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據媒體引用沙烏地統計總局(GASTAT)最新數據報導,沙烏地去(2021)年11月化學類產品出口較前(2020)年同期大幅增加70.6%且在整體非石油出口占34%,另塑橡膠類產品出口亦增加38.4%,帶動非石油出口較前年同期成長26%。 上述數據亦顯示,沙烏地去年11月石油出口大幅成長112.8%且在整體出口占比自前年同期的65%增加至75.8%,另整體出口亦大幅成長82.5%。 中國大陸持續為沙烏地主要貿易夥伴,沙對中出口在整體出口占17.2%、沙自中進口在整體進口佔20.6%,沙烏地前10大出口市場包括印度、日本、南韓、美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埃及等國,另美國及UAE亦為沙烏地前10大進口來源國。 此外,沙烏地進口貨物主要係通過西部吉達港(Jeddah Islamic Sea Port)、東部達曼港(King Abdulaziz Port)、利雅德國際機場(King Khalid International Airport)等關口輸入。

A:去年1至12月份越南對外貿易總額為6,685億4,6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22.6%,前5大貿易夥伴依序為中國大陸、美國、韓國、日本及我國,其中美國為越南最大出口市場。以單月份觀察,去年12月份越南對外貿易總額為665億3,8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9.9%,其中出口為345億7,800萬美元,進口為319億6,000萬美元,順差為26億1,800萬美元。     累計去年1至12月越南與我國貿易總額為253億6,040萬美元,較前年同期成長20.6%,其中自我進口207億7,270萬美元,較前年成長24.4%,對我出口45億8,770萬美元,較前年成長6.2%。累計對我國貿易逆差為161億8,500萬美元,較前年同期成長30.7%。去年1至12月份,我國為越南第5大貿易夥伴,第3大貿易逆差國(次於中國大陸、韓國),我國為越南第11大出口市場(次於美國、中國大陸、韓國、日本、香港、荷蘭、德國、泰國、英國及加拿大),第4大進口來源國(次於中國大陸、韓國及日本)。     台越雙邊貿易單月份分析方面,去年12月份越南與我國貿易總額為23億9,990萬美元,較前年同期成長21.3%,其中越南對我出口4億6,120萬美元,較前年同期成長28.3%,自我進口19億3,870萬美元,較前年同期成長19.8%,逆差為14億7,750萬美元,較前年同期成長17.4%。

A: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2年1月26日)   1. 據韓產業通商資源部本(1月26)日新聞稿,韓產資部通商合作局局長金鐘喆與中國商務部國際經貿關係司二級巡視員(副司級)陳寧以視訊舉行第4次韓中自由貿易協定聯合委員會議,就保障能源、礦產資源供應等議題進行討論。 2. 雙方咸表,2015年12月韓中FTA生效,在目前全球經濟受新冠疫情嚴重影響之情況下,韓中FTA支撐韓中貿易穩定發展。韓中貿易總額自2015年至2021年增加32.6%,2021年較上一年增加24.8%,雙邊貿易創新高,達3,015億美元。 3.雙方本次會議中達成協議,將根據WTO規定,倘對能源和礦產資源實施禁止出口措施時,將提前通知對方,以避免出現斷貨問題。另就便利商務人士邊境移動、建立海運物流網絡、通關合作等促進供應鏈穩定順暢的方案進行討論。此外,雙方亦簽署一項修正案,取消對每份原產地證書所列項目數量的限制,並簡化關稅優惠的行政程序。   4. 韓方再次向中國表示,韓國影視作品著作權屢在中國遭到侵權,呼籲中國重視保護智慧財產權。又,2021-2022年為韓中文化交流年,亟盼中國支持韓國電影在中國上映、播放韓國文創內容、以及韓國遊戲可取得中國新審批的版號。

