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 : 挪威政府官網 (Regjeringen)    1月25日挪威公共道路局(Norwegian Public Roads Administration)與交通運輸公司Torghatten Nord AS針對氫燃料船舶行駛Bodø-Røst-Værøy-Moskenes航線一案簽約,預計2025年10月1日將可正式運行。 挪威交通部長Jon-Ivar Nygård表示,挪威對於氣候目標極具野心,希望在國際上領導友善環境的交通運輸改革,因此將於Rogaland推出氫燃料船舶服務,未來在Bodø 與 Lofoten之間的100%行駛氫燃料船舶將是改善氣候變遷的里程碑。他也指出,挪威有超過120條船運航線,且在挪威行駛電動船雖已是常態,但由於電池續航力的限制,如Bodø 與 Lofoten之間航行距離非電池電動船可以達到,因此氫燃料船舶將是更好的選擇。 Rogaland將於今(2022)年推出的氫燃料船舶交通服務,將是全球首舉,屆時一半以上的船舶將以氫燃料行駛。

A:資料來源: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2022年1月27日   一、史國主流媒體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於本(1)月27日以「史國能源監管局正檢視能源市場競爭環境」(ESERA Reviewing Power Market Playing Field)為題,報導史瓦帝尼能源監管局為讓能源市場更公平競爭並利再生能源發展,正招標專業顧問提供技術協助,以修訂現行電網規範。招標意向書業已公告在史瓦帝尼政府採購監管機構(Eswatini Public Procurement Regulatory Agency, ESPPRA)之官網(https://www.sppra.co.sz/sppra/tender.php)。   二、綜合該報導及招標意向書內容指出,現行史國電網規範係 於2016年制訂,惟隨著史國能源市場演進,越來越多民眾自行裝設發電設備並把多餘電力輸至全國電網,史國有必要修訂電網規範,以確保電力網運作之安全性、穩定性及可靠性,並確保能源市場規範更加清楚、透明、公平及具可預測性,讓再生能源電力更加整合至電網。   三、該報導另指出,鑒於史瓦帝尼、南非及莫三比克等國電力網相互連結,且史國亦是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outhern African Development Community, SADC)下屬南部非洲電力聯盟(Southern African Power Pool, SAPP)成員,爰史國電網規範必須與區域規範相符合。

A:根據烏拉圭貿易及投資推廣機構(Uruguay XXI)公布之資料指出,2021年烏拉圭對外貿易總額為187億5,800萬美元,較2020年的137億1,800萬美元,成長36.7%。其中,出口額為98億1,200萬美元,成長41.4%;進口額為89億4,600萬美元,成長31.9%;烏國仍享有貿易順差8億6,600萬美元。 烏拉圭出口產品排名第1至第3分別為牛肉、木材及大豆,帶動了2021年整體對外銷售,占總出口額的45%,牛肉出口24億4,900萬美元,占總出口25% (大幅成長55%)、木材出口11億900萬美元,占總出口11% (成長23%)及大豆出口8億9,200萬美元,占總出口9% (成長17%);第4至10名依序為乳製品、電力、牛雜碎、稻米、塑膠製品、麥芽、牛隻及醫藥品。烏拉圭主要前10大出口國家為中國大陸(28%)、巴西(19%)、美國(6%)、阿根廷、埃及、荷蘭、阿爾及利亞、墨西哥、土耳其及智利。 2021年烏拉圭進口產品排名第1為客車,進口額為3億9,500萬美元,占總進口4%(成長57%);第2名為貨車,進口額2億7,900萬美元,占總進口3%(成長85%);第3名為電話機,進口額2億7,300萬美元,占總進口3% (成長9%);第4至10名依序為殺蟲劑、礦物或化學氮肥、汽車零配件、醫藥製劑、自動資料處理機、礦物或化學肥料及聚縮醛。主要前10大進口國家為巴西(23%)、中國大陸(22%)、阿根廷(14%)、美國、德國、西班牙、墨西哥、法國、義大利及印度。 該機構並對2022年烏拉圭對外貿易展望指出,預期出口溫和成長,不會出現疫情後經濟反彈效應,惟仍存在有利條件。預期2022年貨品出口將成長5%,總出口金額高於120億美元。同時,期盼2021年烏國已啟動之貿易協定談判,能在今年取得進展,為烏拉圭商品及服務外銷帶來優勢。

