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 :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電信巨擘Ericsson去(2021)年第四季財報數字優於市場預期,營業額較前一(2020)年同期成長3%,營運利潤也大幅增加29%。該公司同時宣布提高股利分紅從原本2瑞典克朗至2.5瑞典克朗。 Ericsson執行長Börje Ekholm表示,第四季在中國市場的網絡與數位服務業務如預期出現明顯下滑;但其他市場的業務投資則有顯著的營收成長,同時Ericsson透過發展豐富產品內容以面對通貨膨脹的壓力。根據目前的業務發展走勢,Börje Ekholm認為Ericsson在今(2022)年核心業務(通訊基礎建設)將持續成長。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關於中國抖音(TikTok)等社群媒體,對於其平台相關有害內容(harmful content)等留言,竟可容留平台數個月而未被及時下架一事,雖然瑞典媒體揭漏與批評,然TikTok仍視若無睹,對該批評並未有任何動作或回應。此舉引發瑞典數位發展部長Khashayar Farmanbar批評表示,新興媒體科技公司必須為其社群平台與數據演算法則自負更多責任,同時應改善整體工作透明度,否則應遵循更嚴格規範。 Farmanbar部長指出,雖然瑞典能影響該社群媒體的機會有限,但政府將會與該社群媒體的代表進行對話並審視其工作透明度,認為由歐盟層級制訂法規應是最有效的規範方法。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1月24日報導,鑒於近年來充電站面臨嚴重短缺,許多電動車車主需到不同城市充電,丹麥最大充電營業者Clever 於去年宣布將在2025年前部署超過1萬個公共充電點。據特斯拉(Tesla )之新聞稿,該公司宣布自今年春季起在丹麥將擴增3倍充電站。丹麥汽車聯合公會對(FDM)對T公司所公布之擴增計畫表示歡迎。 目前T公司在歐洲擁有超過 730 個超級充電站,總計超過 7000 個充電站; 該公司在丹麥擁有 12 個超級充電站,並於飯店和購物中心附近設有約 200 個充電站。據T公司之新聞稿,該公司將在今年春季新增 128 個充電站, 目標是在今年年底前擴增現有的1倍,並在未來 18 個月內增加2倍的自家充電站數量。另預計在今年春季設立至少6個新的V3 超級充電站,亦是T公司的第3代超級充電站,充電功率高達 250 (KW)千瓦,可在 15 分鐘內充滿可行駛相當於 275 公里的電力,未來在丹麥和歐洲的所有新站點T公司只會安裝 V3 技術充電站。 目前T公司的充電站僅於自家電動車充電,因此FDM期許T公司能向所有的電動車開放其充電站網絡,以促進綠色轉型及方便其他電動車充電。
A:資料來源:Euractiv、潔淨能源網路(Clean Energy Wire)、德國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 文號:1114010062號 針對歐盟2021年底提出之綠色能源分類草案,德國業於近日正式回復歐盟,表達反對核能、支持天然氣歸類於綠色能源立場,惟德國產業及環保團體迴響不一。 德國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於今(2022)年1月22日發布聲明,向各界闡述德國回復歐盟綠色能源分類提案之立場,重點如下: 德國堅決反對將核能歸類於綠色能源。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Robert Habeck部長認為,核能昂貴且具高風險,因此德國反對將核能歸類於綠能。 天然氣倘搭配現代技術及具有效能之電廠,將有助德國在過渡至淨零碳排前加速減少碳排,係重要的橋接與緩衝。 針對現有石化能源設施之更新(fuel switch),德國認為歐盟草案訂定減碳標準過高(取代煤炭發電廠之天然氣電廠,須於2026年減碳達30%、2030年則須達55%,始可獲認綠色能源標籤),現有技術無法達成,建議降低門檻。且有關現有石化能源設施之去碳化,應綜合考量現有之替代能源選項,並作為政策方向指導綱領,而非強訂僵化之數據目標。 氫能技術仍續發展中,建議歐盟草案刪除中程階段性目標。德方評估氫能相關技術可取代石化能源設施之時程,約在2036年以後始可實現。Habeck部長亦擔憂,過度強調氫能在發電中的角色,可能剝奪德國產業利用相關技術,以減少碳排的機會。 德國地方公用事業協會(VKU)肯定德國政府立場,認為新屆聯邦政府不僅尊重執政黨間(社民黨SPD、綠黨Grünen、自民黨FDP)之組閣協議,也逐步形塑德國未來以天然氣電廠作為過渡、邁向淨零碳排之能源結構目標。德國環保行動組織(DUH)則認為,依賴天然氣電廠無助於綠色能源技術之發展,長期恐折損政府能源轉型努力及決心。此外,亦有部分德國政界人士主張,只要天然氣電廠後續可更替為綠色氫能設施,即應可歸類為歐盟綠色能源。 歐盟執委會於接獲各國提供回復意見後,將擬具最終提案,嗣提交成員國及歐洲議會批准。
