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資料來源:越南衛生部網站2022年06月14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根據越南衛生部疫情統計,2022年6月14日新增確診856例,比13日增加240例。累計確診1,073萬3,285例,累計死亡人數4萬3,083例,累計痊癒人數956萬8,888例。累計本土確診病例中,仍以河內市160萬3,225例、胡志明市60萬9,699例,以及藝安省48萬5,092例居多,全國確診病例持續下降,河內市確診病例已持續低於300例以下,惟確診人數及累計確診病例仍均居全國之冠。截至6月13日,越南約9,800萬人口中,已有2億2,397萬4,640人次注射新冠肺炎疫苗(約占228.54%),其中7,804萬2,981人完成2劑接種(約占79.64%)。
A:
柬埔寨商務部長Pan Sorasak率團出席WTO「第12屆部長級會議」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6月13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媒體報導,柬埔寨商務部長Pan Sorasak率領柬國代表團出席世界貿易組織(WTO)於本年6月12日至15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之「第12屆部長級會議」(MC12),為期4天,將針對相關議題進行磋商。
WTO秘書長Ngozi Okonjo-Iweala於昨(12)日表示,以審慎樂觀態度看待此次貿易部長會議,以處理全球糧食安全遭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與過度捕撈之威脅,以及公平管道取得新冠疫苗以應對疫情,關鍵議題分述如下:
(一) 糧食安全
1、 首要議題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糧食安全造成之衝擊,烏克蘭係養活數億人之傳統糧倉。歐盟貿易委員Valdis Dombrovskis表示,歐盟刻積極與所有成員共同努力研擬多邊糧食安全方案,並抨擊俄羅斯將糧食及穀物當作戰爭武器。
2、 WTO期盼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之批評只持續至會議第1天為止,屆時出席之100多名部長預計會有人發表激烈聲明。惟由於許多人拒絕與莫斯科直接談判,WTO擔心議程受到影響,因為尚有其他重要議題需要敲定,以免會議最終無法達成協議,缺乏實質成果。
(二) 漁業補貼
1、漁業補貼議題經過20多年冗長談判,各國最終在禁止助長非法與無管制捕撈補貼上達成一致。WTO表示,談判從未如此接近終點線,惟部長們仍然保持謹慎,主要癥結之一係對開發中國家如主要漁業國印度提供之特殊與差別待遇(SDT),該等國家得以申請豁免。
2、提交予部長們審查之草案建議豁免不應適用於占全球捕撈量尚未確定份額之成員國,且豁免期限亦尚未確定。國際環保組織則表示,任何超過10年之豁免均係災難,而印度卻要求豁免長達25年。
3、皮尤慈善信託基金(Pew Charitable Trusts)負責終止有害之漁業補貼計畫主管Isabel Jarrett 表示,25年係不合理時程,並警告太多迴旋餘地將對漁類資源造成破壞。主持WTO漁業補貼談判之哥倫比亞大使Santiago Wills強調達成協議之急迫性,渠表示等待期越長,過度撈捕造成之損失越多,世人也輸得越多。
4、 印度似乎仍堅持其對漁業與其他領域要求之立場,因而危及達成協議之機會,主因WTO協議需要以共識決達成。某位駐日內瓦大使對印度之評價係,印度阻止每個議題,成為問題製造者,除漁業補貼議題外,對WTO改革與農業課題亦然。杰克迪勒研究所(Jacques Delors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Elvire Fabry亦表示,印度似乎急於在國際組織中展現力量,並警告說該國有能力破壞談判。
(三)疫苗取得公平性
1、印度與南非早於2020年10月即呼籲暫停有關Covid-19 疫苗與其他大流行因應措施之智慧財產權,以確保較貧窮國家更公平地獲得疫苗。經過多輪談判,歐盟、美國、印度及南非敲定妥協方案,該方案草案已分送予部長們檢視。
2、該草案將允許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註:不含中國)在未經專利持有人授權情況下生產新冠病毒疫苗,惟仍面臨2國反對。英國與瑞士不願簽署,並與製藥業共同表達立場,認為豁免將削弱對創新之投資。
