50.7)的製造業也維持擴張。印尼的指數更是升至2011年以來的最高水準。不過新加坡(49.5)和菲律賓(49)製造業在4月份陷入萎縮,這也是星國自去年9月以來首次出現惡化,但萎縮幅度不算太大。緬甸(33)製造業則因政治不穩定及工廠關閉而嚴重萎縮。 4月份新加坡整體經濟PMI則從53.5下滑至51.8。從第二季開始,星國私部門經濟已連續五個月擴張。產出和新訂單成長在上個月依舊強勁,不過出口需求自1月份以來首次出現萎縮,企業投入也下降。儘管新加坡企業的產出連續五個月成長,不過整體經濟的擴張幅度縮小。 該調查是針對當地400家私人企業進行。從產業來看,批發和零售業4月份表現最強勁,建築業也不俗,製造和服務業則顯得疲弱。採購經理指數高於50,顯示經濟活動正在擴張,低於50則顯示經濟在萎縮。 產出連續五個月增加凸顯客戶需求進一步成長,供應限制和對疫情衝擊的關注則抑制海外需求。此外,半數受訪商家表示採購投入較低,疫情使商家更加謹慎。與此同時,供應短缺造成營運能力承受壓力,在新訂單成長放緩情況下,企業出現削減人手情形。 IHS Markit表示,第二季的初步資料顯示擴張速度放緩,由於新冠疫情反撲,尤其是外國疫情病例上揚,影響海外需求。不過基於疫苗施打和疫情持續復甦,商業展望在4月份仍保持正面,新加坡經濟下一階段復甦將繼續仰賴更多服務活動重啟及國內外對疫情的控制,星港航空旅遊泡泡是朝正確方向邁進。

A:1.        氣候變遷合作: (1)           A總理樂見美國積極推動全球氣候變遷合作,包括拜登總統召開氣候峰會,John Kerry特使居間協調。 (2)           紐國已通過因應氣候變遷因應(零碳排放)法,明訂在2050年前達成零碳排放目標,並設立獨立的氣候變遷委員會提供政府建言,致力將全球暖化控制在工業化前溫度1.5度內。 (3)           農業部門為紐國溫室氣體重要來源(謹按紐國49%之溫室氣體排放量來自農業部門),紐率先全球制定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價格。 (4)           天然氣在短期內仍為紐國能源選項,惟紐政府已停止核發石油及天然氣離岸探勘許可,並呼籲支持化石燃料補貼改革,補貼經費可改用來發展潔淨能源科技。 2.        CPTPP: (1)           亞洲社會研究院(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副總裁Wendy Cutler(美國USTR前任副代表)詢問對美未來可能重返CPTPP之看法,A總理表示歡迎可符合高標準者申請入會。 (2)           過去在TPP談判時,紐美在部分美方關切議題上立場並未一致,未來美國倘欲重啟談判,預期雙方歧異仍將存在,然修改協定須由全體CPTPP會員決定。 3.        APEC: (1)           美國APEC國家中心主席Monica Whaley 詢問紐國擔任今年APEC主辦國期待達成之具體成果(deliverable),A總理表示除協助推動亞太區域經濟自疫情復甦外,盼同時推動包容及永續性成長,同時追求創新與數位賦能。 (2)           紐國欲達成之具體成果:逐步廢止化石燃料補貼、更新環境商品與服務清單、推動紐國倡議之氣候變遷、貿易與永續發展協定(ACCTS)。 4.        紐國外交政策與紐中關係: (1)           A總理回復美媒AXIOS記者Jonathan Swan提問表示,紐國一向崇尚民主人權,並追求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紐中在部分議題看法歧異,儘管紐中經貿關係密切,她將持續在新疆人權等議題向中國表達關切。 (2)           紐澳雙邊、五眼聯盟或其他聯合國等多邊平台均為紐國發聲選項,最重要的是如何對外展現共享價值。 5.        A總理並盼深化紐美關係,同時呼籲建構國際體制,以共同因應疫情與氣候變遷等挑戰。  

A:

A:依據阿根廷電子、電機及照明工業商會(Cadieel)及阿根廷冶金工業協會(ADIMRA)共同統計報告指出,2021年1及2月該產業生產量與2020年同期相較,小幅成長0.3% (1月成長2.9%、2月衰退2.2%)。其中,衰退最多的產業為能源-4.7%及電子產品-4.6%,而成長較多的產業為照明3.3%及電力相關產品8.4%。 至於未來幾個月的預期,57%受調查的公司表示,短期內產業活動將增加,而30%則認為不會有變化,只有13%認為活動將減少。 另外,1及2兩個月工業產能使用率為53.8%,與2020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同時,就業率亦減少0.8%,有45%的公司減少員工雇用。

