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目前只能出口少量的木薯(Tapioca)。緬甸商務部外貿推廣機構表示,緬甸需要更努力才能取得更多的市占率。目前,木薯乾出口量很低,每月只有50噸(1噸木薯價值大約200-250美元),國外市場的需求仍然很低。緬甸一直在努力向中國出口木薯,並邀請外資投資於生產木薯的加值產品,以及開拓市場。 木薯主要產地在伊洛瓦底省的Kyonpyaw、Yekyi、Ngathainggyoung、Kyaunggon及Thaboung鎮,合計有3萬多英畝的木薯。每英畝的產量約為3,500緬斤(1緬斤相當於1.6公斤)。然2020-2021財年由於投入成本高,且木薯產品跌價,使種植者面臨困境。此前,尿素肥料的價格僅為每袋2萬緬幣,現在已飆升至每袋8萬緬幣。化肥投入不足導致產量下降到每英畝2,000緬斤。此外,該產品市場主要依賴當地消費者及飼料加工廠,木薯的價格已從每緬斤103緬幣下降到目前的80緬幣,木薯粉的價格則從每緬斤850緬幣下降到500-550緬幣。價格暴跌及市場需求低迷促使部分種植者今年轉向其他作物,栽種面積因此減少1萬英畝。 緬甸具有種植木薯的有利地理條件及土地資源。商業木薯種植在伊洛瓦底省、仰光省、勃固省、馬奎省、克欽邦、撣邦南部及北部、克耶邦及若開邦。當地居民也從事木薯澱粉生產。木薯粉生產具有出口市場潛力,中國及印度佔全球木薯澱粉需求的90%,緬甸的位置洽鄰近這些主要採購國,應廣泛種植木薯以增加國家的收入。木薯可作為食品、小麥粉的替代品、藥物、飼料及生物燃料等,然由於當地居民對木薯的使用不多,使國內市場的消費並不高。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2月18日中方表示,緬甸向中國出口51噸青貯玉米。這批青貯玉米首次獲准通過中緬邊境清水河(Chinshwehaw)邊境檢查站出口到中國。這批青貯玉米係用於餵牛,經切割後儲存,無需烘乾。11月15日,6名緬甸商在中國海關總署(GACC)完成向中國出口青貯玉米的登記。緬甸農業部和中國檢疫單位在1月31日簽署防檢疫協議,緬甸玉米可以通過海運及邊境合法出口到中國,將促進兩國間合法的農業貿易,並嘉惠緬甸的玉米農。 緬甸玉米工業協會(MCIA)主席Min Khaing表示,緬甸的目標是在2021-22財年出口約200萬噸玉米。目前,緬甸的玉米通過苗瓦迪邊境出口到泰國,另通過海運將玉米出口到菲律賓、印度、越南、寮國及新加坡等。今年玉米的價格比去年有所上漲,玉米粒獲得每噸840至860美元的好價格,而玉米FOB價格為每噸270至290美元。該協會稱,去年2020-21財年,緬甸向外部國家出口約230萬噸玉米,泰國是緬甸玉米的最大進口國,而剩餘的玉米出口到中國、印度及越南。
A: 據日本讀賣新聞本(2)月25日報導稱,因俄羅斯出兵入侵烏克蘭,日本政府決定跟進由美國主導的禁止對俄國出口半導體等物品進行制裁,管制對象包含使用半導體及AI等先進技術製造的先進科技產品。雖日本半導體等相關產品對俄國出口比例較低,但由於不可替代性高,爰如要在經濟及軍事方面對俄國造成打擊,必須擁有開發技術的各國腳步一致,形成對俄國包圍網。 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時,日本政府也曾實施禁止向俄國出口武器或可轉軍用泛用品及限制銀行交易等金融制裁,但本次把管制用品範圍從軍事擴大到民生用品,同時考慮採取金融制裁,其程度比2014年的制裁更加嚴厲。另外,由於俄國為天然氣出口國,故在能源制裁方式,G7各國則採較為慎重的態度。 岸田文雄首相於本(2)月21日於眾議院預算委員會表示,除強調日本政府關心俄烏交戰及亞洲情勢外,也表示將與各國共同努力讓緊張的國際情勢獲得舒緩。
A: 依據新加坡外交部本(2022)年2月23日公布的新聞資料,該部部長維文接受越南媒體專訪指出,越南國家主席阮春福應新加坡哈莉瑪總統之邀,自2月24日至26日到星國進行為期三天的國事訪問,這是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星國首次接待的國事訪問。 前揭新聞資料指出,星國和越南明(2023)年將慶祝建交50週年及成為戰略夥伴10週年。星國外交部長維文期望星國成為越南下一個發展階段中的重要夥伴,並透過加強數位經濟和永續發展等新興領域的合作,保持雙邊具前瞻性的夥伴關係。星越兩國也有共同的戰略前景,包括維護區域的和平與穩定以及東協中心地位。 維文部長指出,數位經濟是星越兩國之間首要的合作事項,雙方必須加快在網路安全、智慧城市、創新、人工智慧和數位支付等新領域的合作。新冠疫情彰顯數位貿易和電子商務在確保供應鏈韌性和業務連續性方面的關鍵功能。