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俄國盧布在國際外匯市場(Forex)重貶,歐元兌盧布匯率達到127,美元兌盧布匯率一度達到113.5,二者皆創下歷史新高。莫斯科市外匯交易所28日的美元及歐元牌價分別是110及126。 ●俄國中央銀行28日將基礎利率提高到20%,考量到國內外情勢變動與風險,央行未來將隨時調整基礎利率。 ●俄國財政部規定,自即日起,俄國出口商必須將出口所得到外匯收入的80%賣出,換成盧布。
A:俄羅斯與歐、加等國空中交通暫時受阻 義大利、德國等20餘國決定禁止俄國飛機飛越各該國領空,俄國交通部及俄羅斯聯邦民航總署因此召集俄國各航空公司舉行緊急會議,會中決定,俄國政府將選定俄羅斯航空公司(Aeroflot)為唯一補助對象,其他航空公司將無法分到政府的援助款。 俄民航總署亦相對宣布對歐盟、英國、加拿大等36國關閉天空,這些國家班機來俄要先取得特別許可。因此,目前國人若欲自歐洲進出俄國,恐須經由與俄接壤的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國,經陸路進出。
A:參考資料:Financial Times 日期:111年2月28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177/P200號(商情文號:第177號) 商情本文: 在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活動期間,政府曾大膽承諾脫歐後重獲的監管自由,可帶來每年超過120億英鎊的紅利。自英國於2021年1月1日正式脫歐以來,從英國商業組織調查顯示,業者多對英國脫歐後的實況感到厭倦與沮喪。原渴望脫歐後監管放鬆可獲最大利益的小企業,目前難以適應與歐盟貿易新增的海關規範。英國商業總會(BCC)也在其報告指出,受訪成員中有近半者均在努力適應與歐盟貿易的障礙,包括英國新監管要求如英國合格評定認證(UKCA)和英國化學品法規(UK Reach)。 英國化工業估計,設立英國化學品法規監管機制將花費10億英鎊。英國政府已讓步於去年12月將英國化學品法規的註冊截止日期延長至2025年,並自2月起研討新模式以減少複製歐盟化學品法規數據需求等。另在製造業方面,英國脫歐後的最大問題是政府模仿歐盟CE安全評定標誌以制訂英國合格評定認證(UKCA);在英國商業總會與製造商協會等組織激烈遊說後,截至期限再被延遲至2023年1月1日。雖然目前為止,UKCA認證遵循與歐盟CE安全評定標誌相同的標準,係對於想進入英國市場的企業基本只需要複製歐盟註冊,但對於危險或較複雜的工業業者而言,製造商必須經英國認可機構評估產品,而這些機構實無足夠的能力滿足需求。 英國營造業協會(Construction Leadership Council)於去年11月致信給英國商業、能源及產業策略部長Kwasi Kwarteng,針對產業緊迫擔憂表示,政府新制可能導致主要建築品短缺而有損政府城鎮升級計畫。在2021年10月由商業總會進行的國貿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二的相關受訪者更希望重回使用歐盟CE安全評定標誌。 英國製造業協會(Make UK)歐盟事務主管Fergus McReynolds表示,雖有額外一年的喘息空間,但英國合格評定認證只是產生貿易壁壘,幾乎沒有任何好處。英國製造業協會和商業總會均希望政府與歐盟達成互相認可的協議,並創建論壇;且若英國不跟隨歐盟規範更新,隨著時間可能導致英國標準與歐盟標準逐漸產生分歧,進而仍會為英國出口業者產生進一步監管負擔。
A:參考資料:GOV.UK 日期:111年2月28日 文號:駐英經(111)經字第176/P200號(商情文號:第176號) 商情本文: 針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英國繼上週宣布對俄羅斯普丁總統和該國經濟的制裁手段後,英國財政部長與央行行長本日再宣布,擬對俄羅斯央行採取進一步經濟制裁,此與美國、歐盟同步,以防止俄羅斯央行透過外匯存底(foreign reserve)方式阻礙他國制裁影響力,並削弱俄央行外匯手段支持俄總統軍事行動的能力。 英政府將立即採取所有必要手段,包括禁止英國或本國法人從事涉及俄羅斯央行、俄羅斯國家財富基金(Russian National Wealth Fund)和俄羅斯聯邦財政部的金融交易。 目前英國巳採取制裁措施包括: ●防止俄羅斯公司在英國發行可轉讓證券和貨幣市場工具。 ●阻止特定銀行在英國獲取英鎊和清算付款的權力,受此措施約束的銀行將無法在英國處理任何款項或進入英國金融市場。 ●加強對俄的貿易限制,包括禁止出口電子、電信和航空業的先進技術設備與零件。 ●先前宣布對克里米亞(Crimea)的金融和貿易措施將擴大至頓內次克(Donetsk People's Republic)和盧干斯克人民共和國(Luhansk People's Republic)。英國的制裁也適用支持俄羅斯入侵行動的白俄羅斯共和國(Belarus)。 英國一系列的制裁行動估計可對俄羅斯普丁總統以及該國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如直接打擊普丁總統與俄羅斯外交部長Sergey Lavrov的核心圈子;普丁政權的核心百家企業與寡頭預計將受數千億英鎊制裁衝擊、資產凍結和旅遊禁令等,將重創俄羅斯銀行業與國防部門。制裁對象也將擴大到批准入侵烏克蘭的聯邦委員會成員。 英國已禁止俄羅斯Aeroflot航空與其他俄羅斯商業、私人飛機入境英國。此外,英國正在與盟友同步努力,進一步將俄羅斯銀行排除在 SWIFT 金融系統外。
A:法國經貿雜誌國貿觀測( Le MOCI)本(2)月25日報導,專事潔淨能源動力設計之法商Gaussin繼新加坡與澳洲合作案後,持續擴張亞太地區版圖,頃於中國大陸上海成立子公司Gaussin China,設址上海自由貿易區臨港新區洋山綜合保稅區,積極佈署全球最大卡車市場之電動與氫能卡車。由該公司亞太區總裁William Lee出任上海子公司總經理,集團執行長Christophe Gaussin擔任法定代表人,將以授權經營之方式與當地合作。 G執行長表示,該集團自 2018 年以來即在亞太地區一步一腳印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包括新加坡 ST Engineering 與去(2021) 年澳洲雪梨 Nexport。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卡車市場,每年重型卡車銷量約為150萬輛,該集團以成為當地綠能交通生態系統之關鍵企業為目標,正積極尋求代理授權經營之合作夥伴,期將G集團之產品技術引進成長快速之高階重型卡車與客車產業。 L總經理亦指出,中國大陸政府於COP26 承諾將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以該集團領先業界之技術,使用潔淨能源之智慧型貨運與客運越野卡車,對於中國大陸所設定之氣候目標,將可助其一臂之力。 該集團將為大陸市場量身打造卡車規格,採購大陸零組件並在當地製造,對該集團在中國大陸市場之發展充滿信心。 報導指出,此時正是G集團搶攻大陸市場之良機,其最新氫能卡車 H2 Racing Truck® 被業界譽為同類車款中全球最強大之卡車,上(1 )月在達卡拉力大賽獲勝更使其國際間聲名大噪。G去年營業額逾 5,000 萬歐元,成長30%。
A:依據法國政府(Direction de l'information légale et administrative, Premier ministre))日前公告之政府公報(Journal officiel )第 2022-65 號法令(Décret n° 2022-65 du 26 janvier 2022 modifiant le décret n° 2002-1465 du 17 décembre 2002 relatif à l'étiquetage des viandes bovines dans les établissements de restauration),從下(3)月1日起,全法國餐廳及學校、企業與醫院等各機構附屬食堂均須明確標示食材肉品產地。 為呼應業界長久以來呼籲,法國政府於數月前即預告此項政策,包括牛、羊、豬與家禽等各類肉品,未來均須標明原產地。事實上,繼英國爆發狂牛症後,法國餐廳自2002年以來,提供牛肉肉品之產地標示早已行之有年,此項肉品標示新規定係進一步擴大適用其他肉類,所有餐廳與各機構附屬食堂購買之生鮮或冷凍肉品,均須標明產地,若養殖與屠宰國不同時,則兩者均須標示,不過此項規定尚未適用於熟食與半成品。 法媒報導,法國農業部長Julien Denormandie去(2021)年9月即允諾將予業界足夠緩衝期適應新規定,因此於3月1日才正式實施,並表示此項政策係政府重視國民食安與健康之體現。渠並強調法國需維護糧食之自給自主,認為產地標示規定將影響國民之消費方式,標明肉品產地以供消費者選擇。目前法國各機構附屬食堂所使用肉品,有半數從國外進口。 謹按,另根據法國政府2020 年 6 月 10 日頒布有關農產食品資訊透明化相關法令,除餐廳強制標示肉類原產地外,亦同時規定可可、蜂蜜、蜂王乳、葡萄酒及啤酒均須標示原產地。
