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12.09  PAP, The First News   韓國基礎設施部副部長於11月9日週四表示,韓國仁川國際機場公司將根據韓波兩國雙邊協議投資波蘭建設計劃中的中央運輸港(Central Transportation Port; CPK)。   波蘭中央運輸港(CPK)將設於波蘭中部的華沙和羅茲之間,並結合航空、鐵路和公路運輸聯繫。其Solidarnosc航站大樓將佔地3,000公頃,最初每年可接待多達 4,500萬名旅客。   代表波蘭方面簽署協議的Marcin Horala 表示,他還預見韓國將參與完成的航站大樓的營運。他補充表示,該協議是首爾參與該計畫的重要一步。Horala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該協議是此次合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最終雙方將獲致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參與新建的航站大樓(terminal),並共同管理其航空旅行部門,但首先將投資其興建。根據此協議,韓國將接管CPK航站大樓的少數股權。自今年年初以來,仁川機場(Incheon)一直是波蘭CPK事業公司(undertaking)的顧問。

A:根據義大利政府負責市場管制之競爭局本(2021)年12月9日公告,美國電商巨擘亞馬遜(Amazon)因其市場地位對電商物流同業造成不公平競爭,因此對該公司開罰11.28億歐元罰款,並要求亞馬遜在監管下即時改善相關作為。         義大利競爭局指出,亞馬遜在義大利電商服務市場佔有主導地位,使其可藉機向其電商平台上之店家推廣亞馬遜物流服務,不利其他物流同業競爭,進而鞏固亞馬遜的市場地位。此舉違反歐盟運作條約第102條,因此決定對數家亞馬遜歐洲子公司開罰(Amazon Europe Core S.à.r.l., Amazon Services Europe S.à r.l., Amazon EU S.à r.l., Amazon Italia Services S.r.l. e Amazon Italia Logistica S.r.l)。         競爭局調查顯示,使用亞馬遜物流服務的商家可以獲得更多曝光度及其他好處,其中包含更容易向亞馬遜Prime會員銷售產品,並且在黑色星期五等優惠活動期間獲選為精選商品等,這些都是商家推廣產品的重要手段。此外,未使用亞馬遜物流的商家將面臨更嚴格的考評機制,未通過考評的賣家帳戶會被停止運作。同時,因為倉儲及物流規劃,使用亞馬遜物流的商家也傾向減少在其他電商平台販賣商品。以上各種因素使競爭局最終對亞馬遜開罰。

A:資料來源:德國潔淨能源網路(Clean Energy Wire) 文號:1104120020號   德國新任內閣於今(2021)年12月8日正式接掌聯邦政府,開啟後梅克爾時代政治新頁。有鑒於德國整體建築物,較2020年氣候行動法(Climate Action Law)規範之1.18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尚多出200萬噸,德國住家仍占全國碳排放量約三分之一,且其中近三分之二仍使用化石燃料供暖,已被視為德國實現2045年淨零碳排目標之重大障礙。由社民黨(SPD)、綠黨(Grünen)、自民黨(FDP)組成之執政聯盟,特新成立聯邦營建暨居住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Bau und Wohnungswesen;相關職權主要原由聯邦內政部掌理),盼承擔以下兩大政策任務: 一、減少建物碳排放量,達成2050年趨近於零碳排目標:聯邦營建暨居住部部長將由社民黨共同副主席Klara Geywitz女士擔任,新屆聯邦政府內閣並已針對建築領域,訂立具有挑戰性之減排目標,包含2025年建物供暖系統達65%使用再生能源、2030年50%建物供暖系統達零碳排目標。