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0年6月23日)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長(相當於經濟部次長)俞明希於本(109)年6月23日出席「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第10次會期間部長視訊會議,本次會議為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首次舉行之部長會議。俞部長於代表東協自由貿易協定夥伴(AFP、ASEAN FTA Partners)協調國發言時強調,為克服新冠疫情及擴大自由貿易之價值,本年內必須完成簽署RCEP及加強RECP國家間之時代使命。 與會之15國部長於會議後發表聯合聲明(Joint Statement),再次確認於本年內完成簽署RCEP之決心,擬全力恢復多邊貿易體制,加強區域統合,提振受新冠疫情嚴重影響之全球經濟。另15個參與國家決定加強聯合復甦受新冠疫情影響之貿易與投資及全球供應鏈,達成永續成長之目標,並表示,印度為RCEP之重要參與國家,RCEP企盼印度重回加入此一重要協定談判。
A:柬埔寨樂見RCEP於2020年末簽署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0年6月24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東協10國與中、日、韓、澳、紐等5個夥伴國家緊密合作,以促進早日完成RCEP協定談判,並準備在11月簽署。 6月23日來自亞太國家的部長們就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進行談判。本次15國部長以視訊會議由越南工商部長陳俊英主持,渠特別對2020年至今為RCEP協定進行談判代表的努力表示肯定,即使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也已按計劃進行線上會議和深入討論。為能實現高品質與利益平衡的協定,越南作為2020年東協主席亦積極參加討論,並在許多領域提出靈活的解決方案,以調解各方的關切,同時確保會員國利益。 會議中,部長們認識到由於COVID-19,全球貿易、投資和供應鏈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有必要加強合作與協調,以促進強勁的經濟復甦,同時在疫後促進可持續、平衡和包容性成長。部長們還同意,RCEP的簽署將標示著各國參與支持多邊貿易體系的談判,加強該區域各國間的經濟整合,有助於恢復經濟活動並在整個區域建立新模式狀態。 此外,各國還討論印度的參與情形,印度因擔心與中國的貿易逆差會增加,不願開放市場,印度已自去(2019)年11月起跳過隨後的工作層級談判,惟東協國家都在試圖說服印度返回。柬埔寨身為RCEP一員,期盼今年底能如期簽署,為柬國產品尋求更大市場。
A:柬埔寨製衣廠協會呼籲延後2021年基本工資談判 資料來源:柬華日報網站,2020年6月23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製衣廠協會公開呼籲,希望柬國政府延遲紡織、製衣和製鞋工人2021年最低工資的談判日期。製衣廠協會表示,2020年6月10日柬埔寨勞工和職業培訓部發布有關2021年紡織、製衣和製鞋工人最低工資談判時間表,計劃於7月至9月開始談判。 但因疫情當前,柬埔寨與全球各國都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行業遭受前所未有的衝擊。柬埔寨許多紡織、服裝和製鞋業企業已申請暫時停產,甚至一些企業決定直接關閉其業務。國際許多買家因此也紛紛取消訂單,並拒絕接受已生產的成品貨。由於各主要市場商店和零售商幾乎全部受創,目前全球市場對該領域的產品需求量已降至最低。 柬埔寨《勞工法》第107條與《最低工資法》第5條規定,最低工資談判必須以2個重要因素為基礎,即社會標準和經濟標準。其中該領域獲利能力也正是這兩個標準中的主要因素。 《最低工資法》第11條規定:「若發生任何危機情況,勞工部長可發出通告,以終止或更改談判最低工資的時間表。在這種情況下,工人最低薪資仍保持現狀,直到最終談判出最新結果為止。」 受冠肺炎疫情影響,柬埔寨紡織、服裝和製鞋行業目前仍很脆弱。許多工廠紛紛申停,有些工廠正在關閉。因此,政府公布的各種支持機制,將是幫助穩定該行業的必要措施。 柬埔寨製衣廠協會亦表示,希望暫時推遲2021年最低工資談判時間直到該行業恢復正常。推遲最低工資談判將成支持該行業生存和維持工人就業的機制。
