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據越南計畫投資部外人投資局副局長杜英俊(Do Anh Tuan)稱,本(2022)年前9個月越南GDP 成長8.83%,通貨膨脹可控制,經濟成長,外人投資者90%刻正恢復至疫情前水準。越南期望吸引外資投資於若干項目包括半導體電子零配件、輔助工業、數位轉型、電子商務、物流、紡織暨成衣、鞋業、綠色能源等。
據越南計畫投資部外人投資局稱,越南以兩個標準吸引外資,包括:第1,有選擇性主動吸引外資,以品質、效果、環保為評估標準;第2,優先吸引先進技術、高科技等投資案。為迎接新的投資潮流,越南已準備工業區空地,將成立395個工業區及工業園區,總面積12.3萬公頃,歡迎投資者進駐投資。越南刻正著重人力訓練工作,尤其是優質人才,供予投資者。
A:
先前美國受供應鏈影響而使商品價格飆漲造成通膨,隨著供應鏈問題的解決,目前耐用品的通膨率已經放緩,但輪到服務業成本及價格飆漲,住房、醫療及汽車保險等開銷大幅推動通膨上升。
今年9月份不包括能源的核心服務價格較8月上漲 0.8%,主要因為受到住房、醫療及汽車保險開銷影響,根據聯準會公布的個人消費支出單獨價格指數,商品價格在7月及8月均下跌,但服務價格持續上漲。投資銀行瑞銀的數據則顯示,9月份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服務業佔 74%,是18個月以來最高。
經濟學家擔心,通膨範圍擴大到服務業,將使聯準會更難達成將長期通膨率降至2% 的目標,花旗集團全球首席經濟學家Nathan Sheets認為勞動市場緊縮及工資上漲均為服務價格飆升的原因。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Ayşegül Şahin認為,最新的通膨數據是由勞動市場出現緊張所造成的,以飲食業為例,員工工資為餐館成本的主要部分,目前外食支出約佔CPI 的 5.2%,較9月的價格上漲 8.5%,為數十年來最大的漲幅。
其他服務費用如理髮、美甲費用亦增加 5.1%,律師費、乾洗費用成長 6.5%,加起來約佔CPI 的1.4%。
亦有其他經濟學家質疑薪資調漲對近期通膨的影響,瑞銀經濟學家Alan Detmeister認為是住房而非薪資造成服務業通膨,以最新數據為例,9月份CPI 有近三分之一是因為住房成本同比上漲 6.6%,為30多年來的之最高水平。
A:
據此間媒體報導,拜登政府計劃從美國的戰略儲油中再釋出1000至1500萬桶石油以平衡市場需求,避免汽油價格進一步上漲。
此輪釋出行動將為美國自今年春季展開1.8億桶戰略儲油釋出計畫所釋出的最新一批油,拜登政府預定於本周公布關於重新補充戰略石油庫存的計畫細節,美國能源部5月時宣布已在規劃新的庫存回補方式,盼能進行更具競爭力及固定價格的投標過程。
隨著冬季將近,美國的季節柴油庫存已降至1982年來之最低點,政府刻正考慮對燃料出口設限制,俾促使更多汽油、柴油留在國內。消息人士指出出口管控的想法在拜登政府內部引發不同意見,首席能源顧問Amos Hochstein支持新的管控措施,惟能源部副部長David Turk則表達疑慮。
美國能源部與白宮官員本周已與包括Exxon Mobil、ConocoPhillips等石油巨擘主管會晤,並鼓勵增產汽油與柴油。惟石油產業代表及第三方能源分析師警告稱,倘限制燃料出口,可能引發國內部分地區油價上漲,尤其是仰賴進口的東北地區。白宮發言人則尚未對相關報導有所評論。
A:
Alphabet旗下的無人駕駛汽車公司 Waymo 已在鳳凰城和舊金山運營自動計程車,計劃將引進洛杉磯, 該公司表示洛杉磯為全美及全球排名前三位的租車市場,商業機會多。
Waymo公司自 2019 年開始繪製洛杉磯的路線地圖,續將在洛杉磯地區的市中心、聖塔莫尼卡、西好萊塢、韓國城、高速公路及社區等多地測試 Waymo 的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惟該公司尚未提供完整的相關計劃,包括商業服務開始期程以及服務覆蓋範圍等。
Waymo公司刻正於鳳凰城推出商業服務,數百輛汽車在鳳凰城的幾個郊區提供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並在市中心提供配有後備司機的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鳳凰城的無人駕駛計程車價格與優步及 Lyft 的票價大致相同,洛杉磯的乘車價格須先獲得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的許可方能訂定乘車費用。
