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www.consilium.europa.eu/en/press/press-releases/2021/10/05/taxation-anguilla-dominica-and-seychelles-removed-from-the-eu-list-of-non-cooperative-jurisdictions/ 歐盟部長理事會為推動歐盟與第三國反稅務詐欺、逃稅及洗錢等行為之合作,於2017年起推動全球稅務良善治理(global good governance in taxation),成立歐盟部長理事會(商業賦稅)行為準則小組(Code of Conduct Group)就第三國稅制進行分析與檢視,每年定期2次更新及發布稅務不合作國家名單。 歐盟此次更新稅務不合作國家名單如下: (一)黑名單:American Samoa(美屬薩摩亞)、Fiji(斐濟)、Guam(關島)、Palau(帛琉)、Panama(巴拿馬)、Samoa(薩摩亞)、Trinidad and Tobago(千里達及托巴哥)、US Virgin Islands(美屬維京群島)、Vanatu(萬那杜)等9國續列在稅務不合作國家名單(俗稱黑名單)。 (二)灰名單:Anguilla(安圭拉)、Dominica(多明尼克)及Seychelles(賽席爾)自上揭稅務不合作國家之黑名單中移除,該3地已承諾與歐盟會員國進行稅務資訊交換,爰改列至現狀名單(state of play document,俗稱灰名單(grey list),得再補充審查);哥斯大黎加、香港、馬來西亞、北馬其頓、卡達、烏拉圭仍待調整稅制,本次新增至灰名單;土耳其亦續列於灰名單。 (三)澳洲、史瓦帝尼、馬爾地夫已進行稅務改革,已自灰名單除名。
A:Business Day 2021.10.04 (駐南非代表處經濟組譯) 2021年9月南非汽車出口量為12,202輛,與2020年9月出口量28,390輛相較,下滑57%。另2021年上半年南非汽車出口量較去年同期成長66%。七月暴動與國內運輸系統受駭客攻擊,致使部分車廠停工、進口零配件短缺與成品車無法出口。 兩大車廠福特與賓士在南非車廠受七月暴動短暫停工,目前已恢復營運。福特南非生產量三分之二出口海外,賓士南非生產量九成銷往外國。此外,2021年9月新車國內銷售量為29,538輛,成長30.5%。南非汽車商會稱疫情、高物流成本與供應鏈中斷仍為影響汽車銷售主因。
A:Business Day 2021.10.04 (駐南非代表處經濟組譯) 2021年10月1日南非政府公布公司法增修草案,徵詢公眾意見。該草案旨在要求上市公司與國營企業揭露高階主管與員工之薪資差異。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資誠(PWC)日前發布報告稱,2020年高階主管CEO稅前報酬中位數為520萬斐幣,稅後為280萬斐幣,此數字為全國最低工資之100倍,亦是大公司非技術工種薪資中位數之35倍。 約堡證交所表示,盼該草案對象除為上市公司與國營企業,能擴大至所有公司,提高經營與財務資訊透明性。依據草案規定,公司將須揭露最高薪與最低薪員工薪酬、平均與中位數報酬、前百分之五與後百分之五員工薪資差異等資訊。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10.13 Polish News Bulletin取材自biznes.interia.pl, 12.10.2021 Asseco Poland公司已將 Asseco 集團內的多個單位合併為 Asseco Cloud,為客戶設計、實施和使用雲端運算解決方案提供支持。 Asseco Poland公司副執行長 Andrzej Dopierała 指出,波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加速數位化階段,Asseco Cloud 是該公司為滿足對雲端運算解決方案的巨大需求而做出的回應。D氏表示, “對於客戶,該公司希望成為設計最佳雲諯架構的專業顧問。