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依據奧媒「維也納日報」(Wiener Zeitung)2022年2月25日報導,2月24日因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歐洲各國股市大跌,除俄國外,奧地利股市恐為跌幅最深之歐洲國家。當日維也納證券交易所領先指數ATX收盤下跌7.4%,係2008年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事件以來單日最大跌幅。 專家分析,奧國股市大跌主因:在ATX上市之奧國企業多與俄羅斯或烏克蘭有投資或貿易上密切關係,俄烏戰爭使許多奧國企業成為首當其衝受害者,其中尤以金融業衝擊最大。 2022年2月24日ATX跌幅較大之企業為:RBI銀行(-23%)、奧國第一銀行Erste Bank(-12%)、製磚集團Wienerberg(-12%)、奧鋼聯Voestalpine (-11%)、奧地利國家石油集團OMV(-10%)。  

A:綜整近日克羅埃西亞總理府新聞稿,克國總理Andrej Plenković及財政部長Zdravko Marić 於2022年1月共同宣布「引入歐元作為官方貨幣法」草案(draft bill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uro as official currency in the Republic of Croatia),已於2022年2月15日完成公眾諮詢,預計可於2022年4月獲克國國會通過,最早可自2023年1月1日起以歐元作為官方貨幣。前提是仍需獲得歐盟部長理事會批准。 克國加入歐元區之主要原因為:克羅埃西亞為高度歐元化經濟體,例如:70%克國觀光收入來自歐元區旅客,60%貿易額來自與歐元區國家進出口,70%之克國公民存款係以歐元計價或綁定歐元,且60%貸款以歐元計價。 克羅埃西亞2013年7月1日加入歐盟時,曾確認將在符合必要條件下加入歐元區。克國總理府指出,加入歐元區及申根區為2項克國尚未完成之加入歐盟深度整合,而2022年為推動此2項之關鍵期。克國政府2018年5月通過「引入歐元策略」,2020年7月10日獲准加入「歐洲匯率機制(ERM-II)」,並於同年通過「以歐元替代克幣-庫納」國家計畫,逐步推動加入歐元區。 上述「引入歐元作為官方貨幣法」為「總括法」(umbrella law),包括共79個章節,以調和引進歐元相關之克國法律章程,涉及加入歐元區須符合之條件、財會及資訊系統調整等技術性準備工作事宜,具體內容包括:法律架構規範、歐元現金供應及兌換、貸款及存款轉換,以及消費者保護等,為引入歐元明訂法源依據。 未來歐盟部長理事會通過採行歐元並訂出匯率後,克國將採自願性標示庫納及歐元雙價格,並自30日後之第1個週一至歐元通用後12個月內,實施庫納及歐元價格雙軌揭露(dual disclosure)義務,以盡量避免外溢效應(spillover effect)及不合理物價上漲,並讓民眾易於計算價格。 克國政府宣示,將保護消費者避免加入歐元帶來物價上漲。M財長指出,目前能源價格飆漲及供應鏈斷鍊問題造成通貨膨脹,克國政府正同步透過調降增值稅(VAT)等措施減緩衝擊。另依據斯洛維尼亞、斯洛伐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等7個新歐元區會員國經驗,引入歐元帶來之物價上升影響為一次性,推升平均年物價上漲率0.2%-0.4%。 克國政府有關兌換歐元紙鈔及硬幣之規畫:1.將預先提供歐元予銀行、金融服務機構(Financial Agency, FINA)及克國郵局,之後再提供予有需求之企業。2.克國民眾2023年全年將可於商業銀行、郵局及FINA分支機構免費兌換歐元,之後轉由克國中央銀行無限期提供庫納兌換歐元紙鈔服務,硬幣兌換期限為3年。3. 2023年最初2週採取庫納及歐元併行支付,所有帳戶庫納存款、貸款及有價證券等均將自動轉換為歐元。4.自引入歐元日起,所有克國法律文書、章程、登記資料中涉及以庫納為單位之內容,將透過法定匯率轉換為歐元。

