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依據宏國中央銀行統計資料顯示,宏國2020年前4月主要出口國依序為美國(6.0億美元)、德國(1.6億美元)、薩爾瓦多(1.0億美元)、瓜地馬拉(0.77億美元)、尼加拉瓜(0.69億美元)、比利時(0.63億美元)、英國(0.57億美元)、義大利(0.56億美元)及荷蘭(0.44億美元)。 主要進口地分別為美國(9.9億美元)、中國大陸(4.3億美元)、瓜地馬拉(2.1億美元)、墨西哥(2.0億美元)、薩爾瓦多(1.7億美元)、哥斯大黎加(1.2億美元)、德國(0.55億美元)及巴西(0.50億美元)等。 資料來源:宏國中央銀行/駐宏都拉斯大使館經參處彙撰
A:宏都拉斯安全部於2020年8月6日公布社區改善計畫招標案。投標日期截至2020年8月28日,歡迎我國從事工程營造等業者投標。可逕至http://honducompras.gob.hn/網站查詢本標案(PCCMB-306-LPN-B-23-2020)。 資料來源: 宏國國家標案採購網/駐宏都拉斯大使館經濟參事處彙撰
A:新聞來源:韓國貿易協會(2020年8月10日) 據韓國貿易協會於本(109)年8月10日引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之統計報導,韓國本年下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若未再度流行,本年度之名目GDP預計將為1兆5,449億3,000萬美元,與全球各國之GDP比較,排名可望自去年之第12名,上升至第9名,此係原本GDP規模較韓國大之加拿大、俄羅斯及巴西等國經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GDP嚴重減少,促使韓國之排名上升。 據指出,雖然OECD未統計全球所有國家,僅統計46個國家(37個會員國家與9個非會員國家),但中國、俄羅斯、巴西及南非共和國等主要開發中國家均列入統計對象國家,若以目前之趨勢,韓國本年度之經濟規模應可排第9名。 去年韓國之GDP於全球排名為第12名,排巴西(第9名)、加拿大(第10名)、俄羅斯(第11名)之後。另本年度GDP排名第1位之國家應仍為美國、預計為20兆2,039億美元,較去年減少5.7%;第2位為中國之13兆8,338億美元;第3至第8位預計分別為日本、德國、印度、英國、法國及義大利。 韓國貿易協會另研析,韓國本年度之GDP雖然預計將排名全球第9名,但平均每人國民所得(GNI)可能減少至「2」萬美元,去年韓國之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為3萬2,115美元,以目前經濟負成長之情況看來,本年GNI應無法維持「3」萬美元。
A:
A: 據日本外務省本(8)月7日發布新聞稿稱,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於8月6日及7日與英國國際貿易大臣特拉斯(Liz Truss)舉行會談,就雙方洽簽自由貿易協定議題進行諮商。 日英自由貿易協定自本(2020)年6月9日起展開磋商,迄今協定全24章節內容,已有大部分領域達成共識;雙方政府對於主要爭論焦點意見一致,並盼於本年8月底完成協定綱領。 在投資、服務、電子商務及競爭政策等領域方面,本次貿易協定將超越之前日歐EPA的高規格標準,例如納入禁止要求企業開示AI人工智慧等演算法相關規定,以及追加消費者保護相關規定等,雙方將持續針對細節部分進行協商。 日英自由貿易協定旨為強化雙方貿易及投資之協定,為確保兩國經貿順暢合作,雙方政府同意加速推動相關諮商作業,期盼協定能自明(2021)年1月1日起生效實施。