在第一階段,該公司專注於波蘭市場,但該公司已在考慮建立服務整個歐洲市場的 Asseco cloud。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10.12 PAP, The first News, 根據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國際貨幣基金(IMF)已將波蘭今年的GDP成長預測從7月份的4.6%上調至5.1%。IMF還將波蘭2022年的GDP預測從5.2%下調至5.1%。 該報告稱,2021年波蘭的年均CPI通貨膨脹率將保持在4.4%,到年底將達到5.0%。到2022年的年均通貨膨脹率將達到3.3%,到年底將降至2.6%。根據IMF的數據,波蘭的經常帳戶盈餘很可能在2021年達到GDP的2.3%,到2022年達到1.6%。 另高盛(Goldman Sachs)銀行於10月11日週一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到今年年底,波蘭的通貨膨脹率可能會超過6%。該銀行在報告中表示,未來幾個月中歐和東歐國家的通膨率將繼續上升,主要是由於基數效應以及食品和能源商品價格的上漲。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10.13 Polish News Bulletin, businessinsider.com.pl, 波蘭石油巨頭PKN Orlen公司於10月12日週二宣布柴油批發價格創歷史新高,即4.92波幣(PLN)與一年前相比為3.29波幣,Pb95汽油的批發價為4.77波幣,與一年前相比為3.47波幣。 BM Reflex公司分析師Urszula Cieślak認為,如果趨勢繼續下去,零售汽油和柴油價格將在10月20日附近或本月的最後10日超過6波幣。這是全國平均水準,因為波蘭的一些加油站已經收取每公升5.99波幣的費用。她補充稱,如果油價上漲10%,到年底價格可能會飆升至每公升6.15-6.25波幣。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10.13 Polish News Bulletin, bankier.pl 美商亞馬遜(Amazon)公司正在推出 Amazon Prime服務,在波蘭提供30多種產品的免費送貨服務以及視訊流服務。客戶可以報名參加為期30天的Amazon Prime試用,之後訂閱費為每年49波幣或每月10.99波幣。 Amazon.pl執行長 Mourad Taoufiki在宣布推出Amazon Prime時表示,該公司對波蘭客戶接受2021年初推出的Amazon.pl服務的方式感到非常滿意。他評論稱,透過將Amazon Prime帶到波蘭,該公司可以免費提供甚至在第二天交貨,取得得獎的電影及節目以及電腦遊戲等等。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10.12 PAP, The first News, Polish News Bulletin 總部位於中國的電子商務平台線上零售服務之全球速賣通公司(AliExpress)表示,該公司正在波蘭開設其第一個獨立的物流中心。 根據該公司10月12日週二的新聞稿,該設施是該公司在中東歐地區實施的最大的基礎設施計畫。這個佔地10,000平方公尺的物流中心位於波蘭中部羅茲附近,計劃將在11月11日之前投入營運。該公司之中歐和東歐執行長Gary Topp在一份新聞稿表示,波蘭是該公司在中歐和東歐的區域樞紐,是該公司在該地區的第一個物流中心的自然投資選擇。此新物流中心將為主要城市的用戶提供更快的運輸。 據該公司發布的消息稱,該中心的啟用將能夠實現在波蘭的三天內交貨服務,可能包括次日將貨品送交到華沙、羅茲、波茲南、克拉科夫和卡托維茲等主要城市。 新的物流中心還將對鄰近國家的市場提供服務,如捷克、奧地利、斯洛伐克和德國。