A:據越南工商部與財政部之跨部公告,自本(2022)年1月21日起E5 RON92汽油調漲23,590盾/公升 (約為1.02元/公升)、RON95 油價調漲24,360越盾/公升(約為1.06元/公升)、柴油調漲至18,900越盾/公升(約為0.82元/公升)、煤油調漲至17,790盾/公升(約為0.77元/公升)、重油調漲至16,990越盾/公升(約為0.74/公升)。

A:象牙海岸共和國(Republic of Côte d'Ivoire),或稱科特迪瓦共和國,通稱象牙海岸或科特迪瓦,位於西非,南臨幾內亞灣,鄰國包括東邊的迦納,西邊為賴比瑞亞和幾內亞,北方則為馬里及布吉納法索。首都雅穆索戈(Yamoussoukro),最大城市及港口則為阿必尚。  象牙海岸面積約32.6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257萬人,全國有69個民族,主要分4大族系:阿肯族系(約占42%)、曼迪族系(約占27%)、克魯族系(約占15%)和沃爾特族系(約占16%)。官方語言為法語。居民主要信仰伊斯蘭教(39%)、基督教(33%)及當地傳統信仰。  象牙海岸自1960年獨立後,享有近40年的政治穩定環境,在1960年至1975年間,每年平均經濟成長率超過6.8%,工業萌芽,現代化建設開始興建,象國自此即被視為西非的典範國家。加以象牙海岸氣候穩定、雨量豐沛,農業亦相當發達。因此該國主要出口可可果、加工可可、棉花、腰果、石油及其附屬產品、天然橡膠、塑膠製品、黃金等。主要進口機械設備、稻米、塑膠原料、鋼鐵製品、交通設備、鮮魚、電機設備等產品。

A:三、 泰國醫療器材產業展望 展望2022及2023年,泰國國內醫療器材市場價值預計每年將平均增長5至7%,隨著疫情趨緩及經濟復甦,到院就診人數將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進而支撐醫療器材市場之強勁需求,有助於醫療器材市場發展。 在出口部分,預計將從2020至2021年間之出口高峰(受惠於COVID-19疫情帶動之單次使用醫材需求)放緩至仍亮眼的8%。 支撐泰國醫療器材產業持續成長之主要因素如下: (一)      非傳染性疾病及人口高齡化問題持續惡化:鑒於非傳染性疾病(NDC)之發病率持續上升,預計泰國人口健康況狀況將持續惡化,其中最常見之疾病為高血壓、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冠心病。部分疾病之惡化可歸咎於人口高齡化問題,據泰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委員會辦公室(NESDC) 預測泰國60歲以上人口數將自2021年1,250萬增加至2023年1,350萬人,老年醫療保健支出預計將從2010年630億泰銖增加至2022年2,300億泰銖(佔GDP 2.8%),驅動現代高科技醫療設備需求。 (二)      外國病患人數回升:自2021年住院人數下降97%後,預計在泰國醫院尋求治療之外國病患人數將在2022及2023年回升。