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 日期:110年3月18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226/P200號(商情文號:第 226 號) 商情本文: BP石油公司將在英格蘭東北部Teesside地區興建英國最大氫能製造廠,利用天然氣生產氫,並在北海儲存生產過程產生的碳排放,預計可為當地工業及家庭提供所需能源。該項名為H2Teesside氫能生產計畫將在2027年前完工,以生產藍色氫為目的,目標在2030年前生產1GW氫氣,英國政府盼在2030年前發展5GW氫氣生產產能。 氫氣燃燒不應釋放二氧化碳,然而透過天然氣生產的藍色氫,仍可能產生大量碳排放,與透過電解生產的綠色氫有所不同。BP計劃使用碳捕獲技術解決其碳排放問題,在北海設施中儲存二氧化碳,每年計可儲存200萬噸。 氫能目前在能源科技仍發展有限,其延伸範圍模糊,因此引發廣泛的討論。氫被認為是在電能無法運作之下,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例如,英國房屋供熱系統目前仰賴天然氣,有些業者引入氫能,氫氣取代天然氣的範圍則仍存爭議;另一供熱方法為電動熱泵,其運作原理與一般冰箱相反,從外部吸入空氣,為房屋供熱。BP及其他大型能源公司皆積極推展氫能技術,BP公司今日另宣布與Northern Gas Networks公司及Venator化學公司合作研發2項氫能技術。BP公司也與Tees Valley地區聯合管理局合作,研究電解綠色氫。 Teesside地區重工業佔英國碳排放量5%以上,使該地區成為政府達成脫碳目標之關鍵。英國境內尚未大規模使用H2Teesside設施未來將使用的碳捕捉系統。BP執行長Bernard Looney表示,該公司已承諾將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BP公司高階主管Dev Sanyal指出,藍色氫與碳捕捉及封存科技結合,將為當地工業生產提供替代能源及可靠性,可協助難以電氣化轉型的產業,降低能源轉換的成本。 H2Teesside計畫的最終投資決策將於2024年完成。
A:參考資料:Financial Times 日期:110年3月18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224/P200號(商情文號:第 224 號) 商情本文: 一些脫歐派支持者至今也同意,英國脫歐貿易協議,造成國內服務業發展不安定。其中英國與歐盟貿易與合作協定取代英歐原可自由流動之保障,進而要求相關簽證及工作許可證。英歐談判者針對此問題,如同漁權問題一般,爭論不休,直到英歐貿易與合作協定最終敲定,雙方仍未能解決英國脫歐後專業人士服務規範問題。 由於英國專業服務領域之規模及其重要性,造成各界擔憂。在英國脫歐及新冠疫情爆發以前,英國企業曾為世界知名服務出口國。2018年,英國服務領域貿易順差達280億英鎊,其中金融服務佔22%,如諮詢管理、設計、建築及法律等專業商業服務則佔29%。根據智庫UK in a Changing Europe報告,英國服務出口總值佔總出口46%;相比之下,法國則為34%,美國為33%,德國為17%。倫敦更提供英國服務出口42%,為領先商業服務中心,以往歐洲專業人士積極湧入。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Andrew Forth表示,英國約30%建築師為歐盟國家籍,較大企業中比例更提升至70-80%。 新冠肺炎導致各國封閉,使許多專業服務企業無法評估英歐貿易協定問題之嚴重程度。英歐貿易協定允許英國護照持有人每180天內可免簽滯留申根國90天,可參加商務會議或貿易展覽會,且可參與談判;倘若計畫在歐盟區提供付費服務,則將被要求簽證及工作許可證,歐盟各國/地區設有不同規定。如旅居奧地利的英國管理顧問公司須通過測試,證明無歐盟企業競爭;在德國從事建築師以及在丹麥提供廣告服務者也有類似要求;在芬蘭工作的英籍工程師須證明本身具有服務相關之專業知識。 針對專業服務人士的類似要求及限制,導致專業服務公司未能估算工作許可核發時間。總部設於倫敦的Stanton Williams建築公司在法國從事文化設計項目,包括Nantes地區美術館;該公司主任Patrick Richard便擔心法國合作夥伴可能認為聘僱英籍專業人士過於困難。 