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資料來源:The Nation,2022年10月19日
豐田汽車泰國公司總裁Noriaki Yamashita表示,下個月將進口2輛第二代 Toyota Mirai氫燃料電池汽車在芭堤雅(Pattaya)與羅勇(Rayong)進行測試,以展示該汽車製造商開發低二氧化碳排放或無二氧化碳排放汽車的承諾。
Mirai Generation II由氫燃料電池供電,因此汽車產生的副產品僅有水,沒有二氧化碳排放。工作原理是讓燃料箱中的氫氣與燃料電池堆空氣中的氧氣混合,氧氣與氫氣會產生化學反應而產生電力,為汽車的發動機提供動力。
豐田泰國公司已與泰國國家石油集團(PTT)及其他夥伴合作,於11月中旬在芭堤雅進行試運行。PTT將在芭堤雅建置一個示範加氫站,該站將與泰國主要的氫氣供應商曼谷工業氣體公司(Bangkok Industrial Gas)合作建立。
12月中旬日本豐田汽車公司(TMC)社長將抵達泰國,慶祝豐田泰國公司成立60 週年。屆時將推出一款特殊的Corolla車型,該車型配備1.6升以氫燃料運行的內燃機,該款氫動力內燃機汽車將用於武里南(Buri Ram)的一場賽車比賽。TMC社長將率ORC Rookie Racing車隊及其氫動力ICE Toyota Collora一起參加25小時耐力賽。豐田也將在比賽中使用其e-fuel GR86 CNF概念車。
據汽車專家及觀察家表示,與中國汽車製造商不同,豐田一直不願開發及生產純電池電動汽車,因該公司在開發燃料電池電動車(FCEV)方面已投入巨額資金。根據豐田泰國公司的統計,第二代Mirai已在全球銷售約1萬輛,而第一代已售出1萬2千輛。豐田泰國Noriaki總裁表示,豐田一直在開發使用替代能源的環保汽車,包括混合動力電動汽車(HEV)、插電式電動車(HEV)及FCEV。
豐田盼Mirai II項目能使芭堤雅受益。芭堤雅已宣布其目標是成為一個脫碳的永續城市。一旦Mirai測試完成,豐田將蒐集人們對其營銷計畫的意見,隨後並將該示範項目推廣到其他地區。
A:
資料來源:The Nation,2022年10月13日
10月11日泰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gency, NSTDA)公布未來5年人們必須關注的10項科技。NSTDA院長Sukit Limpijumnong表示,過去10年已開發許多技術,而Covid-19危機加速科技的發展以使人們能夠生存。
未來5年將在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10項科技涵蓋設施(facilities)、交通、儲能、環保、食品及醫療保健,分別是:
1. 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該項技術將使人們能夠通過腦電波而非鍵盤來指揮人工智慧(AI),從而更容易控制。腦機介面將使殘疾人士與遊戲玩家受益匪淺,該項技術在未來將變得更加複雜。
2. 生成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該人工智慧可利用用戶提供的資訊生成人臉、肖像與地圖佈局。此外,它可模擬白天與黑夜之間的風景,並將棕褐色的圖片變成彩色的。泰國已開發許多生成人工智慧技術,例如「Z-Size Ladies」,此為一種模擬女性懷孕時身體的應用程序。
3. 聯網自動駕駛車(connect and autonomous vehicle, CAV):該項技術將幫助向駕駛員傳達交通資訊,以確保行車安全。它甚至可自行操作車輛,以防止因酒駕或昏昏欲睡而造成的事故。預計至2040年80%的CAV將實現自動駕駛,而到2030年該比例為15%。NSTDA正在羅勇府Wangchan Valley的東部經濟走廊創新區(EECi)開發其CAV。
4. 長時存儲(long duration storage):該儲能技術解決太陽能電池板與風力渦輪機在沒有陽光或風的情況下無法發電的痛點。同時,為解決鋰離子(lithium ion)電池成本高、毒性大,以及如果尺寸過大可能會引發爆炸等問題,已開發多種類型的電池,例如鈉離子(sodium ion)及鎂離子(magnesium ion)電池。