A:根據媒體報導,阿根廷生產部長Matías Kulfas表示,自2019年12月10日Alberto Fernández總統就職以來,國內外各大企業宣布超過600件投資案,總投資額逾280億美元。同時指出,自2020年底起,民間投資已逐步回溫,並於2021年第一季展現穩步復甦趨勢,其中工業、建築、農工業、知識經濟及能源為主要推動投資成長之產業。 K部長表示,在建築及機械兩項產業的推動下,2020年第4季民間投資與2019年平均值相較,成長8%。另機械及其他資本貨品,2021年第1季與去年同期相較,進口增加42%,並指出,若該數據與2019年3月COVID-19疫情前相較,進口成長36%,但若與2020年3月疫情期間相較,進口成長高達80%。 K部長稱,上述數據證實,與投資外流的說法相違背,阿國正處於投資回流之階段。

A:據媒體報導,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杜拜王公Sheikh Mohammed bin Rashid Al-Maktoum頃簽發最新發法令,將擴大杜拜國際金融中心(Dubai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DIFC)之策略目標,已加強吸引區域及國際企業投資進駐,同時提升該中心之效率、透明度及整合程度,使杜拜成為國際金融服務樞紐,並增加金融服務業在GDP占比,使杜拜經濟永續成長。 上述杜拜吸引外資作法,一如沙烏地於本(2021)年初宣布吸引國際企業於其國內設立區域總部之作法,顯示海灣地區國家正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多元化。

A:據媒體報導,沙烏地內閣(Council of Ministers)頃修訂外籍人士持有不動產暨投資法第5條(Law of Real Estate Ownership and Investment by non-Saudis),未來在沙烏地證券交易所(Saudi Stock Exchange)上市之公司可於麥加(Makkah)及麥地那(Madinah)有條件擁有不動產。 根據上述法規目前規定,非沙烏地籍之自然人或法人投資人除可於麥加及麥地那從事專業、職業及經濟活動外,亦可取得從事該等活動所需之不動產,惟該等不動產需於取得後5年內投資用於前述活動。在法規修訂後,在沙烏地上市公司亦可比照前者投資使用麥加及麥地那之不動產。 據悉,上述法規修訂係由沙烏地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 Affairs)、內閣總委員會(General Committee for the Council of Ministers)、諮議會(Shoura Council)共同研商決定,旨在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及吸引投資。

A: 美國2021年第一季GDP增長6.4%,與2019年末新冠疫情爆發前僅相差不到1%,因疫情趨緩以及政府經濟刺激措施奏效,民眾對汽車、自行車、家俱等商品需求驟增,進而推動2021年第一季GDP指數大幅上升。 2020年美國全年GDP較2019年下降2.4%,政府提出5兆美元家庭及企業救助方案,聯準會亦將基準利率降至近零以因應經濟負成長危機。 近來美國經濟已連續三個季度強勁成長,隨著企業徵才增加,全美失業率已經下降到6%,申請失業救濟金的人數亦降至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最低的55.3萬人。 消費者需求增加、半導體短缺、全球航運與運輸困境加劇、商品供不應求以及運費飆漲,若干產業亦面臨人力短缺窘況,企業須漲價以補足額外的勞動力成本,上述情形皆牽動企業營業成本上升,可能使經濟持續回升的難度增加。 聯準會將基準利率維持在零附近以降低借貸成本之政策帶動美國二手房屋銷量遽增,2020年交易量更達到14年來最高,2021年房市則有供應不足之情形。 經濟學家預計2021年第二季經濟將進一步回升,下半年則將保持穩定,全年經濟成長將介於6%至7%之間。經濟強勁復甦導致經濟過熱,亦引發消費物價急劇上升,根據聯準會發布的利率政策聲明,近來通貨膨脹持續上升,預計2021年通脹率將高於其2%的目標,然可在2022年底前恢復2%的水平。

A: 因新冠疫情間防疫規定多、人員流失嚴重,許多產業開始採用自動化系統與技術,如製造業、分銷業、運輸業、零售業、飯店業、服務業,以及政府機關等。美國機場開始使用移動機器人消毒設施、公路收費站改用無現金電子系統收費、公司生產線以機器人取代工人,產能不但增加,未不受防疫規定影響。北美地區2021年第一季機器人訂單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0%,2020年第四季約有10,000筆機器人訂單。 自動化將成為一項趨勢,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50%的僱主計劃加強公司的自動化系統及技術。以往工業機器人的主要用戶為汽車及汽車零件製造商,現今許多產業亦開始使用小型移動機器人,機器人購買量最大的為新冠疫情期間線上購物蓬勃發展的食品、消費品產業。 新冠疫情造成眾多中小型企業倒閉,大型企業因此佔有更多的市場比,具充裕資金建立自動化系統及技術,其收益相較僱用人力大幅增加。自動化系統及技術將取代人力,使整體就業人數減少,技能水平較低、工作重複單調的職位將大受影響,專家預估未來零售商、飯店、汽車經銷及肉品包裝廠等之受僱人員將明顯減少。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