主要受到兩項因素刺激(1)主要旅遊地區均已開放或計畫開放,如普吉島已於2021年7月開放,而其他地區則預計於疫苗覆蓋率達70%時開放;(2)泰國在醫療旅遊產業佔據世界領先地位,此得益於高品質之護理服務,以及針對心臟病、骨骼疾病、癌症、不孕症及高齡照護等疾病設立之專科治療中心,且泰國醫療設施相較於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替代方案更具價格競爭力,這些因素將提振醫療器材之需求。 (三)      私立醫院持續擴充量能:為滿足泰國及外國病患日益成長之需求,諸多私立醫院計劃增加投資,包括建設新醫院、擴建現有場地等,如Bangkok Hospital即計劃在2023年前增設新據點,並擴大現有服務量能、Principal Healthcare則計劃從2019年10個服務據點擴增至2023年20個服務據點。整體而言,泰國在2021至2023年間預計至少將有8間新設醫院、增加至少2000個床位,進而促進對現代化、創新、高品質之醫療設備需求。 (四)      全球消費者之健康意識逐漸提升:COVID-19疫情提升了全球消費者對公共衛生之危機意識,並增加包括空氣清淨機、消毒裝置、睡眠監測器及可穿戴心臟和血壓計等家用個人保健設備需求。 (五)      主要出口市場經濟回溫:泰國醫療器材出口預計將隨海外市場之總體經濟前景改善而增加,IMF預測顯示美國、日本、德國、荷蘭及中國之GDP將持續成長,前述國家佔泰國醫療器材出口總額近60%。 (六)      醫療器材產業向來受惠於政府支持,包括: (1)       政府計劃在2017至2026年間將泰國打造為國際醫療中心,此計畫將整合性醫療服務指定為「新S-curve產業」之一,並提供外國投資者相關投資獎勵,包括投資X光、磁振造影(MRI)、電腦斷層(CT)等高風險或高科技設備製造,以及政府支持之研究案者均有資格申請為期8年之公司稅豁免優惠。此外,在Tak、Sa Kaeo、Chiang Rai、Nakhon Phanom等經濟特區或東部經濟走廊(EEC)之投資亦可申請相關稅收減免。 (2)            泰國政府已同意實施東協國家間為因應COVID-19疫情豁免必需品進口稅之合作瞭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on-Tariff Measures on Essential Goods under the Hanoi Plan of Actionon Strengthening AS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Supply Chain Connectivity in Respons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以加速東協國家間之經濟合作,該協議自2020年11月生效,為期兩年,將進一步促進泰國對東協地區市場之出口。 (七)      COVID-19疫情促使對醫療器材創新及研發之投入:隨著COVID-19疫情擴散及演變所帶來之挑戰,醫療器材產業將受益於創新、高科技醫療產品之持續開發。泰國公、私部門及研究機構刻攜手開發新醫療器材,有助強化醫療器材產業發展基礎及降低泰國對高階醫料器材之進口依賴,如新建立的King Mongkut Chaokhun Thahan政府醫院即為泰國首間綜合性研究暨創新醫院。    