5. 太陽能電池板回收(solar panel recycle):由於一些太陽能電池板部件,特別是反光鏡(mirror),無法用以前的方法回收以致對環境造成影響,因此該技術應運而生。Sukit院長預計到2050年全球將有7,800萬公噸太陽能電池板被處理,其中40萬公噸來自泰國。多達80%的太陽能電池板部件可使用新方法回收,包括破碎的反光鏡。
6. 碳測量與分析(carbon measurement and analytics):該項技術在環境保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為二氧化碳是導致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的組成部分。此外,碳信用(carbon credit)將成為鼓勵工廠經營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至於檢測森林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技術也是可行的。
7. 碳捕獲、利用與儲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該技術將捕獲二氧化碳用於地下儲存或回收到其他成分中以增加產品價值。此技術是泰國分別在2050年及2065年實現碳中和與淨零目標的關鍵。
8. 下一代遠距醫療(next generation of telehealth):遠距醫療在Covid-19危機中呈指數級增長,因它使人們無需去醫院就可以就醫。泰國在Covid-19危機期間,遠距醫療用戶數量增加 50-175倍。人工智慧、物聯網、虛擬實境、擴增實境、機器人及傳感器可應用於遠距醫療,以提高服務效率。
9. 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該項技術是科學與工程的結合,創造高價值的產品及服務,如人造肉與細胞療法。泰國在合成生物學方面具有優勢,因該國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泰國政府正支持該項技術的研發。
10. 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T)T細胞療法:此種將CAR塗在白血球上的技術可有效治療癌症,包括難以治療的淋巴瘤。
A:
瓜地馬拉行動網路用戶數量達2,045萬戶,占網路市場的91.34%,固網僅占8.66% 依據瓜國通訊署統計資料,瓜國市話用戶數近年大幅降低,提供市話及手機撥打服務之電信公司市占率為comunicaciones celulares,S.A.占57.23%;Telecomunicaciones de Guatemala,S.A.占40.02%;Claro de Guatemala占2.7%。 截至2022年6月行動網路用戶2,045萬戶,占網路市場的91.34%,固網僅占8.66%,其中超過1,800萬用戶屬易付卡,約200萬用戶屬月租型,固網用戶約200萬戶。 受疫情影響,遠距上班及視訊會議需求增加,多數人選擇以通訊軟體進行相關活動,行動網路服務需求將持續成長。
A:
Cajas Ecológicas SAC 所屬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為資源回收, 業務內容包括:垃圾收集、運輸和回收建築和拆除建築垃圾、工業垃圾、一般垃圾、危險垃圾的金屬集裝箱運輸服務。該企業為擁有12年收集、運輸、回收服務經驗的公司, 過去10年妥善管理重要建設項目建設和拆除活動產生的固體廢物,並擁有秘魯第一座建築和拆除固體廢物轉運站,迄今為止已成功重複使用76.82%所收集到的廢棄物。
該公司於2019年榮獲國家環保獎“Antonio Brack Egg”環境知識類、生態創新獎,生態盒子因其提出的應用於固體廢物管理的循環經濟模型的建議而被選為獲獎經驗。另於2022 年獲得GEA集團授予之“循環經濟公司”認證章,該認證僅授予以循環經濟為商業模式之公司。企業網址:https://www.cajas- ecologicas .com/
A:
秘魯目前推動循環經濟重點政策為「工業部門通往循環經濟路線圖(Hoja de Ruta hacia una Economía Circular en el Sector Industria)」,政策推動單位為秘魯生產部,推動期程包括短期(1年)、中期(3年)及長期(5年),政策內容主要包括:鼓勵工業生產建立在循環經濟架構;管理與循環經濟生產力相關訊息;培養公、私部門及公眾可持續性的消費習慣;促進廢棄材料的利用和工業廢物的回收再利用;鼓勵創新和使用節能和可持續的技術;設計促進創新舉措和節能技術的機制和激勵措施。