A:資料來源:德國明鏡電子報(der Spiegel) 文號:1114010059號 根據德國通訊社dpa報導,聯邦環境部正研擬草案,將效法鄰國-法國,建立電器用品「可修復指數」標示制度。未來消費者在購買電子產品時,可以依據其可以修復的程度決定是否購買,以減少日益增加的電子垃圾。 聯邦環境及消費者保護部Steffi Lemke部長(綠黨)表示,消費者未來應該能夠更容易維修有缺陷的手機或更換其他故障電子產品的零部件。有了可維修難易度指數做為參考,希望能夠扭轉目前3C電器「故障即換新」的消費型態,使社會朝向減少3C產品電子垃圾邁出重要的一步。該項維修指數將採用各種標準來提供手機、筆電、電視、割草機、以及其他家用電器設備維修難易程度的訊息。 Lemke部長表示,除在國內實施外,德國並將在歐盟的架構下推動修法,使消費者提高環保意識,改變對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採購習性。長遠的目標是:消費者應該能夠盡可能長時間地使用產品。例如,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的製造方式必須調整設計,在技術上可行的條件下,使電池及重要組件更容易拆卸與更換,而不是像現在,很多手機只要電池不行了,就被迫要整機更換,其實其他部件還堪用。 歐盟層面上目前已有維修規範適用於較大型家電,例如:洗衣機、洗碗機、冰箱以及其他大型家用電器,製造商必須確保備件可用7到10年。根據歐洲統計局的數據,歐盟產生的電子垃圾中,目前只有42%可以回收再利用,因此造成大量的電子垃圾公害。 雖然行政機關立意良善,不過業界則反映,如此一來廠商研發及備料之成本勢將面臨調整,不同特性的產品仍需差異化的解決方案,實不宜一概而論。例如德國行業協會BDI即指出,就大型家用電器而言,購買新的節能產品可能比維修舊產品更有環保與愛護生態意義。另一方面,德國數字協會Bitkom也質疑,將來倘強制製造商需生產主要零件並儲存一定數量備用,對於環境平衡未必一定是正數,效果未見之前卻先使價格高漲,消費者未蒙其利就先受其害。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n-tv) 文號:1114010058號 根據德國經濟研究院(IW)估計,新冠疫情在過去兩年重擊德國經濟,經濟產值損失約3,500億歐元。其中私人消費損失占大部分,實施防疫封鎖措施為主要原因之一。即使到2022年底,德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再次達到危機前的水準,但與疫情未發生前相比,經濟表現仍然存在「顯著差距」。唯有未來幾年經濟強勁成長,才能逐步縮小疫情造成的產值與收入損失。 德國聯邦政府預期2022年經濟成長將放緩,GDP估可增加3.6%,低於去年秋季德國官方公布之預期成長率4.1%。 2021年德國經濟初估成長率雖仍有2.7%,不過較聯邦統計局之前的預期為低。在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的危機年,德國經濟衰退4.6%。自2020年春季新冠疫情爆發後,封鎖、供應鏈及生產中斷等皆不利經濟景氣發展。德國通過金額達數十億歐元的援助方案,以減輕對就業市場及企業之影響。 依IW模型計算結果,德國過去兩年共8個季度的私人消費減損總計約2,700億歐元。分析師Michael Grömling說明,私人消費行為已發生變化,即使電影院、劇院及餐館重新開放,消費者出於謹慎仍會減少光顧。此乃疫情期間德國家戶儲蓄率大幅上升的原因之一。如果疫情限制或較長久之供應負荷瓶頸能儘快克服,則「受壓抑」的消費及投資需求或能帶來動力成長。 IW研究另指出,以機械業為例,新冠疫情期間投資總額大幅減少。如果沒有疫情,過去兩年德國投資總額按價格調整後將增加約600億歐元,對經濟發展具有長期影響。 儘管私人消費及投資損失,在經濟刺激計畫與為對抗疫情的國家公共支出下可獲抵銷,且出口提供明顯經濟推動力,但德國經濟產值損失仍約達3,500億歐元。與疫情前相比,未來數季也將出現相當大的損失。如果Omicron變種病毒嚴重影響民生經濟,僅2022年首季損失便可能達500億歐元。
