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 瑞典公共健康局(Public Health Agency of Sweden, FHM) 芬蘭衛生福利研究所(Finnish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 THL) 挪威公共健康局(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FHI) 有關瑞典、芬蘭及挪威等三國之最新COVID-19疫情及疫苗接種資訊,截至1月31日為止,由各國主責單位公布相關統計資料如下: 瑞典 12月底確診人數 131萬4,784人 12月底重症人數 8,219人 12月底死亡人數 1萬5,310人 1月底確診人數 218萬3,910人 1月底重症人數 8,621人 1月底死亡人數 1萬5,961人 月增加數 86萬9,126人 月增加數 402人 月增加數 651人 芬蘭 12月底確診人數 26萬292人 12月底住院人數 375人 12月底死亡人數 1,742人 1月底確診人數 49萬3,114人 1月底住院人數 669人 1月底死亡人數 2,012人 月增加數 23萬2,822人 月增加數 294人 月增加數 270人 挪威 12月底確診人數 39萬1,214人 12月底重症人數 1,437人 12月底死亡人數 1,305人 1月底確診人數 78萬1,049人 1月底重症人數 1,571人 1月底死亡人數 1,440人 月增加數 38萬9,839人 月增加數 134人 月增加數 135人 疫苗接種情況 瑞典 芬蘭 挪威 完成第一劑接種 777萬6,581人 438萬9,916人 431萬6,281人 完成第二劑接種 751萬2,122人 413萬5,104人 399萬3,998人 完成第三劑接種 403萬372人 248萬9,797人 269萬6,267人 全國完成兩劑接種 (符合接種疫苗資格者) 83.5% 84.7% 90.9%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日期: 20220202 依據瑞典產業日報數據顯示,歐洲科技產業的創業投資於去(2021)年破紀錄,獲得約9千億瑞典克朗(約976億美元)之投資金額。 在瑞典方面,瑞典成長政策分析局(Swedish Agency for Growth Policy Analysis)依據瑞典私募與創業投資協會(Swedish Private Equity &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的資料所進行之研究顯示,自2015年以來的瑞典創業投資便呈現持續增長的走勢,2019至2020年之間的成長率達到最高峰,已回復到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Fintech企業Klarna不斷擴張版圖以及豐富產品項目,近日於英國推出實體信用卡服務,但仍於其他產品持續提供”Buy Now Pay Later, BNPL”的服務。Klarna之前早已在瑞典和德國推出實體信用卡服務,英國是該公司首次於非歐盟市場推出該項服務的市場。目前英國政府正在審視調查整個金融產業以及BNPL信用卡服務模式。 瑞典金管會(Swedish Financial Supervisory Authority)則同時發現,因為額外費用導致瑞典消費者減少使用電子商務帳單服務。儘管如此,Klarna去(2021)年申報給瑞典強制執行處(Swedish Enforcement Authority)的客戶債務只有些許減少,Klarna解釋這通常是一筆大筆無擔保貸款對公司業務造成壓力,顯示Klarna的客戶債務必須透過外部貸款來緩解。