A:
巴拿馬星報(La Estrella)報導,據巴國農業發展部 (MIDA) 農業檢疫局執行處長 Kirian Cerceño 表示,2022年截至目前,巴國累計共有13萬2,157棵聖誕樹獲得進口許可證,獲准進入該國市場銷售(2021年累計有6萬2,606棵聖誕樹進入巴國銷售)。
Cerceño 續表示,大多數聖誕小樹都來自加拿大生產,並且有巴國國家植物局要求健康流程規範,不能與土壤或雜草一起輸入,任何昆蟲亦無法挾帶輸入,以盡量減少風險。如果發現任何與檢疫有關的疫病,將適用法律授權的技術措施進行防治。
A:
哥倫比亞共和報(La Republilca)報導,BYD、Enel X 及VG Mobility公司為目前哥國電動巴士及其設備主要供應商,VG Mobility公司為深耕市場,已投入1.3億美元,盼未來產值倍增。
據波哥大審計局(La Contraloría de Bogotá)資料,目前波哥大約有2萬162輛各類型公車使用電子票證營運,為減少空污,電動公車已逐漸被納入大眾運輸解決方案,提供解決方案供應鏈參與者包括BYD(電動巴士)、VG Mobility(電動巴士與充電站)、Enel X(充電站)和Super Polo(電動巴士車體及零配件);公共運輸採用電動巴士,將成為哥國能源轉型重要參考指標之一。
BYD公司總經理Juan Luis Mesa表示,該公司於哥國2019年至2022年期間累計銷售1,550輛電動巴士,主要在首都波哥大、麥德林和卡利等前3大城市營運,近兩年營運表現良好,2022年在波哥大交車總數達1,008輛,為強化其在哥國市場領先地位,已投資成立辦公室與零配倉庫,同時與哥國巴士車體製造商Super Polo及Busscar等公司簽約合作,製造首都Transmilenio公車之車身 。
VG Mobility公司執行長Andrés Jaramillo表示,目前在波哥大市計有406 輛電動巴士投入營運,樂觀預估2023年厄瓜多及秘魯各有400輛電動巴士需求,另智利及哥倫比亞電動巴士需求量分別可達600輛。此外,已在哥國波哥大Perdomo公車站投資6,000萬美元,興建3萬3,000平方公尺可容納183輛電動巴士之充電站設施。
Enel X公司在哥國累計投資 5 座電動巴士充電站,截至目前,前4座充電站每日可提供551輛電動巴士充電服務,最後1座Patio Usme 13目前興建中,完工後將可再增加229輛電動巴士充電服務。為減少城市空污,哥國除首都波哥大外,其他各大城市亦將電動公共巴士列為城市發展能源轉型政策項下重點推動項目之一,未來潛力商機可期。
A:
哥倫比亞投資組合報(Portafolio)報導,依據哥國中央銀行最新統計,宏截至2022年第3季累計外人投資84億4,000萬美元,較2021年51億9,400美元,年增62.5%。其中石油及礦產開採產業之外人投資累計金額達61億2,900萬美元,較2021年同期33億9,500萬美元,年增80.5%,占外人投資總額72.6%。
倘以第3季單季為計算基礎,石油及礦產開採產業金額23億1,0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17億9,800萬美元成長28.4%。此外,截至2022年第3季外人直接投資有關金融業資本投資金額達27億1,400萬美元,較2021年同期14億6,000萬美元成長率高達85.8%,表現優異。
A:
根據媒體報導,全球互聯網龍頭企業Google公司將投資12億美元開發拉丁美洲地區新興市場,旨在促進當地產業發展,而阿根廷為多項提案中受益最多的國家之一。Google公司表示,將提供相關工具以加強及協助阿根廷中小企業及一般企業知識服務外銷。
阿國經濟部長Sergio Massa於本(10)月18日偕該部知識經濟次長Ariel Sujarchuk與Google公司新興市場政府及公共政策事務部門主管Doron Avni會晤時表示,促進知識經濟發展係鼓勵阿國國內生產、創造真正的就業機會、帶來外匯收入並確保阿國當前及未來世代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阿國內閣首長Juan Manzur於Twitter上表示,知識經濟可為阿國帶來外匯及就業機會,政府將評估相關政策,持續推動數位轉型,促進阿國產業發展與經濟成長。
