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日期: 111年1月31日   來源: 澳洲金融評論報 https://www.afr.com/companies/energy/south-australia-s-new-gold-rush-is-hydrogen-20220125-p59r5u   據 EnergyQuest 能源諮商公司最新數據顯示,過去 12 個月裡,澳洲已有六家能礦開發商獲得或申請了18 張具有潛力的氫能的探勘許可證,其開發面積幾乎覆蓋南澳三分之一的土地(約32%地區)。能源開發商申請探勘許可證,以尋找「金脈」氫礦床,期生產降低製造清潔燃料的成本。   H2EX 天然氫能公司的首席財務官 Greschen Brecker 表示, H2EX是繼Gold Hydrogen 公司第二家開發天然氫礦的公司,並已申請了四張探勘許可證,佔地約 32,000 平方公里。H2EX是一家總部位於布里斯班的能礦公司,已申請覆蓋約克半島(Yurke Peninsula)南部和袋鼠島(Kangaroo Island)地區的許可,該地區在 1930 年代雖沒成功探戡油井,旦欲開發高純度氫氣。 據去(2021)年CSIRO 和澳大利亞地球科學研究所(CSIRO and Geoscience Australia Research)共同發表的一篇論文鼓舞下,發現南澳天然氫礦區,這使澳洲能源公司信心大增。   另加拿大公司 Hydroma 已在西非的馬利(Mali) 試驗,以如何開發天然氫並可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情況下通電,並已證實天然氫試驗的可行性。 H2EX 執行長Mark Hanna(前伍德賽德石油公司前液化天然氣營銷副總裁 )表示,未來可望能生產更便宜的氫氣,根據歐洲已針對西非馬利的天然氫能項目開發成本分析顯示,天然氫生產將比透過可再生能源電解生產氣體便宜三到四倍。 EnergyQuest 能源諮詢公司執行長Graeme Bethune 指出, 南澳天然「黃金氫脈(Gold Hydrogen)」估計有 13 億公斤氫氣的“潛在資源”,並以馬利的開採經驗,將可以提取足夠的天然氫供應商業能源項目。若將氫能轉化為電能,將可為100萬戶家庭供電40年。H2EX天然氫的開採項目已引起潛在投資者的濃厚興趣,該公司並研究未來是否在其申請核准的土地上探鑽水井、採礦及石油的可能性。 H2EX公司表示,天然氫能是由地表下一種化學反應所產生的,這意味著水庫會不斷恢復活力,儘管天然氫產生之過程仍待科學家解密。預估H2EX 公司可望在兩年內可鑽出第一口天然氫井,若成功的話,可先為當地的礦業公司或其他能源用戶提供清潔燃料使用。 南澳州政府對天然氫的開採表示支持,並對其能礦開採做出前瞻性監管制度的規劃,特別是去年對其石油資源立法進行一項新修正案,亦將氫能包括在此修正案內。

A:資料來源:Krungsri銀行「泰國2022-2024產業展望報告」 編譯:駐泰經濟組 2021年概況 2021年10月以來,稻米生產指數同比增加7.7%,此係因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水資源更加豐富且氣候條件更為有利。該外部條件與政府的收入保障計畫相結合,鼓勵農民擴大種植面積或增加種植週期。然而,隨著茉莉香米及糯米價格大幅下跌,稻米價格指數同比卻下滑18.7%。此係由於:(i)2021年稻米供過於求;(ii)世界市場競爭激烈。因此,稻農的整體收入指數因價格下跌導致同比減少 12.5%。 2021年前5個月雖因泰國稻米成本增加導致出口量同比衰退31.0%,但前10個月出口量同比微升1.4%至460萬公噸,此係因泰國稻米價格相對於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及中國大幅下跌,支撐其出口的增長;然而,由於稻米價格下滑,導致出口額同比下降13.2%至26億美元。 