A:奧媒「薩爾斯堡新聞報」(Salzburger Nachrichten)2022年2月24日報導,歐盟執委會於2月23日公布「公正與永續經濟提案」(Just and Sustainable Economy Proposal),旨在全球供應鏈中促進可持續及負責任之企業行為;要求「具規模」企業善盡責任,識別並在必要時預防、終止或減輕其活動對人權及環境不利影響,包括審查其供應鏈是否存在違反環境及人權之供應商;在某些情況下,企業應對其供應鏈之供應商違規行為承擔責任,甚至接受制裁;具體制裁措施由歐盟會員國自行決定。此提案仍待歐洲議會及歐盟理事會批准,而後公告為「指令」(Directive),歐盟會員國在2年內轉成國內法。   上述「具規模」企業分為歐盟及非歐盟企業2類,定義為: 第1類-歐盟企業:凡年營業額逾1.5億歐元,員工超過500名之企業;或該法生效2年後,年營業額逾4,000萬歐元,員工超過250名企業,且其營業額50%以上來自「高風險行業」。所謂「高風險行業」包括:紡織、皮革、鞋類、初級農產品、食品、礦產(包括:石油、天然氣、金屬等)以及化學品等。 第2類-非歐盟企業:在歐盟境內營業額符合上述兩項情況之一者。   奧媒以「無牙老虎」形容該法,並綜合奧國各界具代表性反應如后: 1.奧國數位經濟部長Margarete Schramböck:對該草案表示歡迎,惟盼再仔細研究相對應指令。S部長認為許多企業已在人權領域承擔應負責任,公部門不應再增加太多官僚主義。 2.奧國工商總會(WKO)秘書長Karlheinz Kopf:該會支持歐盟實施統一法律框架,惟歐盟執委會提交之「公正與永續經濟套案」草案對企業而言係「不合宜之規定」,且「實務上不可行」。 3.奥國工業聯合會(IV)會長Georg Knill:支持該法具雄心之目標,向侵犯人權行為宣戰。 4.奧國工會聯合會(ÖGB)及勞工總會(AK)聯合聲明:支持該法基本精神,惟建議應擴大適用企業範圍。依據該法草案定義,奧國僅0.06%企業受該法制約,而整體歐盟企業亦不及1%,即大部分歐盟企業將不受約束。此外,建議應增加工會協助審查過程之條文。  

A:一、依據希臘政府公告及相關媒體報導,針對俄羅斯於111年2月24日宣布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希臘國家外交暨國防委員會(Governmental Council of Foreign Affairs and National Defence, KYSEA)於當日召開特別會議,總理Kyriakos Mitsotakis相關發言要點如下: (一)俄烏衝突為區域穩定及能源供給帶來嚴重挑戰,希臘政府始終尊重各國領土完整性、主權及獨立性,並強烈譴責違反國際原則之行為,希臘正與其他歐盟及北約成員國共同合作並將採取相關行動,M總理出席2月24日歐盟領袖臨時會議,並表示此次危機再次凸顯歐盟戰略自主之重要性,且呼籲各國應盡全力避免以武裝衝突作為解決跨國問題之手段。 (二)希臘政府已採取必要措施確保能源供給充足,並將積極因應能源價格波動。惟能源問題影響全部歐洲,爰需歐盟層級之財政措施協助各國因應。(按:希臘約有40%之天然氣進口來自俄羅斯) (三)希臘在烏克蘭城市Mariupol區有超過兩千年歷史的希裔移民社群,希臘政府將持續提供烏克蘭境內的希裔國民相關協助。 二、另據媒體報導,烏克蘭本土發生戰事將使該國貿易活動停擺,且希臘企業在烏克蘭投資亦將面臨高度風險,俄烏衝突對希臘經貿之影響情形如下: (一)據希臘出口協會(Association of Exporters,ΣΕΒΕ)會長Dr. Georgios Konstantinopoulos表示,希臘對俄羅斯及烏克蘭之出口金額占希臘總出口額之比重不大(約1.3%),主要係因俄羅斯於2014年對歐盟產品實施禁令,以及該兩國對希臘產品需求不高,2021年希臘對烏克蘭及俄羅斯出口分別為3.38億歐元及2.06億歐元,烏俄分別為希臘第30大及第41大出口國。