A:資料來源:德國展覽產業協會(AUMA) 文號:1114010068號   根據德國展覽產業協會(AUMA)統計,受到新冠疫情影響,2022年規劃中的390場貿易展會中,至少已有將近100場展會取消、延後數月,或改到下個年度舉辦。 由於疫情前景不明,加上近期全球各國Omicron病毒變異株的迅速蔓延,聯邦衛生部依據新修訂之「傳染病防治法」對於大型群眾活動之舉行,採取更加嚴苛的防疫規定及禁令,迫使大型展會只能取消。目前衛生部的禁令實施期間為2021年12月30日至2022年1月底,在此期間禁止舉辦超過750人以上參觀的大型貿易展會。 AUMA常務董事Jörn Holtmeier表示,只有4週效期的《新冠病毒保護條例》實不應作為商務運作的基準,這種政策的反覆不定對會展產業估計將造成50億歐元額外損失。過去兩年在新冠疫情籠罩下,展會及相關產業的整體經濟損失超過460億歐元。而據ifo經濟研究所的估算,新冠疫情之前,會展產業每年為整體經濟貢獻約280億歐元產值。 雖然目前貿易展會因取消或停辦,申請新冠疫情特別援助遭到的否決數量不多,對此Holtmeier表示:補助展會特別基金的審查必須加速,展會公司、參展商及產業界均因疫情承擔著巨大的風險。展會特別基金不應以官僚式的作風,准駁受到新冠疫情而導致展會取消或延期之申請,所有參展有關單位均需要強有力的保護。 德國會展產業是新冠疫情下受災最嚴重的產業:2021年超過70%的展會取消,2020年為68%。僅2020年度即造成218億歐元損失,而2021年再增加244億歐元損失。德國有將近23萬個工作崗位有賴於展會行業。目前約有16.5萬個工作崗位岌岌可危。

A:資料來源:德國汽車雜誌(auto motor sport) 文號:1114010066號   根據德國聯邦車輛管理局(Kraftfahrt-Bundesamt,KBA)統計,2021年全德註冊領牌新車共2,622,132輛,較2020年減少約一成,跌至兩德統一以來的最低水平。KBA分析,由於新冠疫情影響加上供應鏈失衡、車用晶片及關鍵零組件短缺,使得德國汽車市場呈現罕見之低迷。  在新冠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全德共約360萬輛新車登記領牌,而2021年的新車上路數字已經幾乎回到兩德統一前只有西德的規模:以1985年為例,當年西德共有240萬輛新車註冊。  雖然整體車市不振,但電動汽車則出現逆勢成長。據KBA資料,在262萬輛新車中,近356,000輛是純電動汽車。此一數字比2020年增加高達83%,相當於新車註冊的份額約13.6%屬於電動車。而同期混合驅動(油電混和)車種的占比也接近29%。油電混和車新領牌增加約43%,達到近754,600輛。 如果依照車型種類來區分,則可發現SUV休旅車也出現不錯的成長,2021年較上一年增加約7%。雖然百萬大關尚未達到,但SUV的新車註冊量達947,849輛,仍占整個市場的36.2%左右。 2021年全德最暢銷SUV的前3名均來自VW大眾,不過以往的常勝軍車款Tiguan這次馬失前蹄,遭自家的T-ROC車款擊敗,以不到2千輛的差距屈居第2。Tiguan(2007年問市)一向都是德國最暢銷的SUV,統御德國休旅車市多年,不意被新崛起、推出年資少10年的小老弟T-ROC(2017年11月推出)篡奪王位。受到前述新冠疫情與晶片危機拖累,Tiguan銷售約比上年減少8%。 分析德國SUV市場,目前已擴大到高達120多種不同車型的競爭白熱化程度,除了走較高端路線的蘭博基尼Urus等,新推出的車型強調差異化訴求外,現今SUV陣營也出現不少純電力車種。2021年,多款電動SUV在註冊統計數據中首次亮相,包括現代Ioniq5及其平台兄弟起亞EV6、BMW iX、歐寶Mokka E,以及特斯拉的Model Y等。專家們認為,以往多數人注意汽油與柴油發動機為區分特徵的市場,正在發生另一種質量的變化。 另一方面,隨著新車型的不斷推出,以往一些老車型也面臨淘汰走入歷史,例如:福特 Edge 已退出市場,吉普Jeep Cherokee也將消失,曾經賣得相當可觀的雪鐵龍C4 Cactus也壽終正寢,而特斯拉的Model X則繼續遭擱置,遲遲未在德國出現,2022年(也許下半年)能否在德國市場上銷售仍有待觀察。