A:美國最大的兩家航空公司,總部位於Fort Worth的美國航空公司和總部位於達拉斯的西南航空公司,將遵循拜登總統之要求,要求員工接種 COVID-19 疫苗,無視德州州長之禁令。 依據白宮之規定承包聯邦業務之承包商必須要求員工接種疫苗。截至 6 月底,美國航空公司在全美僱用 117,400 名員工,西南航空公司則擁有 54,500 名員工。兩家航空公司都與聯邦政府簽約運輸員工和貨物。 上周西南航空在四天內取消 3,100 個航班,正努力使營運重回軌道。一些政客將航班取消歸因於員工反對接種而怠工,但西南航空公司及機師工會則否認工作速度放緩或生病請假是禍首。 美國航空要求在 11 月 24 日前,所有員工必須全面接種疫苗,否則將面臨失業。國內乘客率最多的西南航空公司將期限定為 12 月 8 日。但都表示將根據實際情況考慮豁免。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10.13 PAP, The First News 波蘭巧克力生產商威德爾(Wedel)公司於10月12日週二在其成立 170 週年之際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波蘭是僅次於德國、比利時及義大利的世界第四大巧克力出口國。 據該報告稱,波蘭的海外巧克力銷售額為21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的7.3%。 Wedel公司報告稱,儘管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全球和波蘭國內巧克力市場都在增長,去年年底全球出口價值估計為1,060億美元。報告中引用Euromonitor預測機構的預測,在2025年之前,全球市場價值將達到1,330億美元,將增長25%。 波蘭市場的統計數據顯示,波蘭的巧克力產業狀況良好。引用尼爾森機構的數據,Wedel公司報告稱,2021年6月波蘭國內市場價值為76.5億波幣(16.7億歐元),年比率增長0.5%。該公司還報告稱,2020年,波蘭在全球巧克力出口國中增長最快,年比率增長達到13%,是其他市場領導者法國(6.8%)和奧地利(6.6%)增長率的兩倍多。 根據Wedel公司的報告,波蘭人平均每年在巧克力上花費190波幣(41.47歐元),其年均消費量從2007年的4公斤增長到目前的5.2公斤,增長30%。波蘭是中歐和東歐最大的巧克力市場。
A: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防止稅基侵蝕及利潤移轉包容性架構」(Inclusive Framework on BEPS)本(110)年10月8日舉行視訊會議後發佈新聞稿及聲明(如附件)指出,本架構以本年7月間達成之政治協議為基礎,由其中代表全球90%以上GDP之136國(BEPS共140國,除肯亞、奈及利亞、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共同推動之國際稅務改革,業達成突破性共識,此將為本(10)月13日華盛頓G20財長會議及月底G20羅馬高峰會成果。 新聞稿指出,全球稅務改革之目的並非完全消除稅務競爭,而係在此競爭環境上加諸經由多邊途徑同意的限制,共識概要如下: 有關市場所在國課稅權之第一支柱:將部分企業母國課稅權移轉至市場所在國,以確保各國對大型(全球年營業額達200億歐元)及獲利最高的跨國企業擁有公平分配的課稅權。針對於市場所在國營收達100萬歐元以上,或於小型經濟體(GDP未達400億歐元)營收達25萬歐元以上之跨國企業,其在該市場國之利潤率超過10%之部分,視為剩餘利潤;該剩餘利潤之25%應分配給市場所在國(7月份協議僅訂此比例將於20%至30%間),預計每年可自企業母國移轉1,250億美元之額外稅基至市場所在國。 有關最低企業稅率之第二支柱:針對每年營業額達7億5,000萬歐元以上之跨國企業,課徵 15%之最低企業稅率(7月協議為至少達15%),預計可為企業母國創造1,500億美元之額外稅基,並可強化跨國稅制之穩定。 建立第一支柱的多邊協議刻正草擬中,預計2022年完成簽署,於2023年生效實施,各國將以此做為數位稅及類似單邊措施之替代方案;針對第二支柱,OECD將於2022年研擬一標準規章,作為BEPS成員國納入國內法之依據。 法媒8日報導指出,愛爾蘭、愛沙尼亞、匈牙利及波蘭原大力反對,於最後一刻針對計算基礎取得一定程度之豁免而同意加入本協議,而中國亦獲得漸進適用條款:海外資產5,000萬歐元以下,且海外據點僅5國以內的中國企業,可豁免最低企業稅5年。
