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 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2021年3月11日   史國主流平面媒體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於本(3)月11日以「史瓦帝尼出口增加15%達296億史鍰」(Eswatini exports rise by 15% to E29.6bn)為題,報導史國2019/2020年度之全球出口總額達296億史鍰,較2018/2019年度之256.2億史鍰增加15%。在進口方面,2019/2020年度進口總額達262億史鍰,較2018/19年度252億史鍰增加7%。   該報導引用史瓦帝尼國稅局(SRA)2019/20財政年度報告指出,史國過去5年均享有出口順超,平均順超金額約達29億史鍰。在進口來源方面,南非約占73%,第2大進口來源係中國大陸(謹註:主要進口純棉紡織品)約占7%。石油產品係史國主要進口產品,達29.2億史鍰,較2018/2019年度增加10%。倘依據內部標準行業分類(ISIC)之商品分類,主要進口產品依序係:精煉石油產品(12%)、汽車(5%)、紡織品(5%)及電力(4%)。   在出口市場方面,南非占史國2019/20年度出口總額之65%。史國出口至非洲聯盟(AU)國家之主要產品係化學產品,如濃縮飲料約占出口總額31%。倘若依據製造業之貨品歸類,其他化學產品占44%、糖類產品22%,除毛皮外之服飾產品9%,木材產品4%等係史國之主要出口商品。

A:資料來源: 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以及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2021年3月12日   史國主流平面媒體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以及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於本(3)月12日分別以「臺灣捐贈100萬個在地生產醫療口罩」(Taiwan donates 1 million locally produced face masks)及「臺灣捐贈240萬史鍰醫療口罩」(Taiwan donates E24m surgical masks)為題,報導我政府協助史國建立自有之醫療口罩生產線及代理總理馬蘇庫(Themba Masuku)代表史國政府向我政府表示感謝。   觀察家報之報導指出,M代理總理表示口罩將交由防疫第一線人員及高風險族群使用;值此政府將要放寬武漢肺炎管制之際,這批口罩將可加強政府防疫之準備。M代理總理對於口罩係在史國本地生產感到高興,稱此有助於保證價格合理且供貨無慮,不會像爆發疫情之初,非洲個人防護裝備短缺且價格昂貴。同時,在地生產亦可增加工作機會。M代理總理指出,臺灣政府在抗疫期間,對史國提供空前之支持,包括技術資源、醫療設備、個人防護設備及食物。伊代表史國政府感謝蔡總統及臺灣人民的慷慨捐贈口罩及持續的支援。%等係史國之主要出口商品。

A:依據法國費加洛報本(3)月6日報導,引述環境永續發展聯盟主席Jean-Louis Butré及都市發展與環保律師Francis Monamy之評論,警告該國風電法規10年來漸趨寬鬆,而反對上訴管道日益受限,恐影響綠能發展與生態環保之平衡。   法國目前已安裝近9,000座風力發電機,政府去(2020)年4月21日發布之多年度能源計畫並以2028年機座數加倍為目標。由於風電場對附近居民生活環境、自然景觀、歷史遺跡與生物多樣性之影響很大,因此法國政府逐步配套立法,以確保中央與地方議會參與風電發展之管理。   歸納近年來有關風電設置規範之立法過程與旨趣大致如下:   (一)首先是2000年立法提出風電開發區(des zones de développement de l’éolien, ZDE)之構想,由地方政府考量當地自然景觀生態倡議,規劃可供風電開發之區域,並享有優惠電價。   (二)2010年修法要求營運商除建築許可外,亦須申請環評分級開發授權,當時規定風電機高度不可超過130公尺,設置地點須距離住家500公尺以上,以保護居民視野與避免噪音干擾。此外,為預留住宅擴建所須土地,禁止設置少於5座風電機之小風電場。   (三)經風電產業極力遊說,2013年取消 ZDE與5座風電機之下限,地方權限亦大幅降低。   (四)經過專業人士不斷呼籲請求,法國政府在2017年公布一項部長令(un simple arrêté ministériel),同意7座以下的小風電場可受惠於較有利之(保證)購電價,而不須經招標致電價被拉低。因此造成部分地區刻意化整為零,將風電場規模縮小至7座以內。   此外,原本法規要求風電場除役後,須將所有設施拆除並恢復原狀,但2011年與2014年分別以部長令允許基座及電纜不須全數拆除。至去年6月22日改為基座須完全挖除,但若環評認為不妥則可予保留,令反對人士質疑開發商恐將設法引導環評研究走向,罔顧自然復育。   (五)2017年法國政府更進一步修法獨惠風電場開發可免申請建築許可,是法國大規模開發建設之唯一例外。另左派團體甚至於今(2021)年1月在國會提案企圖削減地方政府都市計畫相關自主選擇權,以便達成2028年風電加倍之目標。   面對法國政府10年來大規模發展風電之雄心與逐步鬆綁的法規,部分專業人士擔憂環保考量與地方制衡能力相對受到侷限,恐將影響輿論觀感而增加國民對風電政策之不信任。