A:法國回聲報(Les Echos)本(1)月27日引述歐盟新聞稿表示,有關近來中國對立陶宛採取貿易歧視措施,連帶衝擊歐盟單一市場出口之情事,歐盟正式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訴訟,歐盟指出,中國已違反WTO規則,明顯損害立陶宛與歐盟其他地區之出口商權益,甚至抵制其他歐盟會員國含有立國原料零組件之產品出口中國。負責貿易事務之歐盟副主席Valdis Dombrovskis表示,歐盟原盼以雙邊協商解決卻徒勞無功,不得已訴諸WTO爭端調解程序;但仍將循其他外交管道持續與中國大陸協調談判。   報導指出,自立陶宛退出中國中東歐17+1合作機制,並同意我國以台灣名義設立辦事處後,中國大陸陸續對立國祭出多項報復手段,數週以來,歐盟執委會積極蒐集中國違規之各項證據,包括中國海關拒絕立國貨物清關、拒絕立國商品之進口申請,同時向其他歐盟會員國之歐洲企業施壓,若欲出口中國市場者之供應鏈必須排除立陶宛的原料零組件等。   歐盟亦將加速推動通過反經濟脅迫措施(“anti-coercion instrument,ACI))之立法,以求未來面臨類似挑戰時能有迅速有效應變之政策工具,保障歐盟單一市場利益。

A:依據瑞士聯邦海關暨邊境安全局(BAZG)2022年1月27日新聞稿,瑞士2021年出口總金額約為2,595億瑞士法郎,較上年成長15.2%。進口總金額約為2,008億瑞士法郎,較上年成長10.1%。2021年每季進口及出口金額與上年同期比較皆為成長。2021年出超金額約為587億瑞士法郎,而2020年出超金額為430瑞士法郎。   出口金額排名以化學及製藥產品為最高,2021年出口金額約為1,308.73億瑞士法郎,成長12.4%。出口金額排名第2者為機械及電子產品311.86億瑞士法郎,成長9.6%。出口金額排名第3者為鐘錶產品222.97億瑞士法郎,成長31.2%。2021年主要出口夥伴依序為:美國、(+18.8%)、德國(+9%)、義大利(+20.1%)、中國(+5.5%)、以及法國(+24.9%)。   進口金額排名以化學及製藥產品為最高,2021年進口金額約為549.21億瑞士法郎,成長7.1%。進口金額排名第2者為機械及電子產品328.04億瑞士法郎,成長9.5%。進口金額排名第3者為交通工具類產品178.21億瑞士法郎,成長2.4%。2021年主要進口夥伴依序為:德國(+11.2%)、義大利(+11.6%)、中國(+11.5%)、法國(+20.1%)、以及美國(+5.6%)。     資料來源:瑞士聯邦海關暨邊境安全局(BAZG)新聞稿 日期:2022年1月27日

A: 根據捷克媒體本(111)年1月27日報導,昨(1/26)日捷克COVID-19新增確診人數54,685人,疫情爆發以來首次超過5萬人,連續第3天創新高,該數字不包括4,945名再次感染者。 昨日住院人數1,879人較上周增加12%,危重患者人數 201人,持續減少。傳染數R值1.45, 過去7天捷克每10萬人新增感染人數1,957人,布拉格2,868人,為捷克最高地區。  

