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德國明鏡電子報(der Spiegel) 文號:1114010043號 根據總部位於布魯塞爾的歐洲工業協會(ACEA)統計,2021年度歐盟新車領牌數量較2020進一步下降,比2020年的歷史低點還要更低。主要原因為全球車用半導體短缺。整體而言各主要車廠的表現均不理想,只有德國BMW一家出現小幅成長。 2021年在歐盟註冊的新車數量較2020年下降約2.4%,總數萎縮至970萬輛。尤其在2021年下半年,受到全球車用晶片短缺影響,對汽車製造商帶來沉重的壓力,部分車廠的生產線被迫完全停工或以減少工時因應。全年來看,德國製造商中只有寶馬BMW的新註冊量小幅增加1.5%。一向領先市場的大眾汽車VW出現少見的衰退,賓士戴姆勒則大幅減約12.4%。 尤其是2021年12月份,整個歐盟新註冊汽車不足800,000輛,與2020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達22.8%。也是連續6個月出現下降。歐洲主要汽車市場均出現兩位數百分比衰減,德國新車領牌量下降逾四分之一。在各大車廠中,大眾集團尤其陷入困境,其主要品牌銷售量在12月下跌40%左右。 不過,在歐盟的前4大車市,僅在德國有所下降,整體新車註冊量減少約10%。但在西班牙與法國兩地出現小幅成長,在義大利更增加約5.5%。與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歐盟註冊的汽車總數減少約330萬輛。
A:資料來源:潔淨能源網路(Clean Energy Wire)、離岸風電產業營運商聯合會(BWO) 文號:1114010042號 德國指標性之「離岸風電產業營運商聯合會」(BWO),成員包含德國巴登-符騰堡能源公司(EnBW)、Vattenfall電力公司、達德能源(WPD)、丹麥沃旭能源(Ørsted)、加拿大北陸能源(Northland Power)等18家標竿企業,於近日針對新屆聯邦政府提出建言,盼行政部門與產業共同努力、拓展離岸風電設施,協助國家達成2045年淨零碳排目標。 BWO指陳,肇因以往「思慮欠周的政治框架束縛」(ill-conceived political framework conditions),致廠商建設風場需克服多項環境評估與繁複之手續,法遵困難且曠日費時,爰全德於2021年未新增任何一座離岸風機。BWO分析,截至2022年1月,德國離岸風機計1,501座、發電量7.794 GW,占全德風力發電比例約20%,歷年來發電量貢獻穩定。 BWO肯定德國新屆聯邦政府設定「加速離岸風電設施布建,並於2030年達30 GW發電量」之目標,惟為避免離岸再生能源建設再度延遲,BWO敦促新屆聯邦政府,必須迅速執行減碳及拓展再生能源之承諾,推動具決定性之措施。 BWO建議德國聯邦政府,應儘速加強離岸風場空間規劃與電網基礎設施連結,為後續離岸風場與風機奠定基礎,避免錯失2030年目標。聯邦政府並應增加風場招標數量,在德國水域及鄰近經濟區,為離岸風電提供足夠發展區域。倘風場空間使用與其他目標(註:如漁民捕魚權或環境因素)產生利益衝突,特別是環保因素之陳抗,政府應設法達成務實及氣候友好之解決方案,而非一味犧牲風場建設。此外,聯邦政府應迅速規劃及說明10 GW氫能目標之規劃與執行地點。BWO另一併提出:增聘審核風場建設案之人員,加速行政流程;於教育體系增設風電相關課程與訓練,厚植人才來源等配套建議。 儘管德國可用於離岸風電之臨海區域相對有限(僅德北鄰近北海及波羅的海區域),但離岸風電應用向為關鍵技術重要運用場域,相關技術之成熟除有助德國國內能源轉型,並將使德國續站穩國際風電領導角色,爰向為德國政府重視與積極發展之產業領域。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n-tv) 文號:1114010040號 儘管新冠疫情令不少產業前景難測,但德國鐵路公司(Deutsche Bahn,簡稱DB)仍計劃增募員工。DB發言人於受訪圖片報(Bild)時證實,德鐵希望今年新聘員工不少於21,000人,包括培訓770名調度員,以及電工技術與駕駛員各740名。 今年預計招募的21,000名新員工中預計錄取5,200名實習生。德鐵董事會成員Martin Seiler表示,就業市場上的競爭持續加劇,需要更多經過培訓、合乎資格的專業人才。2021年德鐵甫聘僱22,000名員工,但每年流失員工達數千人,屆齡退休為主要原因。鑒此,德鐵每年約需增聘2,000名駕駛員;繼前(2020)年招聘5,000名駕駛員之後,去(2021)年再新增2,000名駕駛員。德鐵目前總計約有員工220,000人。 此外,2022年德鐵另有一項重大計畫。據德鐵基礎建設董事會成員Ronald Pofalla說明,該集團正與5邦締結聯盟,以加快鐵路網鋪設。整體而言,到2030年,德國於北部鐵道基礎設施之投資將逾300億歐元。除了用於推動加速橫跨各邦之新造及擴建項目以外,現有的基礎設施,以及長程、本地與貨運交通亦將得以強化。總體目標將著眼於吸引更多旅客及貨運,並進一步保護氣候。 下薩克森邦經濟廳長Bernd Althusmann強調,鐵路基礎設施不僅須為國際長程交通設想,更須顧及本地通勤者及貨物運輸的需求。根據DB的說法,相關施工管理協議的第一項具體結果應會於今年夏季時對外公布。
