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據法媒Le Figaro報導,法國衛生部長Olivier Veran本(7)日宣布開放60歲以上國人施打第4劑疫苗,以為施打第3劑疫苗後達6個月以上時間之老年人追加保護力,涉及人數達50萬人。此前,法國政府已在上(3)月初開放80歲以上民眾接種第4劑疫苗,接種人數近32.5萬人,且刻以每日2.5萬人之速度持續增加。 V部長指出,即便Omicron病毒症狀較輕,以及民眾施打3劑疫苗已獲得基本保護能力,醫療院所收容新冠患者數量仍為超載,而第4劑疫苗將可降低80%之住院及重症死亡風險。目前法國仍有20%民眾未接種第1劑疫苗,每日施打人數僅1,500人,幾乎呈現停滯狀態,幸而現已度過疫情反彈高峰,染疫人數料將開始下降,但仍須長期觀察。 謹查法國昨(6)日新增確診數近16.2萬例,確診率達31.2%,其中感染Omicron者達到100%。同日新增199名重症患者,總數達到1,552人。法國雖因解除防疫措施致確診數反彈成長,近日平均每日新增15萬例,惟因症狀輕微,民眾普遍習慣與病毒共存,已甚少自主配戴口罩。

A: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本(4)月7日報導,今(2022)年航空運輸業即使在2月有新冠Omicron變種攪局,交通量已有回升,預期歐洲今夏將強勁復甦;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IATA)首席經濟學家Marie Owens Thomsen認為烏俄戰爭對航空運輸業衝擊有限,僅影響交戰國及鄰近區域,但不致影響其他地區旅客之飛行旅遊意願。   據多數航空公司觀察,雖然烏俄開戰之初,國際航班訂位量略有下降,但隨即恢復並呈規律成長趨勢。歐洲空中航行安全組織(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the Safety of Air Navigation, Eurocontrol)指出,歐洲航空業近來持續復甦,若與2019 年疫情爆發前水準相比,1月空運量已恢復68%,今年4月初達79%,因此預期今夏 8 月時將可恢復 89%,並於今年底恢復 92%。   報導指出,烏俄戰事導致航空煤油價格飆升,由於佔航空公司成本高達25% 至 30%,難以吸收,勢必將轉嫁於旅客票價上。幸而新冠Omicron變種並未如預期嚴重危害空運業,除堅持清零防疫政策的中國大陸市場外,其他地區市場已漸有搭機旅客回流。   然而,該產業歷經前年與去年大幅裁員後,隨業務再度起飛又面臨迅速招聘適用人員之挑戰,此外,業界亦已展開相關整併。

A:法國經貿雜誌國貿觀測(Le MOCI)本(4)月6日報導,法國機械產業聯合公會(FIM)於同日發布年度報告,該產業營業額於2020年因新冠疫情暴跌12%後,2021年已明顯復甦,增加11.4%至1,338億歐元,幾乎已達到2019年疫前之水準,其中法國市場營收成長11.7%,出口則增加11%。 法國機械出口率約為37.6%,金額計達503億歐元,名列全球第6大,僅次於中國、美國、日本、德國及義大利。出口市場以歐洲為主,其中歐盟內部市場即占 53.6%,德國為其最大出口市場,占法國機械總出口達15.3%。2021年歐盟市場銷售強勁反彈15.7%,遠優於第3國市場表現。出口至美國與中國市場亦有成長,分別增加7.6%與7.7%,但出口額仍不及2019年疫前水準,相差逾20億歐元。 目前法國機械產業面臨多重考驗,包括原物料與電子零組件供應困難、能源與金屬價格齊漲,再加上烏俄戰爭爆發所致之高度不確定性等。為維持該產業競爭力,FIM籲請政府降低生產稅,並指出部分大型金屬等原料供應商之不當漲價行為,恐將打擊業界中小型公司。此外,公會亦呼籲取消自2018年起為保護歐洲鋼鐵產業免受亞洲與土耳鋼鐵產品進口損害而實施之防衛措施,因為該措施之保護範圍僅限於鋼鐵製造商,然而渠等在合理之經濟條件下,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謹查法國機械產業計有1萬餘家企業,為工業部門中僱用員工數最多之產業,占比達20%,近60萬人。