Google公司本(2022)年6月宣布將在未來5年投資拉美地區12億美元,打造數位基礎設施、提供人才培訓及支持新創企業與非營利組織,透過數位轉型支持該地區經濟發展。目前Google公司刻正建設一條自美國至阿根廷之海底電纜Firmina,預計於2023年完工,並將連接美國東岸及阿國東岸城市Las Toninas,屆時在拉美地區將有更多且品質更好的網絡連結以及數位工具應用,將有助開發及拓展Google公司潛在新客戶。
A:
依據阿根廷知識經濟協會(Argencon)報告顯示,本(2022)年上半年阿國知識經濟相關服務出口達72.61億美元,較2021年同期成長23.5%,創歷史新高,總計阿國知識經濟產業僱用46.5萬人,相當於全國私部門就業人數之7.3%。當前知識經濟已躋身成為阿國第3大出口產業,僅次於農業及汽車產業。
其中尤以律師、會計師及工程師等專業企業服務出口最為突出,達42.25億美元,成長26.5%,高於整體平均,並占整體出口額之58.2%,顛覆過往認為知識經濟係以科技產業為主之觀念。
惟阿國當前面臨知識經濟人才外流情形,主要肇因於阿國官方及黑市美元匯率存在嚴重匯差,使優秀人才寧可辭去正職,投身自由業者,為外國企業工作並領取美元薪資,且該等專業人士一旦轉移至非正規市場工作後,將很難再返回正規職場。2021年知識經濟非正規工作者產出估計達18億美元,達該產業總產出之22%。
其中並以科技公司人才外流情形最為嚴峻,估計企業人員年流動率達30%,在其他國家通常不超過15%。若企業高階人員持續出走,將出現關鍵領域人才斷層,進而限制阿國知識經濟產業成長,衝擊產業穩定性及未來發展潛力。
A:
外交部及國經協會日前赴利馬舉行「第15屆台秘經濟聯席會議」,外交部次長俞大㵢強調,台灣加入CPTPP後,雙邊貿易品可關稅抵免,大幅增加秘魯企業與農民利潤,利馬商會公開表達支持。
由外交部國際合作暨經濟事務司副司長邱陳煜及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副理事長洪慶忠帶領「經濟合作暨商機考察團」,18日至22日訪問秘魯並於20日與利馬商會共同召開「第15屆台秘經濟聯席會議」。
俞大㵢預錄短片祝賀會議成功,並強調秘魯為台灣在拉美的第5大貿易夥伴,兩國經濟具高度互補性,未來可持續深化合作。
俞大㵢指出,台秘雙方長年在世界貿易組織(WTO)與亞太經濟合作(APEC)會議架構下頻密互動,台灣正積極推動加入由秘魯等11國成立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加入後台秘雙邊貿易品項可受益關稅抵免,大幅增加秘魯企業與農民利潤,期盼秘魯各界支持台灣,強化台秘互利雙贏的良善循環。
利馬商會(CCL)會長勒加利(Rosa Bueno de Lercari)則公開表達支持台灣加入CPTPP,也呼籲秘魯政府支持台灣參與,增進兩國經貿往來。
勒加利指出,秘魯企業踴躍出席這次會議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後首次,彰顯台灣在秘人心中的優質形象,以及業界對擴大與台灣貿易互動的積極態度。
秘魯國會外貿暨觀光委員會主席泰利歐(Edgar Tello)與近200名企業人士與會,展現秘魯業界對台灣市場的興趣及擴大雙方在疫後經貿交流的高度意願。泰利歐亦肯定台灣經濟繁榮,以及與台灣增進往來對秘魯經貿成長的正面助益。
駐秘魯代表張幼慈致詞感謝利馬商會對台灣申請加入CPTPP的堅定支持,重申台灣有能力、亦願為秘魯後疫情時代經濟振興做出更多貢獻。
秘魯國家電視台(TV Perú)特別派員到場採訪並訪問駐秘魯代表張幼慈,另有多家平面及新媒體報導訪團消息,利馬鬧區大型看板亦見秘魯前三大工商協會聯名歡迎台灣考察團看板。
考察團為深入瞭解疫後投資利基還拜會秘魯全國工業總會(SNI)及出口商協會(ADEX),聽取秘魯外貿暨觀光推廣協會(PROMPERU)簡報。
工總會長沙拉薩(Jesús Salazar)明確表達支持台灣加入CPTPP,出口商協會會長培瑞斯(Julio Pérez)亦肯定CPTPP在關稅抵免領域的功效,另強調政治不應介入民間經濟活動,希望秘魯官方以更宏觀的經貿視角加強與台灣往來。
旅居秘魯的鄧氏集團、華碩、萬海等多家僑商與台企分公司就地參團,產業領域涵蓋高科技、物流、通訊、運輸、農產、海鮮、魚粉、飼料、菸酒品、穀物等,廣受業界與媒體關注。
考察團還參加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與外交部合辦的「中南美洲產品視訊採購洽談會」聯合開幕典禮、與秘商一對一媒合會及參觀工業區等,業界對秘魯疫後經濟前景抱持樂觀看法並認為市場潛力無窮。