由於:(i)有利的天氣及降雨,以及(ii)政府的刺激措施與早期的高價格鼓勵農民擴大種植面積/數量,2021年第4季的產量(主要作物的80%已收穫)預計將增加。預估2021年稻米總產量將增加4.4%至2,990萬公噸,由於2021年下半年泰國稻米價格下跌可望增強泰國的外銷競爭力,預計出口量將成長4.6%至600萬公噸。 2022-2024年展望 基於:(i)可能有利的天氣條件及降雨(在2022-2023年,作物可能繼續受益於拉尼娜(La Niña)現象),以獲得更多灌溉用水;(ii)政府為幫助農民及穩定稻米市場所採取的補貼措施,包括收入保障計畫、作物保險、幫助種植計畫、幫助減緩新作物投放市場的質押計畫,以及平衡稻米市場與為農業部門提供充足灌溉用水的計畫等條件,預估稻米年產量將增長1.5-2.5%,達3,030-3,130萬公噸,白米(milled rice)產量為1,970-2,030萬公噸。 此外,由於COVID-19危機的緩解及重新開放旅遊業,預計國內需求將成長至每年1,070-1,110萬公噸,可支持來自食品加工、餐館、飯店及其他下游行業的強勁需求。 預計平均每年出口700-800萬公噸,其中來自南非、美國、中國、貝南(Benin)及日本的需求尤其強勁;惟受泰國預期產量大增及全球稻米庫存居高不下的拖累,出口價格將保持在接近2021年的低位。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糖業及甘蔗相關產品協會副主席Win Htay表示,緬甸的目標是在本甘蔗產季向越南出口約10萬噸食糖。今年,該組織將出口與越南簽訂合約的食糖。現在,已經開始發貨,將有大約10萬噸的食糖通過海運出口到越南。   2021年,在甘蔗產季約有16萬噸食糖出口到越南。但今年,由於國內甘蔗產量減少及價格上漲,緬甸只能出口約10萬噸食糖。去年,甘蔗的價格僅為每噸4.2萬至4.3萬緬幣。因此,甘蔗農面臨虧損。由於去年種植成本高,價格也不好,種植者今年減少甘蔗種植。今年,食糖的價格約為每噸5萬緬幣。據該協會稱,去年全國甘蔗種植面積為45萬英畝,但今年只有43萬英畝。

A:Myanmar Business Today電子報報導,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估計,由於緬甸軍方接管政權及COVID-19的影響,緬甸在2021年約減少160萬個工作崗位。受影響的勞動人口中,女性勞工受創最大。據估計,2021年的工時比2020年縮減18%,相當於至少310萬全職工人的工作時間。這些工時損失是由失業及未充份就業增加造成的。重要部門分別受較大影響。農村農民受到武裝衝突、暴力及不安全的嚴重打擊。建築、成衣、飯店及旅遊業也是2021年受影響最嚴重的行業之一,同比就業損失估計分別達到31%、27%及30%。總體而言,女性在工時及就業的損失遠大於男性。婦女在成衣業、飯店及旅遊業的失業中也佔絕大多數。   國家勞工組織緬甸代表Donglin Li表示,軍方接管政權及COVID-19疫情使數百萬緬甸工人處境嚴峻。該組織正目睹勞動市場歷經多年取得的進步出現逆轉,如果持續惡化,將加劇全國性的貧困及安全問題。

A:Eleven Myanmar電子報報導,據汽車經銷商稱,仰光市的低排轎車及公共車在當地市場的價格略漲。從2022年1月初開始,1,300cc的低排汽車的價格上漲150萬緬幣至200萬緬幣。當地汽車經銷商表示,低排汽車的價格略漲,例如,車牌上字母更高的Toyota Vitz的價格以前僅為1,300萬緬幣,現在的價格是1,600萬緬幣。來自仰光的汽車經銷商稱,儘管價格續漲,但汽車銷售市場依然低迷,只有低排節能型汽車在交易。   此外,據當地市場消息人士透露,仰光室內的公共車價格也略有上漲。