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隨著食用油價格的上漲,馬奎商品中心的花生價格呈上升趨勢。由於花生供應量甚低,中國貿易商及國內磨坊商都提出不錯的報價。2022年6月15日,花生價格約為每緬斤(1緬斤等於1.6公斤)4,300-4,400緬幣。目前,消費者考慮健康及進口油漲價因素,已轉向購買花生油。有緬甸油罐之稱的馬奎省,是油料作物及豆類主要產地。緬甸花生主要出口到中國。根據緬甸海關的統計,在2022-23財年的4月1日至6月3日期間,約出口花生5,600噸,價值逾500萬美元。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玉米工業協會(MCIA)主席U Min Khaing表示,繼泰國玉米價格下跌後,國內玉米價格也隨之下降。5月份,玉米在泰國市場的價格為每公斤13.25泰銖,目前價格降至12.5泰銖。緬泰邊境市場的玉米價格相對較低,因為緬甸玉米高度依賴泰國。此外,泰國的玉米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收成,還不能確定價格是否會續跌。玉米的價格視品質而定,每緬斤1,060-1,080緬幣(1緬斤等於1.6公斤)。

 

MCIA主席表示,在2021-2022年玉米季節,緬甸的目標訂在出口約150萬噸玉米。

A:

據IHS Markit公佈最新資料顯示,5月緬甸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從上個月的 50.4 降至49.9。製造業在 4 月份產量溫和增長後,5月份的產出和新訂單均下降,導致企業採購量大幅減少。供應鏈仍然承受著巨大壓力,原材料等投入的交貨時間顯著延長。同時,就業指數僅呈微幅擴張。物價方面,投入品價格通膨率較4月份略增,通膨壓力依然大,主因包括原材料和電力短缺、緬幣貶值和材料價格上漲等。5月份的市場信心雖略有改善,但仍處於相對低點。

 

PMI指數是衡量一個國家製造業發展的重要指數,該指數高於榮枯線50意指製造業在擴張,反之則為萎縮。

A:

一、    依據新加坡人力部於本(2022)年6月17日發布的「2022年第1季勞動市場報告」顯示,由於邊境全面重新開放、外籍員工逐漸回流,使星國2022年第1季總就業人數增加4.2萬人,就業情況持續改善,但勞動力依然緊縮,單在3月,即有12.81萬個職缺待填補,創下新高。
二、    上述報告指出,新加坡2022年第1季被裁人數為1,320人,被裁居民(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中,半年內重新就業者,從去(2021)年第4季的67%上升至72%,是2015年以來最高水平。星國勞動人口在2022年3月近344萬人,總就業人數增加4.2萬人,當中3.6萬人是非居民員工,反映出雇主正填補更為依賴外籍移工的職缺,但與新冠疫情暴發前的2019年12月比較,非居民就業率減少15%,居民就業率則增加3.9%。
三、    報告另指出,多數職缺出現在主要僱用外籍移工的建築業及製造業,金融服務、資訊通信、公共管理暨教育及專業服務等行業的職缺,主要聘請星國本地的「專業人士、經理、執行人員及技師(PMET)」。然而,與2021年第4季職缺增幅高達17%比較,2022年第1季的成長9%速度已趨緩。
四、    此外,新加坡2022年第1季總失業率亦下跌至2.2%,回復至疫情前水平,其中居民及公民的失業率,分別為3.0%及3.1%。在職缺持續增加、失業人數亦減少的雙重影響下,職缺及求職者比例達2.42,創1998年以來新高。
五、    新加坡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表示,隨著星國政府於2022年4月起大幅放寬邊境管制,預計非居民員工將逐漸流入,有助緩解未來數月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但外部經濟環境惡化,包括俄烏戰爭削弱部分出口需求,或將導致未來勞動力需求放緩,因此,企業應繼續推動重組及轉型,保持競爭力,星國政府亦將支援企業提升本地勞動力,協助其適應新的成長領域及滿足勞動力需求。
 

A:

