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英國市場研究公司Euromonitor近日調查資料顯示,2020年巴西服飾和鞋類市場銷售額約為207億美元,下降24%,降幅高於全球平均水準(-17.3%)。預估巴西該業別市場最快至2023年才可望恢復2019年銷售水準,即274億美。 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巴西鞋類市場下跌幅度27.6%,高於服飾業跌幅23%。疫情大流行初期對該業別市場預測更為悲觀,原預測市場將呈L型發展,而現今預估恢復曲線可能呈V型。
A:巴西市場研究公司Fronte Pesquisa近日對750名巴西人調查顯示,由於對疫情發展不確定,21%巴西人稱夏日假期仍繼續以居家形式度過;同樣21%受訪者則表示,將在未來幾個月出門旅行;另34%表示僅在有疫苗可用情況下才出門旅行。 另一方面,在高收入群體中,僅在有疫苗可用下才出門旅行受訪者比例增至43%。此外,女性對疫情更加關注,態度也更加謹慎。25%女性稱無論是否存在可用疫苗,都將繼續留在家中,因感到不安全。而在男性受訪者中,該項比例僅為16%。”
A:資料來源: Symsite Research 日期: 2021年1月12日 2020年斯洛伐克網路服裝店Factcool銷售額增加80%,達5,500萬歐元。 Factcool銷售800個品牌,其最強勁市場在巴爾幹;該公司聘僱200名員工。
A:依據奧地利外交部公告及奧媒ORF本(110)年1月11日報導,奧地利政府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將加強邊境管制。自本年1月15日起,所有入境者(包括奧國公民),必須於啟程前先行上網登記姓名、聯絡方式、啟程前停留地、奧國地址、預計停留時間等資料。登記網址為:https://www.oesterreich.gv.at/,該系統將提供德文及英文2種介面。入境時須出示完成登記之電子或紙本證明,入境後仍有10日之隔離檢疫義務,並可於入境後第5日檢測,檢測結果倘為陰性則可解除隔離。 以通勤、過境、出席葬禮等無法推遲之緊急家庭因素等例外事由入境者,無須事前上網登記,亦無須隔離10日。其他自澳洲、芬蘭、希臘、冰島、日本、紐西蘭、挪威、新加坡、南韓及梵諦岡入境者,無須隔離,惟仍須事先上網登記。以執行職業(如:照護人員等)所需為例外事由入境者,倘提交入境前72小時內陰性檢測證明,則無須隔離,並可事先於上網登記時上傳檢測證明。其他例外事由及相關檢疫規範將隨時更新於衛生部網站:https://www.sozialministerium.at/Informationen-zum-Coronavirus/Coronavirus---Haeufig-gestellte-Fragen/FAQ--Reisen-und-Tourismus.html。
A: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據義大利共和報(La Repubblica)本(110)年1月11日報導,義國鋼鐵業首次將氫能應用於工業規模之脫碳計畫,將由設於義北Dalmine的Tenaris鋼鐵廠開啟運營。總部位於盧森堡,石油天然氣專用無縫焊接鋼管生產商Tenaris,與美國最大私企能源商Edison及義大利國營天然氣公司Snam共同簽署一份合作意向書,將藉由透過引入綠色氫能至部份生產過程,正式啟動「 Dalmine零排放」之脫碳計畫。 三大國際大廠各自投入資源,將共同發展並優化現有綠色氫能應用之最先進技術,於Dalmine工廠設置安裝可生產氫氣與氧氣約20兆瓦(MW)的電解槽,以代替鋼鐵生產過程所需之天然氣。該計畫亦包括在熔煉過程中,建造一個可進一步儲存因經由電解所產生之高壓氫氣及氧氣之儲存裝置,預計可藉此大幅減少因煉製鋼鐵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爾後亦將評估是否繼續擴大合作,將氫氣之應用擴展至其他階段之生產過程。 Snam執行長Marco Alverà表示,氫能應用可做為特定關鍵工業達到脫碳之理想方式,特別由鋼鐵業生產零排放之長遠角度觀之,Snam更憑藉本身所擁有之技術及基礎設施,成為氫能供應鏈的重要推動者之一。