以前,老式公共車的價值僅為1,500萬緬幣左右,但現在,價格已上漲至約1,700萬緬幣。由於YBS公共車運營不善,通常只能在車主間買賣。在當地的汽車市場上,Toyota Probox出租車的售價高達1,800萬緬幣。與此同時,自用車的價格上漲了約200萬緬幣。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的統計,在當前的小預算年度(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截至1月21日,農產品出口額降至12.5億美元,與2020-21財年同期的16億美元相比大幅減少3.755億美元。   中國佔緬甸水果及蔬菜出口的90%。在上一個財年,中國關閉邊境站對水果生產商造成不利影響。此外,出口商表示,中國的進口規定及新冠肺炎預防措施造成通關延誤。目前,部分邊防站正在試運行經貿活動。在小預算期間,COVID-19疫情影響外國對農產品、牧畜、礦物及工業製成品的需求。相反,漁業、林產品及其他產品的出口則略有上升。在出口領域,農業表現最好,佔總出口的37%。   農業領域的主要出口產品是食米、碎米、豆類及玉米。水果及蔬菜、芝麻、茶葉、糖、廚房作物及其他農產品也出口到其他國家。緬甸農產品主要出口到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孟加拉國、印度、印尼及斯里蘭卡。在2020-21財年,雖然其他出口類別的出口額呈下降趨勢,但農產品出口額猛增至46億美元。

A:據媒體引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財政部公告報導,為與國際同步防堵企業逃漏稅及因應數位經濟發展,UAE將於明(2023)年6月1日起,針對年營收37萬5,000迪拉姆(約10萬2,096美元)以上之企業開徵9%公司稅(corporation tax),另外資銀行在UAE分行之公司稅仍為20%,特許從事石油及天然氣探勘及生產之特別公司稅率上限仍為55%,至於個人所得、公司資本利得及股利分配等則將維持零稅率。 媒體指出,UAE係第5個決定開徵公司稅之GCC國家且稅率為各國中最低,其他國家包括卡達的10%、阿曼及科威特的15%、沙烏地的20%。另在大中東地區方面,埃及一般公司稅率為22.5%、從事石油及天然氣探勘與生產特別公司稅率為40.55%,黎巴嫩及利比亞之公司稅率則分別為17%及24%。 UAE在中東地區具備最自由開放之經商投資環境且與全球多國簽有避免雙重課稅協定,加上新公司稅率遠低於各國,預期UAE仍將為外資偏好市場,有助UAE持續推動非石油產業發展。

A:新聞來源:Commerce News Agency (2022/01/30)   泰國商業發展廳(Department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DBD)廳長Tossapon Thangsubutr表示,隨著全球經濟復甦,東部經濟走廊(EEC)地區可望於本(2022)年新增6,500至6,800家新企業。   去(2021)年EEC新註冊企業達6,698家,年增9.73%,註冊資本額逾191億泰銖(1泰銖約等於0.83新臺幣),其中以春武里府位居首位,共計4,659家新註冊企業。新註冊企業前三類別依序為房地產業新增891家(+13.3%),註冊資本額約35億泰銖(+18.07%);營造業新增609家(+9.09%),註冊資本額約14億泰銖(+7.19%);交通運輸業新增279家(4.17%),註冊資本額約3.8億泰銖(+1.97%)。   截至去年為止,在EEC三府內登記之法人共計有76,142家,總註冊資本額為1.51兆泰銖,其中春武里府共55,140家(72.42%),羅勇府14,653家(19.24%)、北柳府6,349家(8.34%)。業務類別最多依序為服務業(60.38%)、批發零售業(24.63%)及製造業(14.99%)。   外人對EEC累計投資總額約達8,254億泰銖,佔總投資金額的54.32%,投資金額最高之國家依序為日本約3,846億泰銖(46.60%)、中國約1,052億泰銖(12.75%)及新加坡約461億泰銖(5.59%)。

