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有鑒於埃及對以色列天然氣需求不斷成長,以色列國家基礎建設、能源及水資源部(Ministry of National Infrastructures, Energy and Water Resources)日前批准通過約旦輸出天然氣到埃及的計畫(新管線),預計將使以色列出口到埃及的天然氣出口量成長50%。這條離岸天然氣管線將從以國北部靠近Beit Shean城市的邊境到約旦南部Aqaba再到埃及。   目前以色列每年出口30萬BCM(10億立方公尺)天然氣到約旦,每年也通過前EMG管線從Ashkelon到西奈半島的EL Arish向埃及出口5 BCM天然氣。今年預計將從新管線出口額外的2.5-3 BCM天然氣到埃及,並在幾年後增加到4 BCM。   以色列國家基礎設施、能源和水資源部表示,除了經濟利益外,向該地區出口天然氣還加強了以色列與鄰國之間的地緣政治關係,加強了該地區國家的能源安全。

A:依據斯洛維尼亞媒體「Total Slovenia News」2022年2月17日報導,2021年斯國每月平均薪資1,970歐元較2020年增加6.1%,係5年來漲幅最大之一年。惟扣除2021年高通膨脹率因素,平均實質薪資漲幅4.1%,尚不及2020年。 斯國公部門與民營部門平均薪資漲幅有別,2021年公部門平均薪資2,337歐元,漲幅6.5%;民營部門平均薪資1,941歐元,漲幅6.1%。  

A:菲律賓航空公司(Philippine Airlines)將於今(2022)年4月開啟與以色列的直航航班,首先計畫每週兩班次,飛行時間約11.5小時。依據以色列觀光部統計,疫情前2019年約有3.4萬名菲律賓人來訪以色列,2.2萬名以色列人赴訪菲律賓。兩國已開始討論疫苗施打證明互相承認機制。   以色列於今年1月9日重新開放邊境,已完整施打疫苗外國旅客可持登機前72小時PCR陰性檢測證明前往以色列觀光,落地時須進行PCR檢測並開始24小時隔離直到取得陰性PCR檢測結果(取較早者),旅客登機前48小時內上網填寫入境聲明表。   以色列最新入境規定細節請參考https://corona.health.gov.il/en/abroad/arriving-foreign-nationals/。   以色列近期每日確診人數約1萬多人,相較於今年1月每日確診人數達6、7萬人高峰緩和。

A:日本汽車零件製造商TPR向以色列發電機技術開發公司Aquarius Engines投資 500 萬美元,這項投資將加速Aquarius Engine在日本及其他地區的開發、生產和行銷。據先前相關報導,兩家公司正就TPR對Aquarius Engine在日本東京的分公司進行額外投資及一項製造協議進行協商。   TPR是繼2019年本田(Honda)關係企業武藏精密工業株式會社(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之後第二家投資Aquarius Engines的日本主要汽車公司。   Aquarius Engines還與Nokia在遠端通訊及能源設備管理領域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Aquarius Engines在以色列、德國和波蘭設有製造和開發中心。

A:依據奧媒「維也納日報」(Wiener Zeitung)2022年2月18日報導,奧地利零售業2021年營收736億歐元,較新冠疫情前2019年之700億歐元增加5.1%。雖然零售業整體業績上升,惟就個別行業而言有贏家也有輸家,營收成長幅度最多之零售業分別是:網購(+18.4%)、DIY建材行(+14.2%)、藥妝(+11.7%)、食品(+10.8%)、家具(+7.3%)。營收衰退幅度較多者分別為:鞋業(-26.3%)、服飾(-19.0%)、電子產品(-4.6%)、玩具(-2.4%)。 奧國工商總會(WKO)批發零售業務組組長Rainer Trefelik表示,奧國政府在疫情期間實施之縮短工時措施對零售商助益極大,不但留住大部分員工,且2021年業界從業人員較2020年增加2.8%,達301,300人。雖然整體從業人員增加,惟第一線員工在工作場所要整天戴FFP2口罩甚為辛苦,因此流動率頻繁,據WKO統計資料,零售業目前仍缺工16,000人。 根據奧地利經濟研究所(Wifo)日前所作之「2022年奧國零售業預測」指出,2021年奧國家庭名目消費支出增加近10%,由於2020年疫情期間消費保守所累積之購買動能尚未完全發揮,預估2022年零售業仍將暢旺。WKO T組長則擔心大城市零售業因受大型抗議活動而影響業績。渠指出,近來因反疫苗人士連續數個週末抗議活動,已影響商圈營業,尤其是首都維也納市中心商家受害最深。  