A:依據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2022年1月17日新聞報導,瑞士 Stadler Rail火車製造商獲得德國及奧地利運輸集團新訂單共246輛車,訂單金額約為18億瑞士法郎。車輛維護合約最長將持續至2056年。該次訂單為Stadler Rail火車製造商有史以來所獲得的金額最高訂單。 1989年Stadler Rail成立時由18名員工,營業額少於500萬瑞士法郎之公司,快速成長至目前擁有1萬3千名員工之企業,2021年營業額暫估為35億瑞士法郎。 資料來源: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新聞報導 日期:2022年1月17日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1月17日報導,丹麥2021 年整年度之電價上漲70% ,汽油價格漲幅達20%; 僅於去年第4季電價上漲達 40%,汽油價格上漲 2%。據汽車產業之最新報導,2021 年售出的新車中,超過3分之1是可充電的,這使 2021 年稱之為“綠能車之年”。去年 12 月,購車者對綠能車的興趣不斷增升,單月綠能車的銷售量首次超過傳統燃料車。 據Sydbank之數據分析顯示 ,如果電價維持在去年第4季之水準,相較電動車、汽車及柴油車每年行駛 15,000 公里之燃料成本,電動車的年成本較汽車少 6,000 丹麥克朗,較柴油車少 1,350 丹麥克朗。 除此之外,Sydbank 高級經濟分析師 Mathias Dollerup Sproegel表示多項研究指出,消費者選擇電動車的首要原因是對環境的考慮,經濟為次要。因此,儘管電價大幅上揚, 選購綠能車仍較一般燃料車較便宜, 更高的電價似乎將不會減緩民眾轉購電動車的熱衷。 丹麥工總(DI)汽車部門亦對丹麥民眾在Google搜尋引擎上對電動車及油電混合車搜尋偏好進行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因電動車的車型選擇較廣及政府對油電混合車的稅收增加,使丹麥民眾對電動車的興趣大於油電混合車。 根據挪威的經驗,電動車與汽車的保養維修成本相比, 因電動車不必花費在機油保養,電動車的保養維修成本較汽車大約低 20%。油電混合車因為必須維修內燃機和電動機, 因此保養費用較汽車高 15%。 除此之外,根據 Sydbank 的估算,電動車之平均每度電價必須上漲到5.5 到 6.5 克朗之間,電動車的經濟成本才會高於燃料車。 大部分的民眾都在夜間離峰時期充電較白天便宜,儘管電價在去年耶誕節期間上漲,但僅為短暫,因此,電價的漲幅將不影響對民眾選購電動車之喜好,綠能車中之電動車仍較為便宜的選項。
A:據媒體報導,南韓文在寅總統日前率團展開中東暨北非訪問行程,繼首站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後,本(2022)年1月18日抵達沙烏地首都利雅德,與王儲 Mohammed bin Salman會晤並出席沙烏地-南韓投資論壇(Saudi-Korean Investment Forum),兩國簽署能源、再生能源、科技、醫療等合作協議。 媒體指出,沙烏地投資部(Ministry of Investment)部長Khaled Al-Falih與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Ministry of Trade, Industry and Energy)部長文勝煜共同召開沙烏地-南韓2030合作願景委員會(Saudi-Korean Vision 2030 committee)會議,盤點雙方在沙烏地2030願景政策下之合作機會。
A:據媒體報導,南韓LG集團目前在沙烏地市場規模逾5億美元,該集團看好沙烏地及中東地區發展前景,計劃於沙國首都利雅德設立區域總部,目標包括將其在沙國之空調年產能自目前的40萬台擴增至100萬台,產值則自目前的2億美元倍增至4億美元。 LG表示,除空調外,該集團亦計劃於沙烏地擴大其他產品產能,並在沙國新增電視機、電腦螢幕製造廠,有助創造當地就業機會並就近供應鄰國市場需求。