A:新聞來源:泰國商業部貿易談判局新聞稿 (2022/1/27)   泰國商業部貿易談判局局長Auramon Supthaweethum指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將分別於本(2022)年2月1日及3月18日對南韓及馬來西亞生效,南韓將對泰國7,843項產品立即降稅,馬來西亞則將對泰國6,590項產品立即降稅。   泰國副總理兼商務部長Jurin Laksanawisit表示,泰國重視RCEP生效之準備工作,並已督促相關政府部門展開內部程序,以利業者運用即將生效之南韓與馬來西亞RCEP。   南韓部分,將對泰國90.7%之產品免除關稅,並自本年2月1日起對泰國7,843項產品立即降稅,包括加工及未加工水果蔬菜、植物油、穀物、水產品、塑膠產品、玻璃器皿、電器設備零組件、化學品、腳踏車等,另對泰國增加開放413項產品市場。在服務業市場開放部分,則將有助泰國企業就具競爭力之項目增加對南韓之投資,如影視、線上遊戲及旅遊等產業。   馬來西亞部分,將對泰國90%之產品免除關稅,並自本年3月18日起對泰國6,590項產品立即降稅,包括天然橡膠及乳膠、印刷電路板、棕櫚油、引擎、塑膠顆粒(聚碳酸酯)等。   去年,韓國是泰國第10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逾158億美元,佔泰國貿易總額的2.93%,其中泰國出口約59億美元,進口約99億美元;馬來西亞是泰國第5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逾240億美元,佔泰國貿易總額的4.47%,其中泰國出口約121億美元,進口約120億美元。

A: 日本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2)年1月31日報導,根據日本財務省於1月28日公布2021年12月貿易統計數據,去(2021)年水產品(包括非食用產品)進口實績跌破220萬公噸,為近年來最低紀錄,金額則回升至約1兆6,000億日圓。另出口的數量及價值比前一年增加,一年金額恢復3,000億日圓,進出口金額均有顯著成長。因新型冠病毒而供應鏈呈現混亂情況下,隨著歐美為主之供需已有改善,導致國際價格上漲。 日本2021年水產品貿易,進口量219萬5,708公噸,進口金額1兆5,991億日圓,比前一年小幅下降0.6%,但金額大幅增9.2%。 不含魚粉之進口量為204萬公噸,與前一年相較持平,金額為1兆5,748億日圓。進口部分主要魚種別,冷凍鮭魚卵、鯡、挪威鯖魚、北歐柳葉魚、冷凍蝦類、美國之明太鱈魚漿、銀鱈及蒲燒鰻等增加,冷凍鮭魚、鱈場蟹、非洲章魚及鮪類顯著減少;蟹類、鮭魚、鮭魚子等在北美市場,以及在非洲章魚在西班牙等價格無優勢購買受挫。 出口量為65萬9,579公噸及金額3,019億日圓,較前一年數量增加4.7%、金額增加32.5%,出口量雖未達近年最多2018年之75萬公噸,是近年(2000年以後)第2高之水準,3年連續維持在60萬公噸,金額則與2018年持平為第2高紀錄。出口主力鯖魚17萬公噸,占整體之26.8%,沙丁魚與前一年持平之未滿9萬公噸;高單價帆立貝剝殼及帶殼與干貝合計達617億日圓,占全體約2成,另青甘鰺及嘉鱲之養殖魚出口美國增加,整體而言受日圓貶值有利出口。 按日本進口我國水產品仍以冷凍鮪魚為大宗,其中最多之冷凍大目鮪3萬3,271公噸及金額199億4,200萬日圓,比前一年數量增39.2%及金額增6.3%;其次冷凍黃鰭鮪1萬5,492公噸及金額65億2,300萬日圓,比前一年數量增4.2%及金額減27.6%。因區域漁業管理組織(RFMO)對鮪類有嚴格之管理措施,未來我國似應在市場需求及配額管理間尋求最佳資源配置。