A:法媒新工廠(L’Usine Nouvelle)於本(4)月6日報導,雷諾汽車為俄烏戰爭的受害者,除面臨發展戰略重要支柱弱化、財務體質惡化等窘境,亦須面對與日產聯盟之混亂狀態。   雷諾汽車在面臨全球對俄國經濟制裁及供應短缺等難題後,已暫停其在全球第二大市場俄羅斯之營運活動,至此外界對雷諾之未來發展充滿臆測。自俄國入侵烏克蘭至4月5日間,雷諾汽車股價已下滑達15%,並引發各界對於公司穩定性及新計畫融資能力等相關質疑,甚至放棄其持有68%股權之Avtovaz之傳言甚囂塵上,然而在售股對象、避免俄國政府徵收、工廠去留等均為其目前低調面對之重大難關。部分人士認為,雷諾恐無法自俄國市場全身而退。   法國總工會(CGT)於維埃聖弗雷德里克 (Villiers-Saint-Frederic)之產業專家Laurent Giblot秘書認為,雷諾無法放棄俄國市場,因俄國占雷諾集團汽車業務績效50%比重,且擁有優異銷售表現。目前,外界關注Luca de Meo執行長將如何重新定義雷諾之國際發展版圖。部分產業專家表示,新興市場包括俄羅斯、印度及中國等區域,長期而言甚值耕耘。然而,部分專家質疑耗資數十億歐元翻新陳舊工廠之必要性,認為俄國市場並非解套,因為雷諾從未穩定其歐洲核心業務,恐無法承受外國市場之長期虧損。   另一方面,倘雷諾不得已損失與Avtovaz相關之銷售與利潤,恐須擴大雷諾-日產聯盟在該集團經營之重要性。市場上常有雷諾-日產聯盟交叉持股變化之相關傳言,目前雷諾擁有日產43%股份,日產僅擁有雷諾15%股份。在汽車銷量方面,2021年日產之銷售表現(400萬輛)較雷諾(270萬)輛亮麗許多。外界預估,雷諾在俄國受挫之後,恐將拉大兩者差距。產業專家指出,雷諾在歐洲市場有結構性的下滑,因此轉向風險較高之新興市場,儘管日產在該聯盟扮演重要角色,但由於前執行長Carlos Ghosn對自家集團更加信任,因此通常由雷諾處理較為複雜之案件。   專家分析,金融市場自早期即認為雷諾有太多資本無法使用,建議應減少對日產持股,但因為該集團在歐洲未穩住步伐,因此無法冷靜思考持股問題。考量融資問題,雷諾須尋求合作夥伴,但亦造成無法將投資挹注在新產品。部分專家更質疑雷諾之戰略自主性,並擔憂該集團在面對外國競爭者將節節敗退。然而,從法國政府在雷諾重大決策時扮演之角色,或可排除上述可能性。另外,雷諾與中國吉利集團逐漸靠攏,作為中國的合作夥伴,並於韓國設廠生產燃油車及混和動力車。   同時,雷諾亦研析組織改造之可能性,主要是將燃油車及電動車業務進行區隔,以強化對資產運用;市場傳聞在燃油車業務將與外部合作夥伴合作。此外,專家預測雷諾可能再增加法國政府之持股,以確保其財政健全,尤其雷諾在上法蘭西大區刻建設ElectiCity作為電動車製造重鎮。一般預期,雷諾集團的未來發展及其俄國業務的損失程度,將於4月底財務說明會更加明朗。

A:資料來源 :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家具巨擘IKEA集團近年來致力於再生能源投資,以太陽能為主。近日決定將於德國和西班牙投資共9座太陽能場,該集團已投資3.4億歐元併購當地太陽能場。該等太陽能電場將提供兩國當地的IKEA家具店所需之電力,以此達到氣候中和之目標。