同時將推動數位「建築資源護照」,並啟動全國木結構、輕質結構及建築原材料安全戰略,以改革建物的結構組成、建造與翻新過程、再生利用,俾實現建築循環經濟,達成2050年建築碳排放趨近於零之目標。 二、廣建社會住宅以穩定房價及平抑租金:德國過去數年來大城市住宅賣價及租金飆漲,為使房價及租金漲幅趨穩,3黨執政聯盟前曾宣布,將朝每年興建40萬戶社會住宅之方向努力。惟由於德國建築業勞動力短缺、原材料成本上漲,且新建物須以環境友好及節能之方式進行建設,新任之G部長已坦承,大量廣建設社會住宅對都市規劃與建築產業來說,均將構成重大挑戰,惟仍將全力以赴,達成執政目標。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tagesschau) 文號:1104120019號   德國鐵路(Deutsche Bahn)將針對近程交通(Nahverkehr)加強擴大3G檢查。自今(2021)年12月8日起,列車查票員在查驗車票時,也將檢查乘客是否持有效之疫苗接種(geimpft)、康復(genesen)證明,或有效的新冠測試(getestet)陰性證明。迄今這項工作主要是由保安人員來執行。 德鐵集團表示,未來近程火車運輸上的查驗工作將以隨機抽查的方式進行;只有當查票員由保安人員陪同、確保人身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才會請乘客出示3G證明。 事實上,德國近程火車運輸實施3G之規定已自今(2021)年11月24日起生效。倘乘客無法出示有效之3G證明,則必須在下一站下車。此外,違規者可處以最高2,500歐元罰鍰。德國聯邦政府已修訂《傳染病防治法》,以進一步減少大眾社交接觸,並降低新冠病毒感染。 在此之前,特別是工會已對法規提出諸多批評。例如:Pro Bahn乘客協會曾批評,當查票員進行3G證明查驗時,人身安全未能獲得保證,而這應該是聯邦警察的工作。德鐵現則宣布,日後負責執行客服勤務的人員,必須先接受專業培訓以為回應。 根據德鐵迄今之查驗結果:遠程交通(Fernverker)中有99%的乘客遵守規定,新的3G規定受到乘客的歡迎及廣泛接受。該集團安全部門負責人Hans-Hilmar Rischke於12月初時表示,只有少數情況需要聯邦警察的介入維安。另外,區域交通(Regionalverker)初步調查也出現類似結果:乘客對新措施的接受程度很高,到目前為止,僅約3%的乘客無法出示有效之3G證明。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n-tv) 文號:1104120018號   持續上升的新冠肺炎染疫人數導致社交限制趨嚴,令德國工商業備感壓力。自12月7日周二上午起,德國150多家企業暨品牌史無前例地在社群媒體上,透過有趣的疫苗接種口號,聯合展開新冠疫苗接種宣傳活動,希望有更多的民眾接種疫苗,以減緩疫情。 根據策劃此次活動之柏林廣告公司Antoni資料,除寶馬BMW、賓士Mercedes-Benz汽車製造商及Edeka、Lidl食品連鎖商以外,Sparkasse、Volksbanken等銀行與Burger King、McDonald’s等速食連鎖店亦見在列。《圖片報》(Bild Zeitung)則是此一活動的媒體合作夥伴。 該活動是以德國聯邦政府也使用的“#ZusammenGegenCorona”(共同對抗新冠病毒)為名,參加活動之企業可在其社群媒體上,自擬疫苗宣傳口號,如針對品牌知名廣告標語進行修改,轉為呼籲接種疫苗之文字用語。結果出現如”Alle impfen jes jes jes”、”Impfen. What else?”及”Come impf and find out”等口號。 Antoni的管理合夥人Sven Dörrenbächer認為,品牌具有無遠弗屆之影響力,可善加利用來傳達訊息,接種疫苗正是擺脫大流行的最佳方式。 冷凍食品公司Iglo Deutschland執行長Philipp Kluck也評論,疫苗接種追根究柢關乎生存—不論是對個人還是企業。目前德國的新冠接種數字仍然不夠,唯有大幅提高接種率才能創造最佳機會。 德國新任總理Olaf Scholz則視上述活動為「社會責任及自主積極的傑出表現」。

