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近來電力、供暖和加油費等能源價格前所未有的飆漲,除原材料價格上漲的主因外,政治、利潤和天氣也扮演重要角色。 2021年電價在交易所飆漲三倍,另外根據德國聯邦能源及水資源產業協會(Bundesverband der Energie- und Wasserwirtschaft;BDEW)的數據,自2022年初以來,客戶平均多支付12%,一般家庭每個月電費從94歐元增加到106歐元。 天然氣的情況也類似,根據德國聯邦能源及水資源產業協會最新的天然氣價格分析,依不同大小的公寓,簽訂新合約的客戶平均需多支付73%到83%的費用,單戶住宅每個月供暖和熱水的費用從118歐元上漲到203歐元。 導致能源價格高漲有幾個原因,專家認為部分是可避免的。   電費漲價的主因是煤炭和天然氣成本大幅上漲 2021年風量異常的少;儘管燃料價格高,燃煤和燃氣發電廠仍須經常發電補足,這使得整體電力生產成本提高,因燃氣發電廠有時決定電力交易所的價格。 此外,化石發電廠需要二氧化碳污染權,基於此政治因素,每公噸二氧化碳年平均價由25漲到52歐元。 購電成本增加了72%,儘管最後客戶價格僅佔其中38%,然而,電網使用和增值稅等其他成本都上漲。 另外還有因電力需求增加帶來的價格驅動因素,在COVID-19疫情期間,許多人待在家裡的時間增加,同時工業生產再次啟動,2021年整體用電量成長了約3%。

A:天然氣價格上漲 2021年冬天較冷,造成2021年春季德國的47個地下儲氣庫存量極少,但許多貿易商因等待價格下跌而沒有迅速補充,只是價格卻持續上揚,導致最後須以較預期更高的價格採購,而儲氣庫仍是少於正常量。 在需求量方面,2021年天然氣需求與2006年一樣高,首先是因寒冬,之後是因供應商沒有預期到的工業需求激增。 交貨問題方面,許多裝有液化天然氣的船隻航向亞洲,因亞洲能源價格較高繼而收益較高;部分國家因暴風雨破壞基礎設施而出現生產問題,而俄羅斯應是基於政治因素歐洲傳輸少於預期的額外天然氣。 總體而言,天然氣採購成本佔價格約60%,交易所創紀錄的價格對最終客戶產生強烈影響,再加上增值稅回升至19%新增的二氧化碳稅。   昂貴的加油費 柴油每公升一度創天價到超過1.70歐元,原因在於需求增加、供應短缺、投機、政治緊張和資金問題,導致原油價格推升至2014年以來最高價,繼而使汽油、柴油或取暖油等燃料價格上升。 儘管全球經濟對石油的需求再次提升,但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Plus;OPEC+)23個國家暫時不想增加產量,形成人為缺貨企圖增加其收益的情況,分析人士也懷疑,部分國家存在增加開採石油的技術問題。 另外,油費的增值稅回漲也帶來漲價效應。

A:  德國達100%可再生能源目標時的電力儲存容量應多大? 風能和太陽能取決於天氣,若是陰天,便無太陽能,風不夠大便無風能,為彌補天氣與能源生產無法配合的階段,需要能滿足緊急電力需求的電力及電池儲存系統。   Agora Energiewende估計2045年需有52GW的電池儲能和7GW的抽水蓄能,德國已有後者。   Müller表示,消費者也將在未來的儲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例如,電動汽車在可再生電力供應充足時充電,並於必要時將電池的電力反饋到電網中,此外,採用綠色氫氣的發電廠應有助於使電力市場更具彈性。   根據聯邦可再生能源協會的數據,為達100%可再生能源目標,需要100GW的電解性能,電池儲存量需70GW,電能供熱則需36GW。   氫氣將在能源轉型中扮演的角色 一方面,氫氣將用於彌補因天氣變化造成的電力供應缺口,風能和太陽能將用於生產綠色氫氣並儲存起來,直到沒有風和太陽時用於發電廠進行發電。   另一方面,氫氣也將運用於工業和運輸產業;Müller表示,在工業中,氫氣主要用於直接還原鐵礦石以生產無二氧化碳的鋼鐵,並作為基礎化學的原材料;此外,氫氣將少量運用於重型貨物運輸以及航運、空運;Agora Energiewende估計,氫氣到2045年的需求量為265TWh,其中169TWh透過進口取得,超過半數的氫氣用於發電和區域供熱(152TWh),其次是重型貨物運輸(39TWh)、生鐵和鋼鐵生產(35TWh)和基礎化學品(33TWh)。