A: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報導,由於西班牙之經濟尚未自2007年經濟衰退中完全復甦,在財政預算不足、失業率仍高、社會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且同時面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及其所造成經濟衰退影響下,儘管政府已採取無薪假補助措施(ERTE) 等政策拯救勞動市場,國家信貸局(Instituto de Crédito Oficial,ICO)提供信貸擔保及發放基本生活費(Ingreso Mínimo Vital,IMV)以協助貧窮弱勢家庭等,惟西班牙2020年經濟成長率衰退仍逾10%。由於西班牙經濟發展尚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爰副總理兼經濟暨數位轉型事務部部長(Vicepresidenta encargada de coordinar los asuntos económicos y transformación digital)Nadia Calviño之17位經濟顧問多數均認為,政府預估2021年經濟成長率為8%(倘不計入歐盟援助,則預估經濟成長率將僅為7.2%)似顯過度樂觀。 17名經濟顧問中,有部分專家對西國經濟發展持較正面之看法,認為歐盟提出發行歐洲債券及暫停要求歐盟各國遵守嚴苛之財政赤字等援助措施積極有效;此外,西國政府亦採取ERTE及ICO信貸擔保措施,以避免失業率超過20%。然而,多數經濟顧問則認為,儘管西國政府已透過2021年之財政預算,提供穩定之政治局勢,惟因西國財政體系並不健全,導致政府無法善用所有經濟政策工具,爰仍欠缺相應之經濟刺激措施。依據歐盟資料顯示,西國政府可支配之支出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為歐盟最低之國家。 該等顧問群指出,西國經濟發展之主要不確定因素仍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如於聖誕節過後所爆發之第3波感染潮、出現英國變種新冠病毒感染及疫苗接種可能衍生之問題等;其次為歐盟援助資金之應用,對西國政府是否能100%運用該資金於潛在經濟發展計畫及產業所需仍存疑,且西國須配合歐盟及歐洲中央銀行(Banco Central Europeo, BCE)所要求之財政緊縮政策。另顧問群亦擔心政府提供之貸款到期時,企業無法償還貸款或延期還款,將造成金融危機,對經濟之損害則將更嚴重且深遠。 其中2名經濟專家建議Calviño副總理應採取縮減財政赤字及凝聚各項改革共識之5年計畫,並表示縱使西國未來經濟發展不確定性仍高,且至2025年前公債率將高達120%以上,及失業率將高於15%,惟倘該計畫有效,則西國經濟於2023年可望恢復至疫情前之水準。
A:西班牙ABC日報報導,至2020年1月初,西班牙全國領取無薪假補助措施(ERTE)之勞工仍約有78萬3,000人,政府每月平均支出費用約為45-50億歐元,此補助措施將於2021年1月31日截止。由於目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蔓延,西班牙經濟仍持續受到打擊,西國政府、工會及企業界等於2021年1月8日就展延ERTE事進行諮商。西班牙企業家聯盟(Confederación Española de Organizaciones Empresariales, CEOE)要求將ERTE展延至6月,並盼政府可放寬解僱勞工之禁令。依目前政府規定,企業於勞工結束ERTE返回工作場所6個月內,不得解僱該等勞工,倘企業欲終止任何1名ERTE勞工之合約,必須支付先前所有因ERTE免除之社保費。 