A:柬埔寨與亞洲開發銀行簽署3.32億美元融資計畫以促進經濟復甦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1年12月9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財經部日前與亞洲開發銀行簽署3.32億美元的融資計畫,以協助柬埔寨從疫情影響中恢復。該資金將用於發展金融業、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及改善道路網絡。柬國財經部長悟頗蒙(Aun Pornmoniroth)與亞銀代理國家主任吉爾(Anthony Gill)簽署貸款及贈款協議,執行項目包括大湄公河次區域衛生安全3,000萬美元、宜居城市投資項目1.8億美元、第2階段道路網絡改善項目約8,200萬美元,以及用於金融部門發展計畫4,000萬美元。   亞銀代表吉爾主任表示,作為柬埔寨的長期發展夥伴,亞銀將支持柬國的經濟競爭力及包容性發展,該融資計畫項下的執行項目,將促進柬埔寨的經濟復甦。計畫重點分述如下:   1.大湄公河次區域衛生安全項目:將資助81家省與地區醫院的實驗室服務及感染預防控制;並將加強中央、省與地區衛生機構的疾病監測及管制系統、疫情管理及追踪接觸者。該項目另得到日本政府減貧基金(JFPR)500萬美元的資助。   2.宜居城市投資項目:將協助巴威、貢布和波貝14萬多居民提供更好的廢水與固體廢棄物管理服務。該資金將幫助升級城市雨水和排水系統,以緩解水災。JFPR另提供200萬美元技術援助贈款,以支持改善土地使用規劃及治理。   3.第二階段道路網絡改善項目:將修復普雷旺和乾丹48公里的國道和省道,以促進大湄公河次區域南部經濟走廊沿線的經濟發展。   4.金融部門發展計畫:將幫助政府擴大中、小、微企業信貸管道,實施金融穩定改革,升級金融部門基礎設施。   迄今亞銀已資助柬埔寨經濟發展逾20.8億美元,僅2020年即提供4.8億美元貸款及贈款,以及額外聯合融資2.8億美元。估計亞銀資助柬國至2024年的融資將包括優惠貸款達13.8億美元及贈款3,680萬美元,以支持柬國經濟發展與復甦。  

A:柬埔寨財經部啟動「柬埔寨創業國家計畫」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1年12月9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為支持柬國政策並應對經商新常態現象,柬埔寨財經部於12月8日啟動「柬埔寨創業國家計畫」,藉由數位平台為創業社區提供生態系統。啟動儀式由柬國副總理兼財經部長悟頗蒙(Aun Pornmoniroth)主持,相關部會/機構代表與創業生態系統業者代表參加。   在疫情影響下,人們增購3C科技產品,以視訊會議代替實體會議,以非直接接觸等方式處理生活、工作各項事務。柬埔寨已意識到此一趨勢並將致力發展以科技為核心的服務,藉此提供新商品及新服務。該計畫由科技創業中心(Techo Startup Centre)與高棉企業組織(Khmer Enterprise)共同參與,旨在將所有相關利益團體連接起來,成為創業生態系統,並透過社區計畫及數位平台加強彼此間合作,在創業領域提供相互支持合作孵化創業公司,以共創機制建立創業生態系統。   該計畫藉由數位平台提供創業及整個與創業生態系統相關而全面的訊息;此外,該計畫亦設立國家平台,與其他國家的類似計畫對接,例如新加坡創業公司、越南創業公司、泰國創業公司等,以推動及建立與地區和全球國家的國際合作。該計畫另將支持於本(2021)年5月啟動的「2021年至2035年柬埔寨數位經濟和社會政策架構」,並將數位經濟建設視為經濟成長新動力,以建構增加經濟成長生態系統,使柬國提升生產力和經濟效率,促進柬國數位社會人民福祉。