A:法國藥廠賽諾菲本(3)月12日宣布其與美商Translate Bio生技公司合作開發之mRNA(信使核糖核酸)新冠肺炎疫苗進入第一期/第二期臨床試驗階段,預計本年第3季獲致關於人體安全性、免疫反應、抗原性及免疫原性的初步資訊,進而進入下一試驗階段。第一期/第二期試驗將採隨機性、雙盲、安慰劑對照等測試原則於13個機構進行測試,將招募415名受試者,施打1劑或2劑(間隔21天)候選疫苗,並針對3種不同劑量進行研究。同時,賽諾菲目前亦專注在保存溫度之疫苗穩定性的研究作業,俾達成一般冷藏(攝氏2度至8度)保存之目標,並針對變異病毒進行研究。   賽諾菲官方網站說明,該公司於2018年與美商Translate Bio生技公司簽署獨家授權協議,將針對多達5種傳染性疾病之病原體研發mRNA疫苗,該協議於上年3月擴大至共同開發新冠肺炎疫苗,並於當年6月再度擴大合作範圍至當今及未來之傳染疾病種類。   謹查,賽諾菲上(109)年12月中旬宣布與英國藥廠葛蘭素史克(GSK)共同開發之重組蛋白候選疫苗在年長者族群之免疫反應不如預期,經過抗原濃縮,於本年上(2)月22日發布,已取得該候選疫苗令人振奮之臨床前測試數據,正式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倘獲致滿意結果,預計於本年第2季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並於第4季正式問世。儘管賽諾菲自行研發之疫苗時程不如預期,Paul Hudson執行長表示該公司仍盼貢獻心力協助全球對抗疫情,如賽諾菲已與多家藥廠包括輝瑞、嬌生等簽署協議,將運用專業廠房進行疫苗裝瓶作業。