去年,該公司於舊金山推出自動駕駛計程車,但仍配有後備司機,通用汽車已在舊金山運營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且未配有後備司機。包括福特及現代在內的大型汽車公司亦刻正於其他城市及州進行類似的商業試點。
A:
據此間媒體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供應鏈危機,目前全美塞港最嚴重的南加州海港貨櫃船危機已解除,原因包括貨櫃船排隊機制、新的貨櫃場,以及政府計畫促進各方合作等,然而華爾街日報表示,最大因素可能係因進口量減少及貨輪分散至其他港口所致。
南加州海事交易所(Marine Exchange of Southern California)表示,洛杉磯港與長堤港今年1月曾停泊109艘貨櫃船,本周則減至四艘,塞港情況儼然解除。航運專家表示,未來幾天前往美國主要進口海港的亞洲進口貨櫃船較平時少,長期塞港的貨運量亦正在減少。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其他主要海港及內陸貨運樞紐的貨物依然延誤,然加州大港口塞港的情況已結束,此亦顯示曾困擾零售商與製造商的廣泛供應鏈危機已解除。領導白宮供應鏈危機小組的「國家經濟委員會」副會長Sameera Fazili表示供應鏈危機於去年造成通膨,當前情況顯然好轉。
港務局與拜登政府官員指出,諸多因素解決了塞港危機,包括較嚴格的排隊機制可使貨櫃船排在太平洋上、新的貨櫃場釋放了碼頭空間,以及政府規畫強化經銷商、港口、鐵路和拖車業者間的合作。然而最主要的因素可能係因航向美國最忙碌進口貨櫃海港樞紐的船隻變少了;貿易數據分析指出,美國的貨品進口量正在減少,另一原因為部分貨櫃船為免塞在南加州而改駛東岸及墨西哥灣。
港務數據顯示,9月份洛杉磯與長堤港總計處理68萬6133個進口商品貨櫃,較2021年同期減少18%,亦創下2020年6月以來最低紀錄;8月進口量同比2021年減少12%,且相較往年航運尖峰季驟跌。喬治亞州薩凡納港(Savannah)、休士頓、紐約及新澤西州的港口,幫忙消化了躲避塞港而轉運的貨櫃船;近幾個月,大型量販業者已取消今年稍早的暴量訂單,且因消費者的購買模式轉變而庫存過剩。
供應鏈數據分析集團Descartes Datamyne報告指出,美國9月份進口的貨櫃較去年同期少11%,較8月份減少12.4%。丹麥航運諮詢機構Sea-Intelligence則表示,隨著需求減緩,未來幾周的太平洋海運航線運量將減少26%到31%不等,凸顯貨運商已準備好因應預訂航運班次持續減量的情況。
A:
據CNN報導,美國最大銀行摩根大通執行長Jamie Dimon指出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然其更憂心全球的政經局勢及地緣政治風險。D執行長表示,俄烏戰爭及美中關係惡化皆使國際政經局勢陷入危險,在中國大陸二十大會議過後,領導人習近平鞏固對權力的掌握,且邊緣化力主改革開放的官員。比起美國陷入輕微或稍嚴重些的衰退,渠更擔心西方國家與敵對勢力的關係。
渠目前出席在沙烏地阿拉伯舉行的投資會議,會議議題包括國際間若干緊張的國家間關係、國家安全、能源供應、糧食安全等層面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等,渠及黑石集團(Blackstone)執行長蘇世民皆表示,新冠疫情帶來孤立效應,影響了人們的交流及彼此的理解程度。
與會的前美國財長Steven Mnuchin指出,市場觀察家一年前過度樂觀看待經濟風險,現在反倒對通膨和聯準會貨幣緊縮造成的風險太過杞人憂天,渠警告大家可能再度錯估情勢並呼應D執行長的看法,認為地緣政治才是未來更大的風險。
根據路透社近期訪調來自47個主要經濟體的242位經濟學家,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從今年的2.9%放緩至2.3%,到2024年則有望回升至3.0%,較起7月份的訪調,上述的預測值皆有下修。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的全球策略師稱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已經成為主流預測觀點,所有主要經濟體的趨勢顯而易見。