一、    依據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SG)於本(2022)年6月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新加坡非石油國內出口(NODX)連續18個月擴張,2022年5月成長12.4%,較4月的6.4%高出近1倍,增幅超出市場預估的7.5%中位數。非石油國內出口顯著擴張是因去(2021)年同期的比較基礎低。
二、    新加坡電子出口在2022年5月成長12.9%,其中積體電路、積體電路零件及磁碟媒體出口分別成長26.6%、116.3%及10.3%;非電子出口則成長12.2%,其中非貨幣黃金、特殊機械及計量儀器分別成長344.4%、26.4%及38.0%。
三、    整體而言,新加坡對10大非石油國內出口市場之出口表現皆呈正成長,其中對馬來西亞、臺灣及印尼出口增幅最大,分別成長27.9%、24.7%及41.4%,對美國、歐盟、香港及韓國出口則下滑。
四、    匯豐銀行經濟分析師預期,新加坡將繼續受益於科技業成長,值得關注的是,晶片需求依然強勁,但消費者電子產品需求則趨緩。新加坡是全球3D NAND快閃記憶體主要生產國,可從科技上升的長週期獲益,但2022年下半年的成長數據可能受2021年同期較高基線影響。
五、    新加坡大華銀行經濟分析師認為,由於俄烏戰爭、商品價格上漲、各國緊縮貨幣政策及美國可能陷入經濟衰退等不確定因素,可能影響星國未來的經濟活動,但區域經濟復甦,且中國解除防疫封鎖措施,預期新加坡經濟強勁成長的態勢將延續至2022年下半年,因此將2022年全年非石油國內出口成長預估從2%調高至5%。
六、    至於整體經濟方面,野村經濟分析師認為,全球電子業及製藥業需求將繼續推動新加坡製造業成長,因此預估星國2022年經濟成長率為4.4%,高於市場預估的4%。
 

A:

一、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商務行動小組本(2022)年6月16日發布新聞稿指出,5月份於曼谷舉行的APEC會議中,安全通道任務小組提出「加強疫苗接種證書互通原則」,在新冠疫情後能安全地開放跨境旅遊,以刺激各國旅遊業復甦。該原則旨在鼓勵APEC成員國接受彼此頒發的疫苗接種證書,但各國仍可自行決定是否採納該原則。
二、    前揭新聞稿指出,APEC認定接種新冠疫苗對全球民眾有益,在此基礎上提出疫苗證書互相認證原則與其他國際組織制定的跨境旅遊方案互補。APEC安全通道任務小組呼籲成員國公開疫苗接種證明的法規、程序與要求,以便建立對疫苗接種證書的相互信任,並促進各國間之信息共享與相互學習。
三、    APEC商務行動小組召集人班農表示,各國疫苗接種證書有不同的格式,在短期內整合不切實際,因此制定這套原則主要目的為促進APEC地區安全地開放旅遊,避免疫苗證書格式差異對重新開放構成不必要的障礙。APEC成員國應靈活地接受數位證明或紙版等不同格式的疫苗接種證書。
四、    APEC安全通道任務小組主席察猜指出,隨著亞太國家逐漸走出新冠病毒大流行,安全通道安排是重要的議題,促進亞太疫苗接種證書互通,能讓各國在無歧視且相互包容的條件下逐漸恢復國際旅遊。重新開放跨境旅遊將帶動本區域經濟復甦,同時凸顯APEC能在瞬息萬變的全球格局中與時俱進。
 

A:

Business Day 2022.06.17 (駐南非代表處經濟組譯)

 

一、  經濟學家警告南非須為再次大幅升息做好準備,因美國聯準會6月15日大幅升息3碼,超出預期之2碼,以積極應對5 月份升至 8.6%之通膨率,英國英格蘭銀行6月16日也緊隨其後,升息 1碼。

二、 南非儲備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將於 7 月 21 日召開會議,預期美國聯準會日前升息決定恐增加南非升息壓力。南非Anchor Capital 投資公司表示,預計今年南非通膨率將在短期內超過 3%-6% 的目標區間,但因為南非通膨仍在可控制範圍內,盼政府升息速度能放緩。

A:

依據德國媒體Handelsblatt報導指出受到高通貨膨脹影響德國經濟前景持續惡化,德國Ifo經濟研究院下修該研究院今年對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預測至2.5%,另德國基爾經濟研究院亦下修對今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預測至2.1%。Ifo經濟研究院表示依目前全球情勢推估未來德國的經濟發展仍充滿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其中俄羅斯在烏克蘭的侵略戰爭導致全球能源價格進一步上漲對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Ifo經濟研究院接續指出由於目前俄烏戰爭前景仍不明朗同時持續的高通貨膨脹增高對未來經濟衰退的憂慮,該經濟研究院預測高通貨膨脹率應不會很快消失且價格壓力將持續存在至少到2023年。Ifo經濟研究院表示倘此高通貨膨脹率趨勢長期持續將抑制消費者的購買力並對總體經濟造成衝擊。