A: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據義大利共和報(La Repubblica)本(111)年1月14日報導,義大利政府考量啤酒產業在疫情情間所遭受之嚴重影響,為減緩該產業稅賦壓力,自本年起降收啤酒消費稅(accise),惟源於義大利年度預算法的此項減稅措施之實施效期目前僅限於2022年。 為期一年的減稅措施,啤酒商得以減少稅率 5分歐元(0.05 Euro),意即對於年產量低於1萬百升(hectoliter)的啤酒廠得以扣減50%、年產量在1-3萬百升的則減免30%,而3-6萬百升的則可獲減20%。 在義大利,課徵啤酒消費稅一直係極具爭議性的議題:2013-2015年的三年間稅收增長 30%後,於2017年降低了 2 分歐元,又在2019 年給予產量低於1萬百升(hectoliter)的啤酒釀製廠減少1分歐元消費稅(accise)(約減40%)。 此等減稅政策曾帶給義大利啤酒業一段榮景,惟隨著疫情乍到,瞬間扼殺初始之苗,而封城等減少人口流動的防疫措施除帶給生產鏈,更造成分銷鏈莫大壓力。 報導指出,2020年義大利啤酒產業損失14億歐元,義大利啤酒商協會(Assobirra)、義大利農牧協會(Coldiretti)及義大利啤酒釀造工會(UnionBirrai)此前便聯合共同表達要求義國政府介入,重新檢視針對啤酒之稅務,協助重振復甦動力。義大利啤酒商協會理事長Alfredo Pratolongo對此表示,原目標希能達成三年間減少15分歐元消費稅的的結構性政策,但產業人士仍對於政府友善回應感到安慰,並期盼此一措施可進一步成為非單一年度性質的常態結構政策,尤其考量到啤酒仍係是義國至今唯一被課徵消費稅(accise)的佐餐飲品,而啤酒產業無論規模大小,在稅務上需獲穩定性,而非將阻礙長期發展計劃的短期限時措施。
A:柬埔寨在亞洲9個國家中經營成本最低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1月17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在亞洲經商的平均成本中,柬埔寨名列前茅。根據商業轉型諮詢公司TMX頃公布的最新報告《供應鏈大遷移——打破亞洲經商成本》,柬埔寨的經營成本在亞洲9個國家中最低,領先緬甸與越南。該報告評估在亞洲開展業務的平均成本,以及9個受歡迎的製造國之競爭力:柬埔寨、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及越南。 根據TMX報告,越南製造公司的平均總經營成本介於每月7萬9,280美元至20萬9,087美元之間,而 居首的新加坡為 36萬6,561 美元,第2名泰國為14萬2,344 美元。報告稱,在勞動力方面,占各國總成本的55%,分別以柬埔寨、緬甸及菲律賓最低,平均每月10萬8,196 美元,越南排名第4。越南、泰國與菲律賓等國家提供充沛且相對便宜之勞動力。 在競爭力方面,越南排名第5,僅次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及泰國。在負擔得起之倉庫租金方面, 居總成本第2大因素,在9個國家中,柬埔寨排名第3,僅次於泰國與緬甸,其次是越南。在物流成本方面,越南被評為高潛力市場,意味越南物流費用相對較高,但有能力擴大業務。 除新加坡外,其他8個國家至少處於製造業價值鏈的3個階段之1,包括「基本裝配線」、「發展供應鏈」及「早期自動化」。柬埔寨與緬甸屬於第1階段, 亦即該2國適合成為紡織成衣業的製造基地。菲律賓、印尼及越南則屬於前2個階段,為不需要複雜製造技術或高技能勞動力的電子業者提供良好基礎。
A:紡織品、成衣、鞋類及旅行箱包等是柬埔寨出口的主要支柱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2022年1月16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勞工與職業培訓部日前表示,柬國生產的紡織品、成衣、鞋類及旅行箱包產品的出口是柬埔寨經濟的關鍵產業,仍居柬國主要出口品項,過去10年的年均成長率約為10%。儘管柬埔寨出口因疫情在2020年略有下降,但2021年已呈現良好復甦,前10個月的出口大幅增加,成一衣出口總額為65.38億美元,年增6%,鞋類出口為11.13億美元,年增20%,而旅行箱包產品出口額為11.79億美元,年增49%。 