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三、      這些中國將影響全球經濟的策略,到目前為止對許多德國企業仍是有利可圖: (一)      中國以超低價格出口各項商品,從兒童玩具到電視機; (二)      西方工業化國家透過與中國合作,能夠在沒有通貨澎脹的情況下成長; (三)      龐大又快速成長的中國需求市場,對西方高級商品極具吸引力,特別是從機械零組件到賓士高級轎車等德國製造的商品,在中國特別受歡迎; (四)      各取所需的分工使全球經濟在金融危機和COVID-19疫情期間,都還能順利進行。   四、      成為技術領導者 (一)      中國較過去任何時候更為積極爭取各項技術在全球的領導地位,特別是與美國的貿易衝突之後: 1.   美國前總統Trump限制了中國科技產品的使用權,受影響包括兩家網絡設備供應商華為和中興通訊、影音平台業者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等,使中國更加致力於成為技術領導者,並欲達到自給自足; 2.   美國現任總統Beiden也表示,將排除中國而加強自行發展半導體、製藥、電動汽車電池和重要原材料等關鍵型產業; 3.   目前因貿易限制,許多中國企業幾乎無法從國外購買高科技產品,特別是美國;德國聯邦政府也更加嚴厲審查來自中國的購併計劃; (二)      中國臉部辨識系統發展已相當成熟: 1.   人工智慧業者Sensetime,宣稱其辨識系統可以在即使光線不足情況下,也能在0.3秒內辨識出每張臉,機率大於99%; 2.   中國臉部辨識技術的發展,主要基於中國政府的需求:中國政府和共產黨為對其社會、經濟和文化全面控制,透過臉部辨識系統監視人民,特別是針對新疆維吾爾族; (三)      繼續擴展數位化基礎設施:根據其「新基礎設施策略」,中國政府預計到2025年投資至少人民幣10兆元於建置5G行動通訊基地台、監控攝影機與感應器的安裝,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

A:資料來源:德國商報等   中國近年來積極佈局於全球經濟發展,致力於成為技術領導者、取代進口外國產品、擴展國外市場等,其新五年經濟策略計劃看得出其主導全球經濟的野心,並達到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可以自給自足的最終目標。這過程中,德國也已深受影響。   一、      以下摘要重點: (一)      中國各企業的股價也反映了其長期成長的趨勢。 (二)      德國商業事務亞太委員會(Asien-Pazifik-Ausschuss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APA)主席Joe Kaeser: 1.   呼籲歐洲採取聯合對策,以對抗中國的經濟策略; 2.   認為汽車、機械和設備製造等關鍵性產業,中國企業已日益成為德國的重要競爭者,此為嚴重影響德國經濟的大問題。 (三)      無論是汽車、機械或是設備產業,中國的新經濟策略都會對德國的關鍵產業產生嚴重影響;同時,德國企業在中國也有新的發展機會。   二、      中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將於2021年3月5日在京召開,預計會議中將通過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四個五年發展計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 (一)      中國將不再依賴其他國家及其公司以為供應商,而能自行開發先驅技術; (二)      中國將以自行生產的產品代替由西方進口的商品,以不受美國的貿易制裁影響: (三)      中國生產的高科技產品將拓展新出口市場,並為新技術建立標準規範: (四)      強化中國國內消費力道,消費者將從中國日益繁榮中更加受益;

A:三、      2021年起,德國聯邦政府徵收每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25歐元二氧化碳稅,估計將可使德國地區汽車廢氣排放量降低至少74萬公噸,約佔德國汽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0.8%,相當於淘汰約36萬輛汽車後的二氧化碳減排量。 四、      依據德國聯邦政府的計劃,2025年將徵收55歐元的二氧化碳稅,Leibniz經濟研究所估計,屆時將至少降低162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德國汽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1.7%,相當於淘汰約79萬輛汽車後的二氧化碳減排量。 五、      以上估計是基於以下假設:人們對徵收二氧化碳稅的反應,與油價波動而產生的反應相同;不過依過去的研究顯示,燃油稅或二氧化碳稅對駕駛行為的影響,較燃料費用波動大。 六、      結論,徵收二氧化碳稅應可減少交通運輸領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過初期效果不會太明顯,部分原因在於柴油汽車對價格波動反應不大;長期而言,較高的二氧化碳稅將改變駕駛行為或轉換其他交通工具。