A:依據瑞士swissinfo電子報導指出,歐盟近年來持續督促瑞士將雙方現存的120個條約納入一個大的框架協議中,含勞工、能源及研發等。惟2020年5月起,瑞士各方面開始反對此種框架協議(framework deal),並就此進行公投表示反對;反對原因包含雙方對薪資水平、政府補貼、及歐盟公民至瑞士所享受的社會福利等意見不一;歐盟亦排除瑞士參與Europe Horizon的科研計畫來反擊,導致雙方關係緊張。本年2月25日瑞士聯邦政府部長級會議中,部長們再次表示反對與歐盟進行框架協議談判。惟瑞士現與歐盟有超過120個條約(treaties)部分將屆期,此外瑞士也希望新增與歐盟能源市場的合作;爰瑞士需要新的談判策略,更新現有的條約,並增加電力、食品安全、研發、衛生與教育的協定,聯邦政府將就此諮詢地方政府意見。瑞士同時也需要注意維持與歐盟的良好關係,歐盟仍為瑞士第1大貿易夥伴,歐盟每天有超過38萬人口跨境至瑞士工作。 資料來源:當地媒體swissinfo 日期: 2022年2月28日
A:出處:NL Times, 2022/02/28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若想實現氣候目標,尚須增加 30,000名專業工 荷蘭時報NL Times報導,研究機構 Ecorys 的研究報告指出,荷蘭若想實現氣候目標,將需要增加30,000名專業工。 Ecorys 的高級顧問 Menno van Benthem表示,荷蘭新任內閣的目標是到 2030 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 60% ,比上一屆內閣目標 49%的計畫更有野心,因此需要更多的專業工。 現在安裝太陽能電池板、風電機和電站的專業工尤其受到青睞,然而,專業工需求量雖大,惟參加專業技術培訓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少。預計未來幾年,中等職業學校(MBO)的技術專業學生人數將減少 11%,問題的根源主要是荷蘭的出生率正持續下降,導致學生人數越來越少,此外,職業學校通常不及大學教育受到重視。 Van Benthem 表示,由於招聘和培訓需要時間,短期內專業勞動力的緊迫缺口難以填補,直接影響政府既定的氣候目標時間表。短期而言,僱用移工和失業人士可能有所幫助,但長遠來看,需要鼓勵更多人接受技術課程訓練。 Van Benthem 亦籲請政府注意目前在技術職業道路上缺乏明確性, 期待政府著手規劃明確的路線,推動各方前進,然而,對公司和培訓課程而言,永續能源系統的未來發展前景存在不確定性,因此目前尚不清楚需要多少專業工人。
A:出處:NIS News Bulletin, 2022/02/28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自4月1日起停止企業新冠疫情紓困措施 荷蘭新聞簡報NIS News Bulletin報導,荷蘭政府宣佈,從 4 月 1 日起,企業將無法繼續使用新冠疫情紓困措施。 荷蘭政府於 2 月 18 日宣佈分三階段取消各種新冠疫情防疫措施,2月25日為最後一個階段。目前幾乎所有防疫限制措施均已取消,社會回復常態,因此NOW(保障就業臨時緊急措施) 和 TVL(固定成本津貼) 企業紓困計畫將從 4 月 1 日起停止,此外,允許企業延遲納稅的措施亦將到期。 一些針對特殊產業的紓困計畫將持續到 7 月 1 日,其中包括活動承辦業者的擔保計畫與信貸計畫,文化部門的貸款措施亦持續至7月1日。 企業必須在五年內償還欠稅,對於有債務問題的自僱企業,有可能通過市政當局獲得債務援助。
A:賓士汽車為全球第一個獲准銷售的第三等級自動駕駛汽車 賓士汽車已超前於特斯拉,在2021年12月成為全球第一家獲准銷售自動駕駛汽車第三等級「自動模式(automatisierten Modus)」汽車的業者,也就是駕駛員不再需要持續監控車輛,但可隨時接手駕駛。 賓士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Drive Pilot將在必要的警告期間內提示駕駛者接掌方向盤,如當需要離開高速公路或出現異常情況時;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Kraftfahrt-Bundesamt)依據的技術審核規章UN-R157所批准的行駛條件,為在高速公路的合適路段以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行駛;此外,「Drive Pilot 在相機、超音波、雷射掃描器三個安全系統中,至少兩個正常運作時才能有效運作;賓士汽車計畫2022年將量產配備光學雷達技術的「Drive Pilot系統」汽車有S等級和EQS。 