A: 西班牙「ABC日報」2022年1月25日報導,依據西班牙不動產及商業登記協會(Colegio de Registradores de España)統計,2017年10月1日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自治區(Cataluña)舉辦獨立公投,同年即有2,536家企業遷離該自治區。自2017年至2021年,自加泰隆尼亞自治區遷離之企業計7,444家,而同期自西國各地遷往加泰隆尼亞自治區之企業為2,764家,總計該自治區減少4,680家企業,對該自治區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在過去5年間遷離加泰隆尼亞自治區之7,444家企業中,3,777家遷往馬德里自治區,其中包括天然氣大廠Naturgy、房地產公司Colonial及無線電信基礎設施公司Cellnex等大企業,同期間亦有1,413家公司自馬德里自治區遷至加泰隆尼亞自治區,惟馬德里自治區仍為吸引最多遷離加泰隆尼亞企業之地區,使馬德里自治區於2019年經濟產值占西國國內生產毛額(GDP) 19.3%,超越加泰隆尼亞自治區之19%,成為西國經濟產值最高之自治區。 由於馬德里自治區採行低稅收及自由經濟政策,因而吸引眾多企業前往設立;2017年至2021年期間,西國計有2萬7,238家企業變更所在地,其中約1萬家選擇馬德里自治區。此外,同期間亦有6,791家企業遷離該自治區,爰過去5年間,馬德里自治區計增加2,916家公司。西班牙企業家聯盟馬德里分會(Confederación Empresarial de Madrid-CEOE,CEIM)理事長Miguel Garrido指出,馬德里自治區吸引公司設立之因素,除稅收優惠外,亦因其基礎設施完善且人才高度集中。 依2021年之統計顯示,馬德里自治區仍為許多公司設立據點之首選,計有1,747家企業遷入,惟亦有1,359家企業遷出,爰2021年該自治區計增加388家企業。同年,加泰隆尼亞自治區遷出之公司為935家,遷入者為609家,計減少326家。 目前西班牙政府正規劃進行稅收改革,將統一各自治區之稅收規範,包括財產稅、遺產稅及贈與稅等,未來馬德里自治區或恐將失去稅制上之優勢。
A:西班牙「ABC日報」2022年1月23日報導,西班牙政府計劃將自營業者支付之社保費制度改為按實際收入繳費,主要目的在增加收入以彌補目前社保虧損之100億歐元。依西班牙融合、社會安全暨移民部(Ministerio de Inclusión, Seguridad Social y Migraciones)之改革計畫,未來自營業者自2023年起至2031年間,將按實際收入繳交社保費,繳費級距將分為13個等級,自每月營業收入低於600歐元至每月營業收入逾4,050歐元。 上述改革計畫將採逐年調整額度之漸進方式調整,以每月營業收入低於600歐元為例,自營業者支付之社會保費將自2023年之282歐元逐年調降至2031年之184歐元;而每月營業收入逾4,050歐元之自營業者,需支付之社保費則自2023年之352歐元逐年調漲至最高之1,267歐元。 據西班牙社保局(Seguridad Social)之計算,目前有3分之2之自營業者未來將支付較少之社保費;如目前月收入介於900歐元至1,125.9歐元間者,自2023年至2031年所繳社保費均為294歐元,不會改變,而低於900歐元者,未來支付之社保費將逐年降低。高於1,125.90歐元之自營業者,則將支付較高之社保費。惟西班牙自營業者協會聯盟(Federación Nacional de Asociacion de Trabajadores Autónomos, ATA)之估算,則與西國政府大不相同。ATA理事長Lorenzo Amor表示,未來有一半自營業者將支付較高額之社保費,320萬自營業者中,約180萬名未來兩年內支付之社保費將增加40%,140萬名支付之社保費將減少10%,而改革計畫將使一半之自營業者營業收入之50%均用於支付個人所得稅及社保費,而其中30%至40%則將為社保費支出;亦即西班牙自營業者未來支付之社保費將為英國之3倍,及為法國與德國之2倍。 依現行制度,西國自營業者不論收入多寡,每個月均須繳交社保費,以2022年為例,西班牙自營業者每月支付社保費為294歐元,較2021年增加約60歐元。在德國,倘自營業者月收入低於1,700歐元,則無須支付社保費;月收入高於1,700歐元者,每月支付之社保費為140歐元。在英國,月收入低於600歐元,每月社保費為14歐元;若月收入高於600歐元,每月社保費為58歐元;此外,年收入低於8,400歐元者,每月須額外支付之健保費為3.77歐元,年收入逾8,400歐元,則以每月收入之9%計算健保費。在法國,自營業者第一年無須繳交社保費,自第2年起,倘自營業者為商業活動者,每月支付之社保費為營業收入之12%;倘為服務業,以21.3%計算;倘為自由業,則以18.3%計算。