西國勞工暨社會經濟部(Ministerio de Trabajo y Economía Social)部長Yolanda Díaz表示,政府已決定將展延ERTE措施;西班牙副總理兼經濟暨數位轉型事務部部長 (Vicepresidenta encargada de coordinar los asuntos económicos y transformación digital) Nadia Calviño則表示,ERTE補助措施自2020年3月實施至今,目的係保護西國產業之生產結構及穩定就業市場,儘管ERTE衍生高昂之財政成本,政府仍將續支持該措施。 CEOE副理事長亦為西國自營業者協會(Asociación de Trabajadores Autónomos, ATA)理事長Lorenzo Amor表示,目前企業遭遇之情形與疫情初爆發時已不同,企業除要求展延ERTE外,放寬不得解僱勞工之禁令對許多企業之生存亦至關重要,倘企業解僱1名勞工,將有助維持提供2或3名勞工之工作機會。 西國央行總裁Pablo Hernández de Cos認為,必須瞭解產業與產品需求之結構性變化,有時採取ERTE措施恐會適得其反,許多企業必須改變部分或全部之員工結構,政府應提供業者可調整員工人數之法律機制。此外,應儘快實施允許企業裁員之措施,以避免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另企業界則表示,裁員所衍生之費用,一半由業主負責,另一半費用則可由勞工暨社會經濟部所屬之薪資保證基金(Fondo de Garantía Salarial, Fogasa)支應。
A: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經濟暨能源部 文號:1104010017號 根據德國聯邦經濟暨能源部(BMWi)委託慕尼黑Ifo研究所及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基於歐盟與英國達成廣泛的貿易無關稅及配額的合作協定,英國從歐盟市場撤離對德國、歐盟和英國的經濟影響不大。該研究還說明,英國脫歐對德國GDP的影響早已顯現出來,因德國與英國的貿易在預期英國脫歐的情況下已經下降了一段時間。 歐盟和英國於2020年12月24日達成了三項協議:除了廣泛的貿易與合作協定,還包括民用核能合作協定和資訊安全協定。 其中貿易與合作協定建立了歐盟與英國間基於自由貿易協定的經濟夥伴關係。此外,雙方還達成了確保公平競爭的規定,包括國家援助領域、消費者保護、勞工保護以及環境和氣候方面的競爭法和標準。歐盟和英國已就許多領域的未來合作框架達成協議:如商品、服務、專業資格、知識產權、公共採購、環境和能源議題、航空、海運和鐵路貨運以及社會保險法規之研究與發展。英國還將作為第三國參加一些歐盟計劃。 BMWi委託慕尼黑Ifo研究所與IFW合作,研究「脫歐對德國和歐洲經濟的經濟影響」。該研究對英國及歐盟達成廣泛的協議,或未達成協議兩種情況下分析英國退出歐盟的經濟影響。 據該研究,在英國及歐盟達成廣泛協議的情況下,長期來看,德國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將因英國脫歐下降0.14%(約為49億歐元),歐盟下降0.16%,英國下降0.95%;如果沒有達成協議,長期影響下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將為-3.37%,德國為-0.53%,歐盟為-0.62%。 研究結果還表明,已有部分德國公司退出英國市場,且德國與英國的貿易已連續數年下降。相較之下,歐盟27國及中國和美國等第三國已成為德國經濟的重要銷售市場,德國生產者對英國無強烈依賴程度。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n-tv.de) 文號:1104010008號 多年來,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公司及零售商在Amazon或Ebay平臺上出售商品時,多沒有繳納營業稅。但大約兩年前,德國通過一項法令,市場經銷商必須在德國註冊繳稅,違者被視為稅務欺詐,除應負起相關責任,尚有被銷售平臺封鎖之風險。