A:綜合捷克媒體E15與Itbiz本(2022)年1月28日報導,立陶宛商Astrum LT(母公司為俄羅斯Melsytech)在捷克子公司預計本年第2季在捷克西北方,距離布拉格約21 公里處之Kralupy nad Vltavou鎮生產高效能砷化鎵雷射二極體(high-performance gallium arsenide laser diodes),投資金額約7億克朗,雇用100名專業人員。該廠有意與世界最大晶片半導體生產國臺灣在部分產品上競爭。 砷化鎵雷射二極體常用在太陽能電池及微波通訊積體電路產品製造上。Astrum LT總裁Sergei Tsarev表示,歐盟目前有數家雷射二極體公司,但多數僅進行設計,之後須送台灣生產,該公司盼在歐盟境內提供生產高質量產品的可能性。 Astrum LT母公司 Melsytech 商製造皮膚、外科醫療器材及切割機,雷射二極體是主要元件。Astrum LT目前業務是電子零件組裝,預計本年中開始生產二極體,主要客戶來自歐盟、美國、韓國與以色列。Astrum LT在Kralupy nad Vltavou廠房約6000平方公尺。 Astrum LT目前在捷克已僱用20名員工,目標達到100人,但因捷克缺乏砷化鎵相關半導體專業人才,該公司爰接洽孕育半導體人才的布拉格捷克理工大學電機電子工程學院,進行人才教育合作。Astrum LT該投資案將取得政府稅負減免,預估是投資額的四分之一。
A:資料來源: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2022年2月2日 一、 史國主流媒體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於本(2)月2日以「史瓦帝尼電力公司斥資5400萬史鍰升級Ezulwini電廠」(EEC’s E54M Project To Upgrade Ezulwini Power Station)為題,報導史瓦帝尼電力公司將暫停史國Ezulwini電廠運作5個月,投入5,400萬史鍰修復升級38年前建立之電廠。 二、 該報導引述史瓦帝尼電力公司經理Khaya Mavuso所述,由於Ezulwini電廠所需之部分零件已停止生產販售,該電廠面臨完全故障之風險,該公司先前也僅能進行部分維修。此次修復升級將可延長該電廠壽命,並提高其穩定性,降低因欠缺零組件而故障或被迫停電等事故之風險。另外亦將提高電廠自動化,以改善電廠運作與維護。史瓦帝尼電力公司盼在史國進入較寒冷之6-8月(即史國用電旺季)前,該電廠可全面正常運作,以減少自國外購電。
A:依據奧媒標準報2022年2月2日引述奧地利就業服務中心(AMS)資料,2022年初奧地利失業情形仍居高不下,惟較2021年同期逾50萬人已大幅減少13萬人(-24.4%)。依據奧國較嚴格計算標準,2022年1月底奧地利失業率維持8.1%,總失業人口-即登記失業之332,956人,加上正接受職業培訓71,987人,共404,943人。另,2022年1月底奧國採行縮短工時人數為172,101人,是2021年同期的1/3。 奧地利勞動部長Martin Kocher指出,季節性因素通常使奧國1月份失業處於高峰,至夏季會逐漸減少近10萬人。2022年1月奧國勞動市場動能因新冠疫情略放緩,整體趨勢仍呈正面發展。2022年1月職缺數較2021年同期幾乎增加1倍至11萬個,不同業別之供需情形存在差異,例如:環境科技、金屬加工及照護等領域仍存在人力缺口,而文化體育、會展活動產業及旅宿業等則有人力閒置情形。