A:印度商工部商務部門頃重新啟動新冠肺炎服務臺(COVID-19 Helpdesk),協助進出口廠商解決貿易相關問題,例如在病例不斷增加情況下導致的通關延遲及銀行事務。印度商工部對外貿易局(DGFT)於2021年4月首次啟動該服務臺,監測進出口狀況及貿易相關單位在疫情下面臨的困難。 此外,DGFT在致所有進出口商、貿易商、出口促進委員會及商品委員會的之通知函表示,該局已重新恢復COVID-19服務臺之服務,協助廠商解決貿易問題,服務臺將密切注意與進出口許可、通關延遲、進出口文件、銀行事務等相關問題,並將蒐集整理涉及中央、州政府及其他部門/機構的貿易問題,並協調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案。業者可在DGFT網站上提交需要協助的問題,並可隨時追蹤了解目前處理情形態,系統也會發送電子郵件及訊息通知,追蹤案件處理情形。 根據印度衛生部本(20)統計數據,最新每日確診新增病例為31.75萬例,創8個月以來新高,死亡病例為491例,篩檢確診率為16.41%。

A:資料來源: Krungsri Research 一、 醫療器材產業概述 醫療器材產業一般包括醫療器材(medical devices)及醫療設備(medical equipment),係高價值產業,佔泰國2020年GDP之1.2%。醫療器材產業隨病患人數上升及人口高齡化持續成長,鑒於相關產品被視為生活必需品,也因此更能免於經濟起伏之衝擊。 一般而言,醫療器材及設備依據用途可區分為三大類別: (一)      單次使用醫材(Single-use devices):多用於一般性醫療而非高科技產品,包括注射器、皮下注射針頭、導管、插管、單次使用手套等。 (二)      耐用醫療設備(Durable medical devices):使用壽命通常至少長達一年,包括急救箱、輪椅、醫療床、電子診斷工具及X光機等。 (三)      試劑及檢測試劑盒(Reagents and test kits):包括用於診斷病患疾病及狀況之設備,以及用於檢測從病患身上抽取之樣本之化學試劑,如透析前檢測血型、驗孕、檢測HIV感染等。 二、 泰國醫療器材產業現況 泰國醫療器材產業自2015至2019年間持續穩定成長,國內市場(約佔30%)及出口市場(約佔70%)之商品價值(value of goods)每年平均分別成長7.8%及2.7%,成長因素主要包括(1)泰國人口健康問題持續上升,特別是糖尿病、癌症等非傳染性疾病,以及人口高齡化問題;(2)泰國政府自2003年以來致力將泰國打造為醫療中心之努力及高品質之醫療服務,成功促進醫療旅遊產業之成長;(3)泰國政府提出將泰國打造為醫療設備出口中心之新政策。 除單次使用醫材,2020年泰國國內醫療器材需求下降,此因COVID-19疫情衝擊醫療旅遊產業,並促使國內病患在非緊急情況下延推遲或取消醫院就診安排。然而,在整體市場疲弱之情況下,泰國國內及出口市場對於乳膠手套、口罩、注射器及導管等單次使用醫材之需求猛增。 此外,醫療器材市場亦受到政府在COVID-19疫情初期限制口罩出口,以及豁免用於預防、測試、治療COVID-19之相關醫療器材之進口關稅等政策影響,對醫療器材之生產、分銷及進口造成若干影響: (一)      單次使用醫材產量攀升,產能利用率持平:整體而言,2020年各產業生產均處於低迷狀態,醫療器材產出指數更在4年來首次出現反轉,較同期下降11%,部分原因係受2020年4月至5月封城措施影響,導致部分工廠生產停擺,最受衝擊之產品類別為眼科相關設備(產量較同期下降13.7%)、輸血及鹽水滴設備(產量較同期下降6.9%)。另一方面,單次使用醫材產量全年攀升,乳膠手套產量較同期成長17%、「其他」醫療器材產量較同期成長7.9%、注射器產量較同期成長1.5%。前述不同趨勢之影響使泰國醫療器材產業產能利用率維持在73.6%,與2019年持平。 (二)      受惠於單次使用醫材出口,醫療器材整體銷售額增加:2020年泰國醫療器材產業之國內市場商品價值攀升至520 億泰銖(1泰銖約等於0.84新臺幣),較2019年增長5.2%;出口商品價值更達159億泰銖之歷史新高,較2019年增長49.2%。對美國、日本、荷蘭及德國等主要出口市場銷售額增長41.5% (佔出口總額 52.7%),對中國出口金額增長100.3%(佔出口總額 5.4%)、對寮國、緬甸及越南出口金額增長36.8%(佔出口總額1.3%)。單次使用醫材出口總額增長534%至144億泰銖(佔醫療器材出口總額90.8%)。  (三)      醫療器材進口增加:2020年泰國醫療器材進口總額增加12.8%至780億泰銖(2015-2019 年的平均增長率僅為 6.7%),主要進口來源國為美國、中國、德國及日本(合計佔總進口額57.6%)。依產品類別區分,單次使用醫材進口總額增長7.7%至310億泰銖;耐用醫療設備進口總額增長10.9%至330億泰銖;試劑及檢測試劑盒進口總額增長29.8%至150億泰銖。 (四)      醫療器材產業投資快速成長:相較於2019年,透過政府7年投資獎計畫(2015-2021)於2020年批准之項目金額增長79.7%。最高金額投資項目依序為「其他」醫療器材140 億泰銖、織物相關醫療器材(fabric-based medical devices) 9 億泰銖,惟對高風險、高科技醫療器材之投資則下降90.8%至 8,050 萬泰銖。 (五)      製造商集中開發易於快速生產之防疫產品:COVID-19疫情促使泰國製造商集中開發包括塑膠面罩、布口罩、酒精消毒凝膠等易於快速生產之防疫產品。然而,為降低醫護人員與病患之接觸頻率,包括機器人等較為複雜及先進之設備亦逐漸被使用於治療COVID-19病患。