至於進口方面,希臘自烏克蘭進口金額為1.98億歐元,主要為工業產品及食品;自俄羅斯進口金額為42.97億歐元,主要為石油產品及工業產品。 (二)據希臘暨烏克蘭商會人士表示,在烏克蘭經商之希臘企業約有70家(官方統計為45家),主要集中在Odessa、Kiev、Kharkiv及Lvov等城市,業別包括金融、建築、食品蔬果貿易商、航運、旅遊餐飲、顧問服務等。依據烏克蘭中央銀行統計資料,至2020年底止,希臘對烏克蘭之直接外人投資金額為3,650萬美元,俄烏衝突將嚴重危及希臘各項投資。 (三)旅遊業係希臘主要產業,希臘觀光部長Vassilis Kikilias表示在疫情前來自俄烏兩國之觀光客約可為希臘旅遊業帶來年收入5億歐元,惟因疫情、俄烏衝突及能源價格上漲造成旅費等增漲,將為旅遊業帶來負面影響。

A:馬來西亞國家能源公司(TENAGA,5347,簡稱國能)計劃自2022年至2024年第三監管期(RP3),投資約200億馬幣(約47.8億美元)推動受監管的電力資產發展,以維持穩健輸電網路及電力系統的資本支出。該投資亦將用以維護及提升現有電力資產,以確保國民能繼續享有穩定供電服務,不受斷電干擾,並將電力銜接至新的工業及經濟區以刺激國家經濟增長。此外,國能公司亦將推動能源轉型發展,以及加速國內再生能源投資。   國能公司於2018年至2020年的第二監管期(RP2)撥出的資本總支出為188億馬幣(約44.93億美元)   馬國政府決定維持獎勵監管機制(IBR)架構及成本轉嫁機制(ICPT),以確保能有充裕的投資至電力系統,俾使得本(2022)年起至2024年的第三監管期間能持續提供穩定及廉價電力供應予人民。   根據國能公司的數據顯示,在獎勵監管機制下的電費架構,將確保能為發電及其他相關的營運業務收回成本。而在國內整個發電成本中,國能公司占當中的54%,其他則為獨立發電廠(IPPs)。   國能公司的發電成本一般介於65%至70%,剩餘的30%至35%是其他營運成本。發電主要受到波動的燃料成本及無法控制的市場價格影響,而成本差價則可在成本轉嫁機制下獲得調整,即每6個月可轉嫁相關成本予客戶。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衛生部部長凱里頃發布消息稱,該部將更新密切接觸者的最新隔離期限,自3月1日起,18歲及以上和已接種加強針的密切接觸者,倘未出現症狀無需居家隔離。渠等須在接觸新冠病毒患者的第一和第三天進行RTK自我檢測。倘檢測結果呈陽性,則須透過MySejahtera App彙報,並根據確診者的程序進行管理。18歲及以上和已接種加強針的密切接觸者,倘出現症狀,則須居家隔離5天。他們須在接觸冠病患者的第五天進行RTK自我檢測,或由專業人士進行的RTK檢測,倘結果陰性則可結束居家隔離。倘檢測呈陽性,則須透過MySejahtera App彙報,根據確診者的程序進行管理。 18歲及以上未完成接種或未接種疫苗的密切接觸者,不論有無症狀均須居家隔離7天。18歲以下的密切接觸者,完整接種須居家隔離5天;未完整或未接種疫苗則需7天。   凱里部長另稱,所有60歲及以上年長者、接種2劑科興疫苗的18歲及以上人士,原訂於2月28日須完成接種加強針的期限,現已再延長至3月31日。自4月1日起上述人士倘未接種任何品牌的加強針,其MySejahteraApp的接種狀態將由黃色疫苗電子證書轉為白色,顯示未完整接種狀態。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衛生部頃發布消息稱,美國亞培(Abbott)公司的兩款嬰兒配方奶粉產品,即期限為2022年4月1日或之後、產品代碼22至37、容器編號K8、SH或Z2的Alimentum(400克)和Human Milk Fortifier(0.9克x 50小袋裝)嬰兒配方奶粉因出現細菌污染問題,該部已下令所有仍存有該產品庫存的商家包括電商皆須立即回收並停止銷售。