柬埔寨服裝製造商協會(GMAC)在過去25年的運作,作為紡織業投資者的統一發聲代表,保護與促進該行業所有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並成立論壇就可能對整體投資環境產生潛在影響的問題與所有利益相關者進行磋商和社會對話,旨在為出口成長及永續發展創造有利環境。該協會與柬國各部會如勞動與職業培訓部、商務部、國際勞工組織等密切合作。 GMAC過去與勞動與職業培訓部多次合作,成功實施國家就業政策,國家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國家工業發展政策及國家社會保護政策架構等重要政策。GMAC還積極參與履行《勞動法》、《工會法》與《社會保障法》中規定的義務,為那些屬於《勞動法》、《最低工資法》以及與就業領域有關的其他法律標準提供服務。 柬埔寨自1993年開始採經濟開放策略,並吸收外人直接投資時,紡織品、成衣、鞋類、旅行箱包產品等只有幾家工廠、企業和工人,到2021年該等行業正式註冊的工廠數量已增加到1,200多家,為近100萬工人提供就業。2021年該產業總出口額估計為100億美元,約占柬埔寨出口總值的63%。在柬國政府的重視下,工人生活也透過不斷提高最低工資而逐漸改善。 從1997年到2021年柬國政府將工人的最低工資提高4倍多,從1997年的40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194美元。今年包括獎金、資歷和其他福利,每位工人每月可以獲得平均211美元至222美元的薪資。除了近100萬直接受益的工人外,還有200多萬人間接受益於這一部門。 柬埔寨服裝製造商協會(GMAC)日前投票選出新主席Oknha Kong Sang,任期由2022年至2023年,前主席Oknha Van Sou Ieng已退休,並被協會列為名譽主席。
A:柬埔寨國家銀行推出10項政策,驅動柬國2022年經濟成長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2022年1月16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為支持柬埔寨2022年經濟永續成長和復甦,柬埔寨國家(中央)銀行推出10項政策,以保護全國經濟在疫情期間,尤其是新變種病毒肆虐下,仍能確保成長。柬國國家銀行總裁Chea Chanto在該行2021年年會閉幕式上,提及2022年目標時表示,由於變種病毒Omicron可能威脅全球與區域經濟的復甦,並可能拖累2022年經濟成長至低於原先設定的目標水準。 在美國與歐洲感染率正在迅速上升,且在東協地區每日感染率仍然維持高檔的情況下,將繼續給柬埔寨經濟復甦帶來壓力,其中對旅遊業復甦、進出口運輸鏈中斷,以及外人直接投資的衝擊最大。此外,柬埔寨爆發另一波疫情的風險也可能導致政府採取更嚴格的預防措施,恐將擾亂生產及經濟活動。 C總裁表示,全球經濟的復甦將繼續支持柬國成衣及非成衣的出口,例如電器產品及自行車零組件等。疫情受到控制與持續採取經濟措施,將可促進貿易、投資、運輸、電信以及國內旅遊業等經濟活動。柬埔寨在政府政策以及區域與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實施的支援下,預計農業部門將繼續保持良好成長。基於上述樂觀預期,柬埔寨2022年經濟增長預計將達到5%。為支援永續成長與穩定復甦,柬國政府將制定戰略架構及相關計畫,以促進在Covid-19疫情下恢復經濟成長,並在新常態下,振興經濟。 為達成該目標,柬埔寨國家銀行及銀行體系將陸續推出10項主要政策,包括: 一、穩定匯率: 穩定匯率將繼續有助於穩定價格、保護瑞爾(柬國貨幣)購買力以及國民的收入。由於將資金釋放到市場的支撐措施,加上美元的上升趨勢,特別是對於美聯儲未來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預期,2022年的柬國匯率將繼續承受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柬國國家銀行將繼續干預外匯市場,以保持瑞爾兌美元匯率穩定在適當的水準,以符合經濟形勢。 二、促進瑞爾的使用:疫情危機凸顯貨幣政策並未充分發揮支持或刺激經濟復甦的作用,尤其當柬國美元化程度高時,可能會採取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資或消費,因此增進瑞爾的使用仍然是加強貨幣政策效率、主權及獨立性的當務之急,以便積極協助柬國經濟復甦的進程。在這方面,柬埔寨國家銀行一直以瑞爾發行政府證券,作爲公共投資長期融資來源,除可促進瑞爾使用外,亦可發展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新貨幣政策工具。 