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01.11  Polish News Bulletin, forsal.pl   據波蘭新聞布告(Polish News Bulletin)報導,中國駐波蘭大使劉光遠與波蘭皮革工業協會(Polish association of leather industry ; ZPPF) 會長SzczepanWójcik討論一項6000-8000萬歐元的聯合投資案,該項投資計劃在波蘭發展全球皮革拍賣市場。   據ZPPF稱,目前波蘭與中國企業家之間的交易是透過與波蘭及中國都不相關的拍賣行進行的。據已經與中國貿易商會討論過的中國大使稱,該計畫具有潛力。 他還強調稱,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皮革市場,同時也是最大的進口國。據他估計,中國每年從波蘭購買的皮革價值超過1億美元,佔中國皮革產品的10%。 該部門聲稱,波蘭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皮革生產國,而波蘭產品被認為具有最高的品質。ZPPF聲稱此種類型的計畫將能夠吸引知名品牌及知名生產皮革產品和天然服裝的公司。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01.11   Polish News Bulletin   據波蘭新聞布告(Poilsh News Bulletin)報導,波蘭經濟研究所(Polish Economic Institute ; PIE)專家預測,波蘭在2022-2025年可望看到歐盟資金的最大涌入,因此,此將對波蘭GDP產生最大的短期成長刺激。在新的歐盟預算的7年內,波蘭將可自歐盟獲得約1,375億歐元資金,其中一半以上資金將可在2023年之前取得。   專家們還指出,歐洲復甦工具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是「恢復及韌性基金」(Recovery and Resilience Facility),可確保在歐盟新預算之前幾年便能刺激投資。波蘭從該基金將可以補貼形式獲得超過200億歐元的資金。波蘭在2023年將可獲分配超過40億歐元的資金。在此恢復及韌性基金下獲分配的資金大部分將用於能源轉型、低排放運輸及數位化。在此新展望的開始,波蘭亦將在公平轉型下獲得大部分的資金挹注。

A:依據奧媒「信使報」(Kurier)本(110)年1月11日報導,由於11月8日(星期五)歐洲電網發生供電大幅下降,導致奧地利東部幾家電力供應商臨時啟動備用火力發電廠,方解除出現大面積停電危機。奧國供電商聯合發出警告:再生能源擴張太快將增加大停電風險。   維也納能源公司(Wien Energie)執行長Michael Strebl表示,該事件雖然顯示奧國「安全電網」系統奏效,發揮緊急救援功能;惟自長遠來看,此種類似「消防隊」救援模式非可持久之商業運行模式。 S氏認為奧國國會雖已於2020年底達成修改發展綠能電網安全儲備法規內容之共識,惟新規定仍未解決許懸而未決之問題,例如:獎勵投資建立及維護安全儲備系統、公平給予供電商補償等措施。   S氏指出,由於再生能源發電廠擴充迅速,從而導致風電及光電占奧國供電比例增加,惟此類能源之不穩定特性造成電網波動大,供電商須「緊急救援」次數大增。數年前維也納能源公司「緊急救援」發電次數平均每年約15次,惟2020年已驟增至1年內240次。該公司緊急救援仍以天然氣火力發電為主力,惟基於國家能源發展政策,將逐漸改用「綠色氣體」(如:生質沼氣或風電光電多餘電力轉化儲存之氫氣)之發電。   另由於歐盟已建立電力聯網且自由化,可每日交易互通有無,下奧地利能源公司(EVN)建議: 奧國政府應修法鼓勵奧國電力業者興建新式具靈活性、能快速啟動之燃氣發電系統,不但能建立有效率之「安全備胎」,且亦能減少自鄰國購入核、煤發電廠「高汙染」電力(成本較低)之依賴。

A:依據德國媒體Handelsblatt報導指出,德國以工業規模生產綠色氫氣的時代即將來臨,由德國聯邦經濟部贊助的「H2 Global」倡議目標將於今年啟動第一批專案計畫並預計於2021年取得初步成果。   目前產業界對「H2 Global」倡議有很高的興趣,大約30家企業和產業公協會派代表參加於12月份舉行之「H2 Global」倡議會議,其中有興趣之投資贊助者包括能源集團Uniper、西門子公司、MAN Energy Solutions、鋼鐵廠商Salzgitter、天然氣管線商 Ontras,甚至是金融業者如德意志銀行及慕尼黑再保險公司。   目前有興趣之投資贊助者希望透過此計畫加速綠色氫氣之發展以工業規模生產綠色氫氣,有興趣之投資贊助者表示「H2 Global」倡議可能最快於2021年第三季進行第一輪之招標。