A:根據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本(3)月9日報導,去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口罩等基本醫療物資匱乏讓法國從全球化的理想中乍然覺醒,因此馬克洪總統承諾力促戰略產業回流在地化。去年4月Odoxa民調顯示,有92 %民眾對此政策主張將使法國取回經濟主權並使因產業外移而沒落之地區重生,均寄予厚望。   惟部分經濟學家對上述宣示頗不以為然,認為產業鏈如今已四散至全球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連美國前總統川普想方設法用盡所有可能政令都無法在任內實現美國產業在地重生之目標,可見推行實務上有所侷限。法國政府雖意識此現實,仍按部就班推動該項政策,初步以提供具體資金補助方式,頗受業界歡迎。   財經部長Bruno Le Maire亦指出,並非一味將所有工業生產搬回歐陸或法國,對於已不具競爭力之產業,此舉毫無意義。因此法國政府選定五項戰略領域:醫療、農產食品、電子 、產業所需關鍵原料(intrants essentiels, 如化學品、材料與金屬等) 以及 5G,優先輔導相關產業回流在地化,期能同時挽回生產鏈與新技術設備廠房,積極推動該國的「再工業化(réindustrialisation)」。   經招募徵選已有160項投資額累計超過18億歐元之產業計畫,可獲政府共3.26億歐元之補助。例如Seqens製藥集團將在2024年前投資6,500萬歐元將12種藥品及原料藥(principe actif),如法國居家常備止痛退燒藥Doliprane裡之乙醯胺酚(paracétamol,英文簡稱APAP)遷回法國5座藥廠生產。施維雅(Servier)則將在其諾曼第藥廠投資1億歐元提升其明星藥品「達夫隆(Daflon,治療靜脈循環疾病)」之產能。又如僱用100名員工的Sherco摩托車製造商,其700萬歐元投資中獲政府資助200萬歐元,將其部分生產線,如目前在捷克與義大利製造之變速箱,移回法國南部尼姆(Nîmes)的工廠。   目前法國政府振興計畫期間之在地化輔導專款總額為8.5億歐元,法國國際經濟研究中心Cepii(Centre d’études prospectives et d’informations internationales)主任Sébastien Jean指出,即使政府資助金額比起產業投資總額略顯微薄,主要針對接近收支平衡點之計畫能因此臨門一腳跨過獲利門檻,這項選擇性策略未來數年之成效值得期待,且政府大力宣導亦能激發連鎖效應。   但亦有經濟學者認為,鼓勵在地化之最佳方法仍應從基本面改善總體投資環境,提升法國吸引力,且所有產業均能因此受惠。渠等指出在地化政策僅涉少數企業,根據法國智庫Fondapol(Fondation pour l'innovation politique)調查,2009年至2011年間約4%法國企業外移,即使製造業與資訊服務業之外移比例亦僅為9%。   事實上近10年來法國企業已有少數回流,2013年一份經濟查發現,企業回流四大原因不外乎:新興國家勞動成本提高、歐洲生產線自動化加上工業機器人之運用、市場對產品設計或生產機動性以及運輸成本增加,大部分企業並不會因政府津貼而改變本身策略。   接下來另一值得觀察的則是歐盟碳稅政策,計畫針對製程高排碳之進口產品課徵碳稅,若能順利實施,勢必亦將影響企業生產鏈之佈署。

A:根據奧國媒體「薩爾斯堡新聞報」(Salzburger Nachrichten)本(110)年3月12日報導,奧地利2020年啤酒總銷售量9.6公升,較2019年減少4%,其中國內消費8.3億公升(減少4%),出口1.3億公升(減少6%),總銷售額約14億歐元。 2020年奧國因新冠疫情曾實施3次全國性大封鎖,餐飲及旅宿業長時期限制營業,大型活動及音樂會亦多數取消,這些因素均嚴重影響啤酒銷售量。啤酒業者在上述銷售管道平均損失約20%銷售量,甚有業者銷售量衰退達70%。所幸奧地利人愛喝啤酒,平均每人啤酒消耗量排名歐洲第2高(例如:2019年平均每個奧國人消費107公升啤酒,僅次於捷克),啤酒業者以減價促銷方式,在超市儘量出清存貨挽回劣勢,以致2020年奧國平均每人啤酒年消費量仍達100公升。 不同於英國及德國同業傾倒大量滯銷啤酒,奧國啤酒釀造業者多將即將逾期庫存啤酒贈送或極低價賣給員工,另每家啤酒廠會將剩下滯銷啤酒傾倒,以向財稅局要求退回預繳啤酒稅。 奧地利人最喜愛之啤酒釀造類型為拉格啤酒(Lagers)及梅爾森清啤酒(Märzen),占總消費量68%。奧地利人對本國產啤酒忠誠度高,2020年銷售前10大品牌中8家為國產啤酒,排名及佔有率依次為:Gösser(22%)、Stiegel(21%)、Zipfer(18%)、Ottakringer(12%)、Puntigamer(12%)、Wieselburger(8%)、Heineken(8%,荷蘭啤酒廠)、Hirter(6%)、Budweiser(22%,捷克啤酒廠)、Murauer(6%)。  

A:根據奧媒「維也納日報」(Wiener Zeitung)本(110)年3月12日報導,2020年奧國因新冠疫情曾實施3次全國性防疫封鎖措施,對多數零售業者造成嚴重衝擊,惟超市係少數仍可開放營業者,業績不減反增。Spar集團成為疫情下最大受益者,以34.6%市占率(較2019成長1.8%)擠下德商REWE集團(旗下有Adeg、Billa、Merkur及Penny等品牌連鎖超商),首次成為市場龍頭。 2020年Spar超市成長最快領域為網購自有品牌部門「Spar Online Shop」(營收較2019年成長60%),其次為家庭辦公設備部門「Spar Office」(成長40%),以及有機食品部門「Spar Natur pur」(成長28%)。 Spar超市集團奧地利2020年營收總額83.2億歐元,較2019年成長15.6%。Spar東南歐事業部(轄義大利東北部、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匈牙利等國連鎖店)2020年營收總額達62億歐元,較2019年成長6.5%。  