A:資料來源 :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政論家Henrik Westman指出,中資汽車企業Volvo Cars因其主要控股的中國吉利汽車集團Geely,在過去10年銷售成倍增長,但Volvo Cars也因此同樣面臨政治風險。因為Volvo Cars與Geely集團子公司Geely Auto分享相關科技,而Geely Auto目前仍持續銷售汽車至俄羅斯市場,與多數西方國家制裁行為相反。

A: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 日期:111年4月7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274/P200號(商情文號:第274號) 商情本文: 英格蘭和威爾斯部分地區曾在三年前因閃電損壞劍橋郡的電力線造成停電大亂,係因安全緊急機制促發離岸風場和燃氣發電站及部份較小發電機均暫停運作。事後審查認為國家電網公司(National Grid)在技術上未失職,但應可更好地處理停電問題。英商業、能源及產業策略部長Kwasi Kwarteng於昨日宣布,將成立新國家機構Future System Operator取代國家電網公司監管能源電網系統,國家電網公司將保留對電力基礎建設的所有權,如電纜、電線等。有專家認為,新機構有助於加快英國電網淨零轉型,但也有人認為此舉導致政府在能源領域有過多控制權,實為不良。國家電網公司執行長John Pettigrew警告,政府對電網國有化可能造成極大破壞;業界則指出,此方面國有化實為漸進風潮,在美國和澳大利亞也有此類安排。天然氣暨電力市場監管署(Ofgem)在2017年時已告知國家電網公司將其電網部門(National Grid ESO)分開。 Investec顧問公司分析師Martin Young表示,此應有利於消費者,係因未來可能將需要建造更多的電纜、電線,國有化對國家電網建設本身也有好處。牛津大學能源專家Dieter Helm也認為政府新組織應能夠更有效地協助電網升級,不過他尚對將日常管理電網職責交由政府存有疑慮,私人公司應更能在這方面扮演有效管理角色。  

A:資料來源:明鏡周刊電子報(Der Spiegel) 文號:1114040018號   根據歐洲統計局Eurostat最新發布數據,「歐元區」國家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通貨膨脹狂潮。尤其是俄烏戰事發生後,導致高價能源,並推高工業產品價格。2022年2月份製造業生產價格指數較去年同期增加達31.4%,為正式使用歐元20多年以來最高紀錄。德國運輸業者已發出警告,情勢倘無改善,預計很快會出現一波倒閉潮。 各項製造業生產指數中,僅能源一項就大漲87.2%。如排除能源項目,則本期生產者價格總體僅上漲12.2%。工業製程中重要的中間產品價格,本期上漲近21%。此充分反映目前國際貿易中的一些問題,原本因新冠疫情爆發後出現的種種問題,隨著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開打,不但無解,且變得更加嚴重。 工業生產指數向來是觀察通貨膨脹趨勢的領先指標,就近期歐洲地區各國物價波動情形比較,確實兩者關係密不可分。近期歐元區國家通膨率早已飆升至歐洲央行(ECB)設定之2%目標。在石油及天然氣成本高漲的推波助瀾下,3月份消費者價格較上年同期上揚7.5% – 這是自歐洲貨幣聯盟成立以來的最高值。歐洲央行研判,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事僵持,價格上漲的趨勢應該會繼續推升。 能源與原物料的高價不僅是製造業的負擔,也是服務業的負擔。德國物流業已經對可能發生的破產潮發出警告。德國聯邦批發、外貿與服務協(BGA)執行委員Carsten Taucke認為,這波油料價格狂潮來得十分兇猛,首先遭到衝擊的將是中小型運輸業者。 目前德國社會各界依舊對是否應採取油價補貼、過渡性調降礦物油稅等措施爭論不休。BGA認為這些措施方向雖然正確,但恐緩不濟急,目前大部分小型運輸業者已經撐不下去了,他們需要的是立即施打強心針。Taucke說,目前情況越來越糟,我們需要緊急幫助,以免交通行業出現一波破產潮,導致更多產業受到波及。 尤其近期中國港口大城市上海因新冠疫情實施封鎖,恐使情況雪上加霜。Taucke表示,這無疑是對原本已經極為脆弱的全球物流體系,再加以重擊,進一步威脅全球供應鏈。據BGA評估,目前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批發商與貿易商正直接受到烏克蘭戰爭期間制裁和反制裁的影響。除了能源成本和採購價格大幅上漲之外,另存在融資與保險問題,以及原物料短缺,例如木材、鋼、鋁等金屬材料。

