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工商報,2021年3月29日   據越南計畫投資部統計總局阮氏秋香(Nguyen Thi Thu Huong)總局長表示,2021年越南雖然仍受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之衝擊,第1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4.48%。2021年第1季,越南多個領域中以工業及建設領域發展最快,成長6.3%,其中製造工業持續擔任越南經濟發展之動力,成長9.45%;相繼為服務業,成長3.34%;農林水產業成長3.16%。   據統計總局黎忠孝(Le Trung Hieu)司長評論,2021年第1季製造工業之成長9.45%是越南經濟亮點。製造工業成長主要原因為外資企業自2020年起不停投資越南市場,特別是電子工業如手機及其零配件、電視等產業。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青年網報,2021年3月25日   據越南海關總局統計,2021年1至2月越南貨品進口總額達471.1億美元,與2020年同期相比,成長25.5%,增加95.6億美元。其中,越南自中國大陸進口金額達154.2億美元,於2021年同期相比,成長66%,增加60億美元,占越南進口總額之33.3%。   至於越南主要進口品項,2021年1至2月越南自中國大陸進口之電腦、電子產品及零配件金額達28.8億美元,與2020年同期相比,成長78%;機械設備及零組件達33.7億美元,與2020年同期相比,成長70.7%;紡織品、皮革鞋類達18億美元,與2020年同期相比,成長43.5%;整車汽車達2千輛,與2020年同期相比,成長8倍。   另一方面,2021年1至2月越南手機及零組件出口至中國大陸達金額達23.7億美元,與2020年同期相比,成長102.5%,中國大陸成為越南手機出口金額最大之國家。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青年網報,2021年3月26日   據越南海關總局統計,截至2021年3月15日止越南紡織品出口總額達57.5億美元,與2020年同期相比,減少2億美元。自2021年1月至3月15日越南主要出口貨品逐漸恢復,與2020年同期相比,成長22.7%,主要成長率高之出口品項為手機、電腦、機械設備。其中,成長率最高係機械設備及零配件出口金額達72億美元。   據統計,2021年1至2月越南紡織品之主要出口國均下降,越南紡織品出口至美國為最多,出口額達22億美元,與2020年同期相比,下降3%,占越南紡織品出口金額之49%;出口至日本金額達4.9億美元,下降14%;出口至歐盟地區金額達4.4億美元,下降6.6%。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西貢經濟時報,2021年3月25日   據Forest Trends研究組織、越南木材暨林產品協會(Viforest)、越南胡志明市木製品暨美藝品協會(HAWA)、越南平陽省木製品協會(BIFA)以及越南平定省木材暨林產品協會(FPA)合作統計之資料,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越南外人直接投資木材及木製品新投資案計有63件,與2019年相比下降36%,投資總額約3.72億美元,與2019年相比,下降49%。   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新加坡及南韓為主要投資國,其中,然中國大陸投資案計有23件,占越南木材及木製品外人直接投資案件之37%,但投資額約5,223萬美元,僅占越南木材及木製品外人直接投資金額之14%,中國大陸之木材及木製品新投資案件雖占比多但投資金額低,主要生產沙發、浴室櫃、木材零配件等產品。   據專家認定上述中國大陸在越南投資均利用越南產地,逃避美國對中國大陸課徵進口稅,對越南木材及木製品產業帶來眾多風險。

A:資料來源:Berlin Energy Transition Dialogue 2021 文號:1104030073號   第七屆柏林能源轉型對話(BETD)於今(2021)年3月16日至17日以虛實整合方式辦理,共計有134國的部長代表及產、學、社等各界代表參加會議,與會及瀏覽人數總計超過1萬3,000人,再創新高。 德國外交部部長Heilko Mass致詞時表示,BETD的舉辦有助認清人類在對抗氣候變遷上所處位置、確認可用資源與解決方案,歐盟所提出的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歐盟領導人在去年12月達成於2030年減少55%溫室氣體之共識、美國重回領導行列,對於對抗氣候變遷及疫情後經濟復甦至關重要。同時,能源轉型將改變地緣政治,德國將與中東地區等傳統產油國建立夥伴關係,同時將致力發展氫能,形塑未來能源架構。這個世代將是人類可以力抗氣候變遷毀滅性影響的最後機會。 德國經濟暨能源部部長Peter Altmaier致詞時則表示,各國需善用接下來30年的時間,結合各種力量、探索各面向的合作方案與機制,達成氣候中和目標。德國經能部將致力於平穩能源價格、促進氫能與新能源技術之發展、確保能源配送與分配的公平及合理。 本屆BETD因應疫情,除少部分德國聯邦政府官員赴外交部與會外,餘大幅改以線上參與模式進行,並即時在線上會議版面,提供與會者發問管道並舉辦意見調查,增加與與會者互動。同時亦即時將講演者與氣候相關國際組織之推特(Twitter)內容,即時更新於BETD官網,增加虛實互動,不僅彌補無法至會場與會之缺憾;另一層面,反而使與會者可藉網路,開啟即時交流、發言與意見調查之互動模式,值得疫情後各展會及論壇主辦單位納入辦理活動之參考。 相關詳情請逕上網參閱:https://2021.energydialogue.berlin

