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特斯拉CEO馬斯克的強硬復崗政策激怒了許多特斯拉員工,促使他們考慮跳槽。與此同時,亞馬遜、微軟等大型科技公司則在藉此機會招攬特斯拉人才。
網易科技報道,據悉許多科技公司的招聘人員已經致電那些對復崗不滿的特斯拉員工,包括亞馬遜雲計算服務AWS部門的技術招聘負責人扎法爾.喬杜里。他在職業社交網站領英上寫道:「如果『火星皇帝』不想要你們,我很樂意帶你們去AWS。」他繼續寫道:「如果你不喜歡馬斯克的微觀管理風格,那就來AWSIdentity吧!我們會在這\xf9堿飢A找到一個幸福的家,尊重你,尊重你的時間和職業。我們會為你找到一個有尊嚴地對待你的團隊。」
特斯拉和亞馬遜的發言人沒有就此評論。此前有報道稱,馬斯克曾向特斯拉員工發送多封電子郵件,要求他們每周至少要在辦公室工作40個小時。2021年,亞馬遜宣布將無限期地允許企業員工在家工作,它也是從以辦公室為中心的工作環境向分散辦公方式轉變的幾家科技公司之一。
喬杜里只是領英上呼籲特斯拉員工加入亞馬遜以及Insight和Gifow等規模較小科技公司的幾名招聘人員之一。據悉,微軟的一名招聘人員也發出了類似呼聲。蒂安娜.瓦茨-波特自稱是微軟的技術招聘人員,她在一篇後來被刪除的帖子中告訴特斯拉員工,他們將在微軟獲得更多自由。瓦茨-波特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微軟目前支持員工進行混合辦公。上個月該公司宣布,只要得到經理的批准,員工將被允許在50%以上的時間遠端工作。瓦茨-波特寫道:「你可以按你自己的方式做事,在微軟做回你自己!」
據報道,在發給全體員工的電子郵件中,馬斯克對亞馬遜等允許員工在家工作的公司進行了諷刺。他寫道:「當然,有些公司並不需要這樣做,但他們上次發布新產品是甚麼時候?顯然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馬斯克似乎在推特上為他讓員工回到辦公室的決定辯護,稱他的「最後通牒」是促進工廠員工和高管之間平等努力的一部分。在疫情爆發期間,特斯拉員工依然被要求現場辦公。
馬斯克對遠程辦公的態度可能會阻礙特斯拉和SpaceX的招聘努力。在「大辭職」期間,遠端辦公已成為一項關鍵福利。今年3月,匿名員工社區應用Blind對3019名員工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亞馬遜、微軟和谷歌等公司64%的員工寧願在家工作,也不願加薪3萬美元前往辦公室。
A:
俄勒岡州定下目標,到2035年全州90%的新車將是零排放的電動汽車。運輸輸局為此作好準備,打算在全州的7條主要公路上增設汽車充電站。
俄勒岡州運輸局(ODOT)表示,本州的路面交通的溫室氣體排放量(GHG)佔全州的 40%。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減少這些排放的最快方法之一是讓更多司機放棄開現時的汽油車。
為了達標,政府必需要克服“里程焦慮”(range anxiety)問題,即釋除司機對能否及時到達下一個充電站的擔心。這正是很多駕車人士仍在猶疑應否買電動車的主要障礙。
ODOT 在 2021 年聯邦基礎設施法案的幫助下,得到 1 億美元撥款,在全州七條公路沿線增設電動汽車充電設施。
ODOT 的數據、政策和分析管理員皮茨表示:”在每個站都配備4部快速充電機。其中三部的最高運行功率為150 千瓦,只需 15 到 20 分鐘就能為汽車充滿電。另一部的最高運行功率為 350千瓦,充足電的速度近乎在加油站加油那樣快。”
增加最多汽車充電機的地點將集中在較小的農村社區,這可會惠及當地旅遊業。皮茨說:“當停下來充電時他們可以購物”。
ODOT 表示,新充電站的設計將顧及未來的發展,可隨著充電技術的發展而作出調整。
“我說的不僅是汽車和卡車,還有電動單車和踏板車。所有不同類型的出行選擇都能真正讓人們到達他們需要去的地方,”皮茨說。
A:
美國太陽能安裝量在第1季銳減52%至兩年最低,因供應鏈限制和貿易紛爭干擾了美國國內產業。
根據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公布的報告,太陽能業者在1月至3月安裝39億瓦的太陽能板,安裝量為去年第4季的約一半。該協會執行長哈柏在聲明中表示:「太陽能產業正面臨多重挑戰,這減緩美國乾淨能源的進展。」