A:歐盟輪值主席法國於1月31日至2月1日召集歐盟27個會員國之產業與內部市場部長,假法國北部 Lens進行非正式會商,研討加強歐洲戰略自主策略,以確保歐洲工業原物料供應安全。 法國歐盟主席新聞稿指出,供應鏈危機不僅短期內衝擊歐盟生產條件、企業競爭力與其永續經營,若不即時改善,長期而言將威脅經濟數位轉型、因應氣候變遷及發展未來關鍵產業(如再生能源、電動車、醫療保健、雲端運算硬體及5G 設備)之能力。 歐盟於去(2021) 年 5 月已列出137 項對外依賴之關鍵產品清單,主要涉及醫療保健、國防或數位等產業,相關深入分析並將刊於歐盟預計今年第一季發表之單一市場年報當中。 歐盟為強化其產業策略自主,目前已採之具體政策包括: 1.啟動歐盟產業轉型計畫:如2019 年展開電動車電池與微電子產業之歐洲共同利益重大計畫(Important Projects of Common European Interest,IPCEIs),目前則聚焦氫能、雲端運算、電子及醫藥保健等。 2. 提升危機應變量能: 成立歐洲公衛緊急整備與因應專責機構 (Health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Authority ,HERA),促進關鍵醫療產品之研發創新。 3. 推出新融資計劃:規模達7,500 億歐元之次世代歐盟振興基金(NextGenEU)為該經濟區眾多關鍵產業生態系統提供奧援,包括資助產業減碳與數位化之法國振興計畫( France Relance) ,並強化最關鍵部門。 4.確保歐洲工業得以茁壯發展之公平競爭環境:以貿易防禦工具 (TDI) 保護會員國免於非歐盟國家關鍵原物料不公平貿易之害。 2020 年 10 月建立歐盟外資審查架構,加強監督非歐盟外資。2021 年 5 月提案針對非歐盟外國補貼造成內部市場扭曲之情事立法提供救濟。 此次會商邀集各會員國產業部長與歐盟執委齊聚一堂,除由歐盟負責機構關係暨願景事務之副主席 Maroš Šefčovič 與內部市場執委 Thierry Breton就前開主題簡報外,並就歐盟策略藍圖及具體行動方案選項等進行一系列深入探討,並聽取產業領袖建言。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2月1日報導,正值丹麥公司普遍面臨高需求之際, 丹麥兩家銀行宣布預期在未來的6-12個月 , 丹麥企業將因運費,能源成本高漲及面臨勞工短缺導致營收暴跌。 據湯森路透 CRB 之 19 種不同商品物價指數, 自2020 年出現大幅增長之後,去年物價持續漲幅,該指數攀升 36%。 另丹商維斯塔斯(Vesta)於上週(1/26) 下調其預期營收以及預測2022 年可能根本不會賺錢, 其執行長 Henrik Andersen 在電話會議上表示,“很明顯,我們的行業正經歷充滿挑戰的時期,尤其是在第4季,供應鏈的不穩定, 不僅會造成顯著的成本膨脹,還會帶來物流和其他方面的重大延誤。” 上述情況使維斯塔斯的市值在短短3個月內下跌了 38%。 綜合供應鏈不穩定、運費和原材料的價格上漲預計將會削弱大型企業的底線,Danske銀行的企業客戶經理 Niels Bang-Hansen 補充說:“ 大部分之大型企業已經平緩上調其營收預期。” Nordea銀行的企業客戶經理 Bjørn Bøje 表示,預計在未來 12 個月,大部分的公司利潤將會下降。 上市公司的營收下跌, 恐將造成股價下跌,這最終可能意味著渠等將無法滿足銀行的貸款條件。
A:資料來源:德國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 文號:1114020002號 根據管理諮詢公司Oliver Wyman新近完成的問卷調查,目前德國零售業者普遍有品項不齊,且售價有動不動就往上調的現象,尤其是消費性電子產品情況最離譜。 Oliver Wyman公司零售市場專家Rainer Münch分析,根據該公司於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間對1,400名消費者之網路調查結果,竟然有高達49%的受訪消費民眾反映:無法在零售商家找到心目中想要購買的產品。M氏坦言,原先估計可能由於供應鏈瓶頸、原物料短缺的因素,可能會造成一部分商品取得困難,但是居然有將近半數消費者即使願意花錢,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此一情形的確出乎專家意料。 