A:柬埔寨碳信用額盈利已達1,160萬美元 資料來源:柬華日報網站,2020年6月23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環保部國務秘書兼發言人涅帕達與工作組於20日視察國公省達岱森林保護區自然環境時表示,截至2020年柬埔寨碳信用額收入達1,160萬美元,目前碳信用額的供應十分充足,柬埔寨廣尋合作夥伴,擴大碳信用額市場。 環保部發言人表示,柬埔寨出售碳信用額度共涉及3處自然保護區。國公省達岱森林保護區為其中之一,其餘兩處為高斯瑪野生動物保護區,以及豆寇山南部野生動物保護區。現與柬埔寨達成交易購買碳信用額的公司分別是:Disney公司、Shell公司及Gucci公司。迄今在東協地區,只有柬埔寨和印尼兩國在碳信用額交易市場上進行銷售。 發言人續稱,在碳信用額出售之前,碳信用額的兌現應當根據柬埔寨王國政府相關管理程序,通過專業人士的確切評估,確保森林自然保護區得到全面保護的情況下方能出售。柬埔寨可向各家公司出售碳信用額,代表具備充分能力有效保護各地自然資源,有望擴大柬埔寨對外銷售碳信用額的交易數量。 柬埔寨環保部對自然資源的保護給予極大關注,森林在地球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透過出售碳信用額所獲得的收入,將用於促進森林自然保護工作及推動森林自然保護社區的經濟發展。 專業官員正致力於對上丁省原始森林保護區,進行碳信用額出售潛力的研究。柬埔寨政府計劃將自然森林保護區改造為生態旅遊地,以增加旅遊潛力、為社區創造更多的收入和謀生機會、擺脫對森林的依賴、培訓社區養殖業及農作物種植,滿足社區日常需求及供應旅遊服務業。 柬埔寨是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國家,森林覆蓋面積占50%,為東協地區最高。目前柬埔寨政府將全國森林保護區增加41%,相當於730萬公頃,其中,包括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多用途地區、自然遺產保護區、多樣性資源保護區等共有69處保護區,共有1,260名護林員在職。
A:柬埔寨-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順利 資料來源:柬華日報網站,2020年6月20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商務部部長班蘇薩19日表示,柬中兩國自由貿易協定第三輪談判工作順利進行。柬中兩國達成和落實自由貿易協定後,柬埔寨對華出口商品預計將成長20%。 柬中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是落實柬埔寨總理洪森親王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2019年1月20日至23日在中國北京達成的共識,旨在深化雙邊經貿關係、提升雙邊貿易投資自由化、便捷化水平。 柬中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也將是柬埔寨第一個對外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與此同時,柬埔寨境內外企投資也不斷增加,將為柬埔寨人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人民的經濟收入。柬國商務部督促部內官員一定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尤其是加強執行商業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如最近啟用的《電子商務法》,保護消費者權益、打擊假冒產品以及合理制定商品及服務的價格。 