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6.14   PAP, The First News,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公司(Fitch)1份報告中稱,波蘭今年的GDP增長預測將從之前的3.3%上調至5.2%。惠譽公司表示,更高的起點意味著今年波蘭的經濟成長率可能為5.2%(之前為3.3%),儘管預計未來幾個季度經濟將放緩。

 

該機構補充稱,該項預測考慮從歐盟復甦和韌性基金(Recovery and Resilience Facility ; RRF)流入波蘭的資金。同時,惠譽公司預計波蘭經濟將在2023年成長3.0%,低於此前預測的3.3%,並將在2024年放緩至2.3%。據該機構稱,隨著通貨膨脹加速、貨幣政策縮緊、貿易中斷和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實質所得將下降。

 

惠譽公司表示,通貨膨脹情勢將迫使波蘭國家(中央)銀行(NBP)繼續緊縮政策。該機構預計,今年年底波蘭中央銀行的參考利率將為7.0%,明年將為6.5%,通貨膨脹率將分別為11.0%7.5%。惠譽公司還強調,波蘭勞動力市場的良好狀況以及由於來自烏克蘭的難民湧入以及強勁的工資上漲(3月份為12%),而導致波蘭國內的消費成長。

A:

法國財經電視台BFM Business本(6)月14日報導,領先企業社會責任(CSR)績效評鑑業界之法商新創 EcoVadis 本日宣布頃再籌得 5 億美元,成為法國第27家獨角獸企業。

 

EcoVadis共同執行長Frédéric Trinel與Pierre François Thaler 表示,由於全球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大幅抬頭,其追求全球供應鏈效率與永續之核心模式契合時代價值,即使當前金融市場現況因疫情或地緣政治等因素略顯複雜,仍得以籌足資金,將持續支持企業實現CSR目標。此次融資為CSR市場有史以來規模之冠,EcoVadis 將可藉此開發國際市場,強化其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工具,並循公司願景進行相關策略併購。

 

目前已有175 國 9萬5,000 家公司採用 EcoVadis 方案,評估與改善企業供應鏈 CSR 績效,其開發之協作平台主要供客戶應用領域涵蓋碳排放管理、私募股權、CSR相關貸款、供應鏈融資及第三方風險與彈性等。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6.14 Polish News Bulletin取材自wnp.pl, 13.06.2022

 

鄧白氏公司(Dun&Bradstreet)為波蘭國家法院登記處 (KRS) 進行的一項分析顯示,目前,波蘭有超過 250,000 家電子商務公司在營運。另自2022年初以來,多達19,600名企業家通過電子商務擴展他們的業務活動,而在2018-2021年間,有178,000名企業家決定加入電子商務,其中120,000家是在2021年才加入的。Advox Studio執行長Rafał Gadomski在評論分析時強調,根據 Gemius 的數據,波蘭網民進行網購比例已經達到77%。此外,市場上有越來越多的所謂Z世代的年輕人,他們從小就接觸過互聯網。這些數據表明波蘭許多公司都了解消費者的期望和市場變化。G氏表示: 那些利用趨勢來建立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家從一開始就贏過那些推遲數位化轉型的企業家。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6.13 PNB Economic Review, PARKIET 11.06.2022

 

波蘭國家復甦計畫(KPO)總金額約354億歐元(約1,600億波幣),其中239億歐元是不用退還的贈款,115億歐元是優惠貸款(其中約22億歐元不是由最終受益人而是由國家預算「償還(repaid)」)。波蘭財政部希望KPO的實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即將到來的經濟放緩,並通過增加投資來加快發展步伐。該部預計,2022年KPO將帶動GDP增長0.1個百分點,2023年提高0.6個百分點,後續年份甚至提高1個百分點。波蘭企業家聯合會(the Federation of Polish Entrepreneurs)首席經濟學家Łukasz Kozłowski表示:國家復甦基金可能對波蘭經濟至關重要。根據歐盟執委會的分析,它可以使波蘭GDP增加約2%,這意味著波蘭經濟將比沒有KPO的情況增加約600億波幣。K氏指出,KPO最大的價值不在於它將為波蘭GDP增加多少,而在於它可以在波蘭最迫切需要的關鍵領域,持續提升競爭力。

