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綜據義大利外交部及東協官方資訊,東協於上年9月召開之第53屆外長會議中,宣布與義大利建立發展夥伴關係(development partnership),事隔逾半年,雙方於本年4月19日線上舉辦首屆東協-義大利發展夥伴聯合委員會(ASEAN-Italy Development Partnership Committee,AI-DPC),由義大利駐東協大使Benedetto Latteri與東協副秘書長Satvinder Singh共同主持,另義大利外交部次長Manlio Di Stefano及各東協國家常駐代表亦出席參與。   義外交部Di Stefano次長於會中表示東協是國際貿易及航行自由的重點區域,未來將持續深化與東協合作,以加強義國在印太地區之影響力,雙方會議討論重點如下: (一)義大利將在政治及安全問題、連結暨經濟關係、社會文化交流、農業與環境議題(註:義國將與英國共同辦理本年COP26會議)、健康衛生、人道合作等六大領域與東協全面合作。 (二)義大利強力譴責本年2月1日之緬甸政變,並要求釋放政治犯,目前除人道援助外,所有與緬甸交流皆已暫止,義方將支持東協在此議題扮演的協調角色,俾協助緬甸人民重建民主秩序。 (三)歐洲與東協交流漸深,在義大利政府上年度推出協助企業的「出口協定」計畫,輔以義大利暨東協發展夥伴關係,義商可擴大與東協經貿往來。 (四)義大利將捐助250萬歐元予東協疫情應對基金(COVID-19 ASEAN Response Fund)協助對抗疫情,並透過東協全面復甦架構(ASEAN Comprehensive Recovery Framework)支持疫後發展。 (五)雙方同意在共同利益領域研擬為期5年之行動計畫。   除上述關注重點外,義大利與東協另於會中就部分潛力領域探討深化合作之可能性,包含資安、跨國犯罪、執法合作、文化資產、數位智慧城市、綠色基礎建設、公共衛生、旅遊產業復甦、太空合作、兩性平等暨女性賦權、航空服務、微中小企業、生物多樣性、技職教育訓練、青年議題、災難管控、生物綠色循環經濟。