根據統計,迄今共計有4萬8,452家來自中國、香港、澳門及臺灣之企業在德國Berlin-Neukölln稅務局登記註冊。 柏林財政廳參議員Matthias Kollatz表示,僅2020年前11個月,上述企業向德國稅務部門所支付的營業稅金額超過2億1,300萬歐元。而數年前,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龐大數字。渠記得2017年僅432家公司在德國登記註冊稅號。長期以來,做為全德國主管機構的Berlin-Neukölln稅務局,每週註冊登記件數多達1,000例。自2019年以來,企業營業稅繳納金額以數千萬歐元穩定增加中。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1月11日報導, 台灣在亞洲離岸風電開發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丹麥的足跡也可以在台灣最新的大型離岸風電場上明顯看見。 該位於台灣西海岸由沃旭(Ørsted) 開發並將德西合資之風機,透過丹麥出口信貸和丹麥的綠色未來基金數十億的投資, 將於未來兩年內建造成為台灣最新的大型離岸風電場 。 此項龐大的投資項目證明,儘管遭受疫情危機侵襲,丹麥出口商仍能夠在困難時期持續保持丹麥經濟和綠能轉型的運轉。 台灣在離岸風電領域很短的時間內就拋開主要的工業經濟體,例如中國,韓國和日本。 這對丹麥來說是個好消息, 並有利於丹麥綠能產業加碼佈署台灣。 台灣雄心勃勃的訂立於2025年前每年建立1GW的海上風電容量, 再次擴大到2035年建立超過10GW, 將相當於丹麥目前近2GW的海上風力發電能力的5倍。 台灣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已向國際專門知識以及外國投資者和銀行敞開了大門。 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喜歡吸引外國投資,並且投資者與國內投資者享有同等的待遇。與希望發展自己的風機的中國大陸不同,台灣專注於國際競爭力。丹麥出口商將在未來幾年中從中受益,機會將是巨大的。 台灣的綠色轉型是在民主體制和開放政策進程為基礎的強勁經濟背景下進行的。由於政府在對於疫情開始時的積極快速應對尤為明顯也很稱職,因此,使台灣已倖免於難,並已成為疫情間耀眼的經濟故事。預計台灣將在2020年之前實現極不易達成的2.4%的正成長。 實際上,台灣在疫情期間的出口有所增長是因為台灣是電子產品的主要生產國,電子產品的需求並在疫情危機期間不斷增長。 然而,在強勁的經濟和綠色襯衫背後,隱藏一些重要的議題有待面對, 首先就是台灣目前主要能源需求90%以上來自進口石化能,是既污染又使能源供應變得脆弱的主因。 其次,台灣最大的挑戰是中國大陸的地緣政治壓力。 中國的長期目標是在必要時以武統的歷史上屬於中國領土, 但是,中國在軍事上面臨最糟的情景, 因為台灣的自主自治已得到美國的非正式支持,這將增加中國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的風險。 儘管台灣現任政府公開表示要求建立一個獨立的台灣, 但台灣對於武力正面衝突沒太大的興趣。 因此台灣的綠能計劃也是一項國安政策。 當中國日益強大,於此時美國的支持立場似乎難以預測的時候,從長遠來看,台灣未來將可以以何種形式長期維持自治將成為一個現實問題。 儘管台灣面臨明顯的地緣政治挑戰,但台灣不太可能有公開武力衝突使其陷入僵局, 因此台灣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 將有可能繼續成為有利丹麥風電出口的市場。