去年維文部長出訪越南時,雙邊同意成立的數位經濟工作小組,可能成為兩國政府、企業和其他機構間具體合作項目的啟動平臺。此外,越南增加對永續基礎建設和再生能源的投資,計劃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的目標,新加坡亦熱切期盼與越南展開永續發展的合作。 越南於2020年擔任東協輪值主席國期間,建立共同因應新冠疫情危機的重要機制,發揮顯著的影響力。只有當東協強大、獨立、團結,並且攜手合作實現區域繁榮與發展時,才能帶來更多雙邊利益。星越兩國堅定支持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國際法,以確保國際體系的規則得到遵守,也是自由貿易的堅定擁護者。
A: 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本(2022)年2月18日在「2022財政年度預算案聲明」中宣布,從2024估稅年開始,高收入納稅人的個人所得稅率將調高,房地產稅亦從2023年起分兩個階段調整;這兩項稅率調整預計每年可分別帶來額外1.7億星幣(約1.26億美元)和5,000萬星幣(約3,716.48萬美元)稅收。而本月起豪華汽車徵收的「附加註冊費」(Additional Registration Fee,簡稱ARF)也將調高。 星國所得稅將從2024估稅年度開始調整,應課稅收入為32萬星幣(約23.79萬美元)至50萬星幣(約37.16萬美元)者,邊際稅率保持在目前的22%;50萬星幣(約37.16萬美元)至100萬星幣(約74.33萬美元)者,邊際稅率將調高至23%;100萬星幣(約74.33萬美元)以上的邊際稅率將調高至24%,本次調整預計會影響前1.2%的最高收入族群納稅人。星國最近一次調高高收入納稅人的所得稅是在2017估稅年度,當時邊際稅率從20%上調至22%。 星國房地產稅將從2023年起分兩個階段調整,非自住型住屋的屋主須繳納的房地產稅從目前的10%至20%,調高到12%至36%。例如「住屋年值」(annual value;是每年估計的租金收入)為15萬星幣(約11.15萬美元)的非自住型大型私人別墅,屋主每年須支付的房地產稅將達4.32萬星幣元(約3.21萬美元),較目前的2.4萬星幣(約1.78萬美元),增加1.92萬星幣(約1.43萬美元) (80%)。至於自住型住屋,住屋年值超過3萬星幣(約2.23萬美元)的部分,房地產稅從目前的4%至16%,調高到6%至32%。本次房地產稅調整僅影響年值最高的前7%自住型住屋,年值低於3萬星幣(約2.23萬美元)的自住型住屋,例如政府組屋或市郊的共管公寓和私有地住宅,屋主將不受房地產稅上調的影響。 去年新註冊的豪華汽車數量明顯增加,其中麥拉倫、藍寶堅尼、賓利、勞斯萊斯、法拉利和奧斯頓·馬丁(Aston Martin)的銷售量增加近四成。星國政府宣布將調高豪華汽車的「附加註冊費」(Additional Registration Fee,簡稱ARF),使得星國的汽車稅制更加累進。調整之後,抵岸價(Open Market Value,簡稱OMV)8萬星幣(約5.95萬美元)以上的車子,超過8萬星幣(約5.95萬美元)的部分須支付的ARF金額從OMV的180%上調到220%,這項新稅率從2月開始實施。受影響的車款包括保時捷Cayenne、藍寶堅尼Urus和賓利Continental GT,電動車款則有保時捷Taycan和寶馬iX xDrive40等。 星國政府調整個人所得稅、房地產稅和汽車稅,可為政府帶來6億星幣(約4.46億美元)的額外稅收。其中,調高房地產稅預計每年可帶來額外的3.8億星幣(約2.82億美元)。個人所得稅、房地產稅和汽車稅是政府主要稅收來源之一。根據新加坡財政部的2021財政年度預估收入,個人所得稅、資產稅(房地產稅為主)和汽車稅分別帶來123.7億星幣(約91.95億美元)、47.4億星幣(約35.23億美元)和25.2億星幣(約18.73億美元)的稅收。 財富稅是許多國家政府關注的課題之一,一些國家如德國、法國和丹麥,已停止對個人的淨財富徵稅。徵收淨財富稅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也從1990年的12個,下跌到2020年的3個,多少反映有效實施淨財富稅的困難。