方向盤助理協助駕駛員 特斯拉認為駕駛員輔助系統(Fahrerassistenzsysteme)可提高駕駛安全性;特斯拉表示,2021年第四季期間,透過「自動駕駛模式(Autopilot-Modus)行駛的特斯拉汽車,平均每行駛430萬英哩便會發生一次事故。 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是一種交通距離與速度的監控器,可根據周圍交通情況調整車速;此外,在特定情況下,方向盤助理(Lenkassistent)也會協助為駕駛員,根據特斯拉的數據,一旦關閉這些功能,則每159萬英哩便會發生一次事故,也就是車禍事故機率相差約兩倍半。 總體而言,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NHTSA)的數據,美國平均每行駛48.4萬英哩就會發生一次車禍。 專家們正密切關注賓士汽車的技術將帶來的安全性效益,以及特斯拉在汽車產業中的不尋常策略,是否能致勝。
A:資料來源:德國每日報、heise.de等 德國賓士汽車(Mercedes)宣布美國光學雷達(Lidar)業者Luminar合作發展自動駕駛系統「Drive Pilot;Luminar專精於三維雷射掃描技術,可掃描車輛周圍環境,以獲得道路上其他車輛的行駛速度,以及與其他車輛間的距離等數據;隨著合作技術不斷的開發演進,未來賓士汽車的自動駕駛系列汽車都將採用Luminar的技術。 感應器越來越便宜 Luminar的光學雷達系統能夠在高速公路上偵測約250公尺的距離;Luminar表示,運用在每輛汽車的光學雷達系統成本介於500美元至1,000美元間,相較於過去數萬美元成本,已大為降低。 除賓士汽車外,Luminar的合作對象還包括Volvo、豐田(Toyota)、以色列自動駕駛汽車與駕駛輔助系統開發業者Mobileye,以及輝達(Nvidia)等;賓士汽車計畫透過 Luminar的合作縮短系統開發期,確保其汽車採用最新技術;賓士汽車母公司戴姆勒與BMW在自動駕駛方面的合作案,自2020年起已不在繼續。 Luminar創始人兼執行長Austin Russell表示,這是一項開創性的合作案,賓士汽車並獲得價值約2,000萬美元的Luminar 股票達150萬股;依據業界的評估,賓士汽車可算是獲益良多,畢竟未來自動駕駛汽車將需要光學雷達技術。 特斯拉(Tesla)的相機和超音波技術 與賓士汽車做法不同的特斯拉執行長Elon Musk曾表示,光學雷達感應器昂貴又沒有必要,甚至在2021年將車款Model 3和Model Y上採用的簡單雷達感應器撤掉;特斯拉自動駕駛汽車的做法,主要透過處理攝影機所獲取的四周環境圖像,總計8個攝影機可確保車輛周圍環境360度以及距離達250公尺的監控,並搭配12個超音波感應器進行檢測。 然而,特斯拉仍未能提供全自動駕駛汽車,截至目前為止,特斯拉的電動汽車具備「全自動駕駛(Full Self Driving;FSD)」選項,但僅為自動化程度第二等級,即所謂的駕駛員應隨時待命進行操控的「輔助模式;自動駕駛汽車最高等級的完全自動化為第五等級,駕駛員可在行駛狀態中入睡。 特斯拉汽車最近在美國市場提高其「全自動駕駛(FSD)」系統的價格2,000美元到1.2萬美元,儘管其最新版本的軟體仍未完成完整測試。
A:2、 英飛凌四個事業部的財務貢獻 英飛凌的汽車電子事業部(Automotive;ATV)佔銷售額超過40%,受益於2021年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營收以不成比例走勢激增37%,營業利益甚至成長超過五倍達7.92億歐元,銷售報酬率由4.2%攀升至16.4%,然而仍如同往年般低於集團平均值,英飛凌表示,馬來西亞馬六甲工廠因COVID-19疫情的相關限制以及美國德州工廠關閉的費用,對收益產生了負面影響。 英飛凌工業功率控制事業部(Industrial Power Control;IPC)的銷售額成長10%,為集團中最差者,毛利率減少0.4個百分點達17.8%,英飛凌表示主因來自疫情期間的費用以及未使用設備的成本。 英飛淩多年來最賺錢的一直是電源與感測系統事業部(Power & Sensor Systems;PSS),產品包括為伺服器供電的晶片等,銷售額成長23%,獲利率上升1.2個百分點達25.2%,英飛凌表示獲利為銷售額成長所貢獻。 