A:西班牙「ABC日報」2022年1月21日報導,根據歐盟統計局(INE)資料,2021年歐元區累積平均消費者物價指數(IPC)為5%,創歷史新高,而西班牙消費者物價指數為6.6%,兩者差距為1.6%,亦高於歐盟平均之5.3%,使西班牙成為歐盟消費者物價指數最高國家之一,恐威脅西班牙經濟競爭力。同期德國之IPC為5.7%,法國之IPC為3.4%、義大利之IPC為4.2%,報導分析,西班牙2021年下半年商品價格上漲之主要因素為能源價格飆漲。在歐盟國家中,12月份IPC較低國家為馬爾他之2.6%、葡萄牙之2.8%及芬蘭之3.2%,同期IPC較高者為愛沙尼亞之12%、立陶宛之10.7%及波蘭之8%。 許多分析機構認為,西班牙能源價格在2022年第1季仍將持續上漲,估計於第2季起,商品價格才會逐漸緩解,並可望於下半年,物價將趨於正常,顯示西班牙消費者物價指數於未來數個月,仍將與歐盟維持一定差距。 依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資料,2021年12月歐元區物價上漲主因係新鮮食品價格上漲4.7%,非能源工業價格上漲2.9%,服務業價格上漲2.4%,惟能源價格則自11月之27.5%微幅下滑至25.9%。倘排除能源、新鮮食品、酒類及煙草對物價之影響,2021年12月歐元區核心通貨膨脹率為2.6%,同期西班牙之核心通貨膨脹率則為2.1%。
A:依據奧媒「新聞報」(Die Presse)2022年1月25日報導,2021年12月份奧地利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4.3%,係10年新高;歐元區平均甚至高達5.0%。奧國經濟學家警告,通膨才剛開始,2022年漲價範圍及幅度可能更廣更大。 波士頓諮詢集團(BCG)歐洲區總經理兼首席採購顧問Wolfgang Schnellbächer表示,全球供應鏈仍存在巨大漲價壓力,企業還會將最新上漲成本轉嫁給顧客。以2021年11月統計數據分析,該月歐洲工業原材料、物流及能源等生產成本平均上漲23.7%;相較之下,2021年12月份歐元區5%及奧國4.3%之通貨膨脹率尚未完全反映成本。 經濟專家認為,2021年奧國零售業僅調漲部分商品售價,以超市為例,食品類約1/3品項漲價,民生用品則約有1/5品項漲價。展望2022年調漲商品項目恐更多,預估未來至少有1/3食品及80%衛生用品面臨漲價壓力。至於2021年漲幅頗大之建築材料以及汽車等是否續漲則有待觀察。
A:柬埔寨發展委員會批准2件投資案金額逾3億美元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1月26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發展委員會(CDC)於25日上午發布新聞稿表示,CDC本周批准2件新投資案,分述如下 Sing He Yi農業有限公司,位於拉達那基里省安東米斯區Nhang公社,投資600萬美元用於創建農產品加工與包裝廠及香蕉農場。 General Intelligence (Cambodia) Co., Ltd.,位於西哈努克省經濟特區,投資2億9,700萬美元用於生產各種汽車輪胎。 CDC表示,上述2件新批准的投資案預計將為當地創造2,052個就業職位。
A:AMRO表示,2022年柬埔寨經濟成長預計達5.2%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1月26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依據東協+3總體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統計,柬埔寨2022年的經濟成長可能達5.2%。AMRO解釋,由於柬國是該地區疫苗接種較普及的國家之一,促使柬國結束限制措施並重新開放邊境,因此即便AMRO已調降柬國2022年GDP總值,其經濟成長仍可望達5.2%,2021年經濟成長預測亦上調至2.9%。 AMRO首席經濟學家Hoe Ee Khor表示,就疫苗接種普及程度而言,柬埔寨是成功的國家之一,也是促成柬國將能夠比該地區其他經濟體更加開放其經濟,並最快移除邊境限制措施。根據Ourworldindata.org統計數據,柬埔寨已經為81%的人口接種疫苗,僅次於汶萊的91%、新加坡的87%、中國與韓國的85%。柬埔寨於今年1月14日開始向一線工作人員注射第4劑疫苗,並將輝瑞(Pfizer)推廣到大眾。 根據Khor經濟學家的說法,東協國家旅遊業要到2023年年中才能恢復到疫情 前的水平。渠建議各國應利用數位經濟的成長與更多利基的個別套裝旅遊來吸引高消費的遊客,例如轉向生態探險專業旅遊,針對某些類型的旅行者提供更精緻的旅遊服務。如果旅遊業者包裝旅遊行程的能力越貼近消費者需求,走向個別化服務,並善用數位科技來推廣產品,所獲得效果就會更好。