A: 據日本財政部本(8)月11日公布統計速報資料,2020年1至6月經常帳盈餘計7兆3,069億日圓,較上年同期銳減31.4%,主要係因全球新冠疫情擴散蔓延導致出口衰退外,旅日外國觀光遊客大幅遽減亦是造成經常帳盈餘滑落的主因之一。 日本2020年上半年經常帳順差低於10兆日圓大關,以半年期的統計基準來看,係2015年以來首見的新低水準。貿易收支方面,因2020年上半年對美國出口汽車及相關零組件等低迷不振,貿易赤字為1兆976億日圓(註:上年同期貿易收支順差1,734億日圓)。另外,表示旅行及運輸等交易收入之服務收支逆差達1兆1,711億日圓(同順差1,726億日圓)。 此外,反映企業自海外收取利息及分紅等第一次所得收支計10兆4,346億日圓,較上年同期減少4.0%,主要係因新冠疫情迫使經濟活動停滯,衝擊日本企業海外子公司的業績惡化所致。
A: 據日本財務省本(8)月11日公布國際收支統計速報,反映日本與海外貨物、服務及投資交易情況之經常帳盈餘,2020年6月計1,675億日圓,較去年同期減少86.6%,主要係因新冠疫情蔓延導致全球經濟活動停滯,造成日本出口貿易萎縮所致。 上述經常帳統計項目中,貿易收支逆差773億日圓,主要係因輸銷美國的汽車及其相關零組件低迷不振所致。此外,由於國際原油價格下跌,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進口原油減少,同時自德國進口車亦呈現衰退。 包括旅行及貨物運輸等在內的服務收支,2020年6月出現1,577億日圓的逆差。隨著外國訪日遊客銳減,旅遊收支盈餘規模縮減。另外,反映海外投資收取的利息及分紅之第一次所得收支盈餘計4,264億日圓,較上年同期減少5.8%,顯示日本企業海外子公司業績亦受新冠疫情衝擊惡化。
A: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2020)年8月9日報導,儘管新加坡汽車市場規模不大,但相關跨國業者看好其具備地理優勢和擁有優秀人才,選擇在此設立電動車研發基地,以推動相關技術發展。例如韓國汽車製造商現代汽車(Hyundai)今年3月宣布將在新加坡裕廊設立全球創新中心,預計2022年投入運作,主要用來測試電動車小型生產設備。 星國政府日前宣布將在2040年前淘汰所有內燃式引擎車輛,由混合動力及電動車取代。顧問公司Frost & Sullivan認為,未來會有更多汽車製造商跟進Hyundai至新加坡成立研發和測試中心。 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數據顯示,新加坡去(2019)年汽車總量達63萬596輛,電動車僅占1,120輛或0.17%;計程車總數為1萬8,542輛,電動車則占133輛或0.71%。 新加坡政府為鼓勵民眾使用電動車,在今年財政預算案推出「電動汽車附加註冊費優惠(Electric Vehicles Early Adoption Incentive)」,宣布從明(2021)年1月起的三年內,購買電動車可獲45%附加註冊費(Additional Registration Fee)抵減,上限為2萬星元,此將能降低購車費用約11%。另星國政府也計畫跟私人業者合作,加快在各大公共停車場安裝充電設備,預估在2030年會將充電樁由目前約1,600個增加至2.8萬個。 國際能源署(IEA)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球電動車銷量達217萬輛,年比成長3.8%,中國占比最大達50.6%(110萬輛),其次為歐洲(59萬輛)和美國(33萬輛)。截至去年全球共有733萬個充電樁,年比成長40.9%,其中650萬個私人充電樁,主要設置在住宅區及工作場所以方便車主使用。 顧問公司Deloitte有關「汽車未來銷售與售後市場」研究報告指出,汽車動力系統發生重大變革加速電動車普及,關鍵因素包括國家政策、充電設施、車輛性能和製造成本等,另全球充電設施迅速擴增,更是帶動電動車銷量的重要因素。 針對全球電動車市場未來展望,Deloitte認為,相對燃油車市場,電動車銷售受疫情影響較小,儘管各國車市復甦情況不盡相同,但預估今年全球電動車銷量有望增加至250萬輛。 IEA則預估全球汽車銷量受疫情嚴重衝擊,將下跌17%至7,300萬輛,但看好電動車銷量將成長5.9%至230萬輛,占全球汽車銷量3.2%,高於2019年的2.5%。