安全互聯系統事業部(Connected Secure Systems;CSS)為英飛凌最小的事業部,2021年成長力道最強,銷售額成長43%,原因之一是由賽普拉斯獲得最大部分,然而,不變的是毛利率如往年般低於平均值,13%的毛利率甚至略有下滑,英飛淩表示主因在於運營成本增加。 安全互聯統事業部在2021年特別受到晶圓代工廠無法交貨影響,英飛凌表示,原本應有更高的銷售空間,但受到代工廠產能不足影響,無法因應通用微控制器、無線網路和藍牙元件等終端產品的龐大需求。 3、 財務實力 2021年自由現金流量約為16億歐元,較2020年大幅改善,2020年因收購賽普拉斯導致現金流出,而降至負67億。 若無此筆數十億歐元的交易,英飛凌集團在2020年度會有現金流入9.11億歐元;英飛凌將自由現金流量定義為企業營運的現金流入或流出,以及投資案的現金流入或流出,並依購買和出售金融投資的現金流量進行調整。 Ploss在2020年春以90億歐元收購賽普拉斯,使債務大幅上升,相較之下,收購賽普拉斯前,扣掉所有負債的整個集團仍有22億歐元。 收購賽普拉斯後,凈現金在2020年度降至負38億歐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僅為負22億歐元,2021年度的金融債務凈償還額為4.86億歐元,足見財務長Sven Schneider成功大幅減少負債。 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等競爭對手因無大規模收購,財務表現較佳,截至2021年12月31日,意法半導體的凈現金約為8.6億歐元。 不過根據標準普爾(S&P)的評等,英飛凌的股東並須擔心債務問題,標準普爾英飛凌的投資前景等級評為BBB-(表示中等)正向(positive:表示該評級可能升級)。 4、 競爭 英飛凌發展迅速,其重要的競爭對手也是,不過並無數十億歐元的收購案;僅次於英飛凌的全球第二大汽車晶片供應商荷蘭恩智浦(NXP),2021年銷售額成長28%。 意法半導體營收成長25%;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則成長27%。 儘管英飛淩利潤大幅成長,但獲利能力並非特別高,其銷貨毛利率雖上升6個百分點至38.5%,意法半導體則高達41.7%,恩智浦甚至達54.8%。 銷售額差不多一樣高的情況下,意法半導體最後還剩5億歐元,恩智浦也是,儘管恩智浦銷售額明顯較少。
A:5、未來展望 英飛淩的漲勢仍將繼續,預計2022年銷售額將成長近五分之一達130億歐元。 展望未來,晶片仍在缺貨中,現任執行長Ploss曾表示,未來前景將取決於英飛凌本身以及外部晶圓代工廠的產能,2022年度的工廠產能已全被預訂滿載。 為使集團未來能更可靠處理訂單,Hanebeck正運用大量資金重新制定營運策略方向,將以前委外的部份生產收回以自行生產。 英飛凌計劃2022年投資24億歐元,較2021年增加約一半,也相當於預期達到的營業額之近20%,遠超過Ploss對產業週期所訂定的標準投資率13%。 英飛淩未能達成企業目標 Ploss以13%的投資率希望投資者對賽普拉斯收購案感到滿意,此前Ploss的標準投資率為15%;收購之前,賽普拉斯因大部分委外生產,不須支付高額自有工廠費用,而獲利性較英飛淩佳,然而此作法不再有利,因台灣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廠產能已超過負荷量。 晶圓代工廠如此搶手,以至於像英飛凌這樣的公司讓客戶為投資買單,造成委外生產的優勢日益喪失,繼而賽普拉斯收購案成為爭論點。 目前英飛凌的投資者仍可放鬆,因英飛淩營收成長仍較預期高,營業利益率預期還將創紀錄成長到21%。
A:資料來源:德國商報等 2020年4月,英飛淩執行長Reinhard Ploss以90億歐元收購美國競爭對手賽普拉斯半導體(Cypress),以期減少自有工廠的投資,同時擴大規模,繼而獲得更高利潤。 然而年度財報顯示,此一收購案並不如預期般成功,因原以為賽普拉斯較英飛凌有較多與晶圓代工廠合作機會,繼而可避免高額投資自有工廠的情況,近幾個月來卻逆向而行。 晶圓代工廠因對訂單無法如期交貨,甚至要求英飛凌先支付訂金後才會交貨,造成數億歐元的銷售損失和失望的客戶。 Ploss於2月初的年度股東大會仍發布創紀錄利潤的財報,然而在10年巔峰期後,英飛凌的財報並不完美,數月來因晶圓代工廠引發的龐大交貨困難,為英飛凌帶來沉重負擔。 英飛淩依賴晶圓代工廠 將於4月1日繼任執行長的Jochen Hanebeck則不需面對此問題,目前擔任生產部門主管的Hanebeck,近年來已建立部分委外生產策略。 如今英飛凌須儘快擴展工廠,並與晶圓代工廠保持良好關係,這將耗資數十億美元,並導致投資比率在新的財務年度飆升,原預期收購賽普拉斯後的投資比率可由15%減少到13%。 