A:資料來源:明鏡周刊電子報(Der Spiegel) 文號:1114040014號   根據德國聯邦經濟部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德已設置風力發電機組約28,000具,總輸出功率達56 GW(Gigawatts)。為達2045年淨零碳排目標,並儘速減低對俄羅斯天然氣、石油與煤炭之依賴,須再加速拓展陸域風電,及廣設風場與風機。風力發電對於德國實現氣候目標、提升能源自主,將扮演關鍵角色。聯邦政府經檢視現行法規制度發現,過去數年來風能拓展效率不彰,恐與對風機設置地點限制嚴格有關,因此有需要進一步研究放寬風機與雷達系統之最短距離。 聯邦交通部長Volker Wissing(自民黨)與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長Dr. Robert Habeck(綠黨)日前聯合宣布,相關部會已就陸域風機與航空無線電導航、氣象雷達系統間之兼容性達成共識,未來風機將可設置於更靠近無線電信標及氣象雷達站所在地點。 按德國現行規定,風機距離航管用之無線電導航設施,至少須達半徑15公里,放寬後,可望縮短至5至7公里;目前由德國氣象局業管之氣象雷達共17座,鬆綁後可設置風機距離將可由現行規範之15公里大幅減少。 交通部W部長表示,借助最新航管技術,將允許在約40個航管無線電設施附近,於更短距離內設置風機;運用於預測大雨及暴雪之氣象雷達,亦同樣適用,代表聯邦政府已排除陸域風電發展中一項重大障礙。經濟部H部長則指出,放寬相關規定估計可額外釋放至少5 GW風能、約1,000座風機之潛力,對於長期陷於發展瓶頸的德國風能及風電產業而言,係一項重大進展。