供應鏈與漲價問題使供應商難以取得太陽能板,在第1季阻礙了安裝工程。此外,貿易糾紛使市場預期美國可能對進口自亞洲的太陽能板加徵新關稅,也加劇產業面臨的問題。
在太陽能板安裝步調開始大幅減緩之際,美國商務部在3月開始調查中國大陸太陽能板供應商是否規避關稅。
SEIA在報告中表示,這項調查「對太陽能產業造成大衝擊。為了避免關稅風險,多數製造商乾脆停止輸出設備至美國。」
雖然白宮6日採取措施推動國內的太陽能發展,但仍不清楚新政策能否促使企業行動。SEIA已將美國全年太陽能板安裝量預估值調降29%,預期今年裝置容量新增156億瓦,較先前預測的約220億瓦減少。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08/6371701?from=wj_catelistnews
A:
據智利外交部國際經濟關係次部(SUBREI)新聞稿指出, José Miguel Ahumada次長於本(111)年6月7日出席美洲開發銀行(IDB)之貿易及投資部長會議,A 次長於會中提出貿易現代化之核心議題如強化區域價值鏈、吸引投資、永續貿易、氣候變遷及數位經濟等,並強調南錐成員在鋰、綠氫及再生能源領域擁有優越資源及條件,因此區域內成員就經貿及投資達成一致策略至為關鍵。隨後A次長並會晤美國貿易代表戴琪,雙方就雙邊經貿關係、貿易便利化以及環境議題挑戰及潛在的合作空間等進行討論,尤其是環境保護相關研究項目及投資機會。
A:
智利外交部國際經濟關係次部Jose Ahumada次長另將於本(6)月9日至10日隨同智利財政部長前往巴黎出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部長級會議,會議主題為永續性、包容性和環境議題的合作空間,以及目前所面臨性別和生產轉型等挑戰,智方屆時將提出增加生產力及製程精細化、提高教育品質及全民共享經濟等三大發展方向。
隨後A次長將轉往日內瓦出席本月12日展開之第12屆WTO貿易部長級會議(MC12),渠屆時除將會見各國貿易代表外,並將歡迎秘魯和哥倫比亞加入由加拿大、智利、紐西蘭及墨西哥組成之包容性貿易行動小組(Inclusive Trade Action Group, ITAG)框架內之全球貿易與性別協議(GTAGA)。
A:
依據玻國國家統計局資料,玻利維亞2021年經濟自COVID-19疫情中逐漸復甦,年成長達6.11%,主要受惠全球對於原物料需求提高,礦業、營造、服務業及貿易大幅成長。包括銀礦(67.05%)、錫礦(58.88%)及鋅礦(50.56%)均大幅成長。另外由於玻國政府採行之補助及解封政策,國內服務業表現亮眼,運輸業成長最高,鐵路運輸(56.48%)、城市路運(42.25%)、空運(35.60%)等大幅成長,倉儲業亦成長達34%。
經濟結構部分,農林漁牧業約占其GDP之13.8%,礦業約9.7%,製造業約16.4%,營造業占3.9%、水電瓦斯業約2.3%(不含開採)、商業占8.1%、運輸及電信業占10.8%、商業服務業占12.8%、個人服務業佔3.3%。就業人口部分,農業為勞動力主要需求來源,約占所有就業的31.8%,其次為商業(16%)、製造業(9.4%)及營造業(8.8%)。
A:
依據玻利維亞中央統計局統計資料,玻利維亞2021年貿易總額205.89億美元,較2020年成長58.46%。出口110.30億美元,較2021年成長57%,主要出口產品為黃金、豆製品、錫礦、鋅礦、銀礦、天然氣、栗子、藜麥、大豆;主要出口市場依序為印度(16.4%)、巴西(11.9%)、阿根廷(9.4%)、日本(8.3%)、哥倫比亞(6.4%)、中國(5.9%)、祕魯(5.7%)、美國(4.7%)、韓國(3.9%)、阿聯酋(2.2%)。進口部分,2021年進口總額95.59億美元,成長35.91%,主要進口產品包括機械和機械設備、化工產品、石化產品、車輛、資通訊產品、食品、塑膠製品;進口來源為中國(20.6%)、巴西(17.7%)、阿根廷(13.3%)、祕魯(8.5%)、智利(6.6%)、美國(5.8%)、印度(2.4%)、墨西哥(2.3%)、日本(1.9%)、哥倫比亞(1.8%)。