3、對公共利益團體而言,該草案僅涵蓋疫苗而不納入治療與診斷,遠達不到為拯救生命所需之內容。醫療慈善機構-無國界醫生則警告,為確保每個人在任何地方都能獲得拯救生命之醫療工具,目前談判進展距離達成協議仍很遙遠。
A:
柬埔寨2022年前5月對外貿易年增20%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6月14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根據柬埔寨海關總署統計報告,本(2022)年前5月柬埔寨對外貿易總額為224億美元,比去(2021)年同期187 億美元成長20%,其中出口總額為94.1億美元,年激增34.5%,進口總額達130億美元,年增11%。
報告稱,中國居柬埔寨最大貿易夥伴,其次為美國、越南、泰國及新加坡,柬中貿易額達到49.9億美元,年增26%。柬埔寨商務部發言人Penn Sovicheat 次長表示,柬埔寨疫苗高覆蓋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柬埔寨-中國自由貿易協定(CCFTA)係促進柬國貿易成長之關鍵因素。渠預測此上升趨勢將在今年與未來幾年持續下去。
Sovicheat發言人另表示,中國為巨大市場,未來柬中貿易合作將繼續升級。根據RCEP協定及CCFTA,柬國相信對中國出口將會持續擴大,尤其是稻米、香蕉與芒果等潛在農產品、工業產品及加工品之出口。自去年11月以來,柬埔寨已完全恢復其社會經濟活動,並在大部分人口接種COVID-19疫苗後,對已接種疫苗之旅客重新開放邊境,無需檢疫隔離。
柬國衛生部表示,全國1,600萬人口已超過94%接種1劑COVID-19疫苗,超過90%接種2劑疫苗。此外,自本年6月7日以來,柬埔寨已成為新冠病毒零確診國家。
A:
柬埔寨籲請WTO採取更多措施協助低度開發國家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6月14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敦促世界貿易組織(WTO)繼續為低度開發國家(LDC)提供優惠待遇,因為其等在全球商品與服務出口中的份額仍低於1%。柬國商務部長Pan Sorasak在日內瓦舉行的WTO第12屆部長級會議(MC12)上表示,柬埔寨經濟今年預計將反彈回升至5.6%,WTO成員應考慮進一步支持畢業的LDC,以確保持續及永續發展。
Sorasak部長另表示,WTO應繼續為LDC提供優惠待遇,包括實施LDC服務豁免及進一步簡化優惠原產地規則,以確保LDC充分利用優惠市場准入。多年來,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正處於十字路口。過去的部長級會議未能取得實質性成果,以致WTO的有效性和相關性令人存疑。柬埔寨作為LDC,一直支持並高度重視多邊貿易體系,期盼此次MC12產生不同的結果,達成成功且有意義的結果。
Sorasak部長強調,MC12應加強WTO的多邊主義,並利用這點建立共識,以提供解決各方面臨的問題,造福人群,並適當考慮LDC面臨廣泛的挑戰。由於全球正處於單邊主義及分裂局面,小國常被孤立,從而威脅到團結的核心價值與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的中心目標:「不讓任何人脫隊」。渠呼籲成員國要傾聽彼此關切,虛心務實,靈活約束,以建設性解決問題。
Sorasak部長續表示,在談判問題上,漁業補貼協定的成果將是WTO一項偉大成就,因為WTO受聯合國委託實現其永續發展目標已有20多年,該協定達成共識,反映出WTO仍具相關性,並且仍可締造多邊成果。考慮到當前與未來的疫情,WTO必須對疫情做出妥適因應,其中包括智慧財產權的豁免。渠亦盼農業改革領域能取得實質性成果,並稱柬埔寨將與其他國家共同解決包括糧食安全及WTO改革在內的其他問題。
Sorasak部長最後強調,WTO應繼續成為一個以共識為導向的論壇,允許小國參與決策過程,並讓他們的聲音和觀點得到傾聽和考慮。柬埔寨完全致力於與所有成員國合作,以取得實質性成果。
A:
柬埔寨總發電量中國投資占65.7%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6月15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依據柬埔寨電力局統計,2021年柬埔寨電力需求為4,014兆瓦(MW),其中 3,033 MW由國內水力發電廠、燃煤發電廠、柴油發電廠、太陽能發電及生質能發電廠供應,不足981MW則從鄰國泰國、寮國及越南進口。