 

面對高通貨膨脹率歐洲央行(ECB)已宣布7月份將升息0.25%,並計畫將在9月再次升息,Ifo經濟研究院預估歐洲央行今年可能會升息4次。該經濟研究院提出警語表示歐洲央行應加快腳步因應目前居高不下之通貨膨脹避免此高通膨成為未來經濟新常態。

A:

越南前5月漁業出口激增42%

資料來源:越南快訊網站2022年06月19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根據越南統計總局資料,2022年5月越南漁業出口額突破10億美元大關,年增27%,累計前5月出口額超過46億美元,年激增42%。

前5 月主要出口漁產品,包括蝦類、 楂魚、其他魚類、 鮪魚等。

A:

越南躋身2022年經濟增長預測值最高國家之列

資料來源:越南快訊網站2022年06月19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頃公布之預測,越南將在2022年實現6%經濟增長,成為全球增長率最高經濟體之一。

 

其他經濟增長率較高經濟體,包括蓋亞納(47.2%)、 伊拉克(9.5%)、科威特(8.2%)、印度(8.1%)、沙烏地阿拉伯(7.6%)、巴拿馬(7.5%) 及尼日(6.9%)等。

A:

據報導,俄羅斯取代沙烏地成為中國大陸本(2022)年5月最大石油供應國,中國大陸自俄羅斯進口原油較去(2021)年同期增加55%至842萬噸,且5月平均每日進口自4月的159萬桶增加至約198萬桶,主因為俄羅斯因入侵烏克蘭遭國際經濟制裁,俄原油出口價格大跌反而吸引中國煉油業者大量購買。

該統計亦顯示,本年5月沙烏地退居為中國大陸第2大原油供應國,一改過去19個月以來的龍頭地位,惟中國大陸自沙進口年增9%至782萬噸,平均每日進口則自4月的217萬桶減少至184萬桶。另儘管伊朗仍受國際經濟制裁,中國大陸仍自第3國間接購買伊朗原油,本年5月中國大陸自伊朗共進口26萬噸,係去年12月以來第3批進口,佔中國整體原油進口約7%。

A:

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工商網報,2022年6月19日

 

越南媒體報導,2022年前5月越南對亞洲地區進出口金額達1,986億3,000萬美元,年增16.1%。其中,5月越南貨品出口金額達309億2,000萬美元,月減7.2%,(減少24億美元),進口金額達326億1,000萬美元,月增0.5%,(增加1億4,800萬美元)。

 

累計前5月越南對全球貨品進出口總金額達3,061億4,000萬美元,年增16%(增加421億9,000萬美元),出口金額達1,532億9,000萬美元,年增16.7%(增加219億3,000萬美元),進口金額達1,528億6,000萬美元,年增15.3%(增加202億6,000萬美元)。5月越南貿易逆差17億美元,惟前5月越南貿易順差僅4億3,400萬美元。

 

至於出口市場,主要出口至中國、南韓、日本及東協地區等國家。前5月越南對其他市場進出口金額包括美洲達647億8,000萬美元,年增18.4%;歐洲達323億9,000萬美元,年增9.8%;大洋洲達70億3,000萬美元,年增29.9%;非洲達33億,年增0.4%。

A:

資料來源:越南衛生部網站2022年06月19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根據越南衛生部疫情統計,2022年6月19日新增確診533例,均為本土(比18日減少166例)在38個省市,434例為社區感染。

河內市(140)、藝安省(30)、老街省(27)、廣寧省(25)、富壽省(25)、胡志明市(24)、峴港市(24)、北寧省(21)、宣光省(20)、安沛省(15)、太原省(15)、太平省(14)、南定省(14)、山羅省(12)、和平省(12)、河江省(12)、廣平省(11)、海防市(9)、永福省(9)、海陽省(8 )、高平省(8 )、清化省(8 )、北江省(7)、興安省(6)、林同省(5)、北乾省(5)、廣治省(5)、寧平省(4)、河南省(4)、順化省(3)、奠邊省(2)、平定省(2)、諒山省(2)、萊州省(1)、慶和省(1)、平福省(1)、巴地頭頓省(1)、檳椥省(1)。