這才能解決目前柬國雖然已取消邊境措施,然而入境遊客人數仍然很低的困境。 隨著新變種病毒Omicron在整個地區蔓延,各國重新實施遏制措施,AMRO調降東協10個成員國中6個成員國,包括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寮國及泰國2022年的經濟成長預測值。 AMRO 表示,東協經濟體今年整體成長5.2%,低於之前估計的5.8%。倘若加上中國、韓國及日本,儘管存在Omicron 的不確定性,今年的成長仍將保持在 4.9% 左右。雖然預計中國的增長將從去年的8.1% 降至5.5%,但仍高於該國過去三年5.2% 的平均增長率。隨著中國經濟保持強勁,柬埔寨將受益於貿易成長,得益於2022年初生效的自由貿易協定與強勁的外資流入。如果中國與西方的關係繼續惡化,柬埔寨也可能會從全球製造商將供應鏈轉移到東南亞獲益。 AMRO 表示,由於疫情造成供應鏈中斷,中斷情況會持續嚴重,因此未來各國會選擇自給自足的方式,減少對單一供應來源的依賴。東協國家可以從全球價值鏈的重組中受益,因為東協擁有非常發達的製造業生態體系,對於許多供應商而言,如果他們從中國遷出,很可能會移往東協國家。 據AMRO 另一位資深經濟學家Ling Hui Tan稱,以關稅減讓的角度來看,東協國家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中受益較少,不如中國、日本及韓國獲得的利益大,因為成員國將在20年內取消區域內90% 以上貿易商品的關稅,此對於中日韓有實質利益。東協國家已經與上述個別簽署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關稅削減對東協經濟體的直接影響將小得多。然而,所有成員國都將受益於統一的貿易規則,這將提高效率與開展業務的便利性。此外,共同的原產地規則將為製造商提供更大的靈活性,使其能夠以優惠的關稅從其他成員採購更多原材料,共享資源,並導致區域供應鏈加速整合。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西貢經濟時報,2022年1月19日 根據越南海關總局統計,2021年越南鋼鐵出口量達1,300萬公噸,出口金額117億9,000萬美元,出口量及出口金額分別年增32.9%及124.3%,由於2021年鋼鐵出口價格年增68.8%,相當於每公噸上漲367美元,帶動越南鋼鐵產業大幅成長。 至於進口方面,越南鋼鐵進口量達1,231萬公噸,年減7.1%,係首次呈現出口量較進口量大之情形。依據越南鋼鐵協會(VSA)統計,越南鋼鐵成品及鋼鐵半成品出口量達1,400萬公噸,出口金額127億美元並出口至全球30個國家。 據VSA表示,2021年全球鋼鐵市場歷經中國針對粗製鋼鐵原料之進出口限制、實施降低鋼鐵產量等措施,以及全球鋼鐵產業面臨生產費上漲等問題。 雖近期2年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越南鋼鐵產業仍成長,目前越南本國鋼鐵產量緩慢恢復,惟出口量仍為東南亞地區最大鋼鐵產量之國家。 展望2022年,各專家認為依照越南政府所指導之生產經營計畫及因應疫情等措施,相信越南鋼鐵產業將持續成長。
A:綜合美媒報導,美國勞工部(OSHA)於25日表示拜登政府撤回針對大型企業其員工須接種新冠疫苗或定期進行新冠檢測命令,原於2021年11月公布該命令要求員工人數達100人以上企業須要求員工接種新冠疫苗或每周進行新冠檢測,要求室內需配帶口罩。最高法院認為勞工部並無相關職權,已於本(2022)年1月13日駁回,惟針對自醫療保險及醫療補助獲得資金的醫療機構要求其醫護人員強制接種疫苗。 截至本月24日,全美約74%成年人已完整接種新冠疫苗,其中約43%已接種新冠疫苗加強劑,勞工部表示將持續鼓勵大眾接種新冠疫苗已因應新冠疫情對工作場所影響。現今企業僅受州政府或地方政府新冠疫情規範,紐約市等地方仍要求企業員工須接種疫苗。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2)年1月26日報導,星國去(2021)年舉辦超過200場「會議、獎勵與會展」(MICE)活動,吸引近5萬名來自國內外的出席者。新加坡旅遊局(STB)表示,儘管Omicron變種病毒疫情不斷變化,政府仍有信心吸引高水準的活動在當地舉行。 星國旅遊局副局長葉錦祥指出,新加坡有穩定的政府和良好的基礎設施,且至今未曾出現與MICE活動相關的新冠感染群,證明星國具有安全舉辦高素質MICE活動的能力。本年至2028年間,新加坡已確定會舉辦不少大型的MICE活動,例如本年2月的「新加坡航空展」和6月的「首屆全球衛生安全大會」,世界最大規模的天然氣研討會和展覽「Gastech」明年也將重回新加坡。 