A:柬埔寨-中國自由貿易協定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將促進柬國生產及出口 資料來源:柬埔寨Khmer Times網報,2021年12月7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總理洪森於2021年12月6日在柬埔寨第7號國道開通儀式上表示,即將生效之柬埔寨-中國自由貿易協定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將進一步促進該國經濟發展。上述2項協定預定於明(2022)年1月正式生效,可為柬埔寨產品打開更多出口市場。渠表示,柬埔寨將享有更好利基以促進生產及拓展出口,有助提高柬埔寨企業與人民之福祉。   根據柬埔寨-中國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將對來自柬埔寨約98%之進口產品提供免稅優惠待遇,而柬埔寨從中國進口之產品,其中95%將獲得零關稅優惠,其餘5%將在10年內下降至零關稅。除貨品貿易外,該協定亦涵蓋許多領域,包括服務業、投資、貿易便捷化及消除非關稅壁壘。   RCEP係全球規模最大之自由貿易協定,成員包括東協10個國家與澳大利亞、中國、日本、南韓及紐西蘭等東協以外國家。RCEP涵蓋約達22億人口,占全球人口之30%以及全球貿易之28%。   柬埔寨商會副會長Lim Heng表示,柬中FTA及RCEP對柬埔寨從低度開發國家轉型升級為開發中國家有所助益。預期2項貿易協定生效後,柬埔寨將轉移出口對象,從提供柬國貿易優惠國家如歐、美、日本移轉至貿易協定簽署國如中國、RCEP成員國,同時亦將吸引更多外資企業進駐柬埔寨。   根據柬埔寨財經部統計本年上半年,柬國出口值達82億美元,年增17%。

A:馬來西亞外交部頃發布消息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John Blinken)將於12月14日及15日至馬來西亞進行官式訪問,並拜會馬國首相依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馬國外交部長賽富丁(Saifuddin Abdullah)屆時將接待布林肯國務卿。   上述訪問有助促進與加強馬國與美國開發新領域與合作的機會。預期兩國在投資與貿易、數位、綠色經濟、網路安全、國防、衛生、旅遊、教育、人民等領域持續合作與互惠,而國際與區域課題亦為兩國關注的議題。   美國為馬國主要投資與貿易夥伴國之一;2020年,馬國與美國雙邊貿易額達1,781.8億馬幣(約442.13億美元),而美國在馬國的製造業投資額則達36.64億馬幣(約9.09億美元)。馬國與美國全面夥伴關係,依然是基於互利、積極和多面向合作的整體架構。   另一方面,美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表示,布林肯國務卿預定於12月13日至16日先後訪問印尼、馬來西亞、泰國。 訪問馬來西亞期間,布林肯將推進美國與馬國夥伴關係以應對共同挑戰,包括新冠疫情、建立彈性供應鏈以及確保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掌管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工商、投資暨中小企業事務行政議員鄧章欽頃於州議會答覆議員提問時表示,該州政府瞭解到開發無人機科技及製造可強化「雪蘭莪州達魯益山航太產業協調辦公室」(S-DAICO)訂定的雪蘭莪州2020至2030年航太產業行動計畫內容,因此將透過各種措施達成上述目標。   許多航太產業翹楚如Aerodyne集團亦坐落在雪蘭莪州,成為全球無人機服務供應的佼佼者,最近更榮獲由無人機產業觀察(DRONEII)機構頒發「全球第一的無人機服務供應商」,顯示該州將深入參與無人機產業,成為馬國航太製造的領頭羊。   馬國在發展航太產業的生態環境日漸成熟,並已成立如馬國民航管理局(CAAM)、通訊暨多媒體委員會、馬國測量與圖測局(JUPEM)及馬國工業研究暨規格局(SIRIM)等機構負責監管。   根據研究顯示,全球無人機市場估計可於2025年取得13.8%的成長計,其中亞洲市場可獲17.89%的高成長率,為2020年8.62%的兩倍。   