A:資料來源:明鏡周刊電子報(Der Spiegel) 文號:1114040015號   根據駐地明鏡周刊電子報(der Spiegel)報導,歐盟於4月6日通過禁止向俄羅斯進口煤炭,於此同時,歐盟亦宣布禁止向莫斯科出口高科技產品,並對與普京關係密切之俄羅斯銀行及個別人士開罰,罰款總額可能高達100億歐元。此次制裁措施雖未包括石油及天然氣,但歐盟將繼續討論上述制裁方案之可行性。  歐盟各國以波蘭及波羅的海國家倡議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及天然氣最為積極,法國立場近日雖轉為支持抵制俄羅斯石油,然而,反對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及天然氣之勢力也不小。除德國外,匈牙利、斯洛伐克及奧地利亦明確反對立即對俄羅斯石油或天然氣實施禁運。  反對聲音相當程度反映部分歐盟國家嚴重依賴俄羅斯的原物料及能源供應的窘迫現實。至2021年,燃煤發電占德國電力來源約28%,其中近三分之二煤炭係自產的褐煤。德國煤炭進口商協會(Verein der Kohlenimporteure)主席Alexander Bethe表示,全球硬煤供應量約10億噸,而德國須要取代俄羅斯之煤炭僅約1千2百至1千5百萬噸,因此制裁煤炭進口相對容易執行。前數周起德國企業已主動減少自俄羅斯進口煤炭,預計至今年夏末將可完全戒斷俄羅斯煤炭。  至於石油,情況則完全不同。歐盟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程度遠超過煤炭。2021年,自俄羅斯進口的油品占歐盟進口總額36%;其中德國名列第3。整體而言,德國各地區依賴俄國原油程度之不同,端視當地是否設有煉油廠,若有煉油廠提煉石化原料的地方,其依賴程度就較高。  位於德東布蘭登堡邦Schwedt的PCK Raffinerie及位於薩安邦Leuna的TotalEnergies Raffinerie Mitteldeutschland為德國東部地區最大的兩個煉油廠區,均直接與Druschba輸油管連接。德國大約四分之一石油即透過Druschba輸油管進口。  與煤炭及石油相比,若對俄國天然氣禁運,後果最為嚴重。至2021年,歐盟超過41%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德國甚至超過半數天然氣來自俄羅斯,斯洛伐克、匈牙利及保加利亞等國的比例則更高。  此外,美國及阿拉伯世界之液化天然氣運抵南歐國家港口後,幾乎沒有任何輸氣管線將天然氣轉運至北方。例如西班牙雖有6個天然氣接收站,卻無通往中歐輸氣管線。因此在歐洲內部缺乏輸氣管路情形下,欲取代俄羅斯天然氣相當困難。  德國為歐盟天然氣最大消費國,通常用於發電、供熱系統及工業製程。德國約每2戶公寓之供暖系統即須以天然氣為能源;而在化工、玻璃、陶瓷及化肥工廠之生產製程也均須用天然氣,而至今德國尚無可立即投入使用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依據聯邦經濟部的估算,德國須至2024年始能完全擺脫俄羅斯的天然氣。  為此,歐盟專家正在討論是否應該採取其他措施而不是全面禁止進口。例如,對俄羅斯能源提高進口關稅或徵收其他費用。若歐盟採取關稅措施,由於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商相當依賴其西方客戶,其利潤恐因無法轉嫁關稅而降低。此外,歐盟可將關稅或其他收入用於救濟低收入戶或作為烏克蘭之重建費用。  依據經濟學家Axel Ockenfels、Simone Tagliapietra及布魯塞爾布魯格爾研究所(Bruegel Institute)所長Guntram Wolff最近的一項研究,課徵關稅最重要的優勢在於可精確地、針對性地刺激西方能源多樣化及掌控對俄羅斯的經濟壓力。  布魯塞爾雖著手針對上述課稅提議進行審查,但部分政界人士仍懷疑此項提議之可行性:俄羅斯會支付關稅或費用,還是關閉天然氣或石油供應?此項措施導致俄羅斯完全停止能源供應的風險仍然巨大。

A:法媒新工廠(L’Usine Nouvelle)本(4)月7日引述麥肯錫(Cabinet Mckinsey)研究報告指出,2030年前全球晶片市場規模將擴增雙倍達到1兆美元,其中汽車產業對晶片之需求將擴增3倍之多。   麥肯錫報告指出,全球晶片市場規模將以可觀的速度成長,連續9年每年平均成長率達7%,自2021年規模超越5,900億美元後,預計2030年將爆炸成長至1兆650億美元;該報告主要奠基於全球最具規模48家上市公司之未來前景及發展進行研究,分析半導體需求成長將由企業遠距上班、產業推動數位化及車輛電氣化等因素驅動。   在應用領域方面,資訊將居於首位(2030年需求量達3,500億美元),其次為手機為主之無線通訊(2030年達2,800億美元),汽車在2021年為第4大領域,將於2030年超越工業領域,居於第3名(1,500億美元),相較2021年的需求水準成長3倍。專家分析汽車產業對晶片需求之每年平均成長率為13%,幅度幾近整體晶片需求成長速度之2倍。   分析汽車產業對於晶片需求暴增,主要因推動車輛電氣化。舉例來說,第四級自駕車需要之半導體價值為4,000歐元,然而燃油車僅需500美元。2021年汽車產業僅占整體晶片需求8%,預計2030年比重將成長至13%至15%左右。   另一方面,工業領域亦面臨類似數位轉型及電氣化,儘管需求將落後於汽車產業,亦將在2030年前每年以超過9%之速度成長。整體而言,汽車產業、資訊及無線通訊,將帶動整體半導體需求約7成之成長。    