A:

資料來源:越南衛生部網站2022年06月19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根據越南衛生部疫情統計,2022年6月19日新增確診533例,比18日減少533例。累計確診1,073萬7,640例,累計死亡人數4萬3,083例,累計痊癒人數960萬1,630例。累計本土確診病例中,仍以河內市160萬3,941例、胡志明市60萬9,838例,以及藝安省48萬5,295例居多,全國確診病例持續下降,河內市確診病例已持續低於200例以下,惟確診人數及累計確診病例仍均居全國之冠。截至6月18日,越南約9,800萬人口中,已有2億2,565萬647人次注射新冠肺炎疫苗(約占230.26%1),其中7,825萬5,078人完成2劑接種(約占79.85%)。

A:

法國經貿雜誌國貿觀測(Le MOCI)本(6)月20日報導,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 (African Continental Free Trade Agreement,AfCFTA) 自去( 2021) 年 1 月生效以來,已有54國簽署及34國批准,惟非洲國家之間的貿易量能仍具挑戰性;根據泛非民營部門貿易暨投資委員會(Pan-african Private Sector Trade & Investment Committee,PAFTRAC)日前發表就此對非洲企業界領袖之相關調查報告顯示,渠等對非洲貿易發展前景表示樂觀。

 

PAFTRAC 主席 Pat Utomi 教授於報告發表新聞稿中指出,多數受訪非洲執行長均看好 AfCFTA今(2022)明兩年即可對非洲大陸內部貿易發揮正面效應;受訪之46國800 名企業領袖中,93%表示有信心,26% 表示非常有信心,僅 4% 估計業務將受負面影響。

 

報告另調查非企對海外市場商機之看法,雖業者普遍宣稱並無偏好,但實務上歐洲仍為出口商之首選市場,此外中東市場近來與非洲之貿易投資關係日益緊密,亦成主要目標之一。

A:

資料來源:潔淨能源網絡(Clean Energy Wire)

文號:1114060046號

 

七大工業國組織(G7)訂2022年6月26日至28日在德國南部巴伐利亞邦「埃茂宮」(Schloss Elmau)召開領袖峰會,儘管德國總理蕭茲重申氣候議題仍將是峰會主軸,且加速能源轉型、達成氣候中和目標,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重要,更與脫離對俄羅斯之能源依賴休戚相關,但德國相關政經分析仍認為,G7欲在本屆峰會達成突破性氣候協議殊屬不易。

由於俄烏戰爭造成全球能源供應瓶頸以及衍生之糧食危機迫在眉睫,勢將占據各國領導人注意力與各界關注議題焦點。義大利氣候變化研究智庫(ECCO)即表示,氣候原應是峰會首要議題,重點是領導人是否意識到這點,或是反而專注於如何提升國家能源自主、加碼投資石化燃料,從而衍生增溫幅度超過攝氏1.5度之風險?另外,G7此前雖曾承諾將致力於2035年實現電力脫碳目標(前陳報在案),但對於工業脫碳、避免於國內外擴大天然氣基礎設施規模與數量等議題上,仍無法達成共識或做出承諾,且由於本屆G7峰會戰爭相關議題居多,實難期待在氣候議題上造就重大突破。

此外,蕭茲總理於2022年1月德國甫輪值G7主席國之際,即信誓旦旦公布德國推動成立「氣候俱樂部」之雄心,盼結合志同道合國家、共同承諾大幅減排,並與新興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能源及公平轉型等面向建立新的夥伴關係,同時寄望「氣候俱樂部」可促進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與定價統一標準,甚至於中長期訂定國際通用的碳排放統一價格。然而,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SWP)研究員Marian Feist認為,德國對於「氣候俱樂部」的倡議仍相當模糊,目前究竟有多少G7國家支持亦不明朗,尤其是碳定價體系之推動方向,與美國與日本政策方向不同。為免「氣候俱樂部」淪為一有名無實之機制,或遭譏為「富裕國家俱樂部」,G7必須建立一保持企圖心、但在政治上可行的合作機制,同時也須向發展中國家發出正確訊號,表明該俱樂部認真看待發展中國家兼顧對抗氣候變遷、經濟發展之主要關切。綜上,德國欲創建符合上述各條件之機制,可謂甚具難度。