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上週表示,美國亞培公司在密西根州一間工廠生產時出現細菌污染問題。FDA表示,該局正在調查4件嬰兒在食用奶粉後入院,其中包括一人死亡的報告。該局指出,其中一個個案涉及新港沙門氏菌(Salmonella Newport),另外3個則涉及阪崎腸桿菌(Cronobacter Sakazakii)。   馬國衛生部指出,阪崎腸桿菌廣泛存在於環境中,可在嬰兒配方奶粉等乾燥條件下存活。阪崎腸桿菌感染可引起腦膜炎或敗血症,但是這種情況很少見,嬰兒一般表現出的症狀是發燒、失去食慾或嗜睡。   馬國衛生部表示,馬國已在海關對受污染的產品實施自動拒絕進口。該部亦已聯繫雅培馬國子公司,並確認該公司已在國內主動回收涉及的產品,以及聯繫購買該產品的零售商、配銷商和機構採取主動行動停止銷售該產品。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國家能源(Tenaga,簡稱國能)獨資子公司國能發電公司(TNB Genco)與日本重工業IHI公司及馬國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簽署瞭解備忘錄,以進行國內低碳氫和低碳氨供應鏈可行性研究。   前述瞭解備忘錄中,涵蓋燃煤發電系統中的氨共燃(ammonia co-combustion)可行性研究,作為國家電力領域減碳計畫的其中一環。相關研究範圍亦涉及在國內探索燃煤發電站混燒氨的技術、評估整個氨供應鏈的技術和經濟性,包括使用再生能源生產綠氨(green ammonia)及使用天然氣生產藍色氨(blue ammonia)。   國能發電公司董事經理諾阿茲曼發布消息稱,低碳燃料有助減少對煤炭的依賴,將使國能公司在永續發展願景中邁向綠色能源,而使用氨有助馬國於2035年減少35%碳排放和減少燃煤發電產能。   日本經濟產業省頒發予IHI公司一筆用於海外部署高品質基礎設施的補助金,促成上述研究協議。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據日本NHK新聞本(2)月25日報導稱,因俄羅斯發動武力入侵烏克蘭戰爭的影響,昨(24)日紐約原油市場WTI期貨每桶價格超過100美元關卡,創7年7個月以來新高水準。對此,日本外務省表示,若國際能源總署(IEA)呼籲各加盟國協調釋放儲備石油,日本政府將積極響應,以期穩定國際能源市場價格。 國際能源總署(IEA)旨在確保能源安全保障之國際機構,各加盟國有義務對石油進行儲備;若不幸有爆發戰爭或天然災害等,全球可能出現石油供應不足的情況,屆時國際能源總署(IEA)將協調引導各國釋放儲備石油。 在國際能源總署(IEA)的主導下,迄今曾有三次呼籲加盟國進行釋放儲備石油,包括2011年國際產油大國利比亞國內出現混亂局勢等。

A:捷克媒體Radio Prague International本(2022)年2月18日報導,2021年捷克汽車產業受疫情及晶片短缺衝擊,產量大幅下滑,根據捷克車輛公會最新公布數據,捷克本年1月份汽車產量較去年同期減少11.4%,為10年來最大跌幅,顯示捷克汽車產業仍處危機中。捷克車輛工業協會執行董事Zdeněk Petzl認為,雖然晶片供應問題將見改善,但仍面臨轉包、勞工缺乏、原物料普遍高漲等嚴重問題。 捷克經濟學家Jan Bureš預期,捷克汽車產業在未來1-2年內將出現巨幅震盪,即使歐洲疫情已減緩,但許多亞洲國家仍執行清零政策,邊境封鎖可能造成供應鏈斷鏈,另物流問題短期難解,將持續衝擊電子與汽車製造商,未來發展關鍵在於本地車廠如何應對電動車發展新趨勢。 經濟學家強調,未來3年捷克須策略性思考並聚焦利用汽車電動化的趨勢,關鍵問題在吸引大型投資案在歐洲進行。福斯集團日期宣布2030年前將在歐洲設置6個電動車超級電池廠(gigafactory),捷克被列為其中一個可能生產地,類似gigafactory的投資案相當重要,將帶動電動車生態圈的形成。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2)月24日報導稱,日本經濟產業省呼籲日本國內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等應加強網絡安全管理,主要係鑒於近期國際情勢急遽變化,認為日本企業恐遭受網絡攻擊的潛在風險,勢將隨之擴大所致。 據各界觀察預測,由於各國對俄羅斯武力入侵烏克蘭發動相關經濟制裁方案,推認俄羅斯有可能以此為藉口,對各國發動大規模報復性之網絡駭客攻擊,因此日本經濟產業省提出上述呼籲提早防範因應。