A:依據日本經濟新聞本(2022)年1月31日報導,東京電力控股公司(東京電力ホールディングス)與關西電力等大型電力公司將共同開發可漂浮於海面之浮動式變電設備,並加速開發專用之送電電纜。 日本刻正積極推動離岸風力發電建設計畫,為了將在海上製造之電力安定且有效率地送抵都市區,必須在發電設施附近設置變電所,爰以東京電力Renewable Power(東京電力控股集團之再生能源公司)為主,J-Power、住友電工及三菱電機等12家日本公司組成開發團隊,共同開發海上變電所相關設備,並以2030年前商業化為目標。 日本政府已公布於2030年前建設1,000萬kW(等同於10座核電廠之裝置容量),2040年前建設4,500萬kW離岸風電機組之目標。2021年12月公告第一次離岸風場競標結果,3個待開發風域全部由三菱商事為首之企業聯盟得標。今後將陸續決定從北海道到九州之20個風場之開發主體,並推動離岸風電建設。 電須透過電網從發電廠送至消費地區,而送電需要調整電壓之變壓器,決定電流走向的開關(Switch)等。東電等公司將研發在颱風或大風浪等嚴苛氣象條件下仍可穩定送電之設備、系統及電纜。並規劃向政府申請研發資金,以減少開發成本。

A:依據日本經濟新聞本(2022)年1月28日報導,由日產汽車(NISSAN)、三菱汽車(Mitsubishi)及雷諾汽車(Renault)組成的雷諾日產聯盟於本年1月27日發布,將於2030年前將車載電池產能提升20倍。相較近期電動車(EV)市場成長速度,車載電池成長速度較緩,今後恐發生車載電池供不應求之窘境,爰車載電池供給係EV可否普及之關鍵。 雷諾汽車Jean-Dominique Senard會長於本年1月27日的發表會中表示,雷諾日產聯盟已透過制定包含電池在內之各種EV零組件共同規格,創造顯著成效。今後將於2026年前由三家公司共同出資3兆日圓研發EV相關技術,並於2030年前推出35種EV車款,其中預計9成以上新車款都將使用該聯盟共用之5種車台進行生產。 此外,該聯盟將於日本及法國等主要生產據點增設電池工廠,預計將於2030年前將車載電池產能提升20倍,每年預計可供應240萬台EV。日產將與其出資的Envision AESC集團共同在日本、英國及中國設立新電池工廠。另日產亦著手開發可大幅延長EV續航力之「全固態電池」,開發成果將活用於該聯盟生產之EV。該聯盟盼藉統一彼此之EV零組件規格,透過量產效果壓低成本,將EV價格壓低至與燃油車相同水準。 雷諾日產聯盟為EV市場先驅,2016年之EV市場全球市佔率約為18%,但不敵美國特斯拉等新起之秀,2021年全球市佔率衰退至5%。該聯盟盼透過統一電池等零組件規格提升價格競爭力,藉此扳回一城。 根據美國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分析,在這波EV風潮下,汽車大廠可否成功轉型之關鍵在於可否確保電池供給。麥肯錫預測2030年EV銷售量將達3,346萬輛,約為2020年的15倍,但車載電池的產能將僅成長4.6倍至2,912 GWh,屆時即便車廠想增產EV也將因電池產量不足而無法達成。 各國汽車大廠急於與電池廠商建立合作關係,以確保電池供給無虞。豐田汽車(TOYOTA)將於2030年前投資2兆元增產電池;德國福斯汽車(Volkswagen)規劃於2030年前於歐洲新設6間電池工廠;美國福特汽車(Ford Motor)則係與韓國的SK Innovation合資在美國設立電池工廠。伊藤忠總研的深尾三四郎上席主任研究員表示今後電池供給將大幅影響電動車生產,汽車廠商確保電池供給之能力將大幅影響公司發展前景。