A: 據日本共同社新聞本(3)月29日報導稱,有鑑於電動汽車(EV)的推廣普及,日本經濟產業省決定在國內設立據點,預定自國內外回收可再利用之稀土金屬資源;由於目前許多稀土金屬回收再利用技術,尚處於實證試驗的階段,未來日本政府將提供補助研究資金等方式,扶持促進早日投入實用化。 目前全球各國致力實現零碳排放的社會目標,因此可用於再生能源之發電設備、蓄電池等礦物資源,未來爭奪戰略恐將進一步激烈。日本屬於自然資源稀少的國家,許多原物料需依賴自國外進口,因此日本在致力於採購方式多樣化的同時,亦嘗試進行稀土金屬資源回收再利用之可能性。 EV車載蓄電池中,必須使用鋰、鈷等稀土金屬,上(2020)年中國曾宣布禁止稀土金屬等出口,導致日本車廠出現蓄電池恐供應不足的窘境。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推估,若要生產100萬輛EV汽車,需要的鋰、鈷等稀土金屬量,將超過目前日本國內市場需求量,爰此有需要成立回收再利用的據點。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n-tv.de) 文號:1104030072號   吸煙不僅有害健康,且不利消費者錢包。德國內閣日前決定,未來四年將逐步調增煙草製品價格,尤其是電子香煙的價格將更貴。 根據德國聯邦政府內閣決議,從2022年到2026年,20支香煙一包的菸草稅每年平均約增加0.08歐元;同期間,一包40克細支香煙之菸草稅,每年平均增加約0.13至0.16歐元。此外,德國也將針對現行之雪茄/小雪茄及煙斗用菸草的最低稅額進行調整。 此外,未來加熱式菸草稅規定將與雪茄相同,菸草稅也將擴大到電子香煙中所謂的電子液體。德國迄今為止僅對電子液體徵收營業加值稅,德國衛生健康部擬藉此證明將強化健康及青少年保護。 在加熱器(也稱蒸發器)中,菸草未經燃燒而僅是加熱,產生蒸氣而非煙霧,因此進入肺部的有害物質雖不多,但仍會致癌。另一方面,電子香煙的液體不含菸草,只含有尼古丁,另也有無尼古丁之液體。 德國基民黨(CDU)/基社黨(CDU)分支黨團在聯邦議院的發言人Antje Tillmann表示,有必要審查五年內香煙價格增漲超過13%是否適當。相關產業代表此前亦曾警告,消費者轉向購買未課稅或仿冒假煙的可能性會增加。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n-tv.de) 文號:1104030071號   鑒於氣候危機,許多企業試圖減少危害之溫室氣體,德國郵政DHL集團(Deutsche Post und DHL)亦是其中之一。該集團日前提出到2030年減少數百萬噸二氧化碳的計畫。 物流運輸巨擘德國郵政DHL希望有比迄今更多的電動汽車行駛於道路上。該集團表示,做為貨物運送之電動車占比應從2020年年底的18%提高至2030年的60%。如果計畫得以實行,到2030年末,全球電動車數量將達8萬多輛,目前德國電動車數量計約有1萬5,500輛。 DHL運輸車的數量將在未來幾年增加,令相關產業蓬勃發展,替代燃料也將應用於長程運輸貨車及飛機。到2030年,德國郵政DHL為氣候中和之物流解決方案,總計約投資70億歐元。 這些措施旨在將集團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過去的3,300萬噸,到2030年時可降至2,900萬噸以下。儘管該集團業務現正強勁增長,但如果沒有這些措施,估計到2030年末之二氧化碳排放將達4,600萬噸。德國郵政DHL執行長Frank Appel表示,該集團(企業標識為黃色)正致力成為一家綠色環保企業。 德國郵政DHL已有企業專屬之電動運輸車Streetscooter,但此類運輸車將不會由集團生產製造,爰其不想成為汽車製造商。然而,現仍尚未找到可接手製造的買家。 此外,企業董事會的薪酬與集團永續發展間的關係將更加密切。德國郵政DHL四年前已承諾到2050年零碳排之目標,永續性是整個物流業的重要議題,城市中繁忙的運輸流量一直以來飽受批評也是部分原因。相較過去,競爭對手也更廣泛地依賴電力及較佳的運送路線。