A:
根據巴拉圭中央銀行 (BCP)最新數據,9月網購量成長創紀錄,達43萬8,257次購買,總價值575億巴幣。
交易量及總量皆創歷史紀錄。數量上比去(110)年同月增加81.8%,從總價值成長63.3%。以支付方式分析,大部分為信用卡,簽帳金融卡也成長,目前佔網購總額19.3%。根據經濟學家Mentu分析,2022年金融及企業間商業聯盟與日俱增,折扣及促銷如雨後春筍,且每天都有更多人選擇數位化服務,線上購買將成為常態。
根據央行數據,去年巴拉圭數位化支付大幅進步,致實體支票使用越來越少。支票使用已低於疫情前,該情況部分原因可能為即時支付系統 (SPI) 等數位化之可用性不斷增加,人們對對數位支付亦漸偏好。此外,經濟學家亦表示,也可能代表對當前購買力下降,而影響支票使用率。9月份共計58萬5,059張支票,總額8.9兆巴幣,數量和金額同比分別下降73%和2.8%。
A:
巴國主流媒體國家報(La Nación)以「巴國銀行業預測本(2022)年GDP將衰退0.5%」為題報導:
(一) 本年巴國遭受乾旱影響經濟,雖第3季意外出現強勁反彈狀況,但巴國最大銀行集團Itaú本(10)月報告仍預測本年巴國GDP將衰退0.5%,該報告稱原先預期GDP衰退為1%;乾旱影響農業收成,本年第1及第2季農業部門分別衰退33.3%及35%,致本年第1及第2季GDP同比去年同期下跌1.1%及3.4%。巴國建築業、製造業及發電量也同比下降,而服務業僅成長0.1%。
(二) 該報告則對明(2023)年巴國GDP預測維持5%高成長,主要反映本年受乾旱及全球複雜情勢之低基期效應。而本年通膨則自原先預期9.1%下修至8.8%,主要為巴國電價折扣及燃油價格下降所致。因通膨仍高於巴國央行(BCP)目標區4%,9月調高貨幣利率25個基點至8.5%,預估本年底利率目標為8.75%,而明年底則為7.75%。
A:
巴國最大媒體ABC彩色報(ABC Color)以「巴拉圭61.2%出口集中南方共同市場」為題進行分析報導
(一) 依據巴國財政部外貿報告(RCE),本(2022)年1-3季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為巴拉圭出口的主要市場,占比達61.2%。主要出口國依序為:巴西(35.8%)、阿根廷(23.2%)、智利(9.5%)、俄羅斯(4.1%)及美國(2.5%),出口總額為77億2,8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下跌4.7%,其中47億3,200萬美元輸往南方共市。
(二) 主要出口產品為:電力(占15%)、黃豆(15%)、冷凍牛肉(9%)、冷藏牛肉(9%)、玉米(8%)、大豆粗粉(7%)、黃豆油(6%)等。巴拉圭目前共向140個國家出口,自148個國家進口。中國為巴拉圭最大進口國,佔總額30.2%。其他主要進口國分別為:巴西(22.8%)、美國(8.5%)、阿根廷(8%)及新加坡(2.5%)。
(三) 巴國本年1-9月以到岸價(CIF)計算之進口總額為118億4,700萬美元,較上年增加 25.4%。若以離岸價(FOB)(即不包含運費及保險費)也較上年成長25%左右。自南方共市進口總額為37億6,000萬美元,巴國對南方共市享貿易順差9億7,200萬美元。
A:
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與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於本(10)月24日分別以「臺灣無人機製造商擬在史國設立據點」(Taiwan Dro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Wants to Set Up in Eswatini)與「臺灣無人機製造商著眼史國市場」(Taiwan Drone Manufacturer Eyes Eswatini)為標題,報導我國無人機製造商經緯航太公司羅董事長正方於本月23日向史王簡報該公司無人機之應用科技。史國科技部長席肯妮裟長公主(H.R.H Pricess Sikhanyiso)、外長札杜莉(Thulisile Dladla)、商工暨貿易部長庫馬羅(Manqoba Khumalo)、財長瑞肯柏(Neal Rijkenberg)、史王辦公室主任Mgwagwa Gamedze、史國王家科技園區(RSTP)執行長Vumile Dlamini、史瓦帝尼大學校長(Vice Chancellor)Justice Thwala等訪團成員亦隨同在座。
