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紐政府甫於日前開放新一批邊境限制豁免名額,允許更多移民入境,以協助解決初級產業部門的勞力短缺問題;豁免名額包括200名移動設備和機械操作員、40名剪羊毛工和50名羊毛處理工。今日紐政府又再次宣布增加600名專業技術工作者的邊境限制豁免,類別包括應用程式開發、資訊科技產品經理、資訊網路安全及多媒體等4類科技專業技術人員,以緩解紐國科技公司人才壓力並支持科技業快速成長及出口。

A:資料來源:ERIA Research Project Report 三、各大車廠在泰國投資電動車相關情形 (一) Toyota自 2009 年開始在當地生產Camry HEV,並於  2010 年至 2015 年生產Prius (HEV),在電池部分,鑒於Toyota與Panasonic在日本合資經營Primeearth EV Energy,旗下有三個電池工廠,電池自日本進口。在泰國政府提供相關獎勵措施後,Toyota表示將啟動在泰國生產HEV,另該公司亦表示泰國基礎充電設施不足,是該公司尚未投入PHEV或BEV生產的主因。目前該公司申請政府相關補助,每年生產7,000輛HEV與70,000個EV 電池,以及其他非 EV 專用的車輛零組件,例如保險桿、車門等。該公司並於 2019 年 5 月在北柳府的工廠開始生產鎳氫電池,並用於該公司所生產的Camry及 C‑HR SUV 的 HEV 版本上 。 (二) Nissan:該公司在 2015 年就確定在泰生產 X‑trail Hybrid (HEV),在政府宣佈相關獎勵措施後,該公司表示將在位於北欖府的生產基地生產混合動力車和電池,2019 年 1 月,該公司表示,將打造泰國為除日本之外的第二個電動汽車生產中心,以符合當地市場及出口需求。 (三) Honda:該公司在2012年與2014年起分別在泰組裝 Jazz 和 Accord 車款的HEV版本。2013年至2015年間,Civic HEV車款也開始生產,但該款車型後來再全球停產。在政府宣佈電動車補助計畫之後,該公司公開表示將投資HEV和HEV電池生產,並計畫將Accord HEV的生產基地從日本移出至泰國。 (四) Mazada:在政府提供相關誘因後,已宣布將生產混和動力車,並於近期宣布將生產純電動車。 (五) BMW:該公司在政府提供相關誘因之前,就已開始在泰生產PHEV版本的3系列產品,在政府公布相關措施後,更表示將於泰國生產5系列與7系列產品,該公司供應商Dräxlmaier 則於2019年9月開始在泰國為其生產鋰離子動力電池,惟電池芯則自三星進口。 (六) Daimler:該公司於2013年和2014年起在泰國組裝其 C 系列和E系列的 HEV版本的車款;2016年更擴充到PHEV版本車款。在泰國政府提供獎勵措施後,該公司宣布將申請 PHEV 電池在地生產,即該公司也是採取進口電池芯(唯一供應商為LG)並在泰國生產電池的作法。 (七) 泰國公司 Energy Absolute 成功申請了 BOI 計畫,與台灣Amita Technologies(有量科技)合資生產適用於PHEV和BEV的鋰離子電池。

A:紐總理12月13日宣布自12月30日午夜起,除北地外,奧克蘭、陶波湖區等本土疫情地區,將由紅色燈號調降為黃色燈號疫情警示。   鑒於奧克蘭的高疫苗接種率和新冠疫情及住院人數得到控制,奧克蘭將於12月15日開放邊界,結束長達3個多月的封城,並允許完全接種疫苗或檢測结果呈陰性的奥克蘭人前往全國各地旅行。另自12月15日至2022年1月31日假期期間,尚未接種疫苗者,可至藥房免费接受快速抗原檢測,惟須符合年齡12歲3個月以上、且無症状等條件。   紐國12月13日全國新增101例本土個案,目前紐西蘭已接種一劑以上疫苗者佔可接種人口94%,完成接種兩劑者90%。