另外,在英國脫歐前,英國專業資格受全歐盟認可。Deloitte顧問公司英國脫歐部門主管Amanda Tickel補充,英國代表曾要求英國脫歐後保持專業資格同等性,歐盟則拒絕。雖已經獲得歐盟認可的專業人士資格將保持承認性。其中,唯獨律師專業者例外;英國律師仍可在歐盟境內自由提供英國法及國際法之諮詢服務。英國其他專業機構則必須與歐盟單位研討同行互認協議。劍橋大學歐盟法律專家Catherine Barnard和Emilija Leinarte指出,行業同等性協議之談判流程可能緩慢。其他業界方面,設計諮詢服務Tangerine公司表示,英國脫歐之前,國內與歐洲設計師競爭較激烈,將使業務轉向美國及亞洲地區,加強當地合作關係。 Curzon公共關係公司執行長Farzana Baduel指出,該公司仍有一些歐盟客戶;公司正積極擴大全球市場。鑑於歷史、語言及法律制度相似性,大英國協國家市場較具潛力。新冠肺炎大流行使遠距工作模式興起,無需親臨即可建立全新業務關係。英國脫歐損害英國作為專業服務中心之聲譽,更導致國內難以置信之分裂現象;在英國出口市場上更顯然受到關注。 對於建築業等需要專業人士提供現場服務,則認為與歐盟保持密切關係極為重要。如巴黎與倫敦之間僅兩個半小時飛機航程,日後可能迫使業者將在巴黎設辦事處。此外,具有英國居留權的歐盟公民及愛爾蘭公民也引發人力市場深思:上述條件者可能將成為歐盟業者提供無間斷服務之選擇;雇主未來可能針對具兩地工作權者進行徵才。Withers律師事務所勞工法專家Libby Payne則指出,若僱主針對雙重國籍者徵人廣告,可能導致僅有英國護照者之歧視問題。若雇主欲專門僱用歐盟公民,必須提供業務證明,證明歐盟旅行對此職位之重要性。
A: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 日期:110年3月18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225/P200號(商情文號:第 225 號) 商情本文: 據統計英國工業每年碳排放量為7200萬噸,佔總量16%,此為英國政府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之重大難題。政府於3月17日宣布全新脫碳策略,計畫在2035年前使工業碳排放量減少三分之二。然而,使國內工廠鋼鐵廠等脫碳工程成本非常昂貴,政府脫碳策略無法彌補脫碳成本,業界因此深感憂慮,尤其新冠肺炎大流行已對國內經濟造成重大打擊。儘管政府提撥10億英鎊資金,強調協助工業及公共建築降低其碳排放量,該策略尚未說明是否包含新資金;反之,僅闡述先前宣布之資金將運用之領域及投資,例如環保熱泵及隔熱建材。另包括將研究氫能科技煉鋼,指導業者再生能源轉型,採用碳捕獲技術等。 化學工業協會秘書長Steve Elliott表示,政府最新脫碳策略僅為目標陳述,並非政策方案,政府下一步應提出實際政策行動。除採用新技術所需費用,尚有其他成本,該策略討論低碳生產的產品標準,可能要求產品標籤,皆將導致成本增加。其中,標記碳濃度制度原為自願性,倘強迫業者將其深入供應鏈,以了解產品碳足跡,可能進而使業者再陷入繁文縟節之中。英國脫歐之海關管制已向國內企業展示,額外行政流程手續困難且昂貴。 英國製造商協會擔心,國內製造商供應鏈冗長且複雜,追蹤碳足跡數據將產生許多挑戰;英國落後於淨零目標,但製造行業已在新冠疫情影響之下努力,且竭力管理與歐盟的新關係。鋼鐵業在政府脫歐策略中最為活躍,該策略列出Talbot港口及Scunthorpe煉鋼廠,僅此2廠在2017年產生1100萬噸碳排放,佔工業總排放量15%。 2年前,政府宣布2.5億英鎊產業潔淨資金,例如協助開發氫能動力煉鋼產,同時撥款1.4億英鎊促氫能生產。上述措施則遠遠不足以使鋼鐵部門綠化。金屬材料加工廠研究機構主席Chris McDonald估計,欲將英國鋼鐵廠設施綠能革新,脫碳費用將高達60億至70億英鎊。歐洲鋼鐵協會(Eurofer)指出,若歐盟及英國鋼鐵業欲在2050年達成綠能革新,將導致每噸生產成本增加35%至100%。英國鋼鐵公司總經理Gareth Stace也表示,改變鋼鐵生產方式為巨大挑戰,其公司已面臨比歐洲競爭同行更高的成本。 英國政府欲成為領先國家中,首先針對潔淨工業目標立法的國家,極具風險。儘管一些國家可能效法,但在創新技術開發符合成本效益之前,相關行業可能選擇轉而前往政權較寬鬆的地區發展,避開英國,消費者仍可能選擇較具汙染但較便宜的產品。 