A:德國達100%可再生能源目標時的電力結構為何? 不同智庫和研究所對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取決於是否更重視風能或太陽能。   Agora Energiewende假設的電力組合為風能、太陽能、水力和生物質能佔電力消耗的88%,以可再生能源氫氣為燃料而生產的天然氣佔7%,儲存在電池中和進口的可再生電力佔5%。   德國經濟研究所對2045年的電力結構假設,總計1200TWh的電力中,近三分之二來自岸上風力渦輪機,超過300TWh由太陽能系統電力供應,其餘電力由離岸風電、水力發電或進口電力供應。   相較之下,根據聯邦網路局(Bundesnetzagentur)的數據,2020年岸上風電發電量為103.1TWh,離岸風電場發電26.9TWh,太陽能供應量為45.8TWh。   德國達100%可再生能源目標時的電價為何? 2021年德國電力和能源價格大幅上漲,許多消費者負擔沉重,高能源需求在COVID-19疫情、高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價格暴漲,市場上看不到任何緩解跡象,因此國家進行干預;Habeck 認為全球對化石燃料強烈需求為推高價格主因。   事實上,可再生能源的生產成本已低於天然氣、煤炭或核能,然而,能源轉型的成本,特別是可再生能源附加費拉高了價格,若依聯邦政府計畫取消可再生能源附加費,則長期而言,能源價格是會下跌。   德國聯邦可再生能源協會表示,最終客戶的平均電價將到2050年大幅下降,主因在於取消可再生能源附加費和降低電稅,此外,德國能源系統從發電、運輸到稅收的總成本也將顯著降低。   Agora Energiewende認為,長期而言,隨著朝100%可再生能源發展,電價將下降,降價速度則取決於電力系統的靈活度,也就是需要更智能的配電網、加速電網擴展以及更靈活的需求,如電動汽車。   Müller表示,原則上可再生能源擴張將使德國不再受化石燃料價格波動影響,繼而不受如2021年能源價格危機的影響,隨著歐洲和德國朝氣候目標發展,化石燃料發電將越來越昂貴,因此長期而言,可再生能源的擴展對低成本發電至關重要。  

A:屆時德國的電力需求將有多大? 不同單位有不同的計算結果;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Deutsche Institut für Wirtschaftsforschung;DIW)的氣候經濟學家的數據,當100%依賴可再生能源的時候,則德國的電力需求為1,070TWh,其中傳統電力需求300TWh、空間供暖需求91TWh、交通運輸需求223TWh、工業需求456TWh;相較之下,德國2021年的消費量為560TWh。   德國聯邦可再生能源協會(Bundesverband Erneuerbare Energie;BEE)預計需求將達1,400TWh,主要需求來自國內氫氣生產、電能供熱(用於區域供熱以及工業的熱泵和電鍋爐)和電動汽車,另一方面,家庭、工業和商業的傳統電力消費則因採用高效率的設備和機器而需求減少。   智庫Agora Energiewende以德國2045年將達到氣候中和的目標計算,屆時電力需求將增加到1,017TWh,Agora Energiewende德國執行長Simon Müller表示,原則上幾乎所有領域的電力消耗都將在依賴氣候中和技術的系統中增加,例如,電池驅動的電動汽車正取代柴油和汽油發動的車輛、工業電氣化製程將取代採化石燃料的製程,此外,採用可再生電力生產綠色氫氣,繼而於發電廠發電。   德國可生產多少可再生能源電力? 包括德國聯邦政府在內的許多專家認為,德國將可達到完全由可再生能源供應所需電力。   德國經濟研究所認為岸上風力最大潛力為223GW,離岸風力最大潛力為80GW;太陽能方面,屋頂太陽能系統的潛力為900GW,開放空間的太陽能系統潛力為226GW,如此可滿足德國日益成長的電力和能源需求。   德國經濟研究所的能源、交通和環境部門主管Claudia Kemfert表示,100%採用可再生能源,在技術上可行且具經濟效率,而為達歐洲氣候保護目標,這是迫切需要的。