A:  資料來源:baodauthau.vn,2021年3月29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據越南計畫投資部統計,2021年3月外商企業新投資、增資、合資、股份購買總金額合計46.7億美元。其中包括新投資金額39.1億美元;增資金額4.962億美元;合資、股份金額則為2.622億美元。外人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逹16億美元。   2021年1至3月外商企業新投資、增資、合資、股份購買總金額合計101.3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成長18.5%。其中包括新投資案件234件,件數減少69.1%,金額72億美元,成長30.6%;增資件數161件,減少31.8%,金額21億美元,成長97.4%;合資、股份購買件數734件,減少70.9%,金額9.08億美元,減少58.5%。   2021年1至3月外人主要投資之17項產業項目中,以製造與加工業50億美元,占比最大49.6%;電力、生產業其次39億美元,占比38.9%;房地產業及科技與工藝產業則分別為6億美元及1.67億美元。   2021年1至3月,56個外人投資來源國中,以新加坡投資金額最高,金額46億美元(占近45.6%);日本排名第2,金額21億美元(占20.8%);南韓排名第3,金額12億美元(占11.8%);其他依序為中國大陸、香港、美國等。   據越南計畫投資部統計,2021年1至3月(統計至20日止)外人直接投資到位金額逹41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成長6.5%。

A:資料來源: 瑞典政府網站 (Regeringen)    規範與基礎設施(Framework and infrastructure) 準則、規範、標準和規定的適性規範是瑞典實踐AI社會的要件,規範必須在數據取得與隱私、道德、信任之間取得平衡。歐洲與國際層次的規範(Regulatory frameworks)也同樣重要,如跨國間數據傳遞規定。2018年5月25日施行的歐盟一般資料保護法(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便是保護個人隱私的重要規範,同時也是瑞典在各個面向調和不同權利人之間在AI運用的利益與風險之重要依據。   鑒於AI的快速發展,公私部門相關機構有必要儘速訂定指導原則和標準,俾利促進政府部門與產業內部或之間的技術、語義、法律和其他方面的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並有助於提高使用者和消費者的理解度。   不同類型的基礎設施例如大量數據的取得及強大的電腦運算能力對於 AI 的開發和運用也相當重要,由瑞典國家電腦運算中心(Swedish National Infrastructure for Computing, SNIC)所統管高等教育機構的超級電腦資源等基礎建設即更顯重要。瑞典將歐盟相關規範和準則納入考量,從而建立本身軟硬體設施和專門知識以從歐盟體系中獲取運用AI所產生的利益,因此瑞典必須積極參與歐盟AI議題。

A:資料來源: 瑞典政府網站 (Regeringen)    規範與基礎設施(Framework and infrastructure) 政府對於AI規範與基礎設施包括1) 瑞典需要制定規則、標準、規範和道德原則,引導具道德性與永續性之AI運用;2) 瑞典需要推動瑞典和國際的標準和法規,俾利AI運用及預防風險;3) 瑞典應不斷檢視數位基礎設施的需求,以掌握AI所釋機會;4) 瑞典應持續開發數據,以作為AI加值運用領域之基礎;5)瑞典應持續在歐盟數位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並從AI運用中獲益。 鑒於AI所帶來的社會變革,必須制定完整前瞻的AI政策,旨在為掌握AI機會與數位化創造符合安全、可靠且有利的環境。AI發展與運用應以規範和道德原則為指導,方可在取得利益的同時,將對社會與個人可能產生的風險降至最低,這不僅僅是研究員和工程師的責任,更需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共同參加。 數據取得是AI的運算基礎,隨著社會數位化,越來越多數據以數位形式呈現,包括手動和自動蒐集方式,例如來自感測器的數據。可用的數據產出通常需要高度的努力,有時因為由於註冊錯誤或於數據蒐集、選擇數據來源或標語數據時的有意或無意之系統性錯誤所導致數據品質低劣,進而產生不正確或非預期結果的風險。  