A:資料來源:德國Leibniz經濟研究所   根據德國Leibniz經濟研究所的研究預估,徵收二氧化碳排放費用估計將可減少年排放量達74萬公噸。   一、      為減少車輛廢氣排放,德國聯邦政府自1月1日起徵收二氧化碳稅,燃料費用上漲對需求的影響如何,仍有待觀察;   二、      Leibniz經濟研究所根據過去15年(2004年到2019年)的數據研究,顯示當燃料價格上漲,行駛里程數和總燃料消耗量便會減少,不過這僅適用於汽油車,對柴油車影響不大; (一)      汽油價格上漲10%,則汽油汽車行駛里程數平均減少2.5%;因此推估在徵收二氧化碳稅使汽油價格上漲約5%的情況下,汽油汽車每年行駛里程數將減少1.25%; (二)      汽油價格上漲10%,則汽油消耗量減少2.3%左右; (三)      柴油車輛的里程數和油耗量都不因價格變化而顯著變化,原因之一在於商用車及需頻繁長途旅行的家庭用車多為柴油汽車所致。

A:五、      德國能源業者ENBW是目前德國最大的快速充電樁供應商 (一)      與皇家殼牌石油(shell)合作,於shell加油站安裝快速充電樁; (二)      截至2月初,ENBW已有200個快速充電樁啟動使用中,預計到到年底將達1,000個; (三)      ENBW表示,每年在德國的充電樁建置投資額超過1億歐元。   六、      汽車業者也投入充電樁建置 (一)      美國電動汽車業者Tesla已在德國積極建置自有充電網路;Tesla在全球已於2,500個充電樁中,設有總計2.3萬個充點。 (二)      德國汽車業者BMW、賓士(Daimler)及福斯汽車集團底下部份品牌業者已成立Ionity合資企業: 1.   目的:在歐洲主要交通要道上建立快速充電網路; 2.   Ionity與能源企業如皇家殼牌石油、Eni或Avia等合作,建置充電樁。

A:四、      加油站業者亞拉(Aral)積極建置充電樁 (一)      基於電動汽車充電樁需求量日增,亞拉計劃在2021年底前,完成其120個加油站總計500個電動汽車快速充電樁的建置。 (二)      亞拉將在2月底前,先完成其於25個加油站建置100個快速充電樁站目標,充電容量為300或350kW,10分鐘內可充滿續航里程達350公里的電力。 (三)      亞拉為德國最大的加油站業者(現為英國石油BP子公司),在德國有2,400個加油站,目前僅35個充電容量低的充電樁;未來擴建的快速充電樁將以「Aral Pulse」為品牌名稱以為區別。

A:二、      2020年11月的「汽車產業高峰會議」中,政界和汽車相關產業取得共識,將擴展德國充電網路: (一)      到2022年底,德國25%的加油站應提供快速充電設備; (二)      到2023年增加到至少50%; (三)      到2026年增加到75%。   三、      德國聯邦政府於2月10日通過「快速充電法(Schnellladegesetz)」: (一)      預計到2023年底,提撥約20億歐元,為純電動汽車擴建1,000個快速充電樁提供資金補助; (二)      補助主要將以對營運商較不具吸引力之地區的建置申請案,且申請補助額較低者,目的在於達到無縫充電基礎建設; (三)      快速充電樁建置申請案應滿足重要城市間中長程路途的交通需求,及較少人到達的地區,如假期旅遊地區; (四)      充電樁應全天候開放可使用; (五)      充電樁地點可在公共或私人領域建置; (六)      充電樁規格統一(充電容量至少為150 kW以確保中長途里程),並確保使用方便; (七)      投標單位不限德國業者,可以是全歐洲地區的業者,也可以是幾家業者聯合申請; (八)      德國政府不應為充電樁營運商。