A:(一)依據巴拉圭國家動物健康暨品質管理局(Servicio Nacional de Salud y Calidad Animal,SENACSA)統計資料,2022年1月牛肉出口金額1億1,000萬美元,較2021年之9,300萬美元,增加1,700萬美元,成長18%。巴拉圭牛肉公會(Cámara Paraguaya de la Carne,CPC)主席Luis Pettengill表示,由於國際市場持續維持高需求,使牛肉出口價格維持良好表現;2022年1月巴拉圭牛肉主要出口市場:智利、臺灣及俄羅斯等國之牛肉出口價格較2021年同期略高,且係巴拉圭外匯收入主要來源之一等語。 (二)以出口重量計算,巴拉圭2022年1月牛肉出口重量2萬1,363公噸,較2021年同期之2萬1,073公噸,增加290公噸,成長1.3%。以牛肉平均出口單價計算,2022年1月牛肉出口單價5.22美元/公斤,較2021年同期之4.36美元/公斤,增加0.86美元/公斤,成長19%。 (三)P主席強調,由於牛隻施打口蹄疫疫苗季節落在2022年2月,以往則在1月,使得2022年1月屠宰廠仍可繼續屠宰牛隻,維持牛肉正常出口供應量,使得新年即有牛肉出口良好表現。另巴拉圭目前面臨乾旱對農牧業之嚴峻挑戰,亦係業者、公會及政府必須共同尋求解決方法之2022年一項重要工作項目等語。 (四)另有關美國實地查廠結果一節,美方預定提出最終技術審查報告結果訂於2月15日,然相關缺失項目巴拉圭屠宰業者業於美方實地查廠期間立即修正,爰自美方提出報告結果日期,至巴方回應,再俟美方回復審查通過之行政程序應落在2022年4月。P主席表示,倘獲美方審查通過,屆時巴拉圭牛肉則能先以此認證申請輸銷加拿大、墨西哥及其他加勒比海國家等語。

A:根據全國餐廳協會(NRA)的說法,餐廳業可能永遠不會重回新冠疫情前的狀態。 根據該協會發布的2022年餐飲業狀況報告,2022年將成為餐廳業的「新常態」,因為該行業正在掙扎於復甦,而且對勞工的競爭仍然十分激烈。 NRA研究與知識集團資深副總裁里耶利(Hudson Riehle)說,「餐廳和他們的顧客發現自己處於『新常態』。根據新興科技、不斷變化的消費者行為和餐飲偏好,以及過去兩年的非凡挑戰,這一行不太可能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 消費者被壓抑的需求可能對2022年有所幫助。NRA預測銷售額將繼續增加,預計今年銷售額將達到8980億元,高於2019年的8640億元。然而,只有四分之一的餐廳業者認為他們的餐廳今年的獲利會高於上一年。 招聘新人和留下員工是首要問題。十分之七的餐廳業者表示他們沒有足夠的員工,大約50%的業主表示這將是今年的最大挑戰。 預計2022年不太可能達到完全雇用,對員工的競爭仍將「十分激烈」。NRA估計,餐廳業總就業人數將達到1490萬個。由於職位空缺仍然很高,與2021年相比僅增加40萬個,而且仍比疫情前水平減少了100萬個。只有愛達荷州、蒙大拿州、北達科他州、猶他州和亞利桑納州等5個州擁有與疫情前相同數量的餐廳員工。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發布的經季節調整後數據,12月包括餐廳在內的住宿和食品服務業的離職率為10.2%。在此之前,該產業的離職率也連續數月居高不下。 有些餐廳業者正在轉向科技來尋求緩解人手短缺的問題。調查顯示,今年有38%的成年人可以接受由機器人在餐廳送餐。餐廳的異地外賣廚房「幽靈廚房」仍然僅占一小部分,但50%的快速服務營運商預計它將在2022年明顯成長。 就業只是餐廳業面臨的問題之一。90%的餐廳經營者表示,成本上漲可能會持續到2022年,96%的經營者認為供應鏈問題不會在今年得到解決。 居家工作改變了餐飲業的遊戲規則。報告指出,54%的在家工作員工表示,他們外出吃晚餐的頻率低於疫情之前,而47%的居家工作員工對午餐也有同樣的看法。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477/6074835  