A:新聞來源:Business Korea(2021年4月29日) 依據韓國國土交通部本(110)年4月27日發布新聞,計有39國向該部遞交111份申請加入K-城市網路全球合作計畫(K-City Network Global Cooperation Program),與109年相比,國家與件數分別新增16國和31件。本次申請加入時間為本年2月18日至4月20日。智慧城市建設計畫是將韓國的智慧城市技術與城市規畫、交通環境規畫、以及智慧城市發展的其他要素相互結合。韓國國土交通部將與專家舉行評估委員會會議,並於本年6月23日宣布最終遴選結果。 2121年韓國政府將協助11個外國城市制訂智慧城市發展計畫並開發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此外,並將協助韓國企業在這些城市中進行測試和展示其解決方案。加納、奈及利亞、摩洛哥、約旦、伊朗、美國、法國、以及西班牙係首次提交加入;另外,部分東南亞和拉美國家則再新增申請。 在智慧城市發展項目(smart city development project):共24國提交57份申請。例如,越南,菲律賓和波茨瓦納(Botswana)盼協助制訂全市範圍的智能發展路徑圖;烏茲別克盼協助建設衛星城市;巴拉圭則盼協助開發工業園區。 在智能解決方案開發計畫(smart solution development program):共16國提交40份申請。其中,交通領域13項(如引入智能交通系統),4項城市規畫(如綜合城市管理),5項環境方面(如智能園區、系統環境管理),以及5項安保項目(如智能犯罪預防)。 計有12國14項申請有關智能解決方案示範。其中包括3項交通(如智能停車和智能路燈控制),4項智能水管理,2項安全和防災(例如災難控制)以及2項通信(如通信基礎設施設置)。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4月26日報導,乍看之下,建立一個新的人工智慧研究(AI)先驅中心使丹麥成為的領先國家的雄心似乎是不實際的想法,但實際上,丹麥與中國和美國這樣具有大型AI國家中研發能量之仍有許多優勢。2021年4月政府已發布人工智慧研究先驅中心計劃,5家丹麥基金會已向5所丹麥大學撥款超過3.5億丹麥克朗,為促成丹麥成為國際AI的領頭羊而努力。   丹麥公共部門的早期數位化意味著丹麥的公共和私部門都已經擁有大量有結構完整及易取得的數據,並可以保護隱私和民主為主的合理前提下進行分析。 簡而言之, 上述數據對AI系統來說是非常原始的重要資料,AI系統能透過其大數據分析特性來查尋重要信息。這意味著許多丹麥人的數位化健康數據能提供人工智慧很好的機會, AI系統能藉助這些數據來預測或預防疾病。   埃森哲(Accenture )永持續發展部之北歐戰略與諮詢負責人Carsten Sachmann認為,數位化和人工智慧是丹麥作為民主先驅國的成功之選。 “在丹麥,擁有開發和測試人工智慧技術的良好條件並符合道德,民主和人權基本框架,這提供有利於丹麥出口人工智慧的潛力。因此,我們參與技術開發也成為價值觀的捍衛者,這對在丹麥和歐洲都很重要”。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報導,華為去年(2020年)在丹麥市場因受喪失電信基礎建設商機及大量的政治批評導致營業額減半,儘管如此,華為北歐市場執行長Kenneth Frederiksen指出:最終科技將戰勝於政治口水。   最近一期華為的財務報表中可看出2020年之總收入為4.81億丹麥克朗, 相較於2019年之8.35億丹麥克朗收入損失將近一半。 F執行長表示 : “當然,這是由於我們失去TDC此最大客戶的5G業務所造成的影響。但此為電信基礎建設業務中,無論是在內部還是外部是周期性會發生的事。”   華為在10年前進入丹麥市場,並很快地與TDC和電信公司3簽訂4G網絡技術合約,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當與前述兩家公司的合約分別於2019年和去年到期時,也同時因為幾位丹麥政客表達對華為與中國隸屬關係引發安全性擔憂, 導致華為於競標TDC之5G業務時被瑞典愛立信所取代。 F執行長表示 :“在丹麥經歷的政治負面事件是非常不當和不幸的。”   然而,華為不僅在丹麥經歷許多逆向考驗, 2019年,美國政府通過一項法令,將華為從美國公司手機軟件的更新中排除。這意味著,華為在中國境外出售的新手機無法更新Android和Google Play商店等服務,因此,丹麥客戶無法下載應用程序,例如Mobilepay或Itinerary。F執行長解釋說,華為正在研究替代方案。     丹麥電信市場分析師John Strand對華持較不樂觀的看法。渠指出 “ 很難說,但我認為華為在丹麥所面臨的挑戰是沒有解決方案的。在我的水晶球預測中,世界上沒有任何政府會認為華為是提供現代西方社會重要電信基礎設施的安全供應商。在電信基礎設施,消費電子產品和商業客戶市場這三個業務方面都將受到影響,而且未來將很難看到中國公司再次於丹麥境內崛起。”   但是, F執行長表示並不打算放棄,並認為情況會改變。渠表示:“我的觀點是,從長遠來看,科技將取代政治,因為科技已成為大多數社會的主要定位點。只要我們在科技上處於領先地位,我就有信心。 F執行長並表示:“華為作為全球最大的ICT解決方案提供商,華為不是一家會打包或丟掉一兩個合約就退出市場而消失的公司,我們是具有長期想法的公司。”  