A:瑞士最大網路零售商店Digitec Galaxus於今年 1月12日公布其2020年營業額統計。該公司2020年總營業額為18.26億瑞士法郎,較上年成長59%。在瑞士Genf, Tessin及Wallis等3邦營業額更成長超過90%。 資料來源:瑞士nau.ch網路新聞 日期:2021年1月12日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漁業聯合會(MFF)秘書長Win Kyaing表示,對中國出口的漁業至關重要的“無新冠病毒證書”必須盡快簽發,否則會對貿易造成乾擾。自去年10月以來,中國當局僅在產品獲得無新冠病毒費證書的情況下才批准漁業出口。因此,包括冷凍魚、對蝦、鰻魚及螃蟹在內的漁業出口不能通過陸路邊境出口到中國。Win Kyaing秘書長稱,緬甸衛生及體育部對新冠肺炎負有全部責任,沒有任何其他機構可以保證無新冠肺炎狀態。因此,我們必須盡快解決這一問題,因為不這樣做將直接損害貿易。政府需要盡快制定更好的政策,遵循國際標準。MFF表示,出口商不知道到哪裡去尋求有關漁業產品的無新冠病毒證書。秘書長稱,我們要按照進口國的規則進入他們的市場。目前,中國漁業出口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目前,無新冠肺炎漁業出口狀態對中國至關重要。我們仍然不知道是哪個部門負責發放。此前,漁業局對水產品的食品安全負有全部責任,並獲得了證書。該局現在計劃在大流行期間盡其最大的力量來處理這一問題。然而,當我們調查泰國漁業局時,他們沒有被授權處理此事。因此,MFF呼籲官方有關局之間的合作。MFF已通過漁業局向農業、畜牧及灌溉部提交了一份報告,以篩查漁業產品並獲得無新冠肺炎證書。 中國是緬甸漁業產品的第二大買家。在2019-2020財年,緬甸向外部市場出口了價值逾8.5億美元的漁業產品,其中2.54億美元的出口流入中國。MFF預期在本財年達到漁業出口10億美元的目標。然而,自2020年10月以來,通過陸路邊境的漁業出口已停止,導致第一季度漁業出口價值同比下降3,000萬美元。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發布的統計,在當前財年(2020-21年)的第一季度,個人貿易卡(ITC)持有者通過邊境進行的貿易達到了80.9億緬幣。貿易局在本財年的10-12月期間簽發了17張ITC卡。進口額於64.6億緬幣,而出口價值僅為16億緬幣。根據商務部的統計,苗瓦迪邊境的貿易額最高,達到53億緬幣。然而,這一數字只反映了進口,因為個人貿易卡持有人並沒有通過妙瓦迪過境站出口貨物。個人持卡人在Tamu站的交易價值為1.15億緬幣、大其力的交易價值為1.16億緬幣、高當的交易價值為4.21億緬幣、MawTaung的交易價值為20.9億緬幣、景東的交易價值為1,420萬緬幣。2018-2019財年,個人交易達到590億緬幣,2019-2020財年大幅下滑至433.2億緬幣。 不能成立自己公司的個體貿易商可以在邊境地區與國貿中心進行貿易。然而,交易量有限。卡有效期僅為一年,持卡人需在有效期屆滿前1個月到邊境檢查站辦理延期手續。使用ITC的交易基於當地貨幣。 數百種進出口被允許通過邊境站進行個體貿易。貿易局迄今已發出1,792張卡,旨在促進貿易。商人每天可以使用ITCs進行價值300萬緬幣的貨物貿易,貿易局允許在5天內每天進行高達1,500萬緬幣的貿易。
A:緬甸時報報導,緬甸計劃在短短3個月內向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出口第二批西瓜,這是緬甸實現海外市場多元化努力的一部分。Future Goloray Co的老闆Kyaw Ko Ko表示,這些西瓜的質量將與出口到中國的西瓜相似,第二批貨預計將於2月份發貨。Future Goloray Co已經與杜拜買家簽訂了為期一年的出口合同。30年來,緬甸一直依賴中國作為其西瓜出口的單一市場。2020年12月11日,25噸西瓜出口到杜拜,以擺脫單一市場限制。這批貨物於12月28日運抵杜拜。第一批出口的西瓜體積小,所以農民們集中精力種植更大的西瓜,以迎接接下來的貨物。Kyaw Ko Ko表示, 對於我們的第一次出口來說,這些水果太小了。如果我們能種出與中國出口質量差不多大小的西瓜,他們就會賣得更多。他們非常喜歡它的質量。它在出口市場上就像一個國家品牌。只有種出了最好的水果,才會在2月份出口。他續稱,該公司計劃向杜拜的新買家出口更好的A級及B級西瓜。緬甸西瓜及甜瓜出口商和生產者協會秘書 Sanda Myo表示,歐洲買家也對進口緬甸西瓜感興趣。就歐洲市場而言,緬甸西瓜需要30天才能到達目的地。歐洲買家對它們很感興趣,因為冷藏設施可以確保水果在30天內保持新鮮。