劍橋大學法官商學院技術政策講師David Reiner表示,政府對碳洩漏(carbon leakage)問題敏感,政府則需要提高資金,目前可用資金僅足以資助研究。情況可能不如看起來一樣糟糕;幾年前,重工業改革的積極行動可能造成巨大危害,但隨著越來越多經濟體致力於碳中和目標,其他國家可能嘗試從此過程中學習 。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智庫主管Greg Archer表示,綠能轉型將為國內產業帶來巨大機遇。實際上,各國皆以不同的速度邁向同一道路。英國將可透過領先行動,在全球展示且銷售國內相關專業知識,獲得競爭優勢。 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專家Douglas McWilliams認為,讓全球人口僅佔1%的國家成為氣候改革先鋒,付諸行動,只是一大假設,若讓其他國家從事此行動,應更具成本效益。
A: 據日本朝日新聞本(3)月17日報導稱,國際能源總署(IEA)頃公布統計資料(速報值),2020年日本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之21.7%,因此預估有可能在2030年度前達成再生能源占比達22~24%之政府能源目標。 2020年日本再生能源發電總量,較上(2019)年大幅增加12.7%,其中除太陽能發電成長14.6%外,風力發電亦增加16.0%、生質能源發電也增加30.3%,各項指標均呈現大幅增長。 雖日本再生能源發電持續上升,惟因全球爆發新冠疫情蔓延,導致經濟活動停滯衰退,2020年日本總發電量較上年減少3.3%。據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IEEJ)表示,「預估未來日本再生能源發電比重將持續增加,本(2021)年再生能源比率可望達成22%之目標值」。
A:一、菲國疫苗事務全權負責人Carlito Galvez 部長於3月18日表示,以色列政府刻正與菲政府洽談捐贈以色列國內使用所餘疫苗之可行性,捐贈管道或將透過COVAX機制,或直接捐贈。另,以色列政府於3月17日宣布,已免費為超過3萬名居住在中東之菲律賓籍看護工、農業學系學生及大使館人員施打輝瑞(Pfizer)疫苗。 二、菲國衛生部食藥署(FDA)署長Eric Domingo 於3月18日表示,迄3月17日止,菲國已有26萬9,593名人接種疫苗(註:大部分為醫護人員),其中137人產生嚴重副作用,症狀包括胸痛、鼻塞與過敏反應;在此137 人中,83人係接種中國科興(Sinovac)疫苗、54人則接種英國AZ疫苗。此外,該署上週五取消派員前往俄羅斯視察生產 Sputnik V疫苗之Gamaleya Research Institute工廠行程,蓋因該機構已提供申請緊急使用授權(EUA)所需審查之相關文件予該署。
A:
A:
A:阿曼國家檔
A:
A:葉門國家檔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工商報,2021年3月18日 據越南工商報報導,日前,外資企業逐漸擴張在越南生產手機及其零件之規模,或將海外生產線轉移至越南,例如來自美國的智能手機國際企業Apple已展開在越南的生產線,而其加工合作夥伴如台灣鴻海科技(Foxconn)、立訊精密(Luxshare)及仁寶電腦(Compal)亦已在越南建立生產線,並將中國大陸部分生產線轉移至越南。截至2020年韓國Samsung已擁有約50家越南企業作為其一級供應商。 據越南電子企業協會執行委員杜氏翠香(Do Thi Thuy Huong)女士表示,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後階段將發生FDI企業轉移電子機械生產至越南的跡象。這也成為越南內地企業成為其零配件供應商之機會。杜女士認為,有關電子產業的FDI項目需達到高科技含量標準及帶有突破性,越南企業才能創造出國內附加值,越南的消費者也才能從中受益。 另一方面,越南本土企業Vinsmart已正式將3款“越南製造(Made in Vietnam)”智能手機推至美國電信平台AT&T銷售。這為越南科技企業在手機及其零件生產創造良好的前景,並加強越南手機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A: 日本厚生勞動省本(3)月18日發布新聞稿稱,為防止新冠疫情擴大所需,自本(2021)年 3 月 18 日起所有入境日本的旅客需持有智慧型手機,若無持有者要求在機場租用,且須下載安裝:(1)行蹤定位「OSSMA」、(2)視訊通話「Skype」、(3)紀錄移動履歷「Google Maps」、(4)確認接觸情況「COCOA」等防疫APP應用程式。 