A:資料來源: 瑞典政府網站 (Regeringen)    創新與運用(Innovation and use) 政府對於AI創新與運用估包括1) 瑞典需要在公私部門有關AI運用發展其試行計畫(Pilot projects)、試驗平台(testbeds)等環境,創造AI安全、可靠且負責任的應用條件;2) 瑞典需要持續預防與管理AI相關的風險;3) 瑞典應與其他國家,特別是歐盟會員國,建立AI應用之合作夥伴關係。 唯有公私部門廣泛應用AI,才可能創造AI價值,所有產業界相關企業均可藉助AI發展競爭力,其等對AI的態度對於產業與企業發展將具深遠影響。政府部門可利用AI發展符合公益目的之活動和公共事務。因此,以各種方式發展AI創新與運用相當符合瑞典的利益。 藉由試行計畫、試驗平台和其他特別測試環境,促使AI新科技符合道德性、安全性、可靠性及永續性等規範。透過各項AI新科技研發計畫以應實際情況所需,通過評估而為廣泛應用。然而,AI可能致生風險,包括新型態智慧網路攻擊或大數據操縱而產生的嚴重後果,或是透過假消息來破壞民主體制的實踐。換言之,與AI相關的風險不僅是科技風險,也包括道德風險,尤其是在政府部門的AI應用。 鑒於AI 演算法的運用必須符合透明及易於理解的原則,並將道德和法律因素納入考量,視將為相關機構在類似決策帶來挑戰。最受廣泛討論的AI科技與道德風險是,自駕車在緊急情況下,面對兩種均有人員受傷的結果被迫選擇,車輛AI應如何推理和反應。瑞典可就AI道德性、安全性、可靠性及永續性相關規範等議題,致力於國際及國內相關廣宣活動。 雖然AI運用的潛在優勢目前仍難以量化,但政府透過使用AI工具及相關科技,可提升其創新專案的活動效能及品質。若中央各部會或地方政府善用已經擁有的大量數據,更可強化公部門服務的質量與機會。 許多國家都已大舉投資AI領域之際,瑞典屬於小型經濟體,應與其他國家尤其歐盟的重要機構進行合作;但應謹慎留意國家資安。  

A:資料來源: 瑞典政府網站 (Regeringen)    研究(Research) 政府對於AI研究的評估包括1) 瑞典需要堅實的基礎研究和AI應用研究,以確保AI知識和科技產出;2) 瑞典需要建立與國際AI研究先進的穩固關係;3) 瑞典需要產官學研各界合力AI研究;4) 瑞典需要從整體國防角度,開展軍民共同研究的綜效(synergies)。 堅強的AI研究對於瑞典實現科技創新至關重要,堅實的基礎研究創造新知識,應用研究隨之於此基礎上再針對特定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因此,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必須緊密相連,以提高瑞典科技的供應能量和競爭力。AI和機器學習研究屬於先進的專業科技,而且牽涉領域眾多。國際間,特別是美國和中國等國已針對AI研究進行重大投資,瑞典應迎頭趕上。 目前瑞典大部分研究經費運用於AI相關的基礎研究,如資訊工程和數學,多於以技術為核心的高等教育機構進行。瑞典知名瓦倫博基金會(Knut och Alice Wallenbergs Stiftelse) 於2017年11月宣布捐贈10億瑞典克朗(約3億美元)予AI研究,對於瑞典AI研究深具意義。公私部門對於AI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具高度興趣,產官學各界應透過計畫和人員之交流與合作,創新AI研究可促進出口、加強公共服務並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同時避免AI被不適當運用。 瑞典發展AI除了應結合現有的高能運算(high-performance)科技,也應正視軍民研究領域,包括網路資安、自主系統(autonomous systems)等發展潛力。由於當今全球先進AI研究都不在瑞典進行,倘若瑞典欲躋身AI研究之先進國家,瑞典必須與其他國家的研究單位合作,其中歐盟的研究與創新框架計畫(EU Framework Programme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扮演重要的橋樑作用。