M專家表示,原本已經預期到消費者會回饋「貨架上有空缺」,但幾乎一半的人買不到想要的商品,這個結果令人吃驚。許多客戶表示願意花錢,但沒有找到他們想買的東西。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GfK稍早之前的另一項研究,近期德國零售市場電子產品受到供貨不齊的影響最大。GfK供應鏈專家Tatjana Wismeth表示,雖然部分廠家反映缺貨不嚴重,但整體而言,幾乎每個零售商的平均產品數量均出現下降。 除了缺貨,目前德國零售市場的價格也出現較大漲幅。根據GfK的計算,過去約一年間(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德國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價格總體上漲平均約4%,但在部分特定類別卻出現達「兩位數」的漲幅。其中,漲價幅度最大的是照相器材,其平均價格上漲達20.1%。 筆記電腦及電腦周邊設備也更加昂貴。2020年度,此類產品漲幅約達15%,鍵盤價格則增加18%。咖啡機的價格在2020年上揚約11%,而2021年再上漲約7%。家用電器的整體價格漲幅也不小,為8.7%。 在Oliver Wyman公司的調查中,電子產品的缺貨率以40%排在所有商品列表之前,其次是食品與飲料類,缺貨比例占28%。玩具類居第3,約25%消費者找不到貨,紡織品及鞋類也有22%。 而根據GfK的數據,無人機、燈具、音響設備、投影機、電腦、智慧型手機等,在德國市場都出現不同的漲幅。品項缺乏奇貨可居,恐更進一步加劇價格漲勢。因此消費者少買、多關注特價促銷活動的情況越來越常見。 以往,舊款商品的打折幅度平均約20%左右。例如2020年時,據統計平均1年前出廠的電視,大約會有2成的折扣。但是到2021年,此一現象開始變少,大約1年前上市的電視,平均折扣僅剩10%。 在超市零售方面,根據GfK調查,2021年度,平均每7個商品類組,就有1組的平均漲幅超過10%。如僅以2021年下半年觀察,則10項商品類組中,高達9項的平均價格,高於同項產品在2021年上半年之售價。雞蛋、人造黃油、馬鈴薯等基本商品,以及衛生紙或廚房清潔紙捲的價格上漲非常明顯。巧克力或蔬菜罐頭等產品的價格也上漲10%以上。Oliver Wyman公司分析,罐頭類商品價格上漲,應該與製造罐頭的馬口鐵成本較高有關。
A:出處:Dutch News , 2022/02/02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鹿特丹港是歐洲污染最嚴重的港口 荷蘭新聞Dutch News報導,根據運輸與環境 (T&E)組織的研究顯示,荷蘭的鹿特丹港是迄今為止歐洲污染最嚴重的港口,每年排放 1370 萬噸二氧化碳。 T&E稱,鹿特丹港是歐洲最大的海港,其污染程度可與歐洲第五大工業污染源—德國Weisweiler燃煤電廠相提並論。 排名第二的是比利時Antwerp港,碳排放量 740 萬噸,第三為德國Hamburg港, 470 萬噸,阿姆斯特丹港則排名第 10 ,210萬噸。 該研究評估船舶進出港口的碳排放以及裝卸和加油等活動的排放。 T&E 表示,航運業係碳排放量快速增長的行業,而歐洲港口一直不願意授權支持清潔燃料。 T&E 發言人Jacob Armstrong表示,港口可以通過提供清潔的航運基礎設施,直接影響地球綠化,亦可顯著改善居住在這些污染嚴重地區附近民眾的生活。 T&E 表示,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港口碳排放量以油輪佔最大比例。