A:賴比瑞亞共和國(Republic of Liberia)南部瀕大西洋,西部鄰接獅子山,北部鄰接幾內亞,東部與象牙海岸為界。首都為蒙羅維亞(Monrovia)。  賴比瑞亞面積11萬1,369平方公里,人口約494萬人。官方語言為英語。居民信仰以基督教、伊斯蘭教及傳統宗教為主。  賴國主要出口產品為橡膠、木材、鐵礦、鑽石,可可亞、咖啡等。進口產品則以燃料、化學製品、機器、交通設備、糧食等為主。

A:緬甸商務部統計顯示,本小預算年度(2021-2022)截至 1 月 14 日,緬孟邊境貿易額為 1,270 萬美元,較上一財年同期的 6,030.4萬美元減少近4,760萬美元。該期間之邊貿出口額逾1,264 萬美,進口額逾7 萬美元。   緬甸通過海運及陸路向孟加拉出口貨物。雙邊邊境貿易主要通過實兌及貌奪邊境貿易站。雙邊邊境貿易在上述期間,通過實兌貿易站的貿易總額為 726 萬美元,其中出口額逾724 萬美元,進口額逾 2 萬美元,而貌奪邊境貿易超過 544 萬美元,其中出口額逾 539 萬美元,進口額逾 4 萬美元。   兩國之間的貿易產品包括竹子、生薑、花生、鹹水蝦及魚、梅子乾、大蒜、食米、綠豆、毯子、糖果、梅子果醬、鞋類、冷凍食品、化學品、皮革、黃麻製品、煙草、塑料、木材、針織品及飲料。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緬甸中央銀行(CBM)的聲明,該行在2022年1月20日的外匯拍賣中售出1,500萬美元。1月份的共5次售出6,500萬美元。CBM在1月7日、12日及20日分別出售1,500萬美元以及1月13日及14日分別出售1,000萬美元。   根據2021年1月至12月的美元月買賣紀錄,CBM在2021年2月的外匯拍賣中售出680萬美元,但在3月份沒有售出。CBM在4月份售出1,200萬美元、5月份售出2,400萬美元、6月為1,200萬美元、7月為3,900萬美元、8月為2,800萬美元、9月為6,300萬美元、10月為1.1億美元、11月為3,100萬美元以及12月為1.18億美元。   CBM拍賣外匯以減少短期內的匯率波動,滿足外匯儲備的需要。CBM的外匯標售係遵照相關規則及指令,與持有授權經銷商AD許可證的3家國有銀行、19 家當地私人銀行及13家外國銀行進行外匯交易。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貿易促進組織正齊心協力,將加值的紫薯粉(Purple Sweet Potato Powder)出口國外市場,爭取市占率。根據合同農業,2家公司與種植者合作,於2020年在撣邦南部的Banyin及Hopong開始種植日本番薯(Beni Imo)。他們製作具附加值的紫薯粉,以提高種植者的收入,並為丘陵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商務部緬甸貿易促進組織副組長Saw Win Kyaw表示,他們繁殖及種植番薯以獲得更好的品質及味道。紫薯試驗種植成功,在東枝市場上也能見到紫薯。公司正在爭取通過農業、畜牧及灌溉部為這種紫薯品種申請專利。每英畝可生產約1,500-3,000緬斤紫薯。加值紫薯粉既可以定義為進口替代商品,也可以定義為出口創匯商品。鑑此,商務部將在國際貿易展會上介紹此產品。   番薯果肉從白色、黃色到淺粉色不等。目前,紫薯的試驗種植取得了成功的成果。紫薯的澱粉含量比傳統的番薯品種高得多。使用冷藏設備,甘薯可以存儲長達6個月及1年的時間。紫薯粉用於製作義大利麵、熱巧克力、冰淇淋等食品的包裝及調味。在當地的零食生產行業也有需求。優質紅薯很難長久保存。因此,每月在市場上投放的加值紫薯粉約有10噸。緬甸貿易促進組織擬於2022年3月在寮國Vientiane舉行的瀾滄-湄公合作展會上推出此加值產品,以創造一個強大的紫薯粉市場。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仰光黃金企業家協會(YGEA)主席U Myo Myint表示,由於國內市場黃金價格漲快而跌緩,因此賣家多於買家。市場上黃金的日交易量為50緬斤(1緬斤等於1.6公斤),與過去的交易不同,近日黃金商店多為買入黃金,而不是出售。此外,緬元兌美元的貶值是國內黃金市場價格上漲原因之一。   目前,全球黃金價格為每盎司1,836美元,在當地外匯市場上,美元匯率約為1,990緬幣。與此同時,黃金的價格最高可達每緬斤188萬緬幣(1緬克等於0.578盎司,或0.016公斤)。YGEA主席稱,國內金價與國際市場高度相關,未來幾個月,金價可能續漲,只有國際金價下滑及緬元兌美元升值,國內金價才會下跌。2021年9月28日,1美元在黑市上創下3,000多緬幣的歷史新高,因此,黃金達到每緬克222萬緬幣的歷史新高。