A: 據日本共同社新聞本(2)月23日報導稱,日本政府內閣會議頃通過「綠色食品系統法案」,聚焦推動具環保意識之農林水產業商品;其主要內容將建立新認證制度,針對不使用化學農藥的有機農業生產者,以及推動低環境負荷技術而研發之食品企業進行有機認證,未來將給予減稅優惠等方式協助全面推廣。預估上述綠色法案,最快將於本(2022)年內獲國會審核通過施行。 日本農林水產省於上(2021)年5月彙整修訂「綠色食品系統方案」,提出在2050年實現農林水產業的二氧化碳零排放及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半之目標。有鑑於歐美國家已率先擬訂相關綠綠色環保制度的潮流趨勢,日本政府將規劃未來推動制定國際標準制度,加速因應友善環保措施。 未來日本各地方都道府縣及市町村將依照中央政府所提之上述基本認證制度方針,共同研擬制定相關具體推動計畫,以提高農林水產的生產效率及降低對環保的衝擊負荷。上述認證制度通過實施後,日本企業在導入設備及相關設施時,個人及企業所得稅將可獲得租稅減免優惠,而資金償還期限亦可獲得展延。

A: 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本(2022)年2月18日在「2022財政年度預算案」中宣布,儘管政府部門總經常帳之收入成長不足以應付開支增加,但因「國家儲備淨投資回報貢獻」(Net Investment Returns Contribution,簡稱NIRC)帶來更高貢獻,整體財政赤字(overall fiscal deficit)預計將減少至30億星幣(約22.16億美元),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5%。2021財政年度整體財政赤字預計為50億星幣(約36.93億美元),佔GDP的0.9%。 星國新財政年度的政府部門總經常帳之收入預計達817.5億星幣(約603.82億美元),年成長率為1.7%,成長金額為13.9億星幣(約10.27億美元),主要由消費稅、擁車證收入及公司稅增加帶動,彌補一部分印花稅的較低貢獻。其中消費稅佔128億星幣(約94.54億美元),年成長率為6.6%,成長金額為7.9億星幣(約5.84億美元),預估國家儲備淨投資回報貢獻(NIRC)年成長率為6%,達215.6億星幣(約159.25億美元),為星國收入的最大來源。黃循財部長指出,星國有足夠收入來資助政府開支,並且維持預算平衡,NIRC為這些開支提供資助,這筆持續收入來自新加坡長年累積的儲備金。 過去五年,NIRC為星國帶來年均約170億星幣(約125.57億美元)的收入,相當於GDP的3.5%。NIRC架構自2009年起實施,一開始只包括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政府投資公司(GIC)的貢獻。2016年起,淡馬錫控股的預期收益也被納入NIRC架構。2022財政年度總預算開支達1,024.1億星幣(約756.41億美元),較上一財政年度成長4.1%,成長金額為40億星幣(約29.54億美元)。開支最大的四個政府部門依序為衛生部、國防部、教育部及交通部,約占整體60%。此外,星國為家庭、企業及各項長期計畫撥出的特別轉移金額減少21%至62.4億星幣(約46.09億美元),其中40.5億星幣(約29.91億美元)是用於填補漸進式薪資補貼計畫基金、消費稅補助券基金、國家研究基金及文化捐獻配對基金。 新加坡2021財政年度整體財政赤字從預估的110.1億星幣(約81.32億美元)減少至49.5億星幣(約36.56億美元),主要是由於政府部門總經常帳之收入及NIRC皆成長所致,其中NIRC達203.3億星幣(約150.16億美元),比預估高出3.9%。