A:緬甸時報報導,1月8日,副總統Henry Van Thio在全國旅遊發展中央委員會會議(1/2021)上表示,一旦旅遊業恢復運作,緬甸將提供前往蒲甘及Ngapali海灘地區的旅行車旅行(Caravan tour)及一日遊。飯店及旅遊局主任助理表示,這是原則上同意的。我們不確定什麼時候旅遊業會恢復,但已經準備好了交通、餐飲、住宿及餐飲的詳細需求。國務資政翁山蘇姬表示,政府已經制定計劃,將按照限制措施重新開放海灘地區。她敦促各部委通力合作,使其成為一個可持續的系統。現在,根據新冠肺炎的指導方針,已經推出了一日遊航班及遊輪遊。旅遊業企業家表示,一日遊航班及海灘旅遊可以幫助當地旅遊業復甦。然而,最近在Ngapali海灘重新開業的幾家飯店及賓館,到目前為止接待的客人數量令人失望。去年,飯店及旅遊業的外人直接投飯店租金連續9個月下降了50%,為飯店經營者提供了近600萬美元的救濟。與此同時,國有飯店在此期間接受了近18億緬幣的經濟救助。此外,210億緬幣的貸款利息僅為1%,發放給了飯店及旅遊業。對於那些因新冠肺炎而失業的人,飯店及旅遊部花費了2.3億緬幣用於基礎及高級旅遊課程的培訓。新冠肺炎緬甸旅遊紓困方案(CMTRP)包括3個階段:生存、重新開放及重新啟動,緬甸計劃啟動第3階段,包括前往Ngapali 及蒲甘的大車旅遊(caravan tours)及日間航班(day trip flights)。
A:緬甸時報報導,1月11日,緬甸與中國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就連接若開邦技術皎漂與曼德勒及木姐的鐵路進行可行性研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0年1月首次訪問緬甸時,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提交了木姐‐曼德勒段鐵路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兩國還討論了有關技術及財政的問題。運輸及交通部長Thant Sin Maung表示,這條鐵路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及中緬經濟走廊的重要項目。兩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也有望通過合作得到加強。中國政府的目標是建設一條鐵路及公路,連接中國雲南昆明到緬甸的木姐、曼德勒及皎漂。中國計劃在皎漂建設一個經濟特區及深海港口。據緬甸國有鐵路公司稱,該鐵路項目的木姐-曼德勒段將涉及89億美元的投資。中國駐緬甸大使陳海表示,位於中國境內的這段鐵路將於2023年完工,火車將在中國與緬甸之間運行。通過公路及鐵路連接中緬兩國的舉措也有望幫助緬甸經濟增長。
A:緬甸時報報導,Ngapali海灘的一些飯店及度假村已經重新開放,但反應令人失望。根據衛生及體育部頒布的標準作業程序(SOP),五家場所-Amazing Ngapali度假村,AZ Family 度假飯店,Royal Linthar旅館,Kyaw Myanmar旅館及Htein Linn Thar旅館-在Ngapali海灘的60多家酒店中被允許重新開業。飯店及旅遊管理局副局長Myint Soe表示,乘飛機來的人不需要進行隔離,因為他們已經接受了新冠肺炎檢測。但那些開車來的人在到達時必須接受隔離。目前,重新開業的酒店裡只有兩位數的遊客。一名入住在Amazing Ngapali度假村的客人於2021年1月7日在返回仰光之前被檢測出新冠肺炎陽性。為此,該飯店宣布,根據衛生及體育部的規定,從1月8日起暫時關閉。一位飯店經營者表示,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根據緬甸的新冠肺炎疫情進行管理。在編寫本報告時,Ngapali約有10家飯店已向有關當局提出恢復營業的要求。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食用油經銷商協會(MEODA)在1月7日的聲明中表示,由於大流行期間進口棕櫚油價格高,棕櫚油經銷上需要以合理的價格銷售棕櫚油,以防止國內棕櫚油短缺。