A:資料來源:ERIA Research Project Report 二、近期泰國汽車及電動車發展策略 (一) 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政府制定新的產業發展政策,2001年總理Thaksin Shinawatra宣布打造泰國為「東方底特律」計畫。鑒於泰國已宣布不再採取自製率要求,且國內市場規模太小,不足以達到足夠的規模經濟效益,泰國勢必得制定出口導向的發展策略。在泰國已以生產一噸皮卡著名的情況下,政府理所當然將以持續發展一噸皮卡車為主要策略。 (二) 汽車業者對政府於金融危機後持續推動一噸皮卡的發展策略反應正面,若觀察出口數據也可以發現,泰國出口的車輛產品多為5噸以下的皮卡車(約9成)。 (三) 泰國政府聚焦生產一噸皮卡的做法,大幅提升泰國OEM的能力,以Toyota為例,泰國境內的生產中心可生產不同種類的產品,使得泰國不只參與了Toyota在東南亞的生產網絡,也使泰國境內生產的零組件能被更彈性的運用。 (四) 在一噸皮卡政策取得成功後,泰國於2007年起推動環保汽車的在地生產,泰國政府將環保汽車定義為每公升汽油/柴油可行駛超過 20 公里、每公里排放低於 120公克的二氧化碳,並滿足其他污染排放標準。為了進一步促進環保汽車於國內生產,泰國投資委員會(BOI)對投資者提供許多獎勵措施,惟廠商須在一定期間後達到生產10萬輛的生產規模。這項政策顯示政府意識到一噸皮卡車相對容易生產、汙染較高的特性,政府政策目標是希望將泰國國內汽車產業導向更複雜、高附加價值的汽車產品。 (五) 除了環保汽車,泰國也積極發展電動汽車。 2012 年起,泰國政府為相關投資提供8年企業所得稅減免,2017年3月政府更宣布電動車發展計畫,至2036 年泰國電動汽車的目標數量為 120 萬輛,充電站數量為690 個。此外,泰國政府將電動汽車定義較為廣泛,且對BEV(電池動力車)的獎勵措施最多,這也反映了政府政策的方向。 1.BEV 投資項目可享受 5 至 8 年的企業稅豁免,此項免稅期限可在以下條件下延長:在泰國投資於一個以上電動汽車核心零件的製造,則每項零件可額外獲得1年的獎勵,最長期限為 10 年。 2.PHEV(可插電油電混合動力車)和BEV投資項目可免徵企業所得稅3年及免徵生產機械進口關稅。 3.與PHEV和BEV相比,HEV(油電混合動力車)的投資享有較少的激勵。投資企業將只獲得生產機械的進口關稅豁免。 (六) 根據國際汽車製造協會(OICA)的統計,泰國在 2019 年是全球第11大汽車生產國,也是東協中汽車業的領頭羊。尤其電動汽車是汽車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泰國積極發展汽車業轉型,提供電動車相關扶助措施,顯然是在確保泰國汽車業在未來仍在區域與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

A:資料來源:ERIA Research Project Report 一、泰國汽車業成功主因 泰國普遍被視為汽車產業的成功典範並被視為成功打入全球汽車供應鏈的成功國家之一,總結各種研究指出,泰國的汽車業競爭力強,主要原因如次: (一) 政府政策集中推廣單一種類車輛:政府針對一噸皮卡車(One-Tonne Pickup Truck)提供生產者及泰國消費者雙向的補助措施,尤其針對相關零組件提供生產補助,使皮卡車零組件能在地化生產。 (二) 亞洲金融危機(謹註:發生於1997年)前的放鬆管制措施,吸引外國汽車廠赴泰投資:泰國於1993年即宣布將在 1997年前取消外資所有權限制及自製率要求(LCR),使得泰國相較於其他東協國家(仍具外資限制與自製率要求)更具投資吸引力。研究指出,放鬆管制措施促使日本汽車業及電機電子行業的中小企業赴泰投資,並獲得日本車廠的大力支持,使泰國汽車業產量增加。 (三) 政府積極完成相關基礎建設與產業聚落:其中以東岸最為著名,鑒於出口導向的汽車業聚集在曼谷不符合經濟效益,政府在東部如北柳府、春武里府和羅勇府等提供許多投資誘因,積極建立相關產業聚落,以便利相關企業減少運輸成本,並建立一個適合即時生產(just-in-time)的產業環境。

A:世界銀行:柬埔寨2021年經濟成長預估2.2%,2022年4.5%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1年12月10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媒體報導,世界銀行頃預估柬埔寨本(2021)年經濟成長率僅為2.2%,主因受旅遊業、建築業與房地產等服務業增長緩慢拖累。根據世界銀行於12月9日發布之柬埔寨經濟「與新冠病毒共存(Living with Covid-19)」更新版報告顯示,傳統之增長動力,包括服裝成衣、旅遊用品、鞋類、自行車以及農業,正在支撐經濟邁向復甦軌道。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柬埔寨經濟成長將從本年預測值2.2%加速到明(2022)年之4.5%,惟提醒柬國,倘爆發新一波疫情恐使復甦面臨風險。世界銀行在更新版柬埔寨經濟動態中指出,儘管製造業出口復甦與農產品出口擴大,惟貿易逆差已顯著擴張,主因進口增加,尤以用於儲蓄之黃金進口激增。   世銀表示,即使柬國政府於11月底取消對外國人14天隔離期,觀光旅遊、建築及房地產之復甦仍然緩慢。由於當地人消費能力有限且之前對潛在外國買主之入境限制,因此新建案產品未能符合國內市場需求,亦即過多高價之高級建案,與市場所需之平民住宅需求存有甚大落差,加以潛在外國買主返回緩慢,預計新建案及房地產將面臨供過於求局面。   世界銀行派駐柬埔寨代表Maryam Salim表示,世銀建議柬國進行關鍵改革,例如更加明確新常態之規定、政府對旅遊業持續給予財政支持,以及迅速實施新投資法規定等。此外,柬埔寨國家銀行應持續監控銀行資產品質與提高銀行業信心,以促進復甦。   世銀報告另納入疫情對收入及學習之影響。亞太地區顧問布拉德利·拉爾森(Bradley Larson)表示,由於學校停課,疫情對學習造成負面影響,使貧困上升達6%,並由於糧食短缺而加劇營養不良現象。學校停課後只有50%到75%學生返校,輟學人數因而激增,導致輟學者收入可能低於畢業者收入。世銀表示,因學校停課與無法遠距學習而錯過課程之學生,每年將減少738美元之購買力收入。