A: 依聯華電子(UMC)本(2022)年2月24日公告的新聞資料,由於5G、物聯網和車用電子大趨勢的帶動,該公司22/28奈米製程需求的前景強勁,UMC將斥資50億美元(約68億星幣)於星國原廠區擴建一座新的先進晶圓廠,預計於2024年底開始量產。新廠第一期的月產能預計為3萬片晶圓,新廠所擴增的產能也已簽訂長期的供貨合約,以確保2024年後的產能供應。 UMC於星國新廠的特殊化技術應用範圍廣泛,包括用於智慧型手機、智慧家庭設備和電動車等。新廠有助於緩解晶圓代工產能短缺的問題。聯電董事長洪嘉聰指出,非常高興能擴大星國業務,新廠將有助UMC的製造能量更進一步朝多元化邁進。該公司致力於提升供應價值鏈,及為客戶取得長期成功做出努力。在過去20年,聯電受益於星國透過完善的基礎建設、產業鏈和人才資源來吸引高科技企業的願景。新加坡的工廠是聯電的旗艦創新中心,與客戶合作的多項新研發項目,將在新廠啟動後投入生產。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主席馬宣仁表示,聯電在新加坡半導體製造業中扮演重要角色,星國熱烈歡迎並很高興支持該公司在當地擴建晶圓製造設施,及進行研發工作。與新加坡進一步發展及深化星國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所扮演的角色願景一致。 全球半導體市場有望在2030年增至1兆美元(約1.35兆星幣),一些跨國企業因此抓緊時機,在星國擴大投資。例如,美國半導體公司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去年也宣布,斥資40億美元(約54.14億星幣)在新加坡建設新廠,以提高產能。 UMC為全球半導體晶圓代工業界的領導者之一,總部位於臺灣新竹,並在美國、歐洲、中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地設有辦事處,全球員工人數多達2萬人,其客戶包括高通(Qualcomm)、三星(Samsung)、聯發科(MediaTek)和英飛凌(Infineon)。

A:綜合美媒及美國勞工部2月24日報告,美國最新每週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為23.2萬,較前一週24.9萬減少1.7萬,且較彭博社預測23.5萬為佳,仍接近歷史低點,預期隨著Omicron疫情趨緩,民眾恢復更多活動,餐旅等服務業相關就業成長將獲更多動力。另截至2月12日當週,連續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為147.6萬,相當投保就業保險勞工的失業率為1.1%,較前一週158.8萬減少11.2萬,亦為1970年3月中以來最低水準。   就業保險勞工失業率較高的州依序為:加州(2.7%)、阿拉斯加州(2.6%)、伊利諾州(2.5%)、明尼蘇達州(2.5%)、紐澤西州(2.5%)、羅德島州(2.4%)、美屬維京群島州(2.4%)、麻州(2.3%)、紐約州(2.3%)及蒙大拿州(2%)。