三、針對特定產業實施特定的支援措施: 由於不同行業的經濟復甦需要不同的支援措施,以鞏固其穩定成長。具體而言,銀行體統將透過放寬適當的法規並根據風險原則,為優先產業的復甦做出貢獻。同時,國家銀行將審慎實施危機退場機制,即優先產業成長已達一定程度時,相關的支援措施應予撤除,以符實際經濟情況,並同時考量銀行體系面臨的風險及穩定性。 四、改善金融環境及知識: 由於微中小企業是柬國經濟的支柱,目前對該等企業而,獲得負擔得起的金融服務機會仍然有限,形成促進微中小企業發展的障礙。在這方面,「國家金融環境戰略」政策將繼續改善銀行、金融機構及利害關係人的金融環境。同時將透過整合課程與宣傳活動,加強大眾使用貨幣、文化、信貸及儲蓄的金融知識。 五、國家銀行分支機構優化服務: 柬埔寨國家銀行在省會城市的所有分支機構將持續提供積極有效的現金管理服務,繼續支援該地區的經濟成長,並以熱線方式提供金融知識,並幫助民眾解決與使用金融服務有關問題。同時,各分支機構必須繼續合作,支持實施柬國政府的公共財政改革計畫,積極加強現金管理業務的透明度與問責制。 六、利用新金融技術:新金融技術,特別是支付系統,有助降低費用與交易成本,並定期獲得資訊技術,以便增強金融服務,並同時支援經濟成長與數位經濟。此外,金融技術的採用和使用必須嚴格遵守三大原則:維護服務的永續性,改善金融環境及支援創新(永續性、包容性與創新)。 七、加強業務永續發展計畫和最終實施計畫:由於疫情造成的不確定性,凸顯該2項計畫在銀行體系中保持永續服務交付與風險管理的必要性。為了提高整個銀行體系的韌性,柬埔寨國家銀行轄管下的柬國銀行及下屬的所有部門、單位及機構均應透過更新情況,繼續加強其業務永續性及行動計畫。 八、加強反洗錢與恐怖主義融資的有效性: 改善柬埔寨在反洗錢與恐怖主義融資方面的排名,需要所有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同時,柬埔寨金融情報室必須繼續提高報告人員與有關單位的警覺性、加強對財務報告的監測與分析、向監管機關發送可疑交易,並加強與有關部會與機構以及國際夥伴的合作,以便即時交流情報。 九、對減緩氣候變遷作出貢獻: 除履行銀行核心職責外,銀行體系尚須繼續為金融部門的永續發展作出貢獻,同時考量對對環境及氣候的影響。國際貨幣基金(IMF)最近採用柬埔寨國家銀行作為該區域的模範中央銀行,因為該行投資於綠色資產的國際儲備,並制定柬埔寨銀行體系的永續融資原則,鼓勵所有銀行及金融機構向有助於保護環境與減少氣候變化的部門提供信貸融資。 十、持續區域金融整合: 柬埔寨作為2022年東協主席國,柬埔寨國家銀行將透過銀行服務自由化、支付系統整合、促進區域貨幣的使用,以及危機預防與解決融資機制,為加強區域金融整合及金融安全網作出貢獻。 最後,C總裁籲請所有部會人員繼續努力,團結一致,遵守紀律,並貫徹上述目標。
A: 三、本組查德國對於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仍存在爭議: (一)一方面是因為擔心捕集與封存之二氧化碳會不受控制地從其地下儲存設施中逸出產生污染; (二)另一方面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可能成為藉口來拖延去碳化,降低企業研究並發展去碳化生產之意願。 (三)德國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部長Robert Habeck過去一直對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持批評態度。渠在2020 年 12 月德國新聞社的採訪中表示應大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依靠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是錯誤的策略,因為這將使化石燃料的脫離不被正視。 四、本組另查德國工業和氣候保護者聯盟在2021年10月發表了聲明表示,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是工業走向氣候中和之路的核心支柱。該聯盟成員包含公協會及企業如德國工業、能源和電力產業協會 (VIK)、鋼鐵聯合會(WV Stahl)、化學工業協會 (VCI)、2 Grad 基金會、安聯、德國鐵路、銅製造商 Aurubis、德國上市房地產公司Deutsche Wohnen、能源企業EnBW以及海德堡水泥公司等。