柬埔寨能礦部發言人Heng Kunleang表示,中國投資的水力發電廠、燃煤電廠與太陽能發電廠占柬埔寨總發電量65.7%,中國在柬埔寨能源方面之投資成為柬國能源安全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有助於確保柬國供應穩定可靠的電力,也有助於確保柬國合理的電價,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鼓勵中國投資者投資柬埔寨能源領域,包括水力發電廠與太陽能發電廠等再生能源。
柬埔寨工業、科技及創新部發言人Heng Sokkung表示,中國投資的發電廠在疫情期間幫助穩定工廠生產,穩定的電力供應對服裝、鞋類及旅遊用品業的生產製造十分重要,而上述產業是柬國經濟成長的驅動力及創造就業機會的主要來源。憑藉具有競爭力的電價,柬埔寨製造的產品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與其他國家製造的產品競爭。
柬埔寨環境部發言人Neth Pheaktra表示,中國興建的水力發電廠對確保柬埔寨能源安全十分重要,造福整個柬埔寨及人民,這些發電廠也高度重視環境保護,符合環境影響評估(EIA)的要求。
柬埔寨皇家科學院經濟研究員Hong Vannak表示,中國投資的發電廠不僅為家庭與企業提供可靠電力,還幫助吸引更多外資進駐柬埔寨,因為穩定電力是支持經濟發展之關鍵,可加強投資者信心,中國在能源領域的投資不僅有助於提振柬國經濟,還有助於減少貧困。渠相信「一帶一路」不僅會為柬埔寨能源領域帶來投資,亦會在交通基礎建設及物流發展方面帶來投資。
A:
柬埔寨至2022年第1季公共債務達98.1億美元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6月15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截至2022年第1季末柬埔寨政府公共債務總額累積為98.1億美元,其中68%來自雙邊發展夥伴(DP),32% 來自多邊發展夥伴。2022年第1季柬埔寨政府與發展夥伴簽署新優惠貸款,全額為3億1,724萬美元,相當於2億2,821萬特別提款權(SDR),僅達法律允許上限的14%,其中52% 與雙邊發展夥伴簽署,48% 與多邊發展夥伴簽署。
上述新貸款承諾的目的是為柬國優先領域的公共投資計畫提供資金,以支持永續經濟成長及提高生產力。同時,沒有發行政府債券。依據柬國財經部的公債報告指出,中國占柬埔寨外債40.72%,多邊夥伴占34.33%,其他國家占24.95%。
柬國財經部長Aun Pornmoniroth表示,儘管柬埔寨經濟受到疫情與其他外部因素的衝擊,但柬埔寨目前公共債務狀況被評估為可控制、可持續且低風險。渠另稱,柬國政府謹慎地實施「2019-2023年公共債務管理策略」措施,特別是提高公共債務管理與公共投資管理效率的5項關鍵原則。
柬埔寨皇家學院經濟分析師Hong Vannak表示,柬國政府已公開宣布柬國公共債務有可能接近100億美元,因為目前債務水準僅約占為GDP23%,距離達到GDP40-50%的緊急程度甚遠。柬國財經部表示,柬國政府對維持收支平衡與償還國際債務持謹慎態度,由於柬國國際債務水準偏低,仍然能夠向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及雙邊發展夥伴等貸款機構借款。國際金融機構認為,如果柬國政府為發展柬埔寨經濟所需的基礎建設與能源領域借款,柬埔寨可在不陷入債務陷阱的情況下借貸更多。
A:
據瑞士國際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最新全球競爭力調查報告(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22),沙烏地之全球競爭力自前次排名爬升8位至第24名,且沙國競爭力在20大工業國集團(G20)中領先南韓、法國、印度、日本、義大利、阿根廷、印尼、墨西哥、巴西、土耳其,排名第7。
該報告亦顯示,沙烏地此次在經濟表現、政府效率、經商環境等評比指數皆有明顯進步,且在政策調適、企業數位轉型、公共財政、政府債務管理、社會凝聚力、股市資本化、固定資本形成、能源基礎建設、電力成本、網路安全、公共教育暨訓練支出、新創事業、民族文化等指數皆名列全球前10,反映沙烏地推動2030願景政策(Vision 2030)及經濟自COVID-19疫情復甦之成效。