據悉,柬埔寨商務部已成立8個相關工作小組,以制訂相關政策與各國、組織開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除中國外,還包括英國、南韓、歐亞經濟聯盟(EAEU)、美國、日本、蒙古和印度等。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Vietnam News,2020年6月22日 由於COVID-19疫情的影響,消化庫存已成為越南企業普遍關注的問題。 根據越南國家統計局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受COVID-19影響的企業中有57.7%表示其消費市場急劇下降。而且,不但國內消費市場萎縮,而且其商品也無法出口。 雖然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越南國內購買力有所提高,但與歷年相較仍處於中等水平,這使得許多企業的庫存仍然很大。為提高客戶購買力,釋放庫存並刺激國內消費,各大連鎖賣場無不使出渾身解數,開展促銷活動。 胡志明市工商廳Phạm Thành Kiên司長說,為了幫助企業擴大消費市場,該市規劃於9月份舉行一項傳統購物渠道和電子商務的結合計畫,並擴大連接胡志明市與其他省份。該計畫瞄準從生產、消費、至交付的供應鏈,將城市的商品帶到其他省份的分銷系統中,反之亦然。 關於食品行業的業務,越南大型食物連鎖超市Sago Food JSC的負責人Lương Đang Sơn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民眾的商品消費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此外,隨著消費者居家的時間增加,生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為了提高消費者的購買力並阻止市場縮小,該公司近期特別專注開發線上交易新模式。目前Sago Food已與2,000多個在線購物點建立聯繫,以吸引更多客戶。 南越同塔省Cỏ May Import Export公司副總監Đinh Minh Tâm則稱,該公司主要經營湄公河三角洲的農漁產品,因受到國際市場萎縮影響,目前在尋找市場出口推廣Tra魚(查魚,Pangasius)面臨困難。他說,這意味著公司必須思考,如何將重點導向國內市場上。為了瞄準國內消費者,Cỏ May正在推廣對胡志明市與河內這兩大城市,採用分銷系統以激活產品的國內消費,抵銷出口減少的衝擊。渠表示,需要在主要市場,特別是在大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區,建立從生產到消費的完整分銷鏈。
A:越南農業暨農村發展部稱,本年5月份越南農林水產品出口金額約31億美元,較4月份減少2.7%。其中主要農產品出口金額達15億美元(減少5%),林產出口金額約為6.96億美元(減少6.1%),水產出口金額為5.82億美元(減少5.6%) 及畜牧產品出口金額為5,700萬美元(成長25%)。 累計本年前5個月越南農林水產品出口金額達15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1%。其中農產出口金額為74億美元,減少3.2%;畜牧產品出口金額為2.1億美元,減少19.1%;水產品出口金額達28億美元,減少11.5%;林產出口金額為42億美元,減少1.9%。惟農林水產品進口金額約122億美元,減少4.5%,順差金額為3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3%。 本年前5個月受疫情之影響,除了咖啡、稻米、蔬菜、肉桂及藤竹產品外,其他越南農林水產品出口均衰退。具體而言,出口金額成長產品包括:咖啡出口金額達13.6億美元,成長2.2%;稻米出口金額達14億美元,成長18.9%;蔬菜出口金額達3.1億美元,成長17.5%;肉桂出口金額達6,600萬美元,成長16.6%;藤、竹、蒲草製品暨毯子出口金額達1.97億美元,成長4.7%。 