A: 依據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報導指出位於挪威Brevik的Norcem工廠預計從2024年5月將投入營運成為歐洲第一座大型二氧化碳捕集廠,預估每年可捕集40萬噸二氧化碳並將其儲存在地底下,惟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在德國仍存在爭議。 一、德國商報報導指出挪威政府大力支持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並希望儲存來自歐洲各地的二氧化碳。惟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仍面臨運輸方面的挑戰,目前挪威的作法是將液化二氧化碳透過油輪運送到港口,再將其重新裝載到運輸船舶上,並運送到靠近二氧化碳封存之地點再經由管道將二氧化碳封存至海底下方之最終儲存地點,如何在過程中確保運輸安全與效率是另一挑戰。 二、在德國方面,德國聯邦環境署數據顯示每年德國工業及廢水管理中不可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4,300萬噸,為達成氣候目標需要針對不可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尋找解決方案。近年來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表示,為實現氣候中和達成氣候目標需運用所有可使用之二氧化碳減排手段,包括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而挪威Brevik即將營運之歐洲第一座大型二氧化碳捕集廠似乎可以在處理二氧化碳上作為德國之參考。
A: 一、德國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為藉由市場機制推動綠色氫氣,業已核准9億歐元執行「氫氣專案H2Global」。德國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部長Robert Habeck表示綠氫在德國經濟轉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預估在未來德國對綠氫的需求將持續高增,為因應對綠氫的需求,目前除了在德國積極鼓勵投資生產外,亦需要從外國進口,為此,德國將落實H2Global氫專案計畫以及建立長期之供應鏈。 二、氫氣專案H2Global係透過市場拍賣以及政府補貼成本差異來運作: (一)透過非營利H2Global基金會旗下公司HINT.CO(註:Hydrogen Intermediary Network Company)向非歐盟國家以最佳或最便宜的價格購買綠色氫氣,並簽訂10年長期採購協議((Hydrogen Purchase Agreements; HPA),其購買的綠色氫氣透過市場拍賣出售給得標的德國或歐洲企業(Hydrogen Service Agreements; HSA),藉以協助製造業脫碳。 (二)由於目前市場上綠氫的生產價格仍然偏高,HINT.CO 的採購成本可能會高於其透過拍賣銷售所獲得的收益,買賣間所產生的損失將由德國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甫核准的9億歐元資金支應,提供長達10年的補助。目前預計此氫氣專案H2Global自國外購氫的首批採購協議擬於今(2022)年簽訂。 註:HINT.CO於2021年11月在德東萊比錫成立,是全球首家國際綠氫經銷商。
A:二、購電協議的發展,主要由於風電成本在過去10年內下跌超過60%。對風電場規劃者和運營商而言,未來將成有利可圖的商業模式,以EnBW為例: (一)透過購電協議銷售離岸風電:預計到2025年,規劃中的5GW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中,有2GW將透過購電協議提供給客戶; (二)以數億美元的價格出售部分建成的風電場:EnBW於2015年以7.2億歐元出售其位於波羅的海隸屬德國經濟區的離岸風電場Baltic 2的49%發電量給澳洲金融投資者Macquarie Capital;另總計有60架風力渦輪機的He Dreiht風電場,預計2026年完工,也將出售半數產能。 (三)EnBW執行長Stamatelopoulos表示,可再生能源的投資是長期的,如He Dreiht的風電廠15到20年後將依環境情況回本,之後的報酬率將在4%到5%間。 三、德國新聯合政府計劃於「2023年可再生能源法(EEG 2023)」中取消可再生能源附加費補助,預計將加速德國購電協議發展趨勢,並希望能進一步推動離岸風電發展。