A:德國明確訂定氣候目標是2045年實現氣候中和,而達成目標的重點之一是能源轉型,也就是100%的電力由可再生能源供應,一個成功達成此目標的國家會是什麼樣子呢?需要覆蓋多少電力?會有什麼樣的電力組合?電價會是什麼樣子?以下進行探討。   德國聯邦氣候和經濟部長Robert Habeck期望德國在2045年或之前達到氣候中和的目標,為此德國經濟須從根本上轉變,例如工業、交通運輸、農業和建築等產業須大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其中最大的任務將是能源轉型;德國聯盟政府的聯盟協議中,預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將供應80%所需電力,最遲到2045年達到100%可再生能源供電。   德國達 100% 可再生能源目標的時間表為何? 根據氣候研究人員和經濟學家的情景分析,德國將能很快實現100%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   位於柏林的非營利性智庫Energy Watch Group(EWG)於2021年5月發布的研究顯示,如果德國南部也加速擴展電網和風力發電,則最早可在2030年達到目標,情境中還包括到2030年在太陽能,水電,電力儲存和電力驅動等方面的重大投資;這樣的結果,理論上可能達到,但政治上和經濟上卻難以達到。   為德國政府擔任諮詢的智庫Agora Energiewende預估,若要2030年達到氣候中和目標,則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量須年增35GW,如果再加上迅速將電網、儲存和彈性負載能力整合到電力系統中,則電力產業最早可在2035年完全採用可再生能源。   因此,德國要100%採用可再生能源,關鍵在於政界和商界的配合,風能和太陽能發展越快,目標實現的速度就越早,此一挑戰相當大,Habeck表示,為了2030年實現80%可再生能源的目標,德國須年建1,000到1,500台風力渦輪機,然而近年來都僅幾百個。

A:一、德國COVID-19的新增感染人數現今平均每日約為16萬例,惟已逐漸呈現下降的趨勢(三週前平均每日約19萬例)。因Omikron變種病毒造成的症狀較先前的變種病毒來得輕微,德國聯邦與各邦政府除了已縮短隔離的天數外,亦已決議逐步放寬防疫措施。   二、德國逐步解禁之計畫: (一)自本週五(4)日起,餐廳和飯店將再度允許未接種疫苗者出示24小時內陰性檢測證明(3G)方可進入。體育賽事或大型活動雖仍維持2G或2G+,惟放寬觀眾人數:室內最多可開放60%的容納量或6,000人;室外則可開放75%容納量或2萬5,000人。 (二)自3月20日起,除了仍維持室內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及學校強制進行Covid-19檢測之規定外,將解除其餘的防疫規定。(3月17日將再開會確認)

A:博世和福斯汽車考慮發展無人駕駛計程車(Robotaxi) 博世過去在電池方面具多年經驗,但一度決定停止發展,如今自2022年起新上任的博世執行長Stefan Hartung,決定與福斯汽車進行合作,可預見未來將有轉機。   而在軟體系統方面的合作,預計對軟體發展相對落後的德國也是一大機會,兩家業者表示將考慮全自動駕駛第四等級的共同研發目標和時間表之可能性;博世過去曾計畫與賓士汽車共同發展這所謂的無人駕駛計程車技術,相關測試計畫在COVID-19疫情爆發前已安排於美國加州進行,不過賓士汽車執行長Ola Källenius後來決定退出,再度專注於其豪華汽車業者的定位。   福斯汽車透過初創公司Argo發展機器人計程車 福斯汽車則計畫發展無人駕駛計程車,並已與美國初創公司Argo AI合作,Argo AI為福斯汽車和美國福特汽車各持股40%的新創公司,並為福斯汽車新的電動汽車ID Buzz發展軟體系統,測試車已在慕尼黑和漢堡進行。   不過此系統是來自美國而非德國的福斯汽車,因此這將是Cariad未來的重點任務。