所幸與以往經濟衰退相比,多數已經或即將陷入衰退的主要經濟體失業率相對較低。這份調查也顯示,經濟成長率及失業率間的差距為40年以來最小,可能有助減緩經濟衰退程度。多數受訪者表示,主要經濟體的經濟衰退僅為短暫且輕微的,不過低失業率也可能使通膨居高位的時間超過大多數人目前的預期。
A:
華爾街日報報導,國際局勢動盪產生令人不安的經濟影響,全球經濟再次面臨壓力。花旗集團經濟學家、前聯準會首席國際經濟學家Nathan Sheets預計未來 12 個月將出現滾動式衰退,由於能源緊縮而影響歐洲,繼而影響美國,另因各國利率上升導致家庭及企業需求放緩, 美國聯準會亦提高利率減緩美國消費者需求,導致美國第三季度進口急遽下降。
美國經通膨調整後的國內生產總值為衡量經濟產出的常用指標,美國商務部稱繼上半年緊縮後,第三季度成長率為 2.6%。然而消費者支出仍低迷。另因聯準會加息衝擊房產市場,汽油價格飆漲帶給許多家庭龐大經濟負擔,部分原因係沙烏地阿拉伯不理會美國要求增加石油產量以緩解通貨膨脹的提議。第三季度 GDP 的增長緩解一些經濟衰退的擔憂,出口大幅成長,以向歐洲出口天然氣及石油為主。然而對於第四季度的預測,標準普爾全球S&P Global 表示,其美國服務業及製造業產出指數從 9 月的 49.5 降至 10 月的 47.3,低於 50 的指數顯示經濟活動正在緊縮。
中國大陸經濟第三季度同比成長 3.9%,較第二季度有所反彈,但遠低於 5.5% 的官方目標。近期美國表示將限制半導體及相關設備及專業知識流向中國大陸,並與其盟國向俄羅斯施加更多的經濟制裁。當局則通過激勵措施來應對經濟放緩情形,包括降低利率、指示銀行放貸及放鬆對房地產建設的限制,此舉於2007至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幫助中國及世界經濟,但也導致房地產業過度建設及銀行貸款不當。
經濟學家表示,由於俄羅斯切斷天然氣供應以及歐洲即將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歐洲能源價格上漲,經濟成長顯著放緩。歐洲央行甫將關鍵利率從 0.75% 上調至 1.50%,以遏制通膨。
國際局勢動盪可能使全球各地面臨經濟生產力及利潤的損失、股市下跌、工資成長疲軟等問題。聯準會加息亦對全球金融產生影響,國際資本大量流入美國債券及銀行,壓低其他國家的貨幣兌美元匯率,推高當地食品、石油及其他以美元計價商品的價格。若予外國央行正提高利率以抑制貨幣貶值,此反而損害經濟成長。另美元走強也使某些國家難以償還其國際債務, 尤其是較貧困的小國。中國大陸在過去十年中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之一,惟其不同意美國及歐洲所制定的減輕債務協議,目前厄瓜多爾、蘇里南、贊比亞、斯里蘭卡和阿根廷等國皆陷入困難。
在 2020 、2021 年新冠疫情嚴重時企業停工阻礙全球生產及運輸,企業難以從國外獲取供應。 若干美國跨國公司表示,現在面臨的困境與全球需求疲軟有關,而非供應,全球若干主要國家中則面臨兩位數百分比的需求下降。一些大型公司表示將暫緩在動盪的全球環境中大舉投資或招聘,因存在經濟 、地緣政治等不確定性因素,對 2023 年的公司前景構成壓力。
根據標準普爾全球(S&P Global),截至今年10 月歐洲服務業和製造業產能連續四個月緊縮,德國的跌幅尤其明顯,面臨今年冬天天然氣短缺及燃料配給的風險。花旗集團經濟學家Nathan Sheets表示倘美國通膨減緩、聯準會停止加息並減輕美國貿易夥伴的壓力可以改善全球經濟前景,緊張的供應鏈出現改善跡象方能緩解全球貿易商品價格的壓力。
A:
據美聯社報導,加州政府稅收充裕的時期可能即將結束。股市不振進而影響稅收,是州府收入減少的主因。加州係全國人口最多的州,近年來因擁有大量現金, 立法者可自由運用,包括向低收入移民發放免費醫療健保,支付4歲以上幼兒園費用,過去兩年更向納稅人發放超過210億美元紓困支票等。然而加州稅收已連續4個月低於預期,據無黨派立法分析師辦公室最新估計,至明年夏天結束的財政年度,加州恐有80%的極高可能會出現80億美元資金缺口。
今年九月份, 民主黨州長紐森提及「加州潛在短缺」危機,因而反對針對製造產業減稅,停止擴大全日制幼稚園計畫,取消非法移民失業救濟金。