德國能源署(dena)署長Andreas Kuhlmann表示,綠色購電協議將可促使德國成為氣候中和的經濟市場,同時確保企業免受電價上漲影響,透過綠色購電協議,以市場驅動加速擴展可再生能源。 四、國際能源署(IEA)預計到2040年,全球對離岸風電的投資額將超過1.3兆美元。過去兩年間,全球為因應氣候變遷所付出的努力、價格越來越低的風電系統和不斷上漲的二氧化碳價格,已使離岸能源擴張創下歷史新高。根據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目前全球離岸風電廠發電量35GW,僅佔總風電場發電量743GW的不到5%,惟可望將在20年後成為最重要的電力來源之一。
A:綠色購電協議(Power Purchase Agreements;PPAs)不僅確保企業擁有綠色電力,長期而言也可免受電價上漲影響,還能讓風能發展具營利能力。綠色購電協議在美國和加拿大早已普遍,歐洲亦已朝此方向發展。 一、購電協議是能源企業與其客戶簽訂為期10到20年的長期購電協議,使能源企業完成高達數十億歐元的風能發展專案。位於北海隸屬德國經濟區的離岸風場計畫Borkum Riffgrund 3和He Dreiht為全球第一批透過購電協議、無政府補貼的情況下興建的風電場。 (一)全球第一大離岸風電開發商沃旭能源(Ørsted)於2019年底宣布與德國化工業者科思創(Covestro)簽署10年購電協議,將自2025年起提供離岸風電廠Borkum Riffgrund 3生產的電能100MW,隨後於2020年底又與亞馬遜(Amazon)簽署10年購電協議,將提供250MW離岸風電。 (二)德國能源集團EnBW位於北海的離岸風電廠He Dreiht將耗資22億歐元,預計生產900MW風電,其中約10%達85MW電量銷售給法蘭克福機場服務公司(Fraport),為期15年,並已與其他潛在客戶談論合作事宜。EnBW執行長Georg Stamatelopoulos表示,透過此購電協議,法蘭克福機場物流服務公司將可達到氣候中和,而風電廠在投資興建前已有許多客戶,顯示風電極具市場潛力。 註:德國能源集團EnBW於2018年在台設立亞太總部,積極參與我國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的招標案。EnBW已與我國捷熱能源(JERA)、麥格理綠投資集團(GIG)簽署合作協議,共同開發位於彰化的海鼎風電廠,預計開發容量為2GW,其中EnBW持股25%。
A:依據德國媒體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報導指出德國汽車業正面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晶片不足、原物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研究機構Center Automotive Research汽車產業專家Ferdinand Dudenhöffer預測德國汽車市場之全面復甦可能需等到2023年,德國汽車市場要恢復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之前水準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根據該研究機構數據顯示德國汽車銷售量在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之前約360萬輛,到2020 年汽車銷售量跌至約290萬輛,推估2021年銷售量約達269萬輛。 在此同時該研究機構指出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全球汽車市場亦在轉變中,D汽車產業專家表示預估2021年印度汽車銷售量將首次超過德國,同時推估此趨勢將至少延續至2022年。另根據該研究機構數據顯示在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前全球汽車市場銷售量約達8000萬輛,到了2020年全球汽車市場銷售量降至約6860萬,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銷售量將小幅增加至約7050萬,惟預測全球汽車市場銷售量可能要到2025年左右始可能回到過去的水準。 D汽車產業專家指出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原物料短缺及價格上漲等多重因素之背景下,全球汽車市場之復甦需要時間。展望未來該報導引述安永顧問分析公司之研究指出近期部分國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快速升溫,同時原物料短缺及通貨膨脹率上升等因素皆令人對汽車市場之短期前景感到擔憂。