A:來源: 澳洲總理辦公室、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澳洲金融評論報(AFR) https://www.pm.gov.au/media/press-conference-relbia-tas https://www.theaustralian.com.au/business/mining-energy/agl-energy-has-received-a-takeover-bid-from-mike-cannonbrookes-brookfield/news-story/6f077a9b7567ad68eb92edd8ad459df0 https://www.afr.com/companies/energy/cannon-brookes-fronts-8b-bid-to-buy-and-shut-agl-coal-20220220-p59y34 澳洲Atlassian科技公司聯合創始人兼億萬富翁的Mike Cannon-Brookes(20%資金)與加拿大資產管理公司Brookfield(80%資金)公開向澳洲AGL Energy電力公司出價以80 億澳元收購。收購要約言明致力開發再生能源發電,加快關閉主要燃煤發電站的步伐,將淨零排放目標將加快 12 年至 2035 年。 聯邦政府已努力改善老化燃煤電廠之陶汰問題,倘提前關閉燃煤電廠,將對新州及維州的供電造成新的問題。根據澳洲能源運營商資料顯示,澳洲燃煤供電約佔現今電力的 70%,預估最早在 2040 年可完全關閉燃煤電廠。 擁有 180 年歷史的澳洲AGL電力公司原定於今年 6 月拆分為兩家公司,一家名為 AGL Australia 的綠色能源批發商- 致力 2040 年實現淨零碳排目標,另一家則以煤炭為主的發電商 Accel Energy,-將於 2047 年實現淨零碳排目標。 AGL 於 2 月 10 日表示,該公司會以市場現況決定其兩大燃煤電廠的關閉日期。AGL亦承諾實現淨零碳排目標,並提早二年將於 2033 年關閉位於新州Hunter Velley的 Bayswater 燃煤電廠;而其在維州的 Loy Yang A電廠亦將於 2048 年退役。上述兩電廠佔全澳碳排放量約10%。AGL亦計劃將旗下子公司 Accel Energy 、Loy Yang、Bayswater 和 Torrens Island 發展為主要氫能電池中心。Bayswater 燃煤電廠電力供給足夠為 200 萬個澳洲家庭使用,另將於2023年夏天關閉約佔新州35%供電量的Liddell 電廠。 而AGL 董事會於2月19日下午召開緊急會議,針對收購案審議公司每股約 7.50 美元的非約束性報價(nonbinding offer),預計近日提交澳證交所審查。 另針對Cannon-Brookes與Brookfield的收購提案恐引起電費上漲及供應量問題,澳洲總理Scott Morrison於2月22日回應認為,據資料顯示,全澳碳排量比2005年已減少20%;過去二年內,全澳電價已下降8%,去年更下降5%。聯邦政府致力天然氣價格機制。 澳洲聯邦財長Josh Frydenberg另表示,此收購案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除了尚未被股東接受外,還需外人投資審查會(FIRB )、消費者競爭投資委員會(ACCC)、澳洲能源監管局(AER) 和其他監管機關的批准。澳大利亞正大力投資再生能源,並制定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目標。而目前對澳人來說重點有二:一是降低碳排,二是可負擔的電價。 此外澳洲伍德賽德(Woolside)石油公司和必和必拓(BHP)石油公司正進行 400 億澳元的合併計劃。另Santos swallowed Oil 能源公司亦以 210 億澳元的價格收購了Oil Research能源探勘公司;再加上Shell殼牌公司與 Iberdrola 等能源公司正合作建立大型能源企業,皆為 AGL、Origin Energy 和 Energy Australia 等本土企業帶來壓力. 據Grattan Institute 能源分析師 Tony Wood 表示,任何收購交易都可能在電力市場上產生額外的波動及市場不確定性,並會引起民眾對電費增漲之疑慮。渠並表示,Origin Energy 已決議於2023年提前7年關閉Eraring最大的燃煤電廠,若關閉燃煤廠的速度過快恐帶來供電危機。 另加拿大資產公司Brookfield先前已收購私立醫院運營商 Healthscope 和物流公司 Asciano,並斥資 102 億澳元收購維州電網所有者 AusNet Services。而現欲收購AGL案並獲得數十億澳元的輸電投資,恐違反澳洲公平競爭監管機構之規定。