A:新聞來源:韓國官方網站(2022年2月23日)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次長朴真圭於本(111)年2月23日舉行「第20次產業資源安全專案小組(TF)」會議,緊急檢視韓國實體經濟是否會受俄羅斯計劃攻擊烏克蘭情勢之影響,並討論能源供應短缺時之因應計畫。   據產業通商資源部規劃,若俄烏情勢引發能源供應短缺時,石油及煤炭將分別轉自美國、北海、中東、澳洲、南非及哥倫比亞等地區進口,天然瓦斯將自卡達、澳洲及美國進口,並將釋放儲備油及取得國際共同儲油優先採購權,以保障能源之供應。   另為因應美國實際對俄羅斯進行金融制裁,出口可能出現問題,將成立各行業協會、銀行之民官協議組織緊急協商,推動延長出口信用保險,提供快速補償等支援,並將與相關部會研商對出口受損之特別金融支援方案。   本次會議中討論出目前俄烏緊張情勢對韓國出口、供應鏈及能源方面之影響應不大,但產業通商資源部仍將與業界、相關機構、能源國營企業合作,繼續掌握,以即時因應俄烏情勢對韓國經濟之影響,並擬設立出口管制、貿易投資及供應鏈等領域之企業因應窗口,協助企業因應所面臨之問題。   此外,產業通商資源部已於美國宣步將制裁俄羅斯之同時,於戰略物資管理院設立「俄羅斯服務台」,提供企業美國出口管制之對象、程序等詳細內容,期以協助因應。

A: 依據新加坡貿工部新聞稿指出,2022年「印度-新加坡科技高峰會」(India-Singapore Technology Summit 2022)於本年2月23日以視訊方式召開,該會議係由新加坡貿工部(MTI)、印度科技部(DST)及印度產業聯合會(CII)聯合舉辦。星印雙方並於高峰會開幕儀式中簽署一項瞭解備忘錄(MOU)及一項執行協定(IA)。 MOU係由新加坡貿工部主管國際發展業務常任秘書Lee Chuan Teck及印度科技部主秘(Secretary)S. Chandrasekhar共同簽署,該MOU鼓勵和促進雙方在共同感興趣的計畫項目中展開合作。這些計畫項目包括「先進工程技術和先進製造」、「能源、氣候、和自然資源」、「健康」和其他新興科技。 依據前揭MOU,貿工部轄下的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SG)和印度科技部亦簽署了執行協定(Implementation Agreement, IA),以進一步落實MOU之目標。具體作法是協助兩國的企業和新創公司合作開發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雙方將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創新計畫的公開募集,邀請新加坡和印度公司提出聯合提案,並為最終獲選的創新計畫提供資金援助。 星國貿工部常任秘書Lee Chuan Teck表示,新加坡和印度均期待在科技領域的進一步合作,相信該瞭解備忘錄將促進雙方研究機構和公司在氣候變遷和醫療保健等領域進一步合作。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官員亦表示,星印雙方的企業和新創公司將可獲得資金,並把握新的商機,特別是在綠色經濟、先進製造和農業技術等領域。

A: 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於本(2022)年2月18日公布「2022財政年度預算案聲明」時宣布多項開闢稅收來源之措施,包括調高碳稅、房地產稅及最高個人所得稅。受訪學者普遍認為,星國政府宣布之徵稅及財政轉移措施,力度大於預期。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余國安表示,雖然調高消費稅在預期中,但星國政府在碳稅徵收及消費稅補助券發放之幅度大於預期;至於探討實施最低實際稅率,新加坡是全球第一個作出此類宣布國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陳企業則指出,強化6G網路等未來科技投資是預算案中突出且具前瞻性亮點,新加坡要開源必須尋求更多推動經濟成長來源,發展數位經濟是未來必然趨勢。 針對星國延遲及分階段調高消費稅可能帶來財政風險,星展集團經濟分析師謝光威表示,未來兩年倘出現突發風險事件衝擊經濟成長,不僅經濟將陷入低成長,消費稅及碳稅調高亦將帶來通貨膨脹壓力,進一步影響經濟,星國財政收支平衡將面臨挑戰。