為落實讓旅客確實遵守日本防疫隔離規定,以及掌握入境後14天之居所及健康狀態,日本政府自3月18日起於東京羽田國際機場、成田國際機場開始實施上述措施,未來將陸續擴至日本關西及中部等其他國際機場。 另外,旅客入境時除安裝上述手機APP外,亦需提交入境後14天內在自宅隔離及使用確認地點資訊應用程式之切結書。若違反切結書規定,可能被公布姓名等;若為外籍人士,將可能成為依據日本出入境管理辦法取消居留資格及驅逐出境的對象。
A: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頃發布消息稱,隨著馬來西亞政府啟動新冠疫苗接種計畫,加上製造業與營造業強勁復甦,該組織預測本(2021)年馬國的經濟可望迅速復甦,並取得6.5%成長率,惟較先前預測值7%為低,明(2022)年則預估為6%。 2020年馬國經濟受到新冠疫情重創,主因兩大主要成長引擎—民間企業投資及消費暴跌,造成全年經濟大幅萎縮5.6%,創下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萎縮7.4%)以來最嚴重衰退。2020年5月,馬國失業率惡化,創下史上新高紀錄,通貨膨脹亦表現遲滯。 IMF表示,2020年3月全球掀起避險風潮,大量資金流出馬國等新興市場,幸而全球各國政府迅速推出大型振興經濟配套,讓市場快速恢復穩定,帶動資金從4月底起逐漸回流。馬國強大的財政、貨幣與金融政策緩和了經濟動盪,並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新冠疫情促使馬國的橡膠手套、電子等主要出口產品需求提升,加上進口需求疲弱,也協助馬國經常帳項保持盈餘。 IMF估計,馬國本年通膨率將恢復至2%,而經常帳項盈餘可能減少,因預期疫情相關產品需求逐步下跌,而進口需求也會止跌回彈。IMF強調,疫情若繼續擴散,或是其他風險浮現,皆可能導致馬國經濟復甦步履蹣跚。倘新冠病毒疫情未獲改善,馬國政府勢須加強保健和身距措施,這將打擊經濟成長。馬國作為開放型經濟體,容易受到貿易緊張局勢升級、貿易夥伴經濟成長低於預期等因素影響,而國內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可能削弱商業信心和投資活動,亦同樣不利經濟成長。 另一方面,IMF預期馬國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例於2020年擴大至6%後,本年可望降低至5.4%,並於後(2023)年進一步縮減至4.6%。2021年馬國經濟仍面對多項下跌風險,預期政府的宏觀政策將繼續實施至經濟全面復甦為止。一旦經濟全面復甦後,馬國政府務須落實公共支出合理化及稅收提高等措施,以重建財政緩衝。IMF補充,馬國各項改革措施已因新冠疫情與政府政權更迭而延遲,這些措施應該繼續推動,特別是以立法改革為基礎的管理改革。此外,馬國中央銀行運用匯率措施減緩經濟衝擊值得嘉許,但現有資本流動措施應在妥善考慮市場條件下逐步淘汰。馬國政府亦應在短期內保持警惕銀行資產品質的惡化,並呼籲隨著貸款禁令的逐步取消,密切監測家庭債務狀況。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清真產業發展機構(Halal Industry Development Corp.,簡稱HDC)執行長海魯·阿里芬(Hairol Ariffein)表示,除伊斯蘭合作組織國家(Organization of Islamic Cooperation)外,新興國家對清真產品亦擁有龐大需求。馬國將透過2021年清真產業實施計畫(Halal Sectoral Roadmap Implementation 2021),盼至2025年其清真產品營收可達416億馬幣(約101.17億美元);其中400億馬幣(約97.28億美元)源自清真食品,其餘16億馬幣(約3.89億美元)來自清真藥品。該機構另估計至2025年,馬國清真食品服務與清真藥品的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將分別達18%及4.2%。 馬國盼至2025年,清真產業總就業人口將逾11萬2,000人,總出口額為440億馬幣(約107億美元),投資額為5.5億馬幣(約1.38億美元)。