雪蘭莪州政府規劃的無人機產業行動計畫,包括在雪蘭莪工業大學的八丁燕帶總校成立無人機卓越中心,具備研發實驗室、製造、培訓和水上、陸地及空中無人航空載具(UAV)及遠程操作交通工具(ROV)的試驗台(test bed)設施。 目前有意願和該州政府展開無人機研究計畫的業界包括Aerodyne集團和Pen Aviation公司,前述兩家企業皆為航太和無人機領域的佼佼者。   在制定無人機法規方面,由S-DAICO和雪蘭莪工業大學近來舉辦的一項研討會,邀請航太產業監管機構、地方政府和州政府子公司如雪州發展機構和精明雪蘭莪傳遞單位(SSDU)及教育機構派員出席。為鞏固雪蘭莪州的無人機產業發展,州政府願意和各監管機構合作,制定安全的無人機航線和停泊站,以利於使用無人機運載必需品和進行緊急用途等。   雪蘭莪州政府在雪州大臣署下成立雪蘭莪州航太科技及創新公司(SELATI),除著重在無人機領域的開發,亦觀察航太業的製造、航太產業用地及人力資本建設的投資。   雪蘭莪州政府頃舉辦了2021年雪州航太展(SAS),吸引來自巴西、瑞士、法國、美國和土耳其等五國的參展商,並成功吸引80%的投資人青睞。   目前馬國在東南亞的無人機科技最強勁競爭對手為新加坡,但亦不能排除急起直追的印尼、越南及菲律賓。   馬國民航管理局刻正制定限制使用無人機的法規。根據美國法規,不超過250克重量的無人機無需特別註冊,使得市場上普遍販售250克以下的輕中型無人機。馬國目前尚未制定相關條款,但或比照美國的規範。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馬來西亞零售調查機構(Retail Group Malaysia,簡稱RGM)頃發布消息稱,本(2021)年第三季馬國零售業萎縮 27.8%,較第二季成長3.4%表現遜色,主因馬國政府於9月中才逐步放寬行動管制措施3.0(MCO 3.0),並重啟更多經濟活動。該機構考量前述原因加上調整第四季成長預測值至18.3%,因此再下修全年銷售成長預測值至0.5%,低於6月的4.1%預測值;明(2022)年則預估可成長6%。   本年第三季馬國零售業銷售表現欠佳,較業者預期的萎縮15.1%嚴重,亦遠低於去(2020)年同期9.7%跌幅,使得本年前9個月的零售銷售銳減11.9%。   縱觀馬國零售業次領域表現,成衣及相關配件商預期本年第四季的零售銷售可成長50.4%,但其他零售專賣店預測,第四季銷售恐下跌15.6%;看淡第四季表現的尚有百貨商場(預期萎縮2.6%)和超市及大賣場(預期成長0.9%)。   回顧第三季零售銷售業表現,受訪零售商表示,去年同期仍可在復原期行動管制令及嚴格SOP下開業,但今年第三季前半段,大部份零售商仍被迫暫停營業,且巴生河流域(雪蘭莪州、吉隆坡及布城)大部份地區7月3日至16日處於加強行動管制令,嚴重衝擊大部份零售商的業務。   馬國政府於8月中起放寬管制,更多零售業者包括成衣、珠寶、傢俱、汽車零組件、理髮店等獲准在國家復甦計畫(NRP)第一階段重開,隨著8月21日放寬私人轎車的載客量後,主要購物商場的人流才逐步恢復。另外,巴生河流域成功於9月10日邁入國家復甦計畫第二階段,完成兩劑疫苗接種後即恢復內用及其他休閒活動。   馬國第三季經濟萎縮4.5%,零售銷售更大跌27.8%,國內經濟活動於國家復甦計畫的全國封鎖下大受影響,而行動管制令亦使得消費與投資活動疲弱,其中私人支出下跌4.2%,較去年同期成長11.7%。   本年第三季零售業次領域的銷售表現與去年第二季馬國第一次落實行動管制令時的表現相似。百貨商場暨超市暴跌41.9%,百貨商場則萎縮43.6%;而超市及大賣場雖在行動管制期間獲准開業,但零售銷售仍萎縮12.5%。   馬國零售調查機構預期2022年零售業銷售可成長6%,國內零售業在經歷近兩年的新冠疫情衝擊後,盼能於明年迎來穩定復甦,惟仍潛存風險與挑戰,主因「Omicron」新變種病毒正在全球迅速擴散,尤其馬國恐再爆發第四波疫情,零售商已承擔不起另一輪實體店被迫暫停營業之衝擊。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據媒體引用沙烏地統計總局(GASTAT)最新數據報導,沙烏地本(2021)年10月工業產出連續第6個月成長,年增率達7.7%,係去(2020)年4月以來最高,主因為礦場及採礦業產出持續成長,年增9.1%。 上述數據亦顯示,沙烏地礦場及採礦業產出成長,主因為石油日產量自去(2020)年同期的890萬桶增加至970萬桶,反映國際需求持續復甦。