A:國際能源署本(110)年10月13日發佈旨揭報告(World Energy Outlook 2021)指出,當前如太陽能、風能及電動汽車等新能源經濟已蓬勃發展,然其進展仍遠不足以降低全球碳排放量至淨零排碳目標,其主要原因為投資不足所致。本年度報告特提早於本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6)前公布,呼籲各國政府應於大會作出明確且大膽的宣示。 報告內容摘要如下: 1.各國經濟發展雖於去(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然得利於良好政策及科技創新,風力及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成長迅速,預見此新能源經濟未來將具更電力化、效率、互聯及潔淨等特性。惟疫情後經濟成長迅速且不均等,造成天然氣、煤炭及電力價格急遽上漲,並導致2021年煤碳及原油消耗量大幅回升,創下歷史次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各國振興政策挹注再生能源的資金僅佔達成淨零排碳目標所需的3分之1,其中以開發中經濟體的資金最為短缺。 2.能源產業排放全球4分之3溫室氣體,導致增溫1.1°C,未來人口成長及經濟發展又將進一步帶動能源需求,故能源產業轉型速度無法滿足低碳挑戰。報告指出,目前50餘國宣示的減排總量僅可涵蓋2030年全球所需總減排總量的20%,並僅可使2050年全球因能源生產產生的碳排減少40%,2100年升溫2.1°C;倘計入產業發展因素,則能源產業的減碳幅度將遭鋼鐵、水泥及運輸業的新增碳排放量抵銷,導致2100年升溫2.6°C。 3.各國能源轉型速度並不一致,特別是已承諾淨零約占全球額外減碳量半數的國家(主要是中國),應於四大面向加速加速減碳承諾: 加速發電去碳化,包括加速太陽能及風力發電佈建、合理運用核能、電力基礎建設、揚棄燃煤發電並發展交通及暖氣電氣化設施; 自材料科技及民眾行為等層面強化能源使用效率; 降低石化能源使用過程中的甲烷排放; 潔淨能源科技創新。 4. 為達淨零排碳目標(回到1.5°C正軌),全球於2030年前至少每年應投入4兆美元資金投資潔淨能源計畫及基礎建設,其中發展中國家資本匱乏,其取得成本高達已開發國家的7倍。國際間應對引導資本至能源轉型產業取得共識,政府應進行必要的政策及法規改革,並以公共資金填補風險及報酬尚無法引起民間資金興趣之投資機會。 5. 目前各國宣示的燃煤減量僅達10%,比淨零排碳所需的55%仍有距離,例如燃煤電廠提供全球電力來源仍超過3分之1,且尚有發電量達140GW的燃煤電廠正興建中,各國應儘速停止使用。中國宣布不再協助興建海外燃煤電廠所產生的減排效果將達200億噸,約等於歐盟2050年前減排總量。而全球石油需求在各種預測情境下均將逐漸降低。 6. 當前全球對潔淨能源的投資過低,無法滿足實際需求,且相關政策具高度不確定性,導致能源市場產生高度價格波動風險。IEA已多次指出強化對潔淨能源及相關基礎建設投資的重要性,倘政府能維持電力市場穩定,能源轉型將有助於消費者吸收因傳統能源價格波動引起的物價指數之衝擊。 7. 貿易型態及地緣政治將成為能源安全之主要議題,未來石油出口國將更侷限於少數國家;稀金屬價格波動將妨礙全球潔淨能源之應用。2021年關鍵性稀土漲幅已使太陽能、風機及電動車產線平均成本上漲5%至15%,倘此漲幅持續,預估全球需額外投資7,000億美元至應用潔淨能源的各產業。未來稀土及氫能相關貿易佔全球能源相關貿易值的比例,將自目前13%上升至達成淨零排碳所需的80%。 檢送旨揭報告(英文,共386頁)介紹頁面:https://www.iea.org/reports/world-energy-outlook-2021,併請卓參。