A:甘國北東南三面被塞內加爾所環繞,西臨大西洋,兩國在經濟上相互依賴,首都為班竹市(Banjul)。 甘比亞面積1萬 1,300平方公里,人口約234.8萬人。主要官方語言為英語、曼丁哥族語、烏洛夫族語。人民信仰以伊斯蘭教(95.7%)及基督教(4.2%)為主。 甘國55.5%人口識字( 15歲以上能讀能寫),15歲至24歲青年佔全國人口20.47%,但失業率高達44.3%。甘國經濟主要倚賴觀光及農業,主要出口產品為糧食、製造、產品、燃料、機器及運輸設備,主要進口產品則為花生製品、漁產、棉花棉絨、棕櫚核等。  

A:謹查,我商鴻海集團於本(2022)年1月21日,透過視訊會議,在印尼投資部長Bahlil Lahadalia及國營事業部長Erik Thohir見證下,與印尼國營電池公司(PT Industri Baterai Indonesia, 又稱Indonesia Battery Corporation, IBC)、以及印尼Indika能源公司線上簽署合作備忘錄,預計在印尼投資電動車生態系統,包含製造電動車及電動機車所需之電池、電池芯、電池模組等,並共同推動電動車周邊配套產業及研究發展,包含儲能系統(Energy Storage Systems, ESS)、電池交換站、及電池回收等。據報載,本項合作案投資金額預計將達80億美元,且2030年總市值預估可逾1,000億美元。   印尼投資部長Bahlil表示,渠曾於上(2021)年10月訪臺並會晤鴻海及Gogoro等公司,旨述合作案即為該次訪問之延續,此外,此項合作案符合印尼左科威總統盼推動綠色產業、永續投資之政策方針。Bahlil部長並承諾,印尼投資部將協助辦理投資相關准證及提供投資優惠方案,使本案能順利落實。   印尼國營事業部長Erik Thohir則表示,本項合作案有利印尼中小微型企業發展,且臺灣電動汽車技術及知識將轉移至印尼,亦有利印尼勞工提升相關技能。Erik部長並表示,印尼上年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公約時,曾承諾於2040年停止使用煤炭作為能源,並於2060年實現零碳排。Erik部長認為臺商在印尼進行電動車生態系統合作案,有利印尼達成上述承諾。  