該報告另顯示,此次競爭力排名領先者依序為丹麥、瑞士、新加坡、瑞典、香港。
A:
法國經貿雜誌國貿觀測(Le MOCI)報導,法國商務投資署(Business France)與法國外貿顧問團(Conseillers du commerce extérieur de la France ,CCEF)全國委員會(Comité national )發起成立拉丁美洲俱樂部,為即將於本(6)月底於巴黎舉行之Ambition Latin America 活動暖身,盼藉以吸引拉美企業來法投資並提供相關協助服務。
繼 2019 年的日本與美國及 2021 年的德國後,現在拉丁美洲旅法商界領袖亦擁有其專屬俱樂部,頃於本月13日正式由Business France副署長Marie-Cécile Tardieu偕同CCEF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委員會主席Charles-Henry Chenut揭幕,期盼藉此增進拉美與法國商界之交流與經驗分享,了解渠等投資期許與需求,進而加強雙邊經濟合作關係。
拉美企業在法投資9.5億歐元,於歐洲國家中排名第三,去年即有19件新投資案,其中墨西哥以10件領先,其次為阿根廷、巴西、智利及哥倫比亞;近五年來,以化工及塑料產業為其投資大宗;相對而言,法國為拉丁美洲前十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之一,投資總額為410 億歐元。
A:
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6月15日引述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2022年世界競爭力年報, 針對63個國家、255項調查指標進行世界競爭力評比排名,為丹麥自34年以來首次榮登該評比之寶座,過去兩年之排名分別為2020年第2,2021年第3。今年前10名之評比排名分別為丹麥、瑞士、新加坡、瑞典、香港、荷蘭、台灣、芬蘭、挪威、美國。
世界競爭力排名主任 Arturo Bris 教授在新聞稿指出,丹麥是全球數位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基於良好的政策、對永續性的明確關注以及企業界敏捷的推動促使丹麥於此評比位居榜首。丹麥在經濟韌性、法律和秩序、社會責任、穩定、政府清廉和貿易開放方面獲得高評;另於數位化和氣候因素評比項目中亦取得競爭優勢; 高稅收、低工時和龐大的公共部門,吸引國外投資的能力方面獲得低評。
丹麥工總(DI)經濟總監Allan Sørensen指出,儘管丹麥於此年報獲得重要評比地位,高費用一直為丹麥於全球競爭力中的絆腳石。丹麥透過高稅收資助大量的公共部門,造成過多勞力於公共部門工作,也形成目前企業面臨勞力短缺的挑戰。
A:
依據瑞士聯邦經濟國務秘書處(SECO)2022年6月15日新聞稿,瑞士擁有發達的自由貿易協定 (FTA) 網。2020年瑞士進口商因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節省共23億瑞士法郎關稅,申請率約為68.1%,較2019年(68.8%)減少。依據統計報告2020年可申請但未使用減免優惠之進口商品依照金額排列主要為衣物及布料等多種商品(HS Code:6110-6204)、汽車零件(HS Code:8708),以及油類產品(HS Code:1514)等。
資料來源: 瑞士聯邦經濟國務秘書處(SECO)新聞稿
日期: 2022年6月15日
A:
依據瑞士聯邦統計局(BFS)公布之瑞士2022年5月份生產和進口價格指數統計,與上月份相比較,價格指數上漲0.9%,為109.4點(該局以2020年12月為基數=100),比去年同期上漲6.9%。指數上漲的主要產品項目為原油類產品、天然瓦斯和化學產品。
資料來源: 瑞士聯邦統計局(BFS)
日期: 2022年6月19日
A:
瑞士新蘇黎世報(NZZ)2022年6月13日新聞報導,瑞士本年5月通貨膨脹率為2.9%,且食物整體平均價格幾乎沒有變化。報導指出瑞士與鄰國物價變化迥異,不僅通貨膨脹率明顯較鄰國為低,且食物整體平均價格幾乎沒有變化,同期德國通貨膨脹率為7.9%,為50年來新高,且德國食物及非酒精飲品價格更較上年同期成長11%。瑞士本年1月至5月食物價格上漲較顯者為:食物油價格上漲7%,義大利麵價格上漲9%。
報導中分析瑞士大部分食物價格穩定但部分價格上漲之原因,以麵包為例瑞士政府對麵包所需穀物採取國內補助以及關稅保護措施。雖然烏克蘭戰爭造成國際小麥價格上漲,但由於瑞士麵包原料基本上不仰賴進口,造成瑞士麵包價格目前無明顯波動。另義大利麵及其主要原料杜蘭小麥基本上無種植僅仰賴進口,因此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相對較大。