 

綠色經濟:

  1. 主要是關於能源轉型,占KPO經費的43%。計劃的投資包括購買電動巴士、發展鐵路交通、防治霧霾(對汰換舊暖爐提供補貼)以及提高建築物的能源效率。
  2. Pekao銀行經濟學家Karol Pogorzelski表示:此外,釋放陸上風電場的發展,建設離岸風電場、投資氫技術、擴大電網和儲能,這對於從再生能源獲取能源至關重要。P氏解釋:這些都可改善國家的能源結構,波蘭能源部門將減少排放,減少污染費用,因此能源成本可以更便宜。這都意味著波蘭整體經濟將變得更具競爭力。
  3. 波蘭企業家聯合會首席經濟學家 Łukasz Kozłowski強調:加速將黑色能源轉化為綠色能源符合波蘭的戰略利益。這將增加波蘭的能源安全,尤其在不仰賴俄羅斯燃料和全球市場價格飆漲的背景下,能源轉型顯得更加重要。

 

結構性挑戰:

  1. KPO計畫有關經濟數位化(包括發展5G網絡、電子服務或業務數位化)、勞動市場(例如提高員工能力)或與創新或自動化(robotization)相關的改革和投資,可以也為經濟帶來積極影響。
  2. ING銀行首席經濟學家Rafał Benecki強調:前揭數位化相關改革及投資都非常有幫助,尤其是在波蘭企業面臨結構性挑戰的情況下。企業商業模式必須朝現代經濟轉變,適應不確定的環境,將活動更多地建立在「綠色」基礎上,同時在商品和服務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尋找「綠色」合作夥伴。在正常情況下,這些過程將持續10-20年,但疫情大流行和戰爭迫使加速進行。
  3. B氏另強調:KPO不會解決波蘭所有問題。且渠對某事持高度懷疑。渠所提及之巨大挑戰需要大量民間投資。但公司企業所需的政府經濟政策支持,多年來也一直付之闕如。而KPO並沒有改變這一點。

 

波蘭僱主聯合會(Lewiatan Confederation)經濟專家Mariusz Zielonka表示:KPO並未改變波蘭之經濟政策。但在改善所謂的投資環境方面,KPO可以提供一點幫助。在他看來,波蘭政府已同意司法機構的多項改革,歐盟執委會已批准波蘭的KPO,這略微改善波蘭的投資環境。Z氏強調:渠相信善用重建基金對波蘭經濟非常重要。波蘭需要盡快開始使用它,因為其他歐盟國家已經運用基金改善經濟,並且在國際舞台上變得更具競爭力,波蘭不能落後。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6.13 PNB Economic Review取材自RZECZPOSPOLITA, 13.06.2022

 

波蘭某些行業的工資正在創紀錄。採礦業2022年1-4月個人平均收入可能比前一年增加16%以上,建築工人的收入可能比2021年同期增加15%以上,運輸工人的收入可能比2021年同期增加近19%。根據共和報(Rzeczpospolita)對中央統計局(GUS)數據的分析,餐飲業平均工資每年增長17%以上。名目意義上,最高的薪水仍然來自IT 專家;1-4月其平均工資超過11,000波幣,年增長率約為 11%。然而,採礦和燃料加工行業的平均工資也超過10,000波幣,而在能源產業員工的工平均工資則接近9,200波幣之水準。

A:

據匈牙利媒體報導,匈牙利外交貿易部長Peter Szijjarto於2022年6月13日出席在布拉格舉行的印太論壇表示,俄烏戰爭的重要啟示是重塑東、西方的供應鏈。改善歐洲與印太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對維持歐洲經濟至關重要,各國政府及歐盟有責任加強務實、互利及積極的關係。