A:綜合美媒及美國勞工部報告,美勞工部4月29日公布,截至4月24日當週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為55.3萬,較前一週56.6萬申請人數減少1.3萬,為去(2020)年3月中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最低水準,申請人數持續下滑,顯示勞動力市場正逐步回復。 各州放寬餐廳、棒球場及旅遊景點等限制,已接種新冠疫苗的民眾也樂意參與外界活動,帶動企業減少裁員、增聘員工填補職位空缺。為尋找合適人才,部分企業提高最低時薪,Amazon近日表示將增加超過50萬員工的時薪,Walmart及Costco亦於本年初宣布調漲薪資。 截至4月17日當週,連續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為366萬,相當投保就業保險勞工的失業率為2.6%,較前一週365.1萬人增加9千,失業率則維持相同;目前申請各式失業補助計畫的總人數約為1,655.9萬,較前一週減少約84.6萬。 就業保險勞工失業率較高的州別依序:內華達州(5.9%)、康州(5.3%)、阿拉斯加州(4.9%)、紐約州(4.6%)、伊利諾州(4.3%)、佛蒙特州(4.1%)、羅德島州(4%)、賓州(3.9%)、哥倫比亞特區(3.7%)及新墨西哥州(3.7%)。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下載:https://www.wsj.com/articles/weekly-jobless-claims-coronavirus-04-29-2021-11619647721

A: 依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與「東協加三總體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共同完成的「經濟評估」報告顯示,東協10國與中國、韓國、日本、澳洲和紐西蘭等5個夥伴國在落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首個10年後,降低關稅的相關做法可協助整體經濟總值每年增加約0.4%,20年後每年增加0.5%。RCEP形成的自由貿易區覆蓋全球約三分之一人口,經濟總值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約30%。 報告指出,RCEP所帶來的好處包括以下2方面: 降低關稅:對東協的直接影響有限,因RCEP結合了東協與其他締約國現有的貿易協定,但日本和韓國將獲益最大,部分原因是兩國首次簽訂雙邊貿易協定,另由於降低關稅的步伐不一致,RCEP對不同行業也有不同影響,例如紡織暨服裝業、皮革業,木材暨造紙業,預料在首10年的成長將因此加快; 採用統一原產地規則(rules of origin):企業可更好的從成員國採購原物料和中間產品,同時受惠於較低關稅。例如透過RCEP匯集日本和韓國等重要的上游高科技製造商,中游生產者包括泰國和菲律賓,以及勞動成本相對較低的國家如柬埔寨、寮國和緬甸,為企業提供更多機會加強供應和貿易聯繫。另也將促進供應鏈整合及吸引外來直接投資,尤其是東協國家,可為有意分散風險的中國和跨國企業,提供具吸引力的價值。

A:綜合美媒及美國商務部報告,美商務部本(29)日公布本年第一季GDP成長6.4%,顯示受新冠疫情衝擊的經濟持續復甦,且較專家預期為快,彭博社經濟學者表示美國GDP相較新冠疫情前已恢復91%,預期本年二季美國GDP將加速成長,下半年則保持穩定,2021全年GDP 預計將成長6%至7%。 新冠疫苗施打普及、商業活動放寬限制、民眾獲得聯邦直接紓困支票及減少餐廳與旅遊等開支,增加汽車、自行車與家具等大宗商品的購買,帶動經濟成長,美國經濟評議會(Conference Board)日前公布4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consumer-confidence index)達到14個月來最高水準。 目前美國經濟及勞動力市場均明顯持續複甦,主因為聯邦紓困措施及寬鬆貨幣政策,為美國經濟成長提供更多動力,有效帶動民間消費與投資,部分經濟學者雖擔憂經濟快速增長,恐引發商品價格攀升,惟聯準會昨日已表示,近期通貨膨脹率上升僅為反映暫時性的因素,將繼續保持利率趨近於零(near zero),直至勞動力市場完全回復,通貨膨脹達到聯準會設定平均2%的目標。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下載:https://www.wsj.com/articles/us-gdp-economic-growth-first-quarter-2021-11619658605