A: 新加坡主管貿易關係的交通部長易華仁與歐盟貿易專員Valdis Dombrovskis本(2021)年12月8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共同主持「歐盟-新加坡自貿協定(EUSFTA)」貿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會後宣佈新加坡和歐盟同意成立工作小組,討論強化數位經濟合作,建立數位夥伴關係,雙方官員將展開技術討論,確認相關的數位貿易細節。易華仁部長表示,此將有助於星國企業進入海外市場、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雙邊合作亦將有利新加坡和歐盟企業藉由彼此專長和網絡,提供更佳的產品和服務。 新加坡與歐盟除檢討前(2019)年生效的EUSFTA,並探討為「歐盟-新加坡夥伴關係」展開具前瞻性的合作,包括數位和綠色經濟等。Valdis Dombrovskis表示,雙方同意在EUSFTA貿易委員會設立一個工作小組,儘速探討相關數位經濟合作,包括考慮達成獨立的數位夥伴關係協定或將之成為EUSFTA新的一章。至於綠色經濟,易華仁部長指出,雙方在綠色融資、低碳技術和碳貿易與服務等方面具有合作潛能。 EUSFTA是歐盟與東協國家簽署的第一份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在前年11月生效後不久,全球便面臨新冠疫情危機,新加坡與歐盟貿易雖受影響,但減縮幅度相對較歐盟與其他地區少,「歐盟-新加坡投資保護協定(EUSIPA)」亦預計將於兩年後生效。 2018年新加坡和歐盟雙邊貿易超過1,140億星元,歐盟是新加坡第三大貿易夥伴,新加坡亦是歐盟在東協的最大貿易夥伴。2017年歐盟是新加坡最大外來投資者,累計投資額達3,760億星元,新加坡則是歐盟第七大外來投資國,累計直接投資達1,220億星元。  

A: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本年12月8日發表「經濟分析師調查報告(Survey of Professional Forecasters)」顯示,受訪經濟分析師調高本年和明年的經濟成長預估,分別由三個月前預估的+6.6%和+3.9%上調至+6.9%和+4%;星國貿工部(MTI)日前則預估本年和明年的經濟成長分別為+7%和+3%-+5%。 若以個別產業而言,預估製造業本年成長11.4%,與三個月前相同;金融暨保險業預估成長7.5%,高於先前預估的6.8%;建築業預估將成長21%,優於先前預估的16.6%。但經濟分析師對住宿及食品服務的成長預估從5.9%減少至3.1%;私人消費亦從5.6%下滑至4.8%。另本年全年非石油國內出口(NODX)可望成長10.9%,高於三個月前預估的9%。依據調查報告,明年建築業、住宿和食品服務業以及製造業的中位數成長預估分別為15.8%、9.6%和3.3%。 受訪分析師中,72.2%將疫情惡化列為影響經濟成長的最大風險,77.8%認為邊境重啟可提升經濟展望。至於通貨膨脹方面,本年全年通膨率的中位數預估為2.1%,高於9月預估的1.7%;不包括住宿和個人交通成本的核心通膨率中位數預估值為0.9%,同樣高於先前預估的0.7%。明年整體和核心通膨率則分別預估為2.1%和1.8%。 另依據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BF)發佈的「2021/2022年全國商業調查(National Business Survey)」顯示,儘管新冠疫情持續帶來挑戰,近半數企業預計商業和經濟環境在未來12個月將改善;近八成企業有信心在未來12個月持續商業運作,顯示與去(2020)年相比,新加坡業者的商業情緒改善,營運狀況亦逐漸復甦。