A:綜合美媒報導,美國商務部去(2021)年9月啟動半導體供應鏈資訊調查,該部本(1)月25日公布調查結果,顯示晶片短缺問題嚴重,商務部長Gina M. Raimondo疾呼參、眾兩院儘速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以維持美國競爭力。   美國晶片供需失衡且庫存不足,商務部調查顯示,美國2021年晶片需求較2019年增加17%,然並未獲得等量晶片供應;晶片庫存由2019年40天降至2021年不及5天,部分關鍵晶片庫存時間更短;主要晶片短缺類別為傳統邏輯晶片、類比晶片及光電晶片,嚴重影響醫療設備、寬頻及汽車等產業。美國晶片困境係因全球晶圓產能不足所致,另亦受限晶圓材料、組裝、封測能力等因素。   美國參議院去年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USICA),總預算規模近2,500億美元,其中520億美元用於加強美國半導體研發與生產,然在眾議院陷入僵局;眾院1月25日公布其「美國競爭法案」(America Competes Act),側重供應鏈問題,包括提供450 億美元支持供應鏈韌性及關鍵產品製造,惟增列參院未有氣候變遷措施,恐引發共和黨反彈。R部長表示,該部調查報告顯示美國本土製造迫切性,呼籲兩院儘速協商立法,提高美國對中國競爭力。

A:綜合美媒報導,美國聯準會1月26日發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聲明表示,由於通貨膨漲遠高於2%目標,且勞動市場強勁,預期很快將上調基準利率,嗣後開始進行縮減資產負債表,另聯準會將持續降低債券購買規模,預期本年3月初結束購債,目前美國聯準會資產負債表接近8.9兆美元,較新冠疫情爆發前高出2倍以上。   美國聯準會主席Jerome Powell 表示,聯準會計劃在本年3月中會議調整利率,經濟不再需要持續的貨幣政策支持,且不排除在每次會議上均採取措施以因應高通膨,然強調政策需要靈活性。美媒指出,倘聯準會本年3月如預期提高利率,將是2018年以來首次升息,市場分析3月將提高25個基點,本年另再升息3次。

A:依據瑞士通訊社(SDA)2022年1月26日新聞報導,瑞士龍沙(Lonza)製藥集團2021年營業額約為54.1億瑞士法郎,較上年成長20%。2021年EBIT營業利潤約為8.51億瑞士法郎,而上年營業利潤約為9.01億瑞士法郎。2021年淨利潤為6.77億瑞士法郎,上年為7.32億瑞士法郎。利潤下降主因為龍沙預留了廠址修繕經費共計2.85億瑞士法郎。 Lonza於2021年中出售特殊化學品部門,因此預測其未來將加速成長,2022年營業額目標為10%至15%成長率,且到2024年的營業利潤率預估為33%至35%。   資料來源:瑞士通訊社(SDA)新聞報導 日期:2022年1月26日

A:依據瑞士Tages Anzeiger日報報導,瑞士Swatch鐘錶集團2021年的銷售額大幅成長,金額為73.1億瑞郎,與2020年同期相比較成長31%,企業稅前息前利潤(EBIT)金額約為10.2億瑞郎,2020年同期則為5,200萬瑞士法郎。另該集團表示,Swatch在過去虧損的情況下,成功地轉虧為盈,營業淨利潤達到7.74億瑞郎。 資料來源: 瑞士Tages Anzeiger日報 日期: 2021年1月25日

A:依據Aargauer Zeitung日報報導,瑞士乳製食品集團Emmi於2021年的銷售業績與2020年同期相比較成長5.6%,金額為39億瑞郎,另該集團的有機產品在瑞士市場的銷售量則減少2.2%,主要因素為瑞士消費者因邊境再度開放,跨境購物增加,且疫情影響導致餐飲業者及企業客戶業績受創。另集團表示其國外市場的甜點業績則表現突出,特別是義大利及前一年收購的美國Emmi Dessert USA的甜點銷售量成長。   資料來源:瑞士Aargauer Zeitung日報 日期: 2022年1月26日

A:依據瑞士Tages Anzeiger日報報導,瑞士羅技電子公司(Logitech)在2021/2022財年的第三季銷售額微幅下跌2%,金額為16.3億美元。該集團的營收下降到2.63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較大幅下跌41%,該集團執行長Mr. Bracken Darrell表示此為該公司改變市場行銷及創新投資計畫導致營收減少,渠預計未來應可大幅改善並促進集團未來發展。另該集團預計2022年的銷售額將成長約2至5%,營收將為8.5億至9億美元之間。 Logitech集團另指出,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響,該集團的鍵盤及滑鼠組合產品成長29%,簡報用雷射筆及遊戲周邊產品銷售成長8%,但智慧家居設備銷售量減少57%,平板電腦及配件設備減少40%,音響及穿戴式產品則下跌32%,攜帶式設備與喇叭產品則減少22%。   資料來源: 日期: 2022年1月26日