A:依據奧媒「新聞報」(Die Presse)2022年1月24日報導,奧地利旅遊住宿業生態因新冠疫情產生結構變化。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奧地利全國旅館數約67,500家,較上一統計年度(2019/10-2020/11)減少1.3%,床位則約114萬床,減少0.4%。其中,維也納旅館業受創程度遠大於奧國其他8個邦同業,2020/10-2021/11期間維也納旅館數約3,200家,減少29.4%,床位73,600床,減少11%。 在住宿類型分面,奧國全國各型旅館及旅遊住宿增減情形如下:1、2星級旅館數量減少2.9%,3星級減少2.4%,4、5星級減少1%。相對於旅館業衰退,公寓民宿、度假屋及露營區數量上升。民宿及度假屋成長6.7%,而露營區則成長7.5%,營地總數增至647座。 維也納向為奧國最受國際旅客青睞觀光據點之一,且其蓬勃之會展產業亦與觀光業相輔相成,該市旅館業至新冠疫情前每年皆為正成長。然而新冠疫情不僅重創奧國會展產業,尚造成國際觀光客大量流失,迄今仍無法恢復元氣,導致不少旅館倒閉或長期休業。 奧國其他各邦旅館業,自2021年夏季奧國解除封防疫鎖措施後,業績普遍復甦,主要原因係其客源以歐洲度假客為主,較不受防疫隔離影響。除下奧地利邦旅館數(-1.3%)及床位數(-0.7%)均減少外,其他7邦甚至微幅成長。    

A:加州規定養殖場必須為動物提供足夠空間,其中涉及養豬場的部分條例引發迴響,法官裁定零售商和食肆暫時不適用於新例。美聯社資料圖片 被批評會造成加州豬肉價格上升和相關食品供應短缺的加州12號提案,已於本月1日起生效,但本周初被法官延後執行這項防虐動物法例的部份內容,等候州府制定相關配套政策。 加州選民2018年通過《防止虐待農場動物法》,為養豬業制定全美最嚴格的飼養空間標準,但州府錯過訂立相關政策的限期。養豬業界最先反對提案,但失敗,雜貨和飲食業其後接力,入稟法院,試圖阻撓新例生效。 沙加緬度縣高院法官阿蓋勒斯(James Arguelles)本周裁定,零售商和食肆暫時不適用於新例,直至六個月後州府完成最終規則為止。與其他行業組織提告的加州雜貨商協會翌日表示,對裁決感到高興,形容是正確決定,因為「加州飲食業和家庭正因為食品成本上升受苦,12號提案如果雜亂無章地實施,缺乏清晰規則或驗證程序,只會令事情更壞」。 州食品及農業局同日表示,州檢察長辦公室正研究判詞。局方同時提到,法官的裁決僅限於包括雜貨店在內的零售商,並非提供加州豬肉產品的豬肉商。局方提醒,只要豬農和供應商違反本月1日起生效的規定,將會面臨處罰。 支持12號提案的美國人道協會資深職員、律師卡里(Rebecca Cary)批評,商界尋求推翻或延後一條防虐動物法例,「這次裁決意味著,那些想繼續將母豬關在非常狹窄以致無法轉身的籠子\xf9堙A然後將那些肉品售予加州的豬農,將會再輸一次」。 新例訂明,所有母豬、牛和蛋雞,須有足夠空間站立和轉身,意味不再可以將豬放於狹窄母豬欄飼養,每頭需有24平方呎可用空間。雞農和牛農似乎能遵從新例,但養豬業者認為改動成本不菲,且在州府未批准新標準下,難以落實新例。 北卡羅萊納大學估計,以一座有1,000隻母豬的農場為例,在新標準下每隻豬成本恐增15%。 在業界著手拖延新例實施的同時,州府早已放寬規則配合過渡新制。府方容許豬肉在舊制下處理後儲藏於冷藏庫,待今年於加州出售,或可避免豬肉供應短缺數周或數月。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2-01-27/%e9%98%b2%e6%ad%a2%e8%99%90%e7%95%9c%e6%96%b0%e4%be%8b%e7%94%9f%e6%95%88-%e9%83%a8%e4%bb%bd%e6%a2%9d%e6%ac%be%e6%9a%ab%e7%b7%a9%e5%af%a6%e6%96%bd/3895680