A:汽車產業將有鉅額成長 依此估計,汽車產業將有鉅額成長,本身不具開發能力的汽車業者將不得不向博世和Cariad、英特爾子公司Mobileye,或晶片業者高通(Qualcomm)等採購自動化系統。   除傳統的零組件供應商和汽車業者外,許多科技公司也在研發未來汽車適用的軟體系統;Reers表示,汽車產業逐漸發展新商業模式,且是以軟體為主,未來90%的創新將透過軟體達成。   目前許多車主對此遠景還難以想像,也因此付費意願仍低;根據管理顧問公司勤業眾信(Deloitte)的全球調查數據,大多數消費者都不願為先進技術支付更多費用,因不願成為競爭對手研發更新汽車功能的成本。   其中德國69%消費者不願為自動駕駛系統支付超過400歐元的費用;相較之下,中國人的付費意願最高,僅31%不願支付超過400歐元的費用,而韓國則為41%。   此一調查結果對福斯汽車並非好消息,因福斯汽車不願將昂貴的自動駕駛軟體系統當作基本配備銷售,而是讓客戶訂購的附加服務,後者作法可提高營收及客戶的品牌忠誠度。   博世和福斯汽車的合作案,除軟體研發外,並將共同打造福斯汽車在歐洲的六家電池工廠所需設備。

A:過渡到全自動駕駛汽車   Barra表示,這是過渡到全自動駕駛汽車的步驟,並期許Cruise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大規模量產自動駕駛汽車的公司,計畫在2025年便為個人用戶銷售第一輛自動駕駛汽車。   特斯拉也計畫讓軟體系統完全操控駕駛,數千名特斯拉客戶使用的「全自動駕駛(Full Self Driving;FSD)」系統,持續改良中,一方面讓線上視訊向車主顯示汽車在城市或高速公路上安全行駛的情況,另一方面也有車輛造成事故或駕駛員難以避免碰撞的影片;在美國,特斯拉汽車在正常道路交通中與其他車主針對此類系統開發已有激烈爭論,加州交通管理局(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DMV)基於風險因素,正審查是否應更密切監控特斯拉車輛。   傳統汽車業者的作法是先讓專業駕駛員或在公共道路上測試新車系統,只有當局審核通過後才量產銷售;博世集團汽車事業部執行長Markus Heyn表示,以博世和福斯汽車多年在車輛系統受審通過的經驗,將可為更多客戶提供最終解決方案,從而樹立新標準。   福斯汽車、賓士汽車和BMW過去為避免風險,導致如今發展速度較特斯拉慢;特斯拉的優勢在於多年來為汽車發展統一的軟體系統,且從客戶的車輛收集大量數據。   影像視訊和位置數據是自動化系統最重要的基礎之一,而福斯汽車現在才開始進行如特斯拉的做法。博世集團跨領域資訊解決方案事業部主管Mathias Pillin表示,發展自動駕駛最好的學校是實際的道路交通,博世與福斯汽車透過全球最大的聯網車隊,將可獲得龐大的數據資料庫,繼而提升自動駕駛系統,透過即時的交通數據進行開發,每行駛一公里,系統便更具智慧。   特斯拉等業者已為其軟體系統蒐集了行駛數百萬公里的數據,特斯拉客戶在美國為「全自動駕駛」系統進行行駛測試並支付1.2萬美元。   管理顧問公司Accenture合夥人Jürgen Reers預估,包括輔助系統在內的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到2030年將達1.5兆歐元。  