羅董事長表示該公司盼以合資方式在史國設立營運據點,將無人機應用服務與產品引進史國,並以史國作為拓展非洲大陸市場之跳板。羅董事長強調無人機科技應用領域相當廣泛,包含環境監測、地質探勘、基礎建設檢查、災害救援、天然資源探勘、農林漁牧業管理、氣象監測、國土與警備巡防、物流宅配以及國防應用等。該公司亦願與史國 RSTP進行職訓合作,並逐漸提供無人機應用技術之移轉。
史王對經緯航太公司無人機之先進技術印象深刻,歡迎該公司來史國投資,相信依該公司與馬來西亞之合作模式,當有助在史國複製此成功經驗。史王強調頃於蔡總統國宴時聽聞經緯航太公司有意來史投資,史國樂願提供該公司各項所需協助,史王亦歡迎早日來史考察,落實此投資合作案。
A:
一、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本(10)月19日以「聯合國:史國債務規模令人勘憂」(Eswatini’s Debt Alarming – UN)為標題,引述聯合開發計畫總署(UNDP)資料報導指出,史國儘管未列為全球54個面臨嚴重債務危機之發展中國家,惟列為處於嚴重債務危機「邊緣」之發展中國家。鑒於全球經濟成長前景不佳,益以全球利率與氣候變遷之風險持續攀升,史國債務問題令人堪憂。
二、史國財長瑞肯柏(Neal Rijkenberg)就此表示,史國債務近年持續增加,主係政府為刺激經濟發展,擴大基礎建設等資本項目投資所致。史內閣已意識舉債擴大建設之風險,並通過相關措施減少公共支出,政府拖欠款亦已自2020年3月53億史鍰降至2021年3月15億史鍰。另該部政務次長Sizakelele Dlamini指出,史國債務規模於2021年3月達261億史鍰占GDP之40.2%,其中內外債分別占GDP之24.2%與15.9%,外債上升主因係史政府對外融資比重增加,導致整體債務規模上升。
A:
一、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與史瓦帝尼時報(Timtes of Eswatini)於本月(10)月24日分別以「南緯為史國爭取重要支持」(Tex Ray Draws Top Support for Eswatini)與「南緯呼籲臺灣企業領袖投資史國」(Tex-Ray Woos Taiwan Top Officials for Investment)為標題,報導南緯公司林董事長於本月23日盛宴款待史王與訪團成員,並廣邀臺灣政商領袖出席共襄盛舉,殷盼增進臺史邦誼與經貿合作關係並建立臺史民間經貿聯繫網絡,促進臺商赴史投資。我方受邀出席貴賓包含經濟部王部長美花、僑委會童委員長振源、鈞部俞次長大㵢、聯華實業公司董事長暨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苗豐強、臺新金控公司董事長暨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義美食品公司董事長暨國經協會理事長高志尚、彰化銀行董事長凌忠嫄等政府與商工領袖。
二、該等報導指出,南緯林董事長於宴會中致詞感謝史王與史政府對南緯公司與旅史臺商之協助,促進臺商在史國蓬勃發展。南緯自2007年起即落實企業社會責任(Co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並致力在史國創造優質工作機會與工作環境,提升史國員工福祉。林董事長強調在疫情最嚴峻期間,南緯與我政府合力捐贈史國2百多萬片醫療口罩、數以萬件隔離衣與個人防護裝備,並持續對數以千計家庭捐賑糧食,以協助史國因應疫情之衝擊。
三、史王除感謝南緯公司對史國經濟與防疫之貢獻,亦表示隨著疫情趨緩,史國亟需外國投資振興經濟。史王強調,史國係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AfCFTA)成員,鼓勵與宴我業者赴史國投資,並以史國為生產據點,作為拓展非洲大陸市場之跳板。林董事長除允諾南緯公司將持續深耕史國,增進史國就業機會,深化臺史經貿投資合作關係之外,亦說明該晚宴之主要目的係呼應史王對後疫情時代招商引資之殷切期盼,藉由臺史企業網絡之建立,促進更多臺商赴史國投資。
A:
資料來源:德國明鏡週刊電子報(Der Spiegel)
文號:1114100057號