A:日本共同通信社報導,緬甸投資與對外經濟關係部長Aung Naing Oo於12月7日接受日本共同社及其他日本媒體的線上採訪時,呼籲日本恢復投資及政府官方發展援助(ODA)的新計畫。A部長籲請鼓勵日本工商界回到緬甸恢復營運,並擴大其業務。緬甸在2月份軍方接管政權後經歷數月的政治動盪,目前局勢已恢復正常。因此緬甸歡迎恢復業務,特別是來自日本的業務。盼政治局勢穩定後,恢復日本在緬甸官方發展援助(ODA)。 今年早些時候,世界銀行警告,在截至9月的財年中,緬甸經濟可能衰退18%,對生活、生計、貧困及未來增長產生破壞性影響。儘管如此,A部長表示,受疫情及政情的綜合影響,國內生產總值可能僅微幅衰退。政府預計從10月開始的當前小預算年度,GDP將恢復正增長,原因是感染率下降、疫苗接種率上升、國際恢復穩定以及投資承諾增加,尤其是國內投資。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11月8日上午,商務部在奈比都主持緬甸食米聯合會(MRF)與中國中信集團舉行協議備忘錄(MoA)的視訊簽署儀式。在儀式上,聯邦商務部長Pwint San博士稱,除對農業領域的長期投資外,盼在MoA中納入短期及立即有利的貿易部分。商務部強烈鼓勵通過每年的雙邊談判進行食米、玉米及化肥貿易,作為一個農業國家,出口優質農產品及獲得穩定的市場是非常重要。他盼結合中國的「一帶一路」,提高區域糧食安全與農民的經濟機會。雙方簽署擴大農產品領域合作的MoA。

A: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係由聖啟茨及尼維斯二島構成一個國家,位於西印度群島背風群島(Leeward Islands)西北部,東鄰安地卡暨巴布達(Antigua & Babuda),北接荷屬聖佑達修斯(Sint Eustatius)。觀光、服務業及境外銀行業為經濟主要來源,其中尤以觀光收入為主要外匯來源。

A:聖文森位於東加勒比海小安地列斯群島之向風群島中部,係由聖文森(St. Vincent)及格瑞納丁群島(The Grenadines)32個小島或礁岩所組成。觀光、農業及僑匯收入等為聖文森主要經濟來源,觀光業更是聖國重要經濟命脈。

A:蓋亞那位於南美大陸北緣,北濱大西洋,東為蘇利南,南與巴西接壤,西接委內瑞拉,面積約214,970平方公里,官方語為英文,是南美洲唯一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蓋國服務業為其經濟主軸,近年來開始推動之生態觀光旅遊業逐漸扮演重要地位。

A:哥倫比亞為南美洲惟一同時濱臨太平洋及大西洋的國家,地理位置優越,東與委內瑞拉及巴西為鄰,南鄰厄瓜多及秘魯,西北則與巴拿馬交界。全國分32省及首都特區,總面積114萬1,748平方公里(約臺灣32倍),境內天然資源富饒,石油、天然氣、煤、金、銀、白金、鐵、鎳、銅、祖母綠等蘊藏豐富。首都波哥大(Bogotá)位於海拔2,650公尺之高原,氣溫涼爽,四季如春。

A:波多黎各為大安地列斯群島中,最小與最東之島,位於邁阿密東南1,000哩之加勒比海北端,面積為8,870平方公里。依據世界銀行國民所得標準,波多黎各因人均國民所得已超過3萬美元以上,列為拉丁美洲之富裕經濟體,並且是加勒比海工業最發達的地區。

A:委內瑞拉位於南美洲大陸北端,北臨加勒比海,東北濱大西洋,東接蓋亞那,西南接哥倫比亞,東南與巴西接攘。面積為916,445平方公里 。委內瑞拉目前深陷政治及經濟危機,經濟連年呈現2位數之負成長,因市場機制喪失,產業發生嚴重外逃及關廠風潮。