A:緬甸海外就業監督委員會4月28日召開會議,討論保障海外勞工權益及就跨部會合作創造就業機會等議題,該委員會係依據軍方成立之國家管理委員會(SAC)指令於本(2021)年4月1日設立,由勞工、移民暨人口部部長U Myint Kyaing擔任主席,成員計有18名委員。 緬甸勞工部依據緬甸1999年海外就業法(1999 Overseas Employment Law)核發許可給海外就業機構,去(2020)年2月4日,勞工部將海外就業機構的授權費用由500萬緬幣調漲到2,500萬緬幣,並汰除不合標準者。目前緬甸海外移工申請作業雖因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從去年3月18日起暫停迄今,此期間緬甸政府仍先後應日本、南韓及新加坡的需求,分別核送4,169名、225名及25名緬勞赴日、韓、星工作。此外,緬甸與泰國將於本(4)月底會商,依據雙邊的合作備忘錄,將在泰國設立5個據點,於未來5年間協助緬勞辦理延簽事宜。 目前緬甸海外勞工主要前往泰國、馬來西亞、韓國、日本、新加坡、阿聯、卡達、澳門及約旦等國家工作,官方統計自1990年至2021年3月累計已有132萬914名勞工赴海外就業。(註:實際緬勞人數無法統計,單在泰國估計即逾百萬人) 自2017年1月9日起,緬甸勞工赴海外就業前,須在位於仰光及曼德勒的職訓中心受訓,以瞭解即將前往國家的勞工法規及職安問題,惟該訓練亦自去年9月1日後暫停。

A:一、菲媒報導,菲律賓財政部國庫署(BTr)於4月27日公布數據顯示: (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景氣低迷,第1季歲入銳減僅達6,965億披索、歲出激增高達1兆179億披索,預算赤字高達3,215億披索(約合67億美元,1美元約合48披索),較去(2020)年同期之862億披索,激增近4倍。 (二)為籌措資金,菲政府規劃於5月在國內發行1,000億披索國庫券(T-bills)及700億披索公債(T-bonds)等政府債券,並續向國際金融機構與外國政府貸款,以因應對抗疫情之龐大資金需求及填補預算赤字。 (三)去年舉債3兆披索,政府負債累計達9.8兆披索,占GDP比率上升至54.5%(前年為39.6%),創近10年新高。 二、謹查: (一)菲律賓預算協調委員會(DBCC)頃指出,受疫情影響,菲政府去年預算赤字及政府負債占GDP比率均攀升,預計本年仍將持續上揚。 (二)菲政府負債占GDP比率仍可控制在國際組織及國際金融機構普遍認可低於60%之門檻以下,亦符合菲政府厲行財政紀律之目標。 (三)儘管菲國預算赤字及政府債務比例攀升,國際信用評等機構仍然維持菲律賓之主權債信評級,主因受疫情影響,其他國家亦面臨更高債務比率、甚至更高預算赤字之情況。 (四)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於去年5月維持菲律賓BBB+評級且展望穏定;穆迪投資評級(Moody’s Investors Service)於去年7月肯定菲國主權債信Baa2評級;惠譽國際評級(Fitch Ratings)於本年1月確認菲律賓主權債信評級為BBB且前景穩定。此節可由菲國於本年3、4月間分別在日本東京及國際債劵市場順利發行550億日圓(約合5億美元)武士債劵及23億歐元(約合25.3億美元)計價債劵獲得佐證。