屆時馬國將成為全球清真產品消費者的主要供應國家。 根據前述計畫,該機構已確定11項關鍵領域,其中包括清真食品服務與藥品、清真食品原材料與配料、清真醫療旅遊、清真化妝品、清真物流及清真時尚產品的發展。 2020年8月至10月期間,該機構邀請了70餘位清真食品服務與清真藥品的利害關係人參加了兩次策略研討會,並提供意見,以讓該機構制定策略與規劃。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經濟時報,2021年3月12日 越南Halcom股份公司與SE集團(日本)聯手合作之越南後江省太陽能發電廠於2021年3月12日正式開工營運,該投資案動用7.9萬片太陽能板,發電效能達35MW,預估發電產量達每年50,800MWh,預估每年營收達800億越盾。後江省Hoa An–VKT太陽能電力股份公司為該投資案之企劃管理單位。 該投資案於2020年6月份動土,投資經費達7,000億越盾,面積達33公頃。據越南Halcom股份公司Nguyen Quang Huan董事長表示,後江省人委會允許該公司之第2座太陽能發電廠,預估發電效能達40MW。據該公司規劃至2025年後江省再生能源可望達300至500MW。
A:根據馬來西亞日本貿易振興會(JETRO)頃發布2020年12月23日針對在海外經營的日本企業(亞洲和大洋洲)的業務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在六個東協國家開展業務的日本企業平均營業收入盈餘為43.9%,而赤字為37.1%,分別較2019年之64.2%和17.1%顯著下跌。在馬國營運的日本企業預計營業收入盈餘將達到東協平均水準之50%,但面臨高現金流惡化風險。 該報告指出,在馬來西亞約36.1%的日本企業計計劃擴大規模,尤其食品、精密/醫療設備以及交通運輸業務方面,其下降速度為東協六個國家中最低(-6.7%);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擴展功能達44.4%,在六個東協國家排名最高。至未來一到兩年的業務發展,選擇「擴展」的東協國家的比例較上次調查低了10%至20%。此外,在馬來西亞從事食品、精密/醫療設備製造以及在非製造業從事交通運輸的日本企業表示,其擴張的意願逾60%。 總體而言,東協地區大部分受訪日本企業盼新冠疫情於2021年下半年的業務將恢復正常化。約一半的企業已審查了其業務策略與供應鏈,並導入數位技術解決與人力資源及成本因素相關的問題。其他被認為因新冠疫情引起的問題,例如雇員薪資增加、客戶訂單下降、主要銷售市場停滯、無法獲得新客戶、難以獲取零件或原材料以及降低成本的挑戰已達到極限等問題亦浮現。引進數位技術的挑戰是東協的新常態,位居榜首的馬來西亞受訪日本企業,約79.2%表示這樣做面臨困難,而越南則是最有利的國家,只有70.6%的受訪企業在採用數位技術時遇到問題。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緬甸商務部的統計,在2020-21財年10月1日至3月5日間,工業製品的出口大幅下降到3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大減16.4億美元。緬甸的製造業主要集中在來料加工(CMP)成衣業生產,面臨著諸如原料供應中斷、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訂單取消等挑戰。此外,當前的政局將拖累該行業。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CMP成衣出口對國家GDP有一定的貢獻。由於歐盟市場需求大幅下降,截至上財年第一季,緬成衣出口同比下降25%以上,因疫情期間歐洲國家取消訂單及西方國家暫停貿易,該行業處境艱難,但上一財政年度(2019年10月1日至9月30日)的出口值有所上升。由於將來可能會發生類似COVID-19的暴發,因此有必要為充足的原材料供應做準備。因此,緬甸業者將建立上游合作供應鏈,包括織造、編織、染色及縫紉工廠。緬甸成衣製造商協會(MGMA)在緬甸有逾500個成員及成衣廠,僱傭逾40萬名工人。投資者更願意投資於勞動力廉價的國家,比如緬甸。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3月17日下午,勞動、移民及人口部在內比都舉行了緬甸來料加工(CMP)監察委員會協調會議。