A:依據希臘每日報(Kathimerini)2022年4月6日報導,希臘總理Kyriakos Mitsotakis宣布希國將擴大開採50%煤礦並延長所有燃煤電廠之運轉至2028年(原預定2023年除役),以減少對天然氣之依賴。         據M總理表示此項措施為暫時性,希臘國營電力公司(Public Power Corp., PPC)正在興建新燃煤電廠,並將以褐煤為燃料運轉至2028年;另將根據目前需求、天然氣價格及存量等,評估是否需保留其他電廠(如Melitis或Agios Dimitrios 5)之運轉。M總理續表示此項措施將不會影響政府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5%及2050年實現氣候中和之目標。 M總理於2019年9月提出國家能源及氣候計劃(National Energy and Climate Plan),希臘規劃最遲於2028年前將自電力結構中淘汰燃煤,因此希臘國營電力公司配合政策計畫在2023年關閉所有燃煤電廠(僅保存一座興建中電廠),並將僅存高效燃煤電廠(Ptolemaida 5)於2025年更換為更潔淨燃料。

A:截至本(2022)年3月21日總支付方式(total means of payment)較去(2021)年底增加2.49%,各信貸機構存款成長2.15%(按:去年同期成長0.54%),越南授信成長4.03%(按:去年同期成長1.47%)。 本年第一季利率調控相當符合整體平衡、通膨與貨幣政策目標。越南央行繼續維持調控利率、低成本之資本資源,俾讓各個信貸機構能減少貸款利率、營運成本、籌措各種資源來協助業者、民眾渡過疫情所導致之各種困難。活期與1個月以下之存款年利率介於0.1% ~ 0.2%;1個月至6個月期之存款年利率為3.3%~3.5%;6個月至12個月期之存款年利率為4.2%~5.7%;12個月以上至24個月為5.3%~6.5%;24個月以上為6.1%~6.9%。貸款利率部分,適用於優先項目之短期貸款年利率為4.3%,低於央行規定之短期貸款利率上限(4.5%)。法定匯率得到彈性調控,符合外匯市場變動與貨幣政策目標;爰匯率與外匯市場較為穩定,有助於維持整體經濟穩定、業者能主動擬定與執行各項生產經營計畫、防範匯率變動風險。支付業務進行安全、順暢、有效;支付業務之法律制度繼續得到完善、無現金支付得到加強。 保險部分,本年第一季越南保險市場仍維持穩定成長;保費總收入較去年同期成長13%,其中壽險保費收入成長15%,產險保費收入成長9%。

A:據世銀於4月5日發布之越南經濟情勢報告中,根據越南與Covid-19病毒共存辦法、製造加工業成績、以及國內需求,越南本(2022)年經濟成長率預期可達5.3%,低於該行於年初所預測之5.5%以及遠低於去(2021)年10月所預測之6.5%。世銀持續降低該行對越南經濟成長率預測,係因越南經濟面臨確診人數增高需應付之困難,以及經濟開放程度甚大引入之外來衝擊造成損失之可能性。由於消費者信譽與國際遊客人數可望於本年中恢復,爰服務業可望逐步復甦;美國、歐盟等主要出口市場趨於緩慢成長,故越南製造加工產品出口金額成長速度將較慢。然而,上述展望仍面對漸增之風險,包括貿易匯率衝擊、俄烏衝突導致之制裁措施、可能衍生之新冠病毒新變種等。此外,經濟復甦與國內民間需求復甦速度有關,目前國內民間需求復甦仍較慢,顯示消費者、投資者之審慎心態。另在增有其他衝擊之最惡化情況下,世銀評估越南本年經濟成長率僅達4%,並於2023、2024年分別復甦成長6%、6.5%。