A: 一、歐盟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依據歐盟委員會對核能的相關研究報告表示,除了發展可再生能源外,仍須要發展核能作為可靠的能源,並考慮將核能列入歐盟永續性綠色能源分類項下(註)。 二、惟德國對核能為「綠色」能源的說法質疑: (一)德國聯邦核廢料管理安全辦公室(Deutsches Bundesamt für die Sicherheit der nuklearen Entsorgung)認為歐盟委員會的報告低估了核能的風險。首先,核電廠所需的鈾具有放射性,全球仍無法有效的處理核廢料;其次,核電廠運營過程中具意外事故或恐怖攻擊等風險亦須被考量。 (二)德國綠黨的歐洲議員及氣候專家Michael Bloss表示,若歐盟將核能列入永續性綠色能源,由於核廢料對環境的破壞,將與永續性的觀念相牴觸。 三、法國總統Emmanuel Macron基於核能可使歐盟不再依賴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且認為核能是綠色能源,法國擬投資10億歐元擴展核電廠及發展新型小型反應爐(SMR),法國政府將持續補貼核電廠的建造(查法國70%的電力來自核能)。 四、有關德法對核能發展的不同看法,據德國新任聯邦總理Olaf Scholz表示:雙方仍需討論如何達到共識。另據報導稱本案可能的妥協方案是將核能暫時歸類為永續性能源,惟標明終止時間表(落日條款)。 註:為引導公共和私人資金投資綠色能源,促進歐盟達成氣候及環境政策目標,歐盟設有一套「永續分類標準」,以提供投資者投資建議。
A:三、歐洲議會議員及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對上述二氧化碳的技術解決方案之看法如下: (一)歐洲議會議員Jutta Paulus認同歐盟採大自然的解決方案,因沼澤和森林保護亦可解決物種瀕臨絕種的情況,不會有釋放濃縮二氧化碳的致命風險,最具成本效益;至於「直接空氣捕獲」和「碳再利用」技術,則認為因價格高而須謹慎,目前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的成本依不同的技術約為每公噸500至600美元,惟這尚未將封存成本考慮其中。 (二)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亦主張應重視運用森林和沼澤,歐盟應專注於發展可再生能源,而非具風險的技術。該組織認為應興建全新的基礎設施來運輸捕獲的二氧化碳,且不應低估封存問題,注入岩石中的二氧化碳須安全封存並監測,惟無人能保證二氧化碳不會再次意外釋放。另回收碳將消耗高度能源,潛力並不大,因此最佳方法是減少排放,如建築產業不再採用水泥為粘著劑,改採其他非碳質材料(查德國建築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總排放量的7%)。
A: 一、歐盟委員會的歐洲氣候政策將採取兩種二氧化碳解決方案: (一)大自然的解決方案如重新造林或重新潤濕沼澤; (二)科技技術的解決方案:側重於將產生的二氧化碳收集並封存於地底下,即「碳捕集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術。 二、封存二氧化碳的技術解決方案被寄予厚望,歐盟投資數十億資金於「碳捕集和封存」技術的研究: (一)其中一項受重視的技術為「直接空氣捕獲(Direct Air Capture;DAC)」:其做法為從空氣中過濾已排放的二氧化碳並儲存於地底深地質層中。歐盟計畫到2030年每年透過此法從大氣中去除500萬公噸二氧化碳。 (二)另一項技術為「碳再利用」:即二氧化碳的循環再利用,例如捕獲的二氧化碳不儲存在地下,而是當成生產化學品、塑膠材料或燃料的原材料。歐盟的目標為到2030年化工廠和塑料業者應在其生產中使用至少20%循環再利用的二氧化碳,此外,並將建立類似歐洲排放交易體系的歐盟除碳市場。 (三)對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型的產業如石油和天然氣公司而言,其天然氣和石油儲存設施亦適合儲存二氧化碳,因此發展上述技術可穩固其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