A:資料來源:世界報等   德國福斯汽車(Volkswagen;VW)和汽車零組件大廠博世(Bosch)宣布展開自動駕駛領域包括軟體系統研發與電池製造的合作;總計來自Wolfsburg、Ingolstadt及Stuttgart超過1,000名員工,全力投入部分自動及高度自動駕駛汽車的軟體系統發展,並計劃未來供所有汽車採用;預計第一部分將於2023年首先應用於福斯汽車集團的車輛,最終目標是所有福斯汽車集團的汽車都是自動駕駛汽車。   此次與博世的合作對福斯汽車就策略而言非常重要,因福斯汽車在輔助系統領域不僅落後賓士汽車與特斯拉等高階汽車業者,也落後大眾市場的競爭對手如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等。   新系統將是自動駕駛汽車第二等級,也就是駕駛員在城市、鄉村和高速公路上都「免持掌方向盤(hands-free)」,且系統在高速公路上完全接掌整個駕駛任務;賓士汽車新的S等級轎車已於2021年12月率先在德國通過第三等級自動駕駛汽車審核。   博世和福斯汽車還計劃將其半自動駕駛軟體平台提供他汽車業者;福斯汽車軟體子公司Cariad執行長Dirk Hilgenberg表示,自動駕駛是汽車產業未來的核心領域,博世和福斯汽車合作,將共同使德國成為創新基地。   目前全球自動駕駛汽車系統的研發,大部分集中在美國和中國,不僅有一套完整的初創公司「生態系統」致力於相關技術研發,還獲政府支持,例如在中國,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路段配備所需基礎設施,在美國部分個別州也允許汽車在道路交通中進行廣泛測試。   通用汽車的自動駕駛汽車子公司Cruise正在加州測試無人駕駛計程車;Cruise是自動駕駛的先驅之一,也協助母公司的汽車之半自動功能。   通用汽車執行長Mary Barra表示,未來一年所量產可在美國和加拿大所有道路行駛的車輛,都將導入「免持掌方向盤」系統,不過儘管有此輔助系統,駕駛員仍需隨時留意行駛狀況,否則汽車會發出警告訊息。

A:依據瑞士聯邦委員會111年2月28日新聞辦理,本年2月28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於日內瓦召開會議,瑞士聯邦總統Ignazio Cassis、聯合國秘書長Antonio Guterres及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Michelle Bachelet共同揭開序幕。瑞士Cassis總統重申譴責俄羅斯攻擊烏克蘭及違反聯合國憲章基本原則。烏克蘭危機成為本次會議討論主題,瑞士總統強調平民及不參與戰爭人民需被保護及人道對待,呼籲俄羅斯停止對烏克蘭軍事干預及立即撤軍;國際社會應共同努力,人權機構應設法保護烏克蘭平民,必須採取一切手段追究違反人權及國際人道主義者的責任;瑞士總統並提議可於本會議中就此進行緊急辯論。瑞士總統重申瑞士重視國際多邊主義的效力,及應加強聯合國效能,瑞士將角逐聯合國安理會2023-2024年的席次也正是瑞士對此議題的立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本屆會議會期將持續至本年4月1日,理事會的使命即為打擊違反國際人權及提出補救建議,瑞士自2006年理事會創立時就開始支持相關維護人權工作。   資料來源:瑞士聯邦委員會 日期: 2022年2月28日

A:根據瑞士聯邦統計局(BFS)發布之最新統計報告指出,2022年1月份瑞士零售業實際銷售額與2021年同期相比較,成長4.8%,經過季節性調整後,名義上的零售業銷售額則下跌0.2%。另外,不含加油站的零售業銷售額則比去年同期成長3.3% (實質成長為3.8%)。 該報告另指出,在本年1月份食品、飲料及菸草類產品銷售額與2021年同期相比減少6.3%(實質衰退5.3%),另非食品類產品銷售額與2021年同期相比,成長14.1% (實質成長為14.1%)。   資料來源: 瑞士聯邦統計局(BFS) 日期: 2022年2月28日