A:聖荷西清潔能源公司(SJCE)和開發商Terra-Gen就可再生能源方面,進行了第一個長期投資—位於加州柯恩縣的新太陽能和電池存儲項目。這一項目從今年已經正式開始向聖荷西居民供電,每天上午6時至晚上10時固定輸送62兆瓦的可再生能源。該項目將有效減少發電廠對有害排放物的以來,提高電網可靠性,改善空氣質量。 聖荷西市長李卡多(Sam Liccardo)表示:「SJCE項目在未來12年內可以每年向6萬5000個家庭供電,相當於節省了67萬輛汽車的排放量。」 Terra-Gen公司已經鋪設了超過115兆瓦的新太陽能、新電池存儲設施,以滿足向SJCE交付12年電力的需求。SJCE已經為大約35萬個家庭和企業提供電力服務,其60%的電力來源來自於可再生能源,而2019年這一數字為45%。 SJCE聖荷西社區能源部主任米歇爾(Lori Mitchell)說:「SJCE為以可再生能源的形式加入加州電網而感到自豪,很高興能夠為當地社區更健康的空氣和居住環境做出貢獻。」 自2019年2月啟動服務以來,SJCE已投資了10億元購買了近500兆瓦的可再生資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提高電費穩定性。Terra-Gen首席執行官帕加諾(Jim Pagano)也表示,長期合作以及創新性的定價方法能夠確保電價的穩定。 聖荷西市在去年11月曾承諾到2030年實現全市溫室氣體淨排放為零的目標,而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無碳能源是實現這項目標的重要一步。像SJCE這樣的清潔能源是未來加州能源的驅動力:總共有21個清潔能源項目涉及1萬兆瓦的新太陽能、風能、沼氣、地熱和能源存儲項目正在進行。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368/6075090?from=wj_catelistnews 

A:依據奧媒「新聞報」(Die Presse)2022年2月3日報導,奧地利石化集團OMV子公司「北歐化工」(Borealis)頃宣布,將化肥、三聚氰胺,以及技術氮(technical nitrogen)業務出售給瑞士化肥生產商EuroChem,買方已提出具約束力邀約價4.55億歐元,預計該交易案可於2022下半年完成。 EuroChem集團在俄羅斯、比利時、哈薩克,以及立陶宛設有生產基地,在全球40餘國據點擁有逾27,000名員工,客戶遍布100餘國。若EuroChem順利收購北歐化工上述業務,則該集團將獲得北歐化工在奧地利、德國及法國旨揭產品生產線,以及其銷售網絡。 北歐化工全球員工逾7,000名,其中約2,000名從事上述擬出售業務領域。由於歐洲天然氣價格暴漲,不少化肥製造業者因生產成本過高而紛紛減產甚至停產。北歐化工自2021年底即宣布關閉旗下多數化肥、三聚氰胺以及技術氮生產線。北歐化工發言人表示,該企業重組生產線後將專注發展核心業務:聚烯烴、基礎化學品以及循環經濟(circular conomy)領域。  

A:奧媒「新聞報」(Die Presse)2022年2月3日報導,奧地利RBI銀行(Raiffeisen Bank International)高層表示,「俄(羅斯)烏(克蘭)危機」加劇,為因應西方國家可能對俄羅斯經濟制裁,該行先提撥1.15億歐元作為風險準備金。 RBI係目前俄國境內最具規模歐洲銀行之一,而俄羅斯分行收益則為該行獲利最多者。2021年RBI銀行稅後淨利13.7億歐元,其中4.47億歐元來自俄羅斯分行。RBI另外兩隻金雞母為烏克蘭分行及白俄羅斯分行,2021年稅後淨利貢獻分別為:1.22億歐元及4,900萬歐元。 