A:菲國衛生部食品藥物管理署(FDA)署長Eric Domingo於4月27日表示,該署業於4月26日核准另2家醫院申請使用抗寄生蟲藥Ivermectin作為醫治COVID-19輕症至中度病患之恩慈(compassionate)用藥,惟渠強調醫師須負全責,每月須提交報告予該署,且病患須被充分告知相關資訊。迄今共有5家醫院獲准使用Ivermectin醫治COVID-19患者。D署長強調,只有獲得該署核准之醫院始可以抗寄生蟲藥治療COVID-19患者。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由緬甸投資暨對外經濟關係副部長Than Aung Kyaw率領的緬甸代表團參加於本年4月26日至29日舉行的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亞太經社會-UNESCAP)第77屆視訊會議。本屆會議的主題是「透過亞太區域合作,從危機中重建家園」。開幕式於4月26日舉行。聯合國、經社理事會(ECOSOC)及UNESCAP各組織負責人致開幕詞,亞太地區成員國領導人及政府首腦發表了有關從危機中重建的政策聲明。 4月27日,投資暨對外經濟關係副部長在國別聲明會議上發表了國別聲明,說明為實現永續發展目標而實施的緬甸永續發展計畫、新冠肺炎經濟救援計畫(CERP)以及作為過渡計畫的緬甸經濟復甦計畫(MERP)。另簡報國家管理委員會(SAC)5項未來方案的實施情況、緬甸將參與東協全面復甦架構(ACRF)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作為區域合作、重申緬甸對遵守現有雙邊及多邊合作協議的承諾以及基於包容及不遺餘力原則的其他國際義務。此外,並表示緬甸支持包括聯合國及國際組織在內的所有發展夥伴之間的持續關係,對於實現永續發展目標以及MSDP、CERP及MERP的國家議程具有重要意義。他敦促緬甸繼續開展所有發展活動,特別是在人道主義援助、保健、教育、農村發展、兩性平等及基礎設施發展等領域。根據議程,會議將繼續舉行到4月29日。 本次會議計有來自成員國、準成員國、捐助國、組織及非政府組織的270名代表出席。UNESCAP向亞太地區成員國提供技術援助,以加強發展、貿易、投資及創新、運輸、統計、社會發展、環境與發展、資訊通信技術、減少災害風險及能源等廣泛經濟政策及融資領域的機構能力。緬甸於1948年4月19日成為UNESCAP成員,緬甸代表團參加了該委員會的年度會議。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仰光證券交易所(YSX)的月度報告顯示,2021年3月YSX的股票交易價值跌至歷史最低水平,2021年3月僅為1.1億緬幣。2021年2月,該交易所交易了77,388股,總值4.42億緬幣。2021年3月,這一數字進一步下跌至19,816股,價值1.1億緬幣。此外,YSX的月度報告顯示,與2020年3月(登記228,913股,總值14.25億緬幣)相比,2021年3月在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價值大幅下降。 目前,FMI,MTSH,MCB,FPB,TMH及EFR等6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正在交易所交易。與前幾個月相比,上個月的股價也有所下跌。FMI的沒股價在2020年3月降至9,400緬幣。同樣,MTSH的股價也跌至3,500緬幣。MCB股價跌至8,000緬幣,FPB跌至21,500緬幣、而TMH股價維持在2,800緬幣不變。上個月EFR的股價收於3,300緬幣。 在COVID-19危機期間,緬甸證券市場仍繼續運作。YSX於2021年2月26日通知,AMATA控股上市有限公司(AMATA)發表聲明,將上市日期推遲一定時間,並在適當的時候宣布重新安排的上市日期。根據YSX的年報,在2020年,6家上市公司在YSX的交易總額為126億緬幣,價值187萬股,與2019年相比大幅下降。5家上市公司的240萬股股票於2019年在交易所交易,總價值為133.9億緬幣。

A:Eleven Myanmar電子報報導,部份私人銀行恢復服務,許多人從仰光市的ATM中提取現金。在宣佈客戶提現需要先登記後,私人銀行於4月20日重新開放了部分分行。 Yoma銀行於4月20日開設了部分分行,並宣佈將每天通知客戶其分行的恢復營業,但要求客戶在提取現金之前先通知他們。CB銀行還採用了代幣系統(Token System),以防止現金提取延遲。該銀行表示,可以在各分行的臉書頁面上瀏覽代幣發行時間及代幣數量。此外,4月20日,仰光市內部分私人銀行的ATM人滿為患。其中以KBZ銀行、AYA銀行、CB銀行、YOMA銀行最為擁擠。 KBZ銀行於3月30日宣佈,客戶每天最多可以從ATM中提取20萬緬幣。Yoma銀行的客戶,則允許每天最多提取30萬緬幣。一次只能使用一張ATM卡。4月20日,該銀行還要求在ATM取款時進行系統排隊。CB銀行宣佈,為了給客戶提供便利,正試圖在其機器上盡可能填放更多的錢。此外,該銀行還為其客戶安排了現金回收機(Cash Recycling Machine-CRM)來進行存款及取款。