MEODA主席San Lin表示,這些天,進口石油的價格在上漲。國內食用油價格直接與國際價格掛鉤。這就是國內棕櫚油價格在這個大流行時期上漲的原因。緬甸每年從馬來西亞及印尼進口70萬噸棕櫚油以滿足國內需求。協會正在與相關政府部委協調,以合理的價格銷售健康棕櫚油,滿足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內市場的自給自足需求。根據馬來西亞棕櫚油委員會(MPOB)的官方統計,2019年棕櫚油庫存約為200萬噸,2021年1月也積累了月120萬噸。據估計,緬甸每年食用油消費量為100萬噸。當地的食用油產量約為40萬噸。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表示,在2020-21財年的第一季,大多數外國企業將目光投向了製造業,從13個項目中吸引了1.58億美元的投資。DICA 的統計顯示,在本財年10月至12月,緬甸吸引了逾3.488億美元的外人直接投資(FDI),包括經濟特區現有企業的資本擴張及收購。在當前財年的10月1日至12月31日之間,由緬甸投資委員會及有關投資委員會批准及許可的23家外國企業中,有13家企業將FDI注入製造業。畜牧業及漁業吸引了3個項目,農業、電力及其他服務各吸引了2個項目,一家外國企業進入了飯店及旅遊業。 DICA局長Thant Sin Lwin表示,在當前的2020-21財年,緬甸投資委員會(MIC)將批准上一財年2019-20提交的24項提案。委員會正在仔細評估這些項目,經有關部委批准後,它將予以批准。24項外國投資提案的估計資本逾30億美元。MIC 計劃在2020-21財年實現58億美元的FDI目標。根據DICA的統計,緬甸在2019-20財年幾乎達到了58億美元的FDI目標。然而,由於新冠肺炎的影響,其登記的FDI流入僅為56.8億美元。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最近幾天,來自各個省邦的大量高麗菜流入曼德勒市場。來自曼德勒省Aung倉庫所有者Aung Moe Naing表示,在大流行期間,高麗菜市場依然低迷,價格跌至每顆50-100緬幣的最低水平。大約15輛卡車載著高麗菜進入曼德勒蔬菜市場。然而,在大流行期間,市場很降溫,一顆高麗菜最多只能賣到300緬幣。一位倉庫所有者解釋了市場狀況,他稱,種植者及蔬菜水果上的財務狀況不佳。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市場疲軟。種植者不得不低於市場價值的價格出售蔬菜。價格在50-100緬幣的最低範圍及300緬幣的最高範圍內波動。與前幾年相比,銷售額下降了3倍。由於新冠肺炎衝擊,飯店及餐館關閉,市場遭到破壞,需求大幅下降。 緬甸水果、花卉及蔬菜生產者及出口商協會(MFVP)表示,政府與民間社會組織(CSOs)正在共同努力,以彌補因新冠肺炎後果而遭受嚴重打擊的高麗菜種植者的損失。自去年4月初以來,撣邦南部Naungtayar鎮的高麗菜種植者因市場崩潰而遭受損失,這使他們免費向人民分發高麗菜。MFVP秘書Kyaw Thu表示,這些高麗菜沒有收割就留在農場裡腐爛。因此,我們與種植者見面,向人們免費分發。CSOs繳納了運輸費。然而,為了彌補種植者的一些巡視,CSOs與支持者想出了一個主意,每顆高麗菜給種植者返還70-100緬幣。MFVP還推出了一個電子商務平台,人們可以在線購買水果及蔬菜。此外,該協會還安排了移動市場卡車,以為消費者獲得合理的價格,並為種植者賺取合理的利潤。與去年相比,高麗菜價格從1,000緬幣大幅下跌至100緬幣。此外,供應超過了市場需求。 種植者面臨經濟困難。高麗菜主要種植在撣邦的北部及南部。曼德勒省及實皆省的高麗菜也流入曼德勒市場。在撣邦南部的Naungtayar鎮,大約有1,300英畝的高麗菜。每英畝可以種1萬到1.2萬顆高麗菜。到2020年年中,由於需求疲軟,農場35%的產量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