A:資料來源: 瑞典政府網站 (Regeringen)    教育與訓練(Education and Training) 政府對於AI教育與訓練的評估包括1)瑞典高等教育機構需提供具有AI教育培訓資格的充足人員,尤其是具備大學學位或同等學歷的專業人員,並提供繼續的教育計畫;2)瑞典需要以非科技方案中的強大AI元素,創造更廣泛且負責任科技應用條件;3)瑞典需要在AI領域內為研究、高等教育和創新間建構有力聯繫。 瑞典欲從AI得利,首先必須具備AI開發及技術運用的充足人員,以供各類型企業及中央地方政府等整體社群足夠能量發展AI。其次,亦須加強網路資安;但目前瑞典及全球均缺少AI專業人員,導致AI人才競逐日趨激烈,因此須提供相關教育與訓練培訓足夠的AI人才,以因應日益增加的AI運用趨勢。 瑞典高等教育機構已經開設各類AI相關課程,現階段以工程科技課程為主。然而,為因應未來數位挑戰的需要,科學整合(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尤其重要,AI多重功能性,符合此一需要。因此AI專業人員需具科學跨領域知識,俾使AI運用確實合乎道德性、安全性、可靠性和永續性等原則。此外,不僅科技人員,決策者、管理人員和其他相關科技的專業人員也應該具備相關的AI知識,故應提供此類終身學習課程與訓練機會。 根據瑞典創新局(Vinnova)的評估顯示,短期內具大學教育背景人士對於AI相關課程的需求相當高,需要相關單位和教育機構共同合作解決此類需求。隨著科技和社會的迅速發展,AI相關的研究、高等教育和創新間的關係將更為緊密。

A:資料來源: 瑞典政府網站 (Regeringen)    實現AI瑞典需要4大關鍵要素,包括教育與訓練(Education and Training)、研究(Research)、創新與運用(Innovation and use)、以及規範與基礎建設(Framework and infrastructure)。關鍵要素中,瑞典需長期發展專業知識,透過繼續教育與研究獲取AI新知識,創新與運用的獎勵措施,可掖助推廣早期應用專案,以及確保數據取得與相關基礎設施(如運算能力),以及瑞典、歐盟和國際等相關規範。   政府部門應透過積極推廣AI應用,展況AI在成功因應未來社會重大挑戰的重要性,並在網路安全性、完整性等考量下,具有提供可取得相關數據,建置國家數位基礎(digital infrastructure)。所發展的AI 應具有永續性、道德性、安全性、保密性、可信度及透明度等特性,尤其是如自駕車或智慧醫療等體系運用,科技與道德安全必須同時並重,俾促瑞典成為最具AI發展潛力的國際性指標。   AI的成功發展必須群策群力,瑞典AI政策目的即為釐清相關部門所應扮演的角色,鼓勵所有產業界、科研機構、學術單位、私人企業、政府部門及相關中央地方機關通力合作以竟全功。  

A:資料來源: 瑞典政府網站 (Regeringen)    在面對其他國家數位發展的強大競爭,瑞典必須持續提高其競爭力以維持數位轉型的領先地位,並擴大總體福利。數位科技領域中,發展最快速的是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包括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等高新科技。不同於其他自動化方法,AI具備可持續學習及變得更具智慧的能力。 爰此,瑞典政府眥認制定國家人工智慧政策的必要性,釐清與AI有關的工作及總體方向,訂定優先事項。 根據研究,運用AI不僅可促進經濟成長、解決環境與社會的挑戰,更能在不同領域創造極大效益,如AI可更有效辨識疾病、降低能源耗損、減少交通事故、創造新型態服務、優化工業製程、開發新藥並縮短製程等。雖然瑞典AI正在迅速發展,但不表示當然由瑞典得利,因此必須創造有利條件,促使瑞典運用AI提高瑞典競爭力及增加社會福利。 AI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者相關挑戰。例如,可能因為自動化或產生新工作型態而影響原本的工作方式。AI也可能因為數據誤差或被人為操縱、缺乏透明度、誤用或惡意使用,而產生意外或無法預見的後果,甚或導致歧視、喪失信任、財物損失或民主失靈等後果。因此,瑞典必須積極因應相關AI挑戰。 為利運用AI提升政府整體效能,瑞典AI政策的目標當與其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目標緊密結合,俾使數位政策(Digital Strategy)更臻完整。  