A:日期:110年12月8日   來源:澳洲儲備銀行 https://www.rba.gov.au/media-releases/2021/mr-21-29.html   澳洲儲備銀行(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RBA)於本(110)年12月8日召開理事會議並發布最新貨幣政策聲明略以,澳洲民間消費強力反彈回升、商業投資展望已經改善,新變種武漢肺炎病毒(Omicron)為經濟復甦之新增變數,惟不至於延緩澳洲經濟復甦。RBA決定維持既定寬鬆之貨幣政策,包括(一)維持官方利率0.1%、(二)持續在公開市場於2022年2月中旬以前,以每週40億澳元之規模購入政府公債。   澳洲經濟已自Delta變種病毒之疫情中逐漸復甦,隨著疫苗施打率提升與具體支持性政策下,促成經濟迅速回升(按:依據澳洲儲備銀行之預估,澳洲經濟成長率於2021、2022與2023年分別可達3%、5.5%與2.5%;財長本月初根據澳洲統計局《ABS》稱本年經濟成長預估可達3.9%)。   澳洲領先指標顯示勞動市場強力復甦,徵才廣告數量處於歷史新高,根據相關商業通報與報告,許多企業面臨招募員工不易之情況。澳洲薪資已逐步成長,惟僅回到疫情爆發之相對低檔之水平,由於勞動市場需求強勁,薪資水平料將進一步提升,惟僅維持漸進緩步之上升幅度。(註:依據澳洲儲備銀行之預估,澳洲失業率於2021、2022與2023年底分別為4.75%、4.25%與4%)。   澳洲通貨膨脹微幅上升,幅度仍在低檔,漲幅為2.1%。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率為3%,主要係汽油價格、新成屋價格上漲與受全球供應鏈緊張之影響所致。澳洲儲備銀行預估,通貨膨脹將續緩步上升,澳洲通貨膨脹率於2021、2022與2023年底分別為2.25%、2.25%與2.5%。另澳洲薪資成長可望因就業市場活絡而進一步調升,依據澳洲儲備銀行之預估,澳洲薪資成長率於2022與2023年分別為2.5%與3%。   澳洲房價近年呈現上漲趨勢,近月以來房貸利率上調已放緩房價上升速度,澳洲房貸總額較去年同期成長6.7%,惟近月房貸件數已自高峰明顯減少,澳洲儲備銀行強調,在低利率之大環境下,確保放款品質之重要性。   澳洲儲銀宣布維持前揭支持性寬鬆貨幣政策,推動朝向達成澳洲充分就業以及確保通貨膨脹率維持在該行所設定2-3%之目標區間。澳洲通貨膨脹率已微幅上升,惟仍處低水平,通膨之壓力低於其他國家,主因澳洲之適度薪資成長之支撐。前揭通膨目標區間有賴「勞動市場成長」及「薪資成長」達成。鑒於目前預估2023年底之通貨膨脹率為2.5%,薪資成長率為3%,儲銀仍將維持目前現行之官方利率,並稱除非通貨膨脹率未維持在前揭目標區間,否則將不會調高官方利率。​  

A:一、 據菲國媒體報導,世界銀行(以下簡稱世銀)本(12)月7日將菲國今年度經濟成長率自6月份預期之4.7%上調至5.3%,並預測2022年至2023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為5.8%,低於政府目標之7%~9%。 二、 世銀於其最新菲律賓經濟報告中表示,菲國對基礎建設之支出將提升經濟成長,同時疫苗接種的穩定成長,讓更多人重新找到工作,促進匯款及家計收入增加,以上現象正加強國內經濟動能及市場信心。 三、 世銀另指出, 2021 年前三季經濟成長率為4.9%,已自上(2020)年同期衰退10.1%中反彈。同時建議菲國應對外人投資更加開放、簡化行政程序及鼓勵企業採用創新技術以加速經濟復甦,但亦警告需注意新COVID-19變種病毒、突破感染病例以及疫苗效力減弱對經濟重新開放之挑戰。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水果商品倉庫消息,雖然緬甸恢復向中國出口西瓜,但市場情況仍未明。目前,到達畹町的21輛水果卡車尚未到達水果市場,因此銷往中國的實際成本和價格仍未確定。