A:根據瑞士聯邦統計局(BFS)發布之瑞士2021年第四季次級產業,又稱第二級產業之生產、訂單及營業額統計調查報告,報告中指出,第四季次級產業的生產量成長6.2%,營業額成長8.3%;在工業產品類別,2021年第四季的生產量比2020年同期成長7.3%,10月份的生產量比上一年同期成長4.3%,11月份成長9.3%,12月份成長7.3%。在建築產業別,2021年第四季的生產量比去年同期成長0.2%,其中房屋建築成長3.5%,地下土木工程衰退3.6%,其他建築成長2.7%。   在銷售營業額方面,工業產品類別,2021年第四季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成長9.3%,10月份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成長7.2%,11月份成長11%,12月份則成長9%。在建築產業別,2021年第四季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成長4.6%,其中房屋建築成長2.5%,地下土木工程衰退1.1%,其他建築則成長6.4%。   另2021年全年的次級產業的生產量成長7.9%,營業額成長8.9%;其中工業產品類別,2021年全年的生產量成長9.2%,營業額成長10.1%,建築產業別,2021年全年的生產量成長1.2%,營業額成長3.7%。   資料來源: 瑞士聯邦統計局(BFS) 日期: 2022年2月18日

A:土耳其每日晨報(Daily Sabah)報導,為對抗通膨,土國政府繼將基本食品增值稅由8%降至1%後,本(2)月16日再推出一系列措施,盼減輕家庭和企業面對高能電價格的壓力。 總統艾爾多安表示,政府將重新調整高用電戶需付更高電價費率之界限,民間組織電費將不再以較高之商業用電費率計算,部分小企業亦將適用調整後的電費費率。 針對一般民眾,每年補助2次450里拉(33美元)至1,150里拉不等之天然氣費,有慢性病或仰賴維生設備患者的家庭,再增加5%補助,總計約4百萬家庭共8,400萬人受惠。 本(2022)年1月土耳其通貨膨脹達49%,站上20年歷史新高,同月1日起土國政府上調電價,造成能源價格飆漲。一般家庭能源價格上漲約50%,企業及高用電戶則飆升達127%。 土國陸續出現不滿高電價的抗議活動,許多小商家,如餐廳,更把高額電費帳單張貼在門口,來表明可能隨時被迫結束營業的困境。 艾爾多安表示,政府持續努力協助民眾克服高通膨帶來的生活負擔,包含提供貿易商及製造商低利借貸、提高公務員及勞工基本薪資等;渠強調,高通膨只是暫時的,新經濟路徑成果將很快顯現。 土國政府採行降低借貸成本之經濟模式,稱信貸、出口及投資可協助該國抵禦通貨膨脹,艾爾多安曾表示,此種新經濟路徑最終將可幫助土國解決長期存在之經常帳赤字問題,並有助穩定土國里拉幣值。  

A: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稱,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於本(2)月17日就新冠疫情因應對策召開記者會對外宣布,有關即將在2月20日期限之「防止蔓延等重點措施」的21個道府縣,其中包括大阪府等16個道府縣,以及2月27日期限的和歌山縣,合計17個道府縣將延長實施至下(3)月6日止。另外,對於沖繩等5縣,因疫情呈現緩和趨勢,預定給予解除。 岸田首相在上述記者會表示,雖有認為日本國內新冠疫情高峰已過,但以高齡者為主的重症患者人數有增加趨勢,評估醫療供應體系仍將持續承受壓力,因此決定延長上述17個道府縣之「防止蔓延等重點措施」期限。 日本中央政府本次延長實施期限的17個道府縣,包括大阪府、和歌山、北海道、青森、福島、茨城、栃木、石川、長野、靜岡、京都、兵庫、岡山、廣島、福岡、佐賀、鹿兒島等。另外,山形、島根、山口、大分及沖繩等5縣則按原定日期解除重點措施。 日本國內疫情擴散速度已有趨於穩定的跡象,但岸田首相亦強調,「對於患有重症病患的民眾,恐有進一步增加的風險,未來政府將持續保持高度警戒,做好各種因應準備工作」。另外,若日本國內疫情再出現反轉惡化,將立即調整防疫措施因應。