出口衰退最嚴重者為橡膠,出口金額為4.6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0.4%;茶葉出口金額為7,100萬美元,減少11.3%;胡椒出口金額為3.07億美元,減少18.5%;Dat 果出口金額為11.5億美元,減少21.4%;Tra 魚出口金額為4.56億美元,減少39.1%;蝦子出口金額達9.55億美元,減少14.5%。 出口市場方面,累計本年前5個月,中國仍為越南農林水產品出口最大之市場,出口金額達3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5.5%,佔該項出口總金額之23.8%。其次為美國,出口金額為3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7%,佔該項產品出口總額之22%;歐盟市場出口金額為16億美元,減少1.1%,佔市場出口總額之10.5%;日本市場出口金額為14億美元,成長3.5%,佔出口總額之9.0%;出口至東協之金額為16億美元,成長5.5%,佔該項產品出口總額之10.38%。 在進口方面,本年前5個月越南農業進口金額約12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5%。其中農林水產品進口金額為96億美元,減少11.1%。其中除了動植物油品、小麥及畜牧產品進口金額分別成長10.9%、25.5%及10.6%,其他產品均較去年同期減少,其中肥料減少10.8%、農藥減少29.0%、飼料及其原料減少14.2%、玉米減少28.1%、腰果減少25.0%、蔬菜減少43.4%、木及木製品減少8.8%及水產減少5.3%。
A:本(2020)年越南基本上可滿足電力需求,惟自明(2021)年電力不足恐將可發生,甚至於南越缺電更嚴重。倘水庫之水量低於平均,加上新的發電廠計畫執行進度繼續緩慢,南越電力短缺將持續至2025年。由於調整VII號電力規劃之許多發電廠計畫進度緩慢或尚未確定執行進度,致近期內越南面臨電力短缺之危機。爰此,除解決導致發電廠計畫執行進度落後之障礙、加強節電外,應積極推動發展風力發電廠、太陽光電等再生能源計畫等急迫方案。 據越南工商部副部長黃國旺(Hoang Quoc Vuong)表示,越南經濟年成長率平均為6.5~7%,爰自今至2030年越南電力需求極大。目前越南電力產能為55,000MW,倘加上2020年若干發電廠計畫預定投入運作之產能(約計4,300MW),越南電力總產能近60,000MW,而根據至2025年調整VII號電力規劃,產能須達90,000MW,如此2021至2025年間每年越南須增加5,000MW。爰太陽光電廠及風力發電廠為目前及未來長期之有效措施,有助於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越南政治部頃發布第55-NQ/TW號議決,有關至2030年越南國家能源發展策略及2045年展望,已提供便利條件鼓勵所有經濟體參加發展再生能源計畫,尤其是民營經濟體部分。越南為東協地區最有吸引力之再生能源市場。至今太陽光電占越南電力產能之10%。為推動再生能源計畫發展,越南須提出電價、再生能源之貸款利息之優惠政策,鼓勵業者參加再生能源市場。
A:印度莫迪總理自本(6)月20日起陸續召集各部會研商經貿議題,以提升印度出口及吸引外資。該等會議議題包括:改善企業經商便利度、鼓勵各州招商引資、提升製造業出口、重新評估印中貿易關係,亦將中央與州間措施協調及解決物流基礎設施現有瓶頸問題列入討論。 據悉在上述會議前,工商部已洽請國內各產業就自中國大陸進口之必需及非必需產品提供產品清單,以利政府研擬替代中國大陸進口之作法,印度紡織部、運輸部、化學品部及電力部等部部長並於本月19日會議,研商提升製造業及出口之作法,包括減少港口作業時間、促進地方各州改善基礎建設、推動業者自我具證、穩定電力供應等,並決定徵詢其他部會及工商團體意見,以制訂更完善促進製造業出口之政策。 此外,印度產業界則表示支持政府推動印度成為全球製造及出口中心之計畫。惟在促進製造業出口,應先改善國內港口作業、物流及基礎建設等問題。另,產業界則提出,在Covid-19疫情期間,出口作業及審核之數位化,有助於減少接觸及傳染風險,同時減少以往作業時間,有利於出口貿易便捷化,盼政府支持持續推動出口數位化。