A:英特爾26日在一樁對歐盟反壟斷罰款的上訴案中獲勝,可免繳布魯塞爾當局12年前課處的10.6億歐元(12億美元)罰款。這項判決結果是歐盟反壟斷監管機關的重大挫敗。 歐盟執委會在2009年以扼殺競爭為由,懲罰英特爾,指控這家美國晶片大廠試圖透過對戴爾、惠普、NEC和聯想等電腦製造商提供回扣,鼓勵他們購買英特爾晶片,因而阻礙競爭對手超微(AMD)在市場上銷售產品。 審理本案的歐盟普通法院批評歐盟競爭執法機構的分析,並且撤銷這筆罰款。但本案仍可上訴至歐盟法院(歐洲最高法院)。 普通法院在2014年維持歐盟執委會2009年的裁決,但後來在2017年被歐盟法院告知須重新審理英特爾的上訴。路透報導,普通法院的這項判決可能令字母公司旗下Google大感振奮,因為這位搜尋引擎巨人正在為歐盟開罰的三筆巨額罰款奮戰。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09/6064142?from=wj_catelistnews

A:若問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特斯拉今年最重要的產品是什麼,答案可能不是電動皮卡Cybertruck或電動超跑Roadster,甚是根本與車子無關。 馬斯克26日在特斯拉財報法說會中表示,人型機器人「Optimus」是特斯拉今年最重要的研發項目,計畫在今年某個時點將發表Optimus原型機。馬斯克最早在去年8月的「人工智慧日」(AI Day)活動發表這款機器人。 他說,這款機器人高度約5呎8吋(173公分)、重達125磅(56.7公斤),專門設計用來從事危險、重複性高及粗重的工作。Optimus又稱為「Tesla Bot」,與電動車「自動輔助駕駛」(Autopilot)技術採用相同的AI系統。 馬斯克表示,這項機器人計畫 「未來將具備比電動車事業強大的潛力」,也說這款機器人將率先在特斯拉內部使用,例如在工廠附近活動。 馬斯克也證實,特斯拉今年不會推出Cybertruck,且2023年前不會推出其他新車款。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617/6064513  

A:    加州州長紐森周三在聖他克拉縣談論了他的州預算提案中關於全國首個對零排放汽車投資的計劃。 據KCRA報道,紐森稱州預算中準備了376億元用於投資於氣候政策和舉措。他說,這將「面向未來的加州,解決許多人對極端天氣,極端乾旱情況的焦慮」。州長表示,該計劃是加州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紐森周三表示,「就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的影響而言,加州處於前沿陣地,但我們也處於創新的前沿,以有堅韌的心態解決這些不僅是美國而且是全球的焦慮。」 他的藍圖將撥出總計100億元,用來加速加州向零排放汽車的過渡,幫助加州人更能負擔這些汽車。他說,零排放汽車一攬子計劃在去年的39億元基礎上增加了61億元的州預算。 該計劃包括: —2.56億元用於幫助低收入消費者購買,9億元用於在低收入社區擴大可負擔且方便的充電站。 —9.35億元用於增加零排放短途卡車和公共汽車;15億元的98號提案,用於支持學校交通計劃;11億元用於零排放卡車、公共汽車和越野設備以及加油基礎設施;4億元用於實現港口電氣化。 —4.19億元用於支持可持續的基於社區的交通平等計劃,以增加低收入社區使用零排放交通的機會。 —2億元投資於高碳排放行業的試點項目,例如海事、航空、鐵路和其他越野項目。 紐森還表示,該計劃建立在他承諾到2035年轉向全電動汽車的基礎上。 「加州超過5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來自石油開採和或尾氣排放。」他說,「加州的汽車工業及其相關的開採和成本是加州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原因。」 他說,如果沒有州預算中為電動汽車提供資金的這類投資,加州就無法認真解決氣候變化問題。 「現在是時候在加州推進無油未來,我們看到了光明,加州將為全球其他地區點燃光明。」他說。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2-01-27/%e7%82%ba%e9%81%94%e6%b1%bd%e8%bb%8a%e9%9b%b6%e6%8e%92%e6%94%be%e7%9b%ae%e6%a8%99-%e7%b4%90%e6%a3%ae%e6%89%bf%e8%ab%be%e6%8a%95%e8%b3%87%e7%99%be%e5%84%84%e5%85%83/3895835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