A:奧媒新聞報2021年3月12日引述奧地利智庫「Agenda Austria」資料,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已1年,該智庫估算,此疫情危機至少為奧國經濟帶來1,000億歐元損失,包括GDP較原預期減少600億歐元,以及國家紓困支出400億歐元。相較於疫情發生前之GDP預測,2020年及2021年GDP分別下跌310億歐元及290億歐元;紓困支出則包括:2020年210億歐元紓困金及2021年180億歐元紓困振興預算。Agenda Austria執行長Franz Schellhorn指出,此僅為初步估算,前提是不再有第4次全國封鎖性防疫限制措施。 2020年奧國家戶所得無大波動,僅衰退1%至2%;受雇者薪資所得稅收則較2019年減少約4.3%;增值稅稅收約減少8.3%。而奧地利企業為新冠危機最大輸家,2020年奧國公司所得稅收減少32.5%,自雇者所得稅收減少39.5%,以零售及觀光業之小型企業受衝擊最大。S氏認為疫苗為最佳振興方案,另考量政府單位人事成本高昂,行政效率應進一步改善。

A:奧地利通訊社(APA)2021年3月11日引述維也納商務局(VBA)資料,2020年外商赴維也納投資案因新冠疫情減少至218件,雖較2018年(221件)及2019年(266件)減少,惟高於2012年至2017年平均數,維也納市長Michael Ludwig指出,國際企業仍將維也納視為具吸引力且穩定之商業據點。 2020年218件外人投資案,為維也納帶來2.63億歐元資金,並創造1,718個就業機會,其中44件投資案來自德國,英國(16件)因2020年底脫歐首次位居第2,第3至第6大外資來源國分別為義大利(14件)、瑞士(12件)、斯洛伐克(11件)及俄國(11件);36%新投資案來自科技產業。 VBA局長Gerhard Hirczi表示,此為維也納長期以來與國際商界建立經貿關係之成果,2020年外人投資案中,許多案件於新冠疫情爆發前就已在計畫中,例如:美國漢堡連鎖店「Five Guys」、匈牙利新創公司「Lookinmed Services」(提供數位醫學教學解決方案)等。為滿足國內外企業對國際人才之需求,VBA將與移民單位(MA35)密切合作,規劃自2021年5月創立新服務據點「商務移民辦公室」(Business Immigration Office),提供外國專才諮詢服務,協助其及眷屬順利完成居留手續。

A:出處:NIS News Bulletin, 2021/03/12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Rabobank將預估之荷蘭2022年經濟成長率上修為3.7% 荷蘭Rabobank銀行預估,2021年荷蘭經濟將成長2.1%,2022年將進一步成長3.7%,遠高於三個月前預估的2.4%。 根據Rabobank的最新預估,2021年第二季由於荷蘭疫苗接種人數日益增加,可能會鬆綁新冠肺炎防疫相關措施,而所有與疫情相關的防疫措施,可能會在第四季全部鬆綁。此外,儘管2022年荷蘭的失業率將上升到近5%,一旦渡過新冠疫情危機,家用消費將增加。 2020年,荷蘭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衰幅雖創新高(3.8%),惟仍低於許多其他國家,餐旅業營收大幅衰退41%,運輸業亦衰退16%,受疫情打擊最重的產業將無法在2022年前恢復,人力仲介公司和旅行社亦如此,而工業、農業和IT業則可於今年開始成長。 Rabobank亦提出另一種可能狀況,即第二季仍持續疫情封鎖措施,而疫苗接種時間推遲,此種狀況將導致大規模的破產浪潮和失業人數增多,預計2021年荷蘭經濟將僅微幅成長0.2%。  