A:依據瑞士聯邦經濟事務局(SECO)發布之最新統計資料指出,2022年3月份瑞士登記的失業人口為10萬9,500人,比上月份減少8,470人,失業率為2.4%;與2021年同期相比則減少4萬8,468人,減少30.7%。 另3月份年輕人(15-24歲)的失業人口為9,205人,比上月份減少924人 (-9.1%),比2021年同期減少6,356人 (-40.8%)。 中年(50-64歲)的失業人口為3萬4,305人,比上月份減少2,338人 (-6.4%),比2021年同期減少1萬1,181人 (-24.6%)。 在3月份登記的求職者為19萬3,595人,比上月份減少8,314人,比2021年同期減少6萬0,344人 (-23.8%)。 3月份有登記的職缺為7萬1,138個,增加3,312個職缺。     資料來源: 瑞士聯邦經濟事務局(SECO) 日期: 2022年4月7日

A:出處:NL Times, 2022/04/06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朝更多綠色能源邁進   荷蘭時報NL Times報導,根據荷蘭氣候智庫 Ember 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兩年荷蘭再生能源使用在全球所有國家中取得耀眼的進展。   2019 年至 2021 年間,荷蘭化石燃料在總能源消耗量所佔的比率從 78% 下降至 63%,與此同時,再生能源所佔的比率則從 14% 增至 25%。   然而,荷蘭仍落後於希臘、德國、西班牙和丹麥等其他歐洲國家。丹麥使用的能源中有一半以上是再生能源,其中絕大多數是由風力發電機生產。   2021年全球經濟開始從新冠病毒大流行中復甦,因此電力需求迅速增加,而高昂的石油和天然氣價格導致各國使用更多的煤炭,致當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創歷史新高。   然而, Ember認為,太陽能和風能的成長足以將地球暖化限制在 1.5 度,到 2030 年,全球太陽能和風能使用量必須每年至少成長 20%。由於2021年僅成長 17%,因此成長速度仍應加快。  

A:菲律賓統計局(PSA)本(4)月5日公布,菲律賓今年3月份的通貨膨脹率升至4%,比2月份的通貨膨脹率高出1%。 根據PSA的數據,食品和非酒精飲料、房屋、水、電、天然氣、其他燃料及運輸的指數均上漲,導致整體通貨膨脹上升。其中,食品和非酒精飲料價格上漲率2.6%、房屋、水、電、煤氣和其他燃料6.2%、運輸10.3%、酒精飲料和煙草4.8%、傢俱、家用設備和日常家庭維護2.6%、資訊和通信0.7%、餐廳和住宿服務3%。 3月份食品通膨率從2月份的1.1%上升至2.8%,食品類中價格成長較快的有:麵粉、麵包和其他烘焙產品、麵食產品和其他穀物價格成長3.6%、肉類和動物其他部位2.9%、魚類及其他海鮮4.3%、牛奶、其他乳製品和雞蛋0.8%、油和脂肪類9.1%、糖、糖果和甜點6.2%、現成食品和其他未分類的食品2.3%。 代理總統府發言人Martin Andanar表示,政府經濟部門對通膨持續監視,這上升趨勢主要歸因於運輸、天然氣及其他燃料價格上漲,政府將努力解決此一國家問題。PSA表示,今年1至3月全國平均通膨率為3.4%,與去年同期相比,略低於去年同期的4.1%。