A:奧媒「薩爾斯堡新聞報」(Salzburger Nachrichten)2022年2月24日報導,依據奧國央行頃公布統計數據指出,2021年第4季奧國住宅房地產價格較2020年同期增加12.6%,係該行自1989年起使用房地產價格時間序列分析以來,基礎價格指標增長最強勁季度,達29.8%。另,2021年第4季較第3季上漲7.6%。 奧國央行表示,除奧國房地產價格大漲外,「中歐、中東歐、東南歐」(CESEE)國家房地產上漲速度甚至超過歐盟整體,一些CESEE國家住宅房地產市場發展情形,已達令人擔憂當地金融市場穩定性。 奧國央行指出推升奧國及CESEE住宅房地產上漲主要原因包括:需求增加(尤其在2021年第2及第3季經濟復甦期更加明顯)、當地政府推出購房補助措施、融資寬鬆(如:低貸款利率),以及供給減少(因建築成本上升及建材普遍短缺以致新建築供給減少)等因素。
A: 自本(2022)年1月中起,巴西貨幣黑奧(Real)在新興國家及大型經濟體之主要貨幣中引領對美元升值,引起國際市場高度關注。本年2月16日美元對巴西幣收盤1:R$5.12,21日升值0.64%,與美元匯率為1:R$5.107,為自去年7月以來最高價,美元已貶值7.8%,而去(2021)年美元兌換巴西幣升值7.4%。巴西財經專家指出,近期全球聚焦俄羅斯及烏克蘭間緊張局勢發展,以及受益於鐵礦石、石油、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使外國投資者紛紛將資金挹入巴西境內,巴西資金流入大於流出,均為巴西幣持續升值之因素,惟政府現行採調升利率來抑制通貨膨脹,與美元兌換率將不會低至R$5.0以下。另,本年10月巴西總統大選,政治不確定性將是未來幾個月匯率波動的最大風險因素,市場傾向於買入美元避險,預估會使巴西幣與美元匯率恢復至1:R$5.5之水準,加以美國貨幣政策的調整,巴西幣強勢升值情形會因為未來數月國內利率逐步調降及選情而趨緩。
A: 據約旦時報報導,約旦數位經濟暨企業部(Ministry of Digital Economy and Entrepreneurship)部長Ahmed Hanandeh於本(111)年2月21日在杜拜舉行的「約旦創新、技術與創業」論壇表示,約旦已準備好進行數位化轉型之基礎建設,並指出數項數位化服務將在本年年底前完成。該論壇由約旦資通訊協會(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ssociation, Intaj)與投資部、數位經濟暨企業部及杜拜之約旦商業委員會合作舉辦。 約旦數位經濟暨企業部H部長表示,該論壇旨在透過展示約旦數位化轉型之基礎建設、人力資源、優惠措施、立法及約旦在阿拉伯地區中部之策略位置等能力,以促進對約旦ICT行業之投資,創業與創新。 約旦投資部次長Zaher Qatarneh表示,該部正在最終確定2022~2024年之新投資促進策略,未來資訊技術及數位服務將成為吸引更多外國投資的最重要部門之一。該論壇係2020年杜拜世博會的延伸,將持續辦理至2月25日,旨在促進約旦成為地區之數位暨創新技術中心,並創造約旦企業與國際主要企業及投資基金接觸,以創造及發掘商機,促進約旦數位化之發展。
A: 據約旦時報報導,經濟分析師Patrick Mardini指出,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曾經是經濟皇冠上的明珠,在2019年世界銀行認為是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上最嚴重的金融崩潰之一前,黎巴嫩擁有規模過大但繁榮的銀行業。首都貝魯特更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地區金融中心,吸引熱衷於從高利率獲利的儲戶。但危機爆發兩年多後,黎巴嫩貸款機構的聲譽已經被撕碎,貨幣崩潰,加上銀行實施嚴格的取款限額並禁止向國外轉帳,讓普通儲戶的儲蓄蒸發。而目前整個銀行系統都是由殭屍銀行組成,不再像一般正常銀行那樣運作,不提供貸款,不接受新的存款,被迫縮減其業務規模。黎巴嫩的銀行正在關閉分支機構並成群結隊地解僱員工,調整規模以適應危機。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9年黎巴嫩每10萬人擁有之的銀行分行在該地區排名第二,存款總額約為1,500億美元。阿拉伯投資者與黎巴嫩僑民的存款推動銀行業達到峰值,是國民經濟產出的三倍。但根據黎巴嫩銀行協會(Association of Banks in Lebanon, ABL)的數據,自2018年底以來,已有160多家分行關閉,全國共有919家分行運營。員工人數減少約5,900人,去年年底該行業的員工人數減少約20,000人。 投資銀行家Jean Riachi指出,自1997年以來,黎巴嫩鎊與美元的掛鉤之官方官方匯價為1,507黎巴嫩鎊兌換一美元,現在在黑市上已經貶值90%以上。