A:出處:NIS News Bulletin, 2021/03/12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衛生部設置約100個新冠病毒快速檢測點 據NIS News Bulletin報導,目前荷蘭衛生部正設置約一百個新的新冠病毒測試點,給沒有出現新冠肺炎症狀者快速簽發病毒檢測陰性證明。 衛生部發言人表示,設置新快速檢測點的目的,是讓可出示未受到病毒感染的健康者能觀看足球賽或參加其他各種活動,例如音樂會或體育比賽等,從而提供民眾更大的自由活動空間,與會者必須出示應用程式顯示的陰性檢測證明後,方可入內。 檢測主要以快速檢測為主(非PCR測試),原則上免費,可通過新CoronaCheck應用程式預約檢測。 此外,荷蘭眾議院通過D66黨提出新冠肺炎護照的動議,獲得不久前仍持反對態度的保守黨(VVD)、基督教民主黨(CDA)、社會黨(SP)、工黨(PvdA)和綠色左黨(GroenLinks)的支持。 動議中指出,以色列和愛沙尼亞兩國已開始實施新冠肺炎護照,因此籲請荷蘭政府盡速研擬相關措施,以便讓持有疫苗接種證明書者享有更多的自由。

A:華爾街日報今日專欄報導,1990年至今,美國在製造晶片市場佔有率由37%降到10%。 隨著中國科技業近年強勢發展,美國政府開始檢討晶片供應鏈。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國際經濟暨競爭力之資深主任Peter Harrell表示將提供獎勵措施以鼓勵在美國生產晶片。 中國近年在半導體業投注大量資金,同時威脅武統台灣,這將對美國造成威脅,因為台灣供應全球22%晶片,以及50%的先進晶片。另外,2020年車用晶片短缺也是一大警鐘。 不過美國政府的補助計畫也造成外界質疑,前總統川普發起的貿易戰並未成功扶植鋼鐵業,威斯康辛州提供富士康的鉅額補助也未成功協助發展LCD產業。 專欄分析,半導體業已是全球整合的產業,生產仰賴規模經濟,任何國家無法完全自給自足,美國政府之目標應該是在美國及盟國之間建構一道將中國排除在外的供應鏈。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挪威將恢復去(2020)年底因北京冷凍食品發現COVID-19病毒導致停滯的漁產出口,目前物流通路將從北挪威經瑞典至芬蘭連接至貫穿中亞的絲路鐵道。由於兩條鐵路線的規格不同,挪威漁產必須經過瑞典至芬蘭境內轉換貨車廂,再運往中國。 挪威出口漁產的物流運輸可望為瑞典北部Haparanda和Torneå兩個城鎮帶來工作機會。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全球貿易在去(2020)年春季因COVID-19疫情爆發出現短期停滯,但很快各國進出口因網路銷售遽增,隨即恢復物流流通,然目前全球零售市場主要需求品項包括冰箱、自行車、戶外活動用品、家具等商品均面臨嚴重延遲貨運問題。 瑞典零售商經歷一個貨櫃價格從幾年前的1,000美元上漲到現在的4,000美元,甚至有些特殊貨櫃漲至1萬美元。瑞典電子商品連鎖公司Elon和傢俱集團IKEA已出現海運送貨的不確定性,也因此戶外用品連鎖公司Thule選擇火車等陸運方式送貨,如此趨勢可能導致消費商品價格上漲。 另,車輛製造業與科技業短缺的商品是半導體,半導體製造商因疫情關係難以趕上訂單出貨期。瑞典巴士卡車集團Volvo AB卡車製程可能受晶片短缺影響智慧功能部分。另一家巴士卡車集團Scania也開始因應可能因半導體短缺導致的暫時停工問題。中資汽車企業Volvo Cars表示,該公司在中國的供應鏈及相對較低的需求量,使其對於半導體短缺問題較為樂觀。