在COVID-19期間,通過邊境檢查站到達中方的卡車,應在紅色區進行24小時隔離,在黃色區清關,並在F區重新檢測並取得呈陰性-無COVID-19證書。此外,Khwanyo水果倉庫還表示,中國的海關制度也從邊境貿易系統轉換為一般貿易系統,因中國海關制度的轉換而延遲的海外運輸系統也將開徵出口稅。   Khwanyo水果倉庫表示,據悉關稅額在每噸800-1,000人民幣左右。即使採用一般交易系統,所需的文件及銀行系統也需要更新。現在,我們正與中方談判,需要一段時間。因此,西瓜農及貿易商只有在收到及觀察信息後才能採收。水果商稱,目前,大約有500輛裝滿水果的卡車留滯在金三角(Kyinsankyawt)邊境檢查站的Shwe Lwin Inn地區。因此,達到木姐105英里要去金三角檢查站的水果卡車都暫停了。裝載西瓜的卡車將在緬甸卸貨後改由中國卡車運到中國。   11月26日,緬甸與中國之間的金三角邊境站在試運行中已經重新開放。緬甸有5個貨櫃的貨物運到中國。11月27日,2卡車西瓜運往中國。COVID-19期間,運輸費用比先前的費用高出一倍多。運輸費用約為80萬至100萬緬幣,而目前的費用約為200萬緬幣。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緬甸食米聯合會(MRF)的統計,在當前小預算年度期間(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的前2個月裡,緬甸出口50萬1,590噸食米及碎米。在2021年11月,共有34家公司通過海運貿易向外國貿易夥伴運送逾262,622噸食米,另有22,561噸食米通過陸地邊境運往鄰國,總計逾285,223噸。由於邊境站的關閉,跨境貿易的出口量大幅下降。11月份,依白米品種及品質量差異,其出口價格約落在每噸325-348美元。緬甸食米聯合會(MRF)的數據顯示,緬甸食米的出口價相對低於泰國及越南,但高於印度及巴基斯坦的市價。   迄今為止,緬甸向13個國外市場出口食米。中國是緬甸食米的主要買家,其次是喀麥隆、西班牙、象牙海岸及菲律賓。此外,緬甸碎米主要運往中國、其次是荷蘭、比利時、西班牙、法國及其他3個國家。10 月份,逾216,375 公噸食米及碎米銷往國外市場。根據商務部發佈的統計數據,因COVID-19衝擊造成邊境貿易中斷,緬甸在2020-21財年(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食米及碎米出口額計7億美元。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12月7日,緬甸投資與對外經濟關係部長Aung Naing Oo在奈比都主持的緬中雙邊合作會議。會中,A部長強調雙邊之合作目標鎖定在減貧、基礎設施發展、人力資源開發,以及促進跨境貿易,特別是緬中簽署的瞭解備忘錄(MoUs)、協議及互換函件等,所列入的農產及畜牧產品出口。此外,A部長敦促各代表及時報告專案執行時的障礙,及兩國間需協調的政策事項。   隨後,投資暨對外經濟關係副部長Than Aung Kyaw討論雙邊合作項目的執行事宜。在聽取各執行機構常務秘書及局長報告的進展情況後,A部長及副部長作出相關指示。

A: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21-2022小預算年度10月1日至11月19日,緬甸出口額為17.46億美元, 進口額則為18.02億美元,呈貿易逆差約 5,700 萬美元。緬甸主要出口農產品、畜產品、漁業產品、礦產、林業產品、工業製成品等,而進口消費品、工業原材料及CMP原材料等。   據緬甸對外貿易統計,2020-2021財年貿易額超過300億美元,貿易順差約6.567億美元,緬甸僅在2020-2021財年有貿易順差,往年則多呈貿易逆差。在2019-2020財年,貿易額超過367.31億美元,貿易逆差為13.69億美元;2018-2019財年,貿易逆差逾11.5億美元。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