儘管官方匯率保持不變,這種下滑促使銀行對交易採用更高之兌換匯率。持有美元帳戶者不得不以黑市匯率提取黎巴嫩鎊現金。黎巴嫩政府在2020年拖欠外債,阻礙該國迅速獲得新的國際信貸或捐贈資金以阻止危機的希望。 黎巴嫩政府、央行與商業銀行之間在金融部門損失規模上的分歧一直困擾著近兩年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談判。去(2021)年12月,黎巴嫩總理Najib Mikati政府將金融部門的損失定為約690億美元,這是推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談判的關鍵一步。IMF表示,相關救助計劃達成一致的努力已經取得進展,但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特別是在「金融部門的重組」方面。黎巴嫩央行總裁Riad Salameh則明確表示,對無法放貸的銀行將要求退出市場。
A: 據約旦時報報導,本(111)年2月26日新增2,480例,截至26日晚,累計確診1,617,178例,死亡13,798例,PCR檢測確診率為10.62%。 報導指出,約旦衛生部表示,自去年1月13日全國疫苗接種以來,約旦共有4,935,092人登記接受冠狀病毒疫苗,共有4,678,669人接受第一劑疫苗,4,362,981人接受第二劑疫苗。 根據報導,衛生部發佈資料顯示,目前約旦仍有超60%的居民從未接種疫苗,接種第三劑疫苗者人數約50萬。在學生方面,其中以高中生疫苗接種率最高,在全國13.5萬名高中生中,78,304名學生接種第一劑,56,521人接種第二劑。於2月20日,全約旦217.7萬學生已返校上課。另本波疫情確診住院率較低,僅約 1%,大多數住院病例未接種或未完全接種疫苗,且65%的確診者無症狀,因此建議政府僅對出現疑似症狀者進行核酸檢測。
A:據媒體報導,為擴大對國際市場布局並促進與各國投資夥伴合作,沙烏地主權財富基金-公共投資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 PIF)頃於英國倫敦、美國紐約、香港等三地開設服務據點。 PIF投資標的遍及英國、歐洲、美國、亞洲、南美洲等地多項產業及眾多企業,有助沙烏地多元化經濟收入來源,另根據其2021-2025年投資策略,PIF計畫將總資產提升至1兆700億美元規模,同時為國內推展新興產業及創造大量就業。
A:據報導,因多項大型交易案順利完成,沙烏地國家石油公司(ARAMCO)股價進一步提升,目前公司市值已達2兆2,400億美元,直追美國蘋果公司(Apple Inc.)的2兆6,000億美元,順利擠下美國微軟公司(Microsoft),成為全球市值第2大企業。 媒體分析,ARAMCO市值大躍升另一大主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國際石油市場波動,使油價衝破每桶100美元水準,係2014年以來最高,預期烏俄衝突走勢將持續影響國際油價及ARAMCO市值。
A:互聯網和科技產業歷年來招募員工時,往往以贈送公司股份為招徠,但隨著通脹加劇,加上就業市場競爭激烈,股權的吸引力已經大減,企業只能回歸最基本的現金報酬,其中谷歌母公司Alphabet已採用新的獎金制度,亞馬遜則將薪水上限加倍,一些虛擬貨幣公司也提高待遇中的現金比重,維持爭奪人才的能力。 《華爾街日報》報道,新冠疫情爆發近2年後,在工薪階層中引發了「反工作」(antiwork)的文化,不少僱員都重新檢討自己的事業發展方向,甚至跨行業跳槽另謀出路,使得就業市場氣氛熾熱,而在通脹加劇、股市波動之下,股權也容易成為鏡花水月,僱員寧願實實在在領取現金。在這個趨勢下,科網巨企也開始從大學、小型公司、競爭對手處挖角,積極招收工程和軟件開發人才,其中前身為臉書的Meta,最近就將眼光放向虛擬現實(VR)公司的員工,使得對方必須加薪抗衡。 職業諮詢公司Free Agency的行政總裁馬沙耶基(Sherveen Mashayekhi)表示,現在的軟件工程師已能坦率告訴僱主,自己正在考慮其他出路,若管理層不認真回應,只由人力資源部門按章辦事的話,僱員就會毫不猶豫離開。另1家顧問公司Farient Advisors的創辦人費拉孔(Robin Ferracone)則說,現在不同企業更重視現金報酬,績效加薪水平也由正常的3%上調至4%. 獵頭公司表示,科技龍頭企業向員工發放股票時,不同級別的同事會有不同待遇,初級或中級人員領取的股權,相當於薪酬的30%至100%;但高級或者主管人員領取的股權,可達薪酬的2至6倍。有見及此,高級人員索價時,現金部分普遍增加了1/3,新入職者年薪可達25萬元,另加5萬元簽約獎金和10萬元公司股票。 