A:綜合丹麥新聞媒體於3月11日綜合報導, 衛生部長Magnus Heunicke 在推特公布英國AZ疫苗出現致命血栓嚴重副作已暫停對該疫苗接種。梅特總理說: 基於安全起見,丹麥儘早採取行動,政府需要對其進行徹底調查。   除了丹麥因有出現血栓嚴重副作已停止使用AZ疫苗,據Ritzau  新聞社稱奧地利,愛沙尼亞,立陶宛,盧森堡和拉脫維亞亦暫停接種使用特定批次疫苗。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在民眾接種疫苗不久後出現血栓的情況下,對AZ疫苗展開調查。 丹麥藥品管理局寫道,在丹麥發生了一起案件,該人死於血液凝結,丹麥當局正在等待EMA的調查,該禁令的有效期為14天。   倘排除AZ接種疫苗,則政府之疫苗接種計劃恐將推遲到8月15日。

A:依據CNBC報導,美國民主黨眾議員Suzan DelBene 重新提出建立聯邦標準的數位隱私權法案(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and Personal Data Control Act),制定全美標準,凌駕各州法律,盼本屆會期可通過。 美國聯邦尚未有統一的數位隱私法,加州於2018年首先自行通過全面性的消費者隱私保護法,維吉尼亞州於本月初成為第二個擁有隱私保護法的州,紐約等州亦提出數位隱私法案,正由州議會審理。 D議員於2019年首次提出隱私保護法案,側重基本的隱私保護,例如社會安全碼與健康數據等敏感資訊有更嚴格的標準,消費者須明確選擇是否分享其敏感的個人資訊,並強調以該法案為基礎,建立涵蓋人工智慧及面部辨識等法律。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下載:https://www.cnbc.com/2021/03/10/democrat-delbene-proposes-national-privacy-standard.html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3月12日報導,受新冠疫情和全球貿易貨流不平衡的干擾,包括新加坡在內的世界多個港口出現船隻擁堵現象。據星國物流業者表示,當地港口擁堵情況於3月份有所緩和,但由於全球海運仍面對多處瓶頸,港口擁堵的情況預估仍將持續。 依商品與能源市場訊息供應商標普全球普氏公司(S&P Global Platts)的資料顯示,本年1月和2月,在新加坡港口停泊超過2天的日均船隻數分別為每天47艘和每天52艘,較去年同期增加逾60%。2月的數字也創下4年以來的最高紀錄。貨船轉運時間從過去的最多2天,拉長至目前的5到7天。 航運諮詢機構Sea-Intelligence最新資料顯示,全球海運行程可靠性在今年1月跌至34.9%的歷史低點,也就是每3個貨櫃只有1個準時到岸。其中,亞洲連接美國西岸的貨運在1月份多達87%誤點,而且平均耽誤超過10天。 新加坡物流業者立升物流(Legend Logistics)創辦人鄧俊杰受訪時指出,星國海港是重要的中轉站,但疫情造成全球海運存在多處瓶頸,停留星國的貨櫃無法準時轉運,抵岸船隻也出現擁堵情況。該公司這幾個月運往馬來西亞和印尼的貨櫃,也因疫情影響港口正常運作而被拖延。 新加坡船運諮詢服務公司船狂(ShipsFocus)創辦人蔡財寶表示,相對於疫情嚴重的歐美地區港口,星國港口的貨櫃吞吐情況相對順暢。除疫情之外,另一個干擾海運供應鏈的因素是美國消費需求大增,造成進口與出口差距擴大。美國洛杉磯港口資料顯示,1月抵岸進口達43萬7,609個標準箱(TEU),出口卻只有11萬9,327個,近28萬個空箱滯留美國當地,年比為14.5%,但亞洲卻面對貨櫃短缺。太平船務集團(PIL)透露,該集團正全力部署優化貨櫃調配,儘快將空箱運回新加坡和亞洲。 新加坡港務集團(PSA)發言人表示,跟全球其他許多港口一樣,新加坡海港近期面對船隻抵岸和貨櫃數量激增的情況。此情況是由多重因素造成,包括貨運需求激烈暴增、全球供應鏈(包括終站、倉庫、海港)所有節點都因新一波疫情封鎖措施而出現擁堵,以及海運業者的船隻航運行程可靠性跌至10年來的歷史低點,導致全球幾乎每個海港都面對更嚴重的拖延。PSA表示,正持續增加額外容量和資源,並與業者緊密合作解決目前的情況,包括提供優先卸貨、快速運輸及船到船轉運的快速銜接管理等。