A:綜合美媒報導,美國能源部宣布將提供8個專注於波浪能源技術研究項目專案約2,500萬美元資金,以進行波浪能源研究和開發及能源轉換器技術測試和設計更新,其中俄勒岡州海岸附近水域PacWave South進行第一輪開發測試,PacWave South於2021年6月起建設,預計2023年開始營運,並於2024年測試電網連接。 波浪能源透過攔截海浪以轉換為零碳能源,惟海洋惡劣條件及腐蝕相關問題,使開發及提升波浪能源轉換器等技術為一大挑戰。另波浪能相較太陽能及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發電量少,根據Ocean Energy Europe數據顯示2020年歐洲僅產生200kW波浪能,惟WindEurope數據顯示同年歐洲風能可產出14.7 GW。

A:綜合美媒本(2022)年1月26日報導,莫德納藥廠於26日開始Omicron新冠變種病毒疫苗加強劑臨床試驗,預計約600名18歲以上成人進行測試其加強劑安全性及效力,輝瑞藥廠亦於本週表示將針對Omicron新冠變種病毒疫苗進行約1420名受測者臨床試驗。 Omicron變種病毒傳播速度較其他新冠變種病毒快速,WHO警告可能還將出現傳播力強的變種病毒,因應omicron可能具長期威脅性,莫德納及輝瑞進行Omicron變種病毒疫苗研發。莫德納另表示現有數據顯示疫苗加強劑效力隨時間降低,對Omicron變種病毒較其他變種病毒下降更快,預計可能於本年秋季需接種第四劑新冠疫苗。