A: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2020)年8月11日報導,隨著永續發展專案愈來愈受重視,加上新冠病毒疫情推動,新加坡綠色和永續發展融資市場不斷擴大,透過綠色和永續債券融資貸款的企業,也從房地產業擴展至再生能源、潔淨交通、教育、水資源管理等領域。依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數據,新加坡已是東協最大綠色融資市場,占整體綠色債券和貸款市場近50%。 目前綠色融資市場占全球金融市場的2.5%至4.5%,綠色和永續融資包括債券和貸款。截至去(2019)年為止,新加坡綠色、社會和永續債券占整體債券市場5%,發行總額超過80億星元。前述債券市場從2017年開始成長,去年發行量年增4倍,達48億星元,雖然疫情對整體債券市場造成流動性資金壓力,但該債券的發行卻保持穩健,今年上半年發行總額為7.5億星元。 新加坡綠色和永續貸款(sustainability-linked loans)市場亦不斷成長,去年貸款總額為55億星元,其中永續貸款占亞太區比率超過35%。除了傳統上的綠色貸款和債券,不需涉及綠色專案和資產的永續性相關貸款近來發展步伐亦加快。綠色貸款主要是給予解決環保問題(如氣候變化、自然資源匱乏和生態多元化損失)的綠色項目;永續相關貸款則著重業者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表現,該公司並不一定需要進行綠色專案或擁有綠色資產,貸款可用在一般企業用途。 新加坡正努力發展成為區域永續發展融資樞紐,包括緬甸、馬來西亞、臺灣、香港、韓國、日本和澳洲等區域企業也通過新加坡市場進行永續融資。MAS正著手推出一項綠色和永續貸款津貼計畫,預料於今年第4季公布。
A: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根據義大利媒體24小時太陽報(Il sole 24 ore)本(109)年8月7日報導,義大利批發商協會(FederDistribuzione)於近日公布調查報告顯示,本年疫情期間,義國消費者於購物時使用信用卡、電子支付及第三方支付等非接觸支付頻率為68%,較2019年同期大幅成長11%,與2011至2019年8年間之成長率相同。 義大利批發商協會理事長Claudio Grada表示,根據該會調查,會有如此幅度的成長係因多數消費者現於實體店面已較少使用現金支付,並且減少購物頻率,改以少次多量方式消費,顯見疫情使義大利人提高警覺,有意識地減少外出及接觸以避免病毒傳播。 該報導續指出,義國政府刻正針對非接觸付款擬定鼓勵措施,未來或將推出總金額15億歐元的現金回饋(Cashback)計畫,另外近期多數信用卡服務業者如Visa、Mastercard、Bancomat也已宣布自明年起,金融卡消費無須輸入密碼之金額上限自25歐元提升至50歐元,因此在後疫情時代,非接觸付款的使用率將會持續成長趨勢。
A: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依據義大利總理府本(109)年8月8日公告,為提振受疫情重創的經濟,義國政府於本年8月7日晚間提出新一輪振興措施—「八月法案」(Decreto Agosto),追加編列250億歐元預算,使本年義國振興預算總額達到1,000億歐元,約佔義國整年度GDP之6%。 上述法案將針對企業、勞工就業、家庭等面向提供協助,相關內容如下: (一)協助勞工就業: 1.延長發放失業救濟金,並針對有緊急需求之家庭、海事業與運動業勞工,以及旅遊業、桑拿業、娛樂業等季節性勞工分別提供400、600至1,000歐元之救濟金。 2.未申請失業救濟金之企業可免繳社會保險金,而受疫情影響較嚴重區域之企業可以減繳30%退休基金,並禁止企業解雇未領取失業救濟金之員工。 3.將明年度失業勞工職業訓練預算提升至5億歐元。 (二)支持企業: 1.