A:資料來源:Echo經濟報2020/12/24   比利時電信費用長期偏高,根據歐洲統計局數據,2018年比利時電信費用為會員國中第3高,比平均值高出45%。2019年由於東歐國家以及法國與義大利調降該國的電信費用導致整體平均值降低,比利時電信費用遂成為全歐最高,比平均值高出76%,其次為希臘(+ 75%)及愛爾蘭(+ 50%);電信費用最低廉的國家為立陶宛、波蘭及羅馬尼亞。   歐洲統計局的計算方式不單只有電信帳單,而是泛指所有通訊方式,因此亦包括郵政、電報、通信產品、市話座機及手機價格等。每當消費者協會譴責比利時電信系統營運商收費過於高昂時,該等電信業者多半以價格保障服務品質的立場來回應。事實上比利時的確擁有歐洲最好的網絡之一,很少有訊號死角,而且網路速度效率高。

A:依據德國媒體Tagesschau報導指出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前景仍充滿不確定性,因此不同經濟研究機構對2021年德國經濟前景預測出現明顯地差異,如OECD預測2021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2.8%,而德國經濟研究院(DIW)則預測2021年德國經濟將成長3.5%,該研究院假設現行為控制疫情蔓延之禁令將至少維持到2021年1月底且部分為控制疫情所採取之限制措施將延續至2月。   另德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Jörg Krämer分析指出,德國總體經濟在2021年一開始正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負面衝擊影響,後續經濟發展將取決於疫情未來的發展。   另一方面,德國萊布尼茲經濟研究院對德國2021年經濟前景則持較樂觀態度,預估2021年德國GDP將增長4.9%,該研究院經濟預測組組長Torsten Schmidt表示相對穩定的國外需求預料將可確保本次封鎖禁令對德國經濟負面的影響要小於2020年春季的封鎖禁令。   此外,另一個對未來持樂觀態度的因素是中國,Wellenreiter-Invest顧問公司市場分析師Robert Rethfeld表示目前中國在疫情控制上似乎優於歐洲多數國家而德國應可從中受益。   展望德國2021年經濟前景,主要的經濟研究機構皆預測德國經濟增長將相較2020年顯著增速,惟實際的情況將大大取決於未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走向。目前工業對於德國GDP占比甚高,依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工業在2019年佔德國GDP的份額為26.8%。另一方面在目前因禁令受到沉重打擊之旅館業和餐飲業其在總體經濟GDP中僅扮演從屬角色。展望2022年後的經濟前景,當前所有主要的經濟研究機構皆預計經濟增長將加快,惟這些預測亦充滿很大的不確定性,其中德國央行已經對長期較悲觀之情況作出預測,亦即到2023年仍然未提供給足夠的人員接種疫苗,在此情況下德國央行預測即使政府提供公共財政的大力支持,德國整體經濟表現也將可能會遭受到嚴重且永久的損害。