A:印媒「印度經貿政策觀察(TPT Bureau)」頃提出對印度製造取代中國大陸供應鏈之看法如次: 印度尚未準備好,替代中國大陸之全球製造地位:中國大陸歷經30年積極發展全球工廠之製造業,亦跨國佈建其完整製造之供應鏈,印度在短時間內尚未準備好加以替代其地位。印度係全球電腦、手機、學名藥、有機化學品、太陽能、電動車等最大銷售市場之一,惟印度尚未能發展出核心製造事業,國內製造業所需的重要原料及關鍵零組件約有50%仍仰賴進口,印度製造業在供應鏈上,實際上仍停留於下游之組裝。印度70年以來,就自給自足自立之目標,不斷推出新口號及新政策,但淪於官僚體系主導政策,仍無法給予落實。 跨國企業在印度製造仍在於內需市場,尚未定位為國際生產基地:依據日本野村投信公司(Nomura)報告指出,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間,計有56家跨國企業將製造生產事業移出中國大陸,決定布局國家依序為越南(26家);我國(11家);泰國(8家);印度(3家)。企業優先選擇布局之國家市場規模雖不如印度,但相對上擁有更友善之經商環境及落實產業升級及轉型法規制度。跨國企業之關切仍在於印度缺乏發展產業及技術之全面性及延續性方案及計畫,甚至政府制定政策後仍需向各個產業之利害關係人分別溝通,方可落實推動,上述即「在印度製造政策(Make in India)」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印度與中國大陸間生產製造能力之落差:以電動車生產為例即可觀察出印中生產製造存在之落差,印度數年來積極發展電動車產業,相較中國大陸在10年前已開始量產電動車,約2,000家中小型企業投入生產,每年約量產3,000萬輛電動機車;印度當時則僅年產約20萬輛,國內多數機車製造商仍不願轉型投入電動車之生產。中國大陸順利轉型生產,係當時領導人鄧小平由上而下的貫徹產業政策,亦投入8億人民幣資金全力建造863座燃料電池廠,提供技術及充足資金輔導中小企業投入電動車之生產。中國大陸自上游的稀土採礦及加工,發展電動控制器、直流馬達、微型斷電器、輪軸、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面板、充電站及儲電系統等產品成為主要生產製造基地;此外,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於1990年代後在國內及南美洲地區積極投資稀土的挖礦及加工事業,對全球市場控制率達70%,並可生產蘋果iPhone及iPad所需之電池、太陽能電池、高階相機等產品,使印度更難以競爭,部分所需的原物料仍需依賴自中國大陸進口。 印度取代中國大陸成為世界工廠之契機:美中貿易摩擦、Covid-19疫情等因素影響中國大陸在全球的製造工廠地位,部分跨國企業可能慮及分散供應鏈風險,移轉布局中國大陸以外國家,印度認為吸引外資之契機,例如擁有與巴西人口相當之印度北部的Uttar Pradesh州已成立專案小組招攬該等跨國企業進駐;中央政府亦規劃相當於土地面積約盧森堡2倍之生產工業區供跨國企業進駐,並洽約1,000家美國跨國企業進行招商。美印商會(USIBC)表示,印度積極招商有助於美國企業前來印度布局,降低在中國大陸製造之比例。惟立即建立或移轉生產線及供應鏈仍有待解決問題,以及跨國企業自原物料至市場供應之基礎設施、物流、勞工等,係印度短期內無法與中國大陸競爭。在印度尚未能完全融入全球供應鏈前,以減稅、充足土地等投資誘因,應尚不足以吸引跨國企業忽略上述營運上風險布局印度。
A:印度商工部國際貿易局(DGTR)於本(6)月18日公告(Notification No. 13/2015-2020)修正3月25日公告(Notification No. 54/2015-2020),恢復用於治療瘧疾之奎寧藥(Hydroxychloroquine, HS Code: 29334900、29333990及29339900)及其製成配方藥(Formulations, HS Code: 30049059及30049099)之出口,並自公告即日起正式生效。 印度政府為治療Covid-19確診病患,經印度醫療研究委員會(ICMR)建議使用奎寧藥防治病情惡化及進行治療。為確保國內奎寧供應無虞,本3月25日已公告將上述藥品列為禁止出口。惟為協助他國抗疫,印度政府於禁令期間仍准以他國政府要求及基於人道援助,持續出口。除奎寧外,止痛及退燒用藥Paracetamol亦對Covid-19具有療效,印度為全球最大生產國,亦於疫情嚴峻的兩個月以來仍持續出口至120餘國。 商工部統計顯示,印度每年供應全球所需70%之奎寧藥,在美國市占率高達47%,其主要製造商包括Zydus Cadila及IPCA等,此外,據印度製藥商協會(IDMA)指出,印度每年可生產高達約40公噸的奎寧活性藥物成分(API),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印度奎寧API出口金額約12.2億美元,以奎寧製成的配方藥出口金額為55億美元。