中小企業: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於2023至2025年間增列78億歐元額度,並延長貸款償還期限。 2.國營事業:挹注15億歐元用以提振國營事業。 3.餐飲業:本年度因封城管制致使營業額較上年度減少25%之業者,購買國產農產品、葡萄酒等原料時,可獲得2,500歐元補貼。 4.旅遊及文化產業:針對藝文展覽、旅行、旅宿及桑拿、文創、影視娛樂業者及國家博物館提供總額約11億歐元補助。 5.體育產業:針對職業及業餘體育聯賽與企業提供6,000萬歐元廣宣獎勵補助。 6.運輸業:撥款2億歐元支持義國交通運輸業者。 7.汽機車產業:將購車獎勵措施提升至5億歐元,並依照碳排放量酌予補助。 (三)金融措施:編列65億歐元,為企業及家庭提供金流上的協助,並延緩本年度所得稅及社會保險繳納期限。 (四)地方政府:增列各省及市政府16.7億歐元、各大區及自治區預算增列至28億歐元。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8月8日引述丹麥全國地方當局協會(KL)和丹麥區域代表組織 (Danske Regioner)發佈之新聞稿,鑑于感染人數再次爆發,為鼓勵必須前往醫院進行檢查或治療的弱勢患者配戴口罩,相關當局將從下週起開始為Flextrafik共乘前往醫療診所之專車和救護車運輸服務提供免費口罩。 丹麥區域代表組織主席 Stephanie Lose說,口罩可以預防傳染,這項措施能使所有往返醫院的乘客時感到安全,我們並且隨時提供口罩給沒自備口罩者。 KL和Danish Regioner 希望從第33週起為沒有口罩的乘客提供免費口罩,然而,這項優惠主要是針對無法使用普通大眾交通工具的民眾。 自8月1日起,國家衛生委員會已建議所有丹麥人在交通顛峰時段使用使用口罩, 總理梅特·弗雷德里克森於上週五也宣布,有可能在例如難以保持距離之公共交通工具中或購物實施強制配戴口罩的要求。
A:1、澳門經濟動態指標 2、澳門進出口貿易統計 3、澳門對他國貿易統計
A:新聞來源:韓國首爾經濟新聞(2020年8月11日) 韓國僱用勞動部於本(109)年8月10日公布「韓國本年7月份之勞動市場動向」統計指出,韓國本年7月核發之失業給付金額計為1兆1,885億韓元(約新台幣295億1,328萬元),自2月份以後,連續6個月創最高金額紀錄。 本年 7月份申請失業給付之人數為11萬4,000人,較去年同期增加12.9%,已較5月份及6月份之31.2%、39.9%,快速減少,新申請失業給付增加之人數已趨穩定,但核發之失業給付金額仍持續增加,以及製造業及青年之就業情況嚴重不穩定,連帶增加政府鼓勵企業保障就業之補助壓力,各界擔心將影響就業保險基金之健全性。 韓國僱用勞動部依據政府強化社會安全網之政策,於去(108)年10月將失業給付金額自平均薪資之50%,調高至60%,核發期間亦自30至60日,增加為120日至270日,因此7月份申請失業給付金額者每人平均可請領之金額增加至162萬5,000韓元(約新台幣4萬3千元)。 另7月份雇用保險之加保總人數為1,390萬8,000人,較去年同期增加18萬5,000人。其中,製造業雇用保險之加保總人數為351萬5,000人,較去年同期減少6萬5,000人,為自1998年1月以後人數減少最多之紀錄,據分析與電子通訊、汽車、金屬加工及製造業等行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關。此外,目前韓國青年就業之情況亦無改善跡象,7月份20歲年齡層之就業保險加保人為240萬人,較去年同期減少7萬1,000人。 僱用勞動部另表示,政府為協助航空及住宿業等指定業種紓困,決定延長支援該些業種保障就業支援金額之期間自180日再延長60日,並擬檢討將特別就業支援業種之指定時間延長至本年9月15日。