A:根據捷克媒體Expats.cz(2022)年1月23日報導,法國金融保險公司裕利安宜(Euler Hermes) 最新一期全球政治及經濟穩定指數,捷克耀升至第19名,前5名分別是丹麥、挪威、瑞典、瑞士、芬蘭。 捷克在該指數2020年排名第28名,落後第23名的美國及第25名的英國,儘管2021年持續在疫情影響下,捷克排名上升9名,超越第35名的美國及第22名的英國。相關分析認為,捷克排名上升的原因主要歸功疫情間政府提出之財政因應措施及穩定之勞動市場。 裕利安宜保險公司在2020年爆發CovId-19疫情初期間創建該指數,以衡量二戰以來前所未見衰退下各國商業環境情形,2021年該指數分析185國。 該指數衡量12個項目以決定個別國家排名,包括人均GDP趨勢、勞動參與率、收入差異、教育、健康及社保公共支出、政府效能、貪汙、政府信任度、弱勢就業水平、進口對GDP佔比、貨幣貶值、財政收入對GDP佔比等。 捷克鄰近的德國與奧地利分別排名第7名及第8名,斯洛伐克為第26名,波蘭則是第41名。已開發國家中,除了美國、法摑、葡萄牙與希臘2021年排名大幅下降外,其餘國家都有明顯改善。新興經濟體中,捷克是排名上升幅度最多國家之一,前20名中另包括第16名的愛沙尼亞及第20名的斯洛維尼亞。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2)年1月27日報導,星國經濟發展局(EDB)1月26日發佈資料,由於生物醫藥製造業產值大幅成長,星國去(2021)年12月製造業產值表現超出預期,年比為15.6%,而去年全年成長13.2%,是自2010年來最大的漲幅。若不包括生物醫藥製造,去年12月星國製造業產值年比成長5.0%,月比則為-1.1%。 星國以生物醫藥製造業12月的產值漲幅最強勁,年比大漲87.7%,其中,藥劑業的產值從一年前的低基數飆升162.3%。不過,因海外市場對醫療器材的需求持續低迷,醫療科技業產值年比為-3.4%。 其他領域12月產值也皆取得成長,交通工程業(40.8%)、精密工程業(16.4%)、一般製造業(7.7%)和化學業(1.2%);但電子業年比則為-2.9%,是14個月來第一次下跌。去年全年產值,電子業成長14.5%、生物醫藥製造業成長11.1%、交通工程業13.2%、精密工程業18.9%、一般製造業6.6%和化學業9.2%。 馬來亞銀行金英證券經濟分析師蔡學敏和李主禮表示,電子業本年將繼續擴張,但由於去年的高基數以及半導體已經接近滿負荷營運,本年的成長率將降至個位數。此外,因製造業優異表現,建築業和服務業亦略有起色,因此預估去年第四季GDP成長6.5%,去年全年GDP成長7.3%。而本年GDP預測維持在3.8%,略低於新加坡貿工部預測的範圍3%至5%。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2)年1月27日報導,星國經濟發展局(EDB)1月26日發佈年度投資資料,星國在去(2021)年吸引到118億星幣(約87.72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較前年172億星幣(約127.86億美元)減少31.4%,但仍高於中長期目標的80億星幣至100億星幣(約59.47億美元至74.34億美元)。當這些投資項目全面落實,估計可在未來5年創造1萬7,376份工作,每年帶來約168億星幣(約124.89億美元)經濟產值。 前揭資料顯示,星國半導體、生物科技及醫藥科技去年吸引的固定資產投資約67億星幣(約49.81億美元),占整體近六成,其中電子業是貢獻固定資產投資最多的領域,投資額為49.86億星幣(約37.07億美元),占42.3%,較前年增加4.6%。生物醫藥製造的比例從3.7%上升至15%,共吸引17.69億星幣(約13.15億美元)。此外,星國也成功吸引農業食品和化工與材料等產業的投資。若以區域來看,來自美國的投資最多,占67.1%,較前年增加13.7%。 各個領域加速數位化,數位經濟成長亦對去年吸引到的「業務總開支」(Total Business Expenditure,簡稱TBE)有顯著貢獻。過去10年,數位領域透過新加坡經發局相關投資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成長將近一倍。星國已建立永續發展的區塊鏈技術樞紐,許多商業模式將圍繞該科技進行開發,網路3.0企業認為新加坡是極具吸引力的創業基地,包括加密貨幣、區塊鏈及代幣化領域。 203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有望增至1兆美元(約1.34兆星幣),且許多企業領袖表示供應短缺問題將延燒至明後年,因此,新加坡經發局主席馬宣仁對星國半導體領域未來兩年投資的前景樂觀。然而,通貨膨脹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將是本年吸引投資的風險。通貨膨脹恐影響市場需求及投資者的投資意願,但仍有許多誘因支持新加坡持續成長,例如持續的數位化、數位經濟增長,以及綠色經濟的發展等,這些將成為新加坡企業和新加坡吸引投資機會的強大推動力。 新加坡經發局局長傅美晶表示,星國已有高端和成熟的製藥公司生態系統,加上疫情推動新產品和服務,無論是細胞和基因治療、信使核糖核酸(mRNA)新冠疫苗,還是各種生物製品或醫療器械,生物科技及醫藥科技領域的成長前景樂觀。此外,經發局致力於透過這些投資為星國創造工作機會,預計未來五年創造的1萬7,376份工作當中,有70%屬於「專業人士、經理、執行人員與技師」(PMET)職缺,大部分將由新加坡人擔任。 新加坡經發局指出,人口高齡化和找到醫療保健解決方案對抗傳染病,將推動生物科技和醫療科技的投資。此外,為因應氣候變遷,推動永續發展將為脫碳領域企業帶來新商機,並催生碳服務相關綠色經濟新型企業。綠色經濟是星國未來吸引投資的重要領域,雖然目前處於相對初步的階段,星國將持續關注能提供脫碳、循環經濟等解決方案,以及碳捕獲或氫經濟方面更高科技的企業。

A:馬來西亞標準暨工業研究機構(SIRIM Bhd)總裁兼集團執行長阿末沙比林博士(Dr.Ahmad Sabirin)表示,該機構將於本(2022)年中旬在武吉加里爾(Bukit Jalil)推出其智能製造體驗中心(SMEC),以推動製造業的數位化進程。   該機構本年的主要重點是加強智能製造的發展,特別是針對中小企業。透過該中心,馬國將全面審視製造業的生態系統,以確保馬國能夠邁向數位化轉型和工業4.0。馬國擁有廣泛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從而確保維持製造業的供應鏈;各級採用新技術將有助於維持經濟增長。   與此同時,該機構本年將推出 SIRIM QAS International Sdn Bhd公司 的 60 種新產品,以及 SIRIM工業研究公司的創新產品。該機構亦將透過引導物聯網(IoT)、大數據和區塊鏈領域的發展,以加強馬國的數位化工作。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