儘管資金短缺,加州應不致出現如2008年經濟大蕭條時的現金危機。當年經濟衰退期間,加州可用於支出的資金少於80億美元。今年加州仍擁有超過1300億美元可用資金,包括372億美元儲蓄帳戶等。加州預算與政策中心執行主任Chris Hoene認為加州此次應比過去更易應對潛在的經濟衰退。
全國州預算官員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Budget Officers)州財政研究主任Brian Sigritz說,從全國範圍而言,至目前為止,大多數州稅收似乎高於預期,然收入增長卻趨緩很多,各州預計今年平均增長率為1.4%,2021年時為16.5%。
加州的最大的問題在於股市下跌,這意味著資本家賺不到那麼多錢, 加州採累進稅制,收入最高的前1%的富人繳納該州近一半所得稅。美聯儲提高利率,試圖減緩因通膨而飆升的商品和服務成本,導致對經濟其他部分產生連鎖反應。標普500指數較1月分峰值下跌18%以上。
股市下跌導致科技創投公司開始向公眾出售股票的動力減少, 科技公司「上市」一直是加州政府可靠的收入來源,亦造就許多人可快速成為有錢人,稅收自然大增。去年即有206家位於加州的公司上市,為加州創造鉅額收入。據加州財政廳估計,今年僅不到50家總部位於加州的公司上市。另加州每月自「預扣稅」中得到的資金,自6月以來亦大幅下降。
加州眾議會議長Anthony Rendon表示,參眾議會近年來設法在預算上達成一致並與政府合作以使加州預算更具彈性與強大。加州參議會議長Toni Atkins亦表示,倘現在瞭解明年預算規模尚為之過早,然而我們須比過去更加作好準備以因應中產階級的收入下滑的現象。
A:
此間媒體引述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最新報告指出,於2021年將總部遷出加州的企業數量與2020及2019年的總和一樣多,且為2018年的三倍。在過去三年中,已有11家財富前1000強公司遷離加州,對該州經濟前景帶來嚴重負面影響。
據統計,2021年加州有153家公司(平均每月十幾家公司)將總部遷出加州,按郡劃分,洛杉磯郡損失最大,減少80家企業總部。舊金山則於此期間減少52家企業總部。2018至2021年期間,有352家公司總部遷出加州,其中75家於2020年遷出,78家於2019年遷出,2018年共有46家遷出。按人口計算,舊金山減少比例最高,每百萬人口減少近60家公司總部,遠高於洛杉磯郡的每百萬減少八個。阿拉米達郡(Alameda)、聖克拉拉郡(Santa Clara County)和橙郡(Orange)的總部退出率高於洛杉磯郡,但低於舊金山。
加州面臨的企業出走危機尚包括總部雖保留在加州,然在其他州進行大型設施投資,例如正在德州建設大型園區的蘋果(Apple)及富國銀行(Wells Fargo)。報告指出,廣泛的企業外流幾乎遍及所有產業,包括製造、航空、金融服務、房地產、化學品及醫療保健產業等,衝擊最大的應為高科技企業刻正大量外移。出走的加州企業大部分遷往德州,其次為田納西州、內華達州、佛羅里達州及亞利桑納州,渠等州擁有更高評價的商業環境及更低的生活成本。
此外,加州企業總部外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為商業監管環境,在稅收基金會排名中,加州商業監管環境在50個州中排名49名,對企業執行總裁(CEO) 和小企業主進行的年度調查中,加州的商業環境排名墊底。此外,加州的高稅率讓人望而卻步,較第二高的夏威夷州還要高出20%以上。其次為加州的高住房成本,該研究認為這是生活成本危機的關鍵因素,不僅公司搬遷,自2015年以來,加州有近70萬人口淨遷出,使企業更難以招到合適的人才。
A:
據洛杉磯時報報導,由於高稅收、高物價以及嚴格的法規,加州長期以來一直面臨企業及勞工的批評。若干備受矚目的大公司已遷出加州,其中最著名的為特斯拉 ,新冠疫情期間特斯拉總部已遷至德州。儘管如此,經濟學家預測加州可能很快就會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屆時加州經濟規模將僅次於美國、中國及日本,經濟專家表示加州的排名上升不僅是加州的經濟成長表現,可能亦與德國陷入困境的經濟及歐元貶值有關。南加州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David Zeke稱過去十年整個美國的成長速度略高於德國,而加州的平均成長速度也快於美國,且加州的 GDP 年成長率較德國略快,此外,歐元貶值 15%亦為推升加州排名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據彭博社最近的一篇評論文章,加州可能會因為相對具彈性的經濟而超越德國,文章分析加州及德國過去的國內生產總值, 2021 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 3.4 萬億美元及 4.2 萬億美元,預測明年加州的 GDP 將繼續小幅成長,而德國的 GDP 將萎縮,將加州推升至領先地位。