A:資料來源:德國Leibniz經濟研究所、法蘭克福廣彙報、德國聯邦交通部   根據德國Leibniz經濟研究所的研究預估,擴展充電基礎建設將可刺激電動汽車銷售量,能源業者、加油站業者與汽車製造業者已相繼提出擴建充電設備計劃。   一、      Leibniz經濟研究所:擴展充電基礎建設可刺激電動汽車銷售量 (一)      根據Leibniz經濟研究所預估,充電樁數量增加10%,可增加電動汽車銷售量5.4%;增設快速充電樁對電動汽車需求成長量的影響甚至可高達四倍。 (二)      充電樁的增加,也可對混合動力汽車的購買意願產生積極影響,不過效果僅約全電動汽車的一半,原因在於混合動力汽車可使用燃料驅動,對充電基礎設施的依賴性較全電動汽車低。 (三)      電動汽車需求情況受充電基礎設施擴建的影響,也因地區而異: 1.   人口稠密地區如慕尼黑(München)、萊茵緬因河區(Rhein-Maingebiet)和魯爾區(Ruhrgebiet)等,增設充電樁對電動汽車的需求量,超過農村地區; 2.   油價不同的地區也影響電動汽車需求程度; 3.   因此,針對不同區域提出充電樁建置補貼,可提高資金運用與刺激電動汽車銷售量之效益。 (四)      Leibniz經濟研究所的研究,是根據2016年7月德國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推廣電動汽車計劃的數據,該計劃當初期望德國電動汽車銷售量到2020年可達100萬輛,不過實際上,到2020年底,德國僅約45萬輛電動汽車。 (五)      結論:充電基礎設施不足是德國電動汽車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目前刺激電動汽車銷售量的做法為購買補貼,因此Leibniz經濟研究所建議擴展充電基礎設施,並考慮區域性需求的差異。

A: 二、      根據德國「燃油排放交易法」(Brennstoffemissionshandelsgesetz;BEHG),自2021年起分階段逐步徵收供熱和交通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價格: (一)      第一階段:2021年到2025年,排放權價格由國家決定:1公噸二氧化碳價格,將由2021年25歐元,逐步提高到2025年的55歐元; (二)      第二階段:2026年起排放權價將在55歐元到65歐元間,以拍賣方式訂價; (三)      之後將在市場上自由交易,由供需關係變化決定價格;排放權的供應總量,將根據氣候目標予以限制。 (四)      消費者不須購買二氧化碳排權,而是在購買所用燃料時,二氧化碳排放費用已反應在較高的價格上。  

A: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環境保護部   為達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55%,以及2050年氣候中和的目標,德國聯邦政府自2021年起,一方面協助德國能源密集型工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另一方面並徵收供熱和交通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價格。   一、      聯邦環境保護部(Bundesumweltministerium)自2021年1月1日起推出「工業減碳」計劃,將提撥約20億歐元,到2024年輔導這些能源密集型產業透過創新技術,朝永久性降低溫室氣體目標發展。 (一)      密集型產業包括鋼鐵、水泥、石灰、化工和有色金屬等,因生產過程耗能量大,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佔德國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0%。 (二)      德國聯邦環境保護部長Svenja Schulze表示,德國計劃最遲在2050年達到氣候中和的目標。 (三)      「工業減碳」計劃輔導範圍,為業者研發永久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創新製程與技術: 1.   足以取代現有高能源消耗的創新低排放製程; 2.   由化石燃料轉為以電力為基礎的創新製程; 3.   整合及創新的的生產製程; 4.   降低製程中排放二氧化碳量的替代性產品之研究、開發和測試,以及相關技術之投資。 (四)      為達氣候中和目標,德國聯邦政府此一「工業減碳」計劃,乃搭配同時執行的「2050年氣候保護計劃」、「2030年氣候保護計劃」及「國家氫氣策略」。

A:另一方面商會受調查之美國公司對德國的看法於近年出現一些變化,2018年接受調查的美國公司中91%認為德國是優質地點,惟今年僅63%認為德國是優質地點其中超過半數受訪者批評德國數位基礎設施之品質。此調查結果與德國曼海姆經濟研究院所提交的國際區位吸引力研究結果相符,該研究指出相較2018年,在21個工業國家中德國下降了3名降至第17名,研究歸納德國排名下滑原因包括較高之賦稅和能源成本,以及相較其他工業國家較為不足的數位基礎設施。   曼海姆經濟研究院指出德國稅收制度是一項弱點,在21個工業國家中此項目德國排名倒數第二位,其他國家如美國、法國和比利時近年透過減稅提高其區位吸引力與競爭力地位。曼海姆經濟研究院表示倘德國欲與其他工業國家競爭建議應檢討其稅收制度。