在各家公司中,Alphabet從去年10月開始實施新的獎金計劃,不合資格領取銷售獎金的僱員可以獲得現金,具體金額則因人而異。馬沙耶基解釋,虛擬貨幣初創公司陸續出現,Alphabet必須變革才可挽留人才,但虛擬擬貨幣公司也將現金待遇提高了1/3,依然吸引到不少巨企員工跳槽。 亞馬遜本月則在內部發出通知,表示將會提高底薪上限,由16萬元增至35萬元。Meta也從今年起推出新的獎金計劃,由以往每半年發1次獎金,改為翌年首季發放,分析表示,部分員工以往領取獎金後馬上辭職,新安排就是為了杜絕這個現象。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2-02-28/%e5%b0%b1%e6%a5%ad%e5%b8%82%e5%a0%b4%e7%86%be%e7%86%b1%e8%82%a1%e5%b8%82%e5%8b%95%e7%9b%aa-it%e6%a5%ad%e9%ab%98%e9%a1%8d%e7%8f%be%e9%87%91%e5%90%b8%e5%bc%95%e4%ba%ba%e6%89%8d/3949998
A:相較於傳統汽車多以前往展間賞車作為主要途徑,新世代電動車除了可以透過網路訂車外,利用網路關鍵字搜索相關資料的情況也更為普遍。根據美國汽車搜尋網站PartCatalog發表的2021年世界電動車的搜索,除了包含Google的電動車熱搜排行,也涵蓋了各國電動車銷售數量、IG和Tiktok的網路聲量比較,沒有意外地由新創電動車品牌特斯拉(Tesla)囊括各項榜首的位置。 其中,特斯拉 Model 3是地球上搜索次數最多的電動汽車,每月出現224萬次搜索,其次是Model S、Model Y 和Model X。搜索次數最多的非特斯拉車型是Audi e-tron,在2021年每月被Google搜索一百萬次,Porsche Taycan也同樣擁有單月100萬次的網路搜尋次數,緊隨其後的是VW ID.4(82.3萬)。 如果是以電動車品牌作為搜尋對象,品牌熱搜榜前三名分別為特斯拉、Rivian以及中國蔚來汽車Nio。但事實上,特斯拉在2021年的月平均搜尋次數來到了1110萬次,而分居二、三名的Rivian及Nio卻僅各100萬次,足足差了10倍有餘。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551/6129700
A:加州蓬勃發展的零排放汽車(ZEV)市場持續引領全美國,加州州長紐森表示,該州已經出售了超過100萬輛插電式電動車及電動摩托車等電動產品,其銷售總量甚至超越排在後面十名的州的銷售數據加總。最新數據還顯示,加州所擁有的汽車僅在全美佔10%,零排放汽車的佔比則達到40%以上。 州長紐森的辦公室於2月25日發布新聞稿表示,紐森本週前往中谷地區大城市士德頓(Stockton)拜訪馬西亞斯(Michael Macias),他是加州第100萬輛電動車的購買者。馬西亞斯在購買全新的福斯(Volkswagen)電動休旅ID.4時,獲得了多項折扣以及稅款抵免。 「這項里程碑證明了加州政策和投資的成功,支持著我們的ZEV計畫。」紐森表示,「創造一個清潔的交通環境是我們應對氣候變化所能採取的最有影響力的一步。我們將繼續利用我們的市場主導地位和投資來加速全球ZEV轉型,同時擴大有關計畫在全加州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特別是在資源較不充足的社區。」 ZEV是加州氣候行動個一個關鍵部分,加州政府推進了大膽的投資和政策,包括提供61億美元的額外資金,以創建100億美元的ZEV一攬子計劃。這項歷史性的投資將有助於使ZEV對所有加州人來說更實惠、更方便。 加州還實施了有針對性的政策,幫助更多的中低收入消費者購買這些潔淨汽車。迄今為止,已經有超過3萬名低收入消費者在潔淨汽車折扣項目中獲得了幫助。 過去10年,加州插電式電動汽車的年銷量從2011年的7000輛增加到2021年的100萬輛以上,佔去年輕型汽車銷量的12%以上。 此外,加州還在其他多項零排放車輛指標領先全國,包括最高水平的公共資金、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和分佈最廣泛的公共充電基礎設施。 該州計劃的成功也讓ZEV成為加州最重要的出口產品之一,也因此刺激了製造業和創造就業機會等重大進步。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2-02-27/%e5%bc%95%e9%a0%98%e5%85%a8%e7%be%8e%e9%9b%b6%e6%8e%92%e6%94%be%e8%bb%8a%e8%bc%9b%e5%b8%82%e5%a0%b4-%e5%8a%a0%e5%b7%9e%e5%b7%b2%e5%87%ba%e5%94%ae%e7%99%be%e8%90%ac%e5%8f%b0%e9%9b%bb%e5%8b%95-2/3948058