儘管加州州長紐森已將此一預測吹捧為加州繁榮的標誌,惟某些專家指出,其僅為衡量加州經濟的一項指標,尚未 考慮住房負擔能力、收入不平等、生活成本、財富分配等重要因素,這些都是影響加州經濟的關鍵問題,加州的 GDP 高並不代表中位數收入的人過得更好,僅代表與其他大型經濟體相比,總體經濟更重要、規模更大。
彭博社總編輯Matthew Winkler 稱,去年加州的企業發展已經超過德國公司,尤其是在該州的三個頂級產業:科技硬體、媒體及軟體產業,而再生能源近年來在加州及德國皆為成長最快的產業。
經濟分析師指出,加州的低失業率、強烈的創業精神、興盛的旅遊產業發展,有助於緩解潛在經濟壓力。史丹福經濟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學者 Irena Asmundson 表示,加州擁有創新經濟,在不同領域及技術上皆有優勢,且加州是美國最大的製造業中心和龐大的農業部門所在地,儘管它只佔該州整體 GDP 的一小部分,這些事實皆有助提升加州在世界經濟中的排名。
加州商業圓桌會議主席Robert Lapsley表示,GDP為衡量整個州的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 ,可以從全球角度了解我們的經濟所處的位置,加州經濟體排名提升將吸引更多的人才及商業市場,公司也越有可能嘗試創造更多新產品。惟GDP排名沒有考慮生活成本、高稅收、貧困和失業等問題,忽略普通人及企業主面臨的現實擔憂。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在國內汽車市場上,價格位在3,000萬緬幣的汽車的交易量大於價格5,000萬緬幣以上的汽車。汽車經銷商表示,汽車售價與緬幣兌美元的匯率呈正相關,因此很難預測。汽車交易在10月底及11月初相當不錯。在光明節(11月5日至7日)之前,對售價約3,000萬緬幣的汽車的需求量很大,因民眾喜歡在光明節和家人一起自駕遊,所以銷售額再次攀升。然而,對價格在5,000萬緬幣以上的車輛的需求較少。預計假期過後,市場將再次走揚。在8月底至9月初期間,美元在黑市的匯率達到4,500緬幣。因此,車輛交易活躍。目前,交易則相對穩定。
汽車經銷商表示,價格波動有時會造成投資者的損失,目前車市價格上漲機率甚低,有存貨的經銷商雖有意出售,然市場供過於求。當市場上美元匯率在4,500緬幣兌換時,汽車的價格暴漲了6位數,故大多數商人出售汽車改持有避險資產(黃金物品)。黃金價格在當時大幅上漲。當緬幣貶值時,部分投資者購買汽車希望漲價,然市場價格下降並穩定在一定水準,投資者未如預期的獲利,車主想變現但市場需求很低,目前市場冷清。豐田緬甸公司在當地組裝的Hilux皮卡售價為1.5億-2億緬幣。進口Hilux汽車的售價正在走跌,已下訂單並提前購買的人則正蒙受損失。
汽車經銷商指出,當時半散件組裝系統下生產的車輛獲批准時,美元匯率僅為1,500緬幣,現在匯率已翻倍。此外,市場上傳出電動汽車進口許可的消息,此未獲官方聲明的投機謠言已震動汽車市場。10月10日,Hozon汽車公司與Grand Sirius有限公司(GSE)就電動汽車市場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緬甸計畫在仰光及仰光-曼德勒高速公路上建設充電站後,引起民眾的關注。