A:資料來源 :      瑞典公共健康局(Public Health Agency of Sweden) 芬蘭衛生福利研究所(Finnish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 THL) 挪威公共健康局(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FHI)     有關瑞典、芬蘭及挪威等三國之COVID-19疫情的最新情況,截至1月11日為止,該等國家主政單位公布相關資料如下: 瑞典境內確診總人數為48萬9,471人(較上週增加7,187人),重症人數為4,314人(較上週增加39人),死亡人數9,433人(較上週增加171人),死亡率約1.96%。其中以首都斯德哥爾摩市為瑞典境內疫情最嚴重地區,目前確診人數為12萬5,150人(較上週增加1,062人),死亡人數為3,361人(較上週增加42人)。瑞典COVID-19疫情持續擴散,瑞典政府已於2020年12月27日開始施打疫苗,目前約4萬人已接種該疫苗。 芬蘭境內確診人數為3萬8,790人(較上週增加1,018人),目前住院治療(含重症) 人數為176人(較上週減少12人),死亡人數586人(較上週增加10人) ,死亡率約1.53%。芬蘭感染人數雖持續增加,但疫情明顯放緩。 挪威境內確診人數為5萬4,919人(較上週增加1,952人),重症人數為420人(較上週增加2人),死亡人數471人(較上週增加4人),死亡率約0.86%。挪威自上周起疫情開始較為穩定,重症與死亡增加人數明顯減少。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鑒於瑞典COVID-19疫情日益嚴重,瑞典國會於日前通過臨時疫情法案(The temporary pandemic law, Pandemilagen),給予瑞典政府更高權力控管疫情,關閉公共設施,施行日期從今(2021)年1月10日至 9月30日。瑞典社會健康部 (Ministry for Health and Social Affairs) 部長Lena Hallengren表示,該法施行目標是阻止疫情擴散,對於可以安全執行的社會活動不會採取不必要的限制。 此臨時疫情法案不僅對於公共設施(如商店、公共交通工具、國內航空、旅遊景點、公園及沙灘等)的開放時間及人數都可祭出控管規定,同時並建議工作場合的人數限制應為8人以內。 在野黨提出該法案時,並未提及對於可能因控管受影響之商家的財務補償,Hallengren部長指出相關補償將於預算商議時提出討論。零售商和企業贊同政府可能祭出之補償方案,經濟學家則強調應加快補償處理速度,以降低企業的損失。臨時疫情法案給予瑞典政府自二次大戰以來最高之權力,亦即將國會部分權力移轉給政府。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電競產業在去(2020)年營收創下新高,但將來面對的挑戰更多,同時也面臨人才難找的困境,目前透過併購小型企業或從國外雇用解決人才問題,以因應業務成長之需求。   瑞典電競產業在2019年營收約為250億瑞典克朗,是過去10年總營收的25倍,2020年由於疫情因素,預計營收將再創新高。電競公司Bublar執行長Maria A. Grimaldi表示,瑞典表現優異之電競公司吸引許多投資者,致該產業獲得過於以往的資金。   最近中國遊戲公司騰訊(Tencent)取得瑞典電遊公司Fatshark大量股份。依市場分析報告,電競產業此併購趨勢將持續下去。  

A:依據Deutsche Welle報導,德國Duisburg大學汽車研究中心主任Ferdinand Dudenhöffer預測表示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導致德國總體債務上升,因此預估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汽車業所面對之需求仍將疲軟。   事實上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之前汽車業面臨的壓力已增高,一方面產業數位化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另一方面電池技術及充電基礎設施尚在發展中同時傳統的內燃機系統似乎正面臨淘汰,緊接而來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所引發的經濟衰退更加重汽車業之壓力。   德國政府為加速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至2025年底前仍將繼續提供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至高9,000歐元之補助。位於德國Bergisch Gladbach的汽車管理中心主任Stefan Bratzel表示德國汽車業正處於過渡階段,預估2021年德國新登記的汽車中約有15%將是電動汽車。Bratzel主任認為國家提供補助將提高民眾對電動汽車之接受程度同時這也是政治信號表明政府支持發展電動汽車。   惟目前德國發展電動汽車仍面臨充電基礎設施發展緩慢的問題。根據德國Duisburg大學汽車研究中心數據指出德國道路上約4800萬輛汽車中有三分之二仍使用汽油,而使用柴油之車輛則佔約31%。截至2020年10月僅約223,000輛為純電動汽車。由於電動汽車非屬多數因此經營充電站與擴充電網仍不是一項享高利潤的行業且目前相關基礎設施的發展仍相對緩慢。   Duisburg大學汽車研究中心主任Ferdinand Dudenhöffer表示未來隨著電動汽車的增加德國亦需同步擴增充電基礎設施。此外Dudenhöffer主任另指出除了增加充電站數目之外,德國亦需增設公共快速充電站使電動汽車能在短時間內充滿電以進一步增高民眾對電動車之接受度。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1月11日引述丹麥統計局的數據,往年通膨率每年約為2%, 然而去年的通膨率漲幅低於平常僅上升0.4%,與歷史上最低通膨2016年之0.3%相近。 2020年平均薪資成長2.1%實質成長1.7%,也因此使大多數人手中的錢增加了。   根據丹麥商總的數據,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這意味著今年多出7200克朗可支配金。   丹麥商總首席經濟分析師Tore Stramer指出:“儘管疫情危機嚴重影響了丹麥經濟,但丹麥人實際薪資的合理進展。”  ‘這似乎有點令人驚訝。但是,必須記住,這是一個平均考量。”   丹麥銀行(Danske Bank)的私人經濟學分析師Louise Aggerstrøm Hansen估計,由於疫情所致, 薪資的漲幅將不高, 2021年通膨率將略高一點,所以手中可支配金增加之幅度將減緩。