A:出處:NIS News Bulletin , 2022/02/02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反對歐盟將天然氣視為「綠色」的計畫 荷蘭新聞簡報NIS News Bulletin報導,荷蘭氣候部長 Rob Jetten 與奧地利、瑞典和丹麥聯名致函歐盟執委會表示,反對將天然氣投資視為綠色的計畫。 上述四國認為天然氣的綠色標籤缺乏可靠的科學依據,因此要求歐盟執委會重新考慮其於2021年 12 月 31 日發佈的分類建議。 除天然氣外,核能也將被貼上綠色標籤,但前述聯名信函中並未提出任何意見。 歐盟執委會將於本年2月3日提交最終提案,屆時會比較清楚上述四國的反對是否引發任何新的想法。 歐盟成員國和歐洲議會將有四個月的時間審議該提案並對其進行投票。
A:據媒體報導,馬來西亞於沙烏地吉達設立商品整合行銷公司(Commodities Integration Marketing Company, CIMC),此係馬國在中東地區首個產品行銷公司,該公司由馬來西亞棕櫚油協會(Malaysian Palm Oil Council)、馬來西亞橡膠協會(Malaysian Rubber Council)、馬來西亞木材協會(Malaysian Timber Council)等3個組織共同派員進駐,負責促進優質產品出口至中東暨北非地區,其中以沙烏地為首要市場。馬來西亞農業及農產品部(Ministry of Plantation Industries and Commodities)部長 Datuk Zuraida Kamaruddin於受訪時即表示,CIMC將有助提升馬國與沙烏地雙邊貿易。 據統計,沙烏地去(2021)年自馬來西亞進口棕櫚油數量為31萬8000噸,金額為9億令吉(約2億1,500萬美元),本(2022)年可望增加至50萬噸總計15億令吉。另馬來西亞前(2020)年對中東暨北非地區出口總計23億7,000萬美元,其中棕櫚油類產品佔15億1,000萬美元、橡膠類產品佔5億3,500萬美元、木材類產品佔3億2,450萬美元。
A:資料來源:德國明鏡電子報(der Spiegel) 文號:1114020001號 由於季節性因素,德國能源價格近期呈現一路走高之勢。根據德國汽車駕駛人協會ADAC統計,週二(2月1日)當日車用燃油平均市價,每公升E10高級汽油零售價格為1.712歐元,創下自2012年至今的最高紀錄。柴油價格也順勢上揚。 E10汽油,係指由10%乙醇與一般汽油混合而成。與德國加油站目前普遍提供的Super(95)及Super Plus(98)汽油相比,E10燃燒後排放氣體相對清潔。而且E10比高標號汽油的價格一般低約10-12歐分。 2012年9月13日係E10汽油自2011年於德國市場推出後所記錄到最高之售價,當日平均每公升E10為1.709歐元。 至於柴油,2月1日平均每公升來到1.640歐元—這也是一個新紀錄。 ADAC分析,自2021年秋天油品價格出現短暫平靜後,燃料價格即出現持續上漲。主要驅動因素是油價,近期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一度突破每桶(159升)90美元的關口,並達到多年高位。推升油價上揚背後自然是經濟與政治因素互相影響:原油供應略降,但市場需求不減,自然會反映市場價格。此外,俄、烏邊境的政治緊張局勢正在給歐洲油料及天然氣市場帶來巨大的風險。俄羅斯是全球主要石油生產國之一,也是歐洲的最大供應來源。 此外,2022年起二氧化碳的排放稅價格每噸調升5歐元,也助長燃料價格的上漲。根據ADAC的資料,每公噸額外增加的5歐元,反映在每升燃料約1.5歐分,依照不同燃料及其生質比例含量而略有差異。 與新冠疫情初始的2020年相比,目前油價的漲幅更是明顯。當時,由於新冠危機,石油與燃料價格均處於低點,不過,自從2020年第2季起,波動趨於上升。 事實上,汽車燃油價格的其中一大部分是稅收與規費。以目前的E10高級汽油為例,1.7xx歐元當中,約0.27歐元為增值稅,0.655歐元是能源稅及二氧化碳排碳稅,也就是說,1.7多歐元的其中0.925其實是稅捐。