星國旅遊局1月25日公佈2021年旅遊資料,當地遊輪業自前(2020)年底恢復航行以來強勁回彈,至今已有近300航次出發,接待超過40萬名當地遊客。獲准起航的兩艘遊輪曾出現5起新冠確診病例,但由於新加坡旅遊局實行「CruiseSafe安全認證計畫」,以及嚴格的安全管理措施,至今沒造成任何感染群。旅遊局將會開始與東協各國政府進行討論,希望能在本年下半年恢復遊輪在國外港口停靠。 此外,前揭資料顯示,當地旅遊導覽業表現不凡,在「重新探索新加坡」旅遊消費券的帶動下,去年有近32萬名當地人參與各項星國本地遊。去年1月至4月在「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前,當地導覽遊的參與人數每月成長30%至55%;11月和12月表現更強勁,參與人數月比成長率分別為89%和90%。至於飯店業的表現,去年飯店的平均入住率為56.2%;但因前年1、2月的強勁旅遊表現影響整體的旅遊資料,去年的平均入住率較前年略減1.1個百分點。平均客房收費略增2.7%,為158星幣(約118美元),每間客房平均收入則維持在89星幣(約66美元)。 自新冠疫情暴發後,許多飯店和旅行社等因各種原因結束營業,新加坡當地旅遊業至今流失約三成工作,相當於約2萬5,000份工作。過去一年,有13家飯店和旅館結束營業,也有68名導遊取消執照。截至本月,當地共有416家飯店和旅館。為保留良好工作,建立重要的人力資源,星國旅遊局本年將與全國職工總會的服務和消費者業務相關工會、勞動力發展局、職能培訓中心(e2i)和商會合作,推出「旅遊職業發展中心」,為企業和旅遊業員工提供培訓和技能提升,並為有意加入旅遊業的人士提供支援。該中心將聚焦「工作配對、開發行業特定的技能」、「為旅遊業復甦做準備」,及「鼓勵業者落實科技轉型和創新計畫」等三大方向以把握契機。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2)年1月26日報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1月25日發佈貨幣政策聲明指出,2021年10月發佈的貨幣政策聲明後,全球和星國國內因素使新加坡通貨膨脹率進一步上揚,經過評估後,該局認為再次對貨幣政策進行預防性調整是合適的,因此將讓星幣名目有效匯率(S$NEER)略微升值,可波動範圍的寬度和中心軸維持不變。 前揭公告指出,收緊貨幣政策措施是建立在去年10月提前轉向星幣升值立場的基礎上,確保星國中期價格穩定。金管局一般是在每年4月和10月宣佈貨幣政策,本次提前收緊貨幣政策是金管局自2001年以來,第三次在會議以外時期宣佈調整貨幣政策。第一次為2001年10月(即美國911事件發生後),金管局宣佈擴大星幣可波動的範圍,以因應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第二次是2015年1月,金管局提前放寬貨幣政策,原因為當時全球原油價格下跌,造成通貨緊縮。 除提前收緊貨幣政策,金管局也將本年核心通膨預測,從1%至2%調高到2%至3%,整體通膨預測從1.5%至2.5%調高到2.5%至3.5%。金管局表示,雖然供應限制的緩解,將讓核心通膨率從本年上半年的高水準,在下半年逐漸緩和,但通膨風險仍然偏高。金管局對經濟成長前景看法則保持不變,預測本年經濟成長3%至5%。 華僑銀行經濟分析師林秀心指出,金管局本次只是稍微收緊貨幣政策,如果私人消費需求持續旺盛,加上進口通膨壓力和星國當地服務費上調,金管局可能在4月再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此外,即將到來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可能宣佈消費稅上調兩個百分點,以及徵收額外財富稅和上調碳稅等,這些措施將如何影響未來消費和通膨預期,目前還不確定。
A:國際透明組織馬來西亞分會頃公布,根據設於德國柏林之國際透明組織公布2021年國際清廉印象指數(CPI)顯示,馬國在180個接受調查之國家中,獲得48分(滿分為100分),排名下跌至第62名(2020年得51分,排名第57位)。在東協國家中,馬國排名居第3位,次於新加坡及汶萊。 該組織認為,馬國清廉指數排名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制度改革停滯不前、未有意願提呈政治獻金法案、獨立員警投訴及行為不檢委員會(IPCMC)法案及2010年吹哨者保護法令的修正案無進展以及反貪委員會的改革裹足不前等。部分馬國知名政治人物在貪污案中被無罪釋放或撤銷控訴後,總檢察署並未做出解釋,馬國兩大受到國際高度矚目的案件包括SRC國際公司和「一馬發展公司」(1MDB)亦還未審判。其他CPI下滑原因尚包括委任無經驗的政治人物領導政府國營企業、部分受矚目的案件,例如玻璃市州旺吉輦亂葬崗和人口販賣活動案、沙巴水務局案和濱海戰艦案進展亦未向民眾公佈最新進展。