另一方面,德國已宣布與新興及發展中國家之合作為本屆G7峰會重點之一,並已邀請印度、印尼、塞內加爾、南非領導人與會,盼為氣候及永續投資開啟具體倡議與夥伴關係。惟相關評論指出,德國如何在G7各國面臨俄烏戰爭及通膨壓力,財政捉襟見肘之際,承諾提供更多資金、協助展中經濟體對抗氣候變遷,亦是另一項難跨越之障礙。

A:

資料來源:德國商報(Handelsblatt)

文號:1114060048號

 

根據德國商報Handelsblatt本(6/20)日報導,一份由德國政府委託「聯邦安全政策學院」(Bundesakademie fuer Sicherheitspolitik,BAKS)撰擬之研究報告顯示,除了近期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德國驚覺對於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程度過高,導致通貨膨脹動盪與社會不安定,其實德國更應預防對於中國的稀土原料供應的依賴恐有過之而無不及,政府及產業宜未雨綢繆及時導正。

由BAKS政治學專家Jakob Kullik領銜的研究報告指出,德國對於來自中國的稀土原料依賴過深,已構成國安疑慮。由於稀土原料是製造高科技產品如晶片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太陽能面板、鋰電池、電動車、顯示器、光學儀器、風力渦輪機組、筆電、手機等,以及數不勝數的化工產品所不可或缺,德國自身產能有限,主要依賴進口,尤其主要進口來源固定,且過度向中國傾斜,未來倘有事故發生,恐造成德國製造業停擺或致使產業及能源轉型功虧一簣,不可不慎。

BAKS列舉德國主要依賴進口之稀土原料,以及其自中國進口之占比如下:石墨(90.4%)、鉍(87.1%)、鎂(79.8%)、鑽石粉(75.6%)、銻(68.7%)、鎵(60.6%)、錳(53.8%)、銦(36.1%)等。整體觀之,德國所有進口稀土原料,有高達93.5%來自中國,其傾斜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該報告引用聯合國能源總署IEA的估計,至2040年全球對於鋰與鎳的需求將成長將高達40倍,因此單是對於德國將致力氣候中和政策,推行電動車及電池技術升級,對於稀土原料的需求更是有增無減。

另,根據德國地質及礦物資源研究所(German Mineral Resources Agency ,DERA)調查,為順利達成德國氣候及能源轉型目標,至少有十數種的稀土原料供應必須確保。這些原料當中,雖有來自澳洲、南非、剛果、幾內亞、俄羅斯、以及其他歐洲國家等,但其中有大多數仍無法擺脫對中國之依賴。

作者Jakob Kullik建議,應將稀土原料安全設為聯邦政府跨部會議題、重新定位並提升聯邦經濟部對於稀土原料政策主導之角色、重新檢統「供應鏈法」調整確保稀土原料之優先次序,必要時將部分其他供應列為次要、設立稀土原料國家安全存量機制、並在2022年底前提出相應之國家安全戰略。

A:

資料來源: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公告資料2022年5月11日

一、謹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於上(5)月11日公告美國政府核准包括史瓦帝尼在內之36個非洲國家取得2022年「美國非洲成長暨機會法案」(AGOA)資格身分,其他包括衣索比亞在內之13國則未能取得本年AGOA資格身分。USTR之AGOA執行小組委員會(Trade Policy Staff Committee, TPSC)正草擬明(2023)年之AGOA資格之審查建議,亦公告徵求相關利益團體意見。該公眾意見之徵詢截止日期為本(6)月23日。

二、美國在檢討史國本年資格時,特別注及史國之政治情勢發展,並表達其關切指出,史國明年之AGOA資格取得須視美方未來審查其政治安定之相關評估結果。檢附上述USTR公告資料以及2022年「美國非洲成長暨機會法案」(AGOA)非洲之合格及不合格國家清單各份如附件4頁,併請卓參。
 

A:

資料來源: 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2022年6月19日

一、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於本(6)月19日以「史瓦帝尼明年6月將增加6,000個就業機會」(6000 More Jobs Coming by June Next Year)及「史瓦帝尼商工暨貿易部長稱史國紡織業利潤豐厚」(Eswatini textile industry is lucrative – Minister Manqoba)等標題,報導史國商工部長庫馬羅表示史政府將繼續支持紡織業發展,並將透過增建廠房,以期於明年6月再增加6,000個就業機會。