A: 據約旦時報報導,約旦商業總會製衣及服裝產業代表Asaad Qawasmi於本(109)年6月22日指出,成衣及鞋業二產業係此次新冠疫情受創最嚴重產業之一,需要政府提供確實有效之支持,目前正要求政府將銷售稅由16%降低至8%,以創造消費需求。 Q代表續指出,該產業於疫期間,據估計在租金及支付員工薪資部分約損失7,627萬美元,尤以於齋戒月傳統旺季期間,政府實施停業與宵禁措施,損失更為慘重。該產業要求政府續頒布國防命令,以解決該產業業者與房東之間財務爭議,維持雙方友好關係,避免走上司法途徑,後續將造成許多社會問題。另亦盼約旦政府疫能降低關稅,支持該產業之復甦與發展。 約旦紡織及成衣聯盟主席Muneer Deyeh指出,新冠毅情造成該產業極大危機,使該產業面臨許多挑戰,需積極應對處理與解決。呼籲約旦政府盡速採取減輕業者財務負擔之措施,避免業者因不堪財務損失,被迫關閉,甚至造成員工失業之情事,進而導致嚴重社會問題。 據約旦統計局最新統計資料顯示,約旦每個家庭每年在食物及其他商品支出約17,655美元,其中食物約佔32.6%,其他商品佔67.4%。
A: 據此間媒體報導,依據約旦中央銀行(CBJ)公布資料顯示,因新冠疫情採取管制措施之影響,本(109)年1~4月約旦旅遊業收入為11.0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36.6%。同期間,約旦國內支出為2.69億美元,下降39.3%。僑外匯收入約11.29億美元,下降5.9%,減少7,062萬美元。 約旦財政部發佈財政報告指出,截至本年4月,約旦公共債務總額為443.42億美元,較去年年底之424.8億美元成長4.38%,增加18.62億美元;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達101.7%,去年年底為96.6%;外匯儲備為112.654億美元,去年底為121.704億美元。 該財政報告續指出,本年1-4月國內收入為27.0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8.03億美元。其中非稅賦收入減少7.32億美元,稅收收入減少7,161萬美元。總支出為38.33億美元,減少2.21億美元。預算赤字(加計國外援助款後)為9.81億美元,預計全年赤字為14.776億美元,較今年年初預估值增加14.12億美元。 據約旦統計局資料顯示,本年1~5月約旦消費者物價指數(通貨膨脹率)為100.3,較去年同期微升1.2%。其中,5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為100.4,下降1.22%。約旦財政部表示因疫情對約旦經濟負面影響甚大,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將衰退3.4%。
A:世界經濟論壇(WEF)於近日發布今(2020)年「科技先驅者」(Technology Pioneer)名單,以色列共有六家新創公司獲選,為中東及北非地區唯一上榜的國家,獲選的以國企業分別來自工業4.0、人造肉、資安、智慧交通、智慧農業等領域,今年的「科技先驅者」將被邀請參加為期兩年的WEF研討會活動與全球政府與企業高層對話,更有機會與政策制定者和私部門領導者合作,制定全球關鍵議題的發展議程。 六家以色列公司包括3D Signals、Aleph Farms、 Morphisec、Optibus、Prospera、及Seebo,僅將各公司的創新科技整理如次: 成立於2015年的3D Signals專門開發工業設備用的感測器軟體,通過人工智慧(AI)技術提供即時數據和內容,讓機械設備成為工業4.0中的未來工廠(factory of the future),協助工廠和工業場所數位化,改善製程和提高生產率。 