華僑銀行經濟分析師林秀心預估,倘消費稅調高至9%,每年對稅收貢獻可增加30億星幣(22.3億美元)至40億星幣(29.73億美元),2022財政年度赤字預估約為30億星幣,顯示消費稅調高在平衡預算上扮演重要角色。 依據市場調查機構Milieu Insight發布一項針對2022年財政預算案的調查報告顯示,約65%受訪者對消費稅調高原因表示「非常或稍微熟悉」,49%受訪者認為消費稅調高應在疫情結束後實施。低收入家庭對消費稅調高較擔憂及有壓力。 針對預算案措施是否有助於人民更安心因應生活開支,僅37%表示「強烈或稍微同意」,25歲至34歲族群表示「稍微或非常不同意」者高達77%。48%受訪者願為協助低收入群體及支持醫療保健體系,繳付較高消費稅。整體而言,43%受訪者對預算案感到「非常正面、正面或稍微正面」。52%受訪者不確定預算案措施是否足以協助新加坡恢復至新冠疫情前之經濟水平。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2)月25日報導稱,針對俄國對烏克蘭發動軍事侵略行動,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除嚴厲譴責俄國違反國際法,並宣布追加三項制裁措施,包括:(1)針對俄國的個人與團體,凍結資產及停發簽證;(2)針對俄國的金融機關,凍結資產;(3)對俄國的軍事相關團體,禁止對其輸出半導體等產品。 對此,日本財務大臣鈴木俊一說明表示,日本及歐美合作在金融與貿易領域,儘速採取強力措施,針對俄國的三家金融機關進行制裁凍結資金,對象分別為:(1)俄國外貿銀行(VTB Bank)、(2)俄國銀行(Rossiya)及(3)Promsvyazbank。 日本岸田首相強調,俄國無視國際社會的努力,執意進攻烏克蘭,是憑藉武力企圖單方面改變現狀,侵害烏克蘭主權與領土的完整性,明確違反國際法,絕對不能容許此種動搖國際秩序基礎的行為,對此予以嚴厲譴責。未來日本政府將與G7為首的國際社會保持緊密合作,強烈要求俄國立即撤軍、遵守國際法。 此外,在能源方面,岸田首相認為日本國內尚有原油及液化天然氣庫存,對俄國的經濟制裁,並不會直接阻礙能源供應。在能源價格方面,日本政府將會加強並充實抑制電力、瓦斯費用上漲之對策,把國民及企業可能受到的影響降到最低。另,目前仍有日本人因家庭因素留在烏克蘭,岸田首相表示將會盡力確保國人安全,除支援從陸路撤退之波蘭外,也會包機將國人移至他國。 岸田首相認為俄國進攻烏克蘭不僅對歐洲也會影響整個國際社會秩序,日本必須堅定不容許武力改變現況之立場。對於日俄兩國之間存在北方四島領土爭議,岸田首相重申日本政府立場不變,並對領土談判及日俄共同經濟活動表示,目前情況不明朗,尚無法做出判斷。 在俄國承認烏克蘭東部兩個親俄地區為獨立國家後,日本政府於本(2)月23日已宣布啟動制裁措施,對烏東兩地相關人士停發簽證、凍結資產,禁止與烏東兩地進出口貿易,對俄國則禁止在日本新發行與流通國債等措施。

A:緬甸商務部統計顯示,2021-2022小預算年度 (10月至3月) 截至2月11日,來料加工 (CMP) 企業的原材料進口額達9.19億美元,較上一財年同期的7.28億美元增加近1.07 億美元。   緬甸製造業中,成衣及紡織品來料加工業占相當大比重,並對緬甸的GDP有重要貢獻。根據緬甸海關數據統計,在 2020-2021小預算年度,來料加工 (CMP)成衣業的出口值為 36 億美元。由於歐盟市場需求低迷,緬甸成衣出口相比去年下降了 20% 以上。緬甸CMP成衣主要出口到日本、韓國、中國、美國與歐洲市場。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2016財年 CMP 成衣出口額僅為 8.5 億美元,2016 - 2017財年約為 20 億美元。2017-2018 財年為 25 億美元,2018 年小預算期(4 月至 9 月)為 22 億美元。2018-2019 財年增長到 46 億美元,2019 -2020 財年增長到 48 億美元 。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