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ACCCIM,簡稱中總)頃公佈之「2022年上半年及下半年馬來西亞經濟狀況調查報告」顯示,雖面對Omicron新冠變種病毒和國內外不利因素衝擊,仍有35.9%受訪業者對本(2022)年的經濟復甦充滿信心,主因為2021年第四季,在國家復甦計畫下,大部分經濟和社會領域獲准重新開放,且在高疫苗接種率帶動下,消費者及商家信心亦有所提升。相較於33.2%業者認為,本年上半年的經濟前景「良好」,約41.4%業者則預計本年下半年的經濟前景會「更好」。儘管如此,43.5%的業者表示,他們的銷售額仍低於新冠疫情前的水準,約56.5%達到至少與疫情前相同的銷售額水準。 中總本次發布調查結果,共收到807份問卷回復,回復業者當中有91.4%屬於中小型企業。 該調查顯示,原物料價格上升、高營運成本、現金問題以及勞工短缺,是影響2021年下半年業務表現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2021年下半年,馬國商家均面臨國內和進口原物料成本大幅攀升的情形。投入成本預計於2022上半年仍持續高居不下,業者亦計劃調漲價格。 中總總會長盧成全表示,中總將於近期拜會馬國首相依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並向首相提出營運成本、供應瓶頸以及貸款便利性的問題。中總另盼急需勞力的領域,在外勞的線上申請和批准方面,能夠快速及順利獲得處理。 中總認為,除降低中間產品和機械設備的進口關稅外,馬國政府亦可考慮對企業和消費者採取以下短期和中期緩解措施:(一)若建築材料價格上漲超過10%,則給予補償。補償額將由為公共項目招標預留的應急資金提供;(二)延長補貼出口(同時建議涵蓋進口)物流成本的市場開發援助金期限至2022年12月底;(三)提供物流費用及其他相關費用雙重扣稅優惠;(四)價格監督和臨時價格控制,包括在市場定價機制下調整價格大幅上漲的必需品;(五)放寬進口許可證以及(六)解決臨時土地使用准證(TOL)問題,以鼓勵農產品種植。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經濟研究院(MIER)頃發布最新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2021年馬國GDP可成長3.7%,本(2022)年則預估為5.8%,恢復到略高於2019年新冠病毒爆發前水準。同時,該智庫亦看好馬國明(2023)年經濟成長率預計將介於5.5%至6%。 該智庫指出,在第12大馬計畫下,馬國政府將透過公共發展專案推動經濟復甦,而民間投資和持續流入的外人直接投資(FDI)亦有助推動經濟成長,若各個目標順利達成,預期馬國將可望於2025年躋身已開發國家。 該智庫認為馬國整體經濟優劣參半,顯示其經濟前景依然不明朗,特別是本年第一季風險最大。正面而言,物品與服務出口維持強勁,外人直接投資(FDI)亦將有所增加,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生產活動亦加快復甦步伐。此外,銀行融資、外匯儲備、外人投資組合等亦強韌。該智庫表示,左右經濟復甦步伐的關鍵包括疫苗接種進度、財政紓緩及支持措施等。此外,金融和貨幣政策的重大轉變亦會有明顯影響。馬國經濟依據國家復甦計畫(NRP)階段性重開,國人繼續維持公民意識,堅守標準作業程序(SOP),都有助於促進經濟復甦。 該智庫另稱,在經濟成長減緩之際,消費者物價指數卻再次回升,因而有人認為「停滯性通貨膨脹」可能捲土重來,而該智庫卻抱持不同看法,主要是馬國可透過良好規劃的政策避過通貨膨脹。該智庫告誡馬國政府,公共財政須謹慎處理,特別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就陷入赤字至今的聯邦政府,財務更是不可忽視。聯邦政府總債務占馬國國內生產毛額比例已在去(2021)年9月底攀升至64%。若納入海外投資專案,包括政府擔保貸款等,聯邦政府更是捉襟見肘,今年的債券利息和屆滿贖回債券等,皆為馬國降級之風險因子。目前,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給予馬國的主權信貸評級為「BBB+」。