二、該報導指出,K部長表示史國紡織業係利潤豐厚之產業,亦係史國重要產業之一,史政府將持續支持,如同史政府曾於5年前極力再爭取獲得「美國非洲成長暨機會法案」(AGOA)資格身分,協助該產業爭取出口至美國市場之優惠待遇。針對史國臺商遠東紡織公司(Far East Textile)總經理,同時亦擔任「史國紡織及成衣貿易商協會」(ETATA)主席之侯琇瑋女士(Tokky Hou)曾建議政府應提供融資協助當地業者發展該產業,K部長回應表示,政府確實提供紡織業相關獎勵措施,惟業者亦應直接向政府提出具體建議,例如業者盼望設立之廠址。渠強調史政府體認紡織業之重要性,該產業不僅創造超過2萬個就業機會,更增加約1萬個直接或間接之就業機會。渠亦指出史國工業城Matsapha及南部Nhlangano係全國成長最快速之地區,即受惠於紡織業。該產業之特性雖屬勞力密集之低薪產業,惟該產業亦聘雇許多專業人才,包括工程師、人資管理、設計、安全及環保、科技及資深管理等專業領域。

三、謹查,史瓦帝尼觀察家報近期陸續專訪史國南部Nhlangano地區臺商FTM公司負責人范盛能及遠東紡織公司總經理暨ETATA侯主席琇瑋之後,續於本月19日刊登史政府對紡織業之上述支持立場。該等平衡報導實有助於導正史國紡織業被抹黑之負面印象。另查,賴索托因工運事件導致賴國多家紡織業外移,且據悉賴國Johnson Controls近期已考慮遷廠至史國(謹註:J公司已向史政府爭取在Nhlangano地區設廠,惟未定案)。爰此,在投資低迷期間,非南地區紡織業仍考慮遷廠至史國,顯見該產業在史國仍具競爭力。
 

A:

資料來源: 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2022年6月18日

 

一、  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於本(6)月18日以「武漢肺炎導致史瓦帝尼稅收減少」(Taxes remitted to Govt suffer due to 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加劇史國失業情形」(Covid-19 exacerbated unemployment)及「自武漢肺炎疫情所獲得之教訓」(Lessons learnt from COVID-19)等標題,報導武漢肺炎疫情對企業之衝擊,不僅影響史國財政稅收,亦凸顯史國經濟結構性之弱點並加劇史國失業情形,尤其史國經濟過度依賴勞力密集之投資,應加強提升數位及科技之應用及普及率,以促進經濟轉型。

 

二、  該報導引用史國經濟企畫暨發展部之2021/21經濟回顧與展望報告「疫情期間反彈之一年」(A year of rebound during a pademic)指出,史國2021/22年包括援贈款在內之財政稅收約181.26億史鍰,減少約5.3%,主要係南部非洲關稅同盟(SACU)分配款大幅減少23.6%,惟2021/22年疫情逐漸解封暨放寬相關管制措施,促使附加價值稅(VAT)增加17.7%、個人所得稅增加5.2%及公司營利所得稅增加28.7%,而降低對財政稅收之影響。為降低疫情對整體失業之影響,史政府於疫情爆發時頒布臨時法律公告,企業不得於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間裁員,此亦促使企業自2021年1月後陸續裁員。

 

三、  該報導亦引用2021年勞力調查報告指出,史國失業率自2016年之23%,增加至33.3%;青年失業率更自47.4%,飆升至58.2%,顯見史國2021/22年經濟雖因疫情解封而復甦反彈,惟失業情形卻更為惡化。依據史國就業結構,多數分布在批發零售(18.4%)、農林漁牧(13.5%)及製造業(12.4%)等,此亦凸顯史國經濟結構之脆弱性,包括產值成長緩慢、缺乏高品質之就業機會以及經濟結構轉型之成本。上述報告亦建議未來中長期應著重在經濟結構性政策,尤其解決青年高度失業率情形,例如加速改善落後之資通訊基礎設施、提升數位化及科技應用及普及率(謹註:史國通訊費用高於其他多數南部非洲國家,爰史國電信監管機構已要求史國郵電公司須自本年4月1日起分3階段將網路費調降60%)。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