A:一、依據法媒新工廠本(2)月24日報導,俄國當日清晨對烏克蘭採取武力行動,導致美國及歐盟對俄採取經濟制裁措施,將削弱法俄長久建立之雙邊經貿關係。儘管相較其他俄國之歐盟貿易夥伴國,法俄雙邊貿易金額並不高,2020年俄國為法國第18大出口目的國,然而在投資方面,法商在俄之投資規模可觀(尤其是能源領域)。 二、統計指出,在俄投資之法商家數超過500家,於當地創造約16萬個就業機會。法國大型企業透過法俄經濟委員會(Conseil economique franco-russe)與俄國政府高層及普丁總統建立良好溝通管道。上(2021)年5月前揭委員會召開視訊會議,由法國能源集團TotalEnergies總裁Patrick Pouyanne及俄國Volga集團總裁Guennadi Timtchenko共同主持,普丁總統出席並致詞表示,俄國政府透過優惠的外資吸引方案及簽署特殊合約等方式,與有意在俄投資之外商在優先推動領域進行合作,許多法商已運用上述機制在俄取得成功。法媒報導,法俄經濟委員會會員包括巴黎證券交易所CAC40指數中指標性法商如達利斯(Thales)、賽峰(Safran)、聖戈班(Saint-Gobain)、羅格朗(Legrand)、賽諾菲(Sanofi)、萬喜(Vinci)、雷諾(Renault)、液空(Air liquide)及達能(Danone)等。 三、根據法蘭西銀行(Banque de France)統計,2020年法商在俄國之外人投資存量近190億歐元,低於在中國270億歐元之外人投資。2020年法商對俄國投資為14億歐元,較2019年為少,但高於當年度法商對中投資12億歐元。 四、分析法商投資俄國的主要產業領域,50%為採礦產業(如石油、天然氣、採礦業支援產業),包括參與建造Yamal LNG、Artic LNG 2及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等計畫設施。相比之下,法商投資製造業僅19億歐元,規模不高,包含精煉、化學、製藥(7.01億歐元)及汽車(4.77億歐元)等領域,其中汽車產業則以雷諾及其俄國子公司Avtovaz最具指標性。另一方面,法商亦於當地投資布局服務業市場約52億歐元,主要領域為金融、商務(含汽車週邊服務)等。裕利安宜(Euler Hermes)經濟學家Ano Kuhanathan認為,對於在俄投資的法商而言,歐美的經濟制裁將使法商首先面臨俄國經濟弱化及需求減弱之衝擊,倘制裁力道強,未來在海外營收匯回方面亦將受嚴重影響。 五、檢視法俄雙邊貿易關係,2020年法國對俄之貨品出口金額為52億歐元,自俄進口57億歐元。法國為俄國第5大進口來源國,俄國則為法國第18大出口目標市場。法國主要自俄國進口碳氫化合物,並出口運輸材料(12億歐元,主要為航太產品)、化學品、香水、化妝品、工業機器及藥品等產品。 六、法媒分析,對於歐洲而言,俄國天然氣為強大施加壓力之武器,天然氣強化東歐國家對該國之依賴。另由於上年以來能源價格高漲更使俄國外匯存底較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發生時更高。專家指出,該國當今的外匯存底水準將可支應未來15個月進口所需。

A:根據國防媒體Defensenews本(2022)年2月22日報導,隨者烏俄衝突加劇,捷克的無人機製造商Primoco UAV宣布停止在俄羅斯市場業務活動,並出售當地子公司AO Primoco BPLA,未透露俄國買家姓名。 Primoco UAV公司發表聲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施以制裁,使得當地經濟活動益加困難,因無法取得無人機出口許可證,該公司已於1月31日關閉俄羅斯營業據點,並強調該公司無人機僅供民用。 Primoco UAV執行長Ladislav Semetkovský表示,由於政治環境的不穩定,2022年至今該公司已失去約10億盧布(約1,260萬美元)訂單。 Primoco UAV公司專供製造中型無人航空載具(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最大起飛重量150公斤,續航時間15小時,最高飛行時速每小時150公里。  