與台灣雙邊貿易部分,依據我國海關統計資料,臺玻2021年貿易總額約1,110萬美元,較2020年減少9%,我出口玻利維亞642萬美元,下滑3.5%,主要出口產品包括記憶卡、底片、電腦零配件、照明或視覺信號設備、診斷試劑、其他機械等。我自玻利維亞進口468萬美元,減少15%,主要進口產品為芝麻、錫、銅廢料、藜麥、咖啡、黑豆、鹽、加工之雜糧穀、棕梠樹心等原物料。
A:
根據聯合國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經濟委員會(Cepal)報告,玻國對於外人投資保障制度仍不完善,玻國經濟、金融及法律體制不穩定等削弱對國際投資者之吸引力,除委內瑞拉外,2018年至2020年間玻利維亞為吸引外資最少之拉美國家。依據CEPAL統計,2012至2017年間,玻利維亞總共吸引50億美元之外人投資,但2018年至2020年間,外人投資玻利維亞之淨值為負數,外資總共流出10.12億美元。依據玻國中央銀行最新發布之外國私人資本投資年報(Reporte de Capital Privado Extranjero en Bolivia),截至2021年6月玻利維亞外人投資存量約為116億美元,2021年上半吸引FDI為4.81億美元,淨值為3.14億美元,投資來源為瑞典(1.44億美元)、西班牙(1.36億美元)、荷蘭(0.6億美元)、祕魯(占0.39億美元),瑞士(0.36億美元)、美國(0.11億美元)、法國(0.1億美元)、阿根廷(0.07億美元)及巴哈馬(0.07億美元)。
外人直接投資玻國產業以天然氣最大宗,占外人投資存量42.4%,其後為製造業(12.9%)、礦業(12.2%)、 運輸通訊服務(9.6%)和其他服務業等,主要投資來源包括西班牙、瑞典、荷蘭、美國及法國等。外資主要投資產業為碳氫化合物(1.88億美元)、礦業(1.58億美元)、製造業(0.99億美元)、商業(0.23億美元)、金融中介(0.17億美元)、服務業(0.08億美元)、營造業(0.04億美元)。
A:
依據玻利維亞官方資料,礦業是玻利維亞經濟的基礎,玻利維亞也是全球原礦石和精煉礦物的重要供應國,包括鋅、鉛、錫、金、銀、銅、鎢、硫、鉀、硼砂和半寶石等。礦業2021年貢獻玻國GDP的10.5%,主要開採及出口礦物為鋅、錫及銀礦,佔玻利維亞總出口約22%。玻利維亞蘊藏之其他礦產尚包括重晶石、膨潤土、水泥、石膏、原油、岩鹽、鉭、方鈉石等,另玻利維亞亦蘊藏有全球重要的鋰礦資源,在玻國南部的烏尤尼鹽湖(Salar de Uyuni)是全球鋰儲量最高的鹽湖之一。據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資料,世界上50%的鋰儲藏在玻利維亞境內,蘊藏量達2,100萬噸,鋰礦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用於製造高科技產品(如行動電話及電動汽車之鋰電池),為玻國具前瞻性產業之一,玻國主管機關表示,2016年8月玻利維亞已出口第一批10噸碳酸鋰,另電池級碳酸鋰、氯化鉀、硫酸鉀和氯化鎂等產品的均持續開發中。依據玻利維亞國家統計局(INE)資料,玻利維亞重要礦物產量表如下:
礦產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錫 |
17,122公噸 |
14,709公噸 |
19,668公噸 |
銅 |
4,478公噸 |
2,822公噸 |
3,309公噸 |
鉛 |
88,001公噸 |
64,619公噸 |
93,246公噸 |
鋅 |
528,098公噸 |
359,694公噸 |
499,536公噸 |
鎢 |
1,341公噸 |
1,698公噸 |
1,970公噸 |
銀 |
1,153公噸 |
930公噸 |
1,292公噸 |
銻 |
2,746公噸 |
2,828公噸 |
3,093公噸 |
金 |
5,752公噸 |
2,803公噸 |
4,515公噸 |
資料來源: 玻利維亞國家統計局https://www.ine.gob.bo/index.php/estadisticas-economicas/hidrocarburos-mineria/mineria-cuadros-estadisticos/
玻利維亞亦藏有天然氣及原油,原油生產無法完全供給國內所需,仍需進口,天然氣則有出口出餘裕,主要出口鄰近之巴西及阿根廷等國,依據玻利維亞國家統計,玻國原油及天然氣產量如下:
產品(單位)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天然氣(百萬立方公尺) |
16,893 |
16,254 |
16,968 |
原油(桶) |
12,973,942 |
11,770,554 |
11,438,198 |
資料來源: 玻利維亞國家統計局 https://www.ine.gob.bo/index.php/estadisticas-economicas/hidrocarburos-mineria/hidrocarburo-cuadros-estadisticos//
A:
依據玻利維亞媒體報導,玻利維亞產業發展程度低,農業為玻利維亞主要經濟活動之一,過去10年來年均成長率接近3%,在GDP的占比維持穩定,2021年佔整體GDP之13%。玻國農產品以蔬菜、穀物、水果和根莖類產品為主,其次是畜牧產品和工業農產品,大豆和穀物占玻國農業總產值約7成,大豆為最主要之工業農產品,主要用於出口,其他重要工業作物包括甘蔗、向日葵種子和芝麻等。
玻利維亞是農產品淨出口國,農產品出口占貨品出口總額約17%,2021年出口4.48億美元,主要出口產品依序為栗子、大豆、藜麥、香蕉、奇亞子、芝麻、玉米等。農業使用玻利維亞約34%之領土,2021年可耕地面積約400萬公頃,最大的農機作業在聖克魯茲省,約占全國總量的80%,該省有近100萬公頃土地專用於大豆生產。依據玻利維亞政府頃提出之2021年至2025年發展計畫,玻國盼增加農業產值,以生產取代糧食進口,預定目標為2025年前停止進口小麥、水果及蔬菜,完全自足,盼2025年農業產量可達2,990公噸。
A:
依據玻利維亞媒體報導,玻利維亞國會於2021年10月通過2021至2025年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5年計畫(PDES),為2016至2020年後之第2個5年計畫,計畫目標為平均每年經濟成長5.1%,將全國貧窮率降低至19%,極端貧窮率降低至5.3%,玻國政府5年將投入330億美元進行公共基礎建設,佔玻國GDP之13.5%。該計畫包括10大支柱:
- 復甦經濟,回復社會及經濟穩定
- 發展工業以代替進口
- 保障糧食安全,提升出口加值及發展觀光
- 以天然資源深化工業發展
- 加強科技創新及教育,輔助產業發展
- 重視健康及體育,以對抗疫情
- 改革司法及公共管理制度
- 重視永續發展及環境和諧
- 強調主權之國際關係及整合
- 去殖民、去除霸權,推動民主之文化革新
A:
依據玻利維亞媒體報導,玻利維亞2022年經濟表現將趨緩,各國際經濟組織均認為拉美地區經濟在2021年跌深反彈強勁,2022年經濟將放緩,玻國經濟表現亦然。聯合國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經濟委員會(CEPAL)預測2022年玻國經濟將成長3.2%,國際貨幣基金預測成長3.8%,玻國央行之預測為4%。
玻國政府2022年將持續公共支出,盼為經濟成長持續挹注動能,公共投資預計將達到45億美元,主要將投資於生產及基礎設施,如道路基礎設施、能源、醫療相關設施等,以改善玻國人民生活品質。
另據世界銀行分析,玻國經濟發展仍較為落後,可用之總體經濟措施之資源十分有限,長期而言,玻利維亞需要減少財政赤字和外部赤字、促進私人投資的發展、提高經濟多樣化程度、創造優質的工作以及建立保護最弱勢群體和使家庭更具韌性的機制,以穩定經濟發展,並強化面對經濟衝擊之能力。
A:
哥倫比亞共和報(La Republica)報導,依據哥國礦業暨能源部截至上年12月底之石化燃料儲量分析報告顯示,在停止探勘新油井情況下,預估至2031年該資源之總儲量將大幅減少,使天然氣日產量自目前2022年每日10.87億立方英尺,下降至2031年(未來9年後)每日5.5億立方英尺,減幅高達49%。
哥國礦業暨能源部報告預估,該國天然氣每年總探明儲量減少方面,自2025、2026、2027年平均每日產量分別為8.75億立方英尺、7.98億立方英尺及6.51億立方英尺,至2031年僅達3.27億立方英尺。