報導指出瑞士一般家庭之日用品及食物約有四分之一仰賴進口,由於近幾月瑞郎匯率上漲,瑞士該類商品價格上漲幅度明顯較鄰國小。該現象造成瑞士食品及日用品整體價格幾乎沒有變化,但專家認為瑞士民生物價應為延遲上漲,以麵包為例目前於商店購買的麵包係為去年境內收成之穀類,原料成本尚不受目前油價及肥料價格上漲所影響,惟本年包裝以及物流成本已經上漲,且電價亦有上漲趨勢,因此未來幾個月瑞士民生物品價格可能上漲。與其他國家相比瑞士物價高但價格相對穩定。目前食品及非酒精飲料的價格與十年前相差不多,今年未見強勁成長。
資料來源: 瑞士新蘇黎世報(NZZ)新聞報導
日期: 2022年6月13日
A:
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產業日報 (Dagensindustri)引用法國投資基金Carmignac首席策略家Frederic Leroux的觀點,認為經濟不穩狀態仍將持續至秋季,因此,隨之受影響的股市將持續低迷,美國與歐洲的通膨高漲也將持續至夏季後。這是全球經濟在長期低通膨後的反轉,將近入M型化的經濟模式,高者持高,低者走低。
市場與人們都需要時間了解且被迫習慣目前高通貨膨脹情況,各國中央銀行也勢必放棄限縮通貨膨脹最高2%的目標,而將重點放在透過名目經濟成長(nominal growth)以降低國債比。
A:
資料來源 : 芬蘭政府 (Finnish Government)
為達到2035年碳中和之氣候目標,以及提高減碳效率,芬蘭政府提出新氣候變遷法(New Climate Change Act),明訂2030年減碳60%、2040年減碳80%及2050年減碳90%至95%等減碳目標,並將於今(2022)年7月1日正式實施。
芬蘭環保氣候部長Maria Ohisalo表示,該法首次將2035年碳中和目標入法,並強化政府部門之間的相關合作,向全球展現芬蘭如何於2035年達到碳中和的社會,同時鼓勵芬蘭企業投資潔淨科技。該法制定氣候變遷政策計畫,亦擴大涵蓋範圍至土地利用產業,包括土地利用、林木與農業等,及碳吸儲(carbon sink)之加強。Maria Ohisalo部長指出,將土地利用納入新氣候變遷法是極具意義的改進,可提高於該產業的減碳與碳吸儲機會。
新氣候變遷法為減少芬蘭溫室氣體排放,同時為彈性因應氣候變遷,設定4個國家氣候變遷政策計畫 : 中程氣候變遷政策計畫(Medium-term Climate Change Policy Plan)、國家氣候變遷調整計畫(National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Plan)、長程氣候變遷政策計畫(Long-term Climate Change Policy Plan)及土地利用產業之氣候變遷計畫(Climate Change Plan for the Land Use Sector)。
政府部門規劃相關氣候變遷政策時,應確保實施方法具公平性且可永續發展,同時由政府監督實施成效,且定期評估其實施成效。
另,鑒於芬蘭北部薩米族(Sámi)其活方式與文化較易受氣候變遷影響,將成立薩米氣候變遷委員會(Sámi Climate Council),從其原住民族角度提出相關建言,俾保存其獨特生活方式與文化。
A:
資料來源:SADC秘書處
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秘書處於本(6)月9日發布新聞稿,宣布預計自2022年7月起於史瓦帝尼、馬拉威與尚比亞等三成員國試運行SADC電子產證(SADC Electronic Certificate of Origin)系統,並冀於2024年前在SADC全部16個成員國間實施該系統。「SADC電子產證架構」(SADC Electronic Certificate of Origin Framwrok)係經SADC貿易部長委員會(Committee of Ministers of Trade)於2019年通過,而實施電子產證係「SADC貿易便捷化計畫」(SADC Trade Ficilation Programme)之重點工作。
上揭新聞稿指出,現行SADC產證主要以紙本方式辦理,出口商需至產證簽發機構繳交相關申請文件,申請流程耗時費事,對SADC區域內貿易形成負面影響。電子產證系統將簡化申請流程,出口商可線上繳交申請文件,進口國海關亦可透過線上系統對電子產證加以核實,無須再遞送紙本文件,可有效提高SADC區域內貿易便捷度。為增加電子產證系統安全性,SADC將採用光學浮水印技術與電子驗證性統等安全措施。