A:新聞來源 : 韓國首爾經濟新聞(日期 : 2020年8月11日) 一、全國經濟人聯合會於本(109)年8月10日調查之「全球百大資訊及通訊科技(ICT)企業」結果報導,全球市值標準前100家ICT企業(以S&P Capital IQ為基準)中,韓國企業三星電子僅名列第11名,美國Apple、Netflix及特斯拉(Tesla)等共57家企業占100名企業之半數以上,其次為中國(阿里巴巴等12家企業)、日本(11家企業)、歐洲(10家企業)及印度(3家)等。 二、若比較各國股市市值前5名之ICT企業,韓國落後甚多。美國市值前5之ICT企業市值總額為8,092兆韓元(約299兆新台幣),中國為2,211兆韓元(約54兆9千億新台幣),韓國則為530兆韓元(約13兆1千億新台幣)。若比較各國網站及電子商務企業之市值,Naver及Kakao市值總價約83兆韓元(約2兆600億新台幣),中國京東商城則為120兆韓元(約2兆9千億新台幣)。另韓國主要ICT企業最近10年間之市值成長速度亦較美國及中國緩慢,中國ICT前五大企業市值總價每年平均成長70.4%,美國成長29.4%,韓國則僅成長23.4%。 三、據全國經濟人聯合會研析,韓國ICT產業較其他主要國家落後係因韓國重整數位產業體系尚未完成,該會國際合作室長金捧萬則表示,市值代表企業價值,象徵該企業之市場潛力及未來發展方向,韓國經濟架構雖然以製造業為主軸,但Kakao市值在韓國國內企業中排前10名,可見韓國經濟有所變化,惟變化速度仍落後其他主要國家,若擬維持韓國IT強國之地位,有必要積極結合數位創新及既有產業。
A: 據日本共同社新聞本(8)月7日報導稱,有鑑於新冠疫情持續在日本境內擴散蔓延,日本政府頃在內閣會議通過決定追加1兆1,257億日圓預備金,以作為因應新冠疫情對策經費,預定持續對中小企業進行紓困、提供民眾緊急無息貸款及強化檢疫措施等。 上述通過的1兆1,257億日圓預備金,其中9,150億日圓將作為協助因疫情影響業績惡化之中小企業「持續化補貼」,支援因疫情衝擊的中小企業及自營業者等;2,000億日圓預定用於提供生活受到影響民眾之緊急無息貸款,惟每人最高限額為20萬日圓;其他約200億日圓預算將用於強化入境疫情PCR檢疫措施等。 上述日本追加的新冠疫情紓困預備經費來源,政府計劃自本(2020)年度第二次追加預算之10兆日圓預備金支用。循例日本在野黨將要求政府執政黨,在動用第二次追加紓困預備金前,要先向國會說明用途。
A:馬來西亞財政部(Ministry of Finance)部長東姑賽夫魯(Tengku Zafrul)指出,從近期的經濟表現回升來看,馬國將於明(2021)年步入經濟復甦軌道。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皆對馬國2021年國內生產毛額的預測值相對樂觀,介於6%至及8%間,但取決於馬國及全球如何因應新冠病毒疫情衝擊而定。 東姑賽夫魯部長另稱,馬國本(2020)年5月份失業率為5.3%,創自1990年以來新高紀錄,6月失業率則惟較5月減少0.4%至4.9%;失業人數達77萬3,200人,雖較上(2019)年同期增加48.3%,惟較上月減少6.4%。相較之下,本年6月,菲律賓(增加17.7%)、印度(增加11%)、美國(增加11.1%)及中國大陸(增加5.7%)的失業率均上升。許多歐洲國家的失業率也達到雙位數,馬國的失業率仍處於可控制水準。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簡稱貿工部)頃表示, 美中貿易戰雖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但並未對馬國的貿易表現產生重大影響。上(2019)年馬國與美國的雙邊貿易額達1,644.5億馬幣(約合402.08億美元),較前(2018)年同期成長5.6%;其中出口額為957.8億馬幣(約合234.18億美元),成長5.5%;進口額則成長5.7%至686.7億馬幣(約合167.9億美元)。與此同時,2019年馬國與中國大陸的雙邊貿易額達3,152億馬幣(約合770.66億美元),較2018年同期成長0.2%;其中出口額1,396億馬幣(約合341.32億美元),成長0.3%;進口額則微升0.1%至1,755.9億馬幣(約合429.32億美元)。 