A:綜合美媒及美國商務部2月25日報告,美國本年1月個人消費支出為16兆6,160億美元,較去年12月增長2.1%,倘經通膨調整則增加1.5%,超出彭博社預測增長1.2%,反映Omicron疫情對民眾支出影響僅為暫時性,消費者需求仍然強勁,本年1月經通膨調整商品支出增長4.3%,然用餐等服務支出則受疫情影響僅增長0.1%。   本年1月包括薪資、投資、政府福利等個人所得為21兆436億美元,幾與去年12月21兆346億美元相同,主因為聯邦兒童稅收抵免計畫結束抵消薪資成長;儲蓄率則從8.2%降至6.4%,為8年來低點。彭博社指出,通膨正影響實際個人所得成長,經通膨調整的個人可支配所得(DPI)下降-0.5%,已連續6個月減少,且多項新冠疫情補助計畫屆期,民眾實質所得增長放緩,恐限制本年消費支出成長。   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 index)係美國聯準會衡量通貨膨脹的關鍵指標,本年1月月增長0.6%,年增長6.1%,為1982年2月以來最高水準;核心PCE物價指數(除去食品及能源等波動較大類別)月增長0.5%,年增長5.2%,係1983年1月以來最高增幅。通膨指數持續位居40年高點,美國聯準會預期本年3月開始升息,市場普遍預測可能升息2碼,另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推高全球石油價格,加劇通脹情況,為全球經濟前景帶來不確定性。

A:綜合美媒及美國商務部2月25日報告,美國本(2022)年1月耐久財訂單為2,775億美元,較前一個月增長+1.6%,並較彭博社預測增長+1%為佳,本年初耐久財支出強勁,顯示穩定商品需求及大量延遲交貨訂單,維持美國製造業良好發展,其中商用飛機(+15.6%)、機械設備(+2.3%)及電腦暨相關設備(+2.2%)為主要成長類別,去年12月亦上修為增長+1.2%;民間商業投資相關的核心耐久財訂單(扣除國防及飛機)增長+0.9%約800億美元,亦優於市場預測增長+0.3%,為4個月來最大增幅。

A:依據瑞士聯邦經濟國務秘書處(SECO)2022年2月28日新聞,瑞士2021年全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經季節調整後初估為成長3.7%,其中 2021年第一季GDP較上年同期衰退0.6%,第二季成長8.0%,第三季成長3.8%,第四季成長3.7%。依照支出分類之貢獻度,2021年全年民間消費較2020年增加2.6%,公部門消費增加2.7%,生產設備增加4.0%,營建及廠房投資增加1.3%、貨品出口增加11.7%、服務出口增加10.5%、貨品進口增加4.8%、服務進口增加6.5%。   2021年GDP貢獻度依行業分類情況為:製造業成長11.2%,建築業成長1.2%,貿易業衰退0.4%,餐飲住宿業成長4.0%,金融保險業成長1.4%,商業服務業成長1.5%,公共行政成長1.4%,健康醫療成長4.5%,藝術娛樂及休閒業成長52.1%,其他產業成長2.9%。     資料來源:瑞士聯邦經濟國務秘書處(SECO)新聞 日期: 2022年2月28日