哥國安地斯大學(Universidad de los Andes)教授Sergio Cabrales表示,在該國逾1,000萬家庭使用天然氯、此外瓦斯車及煉油廠亦均為天然氣之主要使用者。哥國發電廠業者協會(Asociación Nacional de Empresas Generadoras,ANDEG)表示,石化燃料對於熱能電廠為重要,由其占全國發電總量逾20%。因汽柴油含有會導致呼吸道疾病的微粒,天然氣在減少污染方面較具優勢,其負面影響為燃燒產生之甲烷可能造成環境污染。關於發電廠未來對天然氣之需求,仍須考量其他發電方式,如太陽能、風能和氫氣等。惟該等發電來源較不穩定,故必須與熱能發電廠並行,以滿足用電需求。
哥國目前刻推動水力壓裂(Fracking)開採法,持續作試點測試中,礦業暨能源部表示,倘獲准執行水力壓裂開採法,預估未來該國探明儲量將自目前8年增加逾4倍至35年,亦可減少對煤需求量之依賴。惟目前Fracking仍存有環保污染爭議,故目前進入第2輪總統大選之2位候選人均持保留之反對立場。惟另方面,倘不再進行新探勘,讓天然氣探明儲量持續下降,數年後哥國進口該能源將可能支付雙倍價格。
A:
馬來西亞中央銀行(BNM)總裁里諾珊霞(Nor Shamsiah)頃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政策對話:與氣候相關的金融風險及綠色金融」線上會議中表示,馬國將繼續加強其監管決策,其中包括強制透露和壓力測試,以應對氣候變化對經濟所造成的風險。該央行將在適當情況下審查其審慎標準,並尋找解決方案,以應對馬國作為新興經濟體的部分挑戰,例如俄烏戰爭造成俄羅斯經濟與全球經濟持續脫鉤導致的溢出風險,包括通膨風險和供應鏈中斷等。
諾珊霞總裁續稱,馬國央行將專注於為氣候風險過渡建立紮實的基礎與生態系,讓央行在金融部門圍繞氣候變化建立意識並建立專業知識。渠呼籲金融機構、投資人和企業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並採取與氣候相關的行動。該央行開發並推出基於原則的分類法,作為與氣候兼容的經濟活動的通用分類系統,並指導投資、融資和包銷決策。
氣候變化聯合委員會(JC3)成立於2019年,由馬國央行及馬國證券委員會擔任主席,以加強應對氣候變化。馬國民間企業的總融資中有70%以上係採取銀行融資方式,而銀行對企業的融資中近一半是針對中小企業。銀行在支持綠色轉型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作用。因此,銀行在幫助客戶和企業透過貸款、承銷和投資決策適應和加速轉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由於氣候相關風險不同,馬國金融部門的氣候策略將考量兩個關鍵指標,亦即馬國須更加瞭解氣候風險驅動因素和傳播渠道,以及確保應對氣候風險的財務韌性與內部策略和架構以及政策和發展維持一致,以盡量減少社會和經濟混亂。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承認,正值六家馬來西亞企業因涉嫌使用強迫勞動而被禁止在美國銷售其產品之際,該局向任何企業發出暫扣令(WRO)所需的法律門檻「相當低」。在發布 WRO 之前,該局並未諮詢相關企業或尋求相關企業的解釋。該局亦未派其官員對強迫勞動索賠進行現場查核。CBP 的兩名官員證實,只要有美國法律要求的「有理由相信製造過程中可能使用了強迫勞動的合理懷疑」,就可以簽發暫扣令。然暫扣令中被點名的企業可立即選擇與 CBP 聯繫並討論補救強迫勞動指控的可能方法。
迄今為止,該局已針對8家馬國企業,主要涉及手套製造或油棕種植,包括 頂級手套公司(Top Glove Corp Bhd)、森那美種植公司(Sime Darby Plantation Bhd)、速柏瑪公司(Supermax Corp Bhd)及FGV Holdings Bhd等發布扣留令,相關企業的產品被禁止進入美國。
接獲暫扣令的企業須證明他們已經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 11 項強迫勞動指標對問題進行改善。國際勞工組織的強迫或奴役勞工的十一項指標,係指(一)濫用勞工的脆弱性;(二)扣押證件;(三)限制行動;(四)超時工作;(五)工作與居住環境極差;(六)欺瞞;(七)隔離;(八)以債務綁身;(九)扣押薪資;(十)身體與性暴力以及(十一)恐嚇。CBP將依據這些企業聘請的獨立協力廠商審計師來驗證製造過程中未使用強迫勞動。獨立審計員會在不事先通知的情況下訪問相關企業的工廠或工人宿舍,並對企業的流程進行嚴格的審計。CBP將驗證審計員所確定的內容,然後再修改暫扣令。