A:出處:Dutch News, 2022/02/18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2022年荷蘭天然氣和電價飆升,能源費預估大幅上揚 86%   荷蘭新聞Dutch News報導,荷蘭中央統計局(CBS)於2月18日公佈,由於能源費持續飆升,2022年荷蘭家庭將平均支付 2,800 歐元。本年1月份天然氣價格上揚 92%,電價則上揚 52%。   CBS 表示,以本年 1 月份能源價格為基準計算,2022年住戶能源費平均將比 2021 年大幅上揚 86%。   CBS表示,由於個別家庭能源使用情況不同,例如房屋式樣、新舊、保暖設備及居住人數等,導致住戶的能源費漲幅各異,其中以住在舊式獨棟屋的夫婦二人,能源費漲幅最高,達96%,而住小型新公寓的單身人士漲幅最低,為 70%。   此外,不同類型的能源合同亦發揮作用,荷蘭約一半的住戶持機動合同,亦即其能源費隨著能源價格的變化而不同,而持固定合同的住戶,當合同到期時,才會面臨每月能源費大幅上揚。   荷蘭政府已通過削減能源稅的方式來降低能源費,平均每戶一年可減少 400 歐元,低收入戶可向當地市政府申請額外的 200 歐元補貼,而領取救濟金 (bijstand)者則不需申請即可自動獲得。  

A:法媒費加洛報(Le Figaro)本(2)月17日報導,法國政府自2020年9月發布法國振興(France Relance)計畫以來,已為782件投資案提供16億歐元補助金,創造約540萬歐元之生產設施(包括生產回流及生產設施現代化等)投資。   全球疫情凸顯法國數十年以來產業外移及關鍵領域高度仰賴進口之嚴重性,因此財經部盼透過投資徵案方式,協助不論是大集團、中小企業或新創公司進行再工業化(reindustrialisation)。例如,由法國CEA-Leti團隊成立之新創公司,獲政府補助為食品業者開發得以偵測沙門氏菌或李斯特氏菌之DNA晶片;跨國鋼鐵集團安賽樂米塔爾(ArcelorMittal)獲政府資金推動廠房現代化;以及能源集團歐安諾(Orano,前身為Areva)亦受政府支持設置永磁體工業設備。   以產業別區分,食品產業(97件)及生醫產業(187件)分別獲1.32億、8.29億歐元補助,在生醫領域約42件投資案是關於推動活性藥物成分(API)的生產回流。此外,電子產業計107件投資案共獲1.41億歐元補助,如中國紫光集團旗下Linxens獲得政府支持建置專為金融卡使用之生物感測器裝配工廠。另一方面,工業所需原物料(如金屬、材料、化學及回收品)有120案共獲3.17億歐元補助;5G產業則獲得9千8百萬歐元資金。   法國財經部產業權理部長Agnes Pannier-Runacher指出,每3家從事工業且擁有5個員工以上之法國企業,就有1家受益於政府協助措施,同時法國為全歐洲唯一完成振興計畫佈署之國家。伊說明,馬克洪政府對企業之協助規模為2008年至2011年薩科奇總統時代7倍之多,並強調僅創造11%的GDP之工業是無法達成經濟躍升之效果。法國於2000年至2016年產業外移情形相當嚴重,已喪失約1百萬個就業機會,伊說明,如同2017年至2019年,2021年政府致力於創造境內工業領域之就業機會,目前全力推動經濟復甦包含推動生產線自動化及數位化,以建構法國工具機產業鏈。  

A:資料來源:ECHO經濟報   雖然歐洲經濟持續受到疫情、能源價格上漲以及供應鏈中斷等因素影響,歐盟執委會預計未來幾個月將出現復甦。根據執委會近日發布之冬季經濟預測報告,預估歐元區2022年GDP將成長4%,雖然低於2021年11月發布的上一期報告之數據4.3%,但顯示基本面仍然穩固,該報告亦將歐元區2023年經濟成長預測值上調至2.7%。   雖然比利時2021年經濟強勁成長6.1%,2022年經濟成長率卻是歐元區最低,為2.7%。2022年法國與德國之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同為3.6%(2021年分別為7%、2.8%),而其他歐元區會員國預計將成長3%或更多。   歐盟執委會經濟執委Paolo Gentiloni表示,除疫情外,半導體和某些金屬元素短缺等供應問題將至少在2022年上半年繼續影響歐洲的生產。此外,能源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將持續得比預期更久,並繼續推高整體價格。該報告預估2022年歐元區通貨膨脹率將達到3.5%(前期報告預測為2.2%),比利時通貨膨脹率則為4.3%。G執委認為從春季開始,物價漲幅應該會開始下降,預計通貨膨脹率將在2022年第4季降至2%以下,並維持至2023年。  