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n-tv.de) 文號:1104100019號 加拿大原材料公司Rock Tech Lithium計劃在德國布蘭登堡邦東部的Guben建立工廠,生產用於電動汽車的氫氧化鋰電池。 該公司宣布將投資約4.7億歐元,並計劃於 2024 年開始生產。不過,所有生產步驟的投資決策仍須就已申請或仍在申請的補貼進行討論。 Rock Tech Lithium預計將在該地僱用約160名員工,每年可望生產約24,000噸氫氧化鋰,相當於約50萬輛電動車的需求。執行長Dirk Harbecke表示,該公司的目標是成為世界上第一家鋰封閉式循環企業。 除了Rock Tech Lithium以外,Tesla(特斯拉)汽車及 Microvats(微宏)電池製造商已經在布蘭登堡邦進行投資。
A:西班牙ABC日報2021年10月9日報導,近來西班牙電費大幅上漲,加上石油及瓦斯費用亦均上漲,使企業經營利潤下降,而電費已高達成本15%,原一家擁有200間房間使用1,000百萬瓦(Megavatio)之四星級旅館年度平均電費為4萬歐元,目前已上漲至12萬歐元,成長300%。西班牙精緻旅遊協會聯盟(Exceltur)表示,近幾個月以來,能源價格上漲已侵蝕觀光業20%之利潤,降低產業收入及影響家庭消費,為阻礙觀光業復甦之重要因素之ㄧ。 西班牙能源價格上漲使觀光業營業利潤降低,惟事實上,於能源價格未大幅上漲前,西國觀光業營業利潤即不高,而近一週以來,電費、石油及瓦斯上漲使觀光產業之復甦充滿不確定性。在電費價格方面,西班牙觀光住宿及旅館聯盟(CEHAT)表示,電費已上漲3倍,惟業者無法將成本轉嫁消費者,爰無法增僱員工、無法支付債權人及亦無法償還貸款等。在天然氣價格部分,2020年8月每百萬瓦(Megavatio)天然氣價格為5歐元,2021年10月10日已上漲至98.47歐元,增加近20倍。在石油價格方面,由於減產,國際石油價格已高達每桶82美元,為2018年以來最高。 西國疫情爆發一年半以來,西國產值1,640億歐元之觀光業倍受打擊,2021年夏季觀光業方開始復甦,惟在仍欠缺國際觀光客及能源價格高漲情形下,近幾個月已關閉之觀光旅館高達4萬4,000家,申請無薪假補助措施(ERTE)勞工亦以觀光業者最多。由於觀光業缺乏資金、高負債及面臨貸款之還款問題等,加上目前高漲之能源費用,已大幅增加觀光旅館併購及破產之風險。
A:參考資料:gov.uk 日期:110年10月13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854/P200號(商情文號:第854號) 商情本文: 英國歐盟關係部長Lord Frost昨(12)日在葡萄牙里斯本發表演說,說明英國脫歐後的國家現況,其中Frost部長一再強調北愛爾蘭協議對英歐雙方帶來的重大影響,促請歐盟同意接受英國於7月提出的簡化作法,若歐盟消極以對,英國不排除動用該協議第 16 條保障措施條款,得以單方面採取因應做法。另提及英國離開歐盟及其規則,作為離岸島嶼的地緣政治地位提出下列五點觀點,英國退歐改變國際利益,因此將改變與歐洲關係模式,其次,英國脫歐意味著競爭,將在經濟政策設定一條不同的道路,第三,英國脫歐是關於民主的,第四,歐盟和英國已經進入一種低平衡並有點不穩定的關係。第五,解決北愛爾蘭議定書中遇到非常嚴重的問題等。 英國與歐盟的關係改變:脫歐之後,英國不再參與與適用歐盟法規,但是將與歐洲的貿易夥伴關係更加緊密,關於海洋貿易、海關規範以及能源網絡等。此外,英國也將考量地緣政治以及加入其他聯盟,除關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聯盟,英國也在今年投注2.3%的GDP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以加強歐洲防禦。 脫歐後的英國更加重視與橫跨大西洋的國家以及承受俄羅斯壓力的中東歐國家的合作關係,例如波蘭、波羅的海,以及新的三洋(Three Seas)倡議等。 脫歐帶來良性競爭:透過歷史鑑往知來,國家之間真正的競爭係透過監管(regulatory)與商務帶來創新與進步。