RBI首席執行長Johann Strobl表示,該行早在2021下半年開始對俄烏衝突潛在風險開始制定對策,包括:俄、烏分行可能發生之擠兌潮、「祖父條款」、對沖、網路銀行融資、外匯風險調整等應急計畫。另,S氏表示不願推測俄羅斯若被排除在Swift國際支付系統外之影響,惟RBI對此情節亦曾作沙盤推演。 RBI首席風險管理長Hannes Mösenbacher表示,該銀行在俄羅斯及烏克蘭曾歷經2009年金融危機以及2014年烏克蘭衝突等,在該地區危機處理方面已累積豐富經驗,並已備妥各種劇本因應。 摩根大通分析師在最近一份報告中表示,受俄烏衝突升溫及一旦俄羅斯受經濟制裁影響最大之歐洲銀行包括:RBI銀行、聯合信貸奧地利銀行(UniCredit Bank Austria)以及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2.03 Polish News Bulletin取材自money.pl, 02.02.2022   波蘭總統Andrzej Duda簽署2022年預算法案,預計預算收入為4,919億波幣,預算支出為5,218億波幣,預算赤字不超過299億波幣。根據波蘭財政部的假設,2022年波蘭國內生產總值將平均增長4.6%,而年平均通貨膨脹率為3.3%。預算法還規定,國內平均月工資總額將達到5,922波幣,私人消費名義上將增長9.2%。 該法案將分配595億波幣用於「Family 500 Plus」(育兒津貼)和其他福利,595億波幣用於國防,229億波幣用於醫療保健支出。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2.03 Polish News Bulletin取材自forsal.pl,; bankier.pl, 02.02.2022   波蘭政府推出的抗通膨措施(anti-inflation shield),以抵消價格飆升對波蘭家庭的影響。波蘭PKO銀行經濟學家估計該措施的總成本340億波幣,即占GDP比重為1.2%。據該銀行專家稱,對天然氣用戶的保障機制和補償計畫所占總成本比重最大,高達153億波幣。儘管如此,專家們指出,儘管成本如此之高,但正是由於高通膨,沒有必要修改2022年預算法案。在他們看來,如果沒有實施防通膨措施,通貨膨脹將在2021年和2022年使預算收入增加410-470億波幣。   另波蘭僱主聯合組織Lewiatan專家Mariusz Zielonka認為,2022年2月1日啟動的反通膨措施2.0版不會解決過去幾年一直在增長的通膨問題,且通膨是無法透過一次性(one-off)措施來解決的,例如調降加值稅(VAT)。Z氏認為,這些措施不會產生長期影響,而只會延後通膨高峰發生時間;波蘭的通膨高峰將在今年或明年發生,具體取決於政府將抗通膨措施延長多長時間。一旦措施到期,通貨膨脹將飆升至大約年增10%,之後才會逐漸降低。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2.03   Polish News Bulletin, businessinsider.com.pl   波蘭石油及燃料業巨頭PKN Orlen 集團報告稱,其監事會已批准該集團的氫戰略,該戰略定義該集團在四個關鍵領域即交通、煉油和石化、研發和創新、工業和能源的目標。   PKN Orlen集團執行長Daniel Obajtek在評論該戰略時表示,在2030年之前,該集團將分配超過70億波幣用於投資計畫,因此其50%的氫氣產量將來自零排放和低排放來源。他補充稱,這樣該集團將可減少16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該集團的氫能戰略還規劃建設10個氫能樞紐,主要在波蘭和捷克,以及在2030 年之前在中歐推出100多個加氫站。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