A:馬來西亞國家託運人委員會(Malaysian National Shippers’Council,簡稱MNSC)主席Andy Seo表示,根據最近收到的回饋顯示,由於船運公司的貨櫃短缺及運量減少,近期馬國部分航線之運費持續上漲影響馬來西亞逾90%的國際貿易。   由於全球新冠疫情肆虐,海運費飆升,加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製造業和物流服務業勞動力短缺,導致進口商業投入價格和出口成本飆升。託運人每日皆面臨艱難決定,即是否運輸並承擔高昂的出口成本,或者不運輸並失去出口市場。   馬來西亞的主要託運人現在以FOB為基礎出口,因他們已難以支付高昂運費,須依賴海外買家確定的貨運服務為准。另一方面,高昂運費迫使承擔所有運費和保險費用的外國買家推遲訂單,盼未來幾個月的運輸成本會下降,導致馬國出口商失去出口收益。除海運費上漲外,託運人亦被迫承擔與運費同步上漲的其他物流成本,如倉儲、轉口、運輸和陸上費用。   馬國柔佛州的港口,諸如巴西古當港(Pasir Gudang Port) 及丹絨柏勒巴斯港(Port of Tanjung Pelepas,簡稱PTP),已於 2021 年 10 月 1 日起分別將港埠費率(port tariff)提高了30%和 15%。據瞭解檳城和關丹的港口亦計劃於本(2022)年提高港埠費率。港埠費率的增加將進一步加劇問題,並給馬國出口與競爭力增加直接成本壓力。   與此同時,在港口堵塞方面,MNSC 表示,北美和歐洲的部分港口於 2021 年 12 月受到嚴重影響,且2022年初未有顯著改善跡象。這將對亞洲港口,尤其巴生港等馬國港口產生連鎖效應,因巴生港是向西航行的船隻的最後一個停靠港,迫使託運人為與延長港口延誤和貨物爭鬥。   MNSC籲請馬國政府在這一關鍵時期透過發放補助金予託運人來支付物流費用,並從公司稅中對運費成本及雙重稅務減免提供優惠。為確保馬國海運業維持競爭力,該委員會另呼籲交通部透過引入直接和間接的稅收優惠來幫助當地參與者投入海運貨櫃生產業,以期減少對進口貨櫃的過度依賴。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首相依斯邁沙比里頃主持國家數位經濟和工業4.0理事會會議後表示,馬國政府將推動國家機器人技術計畫(National Robotic Roadmap),以期擴大對機器人技術的應用。上述計畫有助馬國提高生產力,並降低依賴外籍勞工,減少外匯流出。   2019年,馬國的機器人技術與勞工比例為55:1萬人,馬國盼至2030年能提升至195:1萬人。   前述會議決議支持推動大馬數位計畫(MyDIGITAL)專案,包括成立一個工作小組,遴選適當的公共和民間聯營的計畫,以及監督其進展。該專案將由民間企業界承擔,至於政府則扮演協助推動角色,譬如使用5G技術的醫院、智慧城市等。   另外,該會議亦彙報「國家數位網路」(JENDELA)的進展,自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馬國共有189萬座棟建築物擁有光纖、1,189棟新建築物擁有新的4G建設。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共有685萬棟建築物擁有光纖,95%的住宅區擁有4G網路服務。  