S部長表示,匈牙利是全球第10大開放經濟體,其中外人投資發揮重要作用,匈國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GDP)逾85%,2021年出口成長25%,與東南亞地區貿易金額亦創逾135億美元新高。匈牙利與東南亞地區合作良好,過去3年最大的投資都來自該地區。

渠呼籲歐盟與東南亞在互利互惠原則下進行務實合作,加快與該地區國家的夥伴及合作協定談判,包括完成與印尼、紐西蘭及澳大利亞的自由貿易協定。S部長也促請歐盟完成歐中全面投資協定,稱歐盟應該超越“政治意識形態及無謂的辯論”,接受歐洲經濟在沒有中國供應的情況下就無法運轉的事實,及承認中國投資對歐洲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的重大貢獻。

除歐盟成員國外,本次印太論壇邀請澳大利亞、孟加拉、柬埔寨、加拿大、東帝汶、菲律賓、印度、印尼、日本、馬來西亞、蒙古、緬甸、尼泊爾、紐西蘭、韓國、瑞士、泰國、英國、美國及越南等國出席。

A:

參考資料:The Economists
日期:111年6月14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400/P200號(商情文號:第400號)
 
商情本文:
英國強生首相本周通過對他的領導能力的不信任案投票,並將繼續領導政府。然而,政府依然需要面對愈趨嚴重的英國生經濟成長問題。強生首相表示,經濟成長是其首要任務,政府也正研擬減稅措施。


然而英國落後的生產力由來以久,
19世紀初英國曾一度引領生產力,一個世紀後,美國處於領先地位。牛津大學的Stephen Broadberry和達特茅斯學院的Doug Irwin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 ,1850年,美國勞工的產能比英國同齡人低大約10%到1910年,渠等的產能增加25%。1997年至2007年間,英國的生產力成長在G7國家中僅次於美國;每小時產量年均成長1.9%。但隨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2009年至2019年間,其生產率成長率在G7中排名第二。華威大學的Nick Crafts和拉夫堡大學的Terence Mills 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與2008 年之前的趨勢相比,英國在此期間的落後短缺是250年來最嚴重的。之後的英國脫歐也對英國的生產力產生不良的影響,一項估計顯示,英國脫歐造成的不確定性在2019年使商業投資減少11%。
 
全要素生產率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 ,是用來衡量資本和勞工使用的整體效率指標。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Jonathan Haskel和曼徹斯特大學的Peter Goodridge表示,金融服務業和保險業的 tfp 成長放緩在 2007 年至 2019 年期間佔整個經濟下降比重的約35%。電信技術服務、運輸設備製造和製藥等英國領先的產業業受到衝擊。另最明顯的表現是外國投資的減少,英國的投資一直低於法國、德國和美國;長期以來,渠在研發上的花費也較少。
 
下一類改進涉及人。儘管在鼓勵更多年輕人上大學方面取得成功,但幾十年來,英國一直在努力掌握雇主要求的從工程到焊接的特定技能。英國16歳後未上大學但仍接受職業訓練歷比例約為32%,卻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42% 的平均水平。企業高層的素質也是一個問題,與德國和美國相比,英國的管理人才不足。202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只有大約11%的公司與美國前25%的公司一樣管理良好。政府正試圖通過其培訓計劃來解決這個問題,該計劃為中小企業的業者提供有補貼的管理培訓,然而據報導,乏人問津。
儘管英國擁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但渠很難將它們產生的知識傳遞給公司。例如,與美國相比,美國對大學的依賴程度較高,對國家實驗室的依賴程度較低,國家實驗室往往更側重於應用研究。數據顯示,英國人獲得專利的速度僅有美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家的一半。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 OBR) 認為,最終英國的生產力比留在歐盟時低4%。自2019年贏得壓倒性多數席位以來,強生首相在經濟成長方面乏善可陳,而在不信任投票後渠的地位受到影響,使得採取大膽、長期行動的可能性更低。但毫無疑問,本屆政府及其繼任者應該把重點放在經濟成長上。

 

A:

參考資料:Financial Times

日期:111年6月14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401/P200號(商情文號:第401號)

商情本文:

英國由於物價飆升衝擊家庭支出和商業活動,經濟在 4 月份出現萎縮,未能達到預期,顯示英國經濟自今年1 月以來的復甦已經停滯。國家統計局(ONS)週一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3 月至 4 月期間國內生產總值下降 0.3%,低於經濟學家所預測的 0.1% 成長。4 月份的經濟成長受到 NHS 篩檢和疫調業務的結束的衝擊,導致衛生部門活動下降5.6%。在倫敦的早盤交易中,英鎊兌美元匯率下跌 0.7%。 財政部長 Rishi Sunak 週一表示,我想向人們保證,我們完全專注於發展經濟,以解決長期的生活成本問題。

然而,上週,總部位於巴黎的經合組織OECD將對英國2023 年的成長預測下調至零,這是除俄羅斯外 G20 中的最低水平,反映出高通貨膨脹和利率上升的影響。另一方面,上個月的官方數據顯示,4月份消費者價格年成長率為 9%,是 40 年來價格成長最迅速的,也是所有 G7 國家中最高的。

 英國商會(British Chambers of Commerce)的研究主管David Bharier表示,各行各業都面臨原材料成本前所未有的上漲、能源費用飆升和工資上漲的壓力。 他補充,4月份雇主國民保險金的增加只會增加公司的困難。同時,許多經濟學家指出,英國第二季度的 GDP 成長有望低於英格蘭銀行 0.1% 的成長預期。 然而,隨著秋季通貨膨脹率預期進一步上升,市場預測貨幣政策委員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會連續第五次加息至 1.25%。稅務顧問公司RSM UK的經濟學家 Thomas Pugh表示,渠預測到今年年底,利率將達到 2%。產業方面,4 月份 GDP 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服務業的下跌,下降 0.3%。 儘管批發和零售貿易反彈回升 2.7%,住宿和食品服務業也在擴張。 Pantheon Macroeconomics 經濟學家Samuel Tombs 表示,娛樂業的產出萎縮,但總體而言,數據顯示,家庭準備借更多錢,少存一點錢,以維持他們目前的實際支出水平。由於企業報價上漲和供應鏈短缺的影響,製造業急劇萎縮,導致產量下降 0.6%。

另外,繼 3 月份暴風雨季節產生更多維修和保養需求後,建築業下降 0.4%。政府上個月宣布了一項新的補助計劃,以支持物價上漲的家庭。英國國家統計局(ONS)還公佈了貿易數據,數據顯示,英國截至 4 月的三個月內進口比出口多 243 億英鎊,這是自 1997 年 3 月有記錄以來的第二大逆差。

A:

參考資料:The Guardian

日期:111年6月14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402/P200號(商情文號:第402號) 

商情本文:

英國政府為支撐英國的能源供應,正研擬延長Nottingham郡的一座燃煤發電站的運作時間。英國政府正在與法國能源公司 EDF 就擴大Retford附近的 West Burton A發電站運營的計劃進行磋商。該發電站原定於今年10月關閉,但現在可能將運行到明年3月。如果達成協議,政府將簽署一項備用協議,為大約150萬戶家庭提供備用電源。

EDF、英國能源監管機構、英國天然氣暨電力市場監管署(Ofgem) 和國家電網的電力系統運營商(ESO)原訂上週達成協議,但現在可能會在本週才達成協議,若達成協議,預計將支付數千萬英鎊給EDF公司,此金額未來將反應在家戶的能源賬單上。

West Burton A發電站於1966年開始發電,原定於去年關閉,之後延長至今年9月。EDF的一位發言人表示,EDF 正在努力與國家電網ESO達成協議,以支持政府要求在明年冬天保持 West Burton A 發電站運轉的要求。政府還在與Drax集團 討論延長其在York郡的燃煤機組的使用壽命,該機組預計將於9月關閉。此外,Uniper集團 位於Nottingham郡Ratcliffe-on-Soar 的發電站也預計將於9月關閉,預計使用壽命可能會延長。英國商務部長 Kwasi Kwarteng上個月底致函國家電網 ESO,要求設法在即將到來的冬季生產額外的非燃氣發電能力,以盡量減少不穩定能源的影響。Kwarteng部長重申政府在2024年9月前結束國內開採煤炭並在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俄羅斯煤炭的最後期限的承諾。