A:  依據德國媒體Handelsblatt報導,德國美國商會調查顯示會員對未來德美關係持樂觀態度,其原因包括疫苗正陸續接種可預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將接近尾聲,此外會員亦期盼美國拜登政府能為德美關係帶來正面影響。德國美國商會表示該商會之調查顯示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負面衝擊影響去年僅27%的受訪會員認為美國為優質商業地點,今年由於疫情前景改善認為美國為優質商業地點之受訪會員比例提高至57%。   此外多數德國美國商會會員對美國拜登政府能帶來正面影響持樂觀態度,調查顯示幾乎所有受訪會員皆認為在未來拜登總統任期內跨大西洋關係將有所改善。調查指出81%的受訪會員肯定拜登政府上任前50天之施政表現,另受訪會員認為在接下來的任期中拜登政府應關注貿易、氣候及能源政策同時重建近年德美逐漸失去的雙邊信任關係。

A:奧媒新聞報2021年3月26日報導,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甫針對奧地利、印度、義大利、西班牙、土耳其及英國等國課徵數位稅完成調查,認為對美國企業造成歧視,將實施報復關稅措施。 奧地利「2020數位稅法」(Digital Tax Act 2020)自2020年1月1日生效,係針對觸及奧國境內使用者之「網路廣告服務」,課徵5%「數位稅」(digital tax)。被課徵對象為:「網路服務提供者」,即提供網路廣告服務並收取費用,且全球年營收在7.5億歐元以上,並在奧國之網路廣告服務年營收超過2,500萬歐元之企業。符合前述課稅條件者,多為美國跨國電商企業。 USTR於2020年6月致函奧國數位經濟部,針對奧國課徵數位稅展開301調查,雙方已於2020年12月21日完成諮商。USTR於2021年1月14日裁定奧地利數位稅對美國企業歧視,不符合國際租稅原則,且對美國商務造成限制。 USTR於2021年3月26日提議,針對奧地利輸美貨品額外課徵最高25%關稅,建議加徵關稅清單包括:皮製衣飾配件、棉製品、絲紗、不織布、陶瓷玻璃製品、玻璃纖維、通訊器具及變壓器零組件、熔接機械、雷達器具、光學望遠鏡、天文儀器、測量儀器、平台型鋼琴等40項HS 8位碼產品,總加徵關稅金額約等於奧國每年自美國企業課徵之數位稅,估計約4,500萬美元。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表示,美國持續致力於OECD與貿易夥伴就國際租稅問題達成「國際共識」,惟在達成共識前,將保留透過301條款,在必要時採取加徵關稅等措施之可能性。另由於巴西、捷克、歐盟及印尼尚未實施數位稅,美國將終止該4件數位稅調查案,惟未來倘該等國家採取數位稅措施,將重新啟動調查。

A:資料來源: Symsite Research 日期: 2021年3月29日 2020年斯洛伐克健康食品製造商Powerlogy銷售額增加三分之一,達200萬歐元,但虧損仍達20萬歐元。 Powerlogy主要透過斯洛伐克及捷克的網路商店銷售產品,但該公司目標為打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卡達市場。    

A:資料來源: Symsite Research 日期: 2021年3月25日 2020年斯洛伐克運動服裝製造商Northfinder銷售額提高15%,約達800萬歐元。 Northfinder公司的高檔及冬季服裝需求增長最快。    