汽車市場在過去3個月裡攀升,但目前卻在下跌。仰光以外地區的市場冷清。仰光市場上則有定期的車輛交易。半散件組裝系統下售價3,000萬-5,000萬緬幣的車輛價格下降約500萬緬幣,業者表示,不同的品牌及規格,車價降幅在200萬緬幣至1,000萬緬幣間,自用車二手車的線上交易正在蓬勃發展。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仰光證券交易所(YSX)的月度價格數據顯示,10月份YSX上的7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值估計為6.87億緬幣,成交143,034股。交易量低於9月份的創紀錄數字,但高於其他月份。目前有FMI、MTSH、MCB、FPB、TMH、EFR及AMATA等7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在YSX上市。10月份出現小幅下跌,每股收盤價分別為FMI為9,300緬幣、MTSH為3,400緬幣、MCB為7,700緬幣、FPB為1.95萬緬幣、TMH為2,700緬幣、EFR為2,700緬幣及AMATA為5,000緬幣。
今年1月至9月7家上市公司在YSX的成交紀錄分別為:1月,合計成交61,435股,成交值2.82億緬幣;2月份交易量上升到80,291股,約計4.149億緬幣;3月成交52,408股,成交值2.33億緬幣;4月交易量為53,059股,成交值略升至2.76億緬幣;5月成交55,024股,成交值為3.14億緬幣;6月成交40,062股,成交值為2億緬幣; 7月共交易72,843股,成交值2.46億緬幣; 8月成交109,809股,成交值為3.7億緬幣;而9月成交347,597股,成交值為16.24億緬幣。
A:
新聞來源:韓國物流新聞(2022年11月1日)
1.韓國關稅廳頃公布資訊,韓越簽署關於建立和營運原產地證明資訊交換系統(EODES)MOU,並訂於明(2023)年上半年啟用。
2.EODES 係海關當局間可即時交換原產地證明資訊之電子系統。目前進出口商倘擬申請FTA優惠關稅,須向進口國海關提交證明相關貨物國籍之原產地證明,未來透過EODES系統,將簡化FTA優惠關稅申請流程,無需提交紙本原產地證書。韓國海關現已與中國、印尼之間建立EODES。
3.韓國海關盼透過EODES為企業減少通關時間,降低物流成本,同時避免對象國海關在查驗紙本原產地證書真偽過程中可能出現卡關問題。
4.2021年越南為韓國第3大出口國和第6大進口國。
A:
澳洲氣候變遷暨能源部長Chris Bowen頃與基礎建設暨運輸部長Catherine King及國際發展暨太平洋部長Pat Conroy發布新聞稿,澳洲繼於2021年在COP26加入美、英等國發布之「克萊德班克宣言」(Clydebank Declaration,目標於2025年建立至少6條綠色航運走廊─即2個以上港口間的零排放海運航線),及本(2022)年6月應邀出席美國總統拜登主持之「主要經濟體能源和氣候論壇」(MEF)後,澳洲已於11月7日COP27期間加入由美國總統氣候變遷特使John Kerry與挪威總理Jonas Gahr Store共同發起之「綠色航運挑戰」(Green Shipping Challenge)。
海運船舶每年排放逾10億噸二氧化碳,占全人類碳排約3%,為協助航運業減排並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度以下之目標,「綠色航運挑戰」鼓勵各國、港口和航運公司在COP27宣布行動,並在11月7日公布逾40項公告,涵括各國、港口和海運公司同意擴大使用低/零碳排燃料、推動綠色航運走廊、推動新世代零碳排船舶等內容,並列出「澳-星」、「美-韓」、「美-英」及「美-加」綠色航運走廊(Green Shipping Corridors)等國家間合作項目。
上述「澳-星綠色航運合作」(Green Shipping Cooperation),係本年10月簽署之「澳-星綠色經濟協定」(GEA)17項合作倡議之一,根據GEA內容,澳、星雙方已訂定工作計畫,期建立政府/企業/學研夥伴關係,推動兩國在克萊德班克宣言下建立綠色航運走廊的共同目標,合作領域可能包括海上與港口作業的脫碳、評估路線、替代燃料的使用及基礎建設等。據K部長表示,澳洲已透過實施「國際海事組織」(IMO)環境法規及投資替代燃料,及與其他國家合作等方式,期於2035年前建立一些低/零排放航線,為應對氣候變遷做出貢獻。
澳洲由國際發展暨太平洋部長Pat Conroy代表總理出席11月7至9日之COP27執行峰會,並由氣候變遷暨能源部長Chris Bowen出席11月15至18日之COP27相關會議。澳洲政府頃任命Kristin Tilley(前總理府供應鏈韌性辦公室司長)擔任澳洲氣候變遷大使,並已宣示將爭取與太平洋島國合作主辦2026年舉行之COP31。
A:
綜據11月7日澳洲主管機關「平等工作監察署」(FWO)新聞稿及澳洲媒體報導,澳洲法院對臺灣業者「85度C」判處475,200澳元(約臺幣980萬元,1澳元約合20.7臺幣)罰款,裁罰理由是該商以實習名義剝削臺灣學生,於2016 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間少支付8名臺灣學生勞工薪資,每人少領薪資介於50,213澳元至58,248澳元。本案罰金為FWO歷來調查案件第5高。
裁決法官表示,本案屬剝削性質,且違規行為明顯故意。業者行為反映其無意採取措施符合澳洲法規。倘該商未來再次低付員工工資,其個別董事可能面臨法律訴訟。FWO則指出,本案判處巨額罰款已明確指出,澳洲不容忍任何工作場所之剝削行為。
另澳洲媒體亦於本年9月期間多次報導,澳洲「鼎泰豐」餐廳經營公司過去曾少付17名勞工工資,並製作假的工時和工資記錄來欺騙主管機關,少付工資總金額逾157,000澳元,相關情事發生於2014年7月至2018年5月間。本案FWO前於2020年8月在澳洲聯邦法院對2家經營雪梨和墨爾本「鼎泰豐」餐廳的公司提起訴訟。
A:
資料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2年11月8日)
- 依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本(111)年11月8日發布新聞,該部與美國商務部於8日召開「第一次韓-美出口管制工作小組會議」,由產資部貿易投資室長文東珉及美國商務部負責出口管制之助理部長(Assistant Secretary of Commerce for Export Administration)Thea Kendler代表與會。本次會議為韓美本年5月簽署「供應鏈及產業對話(SCCD)備忘錄」之後續事宜。
- 本次會議中,雙方交換出口管制相關法規及制度等資訊,研商加強雙邊、多邊出口管制之合作方案,檢討目前對俄羅斯出口管制之情況,並就美國管制出口中國半導體措施對韓國產業之影響與解決方案交換意見。
- 文室長表示,韓美已緊密維持雙邊、多邊出口管制之合作,兩國未來將繼續舉行該工作小組會議,進一步互相瞭解兩國之相關制度,尋找合向作之發展方向。會議中並決定規劃未來定期召開出口管制工作小組會議之明確計畫與日程。
A:
一、 新加坡國會於本(2022)年11月8日三讀通過「碳定價(修正)法案」。星國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表示,推動新加坡去碳化進程中,為維持國家競爭優勢,星國政府將在過渡期提供能源密集型產業津貼,以減輕業者的碳稅負擔。該產業過渡架構適用於「能源密集型外貿(Emissions-Intensive Trade-Exposed)」領域,例如化工及半導體等產業。
二、 傅海燕部長指出,提供津貼將有助緩解業者對於短期競爭力下降的憂慮,支持業者減排及投資潔淨技術,避免企業將業務遷移至其他氣候政策較寬鬆國家。該津貼將協助企業抵消部分碳稅,金額多寡視業者的節能表現及減排計畫等,且將僅津貼現有投資,以協助業者向低碳化轉型。低碳作業津貼期限則視國際情勢及去碳化科技的發展進程。
三、 針對碳稅調高可能推動水電費上漲,傅海燕部長表示,星國政府於2019年開始徵收碳稅時,即提供受影響家庭水電費扣抵。目前星國每年徵收2億星幣(1.43億美元)碳稅,但2022財政年度的水電費扣抵已達5.8億星幣(4.14億美元)。另星國政府亦正檢討現有計畫,例如「氣候友善家庭計畫」,鼓勵更多家庭改用節能及省水電器,以緩解長期水電費增加的壓力。
四、 目前星國碳稅為每公噸溫室氣體5星幣(3.6美元),2024年及2025年將調高至每公噸25星幣(17.8美元),2026年及2027年進一步調高至45星幣(32.1美元),預計在2030年調高至50至80星幣(35.7至57.1美元)。據估計,新加坡4房式組屋家庭的水電費在2024年時,每月將增加約4星幣(2.9美元)。星國政府將持續透過水電費扣抵等方式,協助民眾因應費用上漲的影響。
五、 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劉燕玲表示,星國政府已明確列出至2027年的碳稅金額,亦制定稅率範圍至2030年,盼有助於企業制定商業決策及去碳計畫,以順利向綠色轉型。星國已承諾於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每年6,000萬公噸,且最遲於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