A: 新加坡「智慧國及數位政府署」(Smart Nation & Digital Government Office,簡稱SNDGO)和全國職工總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智慧國與你」(Smart Nation & U)活動於本(2021)年3月11日於市區重建局中心展開系列活動。副總理王瑞杰、主導智慧國計畫的外交部長維文醫生,以及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副秘書長王志豪也出席此活動。 副總理王瑞杰致辭時表示,新加坡於2014年已推出智慧國計畫,希望藉由科技為民眾創造新機會並改善生活,而新冠疫情更是加快了數位化步伐。為此,星國政府已在去年6月成立「新加坡數位轉型辦事處」,協助10萬名年長者、1萬8,000名小販,以及2萬個鄰里企業和商家掌握數位工具。但政府力量有限,王瑞杰副總理呼籲有時間和能力的民眾挺身而出,以志工身分參與智慧國宣導大使或其他相關計畫,協助縮小數位鴻溝。此外,民眾也可捐助「數位益終身」(Digital for Life)基金,資助社區發起協助國人掌握數位技能的計畫。 職總秘書長黃志明出席系列活動時,指出數位轉型不是削足適履,而是以業務所需為出發點,選擇適合的科技作為輔助。以髮廊為例,在數位化的環境下,從事理髮生意的中小企業可以研究如何利用科技簡化後勤工作,讓員工專心服務顧客,而未必得用機器人剪髮。 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主席林明彥表示,數位轉型需循序漸進,從簡單到複雜。數位化通常分「簡化流程」、「收集與分析資料」,以及「促進業內夥伴合作」等3個階段: 簡化流程:把人事、財務與行政等後勤工作自動化。 收集與分析資料:利用感應器收集資料,再由人工智慧優化運作,提高生產力。 促進業內夥伴合作:林明彥主席以建築業為例表示,由業者領導的數位化行動聯盟,與監管當局共同創造平臺,讓建築師、工程師與建築人員等共用資訊,更有效地規劃專案。

A:彭博社本(12)日報導,消息人士表示,美國拜登政府通知部分華為供應商,先前獲批准的出口許可證恐有更嚴格的限制,新規定將禁止零組件用於5G相關設備,並預計本週開始生效。 新規定對於出口華為5G設備的半導體、天線及電池等零組件將有更明確及統一的規範,川普執政時期,許多公司抱怨相關規定造成困擾,例如部分公司獲准可供應華為5G 設備零組件,惟部分則受到較嚴格的限制。 美媒指出,新規定標示拜登政府計劃延續前川普政府政策並實行嚴格出口管制,表明新任政府官員正兌現對中國採取強硬措施的承諾,新任商務部長Gina Raimondo本月初曾表示將遵循使用實體清單,此亦反映美國民主與共和兩黨均支持對中國的技術移轉實行強硬路線。 美國商務部工業暨安全局(BIS)電子郵件聲明指出,無法對「特定出口許可核發問題」予以評論,惟BIS將持續與各機構合作,實行美國出口管理規則(EAR)的許可政策,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及外交利益。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下載: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03-11/u-s-imposes-new-5g-limits-on-licenses-for-some-huawei-suppliers?sref=1zdda0Kg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3)月 11 日報導稱,日本、美國、澳洲及印度等四國將合作共同採購稀土金屬,除在生產技術及研發資金相互合作外外,並將攜手制定國際規則,以防止中國管制稀土金屬出口。 稀土金屬為生產高性能馬達、蓄電池等所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目前中國產量全球市占率達六成,因此日、美、澳、印四國擬藉由合作對抗中國,藉以擺脫對中國稀土供應的依賴。 美國總統拜登於上( 2)月 24 日簽署行政命令,將調整四大產品供應鏈(晶片、電動車電池、醫藥品及稀土),第一步就是與日、澳、印共同合作稀土金屬議題,四國領袖並預定本(3)月12日晚間召開線上峰會,就分散供應鏈之必要性及冶煉技術等具體對策進行協商。 2010年中國曾暫停出口日本稀土金屬導致價格飆漲,對市場及企業造成嚴重衝擊。另外,未來擬在國際能源總署(IEA)爭取制定抑止中國實施出口管制的規範,並將討論讓各國提報稀土儲備量的規定。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