馬國人力資源部一直與CBP合作,以解決圍繞強迫勞動索賠的問題。迄今為止針對馬國企業發布的八份 WRO 中,有兩份已被修改。這使兩家公司能夠再次將其產品出口到美國,頂級手套就是其中一家。2021 年 9 月 9 日,CBP宣布已修改對頂級手套公司的強迫勞動調查結果。頂級手套公司針對 WRO 採取的行動,包括向勞工發放逾 3,000 萬美元的補救付款,以及改善企業設施的勞動和生活條件,表明 CBP 的執法努力為實體從其供應鏈中消除強迫勞動。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頃以電力短缺展望為由,動用緊急授權,將豁免自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及越南進口之太陽能模組關稅,為期兩年。拜登總統亦授權使用「國防生產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簡稱DPA)以剌激國內太陽能模組的製造。
上述關稅豁免適用於來自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及越南的太陽能模組,該東協四國將成為美國製造業增長的「橋樑」。
前述措施被視為回應美國民間對全國範圍內凍結太陽能項目及其對政府因應氣候變化計畫影響的憂慮。根據美國商務部3月份網站公布,加州太陽能模組製造商Auxin Solar Inc.公司作出投訴,稱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及柬埔寨等四個東協國家營運的部份太陽能公司,係中國大陸大型生產商的子公司,他們出口至美國的太陽能模組使用來自中國大陸的零組件,並在東協國家組裝以規避關稅。前述太陽能模組占美國供應量一半以上和進口的 80%。
Auxin Solar Inc.執行長 Mamun Rashid 批評白宮上述措施「為中國大陸資助的特殊利益集團打開了阻礙美國貿易法公平適用的大門」。美國太陽能模組廠商First Solar公司則表示,美國政府的措施「破壞了美國太陽能產業」。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資料來源:The Nation,2022年6月7日
泰國工業部部長Suriya Juangroongruangkit表示,政府將免除6萬344家工廠的年度工廠許可費,金額達2.8億泰銖(約新臺幣2.4億元,1泰銖約合新臺幣0.86元),以助力廠商在Covid-19疫後儘速恢復。
Suriya部長已指示其工業工程局(Industrial Works Department)免除第2類與第3類工廠的年度許可費,此係連續第3年豁免,該項費用原定於6月9日徵收。
據工業工程局局長Wanchai Phanomchai表示,內閣已批准該項決定,自2022年6月10日至2023年6月9日執行,並將在皇家公報上公布。
另據該局統計顯示,泰國整體投資趨勢向好,工廠數量在2022財年成長3.5%,投資預算為454.77億泰銖;新設工廠數量最多的前3大產業分別為食品、金屬、電器及設備。
A:
一、 新加坡交通部長易華仁本(2022)年6月8日出席「生態繁榮周(Ecosperity Week)」時宣布,將推出由新加坡民航局、新加坡航空公司(下稱:新航)及淡馬錫控股共同制定的「永續航空燃料碳信用試行計畫」,業者及旅客可透過該計畫減少碳足跡,長期而言亦能推動「永續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等新興領域的發展,促使業者改用相關燃料。
二、 航空業是碳排放量最多的產業之一,業界日前訂定目標,力求最遲於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改用「永續航空燃料」是除碳化的關鍵之一。「永續航空燃料」是指由廢油及動物脂肪等原料製成的飛機燃料,該燃料在使用週期內所釋放的碳排放量較傳統燃油少80%,但價格高2至3倍。透過販售「碳信用(Carbon Credits)」的方式,則可協助航空業者降低使用較環保燃料的成本。