環保人士可能會擔心燃煤作業的擴展,這是污染最嚴重的發電形式。綠色和平組織英國政策主任Doug Parr表示,為保護英國在國際上的聲譽,這些然煤發電站必須閒置,除非真正的天然氣緊急短缺。儘管政府很容易將這種轉向煤炭的做法歸咎於俄烏戰爭,但英國對化石燃料的過度依賴源於多年來阻礙更清潔、更便宜的電力。並補充,為因應氣候危機並降低飆升的能源帳單,英國必須結束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政府必須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無論是在陸上還是在海上,並在英國各地對房屋進行適當的隔熱,以確保不浪費能源。

 

A:

參考資料:The Irish Times

日期:111年6月14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403/P200號(商情文號:第403號)

 

商情本文:

法國巴黎銀行的愛爾蘭房地產公司的最新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跌至51.5,但仍高於50,目前建築活動成長率現已連續三個月放緩。該報告指出,雖然部分公司能夠繼續增加活動,但強大的成本壓力已經衝擊需求並導致工作量減少。成長放緩的主要驅動因素是商業類別,在當前13個月的擴張列表中,商業活動的成長速度最慢。相較之下,住房類別逆勢而上,5月份的活動增幅更大。報告指出,投入成本價格通貨膨脹率仍然居高不下,近75%的業者報告本月成本負擔增加。被廣泛報導價格上漲的項目包括銅、燃料和石油。部分公司表示,俄烏戰爭是價格上漲的原因。該報告還表明,承包商的費率上升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5月份愛爾蘭建築業因為面對巨大的物料價格壓力,成長進一步放緩,新訂單減少對建築業的信心也下降。

除了價格影響之外,整個行業的通貨膨脹飆升也引發信心大幅下降。法國巴黎銀行表示,市場情緒處於2020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法國巴黎銀行愛爾蘭房地產公司董事兼研究主管John McCartney在評論最新調查結果時表示,俄烏戰爭和中國的新冠疫情限制使得5月份材料成本進一步上漲。導致建築服務需求疲軟,新訂單連續第二個月下降。然而,整體情況仍然普遍樂觀。上個月建築活動繼續擴大,特別是在住宅領域。此外,建築公司對未來仍然相當樂觀,商業預期指數為52.7,顯示更多公司預計未來12個月活動將增加,而不是萎縮。

A: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本週一發布的最新鑽井報告,美國七個頁岩油產區 7 月產量合計將增加 14.3萬桶/日,至 891.1 萬桶/日。將是自 2020 3 月以來最大的月增幅。

最大增幅將來自位於德州的二疊紀盆地(Permian Basin),預估將從6月的 523.2 萬桶增加至7月的 531.6 萬桶/日,增加 8.4 萬桶/日。第二大增幅將來自位於德州的Eagle Ford,預計 7 月產量將增加 2.8萬桶/日,至 118 萬桶/日。

天然氣方面,EIA 估計 7 月產能每日增加 7.81 億立方英尺。主要來自賓州和西維吉尼亞州的Appalachia產區,和德州的HaynesvillePermian
EIA 在《鑽井生產力報告》中亦估計,已鑽井但尚未裝備完竣之井 (DUC)已從 4 月的 4,295 口下滑至 5 月的 4,249 口,是 EIA 開始收集數據以來的最低水平。 2020  7 月以來,DUC 數量穩步下降,當時 DUC 數量是現在的兩倍多。

A:

美國汽車大廠於本週一聯名致函美國國會,要求取消個別車廠可以提供租稅減免給購買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的消費者人數上限。目前每家車廠可以給予租稅減免的消費者人數是20萬。福特、豐田、通用汽車等大車廠負責人在信函中要求只要消費者購買符合條件的電動車輛即應獲得租稅減免。這些車商表示在電動車市場更成熟之前,應該取消人數限制,認為取消這些限制可以促進消費者購買電動車之動機。