英飛凌的股東們對此仍不擔憂,因為儘管有供貨瓶頸問題,英飛淩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財報中,所有關鍵績效指標均有改善。 1、 業務發展 在半導體產業十年來繁盛時期,英飛淩也蓬勃發展,銷售額飆升29%而達110億歐元,甚至較整個產業發展更佳,根據顧問公司Gartner的數據,2021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營收成長25%達5,840億美元。 收購賽普拉斯成就了英飛凌的強勁成長,首次納入賽普拉斯整年度的銷售額後,英飛淩最近的年度財報中,超過其預期在產業週期內年均銷售額成長率9%的目標。 工廠利用率滿載使得營業報酬率上升5個百分點至18.7%,上一次獲利是從金融風暴危機後復甦的2011年;2020年時仍有空置成本6億歐元,造成獲利率的壓力。 英飛淩也受益於因全球晶片產業產能緊張帶來的價格上漲,而幾乎達到預期的銷售報酬率目標19%,銷售報酬率是英飛淩衡量營運的關鍵要素。
A:以下是研究報告中進行比較的策略性科技領域: 資訊科技 高性能半導體是中國經濟的致命弱點,因為半導體是許多高科技領域的基礎;儘管美國也依賴外國公司供應晶片,但若無美國的技術,便無高性能晶片,中國電信集團華為遭美國制裁後深有體會。 除半導體外,通訊設備、作業系統和工業軟體是新資訊科技最重要的基礎,因此成為中美競爭的重點;美國在所有類型的作業系統方面都明顯佔優勢,並擁有如作業系統重要軟體「核心(Kernel)」等的核心技術。 此外,美國企業在多數工業軟體方面也佔有領先地位,還有生物科技、農業技術、精密化學品、醫療設備和民用航空發動機等領域。 相較之下,第五代(5G)行動通訊技術和下世代的6G研究方面,中國則處於技術領先地位,然而這也依賴高性能晶片等關鍵零組件。 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方面,中國和美國遠遠領先其他國家;美國的人工智慧晶片和演算法明顯位居第一,在生物合成和藥物開發方面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已取得重大突破。 另一方面,中國在臉部和語音辨識、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和診斷成像方面具優勢,因中國可採用大數據(Big Data)。 航空航太 太空旅行、衛星導航和通信,以及太空探索領域方面,美國仍處於絕對領先地位;然而中國目前已擁有獨立的技術和裝備系統。 美國在發動機、技術和材料等航太關鍵科技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然而中國發展迅速,與俄羅斯、英國和法國並列第二。 報告中又指出,美國在太空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而長期奉行「太空控制理論,使中國有受威脅之感,然而中國和美國在航空航太領域的依存度相對較低。 品質需追趕上 在科技領域,儘管中國在科學貢獻和專利方面,數量上已趕上甚至超越美國,然而就品質和原創性而言,美國仍處於領先地位;此外,美國仍能成功吸引國際頂尖研發人員。 這包括中國的年輕研究人員;前往美國學習人工智慧的中國人,僅10%回中國,且此比率並未受到COVID-19疫情和因此在美國日益增加的反亞裔情況影響。 儘管北京大學的分析報告已被刪除,但中國一家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下屬的國家全球戰略研究院和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旗下智庫)認為,與西方供應鏈「有針對性脫鉤」是當前中國面臨的十大風險之一,這表示中國學者中國與西方世界間的部分脫節視為現實的威脅。 美國正進一步限制中國獲得半導體等策略技術,2月初美國還將33家中國企業納入未經核實名單,採取新的限制措施,須接受更嚴格的出口管控,其中包括中國晶片供應商上海微電子。