A:依據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本(110)年3月26日引述法國國家經濟統計局(INSEE)發布統計結果,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共債務及財政赤字分別升至2兆6,501億歐元及2,115億歐元,佔國內生產毛額115.7%及9.2%,達1949年以來之新高。法國政府預估2021年財政赤字可減少至GDP的8.5%,然而公共債務將持續提高至GDP的122%。 統計指出,對比2019年公共債務及財政赤字分別佔GDP的97.6% 及3.1%,2020年政府因應疫情實施之振興經濟措施,使行政支出高達736億歐元,較2019年提高5.5%,主要支出項目包含擴大公共服務、醫療體系薪資及提供企業紓困補助等。此外,受到封城及宵禁等措施影響,營業及生產活動減少,導致稅收及社會福利費徵收大幅下降,財政收入銳減約631億歐元(5%)。INSEE表示,公共支出擴大及財政收入減少現象更甚2009金融風暴時。 法國主計權理部長Olivier Dussopt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2020年振興經濟支出約470億歐元,其中團結基金約160億歐元、部分就業約270 億歐元及社會安全費用減免約40億歐元;2021年法國政府將延續上年緊急紓困措施,規劃投注320億歐元,包括團結基金180億歐元、部分就業110億元及減免社會安全費用35億至40億歐元。 D權理部長表示,2020年公共債務及財政赤字確實創下歷史新高,然而未若原先預期之嚴重。渠表示對於1千億歐元「法國振興(France Relance)」甚為期待,亦對法國經濟反彈力道相當樂觀。

A:法國財經部近日公布2020年外人投資審查案件計275件,相較於2019年216件有所增加,然該部並未就禁止投資或有條件開放投資之案件數公開個別統計數據。 謹查,為避免法國企業在財務困難時遭惡意併購,法國政府自上(2020)年4月起將生技產業納入外人投資審查範圍,且該措施無落日期限。同年7月起政府再針對歐盟以外投資人對於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之審查門檻由25%降至10%,該措施於原訂同年12月31日終止。 惟嗣後考量疫情期間戰略性產業及涉及國家安全之法國企業體質恐因弱化而遭惡意併購,法國財經部復於上年12月18日宣布,將前揭審查門檻降至10% 之措施再延長一年至2021年12月31日止,以保護股權較為分散之企業,避免少數股權對企業及高度敏感之營業活動造成決定性影響。前述審查機制包括通知財經部國庫署、該署於10日內決定投資人是否需進一步遞件供審查,經審查程序後,該署將決定核准或否決該投資案件。 此外,2020年1月1日起實施之「支持企業成長與轉型行動計劃法案」(Loi  Pacte)亦透過擴大監管範疇,納入數位科技、航太、資料儲存、基礎建設(含能源、運輸等)及人工智慧等產業,加強對外人投資審查。

A:法國衛生部長Olivier Véran於本(3)月25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在開放55歲以上合併慢性疾病民眾施打疫苗後,自本月27日起70歲至74歲無合併慢性疾病之民眾亦可進行接種。另外,自4月底起將開放施打目標至「第二線」人員包括教師及超市員工等。為加速疫苗施打速度,將於如同巴黎近郊Saint-Denis市法蘭西體育場之大型場地設立大型疫苗施打場域(vaccinodrome),並借軍方之力,近期設置約35座,最終可望達100座至200座設置規模。 法國高等衛生主管機關(Haute Autorié de Santé,HAS)於3月26日同意擴大疫苗施打作業專業人士範圍,除原先已核准之消防救護員、藥師、全科醫生,此次再增加護理師、獸醫師、外科牙醫師、醫事放射師、實驗室研究人員、醫學系及護理系學生等,可望獲25萬2千名人力投入接種計畫,加速施打成效。前述HAS建議表示,外科牙醫師可於市區或疫苗中心施打,獸醫師僅能於疫苗中心進行施打,但同樣能實施施打前準備作業。 依據法國衛生部公布統計,截至3月26日止,約719.8萬人接受至少1劑疫苗(約佔人口10.74%),約259.3萬已施打2劑疫苗(佔人口3.87%)。 法國新冠肺炎疫情日益嚴峻,3月25日單日確診數為45,641人,死亡數為228人。醫院重症病床幾已滿載,3月26日統計顯示,法國新冠肺炎病患佔重症病床94.2%,其中以上法蘭西大區(Haut de France)及法蘭西島大區(île de France)最危急,重症病床佔有率分別為 139%及124%。V衛生部長表示,以法蘭西島大區來說,約8成的手術及醫療照護已重新排程,儘可能空出醫護人員及相關資源以因應大批新冠病患湧入。此外,英國變種病毒及老年族群施打疫苗等因素影響之下,亦使新冠肺炎住院病患年齡層有所下降。  