A:西班牙Cinco Días日報2021年3月22日報導,依據世界資源研究所(Instituto de Recursos Mundiales,WRI)研究,歐盟17國面臨嚴重缺水壓力,認為歐洲逐漸成為全球旱情嚴重地區。該研究將用水量為既有資源之10%以下者,為低度風險缺水國家,而用水量為既有資源80%以上者,則為極高度風險缺水國家。據此,西班牙等44個國家之平均用水量介於現有水資源之40%至80%之間,爰為風險逐漸升高國家。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FAO)預計,2025年全球個國家及地區有19億人將面臨極度缺水問題,屆時全球3分之2人口受缺水威脅,而全球氣候變遷則將加速惡化缺水問題。 歐洲環境局(AEMA)指出,全球暖化使降雨減少、氣溫升高及用水需求日益增加,特別是南部農業地區灌溉用水需求量極大。Cotec基金會指出,以色列及澳洲為水回收再利用表現最佳國家,回收率分別為75%及82%,惟歐洲多數國家僅為24%,仍有廣大改善空間。為改善西班牙之用水回收再利用率,西國政府進行多項計畫。2020年馬德里Canal de Isabel II水公司運用回收再利用水1,300萬立方公尺,回收水量甚至高於納瓦賽拉達 (Navacerrada)水庫之容水量1,100萬立方公尺,供馬德里近3,700公頃之370個公園綠地用水。 Schneider Electric Iberia公司指出,輸水管線漏水率為30%至40%係西國需使用回收水之主因之一,而其解決方案為利用軟體模擬供水管線網,透過模擬理想供水情形偵測漏水,在故障時進行模擬及壓力平衡,避免供水管線破裂。由於Canal de Isabel II水公司於馬德里地區採用上述模型,漏水情形大幅改善,目前表現位居全球10名之內。該公司每個用水人每日綜合用水量於2019年及2020年分別為206公升及202.7公升,並以於2030年改善至156公升為目標。近年來各產業亦致力於節省水資源,其中以乾旱國家農業節水計畫為主,以Prisma B計畫為例,透過裝設耕種所需用水量測感應器節水,與計畫執行前相較,節水量已達43萬3,859立方公尺,省水率為35%。 Groots公司垂直種植系統提供另一省水方案,與傳統農業相較,省水率達90%。以該公司提供之萵苣水耕循環系統為例,全年生產每公斤萵苣僅耗水20至24公升,惟倘運用傳統農作方式,每公斤產量需耗水約250公升。爰運用創新技術可增加農作產量,毋須額外耗水。 Circoolar公司則提供紡織業省水解決方案,據悉該產業每年須耗水約930億立方公噸,為37個奧運游泳池之規模。該公司提供之解決方案可協助有機棉及再生聚酯纖維紡織產品各省水約91%及86%。

A:西班牙ABC日報2021年3月25日報導,西班牙於2021年初由於受新一波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電動汽車計畫(Plan Renove)補助方案於2020年停止及新年度調漲汽車牌照稅(Impuesto de matriculación)等因素之影響,2021年1至2月西國汽車銷售量下滑45%。據西班牙汽車及貨車製造商協會(Asociación Española de Fabricantes de Automóviles y Camiones,Anfac)資料,西國汽車銷售量於2023年之前恐難以恢復至疫情前水準。Anfac預測2021年汽車銷售量為92萬5,000輛,較2020年成長8%,惟仍較2019年之銷售減少26%。 Anfac理事長兼西班牙法國雷諾汽車(Renault España)董事長José Vicente de los Mozos表示,歐洲及全球之汽車市場變化快速,加上目前面臨之半導體危機,恐難預測未來汽車業之發展趨勢,歐洲業者應積極應變,另亦認為西國2020-2040年汽車發展計畫目標應規劃改造汽車業,提升50%之汽車業產值、提高汽車業貢獻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重為7%以上及增加30萬個就業機會。 關於西國電動車之發展,Anfac建議政府應運用援助基金加速設立充電站,將其數量於2025年增加15倍,於2030年增加至40倍。另應於高速公路休息站設置150kW功率(汽車充電完成僅需約27分鐘)之高速充電站;亦建議西國工業、貿易暨觀光部(Ministerio de Industria, Comercio y Turismo)應規劃老舊汽車報廢計畫,認為應於2030年前淘汰1,400萬輛老舊車輛,並透過稅制改革加速車輛汰換、取消汽車牌照稅,改以汽車廢氣排放量課稅,不僅可增加政府稅收,亦有助汽車之汰舊換新。 西班牙工業、貿易暨觀光部Reyes Maroto部長表示,政府將透過各種會議及汽車論壇加強與產業交流,規劃以新「電動汽車計畫(Plan Renove)」提供4億歐元補助電動汽車,並可望提高補助金額至8億歐元。此外,為促進經濟成長、提高就業與競爭力,西國政府另亦推動歐盟之「經濟復甦與轉型策略計畫(Proyectos estratégicos para la recuperación y transformación económica,PERTE)」,該計畫之首要方案即為協助汽車產業,以確保西國擁有電動汽車之製造機制及完整之產業整合。