國家管理委員會於2021年2月21日改革了緬甸CMP監督委員會,有15名成員。此外,委員會還成立了CMP業務監察小組委員會、CMP工資及收入小組委員會、CMP進出口監察小組委員會及CMP業務諮詢委員會,以支援CMP業務監察委員會。CMP監督委員會負責包括審查CPM企業的業務申請或業務人員、檢核CMP活動是否合法、相關公告是否合法、是否已繳稅、是否已全額支付工人,以及統計數據是否保持有序。 在協調會議上,緬甸勞工、移民及人口部部長Myint Kyaing,以緬甸CMP監督委員會主席的身份,討論繼續組建委員會的實地視察小組案。他表示,CMP業務涵蓋成衣業及包括鞋類、製帽、橡膠生產、變壓器備件業務、鏡頭業務、醫療設備等產業,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倘企業管理得到改善,緬甸將能夠創造許多就業機會及獲取技術,贏得國際市場,並帶來基礎設施及社會經濟發展等好處。 會議還討論了三個小組委員會及諮詢委員會的組建、實地視察當前活動、相關部會間協調、提高CMP產品的質量、獲得海外市場的市占,以及當前的業務挑戰及需求。參加會議包括規劃、財政及工業部副部長 Ko Ko Lwin、勞工、移民及人口部副部長 Win Shein以及各委員會成員、常任秘書及各部局長。
A:伊洛瓦低電子報報導,被推翻的全國民主聯盟政府議員,呼籲緬甸最大的外資石油及天然氣公司立即停止與軍政府的商務往來,並警告石油及天然氣的銷售所得將用於進一步侵犯緬甸人權。被推翻的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CRPH)所選出的規劃、財政及工業代理部長,向法國Total SE、馬來西亞Petronas、泰國PTT公司及韓國POSCO公司發出了最終通牒。緬甸國營石油及天然氣企業(MOGE)每月從石油及天然氣銷售所得約7,500萬到9,000萬美元,幾乎都付給政變領導人。 在聲明中,CPRH譴責兩家外商公司對2月1日軍方政變保持沉默,並以石油及天然氣銷售來支持軍政府,並要求它們在3月9日之前對軍政府實施制裁。CRPH強烈譴責,2020年12月及2021年1月的石油及天然氣銷售收入已支付到軍政府的銀行賬戶,並敦促這些公司在民選政府恢復其職責之前不要納稅。CRPH計劃、財政及工業代理部長Tin Tun Naing在聲明,所有利害關係方都應共同合作以實現民主,推翻軍事獨裁。 緬甸2019年總計收到2.57億美元的稅款及其他款項。根據緬甸採掘工業透明度倡議(MEITI)的統計,馬來西亞Petronas公司的Yetagun天然氣案,在2018年向緬甸政府支付2.08億美元、韓國POSCO運營的Shwe案支付1.94億美元,而泰國PTT運營的Zawtika天然氣案,在2018年則支付4,100萬美元,另緬甸政府在2018年也從天然氣出口管道使用費中獲得了3億美元。 緬甸人權組織(JFM)也對軍政府及其領導人續自石油及天然氣取得豐厚收入感到擔憂。在2月1日政變後,緬甸的將軍們正在尋找收入來支應他們的獨裁統治,JFM警告,如果一切照舊,緬甸石油及天然氣的外國投資者將像2011年以前一樣,資助緬甸一個非法而殘酷的軍事政權,敦促國際社會立即對MOGE及所有其他軍方控制的企業實施有針對性的制裁。
A: 據日本NHK新聞本(3)月18日晚間報導稱,由於目前首都圈新冠確診病例大幅降低,以及病床使用率等醫療體系緊繃情況獲得改善,經日本政府與專家防疫對策本部審慎檢討後,由首相菅義偉正式宣布如期將在本(3)月21日解除對東京都、埼玉縣、神奈川縣及千葉縣等首都圈一都三縣防疫「緊急事態宣言」,持續約2個半月的宣言全面解除。 此外,考量日本全國新冠確診人數仍呈微增趨勢,為防止疫情捲土重來,在解除上述緊急宣言後,首都圈仍續採取必要之防疫相關措施,主要五項內容包括:(1)要求餐飲店縮短營業時間及提供補助金;(2)加強對變種病毒株的篩檢監控,目前是以5%至10%的比例對新增感染者進行抽檢,未來將把抽檢比例提升至40%左右;(3)擴大對無症狀感染者監測檢查;(4)著實推動民眾疫苗接種;(5)確保及充實醫療資源供給體制等。 日本政府呼籲民眾在解除宣言後,仍應避免不必要的外出活動,並鼓勵企業實施遠距或輪流分批上班等。除特殊原因外,原則上日本政府持續禁止外國人新入境申請,而日本政府推動振興旅遊「Go To Travel」政策亦暫緩重啟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