A:多米尼克地處東加勒比海向風群島中間位置,北面為法屬瓜地洛普島(Guadeloupe),南面為法屬馬丁尼克島(Martinique)。面積751平方公里,近年起多米尼克政府致力經濟重整,包括減少市場價格控制、國營香蕉公司民營化及增稅等措施。

A:厄瓜多位於南美洲之西北部,西臨太平洋、北鄰哥倫比亞,東部與南部環接秘魯,因赤道(西文名Ecuador)橫貫其國土,乃以Ecuador為國名。面積為283,561平方公里,約為台灣之7.8倍,在南美洲僅略大於烏拉圭。厄瓜多近來持續透過簽署貿易協定加強對外拓銷的能力,近期的對外貿易關係重點為成為太平洋聯盟正式成員。

A:位於伊斯巴紐拉島(Hispaniola)西部,是加勒比海上僅次於古巴的第二大島,東鄰多明尼加共和國,西及南邊為加勒比海,北為大西洋。面積為2萬7,750平方公里。

A:格瑞那達係加勒比海東部小安地列斯群島南端之一島國,位於北緯12度7分、西經61度40分,在千里達以北約90英里,包括格瑞那達本島及卡里亞固島與小馬丁尼克島等三大島。面積約344平方公里。格瑞那達經濟成長端賴觀光業及其帶動之飯店及餐飲業發展,藉此提供外匯收入,刺激建築、製造及農業等之發展。

A:荷蘭位於西歐,東鄰德國,南接比利時,西部及北部瀕臨北海。除東南一帶山丘最高海拔 300 餘公尺外,全境地勢低窪,近三分之一低於海平面,而靠近鹿特丹的Alexander Polder地區,更低於海平面6.5公尺之多,故素有「低地國」之稱。 荷蘭工業及服務業均極發達。工業方面包含金屬加工業、石油提煉、化工業和食品加工業服務業等;服務業包含運輸、銷售、物流和金融服務業等。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光刻機供應商ASML即荷蘭企業。

A:資料來源:越南政府網站2021年12月12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越南國會主席王庭惠(Vuong Dinh Hue)應大韓民國國會議長朴炳錫(Park Byeong Seug)、印度下院主席奥姆·博拉(Om Birla),以及印度國會上院納依度(Venkaiah Naidu)之正式邀請,並頃於2021年12月12日至12月19日率團前往南韓及印度進行訪問。   陪同越南國會王主席出訪之高層官方代表團成員,包括黨中央書記兼副總理黎明凱(Le Minh Khai)及黨中央委員;國會秘書長兼國會辦公室主席裴文強(Bui Van Cuong);對外委員會主任武海河(Vu Hai Ha);國會代表工作委員會主任兼中央組織副主任阮氏清洗(Nguyen Thi Thanh);勞工部長陶玉容(Dao Ngoc Dung);資源環境部長陳紅河(Tran Hong Ha);資訊通信部長阮孟雄(Nguyen Manh Hung);文化、體育暨旅遊部長阮文雄(Nguyen Van Hung);省委書記兼太原省國會代表團團長阮清海(Nguyen Thanh Hai);省會書記兼海陽省人民議會主席范春勝(Pham Xuan Thang);省委書記兼金甌省人民議會主席阮進海(Nguyen Tien Hai)等。   本次出訪係王國會主席首次對越南2個重要戰略夥伴國進行正式訪問,旨在進一步鞏固與推動越韓、越印建交關係;加強越南願與南韓及印度在各項領域開啟更實質及更有效合作關係,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後經濟復甦、國防安全合作、地方與人民交流。   王國會主席此次出訪南韓係新冠肺炎疫情爆發2年後越南高層官員首次訪問,俾繼續深化並為越南與南韓2022年邁向建交30 周年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發展創造新動力。   越南於1992年12月22日與南韓建交。越韓關係發展迅速,在政治、外交、國防安全、經濟、文化、雙邊及多邊等各項領域取得舉世矚目成就。南韓已成為越南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   訪韓期間,王國會主席將與南韓國會主席樸秉錫舉行雙邊會談,會見南韓總理金富均(Kim Boo-Kyum),及與南韓產官領袖界進行互動。   王國會主席亦將接見南韓主要友好組織與經濟團體代表,會見在南韓工作與學習越南僑界,並聽取南韓冠肺炎疫情後恢復經濟之經驗分享。   此次訪問南韓主要任務為代表越南與南韓簽署雙邊社會保險協議,係越南與南韓間非常重要之協議。該協議生效後,在南韓工作之越南雇員(以及在越南工作之南韓雇員)之社會保險福利將受到2國法律保障。該協議為社會保障作出積極貢獻,為工人獲得就業機會,創造更有利之條件。   王國家主席於2021年12月12日至15日訪問南韓,12月15日至19日將訪問印度。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