該新聞稿亦指出,實施電子產證有助降低SADC區域內非關稅貿易障礙(non-tariff barriers to trade),提高SADC成員國在區域價值鏈(regional value chain)參與度,並促進「SADC工業化策略與路徑圖(2015-2063)」(SADC Industrialisation Strategy and Roadmap (2015-2063))實施,以強化區域內自由貿易。為推動電子產證在整個SADC區域內實施,SADC將透過「SADC電子產證架構」,促使成員國達到產證自動化流程一致性,包含產證登記、簽發、核可與傳遞等流程。
該新聞稿另指出,歐盟為協助SADC深化經濟整合程度,促增SADC成員間貿易,並提高SADC包容性經濟發展,斥資1,500萬歐元推動「歐盟–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貿易便捷計畫」(EU-SADC Trade Faciliation Programme),並協助建立SADC電子產證系統;另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之「合作提升SADC區域經濟整合計畫」(Cooperation for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ADC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gramme)亦對SADC電子產證系統提供相關技術協助。
A:
資料來源: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BMBF)、潔淨能源網絡(Clean Energy Wire)
文號:1114060037號
七大工業國組織(G7)科技部長於2022年6月12日至14日於德國法蘭克福召開會議,討論涵蓋促進科學研究進展的廣泛議程,並於會後發表公報,後續將針對以下項目強化合作:
一、 維護科學研究的自由、完整與安全。
二、 對抗氣候變遷:各國強調執行「巴黎協定」的重要性,以及將溫度升高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內之目標。各國同意促進跨領域研究合作,以對氣候變化及生物多樣性減損帶來的挑戰,研擬更具可行性之解決方案。此外,二氧化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CDR)技術研究、海洋生態多樣性與氣候變遷之關聯等議題,將特別受益於國際協調與合作,尤其CDR相關技術,攸關各國能否成功將無可避免之碳排放,自大氣中清除,以抵銷對氣候之影響,將對氣候保護之努力產生重大且深遠之影響。
三、 新冠肺炎研究合作:醫界對於部分病患感染新冠肺炎後,為何產生長期影響之因素與人體運作機制知之甚少。各國將強化相關研究合作與病例資訊分享,以滿足學界與醫界尋找治療方案之需求,並進一步促進整體人類健康與福祉。
2022年G7領袖峰會訂6月26日至28日於德南巴伐利亞邦召開,近期各部長級會議陸續舉辦,預為峰會暖身,相關重要結論亦將於峰會討論及納入決議,以拓展G7國家合作領域與範疇。
A:
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據義大利媒體(askanews.it)2022年6月14日報導,義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訪問以色列,並會晤以色列總理Naftali Bennett,雙方在午餐會時洽商能源、產業政策及水資源等合作。德拉吉總理向以國總理表示,義國為舒緩能源價格採取經濟措施,其中以方對超額利潤稅收深感興趣;以色列總理向義國總理說明滿足以色列約90%用水需求之海水淡化廠,並指出乾旱在義大利正增加風險,以色列在此方面技術將有助於義大利。會後兩國總理共同表示義大利及以色列在能源及天然氣有很大合作空間。
以色列能源部部長Karine Elharrar-Hartstein亦出席餐會並表示以色列對義大利及歐洲公司在天然氣勘探投資深感興趣,並期盼在綠色氫能等再生能源進行合作,且已致函義大利生態轉型部部長Roberto Cingolani表達會晤,以利雙方儘快簽署合作備忘錄。另在產業政策方面,兩國總理洽談航太工業及半導體產業,德拉吉總理強調,雙方應在歐洲大規模投資半導體產業,以減少依賴中國大陸及台灣,且同意以色列總理所言,兩國將於在10月舉行高峰會時繼續洽商此議題。
A:
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據義大利安莎通訊社(ANSA)與milanofinanza.it等媒體2022年6月15日報導,義大利天然氣配送商(Italgas)宣布 2022-2028年策略投資計畫,並將投資86億歐元,較2021-2027年計畫投資之79億歐元,增加7億歐元,其中45億 歐元將建置義大利天然氣配送網、18億歐元將用於義大利威尼托天然氣公司Atem招標案、18億歐元將投資於希 臘,以及5億歐元將用於多元化計畫。
鑒於歐盟執委會在2022年5月中旬推出「REPowerEU」計畫,以期不再依賴俄羅斯天然氣,自主生產以替代目前歐盟自俄羅斯進口約占50%天然氣(2021年總進口量約為1,550 億立方公尺),Italgas公司2022-2028年策略投資計畫特別著重開發生物甲烷及氫能等再生能源。
Italgas 執行長Paolo Gallo表示,在義大利將投資45億歐元於配送網路,其中15億歐元將投資能源網之數位轉型計畫,以期成為全球首家有整體能源網數位化之天然氣商,並成為義國推動能源效率之重要角色及歐盟達成氣候目標之領先國家。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6.14 PAP, The First News
根據波蘭1家知名經濟智庫(Polish Economic Institute ; PIE))的數據,波蘭的國內生產總值在2022年及2023年將分別成長4.8% 及3.5%,而通貨膨脹率將在8月份達到15.8%的高峰值。
波蘭經濟研究所(PIE)經濟學家認為,整體而言,波蘭經濟預計將經歷「輕微放緩」。2022年GDP將成長4.8%,主要是由於工業活動及來自烏克蘭難民創造的額外需求。但下半年和2023年,波蘭經濟成長將在2.4-3.6%左右波動,主要是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商品短缺、出口疲軟和私人投資下降的影響。
反之,由於波蘭國家復甦計畫(National Recovery Plan),公共投資的增加將帶來積極的刺激,這將轉化為2023年GDP成長1個百分點。專家們認為,未來2年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將是高通貨膨脹,而高通貨膨脹將繼續受到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的推動。而反映加工商品和服務價格的核心通貨膨脹率也將保持在高點。
明(2023)年通貨膨脹率預計將略有放緩,達到8.6%。
分析師表示,最遲要到2023年和2024年之交,通貨膨脹水準才會出現明顯下降。分析師還預測,今年平均通貨膨脹率將達到13.1%,並在8月份達到15.8%的高峰值。分析師們補充稱,2023年的平均通貨膨脹率將降至8.6%,到2024年將降至4.5%左右。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6.14 PAP, The First News
波蘭政府在預算指南中假設,2023年波蘭的經濟成長將從今年預期的3.8%下降至3.2%,而通貨膨脹將從今(2022)年的9.1%降至2023年的7.8%。
波蘭政府新聞服務機構CIR在6月14日週二的新聞稿中稱,由於地緣政治局勢(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全球生產鏈的動盪(中國恢復封鎖政策)、大宗商品價格高漲以及波蘭主要合作夥伴的經濟狀況,因此,波蘭經濟短期前景非常不確定。
CIR繼續稱,該智庫預計,儘管2022年前幾個月經濟表現積極,但2022年全年GDP成長將達到3.8%,2023年將達到3.2%。該智庫還預計,2022年通脹率將平均達到9.1%,2023年將下降至7.8%。CIR表示,而保留這些數字可能會「取決於地緣政治情勢」的變化。
波蘭政府表示,在貨幣政策緊縮和能源價格預期穩定的背景下,2022年第三和第四季度,價格應該會出現放緩跡象。波蘭登記失業率預計將繼續下降,到今年年底將達到5.1%,2023年將保持不變。今年平均工資成長率將達到10.2%,明年將達到9.6%。政府已在2023年為公共部門加薪7.8%。預計2022年私人消費將實際成長5.9%。
根據波蘭財政部長Magdalena Rzeczkowska表示,當2022年前2個季度的數據可用時,仍可以修改指導方針。政府必須在9月30日之前向國會下(眾)議院提交預算法的最終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