此即「硬脫歐」的內涵,必須脫離歐盟關稅同盟以及單一市場,英國才有自主空間去制定不同的政策。 參照美國的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ARPA),英國成立高等研究發明署(ARIA)機構。成為一個自由的國家之後,英國得以大刀闊斧地進行AI人工智慧、基因編碼等研究。甚至在Covid疫情控管上,也能在開放社會與健康管理之間取得平衡。此外,英國制定了不同於歐盟受限於多重程序、繁文縟節的補貼政策,得以針對英國的經濟需求對特定產業進行補貼。英國也積極建設減稅與創造工作機會的自由港區。並制定了新的農業支持系統,符合英國的氣候需求,而不是配合法國的廣袤農田。還有新的採購法、新的金融服務規範,這些都是英國人民投下贊成脫歐票的原因,現在一一實現了。 脫歐攸關民主:在比較脫歐優劣的過程中,通常陷入比較兩套制度孰優孰劣的技術官僚邏輯。但脫歐的本質其實是民主,把關於英國人民的議題留在本國討論與決定。 在歐盟成員國中,許多重要的政策,諸如貿易、貨幣、移民政策或是產業發展方針,都是歐盟的決定,不是英國的。 而現在英國得以針對貿易政策方向與移民政策等議題進行辯論,因此英國找出了香港簽證的解決之道,以及處理阿富汗議題的方法。我們常說脫歐是「拿回控制權」,具體展現在實現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低稅率、言論自由以及個人經濟和政治自由極大化,是我們作為一個國家可以做出的最佳選擇。 能夠修復英國/歐盟的關係嗎?儘管存在摩擦,英國與歐盟在外交政策與防禦、經濟制裁政策、關稅貿易合作方面,尚屬關係良好。雙方也有共同打擊氣候變遷的共識,惟歐盟提出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s) ,英國仍在討論階段。 如前所述,英歐之間存在競爭關係,但是異化分裂(alienation)則會是莫大錯誤。雙方可以追求策略性自主,共同打造一個新的互動模式,然而歐盟似乎沒有釋出善意,例如今年稍早歐盟的疫苗禁令、禁止英國加入歐盟科技發展計畫Horizon(還有之前將英國排除在衛星系統計畫Galileo之外)、威脅中斷英國的能源網絡、無端禁止英國海鮮貝類銷往歐盟,以及對北愛爾蘭地區採取的法律行動。由此看來,歐盟已經將英國排除在外,英國實在不需要再糾結脫歐的議題,因此首相在日前的保守黨大會上,幾乎沒有再提到脫歐一事。 修復北愛爾蘭協議:北愛爾蘭協議是目前英國與歐盟雙方之間最大的爭議。鑒於歷史的淵源,這個協議未能獲得北愛爾蘭的認同,不僅未能有效保護Good Friday協議,可能還適得其反地破壞當地和平。在此希望歐盟能夠協助英國,維護Good Friday協議中的微妙平衡,以維護當地的和平。 我們在今年7月提出修改建議,雖然該建議低於愛爾蘭人民的期待,但是我們保留了這份協議的精髓,並且不需要在北愛爾蘭與愛爾蘭之間建立任何檢查站,貨物檢查將維持在愛爾蘭海上,我們也會確保往來的貨物符合歐盟的規範。這樣一來,英國與歐盟的貨物都能夠在北愛爾蘭自由流通。我們期待歐盟代表Maroš Šefčovič的回覆。此協議明確尊重英國的基本國家職權,並不能將北愛爾蘭變成歐盟會員國,北愛爾蘭不是歐盟領土。維護北愛爾蘭的和平與繁榮是我們的責任,這可能包括在必要時使用第 16 條保障措施條款,維護北愛爾蘭的和平與繁榮是英國的基本責任。
A:參考資料:BBC, The Guardian 日期:110年10月13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852/P200號(商情文號:第852號) 商情本文: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英國8月份GDP成長0.4%,與2020年2月疫情前規模相比仍少0.8%,且略低於經濟學家預期之成長0.5%。服務業方面,8月份成長0.3%,從7月份下降0.1%情形復甦,製造業則在7月份下降0.6%後,在8月份成長0.5%。建築業表現方面,減少0.2%,現比疫情前規模低1.5%。