目前美國消費者正遭受通貨膨脹之苦,每加侖汽油價已突破5美元。生產電動車的成本也因為供應鏈限制而水漲船高,業者表示勢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租稅減免有助業者提供價廉的車型,加快電動車普及。

A:

全球最大數位貨幣比特幣一度大跌10%,觸及20824美元,為2020年12月以來最低。由於更廣泛的賣壓持續,乙太幣暴跌20%至2021年1月以來最低,Avalanche、Solana和狗狗幣的跌幅也同步大跌。

100大加密貨幣的MVIS CryptoCompare數位資產100指數一度暴跌15%。CoinGecko的數據顯示,加密貨幣總市值去年11月曾超過3兆美元,如今已跌破1兆美元。

Oanda美洲市場資深分析師Edward Moya表示:「隨加密貨幣市值跌破1兆美元,人們對加密貨幣的看法非常糟。」他補充說,跌破20000美元大關可能導致讓價格「更難看」的行動。

加密貨幣基金公司Valkyrie Investments的聯合創辦人兼投資長Steven McClurg說:「支持穩定和復甦的基本面還不存在。情況好轉之前可能進一步惡化。」

加密貨幣概念股也下跌。將購買比特幣當作公司戰略之一的軟體公司MicroStrategy Inc.一度下跌28%;網路社交平台推特(Twitter)聯合創辦人多爾西(Jack Dorsey)的Block一度下跌10%;比特幣挖礦公司Marathon Digital Holdings和Riot Blockchain分別重挫19%和16%。

加密貨幣機構Celsius周一凍結提款,加劇市場對此一生態系統的系統性風險將加速數位資產市場崩盤的擔憂。在此之前,Terra/Luna生態系統崩潰已導致該領域籠罩緊張氣氛。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477/6386714

 

 

 

A:

哥倫比亞共和報(La Republica)報導,依據哥國交通單一登記處(Runt)及全國永續交通協會(Andemos)統計,2021年哥國車輛總數達660萬輛,平均車齡17.5年,超過2020年平均值17.2年,遠高於歐美國家10.7年至12.2年之平均值。

以一般車輛使用目的為區別,哥國輕型車輛(轎車、計程車、休旅車和貨車)平均車齡17.1年;客運車輛(巴士、中型巴士、小型客車)平均車齡 20.8年;貨運車輛(卡車、牽引車和自卸卡車)平均車齡年齡 21.6年。

倘另細分其耐用最長年限車種項目,其包括自卸卡車平均車齡長達25年居首位,其次為休旅車22.8年、廂型巴士22.5年、卡車 22.1年、巴士22年,而機車平均車齡僅11.1年,居所有機動車輛使用年限最低者。

由於哥國行駛車輛平均車齡甚高,造成空氣污染、車況不佳及缺乏保養導致道路事故率上升,造成經濟損失及負擔。「Andemos」會長表示,倘能更新及使用高效率新車輛將可減少交通時間、降低運營成本、燃料消耗,以及公共醫療成本,有助於提升國家運輸業競爭力。

據哥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INS) 2021年研究,該國每年有 15,681人死於與空污疾病。另據哥國國家規劃局統計,因空污導致疾病與死亡之社會成本甚高,使該國年損失約達12.2兆披索,占國內生產毛額1.5%。

2021年全球每千人平均車輛之擁有數為435.6輛,惟哥國因舊車平均使用年限長,及車輛汰換率較低僅達126.5輛,為OECD國家中最低者。另據統計哥國汽車產業供應鏈每年貢獻產值約達16兆披索,該產業對發展經濟、增進生產力及創造就業機會等方面具重要意義。此外,哥國由於車輛平均使用年限甚長,2手車已為市場主流,一般道路路面普遍不佳,時常造成車輛碰撞損壞,汽車零配件更換需求遠高於其他地區國家,適合我商與哥經銷商共同合作拓展車用零配件市場。

A:

依據哥國中央銀行(Banco de la Republica)資料顯示,2022年1-4月僑匯收入總計28億美元,較2021年同期成長5.3%。哥國僑匯在2021年創新高後,2022年持續保持成長走勢。2021年哥國僑匯年收入達85.97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66.36億美元成長29.55%。

 

哥國僑匯之增加將提升家庭消費力,進而帶動國內生產總值之成長。另方面,哥國智庫Corficolombiana經濟分析師David Cubides表示,本年僑匯匯款可能無法達到上年同期水準,其係因在全球通貨膨脹壓力下,國際金融環境因升息而導致投資及經濟成長將更加收緊,為一項不利風險因素。

A:

哥倫比亞共和報(La Republica)報導,依據哥國天然氣協會(Naturgas)會長Luz Stella Murgas表示,過去20年以來,哥倫比亞的家庭天然氣(瓦斯)用戶自190萬戶增加至迄今1,040萬戶,全國覆蓋率達80%。
 

惟迄今仍有約120萬戶家庭使用柴火、木炭和其他燃料做飯,主要集中於加勒比地區,擁有超過50萬戶,其次為安蒂奧基亞省與咖啡區,達45萬戶,東部和太平洋地區35萬戶,以及奧里諾基亞和亞馬遜地區30萬戶。

A:

哥倫比亞投資組合報(Portafolio)報導,2022年1-4 月哥國農業部門出口創新高,出口額達40.23億美元,較2021年同期成長30%。哥國農業暨農村發展部部長Rodolfo Zea Navarro表示,出口成長歸功於生產商、商人和政府單位共同努力,一起開闢了新市場並擴大海外銷售實績。咖啡、花卉、香蕉等傳統產品海外銷售額達25.61億美元,成長29.9%,表現優異。非傳統農產品出口14.62億美元,成長29.8%。

 

依據哥國農業暨農村發展部資料顯示,美國居哥國農產品主要出口目的市場,占39.2%,荷蘭占5.8%、比利時占14.5%、加拿大占3.9%。

A:

馬來西亞財政部部長東姑賽夫魯(Tengku Zafrul)頃於歐盟─東協商業委員會(EU─ABC)晚宴時表示,儘管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然2021年馬國與歐盟的雙邊貿易額仍達435億美元(約1,802億馬幣),較2020年成長26%,顯示歐盟仍為馬國重要貿易夥伴。

 

馬國為企業與投資人提供競爭優勢,不僅是通往東協區域的門戶,亦通往全球市場。馬國亦歡迎歐盟委員會透過歐盟印太合作策略,讓印太地區在歐盟與該地區建立更具包容性、多管齊下和穩健的夥伴關係。此外,這將加強位於全球經濟互動樞紐的東協市場,同時成為企業進入印太市場的主要門戶。

 

馬國歡迎歐盟委員會可能恢復長期暫停的馬國─歐盟自由貿易協定(MEUFTA)談判,因該自貿協定將可為馬國與歐盟企業創造更多機會。

 

供應鏈前所未有的中斷暴露當前貿易的脆弱性,其中馬國致力於不斷改善並確保其供應鏈維持完整與韌性。因此,馬國盼歐盟更密切地參與歐盟印太策略中概述的優先領域,特別是永續與包容性繁榮方面。

 

迄今為止,馬國已簽署 16 項自由貿易協定並實施其中的 15 項,最新的一項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該協定已於 2022年3月18日在馬國生效。該協定使馬國成為世界上最大貿易集團的締約方,占全球GDP的三分之一,或近30%的全球總人口。RCEP具潛力打開新市場,增加成員國間的貿易強度與經濟一體化,並簡化該地區的供應鏈。鑑RCEP巨大的潛力,馬國邀請歐洲商會(Eurocham)及歐盟─東協商業委員會的合作夥伴透過利用馬國參與 RCEP的優勢鞏固其在馬國的投資。馬國將繼續培育一個進步的貿易與投資政策驅動的強大經濟生態系。

 