鑒於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本(2020)年上半年馬國的貿易表現萎縮,總貿易額達8,333.6億馬幣(約合1,938.05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下降7%;其中出口額為4,489.9億馬幣(約合1,044.16億美元),下跌6.8%;進口額則下跌7.2%至3,843.8億馬幣(約合893.91億美元),貿易順差為646.1億馬幣(約合893.91億美元),下跌4.1%。 馬國貿工部分析指出,由於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導致橡膠手套需求殷切,該產品本年上半年的出口額劇增40.3%,為馬國橡膠產業帶來許多商機。此外,試劑盒及消毒劑等醫療器材的出口額也有所增加。 由於持續的美中貿易戰及新冠病毒疫情,馬來西亞對外貿易促進局(MATRADE)採取積極措施因應,包括專注於使用數位技術以降低出口成本,從而使馬國出口企業維持競爭力並降低馬國的貿易衝擊。 本年1月1日至7月31日期間,馬來西亞對外貿易促進局透過eBizMatch數位平臺進行了576項商業媒合,涉及395名外國買主與538家馬國企業,潛在銷售額達4億6,135萬馬幣(約合1.073億美元)。該促進局亦擴大其市場開發補助(MDG),包括促進虛擬貿易推廣活動。前述補助同時可供清償30%的物流成本,包括用作海外交付產品的運輸與倉儲費用,以減輕新冠病毒對馬國出口企業帶來的財務負擔。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Department of Statistics)數據顯示,馬國本年6月失業率為4.9%,較上(2019)年同期增加1.6%,惟較上(5)月減少0.4%;失業人數達77萬3,200人,較上年同期增加48.3%,惟較上月減少6.4%,主要失業人數為自僱人士、應屆畢業生及被解雇人士。 馬國本年6月就業人數為1,499萬人,較上年同期減少1%,惟較上月增加0.7%。同期,國內勞動市場可就業人口為1,576萬人,較上年同期增加0.7%,亦較上月增加0.3%。 馬國本年6月勞動參與率為68.1%,較上年同期微跌0.5%,惟較上月微增0.1%。家庭主婦、學生、殘障人士及退休人士則達740萬人,較上年同期增加3.4%,亦較上月微增0.1%。 隨著馬國政府推出「關懷人民振興經濟配套」(Prihatin)的薪資補貼計畫以及大部分經濟領域陸續復工,預計7月的勞動力情況將有所改善,而到本年下半年中期,則有可能進一步獲改善。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馬來西亞棕油局(MPOB)公佈資料顯示,本(2020)年7月份馬國棕油出口量為178萬2,276公噸,較本年6月增加4.1%,創2018年9月以來最大單月漲幅;產量為180萬7,748公噸,減少4.14%;庫存量為169萬8,036公噸,減少10.55%,創近3年新低紀錄。 馬國2020年7月份,棕油主要出口市場為印度(45萬5,299公噸)、中國大陸(28萬8,648公噸)、巴基斯坦(11萬5,689公噸)、荷蘭(8萬7,302公噸)及土耳其(8萬3,071公噸)。 馬國市場分析認為,由於7月棕油出口增加及產量下滑,致庫存創2017年6月以來新低,然棕油價格走升恐對生質燃油發展不利,未來漲勢可能受到抑制,短期棕油價格將介於每公噸2,400至2,800馬幣間。在強勁出口表現及零出口關稅帶動下,馬國衍生產品交易所10月價格為每公噸2,711馬幣。全球棕油產品需求復甦端視新冠病毒受控制情況而定,預期本年下半年將獲改善(約提高至3,800至3,900公噸,因許多國家將重新進貨,而飯店、餐廳等旅宿業復工亦會提高市場需求。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