截至8月的三個月內,英國GDP成長2.9%,也較預期的成長3%略低。 數據尚顯示,在英格蘭取消所有防疫措施後的首月,服務業對國內經濟成長的貢獻最大,如在體育場、遊樂園和節慶活動推動下,藝術、娛樂與休閒部門成長9%,對旅館和露營場所的需求亦增加。另該局經濟統計主管Darren Morgan表示,由於汽車、石油和天然氣等產業產值下修,7月份 GDP成長數據從原 +0.1%,下修為-0.1%。 Capital Economics顧問公司首席經濟學家Paul Dales指出,8月份部分情況好轉,可能與7月份因疫情追蹤系統導致大量自我隔離人口情形改善有關。近期國內一系列勞工短缺問題與能源危機擴大,意味著自8月以來的成長情況可能停滯。
A:參考資料:GOV.UK 日期:110年10月13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853/P200號(商情文號:第853號) 商情本文: 英國國際貿易部長Anne-Marie Trevelyan本日宣布,將與義大利展開促進兩國貿易的對話,推動生命科學、國防安全以及數位科技等極具潛力的產業發展。此將有助於提升對英投資,包括在陸上和離岸風電、氫能和碳捕獲與封存等低碳科技方面。兩國對話主題也將涉及加強英國出口融資署及義大利出口信用機關(Export Credit Agency)之間的合作,以協助中小企業。此預計將促成雙方年度部長級會議,以促進兩國政府之間更頻繁的接觸及新夥伴關係,使英國與義大利兩國關係更加緊密。 T部長昨日在索倫托(Sorrento)舉辦之G20貿易部長級會議,與義大利外交部長Luigi Di Maio會談,且預計將在下個月WTO第十二屆部長會議(The 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前與主要貿易夥伴代表國,包括印度、新加坡與加拿大,討論全球貿易。 義大利為全球第八大經濟體,與英國於去(2020)年的貿易總額達380億英鎊,其中英國輸往義大利的汽車高達8.29億英鎊,占英國輸出義大利之所有商品總額的10%,此外,英國出口3.83億英鎊的醫藥產品至義大利。進口方面,英國從義大利進口的服裝總額達12億英鎊,8.6億英鎊的飲料及超過6.41億英鎊的蔬果產品。
A: 參考資料:Financial Times, The Telegraph 日期:110年10月12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850/P200號(商情文號:第850號) 商情本文: 世界最大的貨櫃運輸業者Maersk公司近期決定將大型貨櫃船運送至英國的業務轉移至歐洲大陸,並用較小的貨櫃船運輸至英國,該公司經手英國36%的貨櫃運輸,主要係英國主要港口Felixstowe港堆滿貨櫃。該公司全球海運部門主管Lars Mikael Jensen表示,由於英國貨車駕駛短缺,導致與他國相比,在英國卸載貨櫃的時間更長,且港內沒空間可卸貨,甚至有在船上卸貨情形。 實際上港口堵塞情形在今年夏季曾經有一段時間,目前又重演,該公司警告零售業者應提前運輸商品,以避免聖誕節前的延誤問題。英國Felixstowe港表示,聖誕節前的旺季,加上貨車駕駛短缺等因素,港口貨運堆積如山,導致內陸卸貨原僅需4天半,但現需要約10天的時間,但近期已略有改善。 Transport Intelligence研究組織分析師John Manners-Bell表示,Maersk公司的決定是全球供應鏈問題的象徵,貨運公司類似的策略變化將越來越常發生。 由於上述問題,部分進口商如Tesco超市已改由鐵路運送商品貨櫃,航運貨櫃量也有上升現象。英國物流協會(Logistics UK)警告,擁擠的港口可能成為英國供應鏈的嚴重問題;在英國Felixstowe港口情況緩解下,企業仍正努力尋找替代路線進口。