成立於2017年的Aleph Farms是全球第一家從牛身上無痛提取幹細胞並成功培育出食用牛排原型的公司,利用少量細胞繁殖出各種牛肉組織包括脂肪、血管和肌肉等,以一定比例組成後的人造肉口感近似真正的肉質,減少畜牧業大量土地及水的消耗。 成立於2014年的Morphisec專注開發防止勒索軟體及零時差攻擊(zero day)漏洞的資安科技,其專利技術「移動目標防禦」(MTD-Moving Target Defense)為客戶進行端點保護,採用欺騙、混淆、修改和多態在內的攻擊者隱身策略,在早期階段搶先阻止攻擊。 成立於2014年的Optibus開發了改善大眾交通運輸的高科技移動平臺,透過車隊管理和優化軟體使城市更智慧,從而協助城市轉型,該公司使用機器學習演算法協助城市管理大眾運輸服務,作為一家軟體即服務(SaaS)公司,Optibus已被300多個城市選中,在全球推動一些最複雜和大規模的運輸業務。 成立於2014年的Prospera所開發的電腦視覺技術可以分析農作物的健康狀況和需求,利用來自氣候的資訊和植物生產的視覺數據,回傳到系統後,判別病蟲害影響、作物生長狀態,繼而提供改善建議,藉此預測與確保農作物產量。 成立於2012年的Seebo則協助傳統企業連結物聯網(IoT),工業製造商可透過Seebo的軟體以合理的價格輕鬆地將現有設備轉換為互聯的智慧系統,該公司開發的AI平臺使製造商能夠預測並防止製造中斷,並協助製造商加快產品開發流程與縮短上市時間。
A:近日隸屬以色列國防部的新冠病毒國家資訊與知識中心(Corona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Center)與該國衛生部合作發布一份報告,該報告指出以色列已進入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過去幾週以色列的新增病例持續增加,本(6)月至今平均每日新增確診人數達180人,較5月份的平均日增人數(2、30人)大幅反彈,呼籲政府採取行動抑制。 有鑑於確診人數急遽上升,以國政府於6月22日召開疫情會議後宣布,在公共場所不戴口罩的罰款自200以幣提高至500以幣(約4,300臺幣),為加強執行力道及範圍,政府責成以色列公共安全部(Public Security Ministry)成立執法小組,協調與指揮各城市的執法單位,增加各地檢查員數量,確保民眾戴口罩及商店遵守衛生防疫規範。 另外,政府已告知該國醫療體系準備重啟新冠肺炎病房,並預備能安置4,000名插管(重症)患者的醫療資源,同時將儘速列出該國的高度感染區域,以利政府集中資源保護高風險族群,並計畫對其居民進行廣泛的病毒測試。
A:依據以色列媒體Calcalist報導,以色列台拉維夫高速公路路段Ayalon Freeway將成為該國汽車科技公司的試驗場域,這些公司由於新冠肺炎關係無法在其他國家進行先期測試(pilot),因此該國高速公路營運公司Netivei Ayalon Ltd與創新局(Israel Innovation Authority)合作,將在未來幾個月內開始一系列的智慧運輸先期測試。 在首批公布的測試計畫中,Netivei Ayalon Ltd、創新局與以國交通部將自本年7月開始對小型運輸無人機進行測試,根據本計畫草案,參加本先期測試的公司必須有自動交通運輸解決方案上的專業知識,以色列正在尋找的先進技術包含智慧停車場、尖峰時段的交通管理、及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之間的整合。 另外還將針對智慧交通基礎建設進行測試,例如電動車充電、車輛領取場景、對技術交通執法的研究,在進行為期兩年的測試後,Netivei Ayalon將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運用在實際生活中。
A:依據以色列財經媒體Globes報導,以色列財政部近日宣布有27家以色列和國際廠商提交計畫案,以建設和營運以色列南部Dimona附近也是該國最大的太陽能電場(solar field),在實際競標前,本次招標流程仍處於資格預審的階段。 該計畫預計占地750英畝,將使用太陽能面板發電300兆瓦(megawatt),本計畫的完成將有助於以色列政府實現其目標,即到2025年將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比例提高至總發電量的13%,到2030年將達到17%。Dimona附近的這座新太陽能電廠預計在2022年動工,至2024年完成。