A:2021年1月10日沙烏地阿拉伯王儲Mohamed bin Salman表示,將在新未來計畫(NEOM)裡面,打造零碳排放的智慧城市。   該城市命名為The Line,係超過170公里長的「超連結未來社區」,可容納人口為100萬,100%由乾淨能源(clean energy)供電。   在The Line裡面,每日生活服務,包括學校、醫療診所、休閒設備以及綠地等,皆在步行5分鐘範圍內,且超高速與自動化移動方案(ultra-high-speed transit and autonomous mobility)讓旅行變得更容易。   Mohamed bin Salman王儲強調,該城市主要特徵係沒有汽車、沒有街道以及零碳排放,完全透過人工智慧以及機器管理。   該建案將自2021年3月開始動工,完工後可望為沙烏地GDP貢獻480億美元,並創造38萬個工作機會。   沙烏地新未來計畫(NEOM)執行長Nadhmi Al-Nasr表示,The Line將革命化都市計畫(revolutionize urban planning),並為未來城市勾勒新輪廓,首創為未來世界打為以人為本的模型。   註: 2017年10月沙烏地阿拉伯王儲Mohamed bin Salman提出新未來計畫(NEOM)。第1階段策略規畫(first phase strategy)包括經濟概念、募資及路徑圖(road map),目前已大致就緒;第2階段將包括NOEM 16個經濟部門/區域等細節計畫。 NEOM規劃於沙烏地西北邊紅海地區打造面積達65萬平方公里商業暨工業城,且該城市橫跨沙烏地、埃及及約旦等3國。 2020年中美國空氣化工(Air Products)、沙烏地電力開發暨海水淡化廠公司ACWA Power以及新未來計畫(NEOM)簽署協議,將合資50億美元建蓋氫化氨廠(hydrogen-based ammonia production facility),2025年完工後日產量可達650噸,且生產所需電力為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電力利用太陽能、風力發電與相關儲存技術,發電量超過400萬千瓦時(4 gigawatts)。該廠房所有權將由空氣化工、ACWA Power以及NEOM三方平均持有,此為NEOM首次同時與國際與國內廠商在再生能源領域合作。

A:2021年1月10日巴林經濟學會(Bahrain Economists Society)主席Dr. Ali Al-Moulani表示,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爆發前,2019年巴林約有1,100萬人次旅客入境,其中超過88%係透過沙烏地-巴林跨海大橋(King Fahd Causeway)入境。   沙烏地政府宣佈,自2021年3月31日起將開放陸海空邊境入境,預期將使來自沙烏地旅客人數逐漸恢復正常,可望在2021年為巴林經濟帶來約29億美元進帳。   根據法赫德國王跨海大橋管理局(King Fahd Causeway Authority)資料顯示,2020年1月過橋旅客達309萬5,963人次,平均9萬9,870人次/日,創歷年單月新高,較2019年同期增加22.2%。     註: 法赫德國王跨海大橋 (King Fahd Causeway)於1986年啟用,全長25公里,連結沙烏地Alkhobar城的Al-Aziziyyah區與巴林西部的Al-Jasra區,啟用至今使用次數約3.9億人次。 巴林海關宣佈將在跨海大橋架置高科技人工智慧掃描器(high-tec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canner),可自動蒐集數數並讓船隻在抵達前先進行查核。