A:Goolge、臉書和亞馬遜等大型科技公司近來相繼傳出主管級人物出走,轉戰加密貨幣世界。電子遊戲網站Polygon、Circle這類區塊鏈平台正致力從科技大公司挖角,祭出的「誘因」是能讓他們參與科技業的下一件「大事」:Web3。 YouTube遊戲主管懷亞特(Ryan Wyatt)本月稍早離職,轉任Polygon新遊戲工作室Polygon Studios執行長。他接受CNBC專訪時說,八年前加入YouTube遊戲部門時,他是首位員工,「人們才剛展現出對電玩遊戲的興趣」,如今他把加入新公司團隊的機會視為和當年一樣,認為區塊鏈的開發階段尚屬「初期」且「刺激」。 跳槽到加密世界的矽谷人才還包括托瑞斯(Sherice Torres),她曾是臉書加密與支付部門Novi的行銷長,1月時被延攬到Circle;亞馬遜雲端事業前主管提瓦納(Pravjit Tiwana)也跳槽加密貨幣交易所Gemini,擔任技術長。 Novi的前負責人馬庫斯(David Marcus)去年底已從臉書離職,雖然還沒透露下一步,但經常推文讚頌Web3的好。專家表示,科技大公司的高階經理人之所以投身加密產業,是看準這個新興產業成長快速。 薪資軟體業者Deel執行長兼共同創辦人鮑茲說,許多人希望身處當今科技業裡最酷、最創新的領域,即加密貨幣和Web3,「許多人把它視為科技業的未來,就像當年的臉書和亞馬遜那般吸引人」。 高薪則是讓這些科技菁英前仆後繼地朝Web3飛奔而去的另一因素,例如比特幣交易所Coinbase為軟體工程師年薪可高達90萬美元。 投入這些新興加密公司的資金如潮水般湧進,代表他們有更多現金,可端出相當優渥的薪酬條件大舉招募優秀人才。根據CBIsights的資料,去年光是區塊鏈新創公司就從創投業者手中籌得250億美元的空前資金。 新創科技公司向來也有股票選擇權發放計畫。這些尚未上市的加密公司,估值水漲船高,代表一旦被併購或上市後,那些在早期便加入公司的元老級人物絕對有機會能坐收優渥的報酬。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08/6128029?from=wj_catelistnews
A:Foot Locker預計2022年營收將下降,因為很可能不再能夠銷售其最大供應商Nike更多產品。 讓投資人擔憂的是這家鞋類零售商2022年的黯淡前景。Foot Locker 25日表示,預計今年銷售額將下降4%至6%,同店銷售額預計將下降8%至10%。Refinitiv調查的分析師普遍預期營收成長2%。 Foot Locker還表示,今年業績成長將會偏低,因去年消費者口袋裡裝滿了不少紓困資金可以消費。從2022年第4季開始,將不再有單一供應商能占其採購量的55%以上,而去年同期為65%。按年計算,Nike的採購量不會超過今年總採購量的60%,低於2021年的70%和2020年的75%。 這些調整反映出Nike加速向消費者直銷更多運動鞋和服裝的轉變。相對地,Foot Locker也正在推出包括服裝在內的許多自有品牌來擴大自有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努力。 Nike和Under Armour等運動鞋品牌已經非常明顯地在減少對批發合作夥伴的依賴。因為經由自有品牌的實體店和官網進行銷售,獲利率會更高。這迫使Foot Locker和Dick's Sporting Goods等批發商推出更多自有品牌產品線。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08/6125653?from=wj_catelistnews
A:資料來源:德國商報(Handelsblatt) 文號:1114020075號 在風力發電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德國風力渦輪機製造商Nordex近年來一再裁員,數周以來Nordex位於羅斯托克廠房的數百名員工一直為自己的工作感到擔憂,現在Nordex位於漢堡的管理階層最終宣布,關閉這間生產風機葉片的工廠。近900名員工將工作至6月30日,Nordex尚未對此發表評論,同樣位於羅斯托克生產風力渦輪機機艙的工廠則暫不受影響。 鑑於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及要求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相關呼籲,此關廠決定對許多人來說似乎是自相矛盾的。