A:依據瑞士德語廣播電視(SRF)以及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2022年2月2日新聞報導,瑞士諾華(Novartis)製藥集團2021年第4季營業額為13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4%。其中創新藥品部門營業額約為107億美元,成長5%。其旗下Sandoz公司營業額約為25億美元,與上年營業額無明顯差異。 2021年全年營業額為516.3億美元,成長6%,經季節及貨幣調整後營業利潤為165.9億美元,成長8%。利潤大幅成長主因為諾華集團2021年出售大量羅氏集團股票,因此收回146億美元。 諾華集團預測2022年營業額將可成長約5%。 資料來源:瑞士德語廣播電視(SRF)、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新聞報導 日期:2022年2月22日
A:法國政府日前發布新聞稿指出,歐洲投資銀行集團於2021年提供融資金額達950 億歐元,較2020年成長23%,顯見其於疫情當下仍致力維持企業之投資動能,並為疫情後經濟復甦奠定堅實基礎。同時,該集團透過對中小企業創新研發的支持,推動全面性及永續性經濟成長。2021年該集團對因應氣候變遷及環境永續之融資占整體比重43%,盼於2025年前達成50%之目標。 法國財經部長Bruno Le Maire表示,2021年法國獲歐洲投資銀行融資金額達139億歐元,為當年度融資最大受益國,其中92億歐元來自歐洲投資銀行的直接融資,超過3分之2來自該集團旗下對抗全球暖化基金,3分之1係該集團對創新研發的支持。L-M部長說明,前述融資及相關財務支持,促成醫療(如Ose Immunotherapeutics及Thea)、運輸(如Valeo及Safran)及食品(如Euralis)等領域之創新研發,並有助推動住宅能源翻新、區域投資與產業計畫包括Ariane 6發射器計畫等。 L-M部長強調,歐洲投資銀行集團對於因應疫情及支持經濟發展扮演關鍵角色,透過其投入生態及數位轉型之大規模投資,有助歐洲建立更永續、公平及創新之新經濟成長模型。 謹查,歐洲投資銀行集團涵蓋歐洲投資銀行及專為中小企業與中型企業提供支持的歐洲投資基金(FEI)。2021年該集團建立244億歐元之歐洲擔保基金,協助歐洲企業因應疫情衝擊。作為歐盟重要之投資銀行,該集團自2019年起致力於轉型成為因應氣候變遷之投資銀行,並訂立2025年前達成對因應氣候變遷及永續環境融資比重50%之目標,並將針對歐盟綠色新政所訂立2021年至2030年總投資金額1兆歐元之願景作出貢獻。
A:依據奧地利氣候環境能源交通創新技術部(簡稱交通部)近日新聞稿,該部與奧地利技術研究院(AIT)針對2022年至2023年續簽訂「績效協議」 (Leistungsvereinbarung),規劃之資金較前次協議增加12%,為AIT未來2年執行研究計畫,提供穩固基礎,確保AIT持續進行尖端研究,以及吸引頂尖科學家。奧交通部長Leonore Gewessler指出,研究及創新是因應氣候危機重要工具,另「女性擔任專案管理者/主管職」亦成為此次協議關鍵績效指標之一,盼能同時促進女性發展研究職涯。 交通部新聞稿指出,依據奧國「研究補助法」(Forschungsfinanzierungsgesetz, FoFinaG),AIT為奧國中央研究機構之一;AIT為奧國最大研究及技術發展機構,過去數年無論自承接產業界計畫取得收益或歐盟資金補助,均有優異且穩定表現。 AIT針對「重大挑戰」進行技術開發,並以「未來基礎建設議題」為重,針對數位化、去碳化及其他氣候變遷相關之挑戰,支持奧國經濟及社會發展。AIT主要目標係維持在特定技術領域之研究領導地位,並透過其科學技術專業、市場經驗、與產業界之緊密關係,以及頂級研究基礎建設,在奧國及國際網絡,擔任產學間之橋梁,提升經濟與社會創新。 