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資料來源:越南法律圖書館網站2022年01月11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為快速恢復、發展生產、經營活動,激發經濟增長動力,積極發展優先產業,並達成2021年至2025 年5年經濟發展計畫目標,包括GDP 平均每年增長 6.5%至7%、國家債務低於國會第23/2021/QH15 號决議允許之警戒線、城市失業率低於4%、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確保中期及長期經濟平衡,以及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等。越南國會頃於2022年1月11日通過第43/2022/QH15號有關越南經濟社會復甦及發展計畫之年度財政與貨幣支持政策之決議。 根據該決議,越南國會通過350兆越盾(約152億美元),其中財政支持政策為291兆越盾(約126.5億美元);貨幣支持政策為46兆億盾(約20億美元),其他支持近10兆越盾(約4.34億美元)等。本方案係2021年至2025年經濟社會5年發展計畫、2021年至2025年國家中期投資計畫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計畫中財政與貨幣支持措施,實施期間自2022年至2023年。要點如下: 1. 財政支持政策: 1.1 免、减税政策: a) 在 2022 年調降 2% 加值稅(VAT)稅率,適用目前10%加值稅稅率之商品及服務(降至 8%),惟不適用於電信、資訊科技、金融活動、銀行、證券、保險、房地產、可樂、金屬與金屬預製產品、採礦(不包括煤炭)、焦炭、精煉石油、化工及化工產品,以及需繳納貨物稅之服務。 b) 在 2022 年稅期,企業在越南用於 COVID-19 預疫情防控活動之支持與贊助費用,可抵扣課稅所得。 根據越南財政部估算,削減加值稅將導致稅收損失約 49.4 兆越盾(約合21.5億美元);可扣除之防疫費用則將造成2兆越盾(約合8,700 萬美元)稅損; 1.2 投資發展政策: 增加國家投資發展之經費,最高達 176 兆越盾(約76.5億美元),集中於 2022年及2023年支出,包括: a) 提高醫療相關支出最高達14兆越盾(約6.09億美元); b) 對社會安全、勞動、就業之支持共計8.15兆越盾(約3.54億美元); c) 對企業、合作社、經營戶之支持共計40.3兆越盾(約17.5億美元)。其中: - 透過銀行體系提供40兆越盾(約17.39億美元)之優惠貸款利息補助,年利率補貼2%; - 提供旅遊發展基金最多為3,000億越盾(約1,300萬美元); d) 投資基礎建設之總經費最多為113.55兆越盾(約49.37億美元)。 1.3 其他財政支持政策,所需經費為45兆越盾(約19.56億美元): a) 提供6.6兆越盾(2.87億美元)補助勞工在工業區、出口加工區、重點經濟區工作之租金。 b) 增加銀行對國內發行債券之政府擔保額度至最多38.4兆越盾(約16.7億美元),用於協助就業貸款;高中以下學生、大學生;非公立幼兒、小學教育單位;個人按照社會住房政策貸款購買、租房、租購社會住宅;新建或改建、修復房屋;落實 2021年至2030年有關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及山區經濟-社會之國家目標規劃。 2. 貨幣支持政策: 同步、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為維持宏觀經濟穩定、控制通貨膨脹、保障各信貸機構安全、積極為支持經濟社會之復甦及發展作出貢獻;研究以短期資金放貸予中期及長期貸款之最高比例,合理計算強制性存款準備金比例,指導各信貸機構繼續降低營業成本,以於2022年至2023年力爭下調貸款利率約 0.5% 至 1%,尤其是針對優先發展產業。必要時自其他合法資金來源核撥最多 46 兆越盾(20億美元)用以進口疫苗、治療藥物及醫療設備、物資以加強 COVID-19 疫情防控。 3. 其他支持政策 適用其他支持政策以落實 2022 年至2023年計畫,共計經費為10兆越盾(約4.34億美元),包括: a) 使用越南電信公益服務基金約5兆越盾(2.17億美元),以發展電信、國際聯網之基礎設施; b) 解决企業對科技發展基金規定有關支出及管理内容之限制;使用約5兆越盾(約2.17億美元)於工藝創新、工藝育成、科技企業育成、商業化科研成果及技術開發;技術解碼;購買設備、機械、原材料以創新工藝,直接用於企業之生產、經營活動。 本(第43/2022/QH15號)決議自2022年1月11日起生效,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詳細公告內容刊登於越南法律圖書館www.thuvienphapluat.vn 網站,中譯內容僅供參考,倘有疑義,應以越文版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