三、 依據上述計畫,新航將販售1,000個「碳信用」,相當於約1,000公噸的「永續航空燃料」,該燃料可減少約2,500公噸的碳排放量,亦即每購買1個「碳信用」,可用於抵消2.5公噸的碳排放量。商業客戶及貨運代理商自2022年7月起可直接透過新航購買「碳信用」,用來抵消業務運作產生的碳排放量,一般旅客則可自2022年第4季起購買,更多詳情新航將於日後公布。
四、 至於「碳信用」價格,新航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透露,但因該燃料成本較高,相信費用會高於同樣用來抵消碳排放量的「碳補償(carbon offset)」計畫。「碳補償」適用於一般航班,旅客在訂機票時,可選擇支付小筆額外費用,抵消飛行的碳排放量,例如新航或酷航從新加坡飛往泰國曼谷的「碳補償」費用為2.98星幣(2.17美元)。
五、 「永續航空燃料」的「碳信用」則僅適用於使用此燃料的航班。自2022年第3季起,所有從新加坡起飛的新航及酷航班機將使用由「永續航空燃料」及傳統飛機燃料混合的燃油驅動引擎,屆時新航客戶可使用「碳信用」抵消碳足跡。相關「碳信用」會獲得「永續生物材料圓桌會議(RSB)」認證,確保交易以公平透明方式進行,不能重複使用。
六、 新加坡民航局表示,星國可透過「永續航空燃料碳信用」試行計畫創造一個備受信賴及充滿活力的市場,買賣「碳信用」可推動業者更廣泛採用「永續航空燃料」。未來新航將與Climate Impact X合作提供「拍賣或購買碳信用平臺」,確保「碳信用」價格合理,以及滿足企業對「永續航空燃料」的需求。
A:
一、 依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本(2022)年7月8日發布最新「經濟分析師調查報告(Survey of Professional Forecasters)」顯示,針對星國2022年經濟成長率,24名受訪經濟分析師預估中位數為3.8%,低於3月預估的4%。至於2022年整體通貨膨脹率預估中位數則為5%,高於3月預估的3.6%;不包括住宿及個人交通費用的核心通貨膨脹率中位數預估為3.4%,亦高於先前預估的2.7%。受訪經濟分析師認為,儘管通膨加劇,2022年新加坡經濟仍可維持成長,雖然預期增速趨緩,但不致陷入經濟停滯而通膨居高的「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狀況。
二、 倘以個別領域而言,經濟分析師調高2022年製造業成長預估至4.6%,高於3月預估的4.1%;金融暨保險業成長預估為3.8%,低於3月預估的4.1%;建築業、批發暨零售貿易業及住宿暨食品服務業則分別從3月預估的成長9%、3.7%及9.1%調低至5.9%、3%及7.1%。
三、 星展集團經濟分析師謝光威指出,星國經濟於2020年出現衰退現象,2021年強勁復甦,2022年通膨高於過去平均約2%水平,經濟成長趨向正常化。考慮到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及防疫措施對星國製造業造成的衝擊,預估新加坡全年經濟成長為3.5%,低於同行的中位數預估。
四、 ING集團高級經濟分析師Nicholas Mapa指出,新加坡需為通膨加劇及全球貿易趨緩的雙重打擊做好準備,此將導致整體經濟成長趨勢放緩,因通膨上升將削弱消費,出口需求疲軟則會拖累製造業,但星國經濟進一步重啟及旅遊業復甦可望部分抵消製造業面對的風險。
五、 大華銀行全球經濟與市場研究部主管全德健指出,食品及石油價格是推高星國通膨主因,但食品供應來源多元化有助緩解部分通膨壓力,而「石油輸出國組織及盟友(OPEC+)」增產將能壓低石油價格。
A:
墨西哥東臨墨西哥灣,西濱太平洋,北連美國,南接瓜地馬拉、貝里斯,屬於中美洲。面積為195萬8,201平方公里,約臺灣54.3倍大。主要產業為汽車、電子工業,製鞋及製酒業等。
墨國首都位於墨西哥市,主要語言為西班牙語。首都位於中南部內陸海拔2,300公尺高原,涵蓋衛星城市的人口達2,400萬,是全國最重要的經濟與商業中心。
墨國因地廣人多、人力充足、勞工土地成本相對低廉,又為美加墨協定(USMCA)的一員,與全球最大市場美國相鄰,成為外國投資者注目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