A:
一、 依據經濟學人智庫(EIU)發布的「2022年第4季經商環境排名(Business Environment Ranking)」報告顯示,新加坡在受評比的82個國家及地區居冠,預期未來5年仍將是全球經商環境最佳國家。該智庫分析師表示,新加坡在2023年至2027年間,仍將是全球最佳經商國家,主要因穩定的政治環境,技術官僚式的經濟管理方法,尤其政府專注於協助當地民間企業進行升級,且支持具備推動新加坡長期發展的企業。
二、 「經商環境排名」是一項前瞻性的商業調查,旨在評估各國未來5年的商業環境吸引力,評估標準涵蓋政治及整體經濟環境、對外來投資的開放性、稅務、勞動力市場及基礎建設等方面。
三、 上述「經商環境排名」排名前10大國家,依序為新加坡(8.52分)、加拿大(8.39分)、美國(8.3分)、香港(8.3分)、瑞士(8.3分)、丹麥(8.26分)、紐西蘭(8.22分)、德國(8.21分)、挪威(8.15分)及芬蘭(8.14分)。倘依地區而言,西歐及北美仍是全球最適合經商之地,亞洲排名第3名,略優於東歐,拉丁美洲則因政治因素排名最後。
四、 在前20大排名中,11個是西歐國家,反映出該地區政治穩定、國內市場規模大、競爭激烈及全球貿易高度開放。但因能源危機,西歐地區短期內經濟前景不樂觀,中期而言,歐盟區7,500億歐元(7,522億美元)振興方案,將支持商業環境,並結束歐洲對俄羅斯能源依賴。
五、 自由貿易協定(FTA)不僅使亞洲在對外貿易政策的得分提升,亦將在未來5年持續對其在「經商環境排名」產生積極影響。但中國由於對新冠疫情實施嚴格的「清零政策」,導致經商環境惡化,排名從2021年的第46名下跌至本年的第55名,排名低於印度及印尼,「清零政策」導致中國內需低迷的情形預期將持續至2023年年中;中長期而言,受人口老化、生產力下降等因素拖累,其經濟成長將繼續放緩。
六、 總體而言,在過去3年,全球經商環境改善最大者是希臘、卡達、美國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惡化最嚴重者是拉丁美洲、俄羅斯及烏克蘭。俄羅斯商業環境在俄烏戰爭下已遭受無可彌補的損害,預計在未來數年將尋求與中國建立更多聯繫,但市場機會仍有限。烏克蘭經濟雖也遭戰爭摧毀,但仍有機會從大量的重建援助中受益。
A:
根據瑞士新蘇黎世報於2022年11月8日的報導,瑞士房地產集團 PSP Swiss Property 在今年1至9月由於改善其營運方式,營收已有增加。這個瑞士第二大的房地產上市公司於11月8日發表的新聞稿指出,其房地產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3%,約達到2億3千萬瑞士法郎。截至今年9月底的空屋率為3.1% (而在2021年底約 3.8%)。其中不包括房地產收益的營業利潤約1億8千萬美元,比去年高出 8.7%,其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租金收入增加、房產開發項目和公寓住房銷售的利潤增加,以及其他收入。由於房地產投資組合的價值比去年同時期低,其淨利潤下降 34.1% 至 2億8千萬瑞士法郎。
瑞士PSP 房地產集團預期房地產市場對現代化辦公空間和具吸引力零售空間的需求仍將持續。在2022 年財報年,瑞士PSP 房地產集團公司預估稅前息前營業利潤 (Ebitda)約為2億9千萬瑞士法郎(2021 年為2億7千8百萬瑞士法郎)。該公司預計到 2022 年底空屋率將低於 3.5%。
資料來源: 瑞士新蘇黎世報
日期:2022年11月8日
A:
據越南統計總局稱,越南本(2022)年10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2021)年12月份上漲4.16%,比去年同期上漲4.30%外,亦較上(9)月份上漲0.15%。其中除了交通與郵電等費用分別減少2.17%、0.06%之外,其餘貨品與服務項目之CPI皆上漲,包括:餐飲服務上漲0.13%,飲料與香菸上漲0.34%,成衣帽子暨鞋類上漲0.20%,房屋與建材上漲0.69%、家具設備上漲0.12%,藥品及衛生服務上漲0.06%,教育費用上漲2.35%,文化、娛樂及旅遊等服務費上漲0.06%,其他貨品及服務項目上漲0.23%。
此外,本年10月份黃金價格較上個月上漲0.50%,並與去年同期相較上漲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