A:2021年1月5日沙烏地於西北邊城市Al-Ula,主辦第41屆海灣國家領袖高峰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GCC Summit),卡達領導人Sheikh Tamim bin Hamad Al-Thani親自出席,沙烏地宣佈同意對卡達開啟陸、海、空邊界,反恐四國聯盟終止對卡達的封鎖,卡達則撤回所有與封鎖相關國際訴訟。   卡達主權基金主管機關-卡達投資局(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局長Sheikh Mohammed bin Abdulrahman Al-Thani表示,隨著與其他海灣國家的緊張情勢緩解,主權基金將可投資包括沙烏地在內的海灣國家。   卡達當局表示,同意撤銷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以及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上,對沙烏地其及盟國的法律訴訟。   卡達外交部指出,卡國不會改變與伊朗及土耳其的關係(Qatar will not change relations with Iran and Turkey),惟同意將與反恐四國聯盟合作打擊恐怖主義,並強調雙邊關係係各國在主權及國家利益下做出的決定。     註:2017年6月沙烏地、阿聯、埃及以及巴林以卡達金援恐怖主義為由與卡達斷交,並組成反恐四國聯盟(Anti-Terror Quartet)對卡達進行外交、貿易以及旅遊封鎖。

A: 路透社約翰內斯堡1月8日報導 南非蘭特幣兌美元週五走強,本週走勢動盪。本周南非單日感染病例數創下紀錄,人們對疫苗供應也心生疑慮。 1623 GMT,蘭特幣兌美元報15.3275蘭特,較前一交易日收盤水平上漲0.8%.。 蘭特幣在一定程度上受助於美元走軟,此前公佈的美國就業報告不佳,而且南非將從Serum Institute of India獲得首批疫苗的消息也令投資者感到安慰。不過,蘭特幣兌美元本週仍將下跌逾4%。

A:根據丹麥工總於1月8 日引述丹麥統計局最新的數據顯示,12月有184家公司破產,於2020年總共有2221家破產,為五年來最低數據, 目前看見2020年企業破產家數仍偏低, 但這並沒有讓丹麥工總鬆一口氣,該會首席經濟分析師 Allan Sørensen表示,"破產通常會延遲發生,因此在疫情之後很可能還會有更多的破產。如果僅看破產數字,似乎會認為丹麥仍處於繁榮期,但這與事實相反。 我們正處於非常嚴重的危機中,許多公司面臨破產邊緣。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許多公司在疫情期間面臨巨大的收入損失,但是幸運的是,這還沒有導致企業破產潮。 但是,要鬆一口氣還為時過早。" S氏說   因此,政府的紓困計劃在企業沒有償還債務的時候,提供薪資成本和固定成本的補償,以及延長的納稅期限對於公司的生存至關重要。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1月8 日報導 ,政府對入出境丹麥實行了更嚴格的限制。對於外國人而言,前往丹麥旅行將更加困難,也鼓勵丹麥人取消出國旅行。   疫情蔓延如此嚴重,以至於丹麥政府正採取非同尋常的步驟來阻止新的傳染進入丹麥。   為了最大幅度地減少新傳染性病毒變體(例如英國和南非突變)的傳播,政府現在正在緊縮出入境方面的規定和旅行指南,並引入其他邊境管制措施。   現在,原則上將拒絕所有國家的外國人進入丹麥,除非入境目的特別明確,並且必須提出最長不超過24小時病毒陰性檢測方可入境。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1月7日報導,丹麥CBS商學院教授 Jesper Rangvid於去年12月發布新冠肺炎疫情將使丹麥支出原本預估3360億成本, 但隨著第二波疫情來襲,將預估上調2000 億至 5360億丹麥克朗,這相當於每個丹麥人之負擔從60,000丹麥克朗增加到90,000丹麥克朗,而按丹麥GDP 比重,則由原本的16%上升到25%。   “目前,我們正在看到第二波的健康危機導致許多人死亡和生病,因而關閉丹麥。 R 教授表示,這會帶來一些非常直接的財務效應,需要更長且緩慢的時間來恢復正常。   R 教授在12月預估計算國民生產毛額損失時,使用丹麥經濟學者秋季預報數字為基準做出預測,  起初預估損失將與金融危機所面臨的損失相近, 但是現在也不同的版本出現。 隨著第二波疫情的發展導致丹麥徹底關閉,這表示丹麥最終將會陷入智者Carl-Johan Dalgaard對2021年的悲觀預測情景。   “由於目前的疫情危機持續發展,因此丹麥的經濟將朝著比金融危機更遭的方向發展。然而,最終一切仍取決於需要多長時間回歸正常來做結論。"  R氏說   學者D說:目前僅邁入新年的第一週,  依目前非常粗略的估計情況來看現在是傾向悲觀的。   學者Michael Svarer也估計,過去一個月來,這場危機的成本顯然增加了很多。 “隨著封閉時間的延長,悲觀的風險將增加,因此當然增加潛在的財務成本。” S氏說   根據三位經濟學家的說法,因感染持續上升,疫情危機在一個月內使正負需付擔之成本上漲很多,但如果能購買更多的疫苗或僱用更多的人進行感染檢測以控制疫情,其代價是值得的。   兩件事決定2021年,D氏認為,決定這場危機將要付出多大代價的可歸結為兩點:一是推出疫苗的速度,二是感染檢測速度。  