能源價格大幅飆漲導致通膨惡化,德國企業正採取措施以為因應。根據德國家族企業基金會(Stiftung Familienunternehmen)委託慕尼黑Ifo研究所之調查結果,投資計畫延後、產能縮減– 部分企業甚至不得不中止或放棄相關業務,顯示能源危機對德國工商企業影響越來越大。
最常見的反應是將增加的成本轉嫁予顧客:在接受調查的1千多家公司中,90%計劃提高價格或已提高價格。82%投資能源效率或已在進行中。近半數(48%)的公司則考慮或已經採用其他能源,來取代迄今為止使用的能源。
飆升的成本負擔,令企業進行裁員之可能性變大。四分之一(25%)表示,人員裁減可作為因應價格上漲的措施,而相較於今(2022)年4月進行之調查,當時此一比例僅有14%。
此外,目前約13%企業考慮停產,高於4月份的6%。另有9%企業選擇將生產轉移到國外,相較之下,6個月前的比例僅有6%。
至於能源供應穩定程度方面,企業則給予相對高之評價,在5級制的評分表中(1分最優),近60%打了1或2的高分。
企業希望德國政府能為能源效率或再生能源的私人投資提供補貼,並針對受影響的公司與工商部門提供援助。核電廠延役至2023年4月中的決定亦獲得企業的高度認可。
A:
紐西蘭為我國重要貿易夥伴,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已於2013年生效,有助促進雙邊貿易往來。臺紐雙邊產業結構互補,我對紐西蘭出口醫藥製劑、自行車、渦輪噴射引擎零件、聚氯乙烯、機械零件等工業產品:我自紐西蘭進口鮮蘋果、鮮奇異果、櫻桃、牛肉、乳品等農畜產品。
A:
資料來源:氣候專家委員會(ERK)、潔淨能源網絡(Clean Energy Wire)
文號:1114110020號
由德國聯邦政府依據氣候行動法(Klimaschutzgesetzes),邀集氣候科學、環境、社會與經濟專家學者組成的「氣候問題專家委員會」,於2022年11月4日、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召開前夕發布警訊:德國欲實現2030年減少碳排65%之目標(與1990年水準相比),目前之氣候政策與行動作為必需徹底重新檢討,否則無異緣木求魚。
ERK主席Hans-Martin Henning(現任德國Fraunhofer研究機構太陽能研究所所長)表示,政府倘不改變氣候政策模式,2030年可否達減排目標令人高度懷疑。無論在總排放量或是產業、交通、建物等個別部門均將無法達標,且太陽能、風能、熱泵與電動車拓展速度現均處於大幅落後劣勢,必須設法扭轉。
ERK建議,德國必須導入氣候政策典範移轉(Paradigmenwechsel),對碳排放量設定強制上限,而不僅係實施間接減少碳排的措施(如促進再生能源運用)。惟倘設定硬性碳排上限,亦必須導入其他配套措施,以避免社會問題與經濟結構之損害。屆時,氣候政策將不再只是減排政策,而係在硬性碳排放量上限的新框架下,成為經濟與社會政策體系。
該委員會進一步指出,歐洲現行碳排交易系統(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已使能源部門排放量大幅減少。然而,德國雖已為建築與交通運輸部門制定二氧化碳價格,但當中並不包括具強制力的排放量上限。缺乏此項強而有力之機制,決策者僅能聚焦於減少石化燃料使用與改變使用能源習慣,無助於在一定期間內、有效率地降低碳排。
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對ERK報告表示肯定,認為氣候專家委員會揭露德國氣候政策工具箱中的「漏洞」,僅靠激勵措施並不足以快速推動淨零碳排之轉型,建議德國政府必須更加專注於消除任何可能導致氣候危機之因素,加快淘汰石化燃料供暖系統與汽車之步調,同時兼顧再生能源擴張。環團德國環境行動DUH(Deutsche Umwelthilfe e.V.)則主張,該報告見證德國政府氣候政策徹底失敗,倘現任執政者未負起責任回應ERK報告,DUH將爰引氣候行動法起訴政府失職。
註:Expertenrat für Klimafragen,簡稱ERK,由5位獨立委員組成,該委員會每年檢視前一年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並評估政策,以解決未達目標;另該委員會每2年定期評估德國排放趨勢與檢討氣候行動之妥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