A:馬來西亞與柬埔寨共同打造清真生態體系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2月28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馬來西亞貿工部長穆罕默德·阿茲敏趁馬國總理日前訪問柬埔寨時,曾向柬埔寨商務部長潘索拉提出合作發展清真產業之議題,獲雙方同意這是兩國的未來合作事項。馬國阿茲敏部長表示,馬來西亞在清真產品認證方面相當先進,但是馬國談論的合作不僅僅是清真產品的認證,而是整個價值鏈以及清真產業的生態體系。   馬國阿茲敏部長表示,渠與柬國潘索拉部長都決定推動此事,並讓雙方團隊立即採取行動,因為這對柬埔寨和馬來西亞都有巨大的潛力。為清真生態體系的發展制定標準和架構,只要任何一方或企業能夠遵守當局規定條件,就可以在這個龐大的行業中互惠互利。阿茲敏部長強調,兩國合作的方向不僅僅是清真產品的認證,還包括整個供應鏈、物流、融資、原材料,這些是馬來西亞和柬埔寨可以共同努力使清真產業取得成果的領域,因為這種方法將擴大清真產品的供應,並且吸引新的外人直接投資(FDI)進入柬國並產生外溢效果。   根據statista.com統計,2019年全球穆斯林市場在食品和飲料上的支出約為1.17兆美元,並預測2024 年將增加到1.38兆美元。柬埔寨的清真食品仍然屬新興產業,柬國政府體認到柬國發展清真產業極具潛力,並能帶來與清真產業相關的投資機會,柬國商務部已經向馬來西亞等幾個國家尋求支持和技術援助,特別是在衛生要求和認證方面。在馬來西亞承諾合作下,柬國政府對打造清真生態體系充滿信心。

A:一、依據法國政府本(2)月21日新聞稿,財經部產業權理部長Agnes Panier-Runacher於參訪神經放射學設備廠商Balt時,發表「法國2030(France 2030)」投資計畫及「創新醫療2030(Innovation Sante 2030)」計畫架構下之醫療器材產業發展策略及協助措施。 二、醫療自2017年起已列為政府優先推動產業,在「法國2030」投資計畫下,將推動醫療產業再工業化並加速培育業界的世界冠軍,預計投入75億歐元,其中將運用4億歐元協助醫療器材廠商。政府亦設立目標包括發展策略性科技如外科機器人、協助醫療機構取得創新醫療器材,以及支持工業計畫並加速市場進入時程等。 三、法國體外診斷醫療器材之規模約1,500家業者,其中93%為新創公司及中小企業,提供8萬5千個就業機會,並創造310億歐元營收。自疫情爆發以來,政府透過「法國振興」計畫推動投資徵案,促成醫療器材產業之回流,對於採購重要醫療器材十分關鍵。 四、當今醫療器材產業面臨新的挑戰如歐盟新版醫療器材法規,已對人力資源及財務造成壓力,尤其對新創公司及中小企業之影響甚深;原物料成本提高使融資更加困難,削弱企業投資能量,尤其該產業須長期來看屬資本密集產業。 五、儘管2021年醫療器材產業出口成長10%,當年度法國於歐洲內部市場之投資卻很少。作為歐洲第2大市場,法國雖擁有活絡的創新生態系統(如醫療器材為2021年專利申請數量最多之領域),仍為該領域的淨進口國,主要因創新市場進入困難及缺乏公立醫院作為突破式科技示範場域之相關措施。 六、為解決產業發展窘境,法國政府訂立4大主軸如下: (一)因應科技及公共衛生之重大挑戰(1.7億歐元):針對新興醫療器材及未來體外診斷醫材發布投資徵案,發展外科機器人、提升移植及支架長期效果及耐受性、發展心理衛生醫療器材及數位方案等; (二)協助企業展示產品價值(0.6億歐元):推出「集體使用之醫療器材臨床效率展示」投資徵案,以展現法國醫療體系中醫療器材之臨床/醫療的經濟價值。 (三)推動新醫療器材之工業化(1.4億歐元):推出資金規模超過8億歐元「創新及2030醫療能量」投資徵案,訂於本月25日正式啟動,將為生物製劑、創新療法生物製藥、對抗新興感染疾病及NRBC(核、輻射、生物、化學)威脅等領域投資提供財務支持。 (四)協助企業因應市場進入法規(0.3億歐元):協助業者取得歐盟CE認證、建立「法規診斷」單一窗口並為培訓法規專業人才提供資金協助。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