A:根據汶萊經濟策劃及發展處(JPKE)公布之「2021年12月份汶萊國際商品貿易統計」顯示,上(2021)年12月份汶萊出口額為15億2,350萬汶幣(約11億2,277萬美元),較前(2020)年同期成長90.3%,亦較上(11)月增加14.4%;其中原油出口2億2,478萬美元,成長116.8%;液化天然氣出口2億9,449萬美元,成長47.7%。前述2項產品,占汶萊總出口額46.25%。其他出口產品分別為化學品(1.81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82.8%)及機械與交通設備(1,865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181.1%)。   綜觀汶萊2021年12月份出口表現,主要出口市場為日本(占總出口額25.5%),其他依次為澳洲(18%)、中國大陸(15.2%)、新加坡(13.9%)、馬來西亞(11.3%)及菲律賓(5.6%)。   2021年12月份,汶萊進口額為11億1,710萬汶幣(約8億2,327萬美元),較2020年同期增加56%,亦較上月增加9.5%;其中燃油進口額7億5,690萬汶幣(約5億5,782萬美元),為汶萊最大進口項目;其他進口產品分別為機械與交通設備(1億3,140萬美元)、食品(4,400萬美元)、製成品(3,235萬美元)及化學品(2,152萬美元)。汶萊主要進口來源國為俄羅斯 (占總進口額32.4%)、馬來西亞(27%)、澳洲(10.2%)、中國大陸(9.1%)、美國(8.5%)及新加坡(4%)。   2021年12月份,汶萊貿易順差為4億640萬汶幣(約2億9,951萬美元),較2020年同期成長381.5%,亦較上月增加30.5%。   汶萊2021年總貿易額為263.74億汶幣(約194.37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成長60.2%;出口額為148.55億汶幣(約109.48億美元),成長62.8%;進口額115.19億汶幣(約84.89億美元),成長57%;貿易順差33.36億汶幣(約24.59億美元),成長87.1%。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為遵循馬來西亞政府於2022年1月7日發布關於自本年1月10日起生效的廢紙進口與檢驗指南的公告,馬國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簡稱貿工部)頃宣布自3月15日起實施暫停核發造紙生產執照(Manufacturing Licence)予新設、擴產、多角化、正規化以及根據馬國1975年工業協調法令(Industrial Coordination Act 1975,簡稱ICA 1975)豁免申請生產執照(ICA10)的公司「確認函」,為期2年。   馬國政府意識到造紙產業,涵蓋所有類型的紙製品,刻正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自2018年起馬國廢紙進口急速增加。前述暫停措施將讓馬國政府可根據廢紙進口和檢驗指南監測現有造紙生產執照持有者的廢紙進口狀況,以期國內造紙產業能永續發展。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亞洲開發銀行(ADB,簡稱亞銀)頃發布的「發展中亞洲經濟趨勢與前景:東南亞」報告指出,儘管全球經濟局勢風險驟升,尤其俄烏衝突、持續的新冠疫情以及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貨幣政策緊縮,然亞銀仍看好馬來西亞經濟前景,並上修馬國本(2022)年經濟成長預測值為6%,較上(2021)年12月份的5.9%預測值略高;明(2023)年則預估將放緩至5.4%。亞銀同時認為,馬國中央銀行可能不會於本年升息,以繼續支撐該國經濟成長及馬幣的穩定。   亞銀續稱,儘管新冠疫情揮之不去,特別是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仍可能對經濟造成壓力,但消費者和商業信心改善,加上工業化經濟體的外部需求強勁,將推高馬國電子與電機產品以及其他製成品的出口成長,大宗商品價格走強,以及印度與中國大陸需求強勁,將提振棕油與液化天然氣出口表現。健全的衛生體系和高新冠疫苗接種率,亦進一步支撐馬國經濟復甦步伐。   亞銀亦強調稱,馬國如何有效幫助貧窮家庭重返疫前常態,是該國政府當前的主要挑戰。根據資料顯示,在新冠疫情肆虐下,馬國貧窮家庭數量,從2019年的40萬5,400戶,增加至2020年的63萬9,800戶;赤貧率亦從5.6%,擴大至8.4%。新冠疫情已導致140萬至160萬員工失業或工時減少,進而導致家庭月收入銳減。馬國政府雖推出史上最大的財政預算案及振興經濟配套措施,以扶持家庭福祉、公共醫療保健、教育、就業和社會保障,但國家冠病經濟復甦計畫,以及先前持續祭出的援助措施,導致馬國財政空間萎縮以及維持財政穩定的能力感到憂慮。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