東姑賽夫魯部長表示,馬國政府堅定其承諾將於本年底前批准「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迄今已取得穩步進展。此外,馬國國家投資願景(NIA)將透過推出碳定價機制以及針對特定產業的環境、社會和治理以及氣候風險政策措施,將馬國定位為東南亞區域潛在的碳交易中心,並集中在五個關鍵策略領域,即電子與電機、數位經濟、藥劑、航太及化工產業。

 

展望未來,馬國將致力於透過精心制定的國家計畫及政策,包括 2022年財政預算案、第 12 大馬計畫、國家投資願景及 MyDigital計畫,實施一切可能的經濟快速復甦措施。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儘管馬來西亞於本(2022)年2月解除凍結招聘外勞規定,但由於政府審批緩慢以及與印尼及孟加拉對勞工權益保護問題曠日廢時的談判,使得國內依然出現勞工嚴重短缺現象,並導致馬國經濟重要支柱的油棕種植業及半導體製造業等廠商被迫放棄數十億美元的訂單。

 

根據路透社報導,占經濟總量近四分之一的製造商擔心隨著全球經濟成長步伐加快,馬國因勞工短缺情況下導致客戶流失到其他國家。

 

代表逾3,500家企業的馬國製造商聯合會(FMM)主席蘇添來表示,儘管馬國製造業前景樂觀,銷售額有所增加,但部分企業履行訂單的能力嚴重受阻。

 

馬國油棕種植業者「聯合種植」(United Plantations)表示,油棕種植業者正處於崩潰邊緣。

 

根據各產業和政府統計數據顯示,馬國在製造業、種植業和營造業中至少嚴缺120萬勞工,需求隨著新冠疫情緩解而增長,這種短缺每天都在惡化。製造商短缺60萬名勞工、營造業短缺55萬名勞工、棕油業缺少12萬名勞工、晶片製造業在全球晶片短缺下仍短缺1萬5,000名勞工,醫療手套製造商亦短缺1萬2,000名勞工。

 

根據國際評等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之報告顯示,馬國5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下跌至50.1點,較上(4)月的51.6點表現遜色,雖仍在50點榮枯線之上,但整體製造業營運狀況停滯不前,因該產業自 2020年8月以來裁員最多。

 

馬國半導體產業協會(MSIA)主席王壽苔表示,晶片製造商因憂慮勞工短缺無法履行合約責任,惟有放棄客戶的訂單,馬國勞工對該產業不感興趣,許多加入該產業的勞工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就離職了。

 

為馬國經濟貢獻5%的棕油產業警告稱,由於不夠勞力採摘只能任由果實腐爛,今年可能損失 300 萬公噸農作物,這意味著該產業損失逾40 億美元。 倘勞動力短缺持續惡化,橡膠手套產業估計本年將損失 7 億美元營收。

 

據路透社報導,馬國人力資源部迄今仍未答覆關於勞動力緊縮對其經濟影響的評論。由於過去兩年,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因涉嫌使用強迫勞動而禁止六家馬國企業在美國銷售其產品。馬國最大兩個外勞供應國─印尼與孟加拉外交官回應路透社時指出,有關勞工的權益是馬國引入移工的部分障礙。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畜牧商人表示,由於國外需求強勁,伊洛瓦底省的軟殼蟹生意興隆。緬甸軟殼蟹主要出口到台灣、中國大陸、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部分歐洲國家,價格在每公斤10-15美元。商務部表示,已經擴大軟殼蟹的養殖,以滿足市場需求。先前約有37名當地商人在養殖軟殼蟹。5月份,養殖戶人數增加到55人。每個養殖池大約有20到30名工人。每名業者管理著1~5個養蟹池。本地軟殼蟹的消費量相當低,該產業主要依賴國外市場,每年有逾600噸的軟殼蟹出口國外市場。此外,若開邦漁業局正在參照魚類及蝦類培養方式對軟殼蟹的孵育進行研究。經過45天的養殖,當螃蟹脫殼時,它們會被送到若開邦Thandwe及仰光省Hlinethaya工業區的價格及冷藏工廠。然後通過冷鏈運出口。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