A: 新加坡食品局(SFA)、南洋理工大學(NTU)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本(2021)年4月27日簽署合作協定,將共同成立「未來食品安全中心(Future Ready Food Safety Hub,簡稱FRESH)」研發新檢測技術,讓星國的食品安全檢測能力可符合最新的發展趨勢,該中心的新實驗室將設在NTU,預計本年年中啟用。 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表示,食品安全是推動食品保障的必要環節,尤其是人類未曾食用的未來食物,例如培植肉等新型食品(novel foods)將成為新興食品,SFA於是開始與科研界和業者接洽,探討如何管制新型食品和食材的安全。 SFA係於前(2019)年推出新型食品監管架構,規定生產或進口相關食物的業者須先向SFA提交安全評估報告,包括列明其中的毒性和過敏源等。去(2020)年新加坡成為全球首個批准美國Eat Just培植雞塊在市場上販售的國家,同時有新創公司正研發其他培植肉類,如海鮮和豬肉等。 未來用細胞培植的肉類、新興農產品,如微藻和昆蟲等新型食品,可能成為人類日常飲食的一部分,因此SFA須嚴格把關確保食品安全。FRESH將研發新的檢測技術,以供SFA測試新型食品的安全程度,FRESH也將確保食材來源地未造假,以及提升民眾對植物肉和培植肉等新型食品的瞭解。 依據「研究、創新與企業2020計畫」,星國政府前年宣佈撥款1.44億星元推動「新加坡食品故事」的研發工作,設立FRESH亦是該計畫的一部分。

A:標題:巴拉圭2021年1-3月工業產品進口金額超過20億3,100萬美元 日期:2021.04.28 單位:駐巴拉圭大使館經參處 消息來源:國家報(La Nación) 內文: (一)依據巴拉圭中央銀行(Banco Central del Paraguay,BCP)統計資料,巴拉圭2021年1-3月工業產品進口金額20億3,170萬美元,較2020年同期之20億4,380萬美元,衰退0.6%。巴拉圭2021年1-3月工業產品進口項目主要為機器設備、裝置、電子儀表及其零件、陸路用車、殺蟲劑、殺菌劑及除草劑等。 (二)巴拉圭2021年1-3月工業加工零組件進口金額5,460萬美元,較2020年同期之5,710萬美元,衰退7.7%。由於採購製造香菸之菸絲減少,爰2021年1-3月工業加工之進口金額亦萎縮。 (三)2021年1-3月巴拉圭進口金額27億230萬美元,較2020年同期衰退1.4%。已報關之進口部分占95.2%,相當於25億7,150萬美元,惟較2020年同期衰退4.8%;尚未報關進口者則占4.8%,相當於1億3,080萬美元。

A:標題:巴拉圭牛肉業者要求向中國出口屠宰切割剩餘肉屑 日期:2021.04.28 單位:駐巴拉圭大使館經參處 消息來源:國家報(La Nación) 內文: (一)巴拉圭牛肉生產暨出口協會(Asociación Paraguaya de Productores y Exportadores de Carne,APPEC)會員廠商要求向中國出口屠宰切割剩餘肉屑。 (二)依據巴拉圭中央銀行(Banco Central del Paraguay,BCP)統計資料,巴拉圭2021年1-3月牛肉輸銷俄羅斯之出口金額6,420萬美元,較2020年同期之6,530萬美元衰退1.7%;以重量而言,2021年1-3月巴拉圭輸銷俄羅斯之牛肉重量1萬9,500公噸,亦較2020年同期之1萬9,900公噸,減少2.2%;出口金額6,420萬美元較2020年同期,亦減少1.7%。 (三)由於俄羅斯貨幣盧布(RUB)貶值嚴重,且調增產品之進口關稅,導致巴拉圭牛肉出口俄羅斯相對較貴,爰減少向巴拉圭採購牛肉。2020年國際能源包括石油及瓦斯之價格驟降,導致俄羅斯國內經濟情勢惡化,國際購買力亦相對萎縮,爰無法繼續維持向巴拉圭採購牛肉之能力,僅能採取經濟措施限制進口,以自給自足方式滿足國內市場;巴拉圭則必須尋找其他牛肉出口市場。 (四)APPEC理事長Fernando Serrati表示,儘管巴拉圭牛肉業者舉例說明烏拉圭、阿根廷及巴西等鄰國亦受俄羅斯減少牛肉進口而遭負面影響,惟該等國家均可輸銷中國市場而遭受之影響程度則較小;巴拉圭需要像中國牛肉需求量一樣大的市場,始能完全取代俄羅斯。 (五)巴拉圭2021年1-3月牛肉第2大出口市場為俄羅斯,占巴拉圭牛肉總出口之22.3%。巴拉圭2021年1-3月牛肉出口重量8萬7,200公噸,出口金額3億5,550萬美元,較2020年同期出口重量6萬9,300公噸,成長25.8%,出口金額2億8,120萬美元,成長26.4%。