儘管計劃中的能源轉型、不斷增加的需求及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德國風能公司正增加裁員,並陸續將生產能量轉移到國外。過去10年中,風電產業共減少了6萬個工作機會。 僅在過去12個月期間,歐洲3大風力渦輪機製造商維斯塔斯(Vestas)、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及Nordex即已裁員達1千餘人,加上關閉羅斯托克工廠的決定,現在累計已逾2千人。根據德國商報消息,即使聯邦經濟部長Habeck數日前致電Nordex執行長José Luis Blanco,但顯然也無法阻止關閉工廠。而在兩周前,Nordex才剛宣布將關閉位於西班牙瓦倫西亞地區的一家風機製造廠。 由於需求的大幅增長,Nordex 的訂單量正在急速增加。去年前6個月,Nordex獲得總量為2.1兆瓦的案源,1月至6月間之銷售額成長至27億歐元,比上年成長30%以上。儘管如此,Nordex已連續3年產生虧損。 由於越來越多國家的風力渦輪機組裝正由固定報酬轉向公開招標,由價格最低者得標,全球各地紛紛出現激烈的價格戰。與此同時,作為Nordex主要銷售市場之一的德國市場,近年來也呈現價格大幅下滑現象。加上民眾的抵制、批准過程可能需要3至5年,新的風機建案誠屬鳳毛麟角。 儘管全球需求旺盛,但Siemens Gamesa、Nordex 和 Enercon等世界市場領導廠商的獲利卻在下降。而Nordex為了節省成本,正在將生產轉移至國外。Nordex每年約生產1,500座風力渦輪機。其中大約一半來自羅斯托克—至少在接下來的3個月裡。雖然德國和歐洲的工作機會正在減少,但除了印度之外,巴西及墨西哥等地則新建數家生產廠房。 現任職於Aurich市之風電廠商Enercon執行長Jürgen Zeschky,之前在2012年擔任Nordex總經理時,已成功在第一次危機時將Nordex帶回了獲利區。在他的領導下,Nordex專注其核心業務,並決定不涉足離岸風機的生產。Zeschky離開3年後,這家渦輪機製造商重新陷入虧損,此後一直無法走出困境。 隨著Nordex銷售額成長,利潤率卻從2016年的8.4%下降到2021年的3.8%。業內人士猜測,將生產轉移到國外、節省工資及製造成本應有助於減少虧損。 現任聯邦國會氣候保護與能源委員會之SPD議員Bengt Bergt認為:該集團顯然無法在競價壓力下經由有效的流程及安全的供應鏈獲得利潤。Bergt議員在去年底進入聯邦議院前,還是Nordex集團勞委員會的副主席。Bergt亦批評,在德國風電擴張加速到達前所未有的程度之際,現在發出這樣的信號實在令人費解。
A:據法媒Le Moci本(2022)年2月28日報導,烏克蘭對歐盟之進出口額僅占其總進出口額之1%及1.2%,其雖因經濟規模較小且處於轉型期,與歐盟之貿易夥伴關係重要性低於俄國,但在俄烏戰爭發生前,最近數年與歐盟及法國之貿易關係正在蓬勃發展中。 據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歐盟與烏國之貿易總額達396.56億歐元,較2016年成長9%。歐盟2020年自烏進口金額達165億歐元,較2010年成長46%;其中農產品(穀物)占36.5%,工業產品占63.4%(包括農產加工、金屬冶煉及礦產品)。過去10年歐盟對烏出口金額則增加36.6%,計231億歐元,主要為製成品及機械、運輸設備及化學品等資本財。歐盟對烏國享有貿易順差,金額計66億歐元。 另據法國海關統計,2021年法烏貿易總額計20.81億歐元,其中法國對烏出口12億歐元、自烏進口8.81億歐元。2017年至2020年間,法國對烏出口成長41.5%,主要以製成品為主,包括化學產品(占20.9%)、藥品(占7.8%)、化妝品(占7.1%)、農業機具(占5.9%)及汽車(占5.7%);農畜產品則占8.2%。法國自烏國進口項目主要為農產品,其中植物及動物油占26.6%、農畜產品占20.2%。服飾新產品亦有成長潛力,例如法商迪卡儂於該國設置滑雪用品產線。 近年法烏經貿關係良好,2021年5月法國財經部長Bruno Le Maire赴烏國訪問,兩國簽署總額超過13億歐元之採購協議,用於建設及整治烏國基礎建設。其中包括向Alstom採購130輛鐵路電力機車(locomotives electriques),金額計8.8億歐元、向Desautel訂購370輛消防車計3億歐元,以及改造首都Kiev與東部Lougansk地區之飲用水供應系統,分別耗資7,000萬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