AIT重點領域包括:發展永續能源系統、保護關鍵基礎建設、電動車相關技術暨輕型結構、自動及輔助系統、人機介面(HMI)最佳化、促進健康生活及因應老齡化,以及前瞻系統操作方法研究等。 AIT針對未來數年訂定多項優先議題,並將進行相應投資,例如: 1.數位韌性城市:發展城市及區域規劃新方法,以應對氣候變遷、打造新交通系統,以及提高公民參與。 2.低排放交通:全面發展低排放交通技術,例如:電力驅動優化、創新電池技術,或輕金屬材料。為建立永續能源系統,AIT 致力於強化不同能源部門之連結,並將氫氣及合成氣體(synthetic gas)整合至能源基礎建設中,特別是在工業製程中。 3.人工智慧(AI)相關永續自動化及機器人技術:將開發創新自動化概念,使產品生產更靈活、穩健、高效及安全。在歐洲量子旗艦計畫框架下,AIT將透過量子加密,在通訊安全方面扮演領導角色。 AIT將在未來幾年針對上述「未來議題」投入大量資金,擴建特殊實驗室基礎建設,作為與企業合作之基礎及AIT之「獨有賣點」。例如:AIT投資700萬歐元購買「城市智慧實驗室」(City Intelligence Lab)硬體,另建立「全固態電池處理實驗室」(All-Solid-State Battery Processing Laboratory)、「積層弧銲製造實驗室」(Wire-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 Lab)等。
A:依據奧媒薩爾斯堡日報2022年1月31日引述奧地利經濟研究所(Wifo)初步預估資料,奧地利2021年第4季GDP較2020年同期成長5.4%,惟奧政府2021年11月22日至12月11月實行第4波防疫封城限制措施,使觀光、零售暨運輸部門第4季產值較第3季下降5.6%,個人消費下降1.4%,奧國第4季總產值較第3季減少2.2%。奧地利2021年第2季第3及季產值分別較上季增加4.2%及3.8%;較2020年同期成長12.8%及5.6%,均高於第4季。 Wifo指出,供應瓶頸減緩了營建業及工業之成長力道,2021年第4季2部門產值較第3季分別下滑1.4%及1.7%。另,工業放緩及邊境管制帶來之旅遊需求下降,使2021年第4季奧國進出口額均較第3季下降 1.2%。投資需求則保持穩定,2021年第4季固定資產投資僅較第3季微幅增加0.4%。 奧地利統計局預計於3月初公布更詳盡之奧國2021年第4季及2021年全年經濟數據。
A:資料來源:Krungsri銀行「泰國2022-2024產業展望報告」 編譯:駐泰經濟組 2021年概況 2021年前9個月,受價格上漲及政府收入保障計畫激勵農民開採橡膠等因素影響,天然橡膠產量指數同比上升4.9%。出口亦走強,同比增加3.6%至350萬公噸,主要係因中國的輪胎、汽車及其零部件製造商對生膠(technically specified rubber, TSR)與煙片膠(ribbed smoked sheet, RSS)的需求增加、中國國內橡膠庫存下降,以及對用於手術手套與醫療設備的乳膠(latex)之需求增加所致。國外需求暢旺促使出口價格飆升29.2%,推動出口額同比激增33.9%至60億美元。國內需求則因下游產業(汽車、汽車零部件、手術手套與橡膠醫療器械),及政府通過國營機構增加採購的支持也增加。 2021年最後一季,橡膠生產與銷售情況均趨於好轉,全年橡膠中間產品的產量預計將增加3.0-4.0%至460萬公噸。在海外銷售方面,儘管貨櫃短缺及高運費對該產業造成壓力,但預計出口量將攀升8.0-10.0%至480-500萬公噸,此得益於:(i)來自中國、馬來西亞、日本及美國的需求增加;(ii)競爭對手的供應減少,尤其是印尼及馬來西亞,因該等國家持續面臨落葉病(leaf fall disease)爆發與割膠工人勞動力短缺等問題。由於需求旺盛與大宗商品(尤其是原油)價格總體仍處於高位,預計出口價格也將上漲20.0-30.0%,出口額將成長30.0-35.0%至82-84億美元。