A:根據法國國貿觀測雜誌(Le MOCI)本(3)月25日報導,美國拜登政府較前任川普更積極溝通,預期法美貿易關係將趨正常化。美新任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ï)即於日前與法國財經部長Bruno Le Maire與該部外貿權理部長Franck Riester舉行視訊會議,討論雙邊關切經貿議題。   法方兩位部長藉機恭賀戴代表履新,並強調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對法國之重要性以及表達歐盟與美國維繫良好貿易投資關係之期許。對於歐盟與美國達成協議,針對雙方在WTO有關空巴/波音補貼爭端案暫停互徵報復性關稅四個月之措施 表示歡迎;該報復性關稅曾一度重創法國葡萄酒出口。   戴氏表達促進重大經貿議題的實質進展之立場,雙方均同意要化解跨大西洋貿易關係緊張與解決鋼鋁產能過剩問題,才符合共同利益。對於眾多國際貿易優先議題所見略同,並將加強在 WTO架構下合作,尤其有關其未來組織改革議題。   會中亦討論有關貿易活動應兼顧永續發展議題,以及對第三國不公平競爭之貿易行為必須採行聯合抵制手段。最後三位法美經貿高層同意聯合歐盟定期交流,以強化歐美貿易對話機制。

A: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本(3)月25日報導解析法商Biosynex如何掌握商機,成為新冠疫情中的大贏家之一。B公司原是法國東部中小企業經銷商,主要產品為自我檢測試劑(如驗孕、HIV、麩質過敏源等)及非接觸式體溫計,一年前因應疫情開始多角化經營,開發新冠肺炎試劑,去年營業額暴增4倍多,達1.53億歐元,其中七成銷售均為新冠防疫相關物資,股價亦在一年內上漲435%。   媒體分析B公司成功關鍵在於佈署迅速與試劑準確度,如抗原試劑於10月底一經核准以及血清與PCR試劑即快速鋪貨至相關藥局與生醫檢驗所。2個月內售出2000萬劑抗原試劑,市佔率為56%,成為法國藥局最大的供應商,此成果不僅來自其本身藥局供貨網脈,其試劑同時獲得Henri-Mondor醫院評鑑為檢驗準確度最高的試劑之一。面對需求激增,Biosynex在中國大陸代工廠商由1家增為2家,以提升產能,除供應法國市場外,亦在比利時、荷蘭與義大利政府採購案得標。B公司總裁Larry Abensur自豪指出,該公司完全不須削價競爭。   新冠疫情亦成為該公司加速轉型的契機,提升其法國製造產品比例,鄰近斯特拉斯堡的廠房至今已生產6個月PCR檢驗試劑,將於4月出貨第一批抗原檢驗試劑,利用新技術可在1小時半內獲致檢驗結果,是該公司獲利主力,該公司在疫情爆發後才投入分子生物學產業,去年招募的20名新員工中,有5名為研發人員。   該公司投資400萬歐元擴建1000平方公尺廠房與購買自動化機器,其中120萬歐元來自法國政府經濟振興計畫的補助,以此確保該國防疫物資的供應鏈及提升醫藥保健的自主權。   今年疫情可望持續推動該公司的業務發展,隨著疫苗接種展開,許多患者希望監測自身抗體情形,預期血清檢驗試劑需求亦將增加。此外,該公司亦看好已獲法國最高衛生當局授權的新冠自我檢測試劑,應可即將由法國藥品安全管理局(L'Agence nationale du médicament,ANSM) )核准上市。 A總裁指出,快篩試劑正促使檢測診斷進行革命性改變,普及用於醫療院所以外之場所,如家中或機場等。   該公司業於1月底籌集1500萬歐元以拓展國際市場,在海外籌設分公司,以歐洲與拉丁美洲為首要開發重點市場,同時積極尋求快篩自動判讀設備與分子生物學產業之相關收購目標,使其產品項目更加完整。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