A:依據以色列媒體Calcalist報導,該國國防部旗下負責武器出口的國際合作局(International Defense Cooperation Directorate,簡稱SIBAT)近日公布以色列去(2019)年國防出口數據,該數據顯示2019年以色列的國防出口金額為72億美元,較前(2018)年下滑5%,出口金額已連續兩年衰退,但以色列仍是全球前十大國防出口國,該國國防出口金額曾於2017年達歷史新高來到94億美元,主要因印度當年向以色列採購Barak-8防禦系統(aerial defense system)。 SIBAT局長Yair Kulas表示,該局原預計本(2020)年可望受惠G2G(政府對政府)協議帶動國防出口成長,但新冠肺炎的爆發摧毀了全球經濟和國防部門,因此,該局正調整有關活動,致力將這場病毒危機轉化成國防工業的機會。 去年國防出口項目中,各項占比如下:雷達與電子作戰(electronic warfare )占17%、飛彈火箭及防空系統占15%、航空器及航空電子系統(avionics systems)占13%、視覺偵查及光電(Visual reconnaissance and optronics)占12%、槍枝類占10%、無人機和無人飛行載具占8%、網絡及數據情報系統占7%、聲音監控及通訊系統占7%、車輛及裝甲車占4%、客戶服務及雜項占3%、裝甲彈藥占3%、海軍系統占1%。 該局並未透露國防出口的國家,僅列出出口地區,其中亞洲為以色列主要的國防出口地區,占總交易額的41%,歐洲國家占26%,超過北美的25%,非洲及拉丁美洲皆分別占4%。去年政府與政府之間的交易量有所增加,但損害了製造商之間的交易量,2019年G2G的交易額為6.35億美元,2018年為4.21億美元,2017年為2.76億美元,2020年的G2G交易金額可望持續成長。
A:美國科技巨擘微軟頃確認收購以色列物聯網(IoT)安全公司CyberX,以色列財經媒體Globes估計,本案收購價格約為1.65億美元。CyberX由以色列精英網絡安全部門的資深人士Omer Schneider(執行長)及Nir Giller(技術長)於2013年創立,總部位於美國波士頓,研發中心位於以色列台拉維夫市郊的Herzliya,迄今該公司已自高通、Inven、Norwest Venture Partners、Glilot Capital Partners、Flint Capital及OurCrowd等投資者募集了4,800萬美元。 CyberX致力開發工業控制及指揮系統的物聯網(IoT)資安技術,通過演算法來分析網絡傳輸並識別機器對機器(M2M)的通訊異常,為能源、水、製藥、化學、天然氣和製造業的國際客戶執行保護措施。 微軟稱,CyberX將加速並保護其客戶的物聯網部署,CyberX將補足現有的Azure IoT安全功能並延伸到現有設備包括工業務聯網及營運科技(Operational Technology)等。
A:以色列和跨國公司共同合作宣布成立量子實驗室(Quantum Hub),該創新中心耗時一年籌備,成立者包括韓國現代集團、荷蘭巴士製造商VDL Group、及以色列電池製造商Tadiran及公路運輸與物流公司Taavura-Livnat。 該創新中心位於台拉維夫市郊的Herzliya,為交通工具、工業4.0、能源及物流領域的新創公司與上述大廠提供成長和連結工具。上述大廠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本創新中心的價值在於支持概念驗證 (proof of concept)、夥伴關係的設計、beta sites、及長期商業合作夥伴關係。其中現代集團將專注於汽車和移動工具、VDL專注於產業解決方案,而Tadiran則專注於能源和空氣控制領域。 該創新中心啟動的第一個計畫為Quantum SPARK,在為期12週的計畫中,入選的新創公司將獲得經驗豐富的專家指導、提供目標市場的進入、潛在合作夥伴的尋找、工作空間、及投資者的媒合等育成資源,以及5萬美元的概念驗證投資,已發掘及培育非主流產業中的頂尖新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