A:依據華爾街日報本(29)日報導,中國電動車大量採用磷酸鋰鐵(LFP)電池,該電池製造成本較低,有助電動車調降價格搶占市場。LFP電池係使用鐵取代稀缺性高的鈷及鎳,製造成本及起火風險均較低,惟電池續航里程較短,寒冷溫度性能表現較差,歐美未廣泛使用,仍優先採用單次充電續航300英里以上的電池。 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指出,去(2020)年使用LFP電池的電動車及油電混合車累計銷量30.8 GWH,占中國電動車市場47%,2019年僅略高於25%,反映低成本LFP電池電動車大幅成長,目前中國在LFP電池生產居領先地位。 Tesla去年曾稱可能擴大LFP電池使用範圍,目前中國製Tesla的Model 3型號已有一款採用,惟美國仍未使用;福斯汽車曾表示入門級車款將採LFP電池;美國通用汽車與中國合資生產五菱宏光迷你電動車係近期中國熱賣電動車款,基本款售價僅4,300美元,採用中國寧德時代及國軒高科生產的LFP電池,續航里程約75至105英里,本年1至2月五菱宏光迷你款銷售近5.7萬,約為Tesla Model 3銷售量2倍。 中國寧德時代及比亞迪等中企正研發解決LFP電池續航問題;日本東京大學研究表示該電池具成本低、充電速度快、使用壽命長及高溫性能穩定等優勢,可能在電動車市場占主導地位,至寒冷溫度性能差則可透過溫控系統解決;美國多數車商認為LFP電池續航有限,投入其他類型電池的研發。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https://www.wsj.com/articles/elon-musk-likes-this-ev-battery-and-it-costs-lessbut-the-u-s-isnt-sold-on-it-11616929201

A:西班牙ABC日報2021年3月26日報導,根據西班牙中央銀行(Banco de España)本月25日公布資料,2020年西班牙外債總額高達2兆2,650億歐元,較2019年增加1,280億歐元,為國內生產毛額(GDP)之199.7%,創下歷史新高。2019年之外債占GDP之比率為169.3%。西國外債扣除海外資產之外債淨額為9,457億1,100萬歐元,占西國GDP之比率為84.4%,較2019年增加10.4%。西國外債增加之主因係公部門負債增加,2020年西國之GDP為11%。 2020年西國國人及外人持有之國債金額為1,224億3,800萬歐元,其中外人持有之比例為44%。由於疫情衍生之無薪假補助措施(ERTE)、醫療及教育支出金額均增加,導致西國中央政府整體負債額增加,使公債占GDP 之比率由2019年之95%增加至2020年之120%,幸有歐盟央行(Banco Central Europeo, BCE)以1,200億歐元購買西國之債券。 依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資料,截至2020年第3季西班牙外債淨額占GDP之比率為83.5%,為歐盟外債第4高之國家,僅較賽普勒斯(Chipre)之347%、希臘(Grecia)之156.8%及葡萄牙(Portugal)之88.1%為低。其他歐盟國家如義大利及法國之外債淨額所占GDP之比率分別為57.2%及49.4%,而德國甚至為外債債權人,持有13%之債權。由於西班牙高外債之問題,將使西國經濟結構較為脆弱及國際舉債能力亦較差。同時歐盟執委會(Comisión Europea)建議各國淨外債比率應低於其GDP之35%。 西國於2020年雖有高額外債及觀光業大幅衰退之問題,惟仍具良好國際融資能力之主因係其經常帳(Cuenta corriente)及資本帳(Cuenta de capital)均為正數,持有盈餘124億歐元,為GDP之1.1%,係連續第9年持有盈餘。其中經常帳盈餘為74億歐元,主要係西國商品進口額減少之幅度遠大於商品出口額所減少之幅度,爰西國貿易赤字自265億歐元減少為91億歐元,商品及服務貿易盈餘則為167億7,230萬歐元。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