A:資料來源:德國聯邦政府新聞 文號:1104010002號   根據德國聯邦政府新聞,梅克爾總理於今(2021)年1月5日與全德16邦邦總理為因應疫情舉行視訊會議,會議達成決議,相關重點如下:   德國疫情嚴峻,全德410個縣、城區近7日每10萬人確診人數超過100人占約3/4,共292個縣、城區;確診人數每10萬人超過200人則占70個縣、城區。聯邦及各邦政府則以近7日每10萬人確診人數降到50人以下為目標,並支持各地衛生局加強追蹤傳染途徑,以及接觸者之隔離措施。 聯邦及各邦政府決議,原訂至今年1月10日之「硬封鎖」防疫措施將延長至1月31日。社交聚會人數由原訂5人下修至1名非家庭成員(或家戶單位)者為限。 近7日每10萬人確診人數超過200人之所謂「熱點」(Hotspot)地區,除特別理由,當地居民之活動範圍將限制在住處方圓15公里內。梅克爾總理並呼籲業界及雇主儘可能實施「居家上班」,以利確實減少人際接觸。 學校及幼稚園繼續維持關閉至1月31日。 聯邦政府將修改規定,在本年將父母照顧12歲以下病童津貼日數延長10日(父、母各10日,單親父母則為20日)。 聯邦及各邦政府並就防疫措施所造成之影響提供財政協助方案。聯邦政府已以分期方式提供十幾億歐元之補助,以提供受創產業需要者申請「11月補助」及「12月補助」。另聯邦政府提出至今年6月底有效之「過渡時期補助III」,該補助將視營收減少及受創情形提供固定支出之一定比率補助,最高每月可提供50萬歐元之補助,並將由各邦政府於本年第一季發放。 德國自2020年12月27日已開始進行注射BioNTech/Pfizer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至上年底已將130萬劑疫苗分送各邦,至2月1日止將續提供約270萬劑疫苗;預估最晚至2月將可提供所有醫療照護機構之住院者注射疫苗機會。 聯邦政府及黑森邦支持協助BioNTech公司2月在 Marburg市增建新廠,以加速疫苗之審核及生產。聯邦政府並將與該公司研商如何儘速提高疫苗產能,預估在2021年第一季將可續提供疫苗。 梅克爾總理與各邦邦總理將於今年1月25日就2月1日起之防疫措施進行討論。

A:捷克內閣昨天同意國家緊急狀態延長至1月22日,捷克衛生部長Jan Blatný表示下週捷克的疫情應有明顯的改善,倘疫情發展未如預期,捷克內閣將最早在周一採取進一步行動。Blatný部長指出捷克政府可以頒布任何限令,但若民眾不遵守這些措施,則實施任何新措均無法解決目前狀況,捷克總理Andrej Babiš表示捷克內閣將要求國會再延長國家緊急狀態30天。昨天已是連續第二天捷克的確診病例創下紀錄(17,668人),但捷克的疫情風險(PES)數據從86下降到84。​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