此外,由於下游產業的需求增加及國營機構擴大對橡膠的採購,國內銷售額可望增長3.0-4.0%。 2022-2024年展望 受益於(i)種植面積較早擴大,以及(ii)國內外市場需求增強與伴隨的價格上漲,預計橡膠產量將以年均3.0-4.0%的速度成長。 國內市場隨著經濟復甦與基建項目的展開,進而帶動下游產業對橡膠的需求逐漸增加,預計每年將增長3.0-4.0%。出口也將以每年2.0-3.0%的速度成長,此係得益於下游產業的復甦,包括汽車及其零部件、手術手套與醫療器材,以及與社會高齡化相關的衛生保健產品。 RSS與TSR:受益於(i)汽車及其零部件產業的復甦,以及(ii)橡膠庫存的重建,預計出口可望分別成長1.0-2.0%及2.0-3.0%。 濃縮乳膠(concentrated latex):預計出口將微幅增加1.0-2.0%,但增幅將受限於 2021年的高基期,以及來自印尼及馬來西亞等競爭對手國家的競爭。 複合橡膠與混合橡膠(compound and mixed rubber):受益於電子、建築、交通、石油與化學等產業的成長,預計出口將增加1.5-3.0%。
A:德國研究機構德意志經濟研究院院長Michael Hüther指出近期能源價格如電力和天然氣價格持續上漲推升通貨膨脹,倘此情況持續在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時代高通貨膨脹可能會成為常態,德意志經濟研究院院長Michael Hüther表示除通貨膨脹之外更令學者擔心的是停滯性通貨膨脹,此名詞是經濟學上解釋當經濟體發生通膨升高同時伴隨產量減少之情況。Hüther院長指出若歐洲與德國不小心謹慎應對通貨膨脹,未來可能會面臨停滯性通貨膨脹的威脅。 此外德意志經濟研究院院長Michael Hüther指出長期而言技術勞工的短缺是另一項驅動價格上揚之因素,隨著人口結構之轉變技術勞工不足的問題在未來將可能更加明顯而工資的上漲將進一步推高價格。在此同時Hüther院長預估在可預見之未來歐盟總體經濟大概不會出現大幅度之增長,而目前之情勢與70年代之情況有些相似,當時自動化和油價上升衝擊企業導致裁員及部分企業破產,Hüther院長提出警語指出當時發生之現象可能會再次發生因此政府及業者需小心面對。 德意志經濟研究院院長Michael Hüther分析指出目前歐盟約80%的能源仍來自化石燃料,為避免未來落入持續物價上漲同時伴隨著經濟成長停滯之停滯性通貨膨脹困境Hüther院長建議應加快並加大能源轉型之腳步,在能源轉型的道路上加速發展替代能源,一方面可創造新產業及工作機會另一方面亦將確保長期經濟發展之永續性。
A:1.日本農林水產省網站本(2022)年2月1日新聞稿,有關該省針對市售花蛤,進行現場檢查及科學分析,結果疑似大量外國產花蛤混入,並標示為國產品在市場流通。為掌握產地標示實際狀況,該省對全國零售店(1005家)確認原產地別販售量,以及對採購花蛤進行科學分析。依據2021年 10 月至 12 月底進行之調查結果,估計熊本縣販售之花蛤數量遠超過捕撈量,且確認購買之熊本縣花蛤「外國產花蛤混入之可能性高」。 2.該省將持續與相關機關合作,採取花蛤適當標示之作法等因應對策,具體如下: (一)有關本調查所確認之原產地疑義,將與相關地方政府合作,迅速進行現場檢查,徹底澄清疑義,倘確認有不當行為將採取嚴厲措施。 (二)當確認違反食品標示法之行為時,將與構成食品標示聯繫會議之各行政機構(消費者廳、警察廳、國稅廳及農林水產省)合作努力嚴謹因應。 (三)依本次調查結果,將周知與水產品生產、流通及銷售之相關團體,以及都道府縣之水產相關人員,徹底確認傳達花蛤產地等資訊。 3.按日本民眾偏好國產品,食品標示成為市場區隔利器。過去日本水產品偽裝標示包括花蛤及鰻魚等,主要仍在於熊本縣天然花蛤及日本產鰻魚之品牌形象,倘各國輸日水產品之品質,無法類似挪威生產大西洋鮭及鯖魚超越日本國產品,似僅能以低價進行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