A:德國晶片廠商英飛凌公司(Infineon Technologies)營運長 Jochen Hanebeck頃表示,該公司將透過增加通過增加「寬帶隙」(wide bandgap)半導體產業的製造能力,並投資20億歐元,在馬來西亞吉打州居林高科技園區(Kulim Hi-Tech Park)的工廠建造第三模塊來加強其在半導體產業的市場領導地位。一旦配備齊全,新模塊將生產碳化矽(silicon carbide)及氮化鎵材料(gallium nitride epitaxy)等20 億歐元的額外年收益的產品。   本次擴產符合該公司的長期製造策略,並將使居林 200 毫米製造受益。它亦將補充英飛凌在矽領域的領先地位,基於在奧地利Villach和德國Dresden的 300毫米製造。該公司位於Villach的開發能力中心與位於居林的具成本效益的寬帶隙功率半導體生產相結合,打造成功的組合。   一旦滿載,居林三廠房將創造 900 個高附加價值就業機會,該工廠將於 6 月起興建,預計該工廠將於2024 年下半年投產。   另一方面,馬國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部長阿茲敏(Mohamed Azmin)表示,馬國投資發展局(MIDA)將繼續與策略投資人密切合作,以鞏固馬國作為該地區主要半導體中心地位。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一、風力發電在德國能源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查德國2021年風力淨發電量達1,135億度,佔可再生能源淨發電量的一半,佔淨總發電量的23.1%,惟相較於2020年的27%低。目前風力發電面臨以下問題: (一)只有在風大時風力發電機才會生產電能,若氣候條件不佳,則影響發電。 (二)因在強風階段產生的電量過多,常超過所需的消耗量,電網無法一次容納過多的電力。 (三)能源儲存的可能性很少,且將電力運輸到全德的成本高。   二、過去製造大型風力渦輪機是政治導向的結果,德國可再生能源法的「上網電價補貼(Einspeisevergütung)」政策規範可再生能源應優先供電入電網,並保證生產商每輸入電網1KWh可再生能源可獲固定的供電價格,惟此規範僅針對輸入電網的電力,輸入的電力是否有被消費者使用卻非重點,因此許多運營商只在乎盡可能大量生產電力。   三、風能發展的新思維:發展小型風力渦輪機,在低風速時亦能發電,更有效使用電力。 (一)德國北萊茵邦(首府杜塞道夫)明斯特市的風力渦輪機企業Windwise研發的小型風力渦輪機,在低風速情況下亦可發電,亦即在電網內電力未滿時發電,更有效利用風能。 (二)Windwise公司開發的系統較輕、動力較小且價格較便宜的小型風機。該公司執行長Becker 表示該系統在強風時須調低運作效能,減輕負載過重,而在風力較弱時,大型風力渦輪機無法運作時,該系統仍可正常運作,並具有效率,該風機較輕且生產成本較低,適合安裝在風較少的地區。 (三)Windwise公司的小型渦輪機已獲歐盟400萬歐元的補助,原型機已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Technische Hochschule Aachen)合作完成測試,目前待德國北萊茵邦Steinfurt縣政府核准後,即可啟動安裝。   四、德國明斯特應用科學大學能源與環境教授Peter Vennemann亦支持小型風力渦輪機的製造理念係以不浪費能源的概念,並表示目前大型渦輪機業者為整個傳動系統、軸承、變速箱等投入大量成本,惟建造之渦輪機僅在有強風時啟動,產量過剩,又無法儲能,造成資源的浪費。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2)月18日報導稱,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昨(17)日在記者會宣布,預定自本(2022)年3月起放寬入境防疫強化措施規定,未來每天入境人數上限將從現行之3,500人增至5,000人;其中包括放寬外國商務人士、留學生等之外國人新申請入境,若符合已接種三劑新冠疫苗等一定條件,入境隔離期間可由目前的7天縮短至3天。 日本政府去(2021)年11月起開始,除特例允許的留學生及商務相關人士等外,原則上暫停新的外國人士申請入境。岸田首相在上述記者會強調,「日本在續持七國集團(G7)採取最嚴格之防疫措施的同時,亦將逐步放寬邊境管制措施的架構」。另外,有關重啟外國觀光旅客入境一節,未來日本政府將全盤考慮國內外疫情及國內相關檢疫規定後,再行檢討是否鬆綁。 對於本次日本調高入境人數由上限3,500人增加至5,000人的依據,岸田首相表示,「此係恢復至日本國內確診變種病毒株Omicron之前水準,未來將參考國內外疫情狀況及各國的邊境管制措施等,再行檢討提高上限人數之可能性」。

A:

A:

A:據越南統計總局統計資料顯示,本年1月份越南新成立之企業家數為13,000家,較上月成長15.9%,登記資金約計192.3兆越盾,成長22.6%;恢復營運之企業家數為19,100家,成長352.8%。有期限暫時停止營運之企業家數為29,300家,成長62%;待辦理解散手續停止營運之企業家數為7,084家,成長26.5 %,完成解散手續之企業家數為2,025家,衰退3.3%。

A:據越南計畫投資部統計總局資料顯示,本年1月份越商赴海外之投資金額約計3,690萬美元(包含新登記金額及增減資)。其中,新登記之投資案件數為15件,投資金額約計4,420萬美元,較2021年同期成長13.97倍;減資案件數為2件,減資金額為720萬美元。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