A:資料來源:德國商報等 2022年1月底,中國研究人員在網路上揭露了中國科技相較於美國的弱點;研究報告在發布4天後因可能已引起中國政府不滿而被刪除,如今該研究的副本在網路上再度流傳。 觀察家們認為,在冬季奧運會舉辦前發表詳細的自我批評分析報告,對北京當權者並不適當,畢竟中國領導階層已宣佈奧運會是科技成果的展示;根據德國經濟之中國研究所(China-Institut für die deutsche Wirtschaft;CIDW)的評論,這份報告中美雙方都有很多損失,因此很難公開承認自己的弱點。 事實上,該研究報告批判性的審視中國科技發展,認為中國較美國更易受技術脫鉤影響,兩國在技術面和工業面都遭受損失,但「中國付出的成本可能較高。 在激烈的競爭過程中,中國與美國試圖以自己的技術和產業標準來達到全球市場領先地位,繼而導致國際技術的分散。 研究報告中指出,美國可能會切斷中國向美國供應「中國迫切需要但無法自給」的核心技術和零組件。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Internationale und Strategische Studien(IISS) der Universität Peking)表示,只有在「技術水準低或附加值低」的產業中,才會繼續進行合作。 研究報告中分析比較了美國和中國在資訊科技、人工智慧和航空航太等具重要策略意義的科技領域之發展和依賴性;習近平在1月中曾表示,中國領導層認為有迎頭趕上的必要性,儘管中國數位經濟取得了成功,但相較於數位經濟規模又大又強的國家並不夠強,中國的數位經濟是正迅速成長,但不特別。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證實中國在許多科技領域正明顯追趕著,儘管中國可在其他領域趕上,並在一些核心技術上達到自給自足,但要完全超越美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也有可能落後其西方的競爭者,特別是在關鍵領域。
A:氫氣保證穩定性 截至目前為止,德國每年超過60%的所需能源是進口的,其中大部分為來自俄羅斯和挪威的化石能源,這兩個國家的化石能源產業便因德國對化石燃料的龐大需求而成為其重要的經濟支柱。 然而,德國計劃2045年達到氣候中和,也就是最遲到2045年將不再使用天然氣,甚至可能會在2035年至2040年間便逐步淘汰天然氣發電,對天然氣的需求將相對穩定下降。 RWE執行長Markus Krebber表示,德國需要俄羅斯的天然氣,俄羅斯需要外匯,德國和俄羅斯間長期保持密切相互依存關係。 因此,德國實現氣候中和之路也給新興經濟體帶來挑戰。 經濟學家Veronika Grimm和外交政策專家Kirsten Westphal表示,若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國家失去穩定收入,將導致不穩定的風險。 國家氫能委員會(Nationaler Wasserstoffrat)表示,氫氣應成為全球能源交易的新工具,並盡可能讓所有人使用,因為當今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商也應有機會繼續從能源交易中獲益。 俄羅斯似乎也重新定位,俄羅斯外交部長Sergei Lawrow與 Baerbock在一月中會晤後表示,會晤中與德國在醫療保健、氣候變化、可再生能源以及氫氣策略和技術的合作,都進行了詳細討論。 小型辦事處的大任務 根據德國科學研究機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Max-Planck-Institut)的估計,德國到2050年將須進口約4,500萬公噸氫氣;德國五個氫氣外交辦事處的任務,在於與潛在供應商聯繫並建立政治與經濟的網路,因此面臨重大挑戰,儘管辦事處獲得德國氫氣能源規劃專案H2Global等組織協助,但是否能應對挑戰仍值得觀察,目前部分辦事處仍積極尋求主管人才。 根據德國聯邦外交部的數據,到2023年底將總計提撥約1,400萬歐元資金用於這些辦事處,其中每個辦事處至少聘用一名主管和一名顧問。 相較於德國為氫氣經濟計畫所提撥的80億歐元,此筆金額顯得相形見絀,國外的氫氣能源專案仍有其他的資金來源。
A:資料來源:焦點雜誌等 德國聯邦政府認為氫氣為新的石油,並相繼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Moskau)、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Riad)、安哥拉首都盧安達(Luanda)、奈及利亞首都阿布加(Abuja)及烏克蘭首都(Kiew)設立氫氣能源辦事處(WasserstoffDIPLOMATIEbüros)。 德國的脫碳計畫需要大量的氫氣,氫氣是無味的氣體,燃燒時不排放二氧化碳,並在各產業的脫碳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需要大量可再生電力。 