A:資料來源:哥倫比亞El Tiempo日報電子版(2021.04.16)   依據哥倫比亞國家統計局(Dane)資料,今(2021)年2月哥倫比亞工業及商業較去(2020)年同期分別成長0.6%及1.2%,表現大幅超出預期,統計局長Juan Daniel Oviedo表示,該局原預期將該等產業有可能出現高達負5.0%之年成長。   工業部分,化學品製造業年增21%,表現最佳,其次分別為電子設備製造業,年增15.9%;非金屬礦業,年增4.4%。表現較差的部門則為鋼鐵工業,年減10.6%;香皂及香水製造業,年減6.7%;煉油業,年減3.7%。   商業部分,消費性資通訊電子設備表現亮眼,年增高達53.1%;家用清潔用品,年增20.6%;五金用品,年增16.8%。表現較差的部門則包括:書籍及文具用品,年減26.8%;皮革製品,年減23.4%;非酒精飲料,年減16.4%。

A:資料來源:哥倫比亞El Tiempo日報電子版(2021.04.23)、駐哥倫比亞代表處經濟組整理   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P)續給予哥倫比亞投資級主權債信評等,「BBB-」,展望則維持負面。   S&P亦指出,如果哥國近期因新冠病毒疫情造成的政府財政狀體質弱化的情況未見改善,財政赤字持續惡化,則不排除在未來1年內,將哥國債信評等降評。「BBB-」等級係S&P債信評等中,屬投資級評等的最低的一級,意謂哥國債信一旦遭降評,將退出投資級評,恐造成哥國往後對外舉債難度及利息成本均將增加。   哥國政府本(4)月已提出稅改草案至國會,希望藉此增加23兆哥國披索(約64億美元)之稅收,改善因肺炎疫情實施大量投資、補助及救濟措施所造成的財政赤字惡化情況。惟哥國明(2022)年即為總統大選年,相關稅改措施推動難度極高,尤其哥國系多黨政治,執政黨在國會席次有限下,勢必須其他在野黨支持,惟目前絕大多數在野黨已公開表態反對本次稅改草案。

A:資料來源:哥倫比亞El Espectador日報電子版(2021.4.28)   儘管哥倫比亞新冠病毒疫情正處於第3波疫情高峰,由哥國勞工、教師、原住民及學生多個團體發起的全國大罷工遊行抗議行動仍照常於本年4月28日進行,主要訴求為要求政府頃於本月向國會提出的財稅改革法案,除中爭議最大的部分為擴大應課徵加值稅(IVA)的貨品及服務項目、擴大應納個人總合所得稅之自然人範圍,該2項目係此次稅改最主要的增稅來源,但也是對一般民眾衝擊最大的部分。   迄28日下午,罷工活動尚稱平和,僅出現零星衝擊,惟部分發起組織表示,不排除延長罷工抗議行動,直至政府撤銷稅草案為止。哥國總統Iván Duque表示,仍將持續推動稅改草案,惟同意就擴大課徵加值稅之貨品及服務項目種類等爭議較大部分再次進行討論與調整。

A:資料來源: Romania-Insider.com 日期: 2021年4月28日 由於納稅人(主要為公司)支付了2020年遞延稅款很大一部分,2021年第1季羅馬尼亞的預算赤字年減19%,達2億3,000萬歐元。 2021年第1季羅馬尼亞的預算收入年增18.9%,達175億歐元,加值稅及企業稅淨收入激增35%到40%(11億6,000萬歐元);預算支出年增11.2%,達205億歐元)。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