A:參考資料:BBC/ Guardian 日期:110年10月12日 文號:駐英經(110)經字第851/P200號(商情文號:第851號) 商情本文: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英國勞動人口短缺問題仍劇,今年7到9月累積達110萬2千個職缺,其中以零售業與汽車維修業最缺人。整體失業率為4.5%,高於疫情前的4%。勞動缺口帶動薪資上漲,基本工資漲幅在4.1至5.6%之間,上個月的漲幅為3.6%至5.1%之間,然而8月份整體而言經濟活動趨緩,央行仍密切注意物價通膨的情形,目前通膨指數為3.2%。 儘管職缺數仍高,英國勞工市場在9月份呈現正向發展,新增受雇人數增加20萬7千人,總計受雇人數達2920萬人。國家統計局經濟統計處處長Darren Morgan表示目前的受雇情形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 KPMG顧問公司經濟學家Yael Selfin則認為來自國外專業技能員工的缺口仍是英國經濟復甦的挑戰。Capital Economics顧問公司首席經濟學者Paul Dales指出,部分業者為了攬才而提高薪資,這會提高央行升息以平抑通膨的可能性,但事實上整體經濟復甦仍疲緩。Dales認為薪資補助方案(furlough)結束後,可能有助減緩勞動缺口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很可能持續到明年中期。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目前每100個職位就有3.7個懸缺,係歷史高點,主要職缺來自旅宿業、餐飲業、專業活動(professional activities)、製造業與運輸業。其中運輸業的貨車司機與物流人力短缺數,在第三季高達56.1%。汽機車維修產業也有32.4%(3萬5千個)職缺。 就整體產業而言,職缺問題在本季呈現趨緩,相較於上一季(4-6月)職缺數24萬2千個(38.9%),本季(7-9月)降至23萬9千個(27.7%),其中以旅宿業和餐飲業增加最多,新增將近5萬個受雇者(59%)。
A:西班牙Cinco Dias日報2021年10月11日報導,2018年由於中國發生非洲豬瘟疫情,使其國內豬肉銷售極差,亦使西班牙豬肉取得銷售契機。依據西班牙農漁暨食品部資料,西國豬肉外銷於2018年成長2.25%,2019年成長21.22%。過去2年豬肉產業外銷金額為137億8,400萬歐元,倘單以2020年而言,歐盟以外地區之銷售即成長61%。 前述西班牙豬肉外銷表現良好主因係2018年中國發生非洲豬瘟疫情。路透社估計中國國內豬肉供應量因此大幅減少60%,須透過進口商品滿足市場需求,爰西班牙出口至中國之豬肉量於2019年增加至30萬公噸,於2020年則增加至70萬公噸,成長111%。 由於中國迅速自非洲豬瘟疫情復原,國內以可供應95%之市場需求,估計中國2021年豬肉產量可達8,300萬公噸,較2020年成長6.5%,爰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已調減2021年中國豬肉進口需求2.2%。由於中國市場國內豬肉供應量增加,使西國豬肉出口外銷不確定性提高,且已反應於2021年之銷售數據。西國工業、貿易暨觀光部資料顯示, 2021年7月豬肉及衍生產品外銷減少%,主因即為中國需求減少。另西國國稅局資料亦指出,西國豬肉出口額於2021年6月、7月及8月各減少11%、15%及6%。 西班牙白豬肉出口協會(Interporc)國際處長Daniel de Miguel坦承西國豬肉銷售放緩,認為2021年將為30%,難以回復至2020年成長率高達111%之榮景。西班牙肉類產業協會(Anice)估計則更為保守,認為2021年豬肉銷售成長率將僅為10%。前述2協會均承認,近年中國市場高度成長使該產業未積極拓銷其他新興市場。依據西國農漁暨食品部資料,2020年西國豬肉業於南韓、日本及菲律賓之銷售分別減少28%、19%及11%,另於西國國內銷售亦減少12.7%。 該產業業者認為,欲擴大豬肉出口須面對下列問題:首先為俄羅斯及中國等以加強豬肉品質管理為由,於近幾個月暗示將撤銷西班牙幾家屠宰廠出口許可執照,延長否決歐盟農產品1年。其次為關稅稅率,由於拉美地區對歐盟豬肉課徵較高關稅,使歐盟商品於市場競爭力不敵美國。另海運運費高漲使自西國運送商品至中國之成本大增,亦造成極大問題。