因此德國副總理Robert Habeck認為進口綠色氫氣扮演重要作用,因歐洲的氫氣總產量都可能無法滿足德國需求,德國本身更是無法自給自足。 因此,德國新政府向世界傳達的資訊是以氫氣為中心,不過德國總理Olaf Scholz向發展中與新興國家承諾氫氣貿易將是有利可圖,以及德國聯邦外交部長Annalena Baerbock在基輔推動的氫氣外交,都未能受到廣泛理解。 德國的氫能外交在基輔引起不滿之餘,似乎也有原則性矛盾,因Baerbock在俄羅斯強調「在能源議題上的密切合作是為了永續發展」,但Habeck同時也論及較冷戰時期更嚴重的國際危險局勢。 德國相繼於莫斯科、利雅得、盧安達、阿布加、基輔設置德國氫氣外交辦事處,由德國國際合作協會(Gesellschaft für internationale Zusammenarbeit;GIZ)運營,並具兩個既定目標。 德國聯邦外交部表示,德國「為滿足未來的氫氣進口需求而對在國外創造更多的綠色氫氣產能有濃厚的興趣」。 另一方面希望當今的化石燃料出口商及早調整商業模式,以減少經濟動盪,繼而減少潛在的安全政策風險。 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氫氣 Scholz認為氫氣產能應是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氣候中和出口商品,並計畫透過氣候俱樂部(Klima-Klub)「協調國際上對綠色氫氣的投資,以建立穩定的全球供應」。 Scholz表示,對於像德國這樣擁有強大工業基礎和高能耗的國家,以及那些將成為綠色氫氣主要生產國的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而言,互惠互利是顯而易見的。 德國氫氣外交可在盧安達和阿布加的辦事處顯見,對這些可再生能源潛力大、地域廣闊、民眾阻力相對較小的國家而言,綠色氫氣將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智庫E3G氫能專家Eleonora Moro表示,但仍要考慮綠色氫氣貿易對夥伴國家獲取能源的影響,無論德國的氫氣外交如何,這些專案都有可能推高能源供應已是主要問題的國家之電價。
A:電、煤氣、汽油價格回跌時機 證券交易所創紀錄高價已結束,但價格仍居高不下;供應商的長期採購價格也有上漲,因此客戶須為長期的高價做好心理準備。 消費者保護團體表示,目前新的電力合約難低於40歐分/kWh,現有客戶平均支付36歐分。 天然氣方面,儘管美國液化天然氣以及目前的暖冬暫時緩解價格進一步上漲,不過產業界表示,價格暫時不會大幅下降。 原料分析師與投資者都預期加油站的油價將會持續上漲。 德國與歐洲電力與汽油價格比較 2021年歐洲個人消費者平均電價為21.9歐分/kWh,其中電價最高為德國的32歐分/kWh;此外,德國商業工業客戶電價18歐分/kWh也是歐洲最高價。 德國過去10年電價上漲23%,高於歐盟平均漲幅14%。 汽油價格方面,截至2022年第五週,歐洲平均汽油價格為1.60歐元,德國汽油價格則為1.77歐元,位居第八高價。
A:依據瑞士聯邦委員會111年2月25日新聞資料,歐盟於2014年克里米亞戰爭時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包含禁止發放相關人士進入歐盟的簽證及凍結其資產等,瑞士當時並未跟進歐盟實施制裁,但於2014年8月27日公布法令(RS 946.231.176.72,Ordinance on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circumvention of international sactions in relation to the situation of Ukrain)實施反規避措施,避免相關被制裁的人士或交易繞道瑞士以規避制裁。2014年的法令後經多次更新及修正,本年度聯邦委員會經濟部為因應歐盟於2月21日及23日烏克蘭危機後新一波的制裁措施,於本年2月25日再修正該法令附錄Annex 3 「禁止進行新的商業關係」 (Prohibition of new business relationships),增加363個相關個人及4家相關企業於名單中,禁止與該等名單上的人或企業有新的商業關係,並要求瑞士金融機構倘目前與名單上的個人或公司有生意往來,應立即回報,以避免受歐盟制裁的目標轉赴瑞士。聯邦委員會目前亦研議是否尚需更新其他各項反規避措施。 資料來源:瑞士聯邦委員會 日期: 202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